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范仲淹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文二:《苏幕遮》
【导读】 古人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让
我们通过《苏幕遮》,仔细地体味范仲淹如何借助对秋色的描写,来真切地吐露征人 “旅思”之情 的。 【正文】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特色鉴赏】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极地天际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 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 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 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 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 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 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 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 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 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 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读思牵手】 请分析此词的情景关系。 【释疑参考】 此词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 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 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选文三:《岳阳楼记》
【导读】 古来登临记胜之作多矣,但未有胜过《岳阳楼记》的。可以说,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第 3页
高考阅读与Baidu Nhomakorabea文材料精备(范仲淹篇)
之乐而乐”两句,即冠压群芳。作者写此文时,亦正是受贬谪之际,他突破个人感情悲喜局限,而 着眼于天下人,抒发出令古今天下人皆钦敬的胸襟和思想,这已是本文卓越超群之处。同时,他将 全文由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构成,骈散相同,严密结合,逐层深化,渐至高潮,回肠荡气,畅 快淋漓。 【正文】
选文一:《渔家傲》 【导读】
1039 年,西夏军队进犯宋之边境甚急,大宋危在旦夕。在这种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 了范仲淹。将他召入朝中,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 安一带),后来,宋仁宗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全面统筹边防,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分别负责延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泾原路(西北军事 区划之一,治所在今甘肃平凉)。这时的范仲俺已经 52 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 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 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一首《渔家傲》。 【正文】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 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体感悟】 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词。作于西北军军中,词中既表达了作者誓守边疆、为国效命的英雄气 概,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作者坚持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也反映了他和他的战士 们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强烈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上片写边地风光,以边地的景象之荒凉烘托守边之艰辛。首句通过一个“异”字领起全篇,点 出“塞下”地域性特征,为思乡怀归之情埋下伏笔。“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 留意”也是北雁南飞的季节性自然规律,然而,词人却已经将守边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寄寓其中。 雁归而人不得归,其情何以堪!在这些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眼中,周围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 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听到的是凄凉的边声四起,牧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耸立,孤城紧闭, 荒僻萧条之景象历历在目,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上片以写景为主,人物 的主观情绪隐含其中。 下片转而直接写将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浊酒一杯”,无法排遣思乡的愁苦;“燕然未勒”,归家 更是遥遥无期。在白霜满地与“羌管悠悠”声中,将军与士兵都难以入眠,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 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就是在这样的悲苦声中结束了全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句,更是苍凉悲壮,慷慨生哀,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全词格调沉浑,景象 开阔,语言豪迈,慷慨悲壮,是一幅描写边塞生活的精美图画。 【读思牵手】 有人说,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请从诗歌的风格和格调上略作分析。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范仲淹篇)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二)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作家简介 ◆ 人物导语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 1014 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 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 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 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 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 范仲淹。 ● 作家档案
范仲淹: 989 年─1052 年 字号:字希文;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谥文正; 后追封楚国公 时代:北宋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活经历: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 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 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 年),边事紧急, 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 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 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 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 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 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作品:《范文正公集》。其中《岳阳楼记》、《四民歌》、《渔家傲》等比较著名。 名望: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二、成名缘由 ▲ 贡献概述 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主张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 吾无忧矣”的赞赏。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范仲淹迁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 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血、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后终因受诽谤而罢执政。 事虽未成,范仲淹庆历新政实开王安石熙宁新法之先河。 范仲淹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尽管作品不多,但凡读过他传颂千古之名作《岳阳楼记》的人, 无不被巴陵胜状洞庭景色所陶醉,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 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他的诗词尤其是词在宋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意境宽广,风格 沉雄,一扫唐末五代词的萎靡之气。 范仲淹不仅以政声文名著称,他的书法也被世人所重。范仲淹无意当一位书法家,但他的墨迹 如他的《岳阳楼记》,字字珠玑,行行珍宝,广为后人所喜爱。 ▲ 突出成就 《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 评论资料 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人们称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疆。” 《后山诗话》:“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是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 《冷斋夜话》:“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应物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 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 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 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 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 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 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 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 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 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 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 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 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 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 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 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思路理解】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 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 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 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
第 2页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范仲淹篇)
【释疑参考】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
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与唐人边塞诗“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
适《塞下曲》)的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迥然有别。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 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 活基础。所以,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它的内容和风格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与 爱国词的创作。
第 1页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范仲淹篇)
《娱诗堂诗话》:“范诗特高妙,至用云台事,尤非隐所及。” 《宋史范仲淹传(节录)》:“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 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 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三、作品在线 ◆ 作品概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 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 千古的名作。 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 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 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读思
