文言语法知识全文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24c281e8f18583d0486459eb.png)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那么〔21〕虽〔22〕假设〔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一组一组地比拟。
1.例如,“之〞和“其〞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构造助词,“其〞作语气副词,那么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只可以偏指“我〞。
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设;子、君、公、吾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假设、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类别举例注意点复音实词单纯词连绵词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叠韵须臾〔片刻,一会儿〕徜徉〔自由自在往来行走〕译音词单于〔匈奴君长的称号〕琵琶〔一种弦乐器〕叠音词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孜孜〔勤勉的样子〕合成词并列式宾客〔客人〕社稷〔国家〕骐骥〔良马〕偏正式足下〔一种敬称〕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支配式更衣〔上厕所〕从事〔下属官员〕实词性复音构造两个单音词构成词组地方〔地盘方圆〕其实〔它的实情、它的果实〕衣裳〔上衣下裙〕卑劣〔地位卑微、见识短浅〕不要误为一个复音词两个单音词偶然相遇中间〔中间间杂着〕力拉崩倒之声河伯东面〔向东面对着,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鼎足之形成〔形势形成〕矣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作〕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常也学习复音实词〔词语〕知识,要正确解释文言文中的复音词语,既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复音词,也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11e5da58fafab069dc02c6.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d6d5ae00975f46526d3e100.png)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或无义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②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例句:从这儿到那儿的十五座城池给与赵国。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度奢华)(表范围)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翻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任用。
以
(一)介词
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曹操想必会把我(鲁肃)送还乡里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欺骗)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以 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 代汉语时,要依现代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 列规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 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 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 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 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 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 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 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一篇文章搞定高考文言文全部实词、语法,快来膜拜大神
![一篇文章搞定高考文言文全部实词、语法,快来膜拜大神](https://img.taocdn.com/s3/m/9325ee2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4c.png)
一篇文章搞定高考文言文全部实词、语法,快来膜拜大神▼《乌有先生历险记》是张孝纯先生根据河北正定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撰写的一篇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它囊括了中学课本中几乎全部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
全篇包括:人称词23个;时间词36个;古今字、假借字66个;常用文言虚词46个;应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200多个;固定结构、特殊句式30个;词性活用现象近30例;初、高中文言教材中的语句多处。
下面一起来一段段的学习一下吧!第一段原文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
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
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
”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因亲赴中山访焉。
勾连教材实例1.布衣:(平民,普通百姓)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
《出师表》布衣之怒,以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2.且:(副词,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吾攻赵旦暮且下。
《信陵君窃符救赵》3.齿:(并列,同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师说》4.誉:(称赞,赞誉)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逍遥游》5.乎:(相当于“于”,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6.目:(看待)军中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柳敬亭传》7.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陈情表》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8.惟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惟务读书”)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命是从。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9.数(shuò):(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10.拜:(授予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f41ee29680203d8cf2f2443.png)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6.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闻之,欣然规往。
7. 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①未果,寻病终。
②村中闻此人,咸来问讯。
③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8. 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常见:与、于、以、若、为等。
屠惧,投以骨。
属予作文以记之。
9. 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例如:而、以、乃、且、因、则等。
表示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顺承、因果、目的、条件、假设、选择。
【让步是假设的一种。
】①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 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结构助词和 语气助1 2 1 2 1 2 1 21 23 1 2词、音节助词。
所字结构、为所结构、之的的字用法和取独用法都是结构助词(极其高频)。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a9f23fe4856a561252d36fe6.png)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2.又如,词尾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类别举例注意点复音实词单纯词连绵词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8c2eff19b6648d7c1c746a2.png)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
(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
(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5af7d7e31b765ce050814c0.png)
练习
辨析下列各句是否为宾语前置句。 1、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 ( 是 ) 是 2、“何功之有哉?”( ) 3、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 是)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否 )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 ①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君将哀而 生之乎(让……活)/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③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 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 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使……跟从)则移 其民于河东(使……转移到)/流血漂橹(使……漂浮) ④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 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 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会盟而谋 弱秦(使……变弱,削弱)/以愚黔首(使……愚昧)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弯曲) ⑤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 来判断; 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 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 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 惠甚矣!”(主语“汝之不惠” 谓语“甚”)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 (1)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宣 公十五年》)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0cdb78c844769eae009ed9a.png)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a4a6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e.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中的基本语法1.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的形式多数以“等”、“稽”、“众”等字为后缀,如“士众”、“人等”、“年稽”。
