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03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介绍

美学原理介绍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功能和价值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创造和欣赏,以及美在艺术、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形式或结构,具有和谐、平衡和秩序等特点。

从主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个体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美的本质既包括客观的形式特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反应。

2.美的起源:关于美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和再现,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于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3.美的功能:美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认知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功能是指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道德功能是指美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品质和行为。

社会功能是指美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美的价值: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价值,即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实用价值,即美在生活、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审美价值体现了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人们能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实用价值体现了美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创造和应用来改善生活、发展文明和推动科技进步。

5.美的鉴赏:美的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美的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包括对美的敏感度、辨别力和创造力等。

此外,美的鉴赏还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的鉴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和完善。

6.美的类型: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美、人造美、形式美、内容美、抽象美、具象美等。

植物造景美学原理

植物造景美学原理

文化传承
植物造景作为园林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 和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地 域特色。
国内外植物造景现状对比
国内现状
近年来,我国植物造景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总体而言,我国植物造景在设计理念、技术水平等方面与 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国外现状
国外植物造景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在植物 配置、景观设计、养护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值得我 们学习和借鉴。
移植与更新
对于生长不良或老化的植物, 及时进行移植和更新,保持植
物造景的整体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05 不同类型空间的 植物造景策略
庭院空间植物造景策略
营造私密空间
通过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搭配,形成围合或半围合的空间,为 庭院提供私密性。
创造景观焦点
在庭院中心或视线焦点处,种植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如造型树、花 灌木等,形成景观亮点。
四季有景
选择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保证庭院四季有景可赏,增加景观的丰富 性和趣味性。
后期养护管理要点及技巧分享
浇水与施肥
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和季节变 化,制定合理的浇水和施肥计 划,保持植物良好的生长状态

修剪与整形
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和整形, 去除弱枝、病枝和不规则的枝 条,保持植物的形态美观和健 康。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植物是否有病虫害迹 象,一旦发现及时采取防治措 施,防止病情恶化。
布局原则及技巧探讨
对比与调和
通过植物形态、色彩、 质地的对比与调和,创 造丰富而和谐的空间效
果。
均衡与稳定
植物配置应均衡稳定, 避免头重脚轻或一边倒
的现象。
韵律与节奏
通过植物的重复、渐变 、交错等手法,形成空 间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图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产生和鉴赏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认知和理解。

美学原理是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它研究美的规律和原则,探讨美的形成、表现和欣赏的规律性。

本文将从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的概念及其属性、美的表现形式和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美学原理知识点的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美学主要是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包括对美的本质、产生和鉴赏等问题的探讨。

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强调了美的理念和观念的重要性,认为美是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完美之物;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在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的客观现象,对美的观念和体验是基于感觉和理性的统一。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美学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老子》、《庄子》到《诗经》、《论语》等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美的思考和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美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东方美学的一部分。

近代以来,美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和启蒙运动,为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美学开始与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学科体系。

19世纪以来,包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美学思想家陆续提出了各自的美学理论,例如康德的审美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等,这些理论对美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的起源和发展,彰显了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美学理论体系。

二、美的概念及其属性美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其属性涉及到物体、感觉、认知和情感等方面。

美的概念的形成和属性的解释,是美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根本属性和特征,它是美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不同的美学思想家对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看法。

美学原理分析ppt课件

美学原理分析ppt课件
美学原理分析
目录
Contents
01.统一 02.对比和微差 03.均衡 04.比例尺度 05.节奏 06.规则与不规则
01 统一
圣彼得大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 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 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 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 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 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
圣彼得大教堂
02 对比和微差
01
巴西议会大厦
点击文 本框即 可进行 编辑输 入相关 内容
美学原理分析
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 是一种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 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 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 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 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 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 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 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 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 撼,令人陶醉。
美学原理分析
04 四、比例尺度
光之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 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 上有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 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 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 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 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 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 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 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 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 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 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 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严庄 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类社会⽣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对⾃⾝本质⼒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了“美学”这⼀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美学从形⽽上到形⽽下的标志(彬哥说:“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形⽽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活的本质是实践,⽽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个性特征与社会⽂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境。

先天因素-⽓质:多⾎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理因素美感⼼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

6. 审美的⼼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理分析学派、格式塔⼼理学、⼼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和现代西⽅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作,主要是为⾃⼰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

