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97b8cf844769eae109ed0d.png)
(1)(1)(2)(3)(4)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解析:略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这段话选自,作者,课文告诉了我们。
(1)答案:弗若之矣非然也《学弈》孟子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解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出自《学弈》,是孟子的一篇文章,讲述的道理是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3.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
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嗜鱼( ) (2)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3)免于相( ) (4)恃人不如自恃也(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鱼、但从来不买鱼的人B.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固执、甚至有些不识好歹的人C.公仪休是一个明智的、目光长远的、能够拒绝诱惑的、保持清廉品格的宰相读了这则故事,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喜欢送被罢免依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重点字的解释。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六年级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六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47f0516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4.png)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六年级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择其善者而从之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和“悱”分别表示()。
A. 愤怒,郁闷B. 努力,困惑C. 愤怒,愤怒D. 困惑,困惑3. 以下哪句诗不是出自杜甫的《春望》?()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4. “温故而知新”中的“温”字,其意思是()。
A. 温暖B. 复习C. 温和D. 温度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其中“焉”字的意思是()。
A. 那里B. 这样C. 于是D. 哪里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学而》,其中“诲”字的意思是_________。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其中“子衿”指的是_________。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其中“凌”字的意思是_________。
4.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其中“规矩”指的是_________。
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其中“骥”指的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解释《论语·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四、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bd9e81a8956bec0875e30d.png)
(1)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夸父先喝完了黄河的水。
B.夸父先喝完了渭河的水。
C.夸父先喝完了北方的一个大湖的水。
答案:A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写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的意思。
答案: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其他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解析:“为是“指”难道这是”;“其”代词,指他的;“智”指智力“弗”否定副词,指的是没有、不;“与”语气词。
3.有所期诺,,有所期约,。
答案:纤毫必偿时刻不易解析:略4.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解析:略5.学而时习之,?答案:不亦说乎解析:略6.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欲取蝉( )(2)黄雀延颈( )(2)(3)(1)(2)(3)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罢兵,先是怎么做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又是怎么说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所说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用一个8字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捕伸长脖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
小学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小学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1d365549649b6649d7471b.png)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91ea2daeaad1f347933f00.png)
1.解释下列词句中划线的字。
故:①问其故 ②故居③事故决:①决堤 ②决赛③孔子不能决也答案:缘故,原因过去,从前意外的事水冲破堤岸决定最后的胜负决定,判断解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故:①问其故(缘故;原因)②故居(过去;从前)③事故(意外的事)决:①决堤(水冲破堤岸)②决赛(决定最后的胜负)③孔子不能决也(决定;判断)。
2.轻诺必。
(《老子》)答案:寡信,多易必多难解析:略3.解释带下划线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吾:之:答案:我的解析: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不一会儿又称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什么东西也能戳穿它。
”“吾”我。
“之”的。
4.古文认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仿照前两句,用“/”划分横线处句子的朗读节奏。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绝:复: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断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再(1)(2)(3)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意思是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正确划分节奏应为: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绝:断。
复:再。
(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学习中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5.课文精品回放。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582be716fc700aba68fc4d.png)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f4707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5.png)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1、XXX买鞋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b1da50daef5ef7bb0d3c00.png)
(3) 答案:渔夫一天收入也不多,他给渔夫这些钱渔夫应该满足了,不应该一下子得那么多钱。 是许金不酬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笫一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可结合对“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的理解来回答;第二问要求用原文来回答,结尾渔夫的话便可作为答案。
2. 请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答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
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否定词要断开,还有主谓语间也来断 开。 句意: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根据意义划分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1) 答案:房子 原因
解析:略 (2) 答案:何晏想回家,不想做魏武的儿子。
解析:略 (3) 答案:何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
解析:略
6. (一) 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 也。子何恃而往?”越 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
3. 阅读文言文,完成训练题。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①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69b63a0242a8956aece40d.png)
7.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答案:(夸父)口渴了,想要喝水,于是就到黄河、渭河去喝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首先要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 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 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 答案:袋鼠说:“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袋鼠说。
