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记》教学设计参考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恒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了解恒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风景名胜。
(3)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意境描绘、情感抒发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游恒山记》。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了解恒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风景名胜。
3. 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恒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恒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风景名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意境描绘,提高审美情趣。
(2)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恒山风景的感悟。
5. 写作练习:(1)以恒山为题材,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游恒山记》。
2. 深入了解恒山的历史背景和风景名胜,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3. 根据课堂所学,修改和完善课后写作练习作品。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
唐诗美文赏析:游恒山记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唐诗美文赏析:《游恒山记》教案设计教学对象:高中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游恒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徐霞客的生平和旅游文学的特点;(3)掌握恒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游恒山记》的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唐诗美文,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徐霞客的旅游理念,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唐诗美文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游恒山记》的文学价值;2. 徐霞客的旅游文学特点;3. 恒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难点:1. 《游恒山记》中的生僻字词解释;2. 徐霞客旅游文学的创作方法;3. 恒山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游恒山记》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价值;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游恒山记》;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体验恒山的风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和旅游文学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游恒山记》,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生僻字词,分析文章结构,阐述文学价值;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2. 知识拓展:讲解恒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体验恒山的风光;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实践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户外考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4.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享学习心得、沟通交流等;5. 期末考试评价:在期末考试中,设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评估学生对《游恒山记》和恒山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恒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景点特色。
掌握游览恒山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旅行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尊重当地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恒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恒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游恒山记》,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经历和感受,掌握恒山的景点特色。
2.3 景点介绍介绍恒山的著名景点,如悬空寺、五岳庙、天峰岭等,让学生了解各个景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4 游览技巧讲解游览恒山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线、如何应对高原反应等,让学生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恒山的了解和印象,引导学生关注恒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游恒山记》,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经历和感受,掌握恒山的景点特色。
3.3 景点介绍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恒山的著名景点,如悬空寺、五岳庙、天峰岭等,让学生了解各个景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4 游览技巧讲解讲解游览恒山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线、如何应对高原反应等,让学生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于恒山的历史、文化和景点特色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游览恒山的技巧和方法,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恒山的旅游心得,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游恒山记》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图片和视频收集恒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恒山的美丽景色和历史文化。
5.3 游览指南提供恒山的游览指南,包括景点介绍、游览路线、交通方式等,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游览信息。
唐诗美文赏析:游恒山记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唐诗美文赏析:游恒山记》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恒山记》。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恒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风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游恒山记》。
(2)学会欣赏唐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恒山记》。
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欣赏唐诗的美。
难点:1. 诗中描绘的恒山景色和意境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恒山的美丽。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恒山的图片,让学生对恒山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简介恒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风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游恒山记》,体会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恒山景色。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5.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游恒山记》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深入分析诗中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唐诗的美。
(2)讲解诗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恒山的向往之情。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游恒山记》。
(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课程内容与安排第六章:解析诗中的文化内涵1. 讲解恒山在唐诗中的文化意义。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游恒山记》的内容,了解恒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游览恒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 《游恒山记》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恒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3. 游览恒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教学难点:1. 《游恒山记》的古文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2. 恒山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生态保护的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游恒山记》的文本和注释,以及恒山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做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恒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恒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学生分享对恒山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分发《游恒山记》的文本和注释,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阅读文本,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和背景。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恒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15分钟)1. 教师介绍恒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恒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 学生听讲并做笔记,提问解答。
四、游览恒山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教师介绍游览恒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路线、注意安全、保护环境等。
2. 学生听讲并做笔记,提问解答。
五、实践活动:制定游览恒山的计划(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制定一份游览恒山的计划,包括路线选择、时间安排、注意事项等。
2. 各组展示并分享自己的游览计划,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版八年级上《游恒山记》教案 (3课时)

《游恒山记》课程目标:1.熟悉并把握课文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大意。
2.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3.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把握景物特点。
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读法。
重点: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 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用普通话准确朗读课文2.欣赏恒山图片3.理解重点词语4.了解有关作者徐霞客的文学常识.过程一.从五岳介绍导入新课,欣赏恒山图片二.走近作者,简介恒山三.听录音,纠正字音,朗读课文1.翳阜虬跻廨拾庑汩槎枒袂啻还间2.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词语,句子大意,不懂的可与同学讨论探究,再不懂的请在相关词语下做好记号,以便在适当时候提问。
四.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2.试翻译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疏通文意2.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一.复习,朗读课文二.逐段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翳澄策岳跻皆即赤虬离立曰是于是循乘杰廨拾半为寝宫则北岳殿上负绝壁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倚而室之译文十一日, 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
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上山,(一路净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
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
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
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
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爬上峭壁的向上攀登。
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碑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井水。
从碑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
(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石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
以文入古,以古通今: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

以文入古,以古通今: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恒山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和风景名胜。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景物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游恒山记》是明代文学家徐霞客所写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恒山的经历和感受。
恒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西省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描写手法。
解析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恒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游览的意义和目的,引发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恒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故事复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实地考察4.1 组织学生前往恒山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恒山的美丽和魅力。
4.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恒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考察收获,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5.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恒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3 学生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2 考察报告第七章:作业布置7.1 课文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7.2 文学创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如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表达对恒山的感受。
唐诗赏析:浅析游恒山记教案设计与实施