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

第四章美的范畴:崇高美、优美、滑稽美及其他
一、崇高美 二、优美 三、滑稽美 四、其他审美范畴——荒诞与怪诞
第五章美感的本质、特点与审美教育
一、美感的产生和发展 二、美感的本质:人直观到自己本质的精神愉悦 三、美感的特点 四、审美教育
第七章艺术鉴赏之 一:绘画与雕塑
第六章艺术的本质、 特征和艺术鉴赏的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பைடு நூலகம்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二、美与艺术
一、人类社会中的 美
三、艺术鉴赏能力 的培养
第二章美的本质: 人的本质的生动感
性显现
第一章人类审美意 识的发生到美学的
创立
第三章形式美与美 的领域——自然美、
社会美、艺术美
第四章美的范 畴:崇高美、 优美、滑稽美
及其他
第五章美感的 本质、特点与 审美教育
第一章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到美学的创立
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二、美学思想的萌芽和美学的创立
第二章美的本质:人的本质的生动感性显现
一、众说纷纭的美的本质 二、美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三、美的客观性与历史变化性
第三章形式美与美的领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一、形式美及其与美的关系 二、美的领域之一:自然美 三、美的领域之二:社会美 四、美的领域之三:艺术美
原理
第八章艺术鉴赏之 二:建筑与园林
第九章艺术鉴 赏之三:音乐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doc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doc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 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原理pdf

美学原理pdf

美学原理是关于美的概念、美的性质和美的评价的理论探讨。

它是研究艺术、审美和美感的学科,包含了一系列核心原理。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美学原理:
1.客观性与主观性:美学认为,美并非完全主观的感受,而是具有一定客观标准的。

虽然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普遍共识的美的特征。

2.真实与表现:美学强调艺术作品要真实地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社会现实。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技巧,试图将内心的情感和外在世界的真相传达给观众。

3.比例与秩序:美学指出,人们对于比例和秩序的感知有着天然的好感。

艺术作品在构图、配色和形态上的协调与平衡,有助于产生美的感受。

4.独创与创新:美学鼓励艺术家发挥创造力,突破传统框架,表达个人独特的想法和审美观。

创新是美学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能带来新的美的体验。

5.情感与共鸣:美学认为,艺术作品通过触发观众的情感和共鸣,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

情感的表达和共鸣的产生,需要艺术家的深入观察和感悟,以及观众的开放心态和感受能力。

6.价值与意义:美学认为,在美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种价值观和意义。

艺术作品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引导人们感悟美的深层含义。

这些美学原理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以及美的体验。

以这些原则为指导,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并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启发。

美学原理教材

美学原理教材

美学原理教材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它涉及到艺术、审美、美感等方面的内容。

本教材旨在系统介绍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美学原理的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美的情感和品味。

第一部分,美学基本概念。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包括对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的概念、审美的概念、艺术的概念等。

美的概念是指对客观事物或主观精神境界的积极评价,审美的概念是指对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艺术的概念是指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这些基本概念是理解美学原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审美情感和提升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

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在中世纪,基督教对美的理解与古希腊有所不同,美学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

近现代美学在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理解的历史进程,对于理解美学原理的内涵和意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美学原理相关理论。

美学原理涉及到众多相关理论,如美的本质理论、审美经验理论、艺术创作理论等。

美的本质理论探讨了美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审美经验理论研究了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特点,艺术创作理论探讨了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和方法。

这些相关理论为理解美学原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对于培养审美情感和提升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培养美的情感和品味。

美学原理教材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培养美的情感和品味,提升审美能力。

通过系统学习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读者可以逐步形成对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培养出对美的敏感和热爱,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品味水平。

这对于提高个人素质、丰富精神生活、提升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美学原理教材旨在系统介绍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美学原理的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美的情感和品味。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博克;康德 把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看到 崇高与人的不可分离性。
单 纯 , 确 定 性

称 , 和 谐 , 秩
复 杂 , 混 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秀雅 合适
蛇形线与人体
博克:小;光滑;各处方位有变化;无棱角;娇柔纤 细的结构而非强壮有力;颜色洁净明快;若有耀眼色, 需有其他色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二)崇高 1、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特征: 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恢宏的尊严之美。
2、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时期,郎吉努斯的《论崇高》第 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
如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 怒,温柔敦厚。”(情与理的统一)
3.艺术领域。此中的优美体现在内容与形式 的完美统一。
如:古希腊的雕塑,尤其是女性的雕像女神 维纳斯,黑格尔说 它具有“优雅、温柔和 爱的魔力”,罗丹说它身体具有一种“委婉 的运动”、“安静、平衡、全身具有稳健的
(二)崇高
对立冲突。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 / “和”
从喜怒哀乐的对立中求统一; 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天人合一。
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 制,从而达到和谐、 顺遂的境界。
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适度 1.情感的适中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一)“崧”与“崇”: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
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 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 艺术美和人格美。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乔治•葛里宾为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创作的广告文案
2018/11/19
第二章 美的哲学 第一节 美的起源

