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1-5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1-5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3c1005369eae009581bece7.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述: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⑵精耕细作;⑶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古代商业特点⑴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⑵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⑶阶段性特征明显,发展极不平衡;→两宋商业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发展到新水平。
⑷金融货币方面→隋唐: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宋朝: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⑸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束缚,如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具体知识点:一、古代农业原始农业: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耒耜(松土工具)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213a4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1.png)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3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希腊城邦1.1 希腊城邦的产生和特点- 城邦的概念和特点:城邦是古希腊时期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由城市和周围的乡村组成,具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 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希腊城邦采取的是民主政治制度,市民有参政权和选举权,但只限于男性成年公民。
- 希腊城邦的经济:城邦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海上贸易,城邦之间也进行贸易往来。
- 希腊城邦的文化:城邦是希腊文化的核心,文化上注重艺术、哲学和体育等方面的发展。
1.2 古代雅典城邦- 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雅典城邦采取的是民主政治制度,市民有政治权利和参与权,而奴隶和女性则无政治权利。
- 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包括公民大会、选举制度、陪审团等,市民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决策。
- 雅典城邦的文化:雅典以文化昌盛而著名,包括戏剧、雕塑、建筑、哲学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1.3 古代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城邦的政治制度:斯巴达城邦采用的是军事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
- 斯巴达城邦的社会制度:斯巴达城邦实行的是严格的贵族统治,奴隶制度盛行,普通市民没有政治权利。
- 斯巴达城邦的军事制度:斯巴达城邦以军事力量为重,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军队是国家的核心。
第二章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2.1 罗马帝国的兴起- 希腊城邦的结局:希腊城邦因内外斗争而逐渐衰落,最终被马其顿王国征服。
-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政府,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城邦。
- 罗马城邦的扩张:罗马共和国通过征服邻国扩大了领土,最终形成庞大的罗马帝国。
2.2 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 奥古斯都时期的帝国治理:奥古斯都为罗马帝国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繁荣,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 罗马法的发展:罗马帝国的法律制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奠定了后来欧洲大陆法律的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共56页文档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共56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e655ffb5727a5e9856a61e8.png)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总结(6篇)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总结(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9e9a8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3.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总结(6篇)高一年级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②枢密院——负责军事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高一年级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二汉字与中国书画了解汉字的演变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演变:A:演变过程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了解古代中国的书法家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楷书:具有实用价值。
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
王羲之(“书圣”)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高一历史必修二会考重要知识点总结篇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2)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95588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2.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希腊1. 基本概念和特点•希腊城邦制度•希腊的民主制度•希腊的奴隶制度2. 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帕台农神殿•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3. 斯巴达•斯巴达的军国主义精神•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斯巴达的教育制度二、古代罗马1. 基本概念和特点•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的行省制度•罗马的奴隶制度2. 罗马的扩张•罗马的征服战争•罗马的地方自治制度•罗马的土地问题3. 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的改革•罗马法的代表作•城市罗马的建设三、近代欧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宗教改革的背景和起因•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统一3.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现•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四、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农民起义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外国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2. 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的目标和影响•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未来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影响,为我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6ec93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a.png)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表现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两宋
元 明清
商业发展 空前繁荣
商业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 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 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 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 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 入新阶段的标志;
▪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②过程 ▪ ③影响 ▪ A、对世界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B.对欧洲 ▪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制;
▪ 4.评价
▪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 利;
▪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 1、背景 ▪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 (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 (2)](https://img.taocdn.com/s3/m/777a902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3.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必修二的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代、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时期、元朝时期、明清时期等。
下面是对必修二各个学习单元的知识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远古社会和原始文明该单元主要讲述了远古社会和原始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城市的形成、农业的兴起、手工业的发展等。
第二单元: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等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单元:先秦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
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孔子及儒家学说、墨子及墨家学说、道家和法家等。
第四单元:秦汉时代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秦汉时代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革。
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汉王朝的政治制度、汉武帝的改革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第五单元:三国时期与南北朝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动态。
包括三国鼎立的局势、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事迹、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和南朝等。
第六单元:隋唐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文化。
包括隋文帝的统一、唐太宗的征服、唐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唐代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等。
第七单元:宋辽金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宋辽金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冲突。
包括北宋和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辽朝和金朝的兴起、宋辽金三国的战争等。
第八单元:元朝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元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统治。
包括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元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元朝的外交关系等。
第九单元:明清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包括明朝和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清两代的经济状况、明清时期的文化和科技等。
