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题史复习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a95574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6.png)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西方哲学史专题五 :德国古典哲学01
![西方哲学史专题五 :德国古典哲学01](https://img.taocdn.com/s3/m/79356578daef5ef7bb0d3cb4.png)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 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17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 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 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 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 “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 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 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作为我们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 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 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 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 内所产生的表象。”
20
-“事实上,既然我们有理由把感官对象仅仅看作是现 象,那么我们就也由之而承认了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 的自在之物,虽然我们不知自在之物是怎么一回事, 而只知道它的现象,也就是只知道我们的感官被这个 不知道的什么东西所感染的方式。”
15
(一)对纯粹理性的考察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 知道什么?
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 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 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 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 是无解的。
16
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 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 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 的头脑当中?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 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 该怎么办?
13
--康德墓碑铭文: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 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 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体系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3e95c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b.png)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体系
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德国地区被称为日耳曼尼亚,由各个日耳曼部落居住。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部落开始在德国地区形成自己的王国。
公元800年:查理曼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国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宗教改革运动,使德国宗教格局发生巨变。
公元1618年-164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德国成为战场,导致德国人口大量减少,经济和社会遭受严重破坏。
公元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被宣布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完成。
公元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签署凡尔赛条约,导致德国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
公元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纳粹党开始掌握德国政权。
公元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侵略国家,
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
公元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被盟军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德成为苏联卫星国家,西德成为民主国家。
公元1989年:柏林墙倒塌,德国重新统一,东德与西德合并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公元1990年:德国重新获得主权,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2002年:德国引入欧元作为国家货币,加入欧元区。
公元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德国采取严格措施控制疫情,并成功应对疫情挑战。
以上是德国历史大事的年表,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德国的发展,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历史的曲折和起伏,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坚韧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希望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回顾,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德国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786f983ec77da26924c5b02f.png)
生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3.(题点: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
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
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
B.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分裂状况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 (2)确立:1871 年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 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实行联邦制。 (4)特点:立宪为虚,君主专制是实,具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 (5)影响 ①积极: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 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消极: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
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
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
A.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
B.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
D.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答案 C
2.(题点:法国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制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
视角1 从微观层面分析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原则。 视角2 从权力的分配与制衡角度,认识美国中央政府与各州、南方与北方以 及联邦政府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视角3 从中美关联的角度,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对美国政治体制的继承和 创新。
德国史专题
![德国史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da835c77232f60ddcca1c5.png)
五、希特勒的冒险与失败 (一)背景 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①对德意法西斯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 采取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 ②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西方大国未予 反击。 ③1938年春,德国吞并奥地利;接着, 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意 炮制慕尼黑协定,使德国侵占苏台德区, 随后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四、第三帝国的兴起
(一)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1.背景: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德 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特别严重,政府显得软弱无能。 ②统治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对内镇压不断 高涨的群众运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外继续打破凡尔 赛体系的束缚,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为德国夺取势 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③希特勒和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混 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 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日益广泛的支持,势力 大增。 ④希特勒还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
⑷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
⑸彻底清除法西斯势力,
⑹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注意发展科 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了 经济的起飞。
(二)表现
1.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资本 主义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资本主义经济 大国。2.1967年,联邦德国参与组织“欧 洲共同体”。 3.1993年,参与欧洲联盟。
德国史专题
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为资 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最后一 次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色当战 役打败法国,1871年建立帝制)
