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合集下载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一、行为矫正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矫正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积极的、适宜的行为模式,以替代那些负面、不适宜的行为,从而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二、行为矫正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系统性脱敏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焦虑症患者,通过逐步暴露患者于恐惧场景中,并引导其进行放松反应和积极认知,以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情绪。

2. 反应后果分析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分析其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给予相应奖罚措施,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并培养积极行为模式的目标。

3. 认知重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情感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重新构建其负面认知模式,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以达到改善情感状态的目的。

三、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观察和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相应的干预方法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和分析,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四、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行为记录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客观记录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其不良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

2. 行为干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给予相应奖罚措施来纠正不良行为,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行为模式。

3. 反馈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轻的患者,通过给予正面反馈来增强其积极行为,并减少其不良行为。

五、行为矫正治疗和行为观察和治疗的异同点1. 相同点:两种方法都是以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模式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2. 不同点:行为矫正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通过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反应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而行为观察和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外在的行为模式,通过客观记录、分析和干预个体不良行为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行为疗法的原理有哪些

行为疗法的原理有哪些

行为疗法的原理有哪些
行为疗法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条件反射: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

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和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可以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2. 学习理论:行为疗法借鉴了学习理论的思想,强调环境对于行为的塑造和改变的影响。

通过改变环境刺激,可以改变不良行为。

3. 反驳谬误观念:行为疗法认为人们的心理问题往往和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

通过识别和反驳谬误观念,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4. 系统性脱敏:行为疗法采用系统性脱敏的技术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和焦虑。

通过逐步暴露于恐惧场景,并与放松反应相结合,人们可以逐渐减少对恐惧刺激的恐惧反应。

5. 奖励和惩罚:行为疗法认为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改变人的行为。

通过增强适应性的行为和减弱不适应的行为,可以有效地改变行为模式。

总之,行为疗法的原理主要包括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反驳谬误观念、系统性脱敏和奖励与惩罚等。

通过运用这些原理,行为疗法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模式,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心理学行为矫正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来改变和调整个体不适应或有害行为的方法。

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通过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分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变负面行为模式以实现个人发展和满意的生活。

1.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心理反应。

通过建立良好的环境刺激和奖励制度,可以训练和增强个体积极健康的行为反应。

另一原理是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它关注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过程。

通过帮助个体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行为矫正还包括对情绪和欲望的管理,控制环境激励和加强,以及建立自我监控的技能。

2.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广泛。

在临床心理学中,行为矫正被用于治疗各类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等。

在教育心理学中,行为矫正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组织心理学中,行为矫正可用于改善员工工作表现和提升组织的绩效。

此外,行为矫正还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和社会工作,帮助个体建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戒除不良习惯等。

3. 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需要对被矫正的个体进行评估,了解其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和相关因素。

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的行为矫正计划。

这包括明确目标、设计行为改变的策略和方法,并制定具体的技术和程序。

然后,开始实施矫正计划,通过识别和记录问题行为,应用相应的技术和策略,引导和增强正面的适应行为。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估矫正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最后,继续跟踪和支持个体的行为改变,确保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持续维持积极的行为模式。

4. 行为矫正的效果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评估是确保矫正计划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行为观察和量化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个体的行为改变情况。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1. 行为矫正原理行为矫正原理是指治疗某一不良行为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包括适应性、原则性、有效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适应性原则。

治疗方式必须与被治疗者的性格、智力、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家庭背景相适应。

矫正方式要能够引导被治疗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是原则性原则。

行为矫正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不能跟从个人的主观想法或激情,而是以科学的数据和理论为基础来决定行为矫正方案。

接下来是有效性原则。

行为矫正必须针对具体问题,对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为矫正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是安全性原则。

治疗过程必须确保被治疗者的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后果。

2. 正向强化正向强化是行为矫正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给予奖励,增加被治疗者对应的正向行为,以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的。

正向强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可以是小礼品、糖果等,非物质奖励可以是称赞、赞扬、鼓励等。