一、“美”的字源学起源 (一)羊大为美 依据:汉 · 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 从大 。 羊在 六 畜主 给 膳也 , 美与善同 意。” 意义:( 1 )美来源于实用,美善同源。( 2 ) 美感的起源包含了快感,美感离不开快感。

2018/11/19



意义:审美的态度是双重解放。对象而言,保全生 命,保持个体独立,从被奴役中解放。对于主体而 言,保持个性自由,从奴役他人,同时也被欲望奴 役中解放。 1.对象解放。路边之李 2 .主体解放。自由的许由。“ 归休乎君,予无所 用天下为”。 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 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 之外。”


(2)音乐 A祭礼用乐。 B飨礼用乐。 C射礼用乐。 D乡饮用乐。 E军礼用乐。 F燕居用乐。 G祷雨用乐。 H禁乐。 (3)舞蹈: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舞”。
2018/11/19



二、美学思想阶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 特征:与审美意识相比,( 1 )有语言或文字的载 体。(2)有理论的形态。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觉的学科意识。 例子(一):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 1.儒家 (1)美善有别。 《论语·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1)直线思维将复杂、丰富的联系简单化。 (2)分割思维将统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二、狭义角度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版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美(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 、“心理距离说” )第五、当前的看法: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许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经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而研究各样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盛情识、审美范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项选择、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何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看法、意识;思想)从人类模糊的审雅看法、审盛情识看:几乎与人类自己同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商讨研究看:追忆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青学科:鲍姆嘉通、 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实质商讨1、西方美学史上研究美的实质主要经过哪些门路?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研究美的本源柏拉图:“美的实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好是主观的”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展现”,自然不可以展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足地展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研究美的本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自己,主假如在事物的“次序、均匀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失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表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能够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整成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率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门路: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研究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研究美;⑶从主观的情意状态中找寻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商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自己研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学原理》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参考答案《美学原理》参考答案美学是一门探讨艺术与美的学科,它涉及到审美的主观与客观性、美的标准与价值、艺术形式与表达等诸多方面。

在《美学原理》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下面将给出一些参考答案,来探讨这些原理和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首先,美学的主观与客观性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主观性指的是审美经验是个体的、主观的,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都有所不同。

而客观性则指的是美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同的人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感受和领悟到美。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讨论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美的主观与客观性。

其次,美的标准与价值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美的标准是指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的准则和规范。

美的价值则是指美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美的标准方面,我们可以从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美的价值方面,我们可以从审美享受、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等角度来探讨美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艺术形式与表达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

通过研究艺术形式和表达,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图,同时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和表达能力。

此外,美学研究还涉及到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对于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艺术与社会、人类思想的紧密联系。

最后,美学研究还涉及到艺术的教育与鉴赏。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

艺术鉴赏则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通过艺术教育和鉴赏,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对于美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创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唐代,“境”作为美学范畴的出现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六、什么是意境:“意境”的意蕴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意境”是“意象”当中的一种:“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规 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 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因此, 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 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 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 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 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 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 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 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 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 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玩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 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陶渊明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朱熹谈《诗经》的欣赏: “此等语言自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
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却诗人活底意思也。” 爱因斯坦谈音乐的欣赏:
“对巴赫毕生所从事的工作我只有这些可以奉告:聆听,演奏, 热爱,尊敬--并且闭上你的嘴。”
“关于舒伯特,我只有这些可以奉告:演奏他的音乐,热爱-- 并且闭上你的嘴。”
激浪派艺术家白南准:《禅之电影》 在室内挂上银幕,还有一架倒放的钢琴和一排鲈鱼。在30 分钟之内,用放映机把一盘长达4米的空白胶片放完。
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 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 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
•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 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 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 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 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 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 是“意境”的意蕴。
“激浪艺术既非艺术,也非娱乐,它要摒弃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 摒弃绝对必要性、排他性、个性、雄心壮志,摒弃一切关于意义、灵 感、技巧、复杂性、深奥、伟大、常识和商品价值的要求,为一个简 单的、自然的事件,一个物件,一场游戏,一个谜语或者一种讽喻的 非结构的、非戏剧化的、非巴洛克式的、非个人的本质而斗争。”
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艺术与非艺术如何区分? 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作品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
诗言志,歌咏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 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
——王夫之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观念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 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主张
月筑面”建
、 物 亭” 、 筑
山的、“物
、价“听的
水值飞雨命
引在泉轩名
到 于 亭” ” ,
……
游把 、如
览自 ““
者 的 面 前 来
然 界 的 风 、
等 等 , 都 表
月 到 风 来 亭” 、
待 月 楼 ” 、
中国园林的意境:
对于整个人生、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王羲之《兰亭集序》: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
可能穷尽它的全部意蕴。

