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分类综述
草履虫综述
草履虫的综合探究081班1号xxx前言: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属细胞表面披满纤毛、生于淡水的大型原生动物。
细胞长度因种而异,一般为50~300μm。
体形的平面观甚像一倒置草鞋。
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而且还是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好材料。
主体: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
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
体长只有80~300微米。
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
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体内有一对成型的细胞核,即营养核(大核)和生殖核(小核),进行有性生殖时,小核分裂成新的大核和小核,旧的大核退化消失,故称其为真核生物。
其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中旋转运动。
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
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
残渣由一个叫肛门点的小孔排出。
草履虫靠身体的表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草履虫细胞器的功能分工如下:口沟:取食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外膜:呼吸(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大核:营养代谢小核:生殖作用食物泡:是草履虫进行胞吞作用产生的,进入细胞后将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
伸缩泡及收集管:收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并排出体外胞肛:排出食物残渣纤毛:辅助运动,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草履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
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
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优质文档】动物学论文-范文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动物学论文篇一:动物学论文软体动物综述怀化学院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四班姓名:李荣贵学号:0802404033摘要:软体动物又称无脊椎软体动物,是除昆虫外歧异最大的类群,约75,000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具有贝壳,故通常又称之为“贝类”。
现在贝类分类,基本上还是按形态结构进行分类; 可分为7个纲,即1.无板纲, 2.多板纲 , 3.单板纲、4.瓣鳃纲,5.掘足纲,6.腹足纲、7.头足纲。
本人将从这七个类别对软体动物进行综述。
关键字:软体动物类别综述在动物界,有一类动物叫“软体动物”,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具有贝壳,故通常又称之为“贝类”。
贝类的种类很多,至今已记载的有11万5千多种,其中化石种类有3万5千余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研究贝类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多样性等各方面的科学,称之“贝类学”,也就是“软体动物学”。
贝类学包括的内容很广,研究的问题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细胞学、发生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分类学等等。
贝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逐步掌握其生物知识而建立起来的。
世界上对贝类的研究起始很早,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把贝类分为有壳和无壳两大类,他还根据贝类的栖息地,将贝类分为陆地、淡水贝类和海洋贝类两大类。
18世纪中叶,分类学家林奈在他的名著(((Systema Natu-rae))(1758年)一书中,对贝类进行了区分,按照有壳、无壳把贝类分为软体动物(没有外壳和只有内壳的种类)和有壳动物(有壳的种类)两大类,其中有壳动物又分多壳类、双壳类、单壳类等。
三叶虫动物综述
三叶虫动物综述一、系统分类位置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三叶形亚门(Trilobitomorpha)、三叶虫(Trilobita)纲。
二、三叶虫的演化及地史分布三叶虫在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
其时已有4个目,属种丰富,全球分布。
并已显示出生物分区特性。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三叶虫在寒武纪之前就已经存在。
从化石记录中可以分辨出其外部形态和身体构造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趋势,分为4三、一般特征仅在古代的海洋中生活。
身体扁平,背侧为坚硬的甲壳,腹侧为柔软的腹膜、附肢。
自前而后分为头部、胸部、尾部。
又称头甲、胸甲、尾甲。
四、背夹(dorsal shield)构造1.头甲(cephalic shield):1.1.头鞍;1.2.颈环;1.3.颊部;1.4.眼叶;1.5.头盖;1.6.活动颊;1.7.面线;详见Figure 1,Figure 2,Figure 3。
Figure 1 眼Figure 2 头鞍Figure 3 头盖及活动颊2.胸甲(thoracic shield):2.1.轴叶;2.2.肋叶;2.3.半环;2.4.关节沟;2.5.间肋沟;2.6.肋沟;2.7.肋刺;2.8.关节面;详见Figure 4。
Figure 4胸甲3.尾甲(pygidial shield):半圆形。
若干体节融合而成。
第一个轴节上具半环和关节沟,以此和胸甲衔接。
根据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关系,将三叶虫分类为4种类型1)小尾型:尾甲极小。
2)异尾型:尾甲小于头甲。
3)等尾型:尾甲等于头甲。
4)大尾型:尾甲大于头甲。
球接子类(Agnostina)的头部无眼和面线,个体比较小,背夹基本构造和普通的三叶虫有所区别(Figure 5)。
Figure 5球接子五、三叶虫的分类由于这类动物已经灭绝,其内部构造及软体资料保存稀少,主要趋向于利用综合特点进行分类,主要考虑:○1形态特征;○2系统演化;○3地质地理分布。
六、三叶虫代表属1.球接子目Ptychagnostus:头鞍前叶亚三角形,基底叶被一对浅沟横穿。
综述
茶尺蠖地理种群分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摘要: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Warren)属鳞翅目尺蠖蛾科,是我国主要茶树害虫之一[1],是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2]。
目前有研究表明茶尺蠖的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差异性,茶尺蠖不同地理种群是否同属于一个种,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弄清这个问题将对茶尺蠖害虫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将对有关茶尺蠖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种间分化研究的情况做个综述。
