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_归去来兮辞_
高中语文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辞》解读
![高中语文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辞》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cecce8f941ea76e58fa0489.png)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篇。
宋代欧阳修把它推为晋代文章中的最好作品。
阅读此辞,可以更好的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感受他乐观豁达的情怀,领略其辞的艺术魅力。
他的辞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片洁净的精神家园。
一、出仕与归隐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
这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
老百姓民不聊生,“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
陶渊明写作此辞时年41岁。
从29岁起曾三度出仕,做过祭酒、幕僚、参军等小官。
何以出仕?一是由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是由于家庭现实的生活困难。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庭困难啊!这不是为了“家贫亲老”吗?以赡养父母为目的去当官的高人,古今不乏其人。
晋朝何琦,其母嗜吃鲜果,而他自愧鲜果不丰,于是出任郡主簿。
母亲去世后,他于是喟然长叹:“一旦茕然,无复怙恃,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黩清朝哉?”之后遁迹山林。
敬爱的鲁迅先生,也曾背负着母爱的十字架,在北洋政府供职,以至于遭到陈西滢的刻薄。
先生在一信中写出这一苦衷:“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的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度灰色的生涯。
因为感谢别人,就不能不慰安别人,也往往牺牲了自己。
”陶渊明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自以心为形役”,迫不得已啊!陶渊明41岁时,作了彭泽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辞官归家了。
据南朝梁代萧统在《陶渊明传》记载:“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何以辞官归隐呢?其一,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不满,他不愿与争名夺利的小人为伍,想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这个善良正直的人,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是格格不入的。
其二,他的志趣和性情使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喜爱那种恬静平淡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诗意与鉴赏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诗意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c36fa2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0.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诗意与鉴赏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原文:《归去来兮辞并序》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魏晋: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b1e8a6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7.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理想,体现了古代文人隐逸于朝市中的入世精神与隐逸于山林中的出世精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走进田园、不慕权势是生命的原始皈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黑暗官场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诗人,开始将生命的目光投向田园,他认为,只有田园才是灵魂真正的皈依之所。
“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心灵牵挂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田园,便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人性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故而诗人才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自责,才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自悔。
这自然也让我们联想到西方贤哲笔下那些渴求回归田园的呼声:“生命之解脱意味着生命回归于真实,意味着臻于完美之境,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明白,复归于无感情的尘土是一种快乐。
”(尼采) “日日夜夜,我拿着拐杖,叩问大地──我母亲的门槛,说到:‘噢,亲爱的妈妈,让我进来吧。
’”(乔叟)一首新诗说:“最应该记住的最易忘记,谁记得母乳甜美的滋味;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谁诚心吻过亲爱的土地。
”当陶渊明的双脚踏进田园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真实的生命又揭开了新的篇章。
追求自由、身心合一是生命的本真呼唤陶渊明依恋山水,旷性任达,应该说是一种禀赋。
他自己就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又有何快意可言?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享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吻中,释放出生命的无穷活力。
归去来兮辞 解读
![归去来兮辞 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c4776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c.png)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已面临瓦解,人民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都使社会环境愈加混乱污浊。
由于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他因而有着“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
当他带着“大济苍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会的现实却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发展的机会。
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惯官场种种的黑暗现象,于是他只好一次次地辞官而去。
但是,他仍然希望寻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于是又再三地出仕,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可供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陷入应该选择“仕”还是“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终于,他因为不愿奉承位轻权重、跋扈非常的督邮,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去了只做了八十三天的彭泽令,也结束了他的出仕生涯。
《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就写于他归隐之后。
陶渊明的田园诗(包括《怀古田舍》、《归园田居》、《西田获早稻》、《下潠田舍获》、《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桃花源诗》等),表现了他躬耕苦作的各种体验。
这里有对劳动的道德和美学意义的体会,在劳动中和农民的亲切关系、对农村田园景色的欣赏,也有饥寒贫困生活的痛苦体验。
他对农村的认识,在后半生躬耕过程中愈来愈深入,最后并在这一切体验的基础上写出了桃花源的幻想社会,对封建社会制度提出了抗议。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最后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宣言书,其中描写了脱离官场的喜悦和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