正向强化可使被治疗者将正向行为视为一种加强性刺激,从而增加正向行为的频率,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3. 反向强化反向强化是一种关注行为强化和惩罚的行为矫正方法。

反向强化常用于认知行为疗法中,通过消除消极行为,增加积极行为,让被治疗者逐渐改变行为模式。

反向强化分为负向和正向。

负向强化是增加积极行为以消除消极行为,如教育被治疗者通过放慢心率来控制情绪。

正向强化是增加积极行为以强化积极行为,如定期奖励被治疗者等。

4. 暴力行为矫正暴力行为常常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暴力行为矫正的方法分为两类:心理和生理的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让被治疗者清除暴力行为的认知认同;生理治疗可以改变被治疗者暴力行为发生的生理过程。

心理治疗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情绪管理、干预等。

而生理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如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5.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它通过帮助被治疗者认知不良行为,让其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矫正行为的目的。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一、概述(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

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

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

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

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

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

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点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点

一、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方法:系统脱敏、厌恶疗法、放松训练、行为塑造、代币法、满贯疗法、生物反馈法2、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1)异常行为是后天习得的(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后天所习得的异常行为。

(3)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行为,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们所带来的结果所维持的. (4)各个异常行为是分别习得的。

(5)认知的改变也可以导致行为的改变。

3、行为治疗的特征(1)行为治疗更强调来访者当前的问题,而不过分追究其过去的经验。

(2)行为治疗的技术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常都有明确系统的操作步骤和测量方法。

(3)行为治疗以行为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行为为导向,治疗的目的是改变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使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4)行为治疗强调来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行为治疗的治疗过程(1)问题行为的分析和评估(2)治疗目标的确定(3)治疗关系的建立(4)治疗计划的选择和实施(5)治疗效果的保持和巩固5、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和方法(1)放松训练:常用的放松训练方法有渐进性肌肉放松发、自发训练法、呼吸放松法、冥想放松、引导意向性放松、催眠,生物反馈放松等.不论什么放松技术都要有安静的环境、舒适的姿势、心情平静、肌肉放松等条件。

(2)系统脱敏,幼教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是根据沃尔普提出的交互抑制原理,用松弛对抗紧张。

在系统的程序下,在松弛的条件下,按照轻重强度顺序将诱发反应的境遇呈现给来访者,让他逐步适应和习惯这种刺激,已消除敏感状态.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该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除此之外,也适用于其他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口吃、性功能障碍、强迫症等.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程序: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或恐怖)等级表、系统脱敏。

(3)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治疗,即将厌恶刺激与不良强化物多次重复配对,以减少不良行为。

是用引起痛苦反应的非条件刺激与形成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来访者在发生反应的同事感到痛苦,从而对不良行为感到厌恶而减少并最终放弃行为。

行为疗法的原理和方法

行为疗法的原理和方法

行为疗法的原理和方法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和思维习惯,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提升精神健康。

它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件反射理论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条件反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行为是通过与外界刺激的相互作用来形成的。

一旦某种刺激与行为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当这种刺激再次出现时,相应的行为也会自动产生。

因此,如果某个不良的行为与刺激之间存在条件反射,行为疗法的方法就是通过刺激控制和重塑来改变这种不良行为。

二、正性增强行为疗法强调通过正性增强来加强或巩固某种期望的行为。

正性增强是指为了增加某种行为的频率或强度,给予一个积极的奖励或激励。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激励来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并增强个体对于这种行为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一个儿童在完成作业后获得家长的赞扬和奖励,将会增加他/她完成作业的动机和意愿。

三、替代行为行为疗法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替代行为。

替代行为是指通过将不良行为替换为良好的或对个体有益的行为,来切断不良行为和不良思维模式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个焦虑的个体可能有摄入过量糖分的不良习惯,行为疗法的方法可以指导TA通过锻炼或冥想等替代行为来减轻焦虑,并逐渐减少对糖分的依赖。

四、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是行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用于减轻或消除个体对特定刺激的恐惧或焦虑。

它通过渐进式和连续性的曝露来提高个体对于刺激的适应能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反应。