1、茶尺蠖的研究进展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Warren)属鳞翅目尺蠖蛾科,是我国主要茶树害虫之一[1]。
其分布遍及各主茶产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江苏、浙江、安徽接壤地区危害严重,是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2]。
不同地理种群间由于某些地理方面的阻碍,不能进行自由迁移、交配、基因交流,这种地理隔离使得不同地理种群间能够形成明显的性状分歧和较强的遗传稳定性。
因此,不同地理种群间在形态特征、生理及遗传特性等方面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许多研究人员对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报道,包括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对温度的反应以及遗传分化的差异比较[3,4,5]。
刘芳等[6]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小菜蛾对甲胺磷的抗药性差异及其产生的机理;邓望喜等[7]对我国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的生物型、取食量、飞行能力及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做了比较研究,丁中等[8]研究了甘薯茎线虫对不同类型杀线剂的敏感性差异。
席羽等[9]对采集来自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苏省的7 个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 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
浙江杭州种群和江苏宜兴种群对EoNPV的敏感性较高,饲毒后11 d 幼虫全部死亡,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32×104PIB/mL 和8.61×104PIB/mL;其他5 个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 的敏感性较低,饲毒后11 d 的死亡率均在30%以下,致死中浓度LC50在1.35×107~6.03×107PIB/mL 之间;其中敏感性最低的浙江衢州种群和敏感性最高的江苏宜兴种群毒力差异达724.5 倍。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综述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1.森林过伐 森林采伐 量一直大 于生长量, 而且呈增 长居高不 下的趋势。
2.森林火灾
破坏作用大,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 物种,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改变区域的 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新中国 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1987年大 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特大火灾。
(一)森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我国有乔灌木树种8000余种,其中, 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包括了世 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泛地中海 分布以及中国特有的各种成分。
(二)森林的类型多样性
原生性森林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
按森林树种的生态功能型划分为针叶林 和阔叶林,面积前者占 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 混交林。
6.战争
7.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
橡胶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 施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
第二节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 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据《中国植被》(1980)对天然乔灌林的 分类,中国有森林210个群系、竹林36个群 系、灌丛(不含半灌丛及草丛)94个群系。 人工栽植的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
(三)森林的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
中国森林的野生动物资源极其 丰富,估计有1 800余种。
珍贵的有驼鹿、雪兔、东北虎、紫貂、白唇 鹿、大熊猫、金丝猴、野牛、长臂猿、野象等。
长臂猿
白唇鹿
扬子鳄
紫貂
森林的鸟类、昆虫、爬行类、两栖类和各种生活于 土壤中的低等动物也是丰富多样的。
学习认识各种形态和特点的动物
两栖动物
分类:无尾两栖类、有尾两栖类和 蝾螈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征: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蝾螈等
动物形态
身体结构
骨骼系统:支撑 和保护动物身体
肌肉系统:使动 物能够运动
内脏系统:维持 生命活动和代谢
神经系统:控制 动物的行为和感 知
爬行动物的生活 习性和繁殖方式
爬行动物在生态 系统中的作用和 意义
鱼类动物
定义:鱼类动物是指通过鳃呼 吸、以鳍运动的水生脊椎动物
分类:鱼类动物可以根据其骨 骼、鳞片、生活习性等特点进 行分类
特点:鱼类动物通常具有流线 型的身体、鳍和鳞片,可以通 过鳃进行呼吸
代表物种:鲨鱼、鲤鱼、金鱼 等
定义: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 地上生活的动物
繁殖特点
动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包括卵生、胎生、卵胎生等多种方式。
繁殖行为的复杂性:一些动物会通过求偶、交配、筑巢等行为来繁殖后代。
繁殖周期的差异性: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繁殖周期,有的每年繁殖,有的 隔一段时间才繁殖。 繁殖数量的多样性:不同动物的后代数量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只产 卵等特征的脊
椎动物
分类:按照生 态习性可分为 游禽、涉禽、 攀禽、走禽、 猛禽和鸣禽等
特点:多数能 够飞翔,羽毛 类型多样,卵 壳硬且具有保
护作用
生活环境:广 泛分布于各类 生态环境中, 包括水域、陆
地和山地等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定义 和特征
爬行动物的分类 和分布
动物形态和特点
汇报人:XX
目录
01 动物分类
02 动物形态
03 动物特点
动物行为学综述小论文
动物行为综述摘要: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
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衍后代的活动,被称为动物的行为。
它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觅食、繁殖、攻击、防御、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行为的发生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的,行为的形成则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作用,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它具有物种的特点。
许多动物都有睡眠时刻,马、象、牛、鹿等站着睡,树懒、某些蝙蝠头朝下挂着睡,很多食肉动物卷曲着身子睡等等,这些可称为睡眠行为,它是一种节律性行为。