另外,名词还有专指和泛指之分,专指可用“是、此、彼”等字加在名词前;泛指则用“一、有”等字加在名词前。
2. 代词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
人称代词分为主格和宾格,指示代词分为近指和远指,疑问代词用于疑问句,反身代词表示同一动作的施与受者为同一人。
3. 动词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实义动作表示实际的动作,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或修饰谓语动词。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而语态则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4. 形容词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可以表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品质等。
形容词的位置可以放在名词前或后,也可以独立成句。
5. 副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
副词的位置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
6.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动作的来源、去向等。
介词通常跟在动词之后,或放在名词之前,有一定的固定搭配。
7.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或句子,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并列连词有“而、且、及”等。
递进连词有“且、并、又”等。
转折连词有“然而、而、虽然”等。
8. 数词数词表示数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指明数量,序数词表示顺序。
9. 句子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不同类型。
10.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在修饰文辞、增加表现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1. 语法成分的省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语经常可以省略,但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也要保留。
同时,名词和代词的补语也可省略。
2. 语序文言文中的语序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但通常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
3. 语体文言文中有“直言体”和“比兴体”之分,“直言体”即直接陈述事实,“比兴体”则用比喻、借代、夸张等手法来描述事物。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fedc50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6.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种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形式。
然而,它的语法规则却十分复杂,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帮助读者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一、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其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其他成分都是对它们的修饰和补充。
主语的选择要注意“谓与主一致”的原则,即主语的人称、数要和谓语保持一致。
例如:“吾欲以之为乐”,此句中主语“吾”和谓语“欲”都是第一人称单数,符合一致原则。
谓语的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还有完成时、进行时等复合时态。
时态的选择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要表达的意思来决定。
宾语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等。
宾语的语气要与谓语相呼应,如“李白喜欢饮酒”,此句中“饮酒”是谓语的直接宾语,用名词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李白喜欢饮酒这个行为。
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例如:“君子有四时之气”,此句中“四时之气”是名词,定语为“四时”的形容词,表示“四季之气”。
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副词、介词短语、从句等。
例如:“此志不可移也”,此句中,“不可移也”是谓语,状语为“此志”的副词,表示不可移动的志向。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必须搭配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而不及物动词则不需要宾语,可以单独使用。
及物动词的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后,形成宾语和动词的结构。
例如:“传曰:使民以礼节之”,此句中“使”是及物动词,宾语“民”放在动词后面。
不及物动词的语态有主动态和被动态,“被动”用“被”字或“为”字加上动词的被动语态词尾“-之”来表示。
例如:“庖丁解牛之时,且未始有刀牛之时也”,此句中,“解牛”是不及物动词,用“之”来形成被动语态。
文言文基础知识(含语法)
![文言文基础知识(含语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26b20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67.png)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 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谓语部分)。 “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 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 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才是举”
(4)其他,表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 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 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 子子曰曰:学学而而时时习习之之不,亦不说亦乎说乎! • 子子曰曰:学学而而不不思思则则罔罔思,而思不而学不则学殆则殆!
远上寒山石径,白云生处有人家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文言名著举例
《千家诗》《诗经》《论语》《春秋》《战国策》
《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2.“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恐为操所先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cd15c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5.png)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1babff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a.png)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主要应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
它是一种典雅、庄重的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句式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名词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名词用等语法现象较为常见。
2. 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句子的语序常常倒装,如主语、宾语、状语等可以前置或后移。
3. 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固定短语和固定句式,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4. 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成分,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三、常用词汇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书”、“房屋”等。
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消失等的词,如“走”、“吃”、“死”、“生”等。
3.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态、颜色的词,如“好”、“美”、“黑”、“长”等。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词,如“我”、“他”、“它”、“这里”等。
5. 数词:表示数字的词,如“一”、“二”、“三”、“十”等。
6. 虚词:帮助造句或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如“之”、“以”、“而”、“则”等。
四、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通过扩大或缩小事物形象特征或范围,以增强表达效果。
3. 对偶:成对的修辞手法,形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感。
4. 排比: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5.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
五、常见文体类型及特点1. 记叙文:以叙述为主,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来表达主题。
2.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分析、推理和论证来阐述观点。
3.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通过解释说明事物、现象或原理来传达信息。
4. 散文:形式自由,内容丰富,以描写、记叙或抒情为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1. 通读全文,理解全文大意。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06b4d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b.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以下是 9 条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1. 文言文中的实词啊,那可真是太重要啦!就像盖房子的砖头一样不可或缺呀!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习”就是实词呀。
2. 虚词嘞,别看它单个没啥大意思,组合起来威力可大喽!“之乎者也”大家都听说过吧,像“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就是个虚词哟。
3.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不是很神奇呀!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就变成动词“驻军”啦,酷不酷?