例如,一个害怕蜘蛛的人可以通过逐渐接触、了解和观察蜘蛛来减弱他/她的恐惧感。

五、认知重构行为疗法还包括认知重构这一方法。

认知重构是指通过调整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系统,来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有很强的自卑感和消极思维,行为疗法的方法可以教导TA重新评估自己和社交环境,并以积极和现实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改变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六、行为计划行为疗法强调制定和执行明确的行为计划。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行为矫正是指通过纠正不良行为和建立良好行为习惯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

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首先,行为矫正的原理之一是行为的可塑性原理。

这一原理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和塑造的,不良行为并非天生的特质,而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通过提供正面激励和建立适宜的环境,可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行为矫正的原理还包括行为的反馈原理。

这一原理认为行为的改变和学习需要及时的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是指给予个体积极的奖励和赞扬,以增强其良好行为;负反馈则是给予相应的惩罚或者剥夺,并关注不良行为的后果,以减弱其不良行为。

通过对行为的及时反馈,可以促使个体调整行为并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行为矫正的方法可以分为正面强化、负面强化、惩罚和认知重构等。

首先,正面强化是通过给予个体正面激励来增强良好行为。

比如,可以给予奖励、表扬、鼓励等来增强个体的积极行为,使其重复并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对于儿童来说,可以给予糖果、游戏时间、额外的夸奖等来激励他们遵守规则、完成作业、参与活动等。

其次,负面强化是通过减少不愉快或不适宜的刺激来增强良好行为。

比如,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做家务,可以通过减少其家务量或者给予其他的奖励来引导他主动参与家务工作。

负面强化并不是惩罚,而是通过刺激对个体来说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与良好行为相联系,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

惩罚是另一种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

当个体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以减弱其不良行为。

惩罚可以是时间限制、阳光房、罚款等,但需要注意适度和公正性。

过度的惩罚可能会激发抵抗或逆反心理,因此适度且公平的惩罚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认知重构是通过帮助个体改变其认知和态度来改变不良行为。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教育和心理干预来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从而引导其更加积极和健康地应对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认知重构的方法帮助其理解并掌握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缓解其攻击倾向并培养积极的应对策略。

行为矫正笔记第五版

行为矫正笔记第五版

行为矫正笔记第五版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五版)作者:(美)米尔腾伯格著作石林译内容简介行为矫正是一类经典的心理治疗方法,准确、科学、可操作性强。

米尔腾伯格编著的《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5版)》具有以下特点:内容丰富,对行为矫正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案例众多,将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读性强,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教科书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关学习,对于没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本书更是学习和实施行为矫正方法的。

第一章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①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

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②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③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②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③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④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①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第二章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 L1、 玛莎坐在计算机前给父母写信 ①这是一种行为 ②具备自然尺度(敲击频率、打字的持续时间) ③是可观察和测量的 ④对环境产生影响(屏幕上显示出字幕) ⑤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先前学了在键
盘上敲击会导致屏幕上显示字母)
• L2、婴儿躺在床里大声哭闹,于是,他的母亲抱 起他,给他喂奶。
在心理学中开展了称为行为 主义的运动
B.F.斯金纳(B.F. Skinner ,1940=1990)
进行了关于操作 行为基本原则的研究 ,为行为矫正奠定了 基础
五、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与健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临床
发育
康复
心理
商业 工业
障碍
治疗

服务
精神
预防
业 教育和 特殊教
疾病
社区心 理学
相关的 行为
儿童 管理
运动 心理
行为矫正—— 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绪论
一、人类行为的定义:
• 1、行为就是人们所做所说 • 2、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 3、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
记录 • 4、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别人或我们自己) • 5、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 6、行为可以是空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因加以重视 • 8、行为矫正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四、行为矫正的历史起源
伊万.P.巴普洛夫 (Ivan P .Pavlov,1849-1936) 经典条件反射
爱德华.L.桑代克 (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
效果定律
约翰.B.华生(John B. Watson,1878-1958)