动物营群体生活,表现出的社会性,只是动物个体或种群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采取一种集体行为而已。
动物以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群聚在一起、或有些合群生活而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分工,或种群个体间还有不同的优势的等级等等,都仅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个体或种群生存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动物的行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正文: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
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衍后代的活动,被称为动物的行为。
就像人类吃饭睡觉结婚生子一样。
一、本能和学习本能和学习是动物行为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方式。
先说本能,达尔文是第一个科学地给本能行为下定义的人,他把本能看成是可遗传的复杂反射,是同动物的其他特征一起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如蜘蛛结网、蜜蜂造巢、鸟类营巢孵卵、哺乳类幼仔的吮吸乳汁等都是遗传的,生来就会,不需要学习的,个体之间没有差异。
关于动物知识点总结
关于动物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分类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就是动物。
动物在自然界中分布范围广阔,种类繁多。
根据进化的观点,动物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蛔虫、蚂蚁、螃蟹等,它们没有脊柱,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类型。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都有脊柱和发达的神经系统,是地球上主要的动物类型。
在现代生物分类系统中,动物被分为很多门、纲、目、科、属、种,层次分明、体系完整。
常见的动物门类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等等。
每一类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生态角色,了解动物的分类是我们理解自然世界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二、动物行为习性动物的行为习性是其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这些行为习性对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例如,狮子是草原上的猎手,它们通常在夜间出没,以猎取其他动物为生;而长颈鹿则是擅长以树叶和嫩芽为食的草食动物,它们以其高高的颈部和灵活的舌头吃到其他动物难以触及的食物。
动物的行为习性还包括繁殖、求偶、互动等多种方面。
例如,很多动物都会进行求偶展示,来吸引异性;有些动物会形成群体,进行合作狩猎等活动;还有一些动物在繁殖期会进行特殊的求偶行为,以保障后代的生存。
三、动物的生态环境动物所生活的环境对其生存和繁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动物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行为。
例如,极地的北极熊和南极企鹅对极地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它们能够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而且有着特殊的行为习性,如北极熊会利用浮冰来觅食,而南极企鹅则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保暖。
动物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动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影响,有些动物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因此,保护动物的生态环境也是我们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剑齿虎的进化综述
最有名的剑齿虎是更新世斯剑虎属(Smilodon),剑齿最发 达。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种短腿的大型猫科动物,比现代 狮粗大得多。巨大的上犬齿长达20公分,可能是用来刺击 乳齿象之类的大型草食动物
Company Logo
剑齿虎家族
副剑齿虎(Paramachairodus)是已知最古老的剑齿虎。 副剑齿虎肩高约58厘米,与豹相似,但体型较轻盈。四肢 形状显示它们是灵活的攀树者,且可以猎杀相对较大的猎 物。
• 生存年代: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一说距今 300 万~1.5 万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时期 )
• 生存地点:北美洲、南美洲 文本
斯剑虎属的下述几种身体 适应性变化使人推想到可 能存在这样的狩猎技能︰
颅骨能以附著强健的颈目 肌调节以利低头动作;下 犬齿退化;腭能张开到约 90°角,使上犬齿能不受 限制地活动。臼齿形成剪 刀状,而无磨研表面的痕 迹。
Company Logo
似剑齿虎,旧译锯齿虎。恐猫灭绝之后,另一类更成功的 剑齿动物继续威胁着人类。从500万年前开始,从不同种 的剑齿虎属(短剑剑齿虎属)演化出了种类繁多的继承者, 它们统称为似剑齿虎,归入一个属。
Company Logo
异剑齿虎 1981年,两名业余古生物爱好者在佛罗里达发 现了一种新的史前猫科动物。在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新头骨 的发现之后,著名的剑齿动物专家拉里·马丁教授及其同仁 们终于确定它是剑齿虎家族中的一个新属,并于2000年正 式命名为“异刃虎”。
Company Logo
刃齿虎一般指美洲剑齿虎 美洲剑齿虎,出现于上新世晚期,是当年巨颏虎进入美洲
之后演化出的新类型。它们长有非常夸张而尖锐的“匕首 牙”,体型巨大,而且灭绝晚、出土化石很多,又主要发 现在古生物学最发达的美国,因而尽管它们在三百万年间 从来没有走出新大陆一步,但常常被当作是最“正宗”和 “标准”的剑齿猫科动物,但中文的剑齿虎指短剑剑齿虎, 而并非美洲剑齿虎。
生物课初步了解动物的种类
生物课初步了解动物的种类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以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引人入胜,成为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动物种类进行初步了解,以便于读者对动物世界有更清晰的认知。
一、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
它们以胎生方式繁殖,并通过哺乳来喂养幼崽。
哺乳动物的形态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了从小型的啮齿类动物到庞大的鲸类动物。
而且,哺乳动物拥有发达的智力和高度复杂的社会行为。
在普通的动物分类系统中,哺乳动物被分为以下亚类:1. 食肉类动物:如猫科动物、犬科动物等,它们以肉类为主食,并具备强大的狩猎能力。
2. 啮齿类动物:如松鼠、兔子等,它们以植物为主食,通过特殊的牙齿结构进行啃咬。
3. 灵长类动物:如人类、猴子等,它们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能够使用工具和进行复杂的社会交流。
4. 鼠兔类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它们形态较小,生活方式相对简单。
二、鸟类鸟类是具有羽毛和产卵特征的暖血脊椎动物,它们可以飞翔并利用喙捕食。
鸟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各个生态系统中,拥有超过一万种不同的物种。
