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各朝的民族政策
归纳中国古代至今的少数民族政策
归纳中国古代至今的少数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至今的少数民族政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统一政策阶段:早期的中国统一政策是以武力征服并统治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政策在秦汉时期比较常见。
在唐朝和元朝时期,政府实行了赏识少数民族,提拔优秀人才的政策,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交流。
2. 分化政策阶段:在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了农牧分离的政策,将汉族农民引入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对少数民族进行牧业高度发展和保护。
3. 化解矛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渐深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在经济、文化上大力进行支持和帮助,化解民族矛盾,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4. 发展保护阶段:当前,中国政府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机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引言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对待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管理和处理方式。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涵盖了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因此民族政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统一性、包容性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统一性的民族政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性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政策目标。
封建王朝通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力图统一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体。
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央集权封建王朝通过设立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力度。
例如,在汉朝时期,设立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多个郡县,并派遣汉人官员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推动了汉化进程,促使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文化。
军事征服为了实现统一性目标,封建王朝经常采取军事手段征服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例如,秦朝时期的统一战争,将大量少数民族纳入中国版图。
此后,这些地区逐渐接受中央政权的统治,逐步融入汉文化。
一统法律封建王朝实行一种普遍适用的法律制度,使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都受到相同的法律约束。
这种法律制度为统一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包容性的民族政策尽管追求统一性是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重要目标,但包容性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中国古代政权尊重不同民族群体的差异,并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他们的权益。
以下是几个体现包容性的方面:民族自治中国古代政权在边疆地区设立了少数民族自治州或郡县,赋予当地少数民族一定程度上自治权力。
这种做法旨在让当地少数民族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并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优待政策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古代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包括减免税收、赋予特权和提供教育机会等。
这些措施旨在使少数民族感受到中央政权的关怀和尊重,增强他们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
文化保护中国古代政权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并鼓励其发展独特的文化。
例如,在明朝时期,对蒙古族进行了宗教保护,鼓励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发展。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与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与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就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就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就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就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就是“北击匈奴”与“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与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就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一直面临着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复杂问题。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民族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而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对中国整体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往往通过统一的文化、宗教以及政治体系来管理多民族地区。
这种方式对于确保统一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常常忽视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在周朝、秦朝以及汉朝时期,中央政权努力推广中华文化,将汉族文化视为标准,压制或边缘化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从而导致了一些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二、元朝至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朝至清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区域的改变,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元朝时期,蒙古族政权采取了宽容包容的政策,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但也并非没有冲突。
明朝时期,汉族政权重新上台,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保守,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自治权。
清朝时期,满洲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包括割据地区、移民入乡、改土归流等措施,这些政策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关系紧张和冲突。
三、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经历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面对外国列强侵略和领土割让,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权益保护。
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强调“五族共和”的理念,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和自治,推动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因素,民国时期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迎来了新的起点。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古代中国的民族自治与民族政策
古代中国的民族自治与民族政策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冲突和摩擦。
但同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的民族自治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联盟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部落之间通常会组成联盟,发展出一套自治的政治体系。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有“德技之制”,即通过技艺水平和德行表现来选拔多民族的官员,使楚国内外各族共存共荣。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形成,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开始对各民族实行更为明确的民族政策。
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是“分官掌柜”,即在各地任命当地土著族人担任官职,实现地方自治。
这个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国家,多数都由当地的土著族人和唐朝官员组成的政府管理,因此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此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还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各民族的联合和发展。