解析: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居然一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 楚,注意两者的区别。结合短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所表达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 努力,也不可能做好。”的主题。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
(2)“之乎者也”是文言文表达的特点。“患者、学者、记者、老者······”中的“者”的意思是(
)。
( A、着 B、代表某种身份的人 C、指代事或物。)
答案:认为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B
(5) 答案: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做好。 解析: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居然一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 楚,注意两者的区别。结合短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所表达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 努力,也不可能做好。”的主题。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式的特点,结合短文内容,理 解其中心思想。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1736d652d380eb63946d44.png)
(1)量 (2)尺寸/尺码 (3)尺寸/尺码 2. (1)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 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 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 之以足(鞋子)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 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 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八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 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 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孟子》 注释:1.长:生长、发育的意思。2.揠:拔。3.闵: 通“悯”,担心,忧虑。4.芒:疲乏。芒芒然:疲劳 的样子。5.其人:他家里的人。6.病:累,疲惫。7. 槁:枯槁,枯死。8.寡:少 。9.非徒:不但,不只。 10.谓:告诉。11.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注释:1.涉:渡过。2.遽:立刻。3.契:用刀子雕刻。 4.求:寻找。5.惑:迷惑,糊涂。 1.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2.翻译: (1)是吾剑之所从坠。 .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 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42343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8.png)
5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D.此是君家果君子
5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5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阅读短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A.绝句B.绝技C.绝妙D.断绝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5.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6.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47.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a895b6f46527d3250ce00d.png)
解析:参考译文: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 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 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 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乃:却;.然之:认为他说的对。
词有耕:耕田的事情;当:应该;织:织布的。翻译:耕田的事情要问农民,纺织的事情要问婢女。 通过阅读可知,戴嵩虽是个大画家,可是画的“斗牛图”不符合实际,而牧童天天和牛在一起,看出了 画中的错误,这个故事说明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即实践出真知。
6. 品味经典。 (1) 空类“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 修》)这段话说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后来演变为一条成语:
(3) 答案: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 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
解析:本题考察描绘诗歌画面。回答此类题型时应从意,象,情出发来进行描写。首先要分析诗歌的意象,看 看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其次要知道诗歌传达出了什么意境,最后要理解作者在这些意象里所抒发的情 感。用流畅,优美的语言 描写出来。
4. (二)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 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 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 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 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 愈来愈少了。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4dc527ff00bed5b9f31dd6.png)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1.解释字义.(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三.1.居:一起店铺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四.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1.解释字义.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字义.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八.1.(1)替 \ 给(2)通“悦”,愉快 \ 高兴(3)喜欢\喜爱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1.解释字义.(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3.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点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知识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2.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十.1.(1)卖(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5.(略)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字义.(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翻译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4.既讽刺想不劳而获的人.这告诉我们,不可把偶然的事情当成是必然的.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1.解释字义.(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3. 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二1.担忧劳累赶去放弃 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怎么.亡——失去.得不到.1.解释字义.(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翻译文言句子.(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渡过.遽——立刻.契——用刀子雕刻.惑——糊涂⒈解释字义.(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2.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十四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4.(略)我们生活学习中,好多人都有拖三拉四的习惯,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非要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候想解决的时候才考虑,殊不知等过一段时间后,这个问题可能变得很复杂.吃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2.翻译下列句子.(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十五1.展开捕捉抬(起)正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2)小孩子正想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1.解释字义.(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大喜2.翻译句子.(1)奈何忧崩坠乎?