它们被分为以下几种群体:1. 雀形目:如麻雀、鸽子等,雀形目是鸟类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它们往往有着小巧玲珑的身形和美丽的羽毛。
2. 鹦形目:如鹦鹉、画眉等,鹦形目鸟类通常以其色彩斑斓的羽毛和模仿人类语言的能力而著名。
3. 鸸形目:如鸭、鹅等,鸸形目鸟类以其善于游泳的特点而闻名,它们经常栖息在水边地区。
三、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生活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它们通常有鳞片或甲壳覆盖全身。
爬行动物的代表性类群包括以下几种:1. 蛇类:如眼镜蛇、蟒蛇等,蛇类动物通常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它们可以通过舌头闻到猎物的气味。
2. 蜥蜴类:如蜥蜴、蜥蜴蛇等,蜥蜴类动物身体灵活,拥有附肢,能快速捕食和逃避天敌。
3. 鳄鱼类:如鳄鱼、鳄鱼蜥等,鳄鱼类动物是体形庞大的爬行动物,它们以捕食陆地和水中的猎物为生。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而引人注目。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动物,科学家们将其分为不同的群体,并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以下将介绍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按照不同的特征和亲缘关系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类群: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冷血动物和热血动物。
1.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包括了众多的类群,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这些动物形态各异,结构简单,没有明显的头部和内脏腔。
2.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拥有脊柱,包括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头部、躯干和尾部结构,体内还有脊柱、脊髓和脑部等重要器官。
3. 冷血动物冷血动物是指无法调节体温,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同的动物。
例如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属于冷血动物。
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 热血动物热血动物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无论外界环境温度如何,其体温都能保持相对恒定。
包括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二、动物的特征除了以上的分类外,动物还可以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1. 呼吸方式动物的呼吸方式可以分为两种:肺呼吸和鳃呼吸。
肺呼吸是指动物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如人类和大多数的陆生动物;鳃呼吸是指动物通过鳃进行呼吸,如鱼类和一些水生无脊椎动物。
2. 消化系统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消化系统。
一般而言,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部分。
而在食性上,动物又可以分为肉食动物、植物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 体型和结构动物的体型和结构千差万别,从微小的昆虫到庞大的海洋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外形和特征。
例如,哺乳动物一般具有四肢和不同类型的牙齿,而昆虫的外骨骼则使其具备了良好的保护和运动能力。
4. 生殖方式动物的生殖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些动物通过卵生进行繁殖,如鸟类和爬行动物;有些动物则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如哺乳动物。
动物学分类
动物学分类第一篇动物分类原理和方法第一章动物分类学概述一、1、分类学:一般也叫系统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有机体分类的科学。
是建立在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的基础上,把各个学科的知识用于分类学领域中,是一门理论课的基础研究。
2、动物分类学:研究动物的种类,探讨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动物学分支学科。
主要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态、胚胎发育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判定其相互类似和差异的程度,而确定动物界中各个物种,并依各物种间的异同,规定其所属的分类阶元,列成分类系统,以阐明其演化过程,故又称系统动物学。
二、动物分类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1、目的意义:对发展起基础知识2、研究内容:○1研究、区分和确定动物界各物种,予以命名,加以描述,提供正确认识和辨别物种的知识和资料。
○2根据物种之间的异同,确定所属的分类阶元层次,制定各个物类的分类系统。
○3探寻物种或物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追暑期进化过程。
三、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第一阶段:或称地区种类研究阶段,以林奈为代表。
第二阶段:进化思想阶段,以达尔文为代表。
第三阶段:种群研究阶段。
1、传统分类学派代表较古老或传统的观念与方法。
分类学者常根据自己对该类群的深入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或直觉印象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
这些系统并不一定要求反映系统发育实际,主要是为了分类实践中使用方便。
设定统一的准则,理论依据也往往含糊不清。
2、支序分类学派基本工作原则是:认为最能或唯一能反映系统发育关系的依据是分类单元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反映血缘关系的最确切的办法为共同祖先的相对近度。
因此严格规定任何一个自然类群,不论其阶元级别的高低,均应源自同一祖先,即应该是一个单系群。
因此,一个分类单元是否为单系群,就成为归类的标准。
3、进化分类学派这一学派与支序分类学派分歧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化认为建立系统关系时,单纯依靠血缘关系不能完全概括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全部情况,尚需考虑各分支之间的进化程度。
动物分类学习常见动物的分类
动物分类学习常见动物的分类动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生物类群之一,它们以其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动物界的多样性,科学家们利用分类学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动物分类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分类原理和方法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
本文将介绍动物分类学中常见的动物分类,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s)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的动物,占据了动物界中绝大多数的物种。
