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合肥市高三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合肥市高三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

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差序格局具有大传统和

小传统的双重属性:前者以克己主义为内核,表达儒家道德理想;后者以自我主义为内核,践行在绝大多

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克己主义的道德理想和自我主义的道德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旨趣,与其说是刻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毋宁

在于以现代西方为他者,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呈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紧张。费孝

通理性意识到,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决定了中国再也不可能独立于现代化洪流之外,然而中国

的社会转型既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的直接转渡,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

性,决定了社会变迁决非一个彻底告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

之上的过程,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相容相克中蕴育出深

刻的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既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社会制度来完成,也不可能内生出独立的

动力机制。

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

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意识,费孝通对中

国文化的理解既没有沦为激进主义,也没有滑向保守主义,而是在探究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中表达他对充满

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切忧思。

近代以来,无论是戊戌年间的维新主义者,抑或五四时代的自由主又者,均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现代化”的最大敌人。在思想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倾向,且一波比一波更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

设,即只有破除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

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

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

规则和逻辑。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

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

机。

目睹这一情势。“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到了晚年,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富民”问题,而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他看来,前者是“生态”问题,而后者则是“心态”问题。说到底,"心态”问题是人与

人之间道义关系的问题,是利害关系失去道德约束而衍生出来的问题。费孝通认为,道义秩序的重建和“心态”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这一认识,既来自费孝通对西方文明弊病的深刻洞察,

也源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现代性体验。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

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依其势力划出大小不同的圈子。

B.差序格局能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助于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

C.儒家道德理想和日常道德实践蕴育而生的张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百余年来的不均衡发展,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紧扣题意,首先诠释差序格局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双重属性的具体内涵。

B.第二段立足世界大势和中国文化特性,指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C.第四段以差序格局被解构为依据,批判近现代激进倾向,体现以史为鉴的思想。

D.末段从费孝通角度指出,要解决“心态”问题,应将儒家文化作为唯一精神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概念可用于研究中国乡村结构,也可用于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B.中国现代转型难以找到传统与现化的接榫之处,是因为其过程曲折艰巨和复杂。

C.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扩张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富民”目标。

D.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与自身现化性体验有关,《乡土中国》是他力倡文化自觉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地表水可依次划分为五类。其中一至三类为合格饮用水水源;四类为

轻度至重度污染水质,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五类及以上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40个国考断面中,一至三类水质点为1316个,占67.8%。但是,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的恶化更使城市水短缺雪上加霜。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也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

城市污水按来源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

市公共设施;工业废水往往含有腐蚀性、有毒有害、难以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因此必须进行处理,达到一定

标准后方能排入生活污水系统;城市径流污水是雨雪淋洗城市大气污染物和冲洗建筑物、地面等形成的,

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会高出生活污水多倍。

(摘编自国家环境保护局标准司《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指南》)材料二:

处理工艺单位污水投资

(元/吨)

单位污水处理费(元

/吨)

单位污水耗电

(度/吨)

单位污水用地(平方

米/吨)

鼓风曝气833>0.250.64 1.21

氧化沟5740.250.23 1.20

人工湿地1380.200 2.79

(摘编自沈耀良等《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应用》)材料三:

城市污水通过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后,一般会进行三个阶段的处理。一级处理的对象是污水中的漂浮

物、悬浮物,可采用筛滤截留法等。二级处理,指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其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多采用活

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三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弥补二级处理的欠缺,可使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比如中和法、人工湿地法等。

某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利用闲置盐碱地,共占用芦苇荒地80公顷。污水进入湿地后,芦苇繁密的茎叶减缓水流速度,过滤并加速沉降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同时,基质表面和芦

苇根系吸附大量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悬浮物被基质和芦苇根系裁留、过滤与吸

附,有机污染物或通过生物膜的吸收、网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或作为养分与元素被芦苇根系直接从

水体中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