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人教版高一)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人和课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人和课](https://img.taocdn.com/s3/m/074ebe876c175f0e7dd1375c.png)
C.执行法官遂在涉案房屋依法贴出公告,限期腾退,田
某却置若﹒罔(wǎnɡ)闻。
D.在送礼品牌上,苹果稳居“2019最青睐的男士送礼品
牌”榜首,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紧随其后。
【解析】选A。瞻—赡。
二、积累熟语。 1.地利人和:地利,优越的地理条件;人和,得人心。表 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 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孟子的论辩说 理技巧
举例
(3)_运__用__排__比__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 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论辩说理 技巧
(4)运用描写
举例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 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 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 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 者皆欲赴诉于王。
【备选要点】 孟子是如何抓住时机说服齐宣王的?
【点拨】首先告诉齐宣王要有仁爱之心,并学会推恩以 及推恩的好处,然后又用一连串排比句从正面为齐宣王 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以后的美好图景,打动了齐宣 王的好大喜功之心,齐宣王说了一番诚恳请教的话,表 示愿意试行“王道”。最后,孟子完全取得胜利,向齐 宣王阐述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说得齐宣王心服 口服。
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译文:_对__于__做__了__(_却__)_没__有__达__到__预__期__效__果__的__事__情__,_都__要__反__ _省__自__己__,_从__自__己__身__上__找__原__因__。__自__己__持__身__端__正__,_天__下__的__人__ _都__会__归__向__他__。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https://img.taocdn.com/s3/m/d93026c2dd88d0d232d46a34.png)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 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 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 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 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 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 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 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 快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 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大王在这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 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 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 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 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 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 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 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 戴!”
2、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贤者而后 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理解。
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 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 楼,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
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 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 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 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 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与民同乐--孟子教案 选修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与民同乐--孟子教案 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2b7c6be36137ee06eff9189d.png)
新疆布尔津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与民同乐--孟子教案选修民为贵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叟”----孟老头又来劝他了,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他园中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地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贤人觉得这园林风光、这珍禽异兽怎么样啊?你们也会以此为乐吗?言辞间充满奚落的味道,不想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么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就亮出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沿着这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见梁惠王于沼上时已经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问题。
在本篇中,孟子也曾与齐宣王两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
一次是在谈到欣赏音乐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只要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无论是喜爱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2.1)另一次是在谈到皇家园林的大小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如果与民同乐,向老百姓开放,皇家园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圆七十里),老百姓也不会嫌它大。
如果不与民同乐,不准老百姓进入,皇家园林再小(如齐宣王的方圆四十里),老百姓也会嫌它大。
(2.2)所以,本章其实是孟子第三次与齐宣王讨论“与民同乐”的问题了。
这一次讨论的特点是不仅说到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这也使我们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正是从孟子这里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而生发出来的吗?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
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
直到今天,当我们说到什么人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时,还会想到这两句名言。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ca6c13a32e3f5727a4e9624c.png)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齐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使孔距心及时醒悟。
(意思相近即可)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
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
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孟子》选读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孟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23e655a3eefdc8d377ee325c.png)
我突然明白了一切,在这张纸前,漫天的雪花是最好的幕布, 很多零散的画面一闪而过,有急切盼望的母亲,天真可爱的小女 孩儿……我回头望望那位清洁工阿姨,她的头发落满了雪花儿。 无法言表的感情突然席卷了我,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一颗温暖 跳动的心脏,她就像太阳一样给人温暖的光芒,我想,她一定认 为,这样做是值得的。
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 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 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 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 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 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 了。
26
【例文】 令我感动的一个清洁工
星期天,一个飘着大雪的清晨,我戴着妈妈新给我买的棉手 套在街道上走着,手套里有新新的丝绒棉,温柔地包裹着我的手 掌,指尖缭绕着暖融融的暖意,呼吸间都是母亲的一瓣心香,我 更加欢快地向前走去。
27
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所有的清洁工都行 动了起来,她们细心地清理着城市的牛皮癣——街头小广告,每 个人的鼻尖都冻得通红,但我想,她们的心一定是热的。我注意 到一位瘦高个的阿姨,她没有带手套,手指被寒风吹割,像冻萝 卜一样通红,她耐心地用刷子沾上清洁剂,使劲地刷在小广告上, 她轻轻地朝手心里哈了一口气,然后用手耐心地撕。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 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走近先贤】 战国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1.生平经历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市)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 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 轻”的思想。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经典文化阅读 《孟子》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经典文化阅读 《孟子》](https://img.taocdn.com/s3/m/ed8743d1a216147916112879.png)
1、完成孟子专题的练习
Bye-bye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解答】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 则西流。
【翻译】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 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翻译】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 的。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答】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 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①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②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注)①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②后:怠慢。 (1) 翻译 (5分)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 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 “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 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注]庄、岳:齐国街里名。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①欲其子之齐语也(3分) 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4分) (2)孟子这段落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第二、文意的理解和概括