4. 特殊句式可得搞清楚呀,什么宾语前置啦,像“何陋之有”,不就是把“有何陋”倒过来了嘛。
5. 还有主谓倒装呢,“甚矣,汝之不惠”,把“汝之不惠甚矣”这样转换啦,有点意思吧!
6. 介词结构后置也常见哟,“战于长勺”就是把“于长勺战”放到后面啦,这样的表达多特别呀。
7. 文言文的翻译可不能随随便便呀,要字字落实才行啊!就像“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就得仔细翻译出每个字的意思呢。
8. 古今异义可得注意呀,不然会闹笑话的!“走”在古代可是“跑”的意思呢,现在可不一样喽。
9. 判断句也很有特点呀,“者……也”这样的形式常见得很呢,“陈胜者,阳城人也”就是个例子呀。
我的观点就是,掌握好这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对学习文言文真的超级重要呀!。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624f0e443323968001c92ad.png)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eae201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1.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c7e8c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f.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语法知识(学生版)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语法知识(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c0cc4ff705cc17552709c4.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学生版)一.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名词,意思是“技艺”。
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
A. 名词用作动词。
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
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目”是“”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B.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普遍名词可以直接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
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译“”,而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译“”。
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句中的“”“”“”都是时间名词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
这句中的“”就是名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A.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字是动词“”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的意思;第一个“幼”字是动词“”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动用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bc452e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62.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高中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⑺无标志判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_ .、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名词用作动词;_ .、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 、“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 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 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例如: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二下。
(一、拍)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着)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④复行数十步,豁然也朗。
(开阔、明亮)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⑥遂与外人「间隔。
(分离、不接触)⑦无论魏晋。
(不用、说)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凭着)⑨阡陌交通。
(交错、连通)必须注意这一现象,不要把它们误认为是一个单词,而笼笼统统地理解成一个意思。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字的词义都解释出来。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1、有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和用法没什么变化。
如:人、日、月、星、牛、羊、马、山、水、风、东、西等;这一类词多属于基本词汇,读书时不会造成障碍,相反却能起到沟通古今语言的作用。
2、有些词的词义有一些变化。
例如“劝”现代含义是“劝解”、“规劝”Y古代的含义是“勉励”、“鼓励”例句:荀子的文章《劝学》,是鼓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访”今义是“探访”访问”古义是“咨询”,即征求意见。
例句:“王访于箕。
”(《尚书.洪范》)向箕子征求意见。
“给”今义是“给予”古义是“供给”、“供应” 例句:“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是供应他食用。
“河”今义是指一般较小的流水。
古义是专指黄河。
例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 这类词的古今含义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要仔细掌握,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古代汉语。
3、有些词的词义变化很大,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
例如:①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走”字的古义是“跑”②孟子去齐。
(《孟子•公孙丑下》)“去”字古义是“离开”与今义正相反。
③涕泗滂沱。
(《诗经•泽陂》)“涕”字的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对这类词的词义掌握不住,就将把古代汉语译错了。
4、有些词今天已经不用了,或者换成新的词了。
例如:①及厉王薨.,武王继位,和又奉其璞献之武王。
②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③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薨”专指古代王侯之死;“刖”古代砍脚的刑罚。
这类事物今天没有了,所以这些词也没有生命力了,不用了;“履”今天换成了“鞋”字;“曰”今天换成了“说”字。
(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现代汉语中还多。
例如:“言”①广故数言.欲亡。
(动词:说)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名词:话)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书)④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名词:字)“数”①范增数目项王。
(副词shu Q屡次)②蒙冲斗舰以千数。