以上是对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总结归纳,每个单元都涵盖了常见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0bb2f1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f.png)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农业文明、礼仪文明、玺印制度、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2.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矛盾-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农业为基础、天朝上国、封建等级制度、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农民起义等-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君欲民望、上下阶级对立、富人与穷人的矛盾、文人与武将的矛盾等3. 周朝的兴衰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周朝的兴起和承继商代文明-封建分封制的建立和晋灭秦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危局和兼并争霸的局面4. 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秦统一帝国的特点-秦始皇的创业和征服六国-秦统一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秦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评价5. 汉朝的建立和汉武帝时期的政权巩固-刘邦的夺权和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政权巩固和南征北战-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成就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1. 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仁、礼、义、孔、孟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孔子、孟子、荀子等2. 道家思想和道家学派-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道、德、无为而治等-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老子、庄子等3. 法家思想和法家学派-法家思想的基本观点:法治、权术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韩非子等4. 兵法和军事思想-孙子兵法的思想和影响-兵家四大家:孙子、吴起、尉缭、李牧5. 科技发展和中国古代的巨大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农桑之术:水利工程、农具和耕作方法的改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等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和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危机-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 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三国时期政权的分立和社会动荡-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对立和社会经济的变迁3. 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和繁荣-隋朝对南北政权的统一-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4. 科举制和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科举制的实行和官僚制度的建立-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文人雅集的兴盛5. 北方民族对中国的侵袭和南宋时期的抗金斗争-北方民族的侵袭和辽、金对中国的统治-南宋反金斗争和抗金英雄的兴起四、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 元朝的建立和统治-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元朝对中国的统治和改革2. 明朝的建立和明初的改革-明朝的建立和建文帝的改革-靖难之役和朱棣夺位3. 明朝中期社会和经济的变迁-明朝中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明朝中期经济变迁和海外贸易的兴起4. 清朝的建立和封建统一-满清入主中原和清朝的建立-康雍乾盛世和中央集权的加强5. 清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洋务运动-清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对外侵略的影响五、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1.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和国人抗争的启示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主革命的挫败3.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背景和过程-北伐战争的胜利和矛盾的加剧4.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5. 中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六、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1. 唐氏治国和改革开放-毛泽东时期的政治运动和唐氏治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经济改革的探索和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国经济崛起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4.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地区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区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5. 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国家治理-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改革的难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探索。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9cf18a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1.png)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一必修二历史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 夏、商、周的建立和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兴起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法制- 汉朝的建立与中央集权-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对外交流3.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魏晋风度与士族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佛教传播4. 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文化艺术的繁荣,如唐诗、唐三彩5.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的科技与经济发展- 元朝的蒙古统治与民族融合-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郑和下西洋-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闭关锁国#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与民族觉醒- 洋务运动与自强不息的精神2.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朝的灭亡- 民国的建立与政治斗争-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民族抗争 - 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4.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的曲折- 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成就5. 现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 社会问题与环境保护的挑战- 科技创新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三、世界历史部分1. 古代文明-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与发展2. 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度与教会的统治-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3. 近现代世界-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建4. 冷战与全球化- 冷战时期的政治对立与经济竞争- 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趋势与国际合作5. 当代世界问题-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 国际政治经济的新格局与挑战这份总结提供了高一必修二历史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基本理解。
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34dd7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8.png)
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一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是学生们在学习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中的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夏、商、西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1.3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治改革;1.4 秦汉之际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2. 第二单元:古代罗马这个单元将带领学生了解古代罗马的兴衰历程和文化特点。
重点内容如下:2.1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扩张,以及其政治制度;2.2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繁荣;2.3 基督教的出现和传播;2.4 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和东罗马帝国的延续。
3. 第三单元:近代东亚这一单元将介绍近代东亚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重点包括:3.1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和戊戌变法;3.2 日本明治维新和倭乱,以及日本的殖民扩张;3.3 韩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对外关系;3.4 东南亚国家的独立运动和现代化进程。
4. 第四单元:近代西方本单元将重点探讨西方国家的近代历史,如:4.1 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2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4.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影响;4.4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国际局势。
5. 第五单元:现代世界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现代世界的历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5.2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5.3 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和机构;5.4 21世纪全球化的社会经济特点。
这是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整体了解以及对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希望本文对学生们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d9bdf8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f.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古代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西汉的耦犁、耧车,隋唐的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垄作法、代田法等耕作方法的进步;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等灌溉工具的演变。
商业贸易: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了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朝时期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唐代的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明清时期,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手工业:纺织业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原料使用先后顺序为麻葛丝棉,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二、近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是主要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面临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一五”计划:1953年到1957年,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以上仅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古代至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建议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59f43fd763231126fdb1143.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c57f5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4.png)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在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重要的历史知识。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和归纳。
1. 中国古代初期社会的变迁: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初期的社会变迁和农业文明的形成。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社会变迁和氏族社会的演变。
2. 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我们学习了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度的实行。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周朝的王室建立了一个名为王国的地方政权系统,并通过分封制度将土地和财富分配给王室的亲属和功臣。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说: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并了解了他们的影响和对后世的贡献。