它们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如海绵、蜗牛、昆虫、软体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以其形态特点和生态习性进行分类。
例如,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它们具有六条腿和外骨骼等特征,又根据翅膀的有无分为若干个目。
二、脊椎动物(Vertebrates)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柱的动物,也是动物界中最复杂的类群之一。
它们拥有内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等高度发达的器官。
脊椎动物主要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它们通过体型、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等进行分类。
例如,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类群,它们具有哺乳腺和毛发等特征,又可根据种类的食性和栖息地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三、节肢动物(Arthropods)节肢动物是一类特殊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且具有明显的节律特征。
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蛛形动物、甲壳动物和多足动物等。
它们根据腿的节段数、触角的有无和口器的特征等进行分类。
例如,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它们具有六条腿和一对触角,又可根据翅膀的有无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四、软体动物(Mollusks)软体动物是一类以软体为特征的无脊椎动物,它们通常有壳保护身体,包括腹足类、头足类和双壳类等。
软体动物根据壳的形态、足的结构和口器的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腹足类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它们有一个外壳和一个肚足,又根据壳的形状和生活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五、腔肠动物(Coelenterates)腔肠动物是一类具有腔肠结构的动物,包括水螅、水螅虫、水母和珊瑚等。
我国猕猴的研究综述
166生物技术世界 BIOTECHWORLD猕猴(Macaca mulatta)又称黄猴、恒河猴、广西猴,隶属于灵长类猴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猕猴的性情温顺,繁殖率也比较搞,适应坏境的能力比较强,在各种复杂环境中都能见到猕猴的踪迹。
极好驯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驯养猕猴的习惯。
它作为一种实验性动物在生物学和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已有许多研究发现,猕猴的组织结构、生理代谢等功能与人类相似。
大概有98.5%的遗传物质与人类具有同源性(杨光照,2007),使其成为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之一。
1 文献计量研究从我国研究猕猴的相关文献的比例来看: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共有论文610篇。
其中,期刊论文占了67%,有410篇;学位论文占了17%,有101篇;会议论文最少,占了16%,有99篇。
这些文章对猕猴种群的扩大、繁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之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统计了我国猕猴主要分布区的8个省的文献量,其中广西25篇、四川18篇、海南12篇、云南17篇、湖北4篇、湖南4篇、山西13篇以及河南31篇。
云南省是我国猕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据调查大概有6万只。
这些文献中大部分是对云南猕猴的种群数量、分布、习性等调查,经过分析得出如何更好的保护猕猴资源,并且对根据猕猴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既能保护猕猴,又能发展经济的合理的战略方案。
(刘其建, 2007;杨光照, 2007;张忠员等, 2010;黎大勇等,2012)1980-1989年之间只有5篇关于猕猴的文章,1990-1999年已经发表了19篇,2000年到现在直线上升到565篇。
说明猕猴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甚至国家的重视,特别是2000年之后。
20世纪八十年代时期,主要是对猕猴的生活习性,繁殖情况以及在全国的分布进行研究。
到了90年代,从原来的基础性调查慢慢开始深入对猕猴研究,少量开展了对猕猴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对猕猴的研究进入一个繁荣时期,研究进一步深入,且全面、大量的开展研究。
科学认识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科学认识动物的分类和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的生命形式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动物,科学家们将其按照各种特征和属性进行分类。
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的形态、生态和遗传等特征,科学家将动物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群:1.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脊椎动物具有相对较复杂的体内结构和器官系统,能够更适应各种环境。
2. 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是没有脊椎的动物,包括蜗牛、蛞蝓等。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通常具有柔软的外壳或外套膜来保护自己。
3.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具有节肢和外骨骼的动物,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等。
节肢动物的体节分明,能够更加灵活地行动和适应各种环境。
4. 环节动物:环节动物是身体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动物,包括蚯蚓、火鳞虫等。
环节动物的每个环节都具有自己的神经系统和运动器官。
5. 棘皮动物:棘皮动物是身体表面具有刺状骨片的动物,包括海星、海胆等。
棘皮动物的外部骨骼能够为其提供保护,并起到运动和捕食的作用。
6. 珊瑚动物:珊瑚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形成了大片的珊瑚礁。
珊瑚动物以浮游生物为食,能够过滤水中的营养物质。
二、动物的特征除了按照形态和分类进行划分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特征来认识动物:1. 呼吸方式:动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呼吸,包括肺呼吸、鳃呼吸和皮肤呼吸。
这些呼吸方式与动物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2. 运动方式:动物可以通过四肢的运动、游泳、飞行等方式来进行自身的移动。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适应性结构,例如,鸟类的翅膀可以用于飞行,鱼类的鳍可以用于游泳。
3. 饮食习性:动物的饮食习性多种多样,包括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
4. 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两种,有些动物还能进行无性繁殖。