(动词sh u,计算)③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名词sh u,数目)除一词多义外,有时为了确切翻译文言文,还要使用词的引申意思,因而使词义变得灵活复杂了。
例如下列各句中的“计”字,其基本词义是同一个,就是“计策”(名词)。
但是要想确切翻译每个句子,不能生硬地用“计策” 一词来对译每一个“计”字,应根据句子的内容,把“计策”这个意思,引申出恰当的字眼,才能翻译得贴切。
①备用肃计。
(计策)这是本义,下面几句都是用引申义。
②内怀犹豫之计。
(想法)③君计决矣。
(主意)④深为得计。
(对策)⑤愿早定大计。
(决策)又如下面句子中的“计”字,本义是“核计”(动词)。
但用本义来翻译便显得有点生硬,应引申为“打算”更好些。
今为君计。
(打算)总之,由于“一词多义”和“词义引申”现象,使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汇常常有许多不同的意义。
因而在翻译时要细心,根据前后文的内容确定其本义是什么,如果使用本义比较生硬,就应当选择出恰当的引申义来翻译原文。
(四)偏义词古汉语中,有一些复合词,在某些情况下,只是使用了它整个词义的一部分,这便是“偏义复合词”。
例如:①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只有“异”义)②昼夜勤作息,伶傅萦苦辛。
(仅有“作”义)③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仅有“园”义)三个词在句中,都仅取其词义的一半,而不是词义的全部。
这种偏义词现象,在阅读文言文时不可不察。
三、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古时,在传抄或行文中,本该写甲字,然而由于某种原因(或为求简,或因笔误,或因当时尚无其字),而写一个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用以代替甲字,这就叫通假。
甲字称“本字”,乙字称“通假字”。
但必须注意,这种通用、借用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了的。
通俗地说,“通假字”就是在古文中,被大家认可了的错别字。
下面各句中都有通假字: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女”同“汝”)(“知”通“智”)③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同“无”)④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裁”同“才”)⑤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⑥路转溪桥忽见。
(“见”同“现”)⑦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⑧一屠晚归,担中肉净,止有剩骨。
(“止”通“只”)⑨满坐寂然。
(“坐”通“座”)高考对通假字的要求程度是:能依据上、下文,推测出比较常见的通假字第二节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的频率很高。
几乎每个句子中都离不开虚词,所以我们可在阅读使用中,逐渐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不少虚词都兼属两个以上的词类。
我们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是:首先在阅读中,依据上下文领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到一定时候,再进而弄清该虚词兼属哪几个词类。
遇到问题时,应多查阅《古汉语虚词词典》,逐渐积累虚词知识。
新课标中,要求重点理解的虚词有20 个,它们是:乃、且;为、于、与、以、因;而、然、若、则;乎、也、矣、焉何、其、之、者、所;赵光老师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一书中,讲了十二个赏见的文言虚词,比较了它们的用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我们现在处于文言虚词的积累阶段,今后要进行整理归纳,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将来还要补充。
现在先讲几个常用的虚词。
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助词〖者〗1、结构助词“者”:结构助词的“者”的头一种用法是,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叫作“者字词组”。
(注意:它主要是附在动、形、数等非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之后)“者字词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句子成份。
例如:①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响应的人)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远的时候,近的时候)③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
(起早走路的人)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人那接受的东西)⑤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以肉为食的人)⑥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人)⑦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两种东西)结构助词“者”的另一用法是,它附在定语后,相当于“的”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③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
2、语气助词“者”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提顿语气,可不译)②长子迈……送之至湖口,因得见所谓石钟者。
(突显语气)3、音节助词①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音节助词只是为了凑足双音节,多附在时间名词之后,如: 助词〖所〗向者”“卄廿” 昔者、结构助词的“所”,是附在动词或介词前,构成“所•动”“所•介•动”称“所字结构”。
所字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中可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成分。
例如:①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考虑的事,思念的事)②可汗问所欲。
(想要的东西)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做的记号)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走来的地方)有时“所字词组”与“者字词组”重合到一起。
例如:⑤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人。
⑥臣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
这时“者”字是中心词,“所字词组”是它的定语。
〖附:名词“所”、数词“所”〗名词“所”:是“处所”、“地方”、“位置”的意思。
例如: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处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地方、地点)③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位置)数词“所”:表示约数,可译为“上下”、“左右”等。
例如:①父去里所,复还。
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
③以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语气副词〖其〗语气副词“其”,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语气,但它本身无固定含义,我们应根据前后文,判断该处的语气,然后选出一适当字眼,对译这个“其”字。
例如:①《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此处猜度语气,“其”字可译为“大概” 、“也许”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此处反诘语气,“其”可译为“难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