行为矫正基本原理和方法

行为矫正基本原理和方法
“有害的”的事情;惩罚过程企图减少某种行为的如批评和训斥,自然惩罚
– 故意忽视也是一种惩罚。
• 使用惩罚是有争议的:惩罚的目的是减少问题行为。有 时这种方法会使孩子学会不应该做什么。然而,惩罚通 常极少能够对孩子应该做什么提供直接的指导。
• 学习和保持适当的技能需要依赖其他的行为矫治方法。
– 3.正性强化的多样性:正确选择强化物的类型(如孩子 所喜爱的事件)和确定强化物价值(如孩子喜爱它们的 程度)
– 4.选择适合年龄强化物的重要性,应该尽量选择和 使用自然的强化物,这对新学会的行为在每天的环 境中继续出现有益。
第11页,共11页
• 4.影响正性强化效果的因素 – 首先只有当期望的适当行为出现才给予强化物,这 样会增强效果;不可在某种不适当行为出现时给予 强化。 – 其次强化的效果取决于强化物与孩子对该强化物 被“剥夺”程度。
– 1.负性强化不是惩罚:负性强化和惩罚主要差别 是这一过程是否增加或减少后面的行为。如果行为 的频率增加,则是负性强化,如果行为频率减少, 是惩罚。
– 2.负性强化对问题行为有用:负性强化会像增加可 接受的行为一样对增加不可接受的行为有用。
第11页,共11页
(四)惩罚
• 惩罚通常被认为是因为某人犯错而做一些对他来说是难受的或
– 另一个重要的准则是予以强化物的及时性:一般而言, 即时的强化比延迟的强化更有效
– 所给予强化物的量应与孩子适当的表现所需的努力 成比例。
– 与强化的安排有关:正性强化可以用连续强化或问 歇强化。连续强化在每次适当的目标行为发生后予 以正性强化,其他的均是间歇强化。
– 正性强化物的价值是重要的,孩子越在乎某个强化 物,它可能会越有效。
– 暂时隔离有个三个原则,l0个字,10秒钟,1岁1分钟: 意思是指在孩子问题行为发生后父母用简短的命令 (10个字)让孩子立即(10秒钟内)接受“关禁闭”,关禁 闭的时间长度是一岁一分钟,暂时隔离适合于2一12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是改变个体不良行为并塑造良好行为的一种方法,其原理和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1. 强化和惩罚原理:行为塑造和矫正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强化和惩罚。

通过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奖励、赞美)来增加期望的行为,同时通过给予消极的强化(如惩罚、批评)来减少不良行为。

2. 正反馈原理:行为塑造和矫正通过提供正反馈来增加积极行为。

当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行为时,给予积极反馈,例如赞美和奖励,以增强这种行为的出现概率。

3. 预期和目标设定原理:行为塑造和矫正过程中,设定明确的目标对于实现行为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明确告知个体期望达到的标准和目标,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动机,并使行为的改变更有针对性。

4. 自我效能感原理:行为塑造和矫正中,个体对自己能力的感知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相信他们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并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时,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塑造和改变行为。

5. 理解行为的动机和背后原因:了解个体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对于制定更有效的行为塑造和矫正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识别和解决潜在的心理、情绪或环境问题,有助于解决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

以上原理和依据为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原理,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行为改变和积极生活方式的养成。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行为矫正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个体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和改善,使其能够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是多方面的,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实际操作中,行为矫正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期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

首先,行为矫正的原理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外部刺激和环境影响的,通过对这些刺激和影响的调节和引导,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因此,行为矫正的原理是要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找出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动机,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调整。

其次,行为矫正的方法包括积极强化、消极弱化、认知重建等多种手段。

积极强化是指对个体的良好行为进行奖励和鼓励,以增强其继续保持这种行为的动力和意愿;消极弱化则是指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和限制,以减少其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认知重建则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来影响其行为的改变和调整。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运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通。

另外,行为矫正还需要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个体的行为改变需要其自身的意识和主动参与,而不是单纯依靠外部的强制和约束。