这种方式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分类界定综述说明
分类界定综述说明一、什么是分类界定呀 。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分类界定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呢,就像是给一群东西找不同的小房子住,每个小房子里的东西都有相似的特点,这个把东西分到不同小房子的过程就是分类界定啦。
比如说,咱们在超市里看到的水果区、蔬菜区、零食区,这就是一种分类界定。
水果区里放着苹果、香蕉、橙子这些都是水果,它们有着相似的地方,像都是植物的果实,可以直接吃,味道甜甜的(当然也有酸的啦,哈哈)。
蔬菜区呢,有白菜、萝卜、西兰花,它们大多是植物的根茎叶之类的,做法和吃法跟水果就不太一样啦。
这就是按照不同的特点把东西分开来,让咱们找东西的时候更方便,也能让整个超市看起来井井有条的。
那为啥要进行分类界定呢?这里面可大有学问呢。
二、分类界定的重要性 。
1. 方便管理。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分类界定,咱们的衣柜里衣服都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
想找那件最喜欢的T恤,就得翻遍整个衣柜,那得多麻烦呀。
但是如果我们把衣服分类,比如按照季节分,夏天的衣服放一起,冬天的衣服放一起;或者按照类型分,上衣放一块,裤子放一块,裙子再放一块。
这样的话,早上起来找衣服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啦。
对于企业或者机构来说也是一样的,对文件、人员、产品等进行分类界定,管理起来就轻松多了。
就像图书馆里的书,如果不分类,想找一本想看的书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但是图书馆按照不同的学科、作者、出版年份等进行分类界定后,我们只要按照索引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啦。
2. 有助于理解事物。
当我们把事物进行分类界定后,就更容易理解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还是拿水果来说,我们把水果分类为热带水果、温带水果等。
热带水果像芒果、火龙果,它们大多生长在比较炎热的地方,形状、颜色、口感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温带水果如苹果、梨,又有它们自己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分类界定,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水果的生长环境、营养价值等。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是这样,把知识进行分类,比如数学里的几何、代数分类,我们就能更系统地学习,更容易掌握知识的要点。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类,这种分类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动物的多样性。
动物被分类为动物界(Animalia),该界又被分为不同的亚界(subkingdom)、门(phylum),再细分为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和种(species)。
亚界:亚界是动物界的大类别,目前已经识别出29个亚界,其中包括脊索动物亚界(Chordata)、节肢动物亚界(Arthropoda)和软体动物亚界(Mollusca)等。
门:门是动物界中的下一个分类单位,例如脊索动物门中包括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类:类是在门之下的一级分类,例如脊索动物门中的鸟类纲和爬行动物纲等。
目:目是在类之下的一级分类,例如鸟类纲中的鸽目和鹰目。
科:科是在目之下的一级分类,例如鸽目中的鸠科和鸽科。
属:属是在科之下的一级分类,例如鸽科中的鸽属。
种:种是属之下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通常由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基因组成。
动物的特征:动物的特征涵盖了它们的结构、生理、行为和进化特征。
2.脊柱和无脊柱动物:动物可以进一步分为脊柱动物和无脊柱动物两大类。
脊柱动物具有脊椎骨或脊柱,如哺乳动物和鸟类。
无脊柱动物则没有脊椎骨或脊柱,如昆虫和软体动物。
3.对称性:动物具有不同的对称性,包括辐射对称和双面对称。
辐射对称是指动物身体可以沿着中心轴线进行对称分布,如海星。
双面对称是指动物身体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分为两个镜像对称的部分,如人类。
4.组织和器官:动物具有特定的组织和器官系统,用于执行不同的功能。
这些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
5.内部腔体:许多动物内部具有腔体,用于分隔不同的器官系统。
例如,人类具有胸腔和腹腔,用于保护心脏、肺部和脏器。
6.进化和适应性:动物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适应了各种环境,并发展出不同的行为和生理特征。
例如,鸟类通过进化发展出了飞翔的能力,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关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综述
关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综述生物153班刘通宇摘要:本文为关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综述文章,主要介绍了秀丽隐杆线虫的一些基本信息,并结合这些基本信息引出秀丽隐杆线虫的细胞周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与药物筛选、毒性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并结合以上信息讨论笔者对于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现状的评价以及在药理、进化论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展望,并探讨了其在回答生命意义中的价值。
关键词:秀丽隐杆线虫;研究价值;应用价值Abstract: This is a summative article about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ainly introduced some of 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and then elicit the research value on the cell circle, nervous system, and also applications value on medicine screening, toxicity assessment. At the end, the author gives out his personal assessment about the research that had been conducted, and also introduced his personal prospect about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in pharmacology and evolutionism, etc. It also discussed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role in answer ing the question for the meaning of life.Key words:Caenorhabditis elegans; research value; application value模式生物是生物学家实验中用于探究某种普遍生命现象的生物物种。
哺乳动物模型综述
哺乳动物模型综述肌肉生长抑制素又称生长和分化因子(GDF)-8,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的成员。
