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7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一部反映俄国十月革命后初期历史的电视剧有这样的情节:一位瘦弱的老农,躲在偏僻的角落,出售他袋子里的农产品,他不时东张西望,表情十分地紧张与害怕。
此内容对应的历史时期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B.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2、(4分)一部反映俄国十月革命后初期历史的电视剧有这样的情节:一位瘦弱的老农,躲在偏僻的角落,出售他袋子里的农产品,他不时东张西望,表情十分地紧张与害怕。
此内容对应的历史时期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B.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3、(4分)据《苏联经济史》记载,(苏俄)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年只有2,020个,1920年末已经增长到3,312个。
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的发展有利于A.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B.保障对工业中心的粮食供应C.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D.调动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4、(4分)1921-1924年,苏俄(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市场经济体制5、(4分)1921年,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苏俄实行了A.新经济政策B.农业集体化政策C.赫鲁晓夫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6、(4分)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这里所说的“尝试”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运动D.农业集体化运动7、(4分)1923年蒋介石在参观彼得格勒时,就觉得这个城市“精神颓唐,士气消沉”。
同时他也注意到国有化造成集权过度,工厂缺乏有能力的管理者。
但他总体还是觉得“苏维埃政府……已有相当基础”。
材料表明当时苏联A.政治经济危机尚未被解决B.受西方封锁,人民生活困难C.新经济政策作用逐渐显现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较严重8、(4分)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4: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练习题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训练题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019·晋阳高一检测)下面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了当时俄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答案』 B『解析』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当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2019·赣州高一检测)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 A『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
3.(2018·宣城高一期末)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实行按劳分配原则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 B『解析』根据题目中“共产主义原则”,得出考查的是1918—1922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
题组2新经济政策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
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答案』 C『解析』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材料中的现象即是反映,针对这种情况,1921年苏俄推行了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经济形势,B项错误,C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8: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学者钱乘旦曾指出:“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解决“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主要措施是()A.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B.推行农业集体化C.借助私人垄断资本D.加快国有企业改革2.1921年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这里的“判断”是指()A.实行粮食税使农业转向社会主义B.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实行自由贸易C.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以间接过渡D.变农业集体化为农业个体经营3.列宁认为某一政策的“真正内涵是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条件,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利用同时将其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范畴”。
“某一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体制”C.新经济政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1925年秋,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作工厂等等)和那些应该提高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
”联共(布)的这一决定()A.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B.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D.成为农业集体化的指导思想5.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以上材料表明()A.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B.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6.“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
(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3.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生产日益萎缩。
特别是在1921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情绪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
据此可知( )4.粮食问题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可以说,当时解决粮食问题和解决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问题,不是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有效地巩固了新苏维埃政权B.完全忽视了广大农民的利益C.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D.并非是一项发展经济的政策5.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6.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村出现两极分化,富农阶层控制着剩余的粮食,拒绝购买高价的工业品,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一方面城市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另一方面工业品卖不出去而积压在仓库里。
工业与农业两大部门之间产品交换出现断层。
材料说明( )A.斯大林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新经济政策的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C.富农阶层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最大障碍D.苏联计划经济失去了其历史优越性7.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
列宁的这一认识( )“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8.截至1925年4月1日,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约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题(.docx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时”,即苏俄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的背景下,采取的一种非常政策。
苏俄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战吋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排除。
2.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B.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战结束后苏俄企图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材料屮“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无法实现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B符合题意;ACD均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点睛: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頁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学%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答案】C【解析】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把苏俄面临的国内外敌人都打败的前提下继续实行,引发了农民和士兵的不满,所以列宇等人从国情出发,将政策进行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果得到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工农联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选C; A 与题意无关,BD不是根本角度的内容,故排除ABDo4.“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巩固1.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自由贸易『答案』 A『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苏俄的这种政策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
2.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 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答案』 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严峻的危机,特别是经济困难而采取的政策。
“一切为了前线”,如何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支援前线,扭转战争局势,赢得战争,其中最关键的是粮食问题。
3.有学者用“阴云密布”来描绘1920年春天苏俄农民的生活;但在描绘1922年春天他们的生活时,则用了“阳光灿烂”来形容。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实现工业化『答案』 B『解析』1920年随着内外的敌人被消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引发了暴动,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经济发展,所以才有了材料中描绘的变化。
4.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小工厂租给私人”及时间1923年可知苏联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
5.1929年斯大林说:“当我们使苏联人坐上汽车,使农民坐上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看看,到那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先进的国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20【培优练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09教育资源库《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培优练习一、单选题1.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可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说明()A. 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B.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D. 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2.“(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 脱离现实没有能促进经济发展B. 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 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 强调国家利益忽视民生改善3.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 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 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4.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A. 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B. 推动农业蓬勃发展C. 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D.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309教育资源库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2 畅言教育5.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2017-2018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作业-精选教育文档
一、选择题1.1919年苏俄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苏俄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集权专制解析:选B。
1918~1921年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把剩余的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解析:选B。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把剩余的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不能自由买卖,故选B。
3.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解析:选B。
此漫画反映了苏俄当时实行的政策是打击不劳动而伸手从公物中获取的那些人,体现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4.《全球通史》在描述人类尝试的某一政策时写道:该政策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
另一特征是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这一政策是()A.赎买份地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解析:选B。
由题干中的“国有化”和“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可知,这一政策要求实行国有化和余粮收集制,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项。
5.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苏俄的商业,促使苏俄大地开始复苏。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6: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7·宜宾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2.(2017·德阳期末)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
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3.(2017·朝阳期末)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
”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A.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B.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C.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D.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4.(2017·滨州期末)布哈林是新经济政策最杰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A.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B.恢复商品货币关系C.国家控制土地所有权D.实行按劳分配原则5.(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