例如,在唐朝时期的西域地区,皇家每年会向各个民族赠送一定数量的丝绸、茶叶等财物,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此外,唐朝政府还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军事和科技,使得西域各族的经济和文化得以迅速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了各民族文化在统一大国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唐宋时期,出现了一些记载各民族文化的文献,如《西域传》等,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9世纪末,清朝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开始发生变化。
由于国家面临外来压力和内部矛盾,清朝政府逐渐对各民族实行同化政策,如禁止蒙古族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等。
这些政策逐渐引起了各民族的不满和反抗,使国家的统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民族自治和民族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
在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种开放、宽容、谦卑的治理理念,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和谐共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国家,其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们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制定了不同的民族政策,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三代,虽然已经有了“华夏”与“四夷”的区分,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一直在进行。
周朝实行的分封制,使得周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较为紧密的政治联系,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加强。
例如,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在民族关系方面,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同时,秦始皇还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地区,加强了对南方民族的统治。
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汉朝时期,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多次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使匈奴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同时,汉朝还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和亲政策,如昭君出塞,通过与匈奴的和亲,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友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各民族之间的迁徙和交流更加频繁。
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相互杂居,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同时,少数民族政权也在不断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使用汉语、改穿汉服等,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朝首创皇帝制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始皇采纳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朝颁布统一全国的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围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百越”。
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皇朝部矛盾,是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中国历代民族政策读书汇报
10、唐代东北羁縻府州职官考宋卿北方文物 , 吉林大 学文学院历史系2009年01期 【摘要】唐代东北地区设置各种形式的羁縻府州,既有 设置于正州———营州内的羁縻州,亦有设于少数民族 原居地的羁縻府州,诸羁縻府州的职官与正州职官不同 ,在保留少数民族本族首领世袭制的传统下,唐政府亦 派任外族人(流官)担任州县长官
Item
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 土——土人,即当地人;司— —管理;土司 当地头人为管理 者,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 司、招兵等责任。元朝始设置 宣使、宣抚史、安抚史、招讨 史、长官司等武职土官。明沿 袭宋元制度,进一步完备了土 官的考核、任免、贡纳、征调 等制度。明朝对少数民族首领 授予官职一般加“土”字,如土 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当 官的少数民族首领一般称为土 司。
7、钟银梅在《唐代羁縻府州制度述评》(宁夏大学学 报2006年01期)分析了唐羁縻府州设置呈现出的趋势: 在时间跨度上,羁縻府州的设置贯穿唐王朝始终;在地 域上,南疆各民族地区设置最早,继而才在西北、东北 和北疆广泛设置;在总体数目上,南疆的羁縻府州少于 其他各地。由此可见,羁縻府州制度不仅是唐朝一项相 当重要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属性,而且它与唐的民族关系 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过程息息相关。
比如朝贡和互市
effect
羁縻政策为唐与少数民族的文 化交流与联系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和制度的保证。 如:“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西域 康、米、史等国常献胡旋女,舞风 始盛于中原”赵文润.《隋唐文化 史》中写到。 “蛮野而充满活力的胡文化,给高 雅温文却因束缚于严格传统而冷 淡僵硬的中国文化带来了新鲜的 空气”(张利艳《论唐代发式设 计的文化底蕴》)。 唐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既促进 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进步,又 极大地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
各朝代少数民族政策
各朝代少数民族政策1.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
汉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统一和稳定,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同时,汉朝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
在治理边疆地区方面,汉朝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县机构来管理各个地区。
这种制度允许少数民族保留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婚姻联姻政策来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
通过婚姻联姻,可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减少文化冲突。
2.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在对待少数民族方面也体现出了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首先,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少数民族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这一措施促使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并且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唐朝还鼓励各个民族保留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翻译和记录各个民族的文字和语言,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权益。
此外,唐朝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上的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这种开放政策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3.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待少数民族也有着特殊的政策。
清朝在统治边疆地区时采取了“宗法制”来管理少数民族。
根据“宗法制”,清朝皇帝认可并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法和习俗,并且允许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地方官员。
此外,清朝还实行“蒙汉双方面”政策,即在官员任命和管理上同时考虑蒙古族和汉族的利益。
这一政策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权益,并且促进了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然而,清朝时期也存在一些对少数民族不公平的政策。
例如,在土地分配上,清朝对汉族地主更加倾斜,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失去了土地和财产。
4. 当代在现代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而历代王朝也制定了相应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问题。
这些民族关系和政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逐渐形成,并与周边的夷、蛮、戎、狄等民族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较为松散,各民族之间主要以贸易、战争等方式相互接触。
例如,周朝时期实行的“五服”制度,就是对周边民族进行划分和管理的一种方式。
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使得民族关系更加紧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南征百越,加强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控制。