因此,行为矫正的过程中,需要引导个体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激发其内在的改变动力和信心,培养其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最后,行为矫正需要重视社会支持和环境的改善。

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影响的,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环境条件对于个体行为的改善和矫正至关重要。

因此,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需要引导个体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以促进个体行为的积极改变和发展。

综上所述,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支持和环境的改善。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行为强化科学研究已经立了许多解释人类和其他动物行为的基本原理。

行为强化就是行为学家们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原理之一。

行为强化的定义是: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

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

反应→后果结果: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

有人将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在笼子外面猫能够看得见的地方摆上食物,在笼子上安装了一个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一根杠杆,笼门就会打开。

当猫刚一被放进笼子时,它做出很多种行为,比如抓咬笼子上的栏杆,把爪子从栏杆缝隙中伸出,以及试图从栏杆之间挤出。

最后,这只猫偶然地碰到了杠杆,笼门打开了,猫于是能够走出笼子吃食。

每一次将饥饿的猫放进笼子,猫都用更短的时间击打杠杆打开笼门。

最后,只要一将猫放进笼子,它就马上去击打杠杆。

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效果定律。

在这个例子中,当饥饿的猫被重新放回笼子的时候,这只猫就更有可能去击打杠杆,因为这个行为在此之前导致了一个直接的结果: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

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就是对猫击打杠杆的行为起到强化(增强)作用的结果。

从20世纪30代开始,斯金纳使用诸如老鼠和鸽子等实验动物进行了大量的行为强化原理研究。

例如,在用老鼠作的实验中,斯金纳将动物放进一个试验用的盒子里,每次当老鼠压下安置在盒子一面内壁上的一个杠杆时,斯金纳就给它一小块食物。

起初,老鼠在盒子里到处察看活动,用鼻子嗅,用后腿支撑着向上爬等等。

当它碰巧用一只爪子压下了杠杆时,盒子里的自动装置就通过内壁上一个小洞送进一小块食物。

每次这只饥饿的老鼠压下杠杆时,它就得到一块食物。

这样,每次老鼠被放进盒子的时候,它就更可能去压下杠杆。

这个向下压杠杆的行为得到了加强,因为每次它发生时,都立即跟随着一块食物的出现。

相对于老鼠进入笼子以后所展示出的其他所有的行为,这个压杠杆的行为增加了。

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的例子,非常清楚地阐述了行为强化的原理。

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

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方法

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方法

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方法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其原理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通过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模式,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行为疗法认为问题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因此可以通过重新学习和培养新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行为疗法的原理及常用的方法。

一、行为疗法的原理行为疗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条件反射: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个体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是经过学习和加强的结果。

例如,恐惧症可能是由于对某种刺激产生了负性的情绪反应,而这种反应通过反复的刺激而得到了加强。

2. 习得理论:行为疗法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习得的,也就是说,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正常行为来学习并改变自己的问题行为。

3. 激励理论:行为疗法认为行为是被激励所驱动的,当个体对于某种行为得到积极反馈时,他们更有动力继续进行这种行为。

相反,如果个体对于某种行为得到负性反馈,他们可能会减少或停止这种行为。

二、行为疗法的方法行为疗法采用多种方法实施,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经典条件作用:这种方法通过训练个体的条件反射,使其对某种特定刺激的反应发生变化。

经典条件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恐惧症、焦虑症等问题。

2. 曝光疗法:曝光疗法是一种治疗恐惧症的方法,通过逐渐暴露个体于其恐惧的刺激下,帮助其逐渐减少对刺激的恐惧反应。

例如,对于恐高症患者,可以从低处开始逐渐爬高,以减少其对高处的恐惧。

3. 系统脱敏训练:系统脱敏训练也是一种治疗恐惧症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训练个体在面对恐惧刺激时,能够保持松弛和冷静的状态。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对于某种刺激产生强烈恐惧反应的个体。