透过《归去来兮辞》,我们完全可以领悟陶渊明的生命大智慧。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黑暗官场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诗人,开始将生命的目光投向田园,他认为,只有田园才是灵魂真正的皈依之所。
“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心灵牵挂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ca6f0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13.png)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d8a16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9.png)
《归去来兮辞》赏析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归去来兮辞》这篇抒情小赋以平易朴素、优美流畅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雕琢痕迹。
文中骈散相间,将双声与叠韵巧妙结合,读来琅琅上口,音节铿锵,具有和谐感。
更令人百读不厌的是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所蕴蓄的隽永深挚的情感。
陶渊明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从中寄托自己的个性和情操。
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就是以物移情,语意双关的妙句。
“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则比喻作者的终于归隐。
这两句既是写实境,也是写心境。
托意深远,表现又极为自然。
其佳处正如叶梦得所说:“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避暑录话》卷上)又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描写自己在夕阳下抚摸孤松流连忘返的情景,富有深意。
夕阳西下,树林阴翳,似乎是当时政治黑暗的象征;而作者以孤松相比照,则表明自己在迟暮之年仍将保持高尚的节操。
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说这两句是“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
”由此,也可见出陶渊明的身世之痛。
陶渊明也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抒发人生体验,酣畅淋漓地表达自我的人生理想。
如“悟已往之不可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四句,表达了他对自己过去十三年来误入仕途的悔恨、自责与自省。
他把当官视为“迷途”,而认为辞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道路。
这既是对自己“以心为形役”的追悔,也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这表明作者具有与世俗读书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又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四句,坦承自己想断绝与上层社会的联系,只和自己的亲戚、邻居的农民共乐田园的生活,可见其高洁志趣。
还有“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等句吐露了他对生命短暂的感喟,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嗟叹,对于乐享余生的宽慰。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述评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5b40b1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7.png)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述评1.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辞赋作品,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该辞以清新自然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纷繁社会的烦扰和对归乡田园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对安宁自由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节俭守信的理想追求。
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归去来兮辞》的作者陶渊明、作品的内涵和风格、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述评。
2. 作者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以清新风雅、含蓄深沉为特点,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
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归田园、避尘嚣”,崇尚自然和清静的生活。
他的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归去来兮辞》的内涵和风格《归去来兮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清新的诗意,表现了诗人对纷繁世事的厌倦和对归家乡的向往之情。
全文洋溢着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文字精炼简洁,情感真挚深沉,将诗人内心的独白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情感与意境的完美统一。
4. 《归去来兮辞》的影响《归去来兮辞》被广泛传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赋予了我国传统文学以新的内涵和风貌,成为研究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文本之一。
它也对世界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西方文学界誉为“我国古典文学的明珠”。
5. 总结《归去来兮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篇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纷繁世事的厌倦和对归家乡的向往之情。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述评,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篇伟大的文学作品。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陶渊明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深厚的生活感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其作品广受赞誉。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0d83f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a.png)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陶渊明。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赏析以供⼤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原⽂: 归去来兮,⽥园将芜胡不归?既⾃以⼼为形役,奚惆怅⽽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昨⾮。
⾈遥遥以轻飏,风飘飘⽽吹⾐。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涉以成趣,门虽设⽽常关。
策扶⽼以流憩,时矫⾸⽽遐观。
云⽆⼼以出岫,鸟倦飞⽽知还。
景翳翳以将⼊,抚孤松⽽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相违(遗),复驾⾔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车,或棹孤⾈。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经丘。
⽊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之⾏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时?曷不委⼼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以孤往,或植杖⽽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 回去吧!⽥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的⼼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未发⽣的事尚可补救。
我确实⼊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曾经的⾏为才是迷途。
船在⽔⾯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袂翩翩。