汉朝时期,与匈奴的关系成为了民族关系的重点。
汉初,由于国力较弱,采取了和亲政策来缓和与匈奴的矛盾。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拓展了汉朝的疆域。
同时,汉朝还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相互杂居。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例如,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关系也更加和谐。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一视同仁。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体现了他在民族关系中的崇高地位。
唐朝通过设立羁縻府州等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同时,唐朝还与周边民族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宋朝时期,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这一时期,民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将人分为四等,但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
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於国家统一的发展。
明朝:中华各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如移民屯垦、贸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清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更进一步稳固发展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由於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稳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
清朝:体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所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民族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与以前历代相比有那些独特的地方?从顺治帝起,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首先肯定了汉族文化的先进,采取了向汉族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习俗、文化,重用汉族大臣,开科考,修孔庙,拜孔子等一系列行为。
这些行为在顺治帝之时,几乎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连顺治帝的亲生母亲都不支持他。
这或许是顺治帝抑郁而终的原因。
但事实证明顺治帝的作为是对的,康熙不仅继承了顺治的政策,还亲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汉族人的心。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的民族政策
高考热点1:中国古代历史各朝代的民族政策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
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千万。
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保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
回纥、粟末、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
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大作用。
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
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汉唐民族政策
汉唐民族政策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帝国政权,都以建立一个多民族政策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其中,汉朝时期和唐朝时期的多民族政策对许多后代的政策形成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汉唐时期多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变迁。
汉朝时期,政府采取了以赏罚分明、分化统治和平等交往的政策,努力促进汉外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使诸多少数民族参与到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来,从而增强其对汉朝的忠诚度。
在政治上,汉朝的少数民族都参与了官职的划分,这在古代政治上很少有历史上的先例。
在经济上,汉朝政府不仅积极推行议价伐税、开垦沼泽等农业政策,改善少数民族的生计,还设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职官,给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渠道。
文化方面,汉朝不仅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促进,还将汉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民族文化。
唐朝时期,唐朝的多民族政策超越了汉朝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唐朝不仅继续执行汉朝的政策,还实行了更为具体的分区政策。
分区政策将中国境内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统一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划分数十个少数民族自治部落,以保证每个少数民族可以独立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在经济方面,唐朝政府不仅设立了特殊的少数民族职官,还规定了少数民族参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经济活动的权利,特别是在实施农业税制这方面,唐朝执行的统一的农业税法使少数民族的税收负担减轻。
在文化方面,唐朝政府实施了统一的礼法,使汉族文化与低下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民族文化体系,从而将少数民族同汉族文化更加紧密地贯穿在一起。
综上所述,汉唐时期的多民族政策都是旨在促进汉外各民族的融合、团结,对后期的多民族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汉朝以赏罚分明、分区统治为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构建了一个多民族的社会。
而唐朝的多民族政策,更加具体和实践,强调政治分区、尊重多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将汉外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因此,在今天实行多民族政策中,仍然可以借鉴汉唐时期的多民族政策精神和方法。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分别为夏朝、商朝和周朝。
在这三个朝代中,民族政策在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夏朝时期,创建者夏禹和他的后继者夏康、夏商、夏启等君主都积极推行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统一民族政策。
他们对外族人以融合为主,通过安抚、威慑等手段,逐渐促使外族融入中原民族。
夏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封建等制度,对外族人实行了一定的职位晋升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促进了民族融合。
而夏朝的历史文献中也记录了一些外族与中原族群的婚姻联姻事例,为夏朝的统一民族政策提供了实践基础。
商朝是夏朝的继承者,其民族政策也秉承了夏朝的宽容与融合的原则。
商朝统治者对外族人以容纳为主,接纳了大量外族人,使商朝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商朝的军事也反映了统一民族政策的推行,通过建立军阵制度,吸收了各部落民族的战斗力,以实现对外扩张的目标。
此外,商朝还注重各部落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互通有无的贸易,促进了民族间的和平共处。
周朝是夏商两个朝代的继承者,到了周朝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民族政策也有了一定的调整。
周朝的统一民族政策更加注重中央政权的控制和封建体制的建立。
周室对外族人采取了一定的容纳和割据的策略,通过设置诸侯国以及规定封爵制度,控制和管理外族人并巩固对他们的统治。
周朝的统治者也注重借鉴外族民族的经验和优势,吸收其先进技术和文化,以对内外进行自我加强。
总的来说,夏商周的民族政策践行了融合与容纳的原则。
夏商周君主通过宽容、威慑、促进民族融合、外族人地位提升等一系列手段,实现了对各部落民族的吸纳与整合。
他们注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提升了民族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夏商周时期,统一民族政策的推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治理
古代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治理古代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治理是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
在古代,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为服从与压制、迁徙与统一、疆界与扩张等方面。
而治理的方式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古代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治理。
一、古代国家的民族政策:服从与压制在古代,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为服从与压制。
对较强的民族,国家一般会采取服从的策略,如与较强的民族通婚、接受其文化、或者进行联合抗敌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曾与齐楚联合,共同抵御强大的燕国。
该联盟不仅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促进了文化及各方面的交流。
而对于弱势的民族,国家则会采取压制的方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对外族人实行严酷的统治政策。