4. 行为激励:行为激励是一种通过激励个体来改变其问题行为的方法。

例如,给予奖励或正面反馈来加强积极行为,或者给予负面反馈来减少不良行为。

5. 问题解决训练:问题解决训练是一种帮助个体学会有效应对问题和挑战的方法。

通过教授问题解决的步骤和策略,如明确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评估可行性和执行计划等,帮助个体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困难。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简介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简介

• • •
行为受它的结果的控制; 受到强化 ( 奖赏 ) 的行为则会得到巩固(重复); 没有得到强化 , 行为将减弱并最终消失。
一、正强化
• 原理:如果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人做了某事 ( 行为 ) 而直接地跟随着一定的后果 ( 剌激 或事件 ), 而且 , 这个人在他下次遇到相似 的情景时更可能做同样的事,这样一个过 程就叫作强化。 • 特点: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强化物的选择
• a 、易于生效的, • b 、能直接在需要的行为后呈现, • c、 能再三使用而不会引起很快的满足甚至 厌腻。 • d 、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 e 、尽可能使用多个强化物。
• 饱厌:个体体验到这种强化物,已经到了 不需要的程度。 • 剥夺:个体没有能够体验到正强化物。 剥夺的时间越长,强化的效果越好。
• A.计分程序表的设计 • B.强化物的选择与强化原则 • C.程序撤消的考虑
• 3.实施过程分析 • 4.结果
结束语 结束语
•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和几 个典型的行为矫正方法。尽管行为矫正方法还有 许多, 但最基本的是强化 , 其它方法几乎都是强化 的延伸和复合应用 , 是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 灵 活、巧妙的安排、运用强化。
有效应用正强化的准则
1、正确选择行为。 2、正确选择强化物 3、a 、在开始前告诉被试有关的计划。
b 、强化物直接地跟随着需要的行为。 • c、在给予强化时 。 • d、 在实施强化物的同时 , 尽量再用些赞扬 和身体的爱抚。
4、让被矫正者逐步脱离程序。 • 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用社会性强化物代 替。 • 寻找环境中的自然强化物。 5、追踪评价。
塑造
• 5、从一个行为过度到下一个行为的速度不 能太快。 • 6、要以足够的小步子进行。 • 7、如果儿童停止反应,要及时分析原因。 (强化物、难度跨度、前一接近性行为的 巩固情况) • 8、如果因为塑造的步子进行得太快或太大 而失去了一个行为时,应回到一个能够重 新产生该行为的较前的那个行为去。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行为矫正是一种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改变个体不良行为的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手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行为矫正的原理主要包括心理学原理和社会学原理。

心理学原理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在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因此,行为矫正需要通过心理学知识来了解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需求,从而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社会学原理则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行为矫正需要通过社会化教育和社会支持来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其次,行为矫正的方法主要包括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两种。

正面激励是指通过奖励和认可来增强个体积极行为的发生频率,例如,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此来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负面惩罚则是指通过惩罚和制裁来减少个体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例如,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以此来警示其改正错误。

此外,行为矫正还可以采取行为治疗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行为治疗是指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指导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对于成瘾行为可以采取戒断训练和替代行为训练来帮助个体摆脱不良习惯。

心理辅导则是指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帮助来解决个体心理问题,例如,对于焦虑和抑郁情绪可以采取认知疗法和情绪调节训练来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健康。

总之,行为矫正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手段,其原理和方法需要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来进行科学分析和实践操作。

通过正面激励、负面惩罚、行为治疗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体不良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行为矫正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行为矫正 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 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建立积极、适应性行为的干预方法。

它的原理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为分析:行为矫正的第一步是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了解其不良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可以确定特定的条件、事件或情境对其行为产生的影响。

2. 设定目标:在行为矫正过程中,明确设定改变个体行为的目标。

目标应该是具体、可度量和可实现的,并且与个体的特定需求和能力相匹配。

3. 正式教育:行为矫正通常需要进行正式的教育,向个体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其理解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这可以通过讲解、示范、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

4. 正反馈:行为矫正强调给予个体积极的正反馈,即在个体展现积极行为时给予赞扬和奖励。

这可以增强个体对适应性行为的积极认同和动力。

5. 负反馈:当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行为矫正也需要给予适当的负反馈,即清晰地指出不良行为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惩罚或后果。