1、经济:
二、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
飞速发展
⑴19世纪60——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 ⑵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并领先一步:发明发 电机、有轨电车、内燃机、三轮汽车。 ⑶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0年德国的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进 入帝国主义阶段。 原因: ①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③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发展工业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④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有利于迅速提高生产率。
九年级上册历史专题复习——法律文献
![九年级上册历史专题复习——法律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ba1174c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2.png)
九年级上册历史专题复习——法律文献1、《汉谟拉比法典》时间:公元前18世纪国家/人物:古巴比伦;汉谟拉比名称:《汉谟拉比法典》内容:(1)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2)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意义/影响/作用: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地位/评价/性质: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十二铜表法》时间:公元前450年左右国家/人物:罗马共和国名称:《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
意义/影响/作用:使量刑定罪有了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地位/评价/性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3、《罗马民法大全》时间:529年国家/人物: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名称:《罗马民法大全》①《查士丁尼法典》内容:自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
②《法学汇纂》内容: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的问题的论文和著作。
③《法理概要》内容:指导学习法律的文献④《新法典》内容:纪录查士丁尼时期的法令意义/影响/作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把奴隶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地位/评价/性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4、《大宪章》时间:1215年国家/人物:英国名称:《大宪章》内容: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
意义/影响/作用:基本确立议会制度。
5、《权利请愿书》时间:1628年国家/人物:英国(议会)名称:《权利请愿书》内容:(1)重申查理一世在没有得到议会同意情况下不得征税;(2)不经法院判决不能随意逮捕人;(3)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在居民家中驻军。
德国知识点总结地理
![德国知识点总结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f6649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4.png)
德国知识点总结地理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是欧洲的经济大国之一。
它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领导国之一。
德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下面将对德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总结。
地理德国位于欧洲中心,东临波兰和捷克,北接丹麦,西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邻,南与瑞士和奥地利接壤。
德国的地理特点是多山地带,主要是黑森林、阿尔卑斯山和哈尔茨山。
除去山地,德国还有很多平原,如北部的北德平原和南部的巴伐利亚地区。
德国的主要河流是莱茵河和易北河,这两条河流贯穿全境,为德国的农业、工业和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德国还有一些湖泊,最著名的是楚尔湖和康斯坦茨湖。
历史德国历史悠久,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中世纪时期,德意志帝国是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实体之一。
17世纪时,德国出现多年战争,导致了人口和经济的大量损失。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国开始统一,而后成为欧洲的领导国之一。
20世纪初,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才重新统一。
今天的德国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也是欧盟和北约的重要成员国。
文化德国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德国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歌德、席勒和浪漫主义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等。
德国音乐史上,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作曲家都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名人。
此外,德国还是世界著名的哲学之乡,马克思、黑格尔等哲学家都是德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德国的建筑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巴洛克、哥特式和现代都在德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
同时,德国还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如柏林的国家美术馆和法兰克福的施塔德勒美术馆等,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德国的文化产业非常发达,电影、戏剧、音乐等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经济德国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化国家,以汽车、机械、化工等工业产品出口而闻名。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71ac3571fe910ef12df8d5.png)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光荣革命的胜利A.经过: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社会的进步,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并邀请威廉三世入主英国。
历史上把这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B.影响:结束了专制王权,以不流血的方式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形成过程:(1)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专制王权,以不流血的方式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3)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责任内阁制▲形成过程: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期间,内阁形成→乔治一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1721年,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并主持内阁会议,成为事实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
▲特点:●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有权倒阁●内阁须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一旦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内阁成员必须全部辞职,或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由新选出的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理解内阁与议会间的制衡关系)(4)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选举权扩大(5)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权力开始凌驾议会之上3、特点: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力膨胀: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背景:邦联体制使新生的美国陷入困境2、内容:(1)实行共和制度(美国属于总统制共和制)A.含义: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B.表现:▲总统: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四年一任,连任不得超过两届(选举人团制度)▲议员: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
近代法国、德国的政体+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近代法国、德国的政体+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34659e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5.png)
德国代议制的特点
• 行政权与立法权没有真正分离; • 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大,帝国议会权力小; • 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德国代议制民主存在缺陷的原因
• 德国是容克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实现国 家统一,统一后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 封建专制残余;
•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赖性强,工人阶级力量 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虚有其表。
12月,清政府 派出以载泽、 戴鸿慈、端方、 李盛铎、尚其 享为首的大臣 出访欧美各国 考察宪政。
中国考察宪政团
1906年4月
出访法国
北美洲
1906年3月 出访德国
欧洲
太
大
戴非洲 鸿
119上90上50海年6海年1出亚出2月1发发月洲9日
载
太平洋
平
南美洲 西 慈
泽
印度洋
洋
大洋洲
洋
中国考察团历时八个月,途经美、德、英、法、意、日等十五 国之地,行程十二万里。此次出行,采取分头进行。一团由戴鸿 慈带队前往美、德、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另一团则由载泽带队 赶赴日本、英、法、比利时等国家。
(二)《1875年宪法》
• 1875年1月,国民议 会以一票多数通过 了法兰西第三共和 国宪法,从而使共 和政体在法律上得 以确立起来。
(二)《1875年宪法》内容
• 内容:
• 总统: ①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任期七年,可连选连法任国;第②三总共统和和国内实阁行共同掌握行政 权员,、是缔国结家条元 约首、和实军行总合权队大统制力的赦制度有最等和限,高;议,但统③会法总帅经制国统,众的 实实有议际混际权院任同命意文有武权官任 命内阁,经参议院同上意成有为权议解会散制众共议和院国。
专题复习___两次世界大战
![专题复习___两次世界大战](https://img.taocdn.com/s3/m/0ef278cdd5bbfd0a79567346.png)
1945年9月2日 日本投降 二战结束
二战基本史实
你
知
道
吗
?