”这里的“它”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凯恩斯主义6.(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7.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学生人数从总数l/4增加到了l/2。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9: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1922年,苏联农民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不少的余粮可供自由支配。
据此判断当时苏联实施()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2.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后,莫斯科苏维埃也于7日傍晚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人、士兵发动起义。
经过激战,起义军于11月16日攻占克里姆林宫,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巴黎公社B. 十月革命C. 二月革命D. 辛亥革命3.下表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前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
这为俄国十月革命奠定了()A. 组织基础B. 思想基础C. 阶级基础D. 有利时机4.“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与反动军警展开战斗。
在工人们的宣传、感召下,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
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
”上述记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俄国二月革命B. 巴黎公社革命C. 俄国七月流血事件D. 俄国十月革命5.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轻工业生产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6.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7.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第7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A.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政策B.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3.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A.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D.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4. 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巩固了苏俄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D.列宁已经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 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
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 A.广泛建立集体农庄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实行余粮收集制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6.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7. 1921年,谈到租让制,即把国有工矿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时,列宁说:“租让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大企业;经过几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就会完全归我们所有。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7.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原委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晰,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列宁比较好的思路”是指()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农业集体化C.实行新经济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2.20世纪20年头,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裂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起先复苏”。
促使俄国大地起先复苏的措施有()A.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B.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合作C.集中力气优先发展重工业D.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3.“斯大林模式”的合理性是()A. 国家可以集中力气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B. 经济建设必需集中全国的力气C. 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经济危机D. 高度集中符合社会主义原则4.有资料统计,1932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同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
这说明()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建了机遇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D. 美英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向苏联输出过剩的设备和技术5.到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夫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缘由是()A. 粮食税的全面推行B. 允许工农自由贸易C. 农业走集体化道路D. 提高了农夫的地位6.“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夫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
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复原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肯定要偿还”。
为此,当时苏俄政府()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实行粮食税政策C. 实行农业集体化D. 取消义务交售制7.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怜悯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马上创建出实际的价值。
最新人教版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作业】
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1918年9月,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军营,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
为了保证军事的胜利,苏俄( ) 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B.实施了余粮收集制C.对农民征收粮食税D.开始了工业化建设解析:选B 根据“1918年9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苏俄为了保证军事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故A项错误,B项正确;对农民征收粮食税和开始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1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D两项均错误。
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政府取消自由贸易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私营企业纷纷涌现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选A 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府取消自由贸易,故A项正确;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故B项错误;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
3.20世纪20年代,一位苏俄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影响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作用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果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在191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也不是利用商品经济,故D项错误。
4.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确立土地私有制C.征收固定粮食税D.推行全盘集体化解析:选C 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征收固定粮食税,故C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故A项错误;苏俄确立的土地所有制是公有制,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20: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针对这种困难情况,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征收固定的粮食税B.实行余粮收集制C.扩大集体农庄规模D.大规模开垦荒地解析1918年面对国内战争,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是其农业措施,故B项正确。
答案 B2.(2017·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苏俄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但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但鱼却属于你们。
”农民的不满主要针对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土地私有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的不满。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3.(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列宁认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这一失败表明()A.外来武装干涉阻碍了苏俄发展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国情D.苏俄放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解析根据材料“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可知,该尝试指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B项正确。
4.(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苏俄曾采取的重视市场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苏俄时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
答案 B5.(2018·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1922年5月,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
高三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三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试题1.“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D.实施新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斯大林模式时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故B正确;引进西方技术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苏联经济属于畸形发展,故C错误;D是1921——1928年实行。
2.从1920年到1926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
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苏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
这表明当时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A.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B.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C.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严重脱离苏联的社会实际【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反映的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状况。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故答案为A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苏联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实际,排除D项。
3.以下是《1923年和1929年苏联财政委员会人员构成比例表》,此表反映出该时期苏联A. 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经济安全B. 高等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C. 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保障工业化D. 干部的政治成分逐渐多元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所学可知苏联财经委员会人员中联共布党员人数大增,而专业认识比例下降,都体现出苏联重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安全而放弃专业性,因此A项正确;材料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无关,因此B项错误;高学历者比例下降,说明专业化的降低,因此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干部政治成分逐渐单一而不是多元化。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试题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试题处在高一二这一阶段要怎样有针对性的做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试题1.(2009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2.(2009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3.(2009江苏历史卷)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2009广东历史卷)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2010新课标全国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6.(2011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
1.(2009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2.(2009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3.(2009江苏历史卷)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2009广东历史卷)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2010新课标全国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6.(2011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
7.(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8.(2007广东卷)(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
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6分)
8.解析:本题考查的角度新,设问好,起点高落点低,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阐述、历史评价能力。
本题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问题,题目通过设制不同的问题,把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经济建设不同模式加以类比,表面上看,设问较难,其实考生只要审题细心,再回忆课本相关知识,就能作答了。
第一问,看懂材料即可概括回答,难度不大。
第二问是评价历史事件,要求考生一分为二看问题,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斯大林模式。
这在平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大家都会注意到的。
第三问,关键是要抓住时间限制词“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
第四问,其实是问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式和作用。
这个题目给我们的教学和学习的启示是,不要割裂中外或古今历史,注意同类问题的比较记忆。
(1)答: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答: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
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答: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9.(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分)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4分)(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