这有助于建立关于不良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增强个体对不良行为的抑制力。

6. 重复练习:行为矫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帮助个体建立和巩固积极行为。

通过反复的实践,个体可以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并逐步替换不良行为。

7. 环境改变:行为矫正认为,不良行为往往与特定的环境条件有关,因此改变环境可以促进个体行为的转变。

对环境条件的调整包括增加正向刺激、减少负向刺激、提供正向替代选择等。

总之,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行为分析、设定目标、正式教育、正反馈、负反馈、重复练习和环境改变等手段,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建立积极行为,实现行为的矫正和适应。

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
行为矫正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原理和方法来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

以下是常见的行为矫正原理和方法:
1. 惩罚原理:基于惩罚-刺激对应关系,通过给予负面后果来
抑制不良行为。

例如,批评、责骂、罚款等。

2. 强化原理:基于奖励-刺激对应关系,通过给予正面后果来
增加良好行为的频率。

例如,赞赏、奖励、物质鼓励等。

3. 塑造原理:逐步引导个体改变行为,从较简单、相对接近目标行为的型态开始,逐渐向目标行为靠拢。

例如,分阶段训练、反馈和引导。

4. 模仿原理: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以及找到具有榜样作用的人来实现。

5. 训练原理:通过反复锻炼和练习来培养新的行为习惯。

可以通过系统化的训练,如技能训练、认知训练等来实现。

6. 自我监控原理:个体自行监控和评估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自我调整。

可以通过记录和分析行为记录来进行。

7. 社会支持原理:通过他人的支持、关心和鼓励来促进个体的行为改变。

可以通过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的支持来实现。

这些原理和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以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

同时,行为矫正的过程需要持续、耐心和坚持,以确保行为改变的效果。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Behavior correction is a process that aims to promote positive behavioral changes in individuals. This process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behavior,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and providing support to the individual in order to address their behavior. 行为矫正是一种旨在促进个体积极行为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了解行为的潜在原因,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并为个体提供支持,以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

One principle of behavior correction is the us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his involves rewarding desirable behavior in order to encourage its continuation. Positive reinforcement can be in the form of praise, rewards, or other incentives that motivate the individual to engage in positive behavior. 行为矫正的一个原则是利用积极强化。

这包括奖励良好的行为,以鼓励其继续。

积极强化可以是赞美、奖励或其他激励措施,激励个体参与积极行为。

Another principle of behavior correction is the use of negative reinforcement. This involves removing or avoiding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desirable behavior. By eliminating negativeconsequences,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continue engaging in positive behavior. 行为矫正的另一个原则是利用负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一、概述(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

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

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

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

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

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

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

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

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

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

先有其母,才有其子。

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

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罗杰斯疗法、催眠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但也不必为此感到烦恼。

这些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乍看起来,似乎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实际上,它们出自有限的几个人格心理学理论。

我们可以把这些学派归纳为四类:一、行为学派;二、认知学派(当然,也有人将认知学派归入行为学派);三、心理动力学派(也即精神分析学派);四、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学派。

行为矫正技术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所发展出来的一些行为改变的技术。

行为主义矫正技术的特点在于着眼于异常行为本身的改变,而不关注导致行为异常的心理原因(如认识问题),也不关注导致行为异常的内心冲突。

这是由行为主义的基本的理论立场所决定的。

认知学派认为,个人的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改变不良的人格,就要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不合理的价值观念,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不良的价值观念是导致不良情绪和变态行为的原因,认为只要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不合理的价值观念得到了矫正,那么个体不良的情绪和不良有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当然也有人将认知学派归于行为疗法这个大的类别之下,因为认知疗法也是着眼于行为矫正,新行为主义比较重视认知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立者,所谓心理动力学派,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

其他精神分析学派,都是在扬弃了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概念与方法上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既有某种联系,又有某种区别。