【导读】 古人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让
我们通过《苏幕遮》,仔细地体味范仲淹如何借助对秋色的描写,来真切地吐露征人 “旅思”之情 的。 【正文】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特色鉴赏】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极地天际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 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 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 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 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 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 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 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 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 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 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读思牵手】 请分析此词的情景关系。 【释疑参考】 此词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 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 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选文三:《岳阳楼记》
【导读】 古来登临记胜之作多矣,但未有胜过《岳阳楼记》的。可以说,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第 3页
高考阅读与Baidu Nhomakorabea文材料精备(范仲淹篇)
之乐而乐”两句,即冠压群芳。作者写此文时,亦正是受贬谪之际,他突破个人感情悲喜局限,而 着眼于天下人,抒发出令古今天下人皆钦敬的胸襟和思想,这已是本文卓越超群之处。同时,他将 全文由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构成,骈散相同,严密结合,逐层深化,渐至高潮,回肠荡气,畅 快淋漓。 【正文】
选文一:《渔家傲》 【导读】
1039 年,西夏军队进犯宋之边境甚急,大宋危在旦夕。在这种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 了范仲淹。将他召入朝中,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 安一带),后来,宋仁宗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全面统筹边防,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分别负责延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泾原路(西北军事 区划之一,治所在今甘肃平凉)。这时的范仲俺已经 52 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 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 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一首《渔家傲》。 【正文】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 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体感悟】 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词。作于西北军军中,词中既表达了作者誓守边疆、为国效命的英雄气 概,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作者坚持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也反映了他和他的战士 们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强烈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上片写边地风光,以边地的景象之荒凉烘托守边之艰辛。首句通过一个“异”字领起全篇,点 出“塞下”地域性特征,为思乡怀归之情埋下伏笔。“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 留意”也是北雁南飞的季节性自然规律,然而,词人却已经将守边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寄寓其中。 雁归而人不得归,其情何以堪!在这些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眼中,周围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 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听到的是凄凉的边声四起,牧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耸立,孤城紧闭, 荒僻萧条之景象历历在目,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上片以写景为主,人物 的主观情绪隐含其中。 下片转而直接写将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浊酒一杯”,无法排遣思乡的愁苦;“燕然未勒”,归家 更是遥遥无期。在白霜满地与“羌管悠悠”声中,将军与士兵都难以入眠,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 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就是在这样的悲苦声中结束了全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句,更是苍凉悲壮,慷慨生哀,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全词格调沉浑,景象 开阔,语言豪迈,慷慨悲壮,是一幅描写边塞生活的精美图画。 【读思牵手】 有人说,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请从诗歌的风格和格调上略作分析。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范仲淹篇)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二)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作家简介 ◆ 人物导语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 1014 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 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 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 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 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 范仲淹。 ● 作家档案
范仲淹: 989 年─1052 年 字号:字希文;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谥文正; 后追封楚国公 时代:北宋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活经历: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 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 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 年),边事紧急, 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 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 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 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 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 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作品:《范文正公集》。其中《岳阳楼记》、《四民歌》、《渔家傲》等比较著名。 名望: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二、成名缘由 ▲ 贡献概述 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主张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 吾无忧矣”的赞赏。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范仲淹迁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 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血、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后终因受诽谤而罢执政。 事虽未成,范仲淹庆历新政实开王安石熙宁新法之先河。 范仲淹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尽管作品不多,但凡读过他传颂千古之名作《岳阳楼记》的人, 无不被巴陵胜状洞庭景色所陶醉,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 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他的诗词尤其是词在宋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意境宽广,风格 沉雄,一扫唐末五代词的萎靡之气。 范仲淹不仅以政声文名著称,他的书法也被世人所重。范仲淹无意当一位书法家,但他的墨迹 如他的《岳阳楼记》,字字珠玑,行行珍宝,广为后人所喜爱。 ▲ 突出成就 《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 评论资料 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人们称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疆。” 《后山诗话》:“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是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 《冷斋夜话》:“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应物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 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 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 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 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 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 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 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 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 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 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 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 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 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 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 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思路理解】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 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 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 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
第 2页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范仲淹篇)
【释疑参考】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
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与唐人边塞诗“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
适《塞下曲》)的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迥然有别。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 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 活基础。所以,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它的内容和风格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与 爱国词的创作。
第 1页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范仲淹篇)
《娱诗堂诗话》:“范诗特高妙,至用云台事,尤非隐所及。” 《宋史范仲淹传(节录)》:“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 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 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三、作品在线 ◆ 作品概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 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 千古的名作。 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 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 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