他规定除了六个少数民族之外,其他部族的人民都要迁往中原地区,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及文化,同时,他还将统治的重心转移到了中央,不再按照传统的封建制度进行统治。
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古代国家的民族政策极具压制性。
二、古代国家的治理方式:集中与分散古代国家的治理方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治理方式主要表现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
集中的治理方式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
它是指国家把权力集中到少数人或者机构手中,实现基本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相比于分散的治理方式,集中的治理方式更容易确立政策,实现有计划的发展,提升社会稳定性。
秦朝就是典型的集中式治理方式。
秦始皇在他的统治下,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废止诸侯国,加强了国家的行政管理效率,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而分散的治理方式体现在文化及经济方面。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化,如四书五经等都是由各个分散的文化区域所传承下来的,可见分散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另外,在经济方面,分散式治理方式也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质和资源,发展不同的产业,使国家繁荣起来。
古代国家的治理方式还表现在制度方面。
一个好的制度能够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_龚荫[J]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做法和措施。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汉朝的招贤纳士政策
汉朝时在对待各民族上采取了招贤纳士的政策,接纳各民族精英,加以重用和培养来维护统一和稳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武帝的“宽政令”,大力开展“天下纳士计”,广泛征集各族各地的优秀人才,例如南越的赵佗、西域的张骞等。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郡国、都护府等行政机构,协助统一治理各民族地区,增强了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二、唐朝的分封制度
唐朝统治者采取的是分封制度,把各民族领袖分封为王侯,给予他们某种程度上的地位和权力,以此来巩固王朝的统治。
例如,唐太宗在对待中亚各族时,朝廷封授他们官职和土地,让他们出任官吏和领地的领主,同时通过文化的交流和流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盟和友好关系。
三、元朝的扶掖少数民族政策
元朝治下,由于统治者是蒙古族人,出于维护族群团结和防范民族冲突的目的,采取了扶掖少数民族的政策。
元朝皇帝定期召集各民族的显贵来都城做客,进行文化交流和教育,同时元朝还制定了许多面向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例如免除农业税收、派遣官员辅助当地治理、在政治和文化上向他们提供支持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和睦,为元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是由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基于实际情况和繁荣稳定的需要,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
在民族政策方面,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对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首先,在夏商周的统治过程中,对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群体存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有一些差异。
在夏朝时期,夏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群体,将他们融入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中。
夏朝的夏族王室通过周围的少数民族与周边外族进行婚姻联姻,借此建立联合,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
商朝时期的商王朝也对各个少数民族的统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商王朝吸收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并将之继承和发扬。
商王朝实行的都城制度和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统治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
此外,商王朝还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和地域情况,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政策,例如商代的奴隶制度,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有着特殊的影响。
周朝在统治少数民族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周王朝的统治意识很强,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对于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
周王朝实行了禅让制,将自己的王权传承给其他民族的贵族阶层,以此来稳定和巩固统治地位。
周王朝还设立了外戚制度,通过将外族贵族纳入内部政权体系,使得各个民族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统一局面。
此外,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也对少数民族有着一定的影响。
夏商周三个朝代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大力加强边疆防御,以维护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
同时,夏商周的王朝也通过对边疆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央政权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此外,夏商周三个朝代也重视文化交流,将中央王朝的文化传播给各个少数民族,加强了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文化联系。
总体来说,夏商周的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平等对待的,也有特殊对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热点1:中国古代历史各朝代的民族政策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
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千万。
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保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
回纥、粟末 、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
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大作用。
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
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当时许多汉人到边疆,其中有些人便逐渐融合到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去。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与汉族没有太大区别,而被元朝统治者列入第三等级视为汉人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来迁入我国的波斯、阿拉伯人,同汉族、畏吾儿族、蒙古族长期杂处通婚,已逐渐融为一体,元代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阶段。
清初康熙帝统治时期,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粉碎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抵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在清朝幅员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壮、回、藏、苗、满州、蒙等50多个民族,这种大一统局面加强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对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人物: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广大人民赞成团结和统一,反对分裂和战争,对于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人物,新编历史教科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汉朝时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
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双方约定的内容,说明呼韩邪单于是匈奴族杰出的政治家。
他又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昭君出塞,进一步加强了汉匈之间的团结,发展了汉匈之间友好合作的关系。
课本的两段小字、一幅插图、一段竖排黑体字“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来肯定和赞扬昭君出塞的重大意义。
关于张骞出西域,课本有一段小字叙述了他第一次出使的经历,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张骞忠于祖国、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和开拓精神,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