精神分析诞生之初,精神分析就处在不断的分裂和斗争之中,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发展呈两个总的趋势,一是在精神分析内部寻求变革,不断地修正弗洛德的理论。

从精神分析的这一条发展路线来看,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四代之多了(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为第一代、自我心理学为第二代、对象关系学派为第三代、自身心理学为第四代)。

二是精神分析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如精神分析同存在主义相结合(罗洛梅的存在分析)、精神分析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如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等等。

其中第一条发展路线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关系更为密切。

第二条发展路线中,有些同心理治疗关系密切,有些则主要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是以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人格理论为基础的。

其主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方法,同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可谓大异其趣。

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本主义取向的人格理论同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论对人格的理解、对神经症的解释是不同的。

因此,它所发展出来的方法,也是独特的。

下面我分别介绍这四个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派别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流派有上百种之多,但都是从一些基本的理论中派生出来的;这些基本的派别是:(一)心理动力学派——精神分析理论(二)人文——存在主义学派(三)行为主义学派(四)认知学派(三)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四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其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行为矫正理论的主流,这两个理论奠定了行为矫正理论的基础,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正的方法策略大多是根据这两个理论发展出来的。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在六十年代才发展出来的,但其在行为治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行为矫正的代表人物早期有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后来有沃尔普、艾森克和班杜拉等。

这三个理论都关注有机体行为的习得与改变,都认为有机体(人与动物)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但它们对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因此,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义理论所发展出来的行为治疗技术或行为治疗方法,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会儿,我会具体说明这种区别与联系。

由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学习得来的(习得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变态的行为都是习得的;神经症在本质上是由于错误的学习而导致的失调行为。

失调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因此也能够通过学习消除。

行为矫正的目的在于消除个体某些不适当的行为,形成适当的行为。

三、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以及相关的行为矫正技术(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巴甫洛夫从1902年起一直研究条件反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实验程序巴甫洛夫有关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是这样的:在喂狗食前几秒钟,发出铃声或节拍器的响声,接着再将肉末送入狗的口中。

开始时狗听到铃声只是加以注视,并不流口水,只是吃到食物时,才淌口水。

但这促操作经过若干次以后,只要一发出铃声或节拍器的声音,狗就立刻分泌唾液。

这种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音和节拍器声音,由于它们和食物出现的时间接近,现在则可以引起唾液的分泌。

这种反应是后天习得的。

此谓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此实验为例说明之),其生理基础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讲解)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狗之所以会对铃声或节拍器这样的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主要是由于在铃声或节拍器之后,马上会有食物这种无条件刺激出现。

在给予条件刺激之后,立刻给予夫条件刺激,就是所谓强化。

这个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称为强化过程,或称习得过程。

条件刺激(铃声)注视无条件刺激(食物)分泌唾液(实线为无条件反射,虚线为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这个实验很成功,对学习理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大。

尤其是巴甫洛夫着重刺激,依靠刺激来控制行为的研究,为以后的刺激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因此,后来称巴甫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2、经典条件作用的五条定律(1)习得律条件反射是由一系列条件刺激(铃声或节拍器声)和条件反应(由铃声或节拍器声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应)邻近配对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起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是近于同时呈现,间隔时间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即将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于建立联系。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为例说明之,或老太太喂鸡说明之)(2)验性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反应将逐渐减弱并消失。

但这种消失一开始不是永久性的。

它只是一种习惯的钝化,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之后,又有自发的恢复。

只有当几次自发的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之后,条件反应才会真正地消退。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和老太太喂鸡时,小孙子的恶作剧为例说明之)(3)泛化律条件反应一经确立之后,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应,此谓泛化。

例如,实验开始时以铜铃声作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形成之后,若呈现一个蜂鸣器的声音,也将引发条件反应。

因为蜂鸣器与铜铃声很相似。

泛化的例子很多,如害怕蛇的人,会害怕许多象蛇的东西,如也会害怕鳝鱼、蜥蜴等等与蛇相似的动物。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与两充当条件刺激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关,如果两者越是相似,那么,反应的强度就越高;如果相似的程度越低,则反应也就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