(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忧天”的杞人的?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 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十七.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若不与我,“与”:_________A.和B.结交C.给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___________A.延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十八.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十九.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文中孟子先后居住的是哪三个地方?(用文中的词作答)(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不超过30个字)_二十.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你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1)女.还()(2)婴儿非与戏.也()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1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3分)言必信,行必果.二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二十二.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无礼的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二十三.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二十四.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11 / 11。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b526ce4a7302768f993900.png)
1.“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
”(《庄子·齐物论》)句中“蘧蘧然”的意思是( )。
A.生动活泼的样子B.惊慌失措的样子C.手舞足蹈的样子D.高兴愉快的样子答案:B解析: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
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
蘧(qú):蘧,原意为惊喜的样子,此处为惊疑动容的样子。
2.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虽听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
答案: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言文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及上下句默写即可。
填写句子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盖、盘、盂、沧、探、汤、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③虽与之俱学。
④弗若之矣。
⑤孔子不能决也。
⑥见两小儿辩斗。
⑦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⑧及其日中如探汤。
(1)(2)(3)(4)答案:全国教导一起不判断辩论,争论离热水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言中字词意思的掌握情况。
本题中”去“”探汤“的意思与我们现在字义不同,因此要格外关注。
故答案为:全国 教导 一起 不 判断 辩论,争论 离 热水4.按照课文内容回答。
翻译成现代汉语。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除了开头描写“悼念鲁迅”之外,还写了、、、四件事,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
詹天佑是我国,他修铁路,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穷人》一课中,采取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对话等,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出桑娜是一个人。
(1)答案: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d324357c1cfad6195fa7fa.png)
(2)其弟争曰( )
•
(3)舒雁烹宜( )
•
(4)已而索雁( )
•
(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3) 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
(1) 答案:看见 他的 应该 寻找
解析:略 (2) 答案:族老(或长辈、社伯)让他们把(打来的)雁切成两半,煮一半,烤一半。
1. “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世说新语· 容止》) 句中“萦”字含义应该怎么解释? A. 效仿 B. 拿着 C. 围住 D. 晃动
答案:C 解析: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晋时河南中牟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潘岳年轻时,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当时不少妙龄姑娘见了他,都会怦然心动给他一个“回头率”,有的甚 至忘情地跟着他走。因此常吓得潘安不敢出门。 根据前后句的意思,“萦”的意思是围住的意思。
的时候,雪野中托起一片金辉,大地一片光明,晶莹如玉,洁白无瑕!
⑤然而我更喜爱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嶂(zhànɡ),xiānɡ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
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总结出答案。
4. 文言文阅读 成侯邹忌为齐相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 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 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③而往卜④于市,曰:“我田忌之人 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⑤,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⑥,亦验其辞 ⑦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邹忌。③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④卜:bǔ,烧 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⑤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⑥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⑦ 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 解释下列划线字。 (1)不相说 (2)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曲桡而诛 (4)声威天下 (2) 翻译下列句子。 (1)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 简答:你认为齐王是什么样的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共19篇,有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共19篇,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db3cbf866fb84ae55c8d52.png)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注释]甚:非常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 乃: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 曰: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案:1、(1)诣:拜见乃:于是,就 (2)示:给……看曰:说 (3)未:没有闻:听见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注释]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峨:高洋:广大1、成语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物是的知音,从(课文句子)“”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f5563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f.png)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1、XXX买履XXX想买鞋,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鞋放在椅子上。
到了市场,却忘了带尺子。
当他买到鞋后,才说:“我忘了带尺子。
”回去取尺子的时候,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他说:“我相信尺子,不相信自己的脚。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量一下自己的脚的尺寸2)宁信度——相信尺子的尺寸2)吾忘持度——忘了带尺子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他回去取尺子后,市场已经结束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2)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把鞋放在椅子上而忘操之——忘了带尺子何不试之以足——试一试鞋子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它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对富者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者说:“你凭什么去?”贫者说:“我只带了一个瓶子和一个碗。
”富者说:“我几年都想买船去,还没实现。
你凭什么去?”过了一年,贫者从南海回来,告诉富者。