我向⾏⼈询问前⾯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的家,⼼中欣喜,奔跑过去。
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们守候在门庭等待。
院⼦⾥的⼩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
我带着幼⼉们进⼊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
我端起酒壶酒杯⾃斟⾃饮,看看院⼦⾥的树⽊,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得的⼼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屋⾥也⾮常舒服。
天天到院⼦⾥⾛⾛,⾃成⼀种乐趣,⼩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a7d34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6.png)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所作的名篇之一,它被誉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这首诗以幽远的自然风光和清静的田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痛苦感受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归去来兮辞》所蕴含的人生启示,对现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珍视内心追求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陶渊明深刻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中“彼竹斯翠,彼水斯清,彼风斯扬,彼松斯平。
”这些自然景观给了诗人无限的慰藉和向往。
诗人之所以如此向往自然田园的生活,是因为他发现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过于追逐名利,处处受制于世俗的利益,为了得到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放弃了内心真正的追求和向往。
在当今社会,现代人也往往在功利和名利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
《归去来兮辞》告诫我们,应当珍视内心的追求,追求真我,而不是被表面的功名与利禄所束缚。
人们应该回归本心,深思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从而获得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二、摒弃浮躁追求淡泊《归去来兮辞》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是清静、淡泊的,与现实社会的浮躁、功利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多忧多思,亦何益哉?多忧多思,亦何益哉?”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不满。
他认为现实社会的浮躁和功利造成了人们的烦恼,而淡泊的田园生活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名利和权势,导致浮躁和功利主义严重。
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社会竞争激烈,使人们心灵深处缺乏宁静与平和。
《归去来兮辞》告诫我们,应当摒弃浮躁的心态,追求淡泊,学会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人生并非只有功利的追求,应当学会放下执念,净化心灵,追求内心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三、明晰生活理想《归去来兮辞》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诗人认为,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过客,应当珍惜眼前的一切,明晰自己的生活理想,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在当今社会,现代人往往被功名利禄所迷惑,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权势,对生活充满焦虑和迷茫。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ccc35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d.png)
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时作家陶渊明写作的抒发感情小赋。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摆脱官运重归田园风光的宣言口号。
《归去来兮辞》写作于作者陶渊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隐居后的生活乐趣及其心里体会,论述了他对政界的了解及其对人的一生的思考,表述了他洁身自爱、不狼狈为奸的精神实质品性。
作者经过对实际景色和主题活动的描绘,造就出一种平静恬适、乐天的诗意,寄予了他的人生理想。
文章内容语言表达质朴,辞意途顺,别具匠心而又通脱当然,情感诚挚,诗意广阔,有较强的感召力。
构造分配认真细致缜密,散体序文重在描述,韵文词赋则全力以赴抒发感情,二者各尽其责,成“双美”之势。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
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
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
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
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整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和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同时作者,描写景物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将自己的生活理想寄托在了文章之中。
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
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
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d35523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c.png)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作品,是他在寂静田园中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写照。
这篇作品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人生启示。
《归去来兮辞》通过表达陶渊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给予了现代人一个思考人生的角度。
现代社会以高效快捷的节奏和商业化的价值观凌驾于一切,导致很多人内心感到无所适从,追求满足感的同时却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和真实的需求。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他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意义,向现代人传递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追求。
《归去来兮辞》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感悟,传达给现代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现代人生活在物质繁华的世界中,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琐事,经常让人忘记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感受生命的神奇。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述了夜晚的星空、早晨的鸟鸣和田野的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提醒现代人关注自然,珍惜生活。
《归去来兮辞》通过陶渊明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告诉现代人要善待自己、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追求精神的升华。
现代人追求利益、功名和物质财富,往往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修养。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反思了自己的过去和当下的生活状态,通过忍辱负重、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的方式,一步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这给了现代人一个警示,需要从内心去寻找平衡,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