这个家庭的成员(1-3)的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肌肉生长抑制素被发现于1997年由McPherron等。
等。
(4),结果表明,其表达被限制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在成年小鼠骨骼肌的somitic 肌节。
消融针对性的MSTN基因小鼠产生了“强大的小鼠”(图1C,D)的,与野生型动物相比,在广泛的传播增加骨骼肌质量较重。
增生和肥大的肌纤维性,不论(4)特定的肌肉肌肉质量增加200-262%。
纯合子小鼠获得了最大的质量,虽然杂合子小鼠的影响程度较轻。
这表明,myostatin的生长抑制效果似乎是剂量依赖性。
尽管在骨骼肌质量的显着增加,动物表现出其他器官无毛的肌肉缺陷或病理问题。
一个类似的表型,称为“双肌”(图1A,B)发生在一些地方黄牛品种,包括比利时的蓝,Peidmontese,利木赞,缅因,安茹,Gasconne,Marchigiana 和Asturiana,作为myostatin基因的突变或缺失的结果(5-7),从几十年的人工选择产生。
在比利时蓝牛,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编码区的11 bp的缺失,导致移码,导致截断蛋白由于过早终止密码子(图1A)(6,7)。
相同的11 bp的缺失也为双肌在Asturiana(五)负责。
在Peidmontese和Gasconne突变,在第3外显子中的半胱氨酸残基酪氨酸的变化结果导致双肌型(6)。
这是一个非功能性的肌肉生长抑制素的蛋白质不能形成所有TGF-β超家族成员(8)正确折叠是极为重要的“半胱氨酸结”的结果。
同样,孕育有myostatin的其他突变在其他双肌牛也导致hypermuscularity(5)基因,而类似的表型和基因突变在其他哺乳动物中也被描述为。
特克塞尔羊显示了一个类似的表型双肌肉牛,称为hypermuscularity。
鼠科知识文献综述
关于鼠科动物知识的文献综述作者: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一(7)班苗佳学号:25号指导老师:黄臣【摘要】鼠,即鼠总科,又称老鼠,是一种属于啮齿类的总科,其中含有仓鼠、沙鼠、大鼠、小鼠,以及其他亲缘动物。
它们广泛分布于南极以外的各个大陆。
由于难以测定各分类群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有文献将所有鼠总科皆归类在鼠科之下。
目前依据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所作出的次分类,共有约280个属,以及至少1300个种。
它们是少数与人类保持密切联系而繁盛的动物类群之一,这些动物几乎在世界各国皆可发现,其中也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生物学模式生物,对人类的实验与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某些鼠类也可以成为宠物鼠。
【关键词】鼠人类宠物研究【引言】鼠科动物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害兽,对人类有害无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充分了解、并扭转对鼠科动物的歪曲看法,我希望通过本文献综述研究工作,找到有关的对策与方法。
【正文】一、概要鼠科有500余种,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科,其成员非常多样化,可以分成几个亚科,其中多数成员属于鼠亚科。
鼠科中鼠属的黑家鼠、褐家鼠和小鼠属的小家鼠。
随着人类到达了世界各地,是最成功最常见的哺乳动物,一般视为害兽,也被培养出白化品种供医药试验用。
除了人为扩散的种类外,鼠科的自然分布则只限于旧大陆,其中有不少种类分布局限,也有一些种类濒于灭绝或者已经灭绝。
鼠科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分布中心是亚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带,其中以南洋群岛属种最为丰富,另一个分布中心是非洲,其种类少于上一地区。
二、分类仓鼠科是哺乳动物的最大一科,现存种类超过600种,化石种类也不少,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亚科和族,而这些亚科和族的划分争议比较大。
西方鼠亚科(黄昏鼠亚科)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少数分布于北美洲,是南美洲仅有的鼠型亚目成员,由于缺少其它啮齿类的竞争,发展成了种类繁多,生活习性非常多样的一个类群,约有350种,超过了仓鼠科的半数。
另有一种白尾匙鼠分布于非洲,也有人将白尾匙鼠归入马岛鼠亚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翼手目动物生物学杨帆 20090014014709级生物工程<2>班中国翼手目动物生物学翼手类(Order Chiroptera)是哺乳动物中最为神秘的类群之一。
它们也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真正具有空中飞翔能力的动物,而且多数物种还具有回声定位功能。
翼手目分布十分广泛,除南极洲之外全球几乎任何地方都有分布,其数量约占整个哺乳动物种类的20%。
翼手目在中国共有7 科30 属120 种,占世界的118% ,种类十分丰富。
翼手目是一群古老而特化的种类,是由古食虫类演化而成的一支能飞翔的兽类。
前肢特化为翼,故有翼手类之称。
第一指很短,不包围在翼膜内,具有钩爪。
第二-第五指很长,尤以第三指特别长,至少相当于体长。
各指之间有翼膜,前自肩部,沿体侧与后肢相连。
后肢短,而发生扭转,使膝关节向后,足掌朝前,具五趾和钩状的爪,适应于悬挂身体。
跟部还有软骨质或骨质的距,后肢间有股间膜。
大多数种类具长尾,完全或部分地被包于股间膜。
眼小,耳大,有耳屏或无。
鼻端具鼻叶。
毛柔软。
骨骼的愈合程度高,坚固而轻。
咽颅较短。
前颌骨小,且骨化不完全。
眶后显著收缩,眼眶与颞窝相连,听泡特别发达。
门齿退化,犬齿长而大,具基脊,为典型的肉食型。
前臼齿在前的两枚为圆锥形单尖齿,最后的一枚显著增大。
臼齿具两齿根,三角形或四方形。
瘤切型齿尖,具W形外脊。
肩带发达,胸骨具龙骨突起,锁骨发达。
雄性具阴茎骨。
夜行性。
蝙蝠栖息于岩穴溶洞、岩石缝隙、房檐瓦缝、树洞或树冠下。
温带生活的蝙蝠或有冬眠习性,或迁飞至较温暖而有食料的地区越冬。
通常秋季交配,精子在雌体生殖道内越冬,至春末产仔,每产常为1仔。
主要在夜间活动,大多数蝙蝠依靠特有的回声定位能力判定外界物体及其自身的位置。
由口腔或鼻部发出的高频短波可达30~100千赫,被外界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可由蝙蝠的耳朵接收。
各类蝙蝠所发出的声波不同。
食果蝠视觉较好,能不依赖回声定位而在弱光下飞行。
蝙蝠的飞行速度约为15~50公里/小时。
翼膜狭长者的飞行速度高于翼膜宽短者。
1.我国蝙蝠的种类及分布1.1我国蝙蝠的种类中国的蝙蝠究竟有多少种, 由于分类学家的分类方法、原则及具体种和亚种界定的差异而说法不一( 表1)。
1.1.1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体一般较大,第1、2指有爪,眼大,臼齿齿面平滑,具有纵沟。
除个别种类外,一般无回声定位能力。
一般以果实为食,对果园有害,有的以花蜜和花粉为食,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狐蝠、果蝠、犬蝠等。
1.1.2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体较小,仅第1指具有爪,眼小。
臼齿具锐齿尖。
耳翼手目骨骼廓外一般有耳屏。
能发出超声波,有回声定位能力。
一般以昆虫为食,对人类有益,如蝙蝠、大耳蝠、菊头蝠、蹄蝠、鼠耳蝠等。
此外,有少数特化为能吸牛、马或人血的吸血蝠,食鱼的食鱼蝠,还有吃花蜜和花粉的长鼻蝠等。
本目种类较多,全世界约有900种,仅次于啮齿目。
蝙蝠科是小蝙蝠亚目下的一科,约有300多种。
蝙蝠科:棕蝠属梓蝠属伏翼属拟伏翼属长翼蝠属宽耳蝠属南蝠属山蝠属长耳蝠属斑蝠属黄蝠属扁颅蝠属蝙蝠属鼠耳蝠属毛翼管鼻蝠属管鼻蝠属彩蝠属狐蝠科:长舌果蝠属小长舌果蝠属犬蝠属狐蝠属果蝠属球果蝠属菊头蝠科:菊头蝠属蹄蝠科:三叶蹄蝠属无尾蹄蝠属蹄蝠属假吸血蝠科:假吸血蝠属鞘尾蝠科:墓蝠属犬吻蝠科:犬吻蝠属1.2我国蝙蝠的地理分布我国的翼手目有90多个物种,环境因子对中国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和种数密度分布的有很大的影响。