富者感到惭愧。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在蜀地有两个僧人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人们立志不如蜀地的僧人吗?②吾欲之南海——我想去南海④子何恃而往——你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蜀地的僧人吗?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手法,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立志之人,不畏艰难险阻,方能成功。
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会被他们感化。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3c37f755270722182ef71f.png)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文言文六年级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六年级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aa86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6.png)
文言文六年级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高兴)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C. 吾日三省吾身(省:反省)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知识)答案:C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和“悱”的意思分别是:A. 愤怒,悲伤B. 愤怒,怨恨C. 愤慨,忧郁D. 愤慨,郁闷答案:D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D.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A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字的用法是:A. 语气词,无实义B. 代词,指代“他们”C. 语气词,表肯定D. 语气词,表疑问答案:A5.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择”和“从”的意思分别是:A. 选择,跟随B. 选择,学习C. 选择,听从D. 选择,效仿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______。
”(知也)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30分)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了并且经常复习它,难道不是很愉快吗?”)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了。
)3. “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识。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辅导(一)知识梳理吴起守信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③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sì):等待。
③信:信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②故人来,方.与之食()③恐.其自食其言也()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
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释:放下。
②藉:垫衬。
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③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
④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⑤群下:部下,属员。
⑥实: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⑴藉背()⑵顾州纪风()⑶咸无答者()⑷得其实矣()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同释重担息树阴。
⑵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3、评价一下李惠。
4、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誉.之曰(2)物莫能陷.也(3)其人弗.能应也2、文中的“利”是“锋利”之意,请你回答:“坐收渔翁之利”中“利”的意思是;“出师不利”中“利”的意思是。
3、请你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4分)4、请你谈一谈读过小故事后的感受。
(4分)于令仪不责盗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
”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诸子禽之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素:一向,平时C.问其所欲欲:欲望 D.卒为良民卒:最终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
(2分)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
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指王羲之。
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尝:(2)姥初有愠.色愠: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译文: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3分)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注释:①知北都:任北都的行政长官。
②中外亲:指表亲。
③冢:坟墓。
④一桌:指一桌饭菜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云.耕者入冢而得.()()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的品质。
(3分)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4分)①啖.粥而读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②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分)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
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2)实勉我也。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3、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
(3分)杨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邓骘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词句:当之郡——故所举——至夜怀金十斤遗震——谒见——故人——密愧而出——2、读了《杨震暮夜却金》你有什么感想?小升初择校考试文言文提高训练参考答案(一)北人食菱1、(1)在……做官(2)连同,一起(3)缺点2、(1)有人说:“吃菱必须去掉壳。
”(“须’,也可译成“需要”)(2)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二)楚人学舟习:学习操:驾驶折:调头徐:慢遽:立即谢:辞别顾:看2、(1)于是(他)以为自己完全掌握了驾船的技术(2)用椎击鼓径直前进3、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应该不断进取。
(学无止境,所以我们学习不能自满,而要谦虚)(三)吴起守信1、(1)派,让(2)才(3)恐怕,担心(4)使……信服2、D3、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4、示例:围绕做人要讲诚信来写均可。
(四)《人有负盐负薪者》1、⑴垫、衬⑵回头看⑶都⑷结果、事实2、⑴一同放下重重的担子在树阴下面休息。
⑵用手杖(棍子)击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
3、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多。
意思对即可。
4、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狄人杰审案等等。
(五)1、(1)交往(2)店铺2、比喻恶劣的环境3、近墨者黑4、示例:我赞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观点,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总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多读好书,多接触一些品行好的人等。
反对这个观点,能自圆其说亦可。
(六)1、(1)称赞,赞美(2)穿,穿透(3)不2、利益顺利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4、示例,我们平时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能言过其实。
不要前后不一致,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七)于令仪不责盗1.C2.译文: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八)1.(1)曾经(2)生气、发怒(2分)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2分)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3分)(九)1、说;获得,得到2、A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4、待下宽厚(十)1.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②往往,总是(4分)2.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共3分)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共2分) 3.岳阳楼记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十一)1、(1)居住(2)其实,实际2、 B (3分)3、《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2分)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
(3分)(十二)1、解释词句:当之郡——到、去故所举——以前、从前遗——赠送谒见——拜见故人——旧时密愧而出---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2、读了《杨震暮夜却金》你有什么感想?答:我从文章中体会到杨震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