一、教案设计与实施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游恒山记》的背景,掌握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能够理解并描绘诗中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唐诗的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游恒山记》的诗意美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和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1.4 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游恒山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游恒山记》,了解诗歌背景,感知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教学评价2.1 形成性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2 终结性评价(1)诗歌鉴赏测试:设置诗歌鉴赏题目,测试学生对《游恒山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课后感想分享: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想,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和收获。
三、教学资源3.1 教材:《游恒山记》及相关唐诗鉴赏教材。
3.2 辅助材料:相关唐诗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
3.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唐诗鉴赏资料。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了解《游恒山记》的背景,感知诗歌内容。
第2周: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3周: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分享学生的感悟和收获。
第4周:总结课堂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五、课后作业5.1 诗歌鉴赏练习:选取一首唐诗,运用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游恒山记》教案

《游恒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游恒山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游恒山记》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游恒山记》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游恒山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游恒山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游恒山记》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游恒山记》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游恒山记》的优美意境。
(2)介绍《游恒山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使学生对《游恒山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游恒山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游恒山记》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游恒山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游恒山记》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游恒山记》的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学生对《游恒山记》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游恒山记》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游恒山记》的内容和文化价值。
(2)分享学生创作的散文,点评学生的创作成果。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游恒山记》的主要内容,了解恒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风光。
(2)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恒山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游恒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掌握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恒山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抒情的叙述等手法表现恒山的美丽与神韵。
2.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体会作者在游览恒山时的心情与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游恒山记》的课文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恒山的历史背景和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感受恒山的美丽与神韵。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掌握《游恒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欣赏作者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体会作者在游览恒山时的心情与感受,培养热爱自然、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游恒山记》教案

•••••••••••••••••《游恒山记》教案《游恒山记》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恒山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恒山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游记文学史上,虽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大成的《石湖居士骖鸾录》和陆游的《入蜀记》等佳作名篇,其内容也是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然而论及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多彩,《徐霞客游记》则属同类书中之最。
它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
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均给予很高评价。
清代钱谦益称它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间。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全文,借助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3、对文中较难读好的二、三小段,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请一位基础中等的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划读音不准处,听读完后,学生矫正读音。
5、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各自口头翻译全文,将难译处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质疑,将做了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上提出。
学生或老师回答。
3、带着对全文的初步理解,齐读全文,并思考各小段的主要内容。
4、概括各段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1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1、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是导游,按照课文的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的发言。
唐诗美文赏析:游恒山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游恒山记》这篇课文;(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唐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游恒山记》的内涵;(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唐诗,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唐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恒山之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3)体会作者游恒山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游恒山记》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 分析唐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3. 领悟作者对恒山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唐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鉴赏;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唐诗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游恒山记》全文、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相关图片等;2. 准备相关唐诗的背景音乐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恒山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欣赏;(2)简介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你们对恒山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游恒山记》,感受恒山的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游恒山记》,理解课文内容,遇到生僻字词可查阅字典;(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美景描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2)分析唐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3)解析作者对恒山的赞美之情。
4. 赏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赏析唐诗;(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赏析心得;(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恒山的美丽风光;(2)学生分享自己游览名山的经历,交流旅游心得;(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游恒山的喜悦心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唐诗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3)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美景,学会欣赏和珍惜。
以文入古,以古通今: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