4.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我们学习了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秦始皇对中国进行的统一和改革,包括修建长城、统一汉字和度量衡等。
5. 刘邦和汉朝的兴起:我们学习了刘邦和汉朝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刘邦如何终结了秦朝的统治,并创立了汉朝。
我们也了解了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经济衰败和文化繁荣。
7. 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和繁盛:我们学习了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和繁盛。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隋朝的统一和隋文帝的改革,以及唐朝的盛世和唐太宗的政治和经济成就。
8. 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我们学习了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唐朝的政治压力、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以及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发展。
9. 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我们学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北宋时期的统治者和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10. 元朝的建立和统治:我们学习了元朝的建立和统治。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f700674cc77da26924c5b0bf.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器) (2)石器锄耕(耒耜) (石器、木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3)铁犁牛耕: a 春秋战国时出现并逐渐推广 b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我国耕犁的完善,为后世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分散);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农业技术:精耕细作;③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元代的纺织业,明清花楼机,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衣四、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1、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经营模式: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长期并存3、经营方式: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领先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冶金瓷 器丝织业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2023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7篇)
![2023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777ad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c.png)
2023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7篇)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2.清朝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2)分工更细(3)雇工数量增多(4)部门和地区增广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二、“重农抑商”政策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2.“海禁”的表现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https://img.taocdn.com/s3/m/9cccc67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2.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第五章希腊罗马世界的建立和发展1. 希腊和希腊城邦•希腊地理环境和传说•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分类•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和斯巴达2. 希腊的奴隶制和民主政治•希腊奴隶制的特点和种类•希腊民主政治的起源和特点•希腊民主政治的限制和发展3. 希腊哲学和科学•希腊哲学的起源和主要学派•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和贡献•希腊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二、第六章古代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1. 古罗马城邦•古罗马城邦的起源和发展•古罗马城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十二表法和罗马法的重要性2.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建立•罗马共和国的起源和发展•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和危机3. 罗马文化与古代科技•罗马文化的特点和影响•罗马艺术、建筑和文学的成就•古罗马的科技和工程技术三、第七章文化的交流与冲突1.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希腊化时代的兴起和特点•希腊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罗马帝国的文化融合和传播2.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利用•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3. 印度的佛教和希腊罗马的宗教•印度佛教的传入和影响•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希腊罗马宗教的发展和特点四、第八章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 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分类•世界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世界古代文明的分类•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2. 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埃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埃及文明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玛雅文明的起源和发展3. 古印度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衰落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要,选择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
高一历史必修二精选知识点归纳5篇
![高一历史必修二精选知识点归纳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27c8194afe04a1b171de64.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9课)1)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③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②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⑤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⑥活动:A.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B.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C筹划海防D创办新式学堂⑦失败标志: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⑧积极作用:A.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B.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0课)(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①原因: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主要表现: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②此外,还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加以总结改造,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时受到沉重打击;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_治的需要。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19f09b8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3.png)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本第一章古代东方民族的形成与发展1. 民族的概念和分类- 民族的定义和特点- 民族的分类和主要民族-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2. 中华民族的形成- 華夏族、夷狄二元论- 中原古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字和文化3. 阿拉伯民族的形成- 阿拉伯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民族的集结-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发展4. 印度民族的形成- 印度的民族构成与文化传统- 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印度民族形成- 南亚次大陆的政治分裂与统一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政治格局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封建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构成2. 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与理论依据- 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的政权更迭3.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 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制度- 回教与帝国的政治合法性- 阿拉伯帝国政权的建立与分裂4. 印度的诸邦制国家- 印度的政治格局变迁与形成- 印度诸邦制国家的政治特点- 印度统一帝国的建立与发展第三章古代东方的经济与文化1. 古代东方经济的类型-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 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经济特点和成就2.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 农业经济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关系3.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手工业工艺的技术特点和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作用4. 阿拉伯帝国的经济与贸易- 阿拉伯帝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 基督教世界与阿拉伯帝国的贸易- 阿拉伯帝国经济对欧洲的影响5.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内涵- 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与成就6. 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阿拉伯帝国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和传承-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艺术成就- 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第四章世界各国的相互交往1. 古代东方交往的特点- 以贸易为主的古代东方交往- 交往中的文化传播和技术交流- 古代东方交往对世界的影响2. 中国与邻国的交往- 中国与东亚邻国的交往- 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交往- 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交往3. 阿拉伯民族与其他东方民族的交往- 阿拉伯民族与非洲的交往- 阿拉伯民族与中亚的交往- 阿拉伯民族与欧洲的交往4. 印度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交往- 印度与中亚的交往- 印度与西亚的交往- 印度对马六甲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这份知识点总结包含了古代东方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东方的政治格局、古代东方的经济与文化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往等内容,涵盖了中国、阿拉伯和印度等地区的历史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96f40dcc7931b764ce1509.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它们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代表。
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从耒耜到曲辕犁】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3、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5、唐代,长江中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三国)、筒车(唐代)等。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西域地区的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 、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 、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 、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