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作者:黄素娟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16期
摘要动手操作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动手操作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问题对策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出自他的指尖上。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动手操作活动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经历,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桥梁,对学生学习数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动手操作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可以有效地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真正理解数学。因此,动手操作活动应该是经常性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生硬地切断知识形成的过程,硬生生地把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为了避免学生出错,教师准备了所有的学具,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学生的动手操作知识季节模仿老师的方法,虽然得到了标准的答案,但是没有任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更没有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根本没有弄清动手操作的目的,缺乏课堂组织调控能力,让动手操作活动处于凌乱无效的状态。
本次调查共抽取了三个学校的12个班共525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很难。他们都知道动手操作会对学习有帮助。但是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的操作活动通常是老师先演示一次,学生再模仿操作,而且操作的内容大多是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调查结果也显示在操作
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一般”或“不好,很乱”。调查结果再次显示我们的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活动的缺失与低效。追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这两大层面的原因:
1教师本身认识不到位,重结果轻过程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老师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倾向。有些老师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要占用课堂的很长时间,从而减少了练习巩固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进而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很多老师就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探索过程,减少动手操作的机会与时间,而让学生去听结论,记结论,做练习。
2教师对教材解读不深入,对动手操作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为了沟通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目的,每册的教材都安排了很多的探索活动。但是很多老师没有理解编者的意图,没有真正读懂教材,更没有深入的思考如何让学生动手操作更有效。也有一些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到位,对教材哪些地方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心中无数,上课时,才发现该准备的东西没有准备好,根本没法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3对动手操作活动的组织不到位
一次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需要老师深入思考:需要准备什么,怎样操作才更有效,学生之间怎样分工才合理……但是很多老师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前想得不够深入,没有设计好行之有效的方案,造成动手操作活动低效,课堂一片混乱。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不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是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低效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样也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浪费学生的生命。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我觉得要提高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有效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3.1读懂教材,对动手操作的内容心中有数
很多老师备课往往没有首先浏览整本书,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习惯,所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心中无数” ,更不可能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其实每册教材里面动手操作的内容都很多,而且前后之间的联系很密切。每位老师在备课前都要对整本教材的动手操作的内容做一次系统的、详细的整理,才能对动手操作的内容心中有数,才能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
3.2设计详细的动手操作预案,提高动手操作组织性
导致动手操作的活动低效的最大原因在于老师对动手操作活动缺乏有效的预设与组织。学生对动手操作的目标与意义认识不足,具体的动手操作要求不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教师通过撰写动手操作的预案可以减少动手操作的无计划、无组织的情况。所谓动手操作预案,其实就是把动手操作的目的、方法、材料、时间的分配、每人的分工、具体的步骤,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细节尽量在动手操作预案中预设好。有效的操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的能力。
3.3制定多种动手操作合作小组的模式,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
动手操作活动是数学课堂经常性的活动,而小组合作是动手操作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很多低效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往往是在课堂上,到了需要小组动手操作的时候,老师才说谁与谁合作,谁干什么,谁干什么,导致操作时间长,学生对分工始终不明确。而小组分工不明确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无事可干的人往往成为课堂纪律的破坏者。所以,老师要按照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成两人组合、四人组合……对每一种组合都要进行分工,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每次操作活动,根据操作的实际需要,学生可以按照既定的分工动手操作,以最快的速度投入自己的角色,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同时,经常性的愉快的合作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放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教师不能追求“一步到位”,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变成机械模仿和记忆的过程。相反,老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动手操作中的错误,把这些错误当成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学生画线段图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作图方法,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更有一些是老师也意想不到的做法,老师要善于抓住各种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比较,交流,学生就可以从中选择最好的作图方式,提高作图的正确率,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
5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动手操作更充分、有效
一个学期的动手操作活动有很多,而且性质与作用都不相同,不可能全部都在课堂上完成,很多需要课外时间完成。教师要根据每个动手操作活动的特点,做好具体的安排。如学习五年级上册《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用纸片裁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学习统计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先调查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喜欢的水果蔬菜等;特别是六年级学习统计时,有一个栽蒜苗的活动,必须布置学生提前二十天开始栽蒜苗,每天自己观察、测量蒜苗的高度,让那个学生提前感受收集数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每位老师要心中有数,对于一些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却又非常重要的操作活动,要组织学生课外动手操作,要指导学生操作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