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经过“人”的不断的体验
和阐释,它的意蕴,它的美,也就不断有新的方面
(或更深的层面)被揭示、被照亮。
六、什么是意境:概念的形成
道家的影响:“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为了 把握“道”,就要突破具体的“象”。 谢赫:“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 也。”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 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 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美学理論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第六章 艺术美
-审美领域-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 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 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 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 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 六、什么是意境 • 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
“观念艺术” (Conceptual Art,盛 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 七十年代前期)
杜尚:《泉》
杜尚:“观念比通过 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 意思得多。”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波普艺术”
• Pop art,盛于20世纪五
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前
沃 霍
期的英国和美国)

• 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
: 《
• 桑塔亚那:“材料效果是形式效果之基础,它把形式 效果的力量提得更高了,给予事物的美以某种强烈性、 彻底性、无限性,否则它就缺乏这些效果。假如雅典 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 星星没有火光,它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形式层
• 卡西尔:“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或 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粘土、青铜、大 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 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 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 了我们”。
之娱,信可乐也。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勃《滕王阁序》: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中国园林的意境:
对于整个人生、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云南大观楼对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 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 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 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援者称为“境”。 “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这五境都是虚幻的,要破 除对这五境的执迷。禅宗认为,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 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顿悟”),都可以体 验到那永恒的宇宙本体。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中国园林的意境:亭子
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
亭子在中国园林意境中起的作用,就在于能
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色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拙政 园笠

瘦西 湖 亭子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中国园林的意境:建筑物的命名
拙政园见山楼
观雨明““中
赏、这荷烟国
。 日 些 风 雨 园林
、建四楼中
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
艺术能否定义? 能 vs 不能
• 但至少以下几点是共同的: 1,艺术是一种人造物 2,艺术与技艺不可分。 3,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产品
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
西方美学史上,对于艺术的本体有种种看法(定义)
1、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表现说(华兹华斯、托尔斯泰) 3、形式说(贝尔、朗格、俄国形式主义) 4、惯例说(迪基)
“诗史”的诗,“于史有余,于诗不足”
“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
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艺术的本体:意象 ——完整的、包含着意蕴的感性世界。
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 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
艺术教会我们看世界,教会我们看存在,教会我们 “观道”。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形式层
《西厢记》中红娘的一段唱词: 一个糊涂了胸中锦绣,一个淹渍了脸上胭脂。一个 憔悴潘郎髯有丝,一个杜韦娘不似旧时,带围宽过了瘦 腰肢。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意悬悬懒去拈针黹。 一个丝桐上调弄出离恨谱,一个花笺上删抹成断肠诗,
笔下幽情,弦上的心事,一样是相思。
金圣叹评:
连下无数“一个”字,如风吹落花,东西夹堕,最是好看。 乃寻其所以好看之故,则全为极整齐却极差脱,忽短忽长,忽续 忽断,板板对写,中间又并不板板对写故也。
审美意象生成的两个飞跃 “眼中之竹” → “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 → “手中之竹”
情陆 瞳机 眬: 而 弥 鲜 , 物 昭 晰 而 互 进
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法国雕塑家巴陶第 与自由女神像
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 材料层 • 形式层 • 意蕴层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材料层
• 材料层:作为载体的物质材料(笔、墨、纸、石料、 木材、音响……)


安迪·沃霍尔:“每个事物是
洛 盒
美的,波普是每个事物。”
子 》
克拉斯·欧登伯格:“我要搞
丢弃物的艺术。”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意蕴的虚无
• 1961年出现的一个称为“激浪派”(Fluxus)的艺术团体,他们也 主张取消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他们的代表人物乔治·马西欧纳斯在 1962年6月发布的一份宣言中说:
• 当然,西方现代派艺术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确有某些 流派的某些人完全抛弃了审美意象。那些人的所谓“作品” 已经不属于艺术的范畴了。例如杜尚的小便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