《归去来兮辞》通过表达对现实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给予现代人一个审视自己、重新评估人际关系的机会。
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功利化,往往让人失去了真诚和信任,关系表面而虚假。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和期盼,表达了对真挚情感和珍贵人际关系的追求。
这给了现代人一个启示,引导人们回归真实和亲情,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系。
《归去来兮辞》通过表达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感悟,告诉现代人要善待自己、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追求精神的升华,以及通过对现实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给予现代人一个重新评估人生的机会。
归去来兮辞赏析(精选6篇)
![归去来兮辞赏析(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ed01f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f.png)
归去来兮辞赏析(精选6篇)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下面小编带来的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我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
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是说自我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
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
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
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我,获得了新生。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
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
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
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
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
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齐。
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来源同上)。
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我本性的犹存。
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
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
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0820300722192e4536f632.png)
归去来兮辞晋·陶渊明【序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叙述出仕和最后去职的经过及原因)【正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第一段写决计辞官归去的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第二段细写归田后的种种悠然自得之乐)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第三段表达了乐天知命、顺乎自然的思想)【注释】耕植:耕田植桑。
生生:维持生计。
所资:所凭借(的办法)。
亲故:亲戚旧友。
长吏:指县吏中较高地位的县丞、县尉。
脱然:自然地。
有怀:有了念头。
靡途:没有门路。
《归去来兮辞》解析
![《归去来兮辞》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1d615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e.png)
《《归去来兮辞》解析》《归去来兮辞》可真是一篇妙文。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特有感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你看,作者就像在和我们唠嗑呢。
他那种急切想回到田园的心一下就表现出来了。
他觉得田园都要荒芜了,自己得赶紧回去。
这就好像我们离开家乡久了,惦记家里的花花草草,惦记家里的老房子一样。
再看文中写他回家路上的情景。
那心情,老激动了。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他坐着小船,晃晃悠悠地往家走。
风一吹,衣服都飘起来了。
感觉他都要飞起来了,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
一路上的风景在他眼里都那么美,他是真的开心啊。
到家之后呢,他写了家里的情况。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院子里的小路都长满了草,但是那些松树和菊花还在呢。
这就像我们回家,发现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还和以前一样。
那些松菊就像是老朋友,一直等着他。
他看到这些,心里肯定暖暖的。
还有他写在田园里的生活。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自己拿着酒壶喝酒,看看院子里的树,心情就特别好。
这种生活多惬意啊。
没有那些官场的烦心事,就自己一个人,自由自在的。
他可以看云卷云舒,听鸟叫虫鸣。
文中他对自己心情的描写也特别棒。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他看到万物都按照自己的时间生长、变化,然后就感叹自己的一生。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特别深刻。
他觉得自己在田园里才是真正活着,以前在官场都白过了。
他还写了和亲戚邻居相处的场景。
大家一起唠家常,没有什么勾心斗角。
这种淳朴的人际关系,在现在看来可真是难得。
我们现在有时候和邻居都不认识,哪像他们那时候,还能一起谈天说地。
《归去来兮辞》里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也很出彩。
那些山水、那些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一样。
作者把田园生活写得像世外桃源,让我们这些读的人都特别向往。
《归去来兮辞》真的是一篇好文章,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还有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感受到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80cee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1.png)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所作。
那么如何赏析《归去来兮辞》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归去来兮辞》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归去来兮辞》赏析(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
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
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
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
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
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
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
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
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
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
【诗歌鉴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13740eaeaad1f347933fa5.png)
【诗歌鉴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2),瓶无储粟,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4),脱然有怀(5),求之靡途(6)。
会有四方之事(7),诸侯(8)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9),遂见(0)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2),彭泽(3)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4)。