按其影响程度大小,影响中国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的连续型环境因子依次为年平均气温、大于零度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年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七月份平均气温、海拔高度和年日照时数,其中年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为负影响; 影响翼手目种数密度分布的决定环境因子是年降雨量,但年平均气温也有明显作用。
作者认为,气候因子影响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的机制是限制性因子的作用,受冬眠和活动及摄食时间长短的限制,而种数密度分布则决定于环境资源的丰富度,即主要受到由降雨量决定的食物种类多少的影响。
另外,对类别环境因子的研究表明: 植被类型对翼手目的种数分布没有明显影响;具有多洞穴特点的喀斯特和火山熔岩地貌具有较多的翼手目种类,但红层地貌由于分布于南方和分散分布的特点而具有最高的翼手目种数密度。
图1 中国翼手目动物的分布点 (由张荣组等 1997 资料绘制) 中国翼手目90 个种的地理分布如图1 所示。
从1 339 个翼手目动物的分布栅格(10 ×10 km2)提取的9 个环境变量计算得到的相关矩阵(表2)可以看出,年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两者与其它7 个环境因子均为负相关,说明这两个因子的变化与其它因子呈相反趋势。
年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七月份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和大于零度日数这7 个因子均呈正相关,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
表2 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影响环境因子的相关矩阵2.翼手目动物的生态学特征2.1栖息地按蝙蝠的栖息环境可分为3 个类型:2.1.1洞穴型在洞穴中和石缝中栖息、繁殖及冬眠的种类。
主要包括菊头蝠科( Rhinolophidae)和蹄蝠科(Hipposideridae) 的所有种类。
2.1.2房屋型在房屋的屋顶、墙缝等处栖息、繁殖和冬眠的种类。
主要有中华山蝠( Nyctalusveluti -nus)、伏翼属的一些种类。
2.1.3树栖型在树洞、树缝或竹内栖息、繁殖和冬眠的种类。
主要有伏翼属的部分种类、扁颅蝠( Ty lonycter is p achyp us)。
2.2食性2.2.1食果性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蝙蝠一般以野果为食, 如无花果、木棉、胡椒的果实。
此外, 它们也取食一些栽培果树如芒果和桃等。
如果蝠属( Rousettrus )。
2.2.2食蜜性主食花蜜和花粉。
此类蝙蝠的舌长且细有很大的伸展性, 可伸入花管中吸蜜, 如长舌果蝠( Eonycter is spelaea)。
2.2.3食肉性主食其他蝙蝠、小型啮齿类和小鸟。
如印度假吸血蝠( Megadrmalyra) 。
2.2.4食虫性以夜间活动的鳞翅目( Lepidoptera)、双翅目( Diptera) 等农林、卫生害虫为食。
主要包括犬吻蝠科( Molossidae )、菊头蝠科、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蹄蝠科的一些种类[ 13]。
蝙蝠的食量惊人, 一个20g 的蝙蝠在一夜便能够吃掉5~10g。
2.3昼夜活动节律蝙蝠的昼夜活动节律在不同地区因气候不同而异。
绒山蝠( Nyctalusnoctula ) 在6~ 7 月,傍晚无雨时,一般多在17:30~ 20:00 飞出活动,黎明4:00~ 5:30 返回栖息处。
8 月下旬以后,多在17:50~ 19:00飞出,全部归回时在5:00~ 5:50。
2.4冬眠许多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的蝙蝠因冬季气温的降低和食物的减少而冬眠。
它们大多从11 月上旬开始,到12 月上旬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先后进入冬眠状态。
随着气温的下降,蝙蝠的皮脂积累不断增加。
同时,蝙蝠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并且,蝙蝠的体温下降,呼吸与脉搏频率降低,减少能量消耗,度过不良环境。
越冬蝙蝠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因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居民点越冬的蝙蝠对低温的抗逆性较强,对环境湿度的要求较低,通常在相对湿度60%左右。
岩洞中越冬的蝙蝠对温度的要求较为复杂。
当蝙蝠深眠期时,大多分布于洞温10~ 16℃的洞段,少数个体可在洞温为4℃和22℃的洞段冬眠, 可见其有的冬眠环境温度比居民点的高。
但其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 通常相对湿度为925% ~96%。
蝙蝠越冬的方式也各异。
居民点越冬的种类如小伏翼,一般是单只或数只挤缩在墙缝、屋檐和阁楼杂物堆内冬眠。
岩洞中越冬的种类,冬眠时栖息习性比较复杂多样。
栖息的岩洞部位不同:一类是潜匿在洞顶岩缝中冬眠,如宽耳犬吻蝠( Tadaridateniotis ) 多是雌雄成对或3~ 4 对同栖于一条岩缝深处;另一类则悬于洞的顶壁上冬眠, 主要有菊头蝠类、鼠耳蝠类等。
2.5繁殖与育幼蝙蝠一般在秋季发情交配,经冬眠后,于次年夏季产仔,每胎1~ 4 只。
许多蝙蝠有育幼和哺乳期雌雄分穴的习性,一般由雌性个体单独抚育幼体。
中华山蝠的幼蝠一般不择母体,而母蝠则只哺育自己的幼仔。
中华山蝠幼体刚出生时,体裸无毛,除翼、耳、吻部皮肤黑色略带红外,其余皮肤肉红色,有皱褶,双耳向后紧贴在头侧颞部,闭眼。
但出生后生长迅速,4 周龄开始学飞,5 周龄能独立飞翔。
2.6蝙蝠的回声定位根据蝙蝠所发出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FM 蝙蝠和CF/ FM 蝙蝠。
所谓FM蝙蝠就是利用调频信号进行回声定位的一类,该类占回声定位蝙蝠的大多数,如白腹管鼻蝠( Murina l eucogaster ) 和萨氏伏翼(Pip istrellussavi i )等。
所谓CF/ FM 蝙蝠是指回声定位的信号持续的时间可达30~ 60ms 乃至200ms,信号的主要部分是由一个约80kHz 的恒频( constant frequencyCF) 组成,在该信号尾部则是一个向下扫描的F信号,持续约2~ 6ms,频率下降2~ 25kHz 的一类蝙蝠。
但研究进一步发现,CF 信号也有时程较短的,短至8~ 10 ms以下的。
因此,该类蝙蝠又进一步被分为两个亚型:长CF/ FM 蝙蝠如大蹄蝠和短CF/ FM 蝙蝠如中蹄蝠( H ipposideroslarvatus)。
蝙蝠可根据回声定位回避障碍物和捕食,它们的回声定位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周江等对皮氏菊头蝠( R hinolophus p earsoni ) 夏季的捕食行为策略的研究中表其对食物具有选择性。
它们主要通过延长CF 信号声程来获得更多的回声频闪,以辨别昆虫种类。
皮氏菊头蝠捕食的一些昆虫种类具有相似的振翅频率,如金龟子为62kHz,夜蛾类为55kHz。
3.翼手目的进化具模糊性翼手目是哺乳纲中为数不多的会飞行的动物类群之一,其前肢特化,具特别延长的指骨,在前肢、后肢、尾之间连接有皮肤特化形成薄而柔软的皮膜组成翼膜,为飞行器官。
本目蝙蝠( Vepertilio s up e rans )现存有900多种,白天在屋洞、岩缝、树枝中倒挂休息,夜晚飞行觅食,主食昆虫,有独特的回声定位功能使其能在夜间快速飞行,有些种类有冬眠、春秋远距离迁徙行为。
现在要直言的是,天空比地面多许多的生态位( ecologicalniche),就动物所占空间而言,登空的脊椎动物远小于登陆的脊椎动物,图2 翼手目结构特点还需指出的是,登空最多的鸟类,绝大多数昼出夜伏,觅食对象昆虫有许多种类为夜行性,这样为翼手目爆发式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空间和食物条件,加上具回声定位快速飞行、夜间空中翼手目的天敌很少,受天敌侵蚀的可能性极小,及有些蝙蝠具冬眠、远距离迁徙能力,这些更有利于其爆发式发展,翼手目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远未达到应发展的程度,这是何因所致,尚未见有这方面的报道,至今仍具模糊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翼手目受其自身遗传基因的保守性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