第二次出使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是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他在西域活动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课本的二段小字和插图形象地表现了班超经营西域的机智、勇敢。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他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因此李世民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称他为“天可汗”。
他答应了吐蕃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
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汉藏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蕃第二次通婚,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使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
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尺带珠丹的上书,说明唐与吐蕃的关系更加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俺答汗是蒙古鞑靼部的一位杰出的首领,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互市要求,几经曲折,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明朝封他为顺义王,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
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建呼和浩特城,成为蒙古地区和内地贸易的商业城市。
课本以二段小字叙述俺答汗为促进蒙汉和好所作的努力,蒙汉互市的热闹情景。
并配有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市场载歌载舞的插图,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俺答汗最主要的功绩。
清朝时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长途跋涉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课本以三段小字并配以插图描述了渥巴锡粉碎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种种困难,完成东返祖国的壮举,以及回来后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妥善安置的情景,指出渥巴锡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各少数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中所作出的贡献:一些少数民族在开发边疆、统一边疆地区方面作出了贡献。
如匈奴这个民族在两汉时期已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成员。
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在公元前209年即单于位,励精图治,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的统治进入了极盛时期。
课本的两段小字和《冒顿鸣镝射马图》具体叙述了冒顿励精图治的情况,这时匈奴的畜牧业和冶铸业都发展起来,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
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境的开发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青藏高原。
他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受唐文化的影响,他创造了吐蕃文字,制定了官制、兵制和法律,推动了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
同北宋并立的辽和西夏是契丹和党项族建立的国家。
这两个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任用汉族文人韩延 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文化。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辽极盛时的版图,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西至阿尔泰山以西,东临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
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
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对以后金、元、清各朝都有深远的影响。
金灭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来到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政权,史称西辽。
西辽疆域广阔,存在了80多年,它在开发我国新疆地区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辽宋夏金时期,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回鹘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西州回鹘、黑汗王朝和白族在西南地区建立的大理。
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在西州回鹘统治下的高昌地区,畜牧业很发达,农业和手工业也在发展,与辽、北宋的贸易往来频繁。
黑汗王朝包括今新疆部分地区和中亚广大地区,他们自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西亚国家也承认他们的王朝是中国的王朝。
黑汗王朝与辽、宋、高昌等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大理以洱海为中心,管辖着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大理的畜牧业和农业、手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与宋朝关系友好。
12世纪时,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民族——蒙古族与邻近各族加强了经济联系,通过贸易从中原地区获取了大量绢帛和铁器。
铁器的大量输入促进了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由于生产的发展,蒙古已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
忽必烈进而灭了南宋,建立起统一的元朝,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朝的建立与元朝有相似之处,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王朝。
女真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来源于唐时的黑水 ,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皇太极即位后,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和改进手工业技术,军事上笼络联合蒙古各部,政治上注意选择人才,改革机构。
完成了东北地区的统一,为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矗。
以上所述的少数民族的一些杰出首领,如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是他们本民族的英雄,但是他们不仅为本民族的统一,而且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其次,少数民族创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文化成果,通过种种渠道传入中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文化处于先进地位,但各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
如在西汉时期,汉族的先进文化给匈奴很大的影响,同时汉族也向匈奴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随着汉匈关系的不断密切,骡子这种奇畜逐渐传入中原,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畜力。
匈奴的乐器、歌舞传入中原地区,深受汉族的喜爱。
胡茄、 鼓等乐器能奏出粗犷、豪放和哀怨、悲凉的曲调。
东汉末年流落匈奴的蔡文姬,在《胡茄十八拍》中写道:“胡茄本自出胡中, 鼓喧兮从夜达明”。
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还“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皇帝)以为武乐,后汉以边给将”(《晋书·乐志》)。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苜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罗卜等农作物,陆续传入中原。
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推动了内地农牧业的发展。
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多种音乐、舞蹈、魔术的传入,充实了内地的文化生活。
唐朝时候又从西域传入了莴苣、菠菜等蔬菜新品种。
由于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成果,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风格多样,优美和谐,具有盛世特色。
高昌、龟兹等地的音乐传入内地,用原来五言或七言诗句式的歌词谱入乐曲有较大的困难。
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照新兴的乐曲的节拍,填写句子长短参差的歌词,引起了新的文学形式——词的出现。
四、正确认识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正确评价民族战争中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战争是国内的民族战争,如辽宋之间、宋金之间、宋元之间的激烈战争,不管如何白热化,都属于我国内部的民族间的战争。
而不是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
因为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建立的国家,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国。
用这个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对岳飞、文天祥等人就不能笼统地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只能称其为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戚继光、郑成功等人则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