以文入古,以古通今: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恒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掌握恒山的地理、人文、传说等方面的知识。
2.通过阅读《游恒山记》,感受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翻译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对恒山的感悟与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恒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游恒山记》中的相关内容。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识别句式、成语、典故等,在阅读中理解意思。
3.通过翻译古文,加强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策略1.教学内容:(1)学习恒山的地理、人文、传说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恒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2)阅读《游恒山记》,感受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翻译能力。
(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对恒山的感悟与思考。
2.教学策略:(1)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决问题。
(2)以案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以合作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场景效应。
(4)以多媒体展示为辅助工具,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文化底蕴。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恒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2.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活动法: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恒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4.演讲法:通过演讲,让学生表达对恒山的感悟与思考。
五、教学过程1.恒山地理与人文概述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恒山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让学生了解恒山的地理位置、人文背景、传说故事等。
2.阅读《游恒山记》引入《游恒山记》这篇古文,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历史背景,加强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和应用。
3.翻译古文通过翻译古文的方式,加强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和应用,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同时,掌握古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4.恒山文化深度参观通过到恒山进行深度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恒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5.总结与输出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恒山的感悟和思考,加强对恒山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参考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参考引言本文是一份针对高中生地理课程中针对地貌地形教学所设计的活动和问题集合。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和问答,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物理的基础概念,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掘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
地点介绍恒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是一座山岳风景区,也是中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设立的纪念地之一。
恒山东临北沟能流域,南连鲁西南。
主峰天柱峰海拔1064.2米,为著名的登山胜地。
活动设计活动一:寻找地球物理迹象目标: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周围的地球物理迹象流程:1.老师先带领学生探讨什么是地球物理迹象,要求学生描述出至少三个物理迹象。
2.老师给学生发放工具包,包括一个放大镜、一个小锄头、一个刷子和一份地图。
3.学生们到恒山景区一带寻找地球物理迹象,每组需确定至少一个迹象,并在一张地图上标出位置。
4.学生们在回到教室后就所发现的迹象撰写一份报告,并展示给全班。
活动二:对地形进行观察目标:学生学会分析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流程:1.老师讲解什么是地形,引导学生观察恒山的地形特征。
2.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地形图的制作,并刻画出多条高程线。
3.学生将高程线图和地形剖面图对比,分析地形特征并得出形成原因。
4.学生们将分析结果在班级会议上展示,并邀请其他学生成员分享相似的分析结果。
问答设计问题一:什么是地球物理?答:地球物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动力以及地球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的科学。
问题二:怎样解析一个地形图?答:解析一个地形图首先要观察地图的刻度尺和方向标注,然后确定地点的位置和海拔高度,最后开始刻画高程线并分析其所对应的地貌形态。
问题三:什么是高程线?答:高程线是描绘了地形或建筑特征点的图形,这些点都在同一海拔高度以上或以下。
高程线相互之间的空隙尽量狭小,但不得垂直或相交。
总结恒山的地貌地形为本文提供了一个优美的教学背景。
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和问答游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物理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3、游恒山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3、游恒山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课文生字词。
2.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
1.3课文主题思想的提炼。
2.教学难点2.1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2对课文表达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利用图片展示恒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对恒山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查找并标注课文中不理解的生字词。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生字词教学4.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4.2学生互相交流,巩固生字词。
5.课堂小结5.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课堂讨论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
3.课堂活动3.1学生模拟导游,介绍恒山的美景。
3.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
4.课堂小结4.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课堂讨论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2.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3.课堂活动3.1学生创作自己的游记,介绍家乡的美景。
3.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4.课堂小结4.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唐诗美文赏析:游恒山记教案设计

唐诗美文赏析:《游恒山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游恒山记》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体验恒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简介王之涣及其作品《游恒山记》。
分析《游恒山记》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
探讨作者对恒山景色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游恒山记》的背景和意境。
运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文中描写的感受。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恒山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和讨论。
利用在线平台,让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提问学生对恒山的了解,引出本课的主题。
3.2 讲解讲解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游恒山记》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解释文中的难点。
3.3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描写的感受和理解。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
3.4 案例分析分析《游恒山记》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举例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修辞手法,进行比较阅读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答中的表现。
口头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汇报质量。
4.2 反馈方式课堂即时反馈: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书面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评语和反馈。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游览恒山,感受真实的自然景色。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恒山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王之涣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和深入研究。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唐诗中关于山水景色的描写,进行拓展阅读和欣赏。
以文入古,以古通今: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

以文入古,以古通今: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恒山记》。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改编、创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体味作者对恒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学生能够理解并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2. 作者抒发情感的细腻笔触。
3. 将对恒山的赞美之情融入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活动法:学生模仿、改编、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情感。
2. 字词句式学习: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遥望恒山,峭拔天外”、“夫恒山之大,天下闻名”等。
3.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4. 文化内涵探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恒山的历史、传说、宗教等。
5. 情感抒发引导: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恒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恒山的历史、地理位置和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恒山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4. 情感抒发:学生谈论自己对恒山的看法,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023年《游恒山记》教案

2023年《游恒山记》教案2023年《游恒山记》教案篇1【教法学法】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__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
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
为人清廉刚正。
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
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
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
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游恒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1.熟悉并把握课文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恒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景物特点。
二、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读法。
三、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一、介绍背景,导入课文1.师: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遍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游勘察的记录。
……(简单介绍徐霞客旅游勘察的情况)本文便是他登北岳恒山时的日记。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1.让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学生字,疏通文意。
(字词提示见板书1)2.师:请大家看第一段写了些什么?“风翳净尽,澄净如洗”属哪种表达方式?2.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第一段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略写)表达方式:描写。
3.师:第二段主要写什么?3.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详写)从上山到登顶的过程中,作者描写哪些景物?(在明确*中层示相关图片)(1)景物:望仙台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2)作者是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安排详略的?点拨:作者的略写,也能抓住景物的特*,一步到位,准确而生动。
如写松,则“松影筛*”;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天……”,话虽不多,而景物的形象却活现于笔下,使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如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攀登之不易。
(3)请谈谈你对徐霞客“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精神的认识。
(3)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讲讲这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的重要*。
4.师:第三段写什么?你能解释一下文中所说“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参考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参考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
河北省围场县朝阳湾中学魏均068454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这样一部着作,这是我国一部着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着。
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
这部着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着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着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二、疏通文意
1、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
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班际间解决。
三、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
示意图略
2、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
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四、迁移拓展
1、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这种现象的成因。
2、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