二战中人们能够 取得胜利的原因 有那些
1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各国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2 反法西斯国家人力物力都大大超过法西斯国家
3 这场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广泛的支持 4 反法西斯人民的英勇抗战。 5 法西斯国家国内人民反战意识增强。
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国际恐怖主义: 全球化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
和平因素:
战争给人造成了伤害,人们渴望和平 政治多极化趋势:
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 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经济全球化趋势: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其重要表现。
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侧重于怎么 做未来)
6
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转折点)
一战基本史实
7 8
战场:欧洲(法国)
亚洲(青岛)
结果:1918年德国投降 一战结束
9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一 战 影响
1 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2 造成了欧洲的衰退和美国、日本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3 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4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5 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 正义战争 摆脱经济危机,称霸 世界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 格勒战役、柏林战役、 诺曼底战役等。 轴心国:德、日、意 同盟国:英、法、苏、 美、中等 原子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胜 利,法西斯国家失败
发动战争目的 主要战役
参战国
新式武器 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1ccf027915f804d2b16c11b.pn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一.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德意日相继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成立了轴心国集团。
意大利法西斯的成立是在经济危机之前。
法西斯国家统治的特点: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进行侵略扩张。
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法西斯罪行:①德国法西斯(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残酷迫害犹太人,采取种族灭绝政策。
②意大利法西斯(墨索里尼):侵入埃塞俄比亚,侵略非洲。
③德意法西斯:地毯式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造成了极大伤亡。
(现代画家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描绘战争的恐怖、痛苦,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
)④日本法西斯:主要表现为入侵中国,发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实行细菌战。
3.催化剂: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了绥靖政策,1938年慕尼黑阴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 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世界人民同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二战的进程1.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白色方案”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西欧战况:1940年,法国投降,英国坚决抵抗。
3.二战规模扩大:①1941年,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的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巴巴罗萨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指挥者:斯大林)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①原因: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②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③作用:《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家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德国概况知识点总结
![德国概况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83125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0.png)
德国概况知识点总结德国(Germany),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国家,是欧洲经济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德国不仅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欧洲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下面将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德国进行概况性总结。
地理概况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偏北,东临波兰和捷克,南接奥地利和瑞士,西与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和丹麦接壤,北濒波罗的海和北海。
德国境内地貌变化丰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气候上则以西部海洋性气候、南部大陆性气候为主。
德国陆地总面积35.6万平方千米,是欧洲第二大国,但德国因二战战败被划出部分领土,如东普鲁士、西里西亚等地区被波兰和苏联吞并,因此德国在二战后的领土面积仅为35.2万平方千米。
历史概况德国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日耳曼人聚居于此。
公元9世纪查理曼大帝创立了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开端。
中世纪时期,神圣罗马帝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它对于现代德国的形成并没有直接影响。
现代德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71年普鲁士王国在法国战胜后成立的德意志帝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
但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魏玛共和国,然后再经历了纳粹党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最终于二战结束时被分割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直到冷战结束后,东西德两国才在1990年统一,成为现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政治概况德国政治体制为联邦制,国家元首为总统,执政党为总理。
总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联邦大会选举产生。
总理则是国家实际的政治领导人,通常由执政党的领袖担任。
德国的立法机构为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负责立法事务。
联邦议院由直接选举产生,而联邦参议院则是由各个联邦州政府指派代表组成。
德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稳定,国内政党竞争激烈,政治体系成熟,普遍认为是民主制度的典范之一。
经济概况德国是全球经济强国之一,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技术实力。
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之德国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之德国史.](https://img.taocdn.com/s3/m/27b6c269f46527d3240ce072.png)
8
希特勒的冒险与失败 1、法西斯上台: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 背景 级支持,纳粹党的宣传欺骗 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2、战争策源地形成:英美扶持德国复兴,1933年,希 ①对德意法西斯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不干涉 特勒上台,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3
四世 纪( 分 70 14 、 五 年 15 代 裂)世 的 纪 德 国 一 19
、
经济:
1、14、15世纪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2、17世纪普鲁士工商业发展 3、19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