一、 对作者整个思想体系的了解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孟子》选读共44页文档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孟子》选读共44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5f55f20240c844768eaee81.png)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之《王何必曰利》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之《王何必曰利》](https://img.taocdn.com/s3/m/1d285a489b6648d7c0c74621.png)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 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 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 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 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 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 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 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 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 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 类 善之间也。
距离、差别 作者在这则短文中强调了什么? 总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 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 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 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 扬善——圣贤之君 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逐利——杀人魔王 行善
私利,那么国家便会处境危险了。”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 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国君 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兵车万辆,大夫拥 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有兵车千辆,大夫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 能说是不多了。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杀 掉国君,把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 矣,何必曰利?”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9df8c95ef7ba0d4a733b31.png)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人教版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本目录
![人教版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本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22a5c9d0aef8941ea76e05c9.png)
封面/前言/目录 (1)
致同学们 (5)
说明 (7)
目录 (8)
概说 (10)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17)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
二、当仁,不让于师 (23)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9)
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3)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7)
*六、有教无类 (41)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45)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49)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50)
二、王何必曰利 (55)
三、民为贵 (5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62)
*五、人和 (67)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71)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74)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77)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78)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82)
有无相生 (83)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86)
一、无端崖之辞 (87)
二、鹏之徙于南冥 (92)
*三、东海之大乐 (98)
1
四、尊生 (102)
五、恶乎往而不可 (106)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111)
一、兼爱 (112)
二、非攻 (115)
*三、尚贤 (118)
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 (121)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122)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126)
2。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078d2e960590c69ec376b8.png)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99aaa07cd184254a353538.png)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三、知识点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人教版高一)【走近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内容概述】孟子思想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仁政学说。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2、民本思想。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3、性善论。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4、义利观。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5、与民同乐。
孟子“仁政”学说的一大具体体现就是“与民同乐”。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疑难问题探析】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拓广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都包含有丰富的“人口”思想。
《管子•牧民篇》更是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
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本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2、“仁政”思想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延伸?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仁政,才能顺应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因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之成”。
此外,国君要常反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等方面,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联系当今,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①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②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③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使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④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⑤民富才能国富,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3、梁惠王的三次问话中反映出梁襄王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反复品味中可以体味出,梁襄王精神状态欠佳,问话中流露出惶惑之态,虽有贪婪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之态。
面对这样一位君王,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讲得尽量浅显明白,下文比喻的运用,也是由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决定的。
4、“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界限分明,可是孟子为什么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其目的是什么?“今之乐”“古之乐”本来不可混淆,可是孟子知道齐王不会放弃对“今之乐”的爱好,孟子之所以这样说,是为求同存异,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之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进一步说,齐王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爱好今之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另一方面,在齐王听孟子提到“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保民,这样就消除了齐王的恼怒之心,从而抓住了对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5、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来劝导统治者,如对于齐宣王自称“好乐”,他马上加以肯定地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孟子这种劝说方式,说明他善于使用“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辩论,以加强说服力。
在不同意见的对象面前,如果一开始便从正面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意见摆出来,那会使人只感到“异”而不感到“同”,谈话对象往往是居高临下的君主,这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或厌倦情绪,从而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不利于说服对象。
孟子善于掌握论敌的思想矛盾发展情况,从反面或侧面顺着对方的意思,作起波澜,一纵一擒地诱导对方思想上的积极因素发生作用,逐渐减轻消极方面的抵抗,以便于把自己的意见投入对方的心坎。
6、如何理解孟子的“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仁爱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只是想把想保住它的问题,没有能不能拥有它的顾虑。
关键是看能不能坚持去行仁义之事,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助他拿着不让他劳动。
这样做对每个有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
【写作特色】1.分析说理,切中要害。
如孟子从梁惠王一见所说的“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一句话中,一眼就看出梁惠王是一个很重利的国君,然后劝说他不要“利”字当头。
分析时,先重后轻,首先谈到“利”对国家的危害,让人深省,再谈到“仁义”对君臣、父子关系的重要性,让人对利和仁义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设喻取譬,形象生动地阐明道理,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如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对百姓试行仁义时,用“为渊羡鱼”“为从驱雀”作比喻,说明对百姓不施行仁政的严重后果。
说明老百姓对有仁德的国君的渴望和归顺时,用了“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作比,形象生动,明白晓畅。
而宋人揠苗助长来比喻培养浩然之气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
3.层次井然,层层深入。
孟子的话常常层次井然,明白通达而又曲折有致。
“民为贵”一章,先从重说到轻(即民-社稷-君,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掉头又从轻说到重(即变置诸侯-变置社稷);“桀纣失天下”一章,先从失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即得民心-失民心-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之)。
“仁言不如仁声”一章文字不多,第一句为总说,接下来两句是两个对比的分说,通篇只是错落有致地说“善政”“善教”。
总之,孟子的文章当得起“气盛言宜”四个字,气既然足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管怎么说都好。
4.善于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在论述君王应该与民同乐时,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受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
相比之下,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
又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孰轻孰重,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备课资料高一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