1、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潮 扩展。代表:伊拉斯谟
——
政治:
自然科学出现 代表:开普勒 2、宗教改革发端 3、18世纪中期,普鲁士跃居 欧洲强国行列
——
侵略 对外
非洲: 亚洲:中国(三、义、辛) 目的:重新瓜分世界, 导致英德矛盾尖锐。 结盟:三国同盟 1879德奥 1882德奥意
7
魏玛共和国(1919—1933)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
①重划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 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 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 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 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 战后,联邦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 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同时,政局相对比 较稳定,原有的劳动力素质和工业布局的基 础良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 下,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挥了 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起飞。
德国知识点总结
![德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bc8e6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a.png)
德国知识点总结一、历史1. 德国统一与分裂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但直到1871年才实现了统一。
德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战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
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两德才于1990年重新统一。
2. 纳粹德国纳粹党在二战期间掌权,发动了大规模的种族清洗和战争。
纳粹政权被盟军推翻,希特勒自杀,德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
3. 德国的重建与统一二战结束后,德国经历了漫长的重建期,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0年,东西德重新统一,成立了现代的德国联邦共和国。
二、文化1. 文学与艺术德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中心,有许多文学、音乐和艺术的伟大传统。
例如,哥德尔、浪漫主义文学、巴洛克音乐等都是德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2. 建筑与音乐德国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如科隆大教堂、新天鹅堡等。
音乐方面,德国也是音乐之乡,贝多芬、巴赫等众多音乐大师都出自德国。
3. 节日与传统德国有许多独特的节日与传统,如十月啤酒节、圣诞市场等。
这些传统节日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三、政治1. 政治体制德国是一个联邦共和制国家,政府分为联邦政府和各地方州政府,实行议会制民主。
2. 政党与选举主要政党有基民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和绿党等。
选举制度为相对多数制,每四年进行一次联邦议院选举。
3. 国际政策德国是欧盟重要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是北约、G7、G20的成员,对世界事务有重要影响力。
四、经济1. 经济结构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经济主要依靠制造业。
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发达,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2. 社会保障德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福利保障,以及普及的公共教育体系。
3. 绿色经济德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突出,是欧洲最大的再生能源生产国,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五、教育1. 教育制度德国有着严谨的教育体系,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史阶段一:统一前的德国概况一、统一前的德国1、政治状况: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四分五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如果说统一前的德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也不算过分。
18世纪中后期,普鲁士和奥地利改革,国力增强,其中,改革后的普鲁士实力发展迅速,从原来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居欧洲强国之列。
为了维护本国以及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普、奥积极干涉法国大革命,是反法同盟中的主角。
2、经济状况:15世纪莱茵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普鲁士经济发展较快。
3、思想状况:①文艺复兴: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潮扩展到德国(代表:伊拉斯谟),自然科学也随之出现(代表:开普勒)。
②宗教改革:16世纪早期开始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领导人物:马丁·路德,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 主张: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因信称义);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也可以婚配和还俗;还对教皇和教会的极端权力提出了异议;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用德文进行翻译《圣经》。
B 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C 影响: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教会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逐渐削弱;它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阶段二:德国统一和向帝国主义过渡一、确立的政治前提:——德意志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背景原因①封建割据状态阻碍了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要求统一的思想产生并发展。
③普鲁士的强大,促进统一条件的成熟④目的:统一国家,发展经济,加强国际竞争力。
2、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①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②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结果奥地利退出联邦,普鲁士最终确立了统一大业的领导地位,这是完成统一的关键一步;次年北方统一。
③1870年普法战争(了解色当战役)。
南方基本统一;不久南北合并。
④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标志统一。
3、评价:①进步性:结束了封建割据的状态,形成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
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②局限性: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统一,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不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
德国后来成为欧洲最富侵略性的国家。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内容①实行联邦制:帝国政府控制各邦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
地方留有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
普鲁士占统治地位。
②皇帝的产生与权力:皇帝世袭: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军队统率权、立法权。
拥有绝对实权。
③宰相的产生与权力: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内阁大臣只是其助手。
④议会的产生与权力:分为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作为立法机关。
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权力大,代表不经选举,来自保守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帝国议会有立法权,帝国议会的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行政监督作用。
但有批准预算权。
2、特点①皇帝和宰相权力较大。
②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③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保留了大量的专制主义残余。
3、影响①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皇帝和宰相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
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②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4、作用: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帝国的专横统治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推进一战的灾难。
③对欧亚一些国家的政治体制,特别是日本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影响。
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德国1、德国的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国内统一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效突出,到19世纪末,其工业生产总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垄断组织也随之建立并发展,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加上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德国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①三次王朝战争,国家的统一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②普法战争后获得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增加了发展经济的资金;③得到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丰富矿藏,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④作为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
阶段三:两次世界大战一、一战前后的德国:以德国为核心建立同盟国,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法西斯统治建立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阶段四:二战后由分裂走向统一一、二战后发展、分裂与统一1、德国分裂与统一:为适应霸权政策的需要,美国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民主德国无法改变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艰难。
在东欧巨变浪潮中,1990年,政权更迭后的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这样,德国以政治方式和平实现了近现代的第二次统一。
2、经济的发展:①二战后,通过纽纶堡审判,彻底消灭了德国法西斯主义。
联邦德国吸取历史教训,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②联邦德国的崛起:60年代初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表现与原因:表现原因在战后西欧国家中其经济发展最为迅速,是西欧最强经济大国。
60年代初,经济发展已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①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较稳定。
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③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并进行大量经济援助(借助马歇尔计划恢复经济)。
④在宏观管理前提下,严格按市场规律指定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教事业。
⑤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⑥政治改革,社会形势稳定。
③1967年,联邦德国参与成立“欧洲共同体”。
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之中,德法和解,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走联合自强之路,并在经济上与美国展开竞争。
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
2、基本认识德国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和普鲁士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它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一度强盛又立即衰亡,给世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
同时,德国军国主义的膨胀与西方大国的扶植、纵容密切相关。
3、史实提示:①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甲午战后,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1897年,派兵强占胶州湾。
1898年,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变为它的“势力范围”,掀起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屠杀义和团;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参与破坏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等。
②其他事件:一战前的英法矛盾、同盟国的建立;一战的引发和战争中的表现;一战后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内外政策;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三国轴心的形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审判和对德国的分区占领至东西德的分裂。
附1:德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莱茵同盟(1806—1815)——德意志联邦(1815—1866)——北德意志同盟(1866—1871)——德意志帝国(1871—1918)——魏玛共和国(1919—1933)——纳粹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1945)——四国分区占领时期(1945—1949)----东德和西德对峙(1949—1990)——统一后的联邦德国(1990—现在)2.德、日崛起失败的教训德、日的非和平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体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化因素中的扩张特征。
德国和日本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度成为欧洲和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并对英国及其他老牌强国构成严重威胁。
它们的迅速崛起必然遇到现存霸权国家和整个国际体系的压制,形成不可避免的生死对抗,最终导致其崛起进程的中断和失败。
战争是这两个国家崛起的基本手段。
德国和日本都通过一系列战争完成其原始积累,并确立其强国地位;奠定了德、日崛起的基础;大大刺激了两国扩张的欲望,两国决策者都制定了征服欧洲或亚洲,直至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
由战争起家,又由战争而陷入灭亡,这是德、日崛起又失败的主要轨迹。
经济资源不足,配置手段的军事化,使战前德国和日本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崛起难以为继。
德国和日本在崛起初期都曾获得大量的先进技术,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在短期内迅速成为经济强国。
但是在世界市场被殖民体系所分割,国际资源实际上被各国国界所封闭的条件下,德、日都面临着生产能力同资源不足、市场狭小的尖锐矛盾。
在世界殖民体系基本确立的条件下,诉诸战争手段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就成为其主要目标。
就这一点而言,没有经济全球化的充分发展,后起大国无法以和平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转向非和平手段,以军事优势弥补其经济优势的不足,采取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发展模式,从而在长期的战略对抗中丧失其持续发展的潜力。
这就成为他们崛起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在制度上,战前德国和日本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基本上没有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德国先是保留皇权强大的君主制,后是实行绝对独裁的法西斯专制。
日本则实行神化的天皇绝对君权和武士道为基础的军国主义体制,导致德、日把扩张作为国家最高利益、导致崛起失败的致命缺陷。
同时,德、日当时存在着的狂热民族主义思潮,使两国的崛起变得极为野蛮残酷,二次大战后,德国和日本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重新成为前三位的世界经济强国,实现其再崛起的部分战略目标。
但是,美国作为第一强国和现存霸权,将长期保持对德、日的战略控制。
德、日的非和平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体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化因素中的扩张特征。
三、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以法律形式确立政体;国会由两院组成,享有立法权;国家元首(皇帝或总统)是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2、不同点:(图示)五、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