何则(5)?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6)。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7)。
尝从人事(8),皆口腹自役(9)。
于是怅然(20)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2),当敛裳宵逝(22)。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3),情在骏奔(24),自免去职。
仲秋(25)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26),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27)。
正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既自以心为形役(3),奚惆怅而独悲(4)?悟已往之不谏(5),知来者之可追(6)。
实迷途其未远(7),觉今是而昨非(8)。
舟遥遥以轻?(yáng)(9),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0),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2)。
僮仆欢迎,稚子(3)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4)。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5)。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6)。
倚南窗以寄傲(7),审容膝之易安(8)。
园日涉以成趣(9),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20)(qì),时矫首而遐观(2)。
云无心以出岫(22)(xiù),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yì)以将入(23),抚孤松而盘桓(24)。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25)。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26)?悦亲戚之情话(27),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28),将有事于西畴(29)。
或命巾车(30),或棹孤舟(3)。
既窈窕以寻壑(32),亦崎岖而经丘(33)。
如何解读《归去来兮辞》
![如何解读《归去来兮辞》](https://img.taocdn.com/s3/m/c0e55101ccbff121dd36836c.png)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
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
《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
《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
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
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
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
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
《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
”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
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邓小军)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
”(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摘要】汉赋的铺采摛文、夸张声貌在汉初已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势,后来赋作无法逾越,只能因循模仿,落于前作的窠臼之中。
因此,赋的文辞内容逐渐开始转向,走出了铺采摛文、极力夸张声貌的模式而归乎于一种平静淡雅的风格。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语言简省古朴,思想净洁笃真,是绚烂之极而归乎于“平淡”的赋作。
【关键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581(2008)03-0078-03浅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杨钥(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ChangshaTele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VocationalCollegeVol.7No.3Sep.2008王国维曾经说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1](1)汉赋为汉代主要的文学样式,汉赋之铺采摛文,尽显大汉帝国之气,其赋体之长,卓而可见,场面之宏阔,文辞之繁丽,修饰之华美,刻画之细腻,描摹之精致,真实地表现了汉王朝大国的风貌,传达了大汉帝国之盛气。
读汉大赋,我们往往感受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种欢快的上升的气氛激励着我们的神经,这就是蕴涵在作品中的大汉帝国的统一,文明和昌盛。
正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所写:(天子)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2](128)此歌舞场面是何等广阔,人物是何等众多,声势是何等雄壮。
天子游猎时的阵容:“千乘雷起,万骑纷坛。
……丘陵为之摇震。
“(班固《两都赋》)[2](32)千骑万乘,震声雷动,旌旗如林,日月无光,天子出时的队伍是何其壮盛!何其威武!这正是天朝大国的雄风。
汉赋作家们甚至在描写山形水势时,也表现出飞动的气势,彰显着时代的心声,如司马相如笔下上林苑的河流: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
……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2](123)整个画面那么流畅、欢乐、强劲、壮美、蒸蒸飞腾的气[收稿日期]2008-05-30[作者简介]杨钥(1979-),女,山东蒙阴人,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学。
AbriefanalysisofGoingHomebyTaoYuan-mingYANGYue(SchoolofHumanism,TibetNationalitiesInstitute,Xianyang,Shanxi,China712082)Abstract:EarlyHanDynasty,theflowerylanguageandexaggerateddescriptionofHanprosehavebeenextremelyprosperousandhavereachedthehighestpoint,andafterwardprosewasunabletosupersedeit,onlycouldimitateit.Therefore,theproseformandthecontenttransformfromflowerylanguageandexaggerateddescriptiontobepeacefulandgraceful.InEasternJin,GoingHomebyTaoYuanmingisa"peacefulandgraceful"proseafterthemostflowery.Keywords:prose;TaoYuanming;GoingHome78第3期息跃然纸上,吸引着读者的眼球,震颤着读者的心灵,此所谓“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钟嵘《诗品序》)[3](15)从诸多赋作中我们明显看出汉朝江山的宏伟,都市的兴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富,宫殿的雄伟,服饰的奢侈,鸟兽的珍奇,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鼓舞的欢快,尽显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但是读罢诸多汉赋,我们也会感觉到其中的刻意描写、着意夸扬,那样的堆砌、重复、拙笨、呆板,尤其汉初之后赋的发展迷失了方向,只是对汉初赋的一味重复、模仿,如刘勰《文心雕龙》里所言: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
枚乘七发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
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
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入乎西陂。
扬雄校猎云∶出入日月,天与地沓。
张衡西京云∶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濛汜。
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
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
[4](520-521)“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以此看来汉赋的夸张声貌、铺采摛文在汉初已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势,后来赋作必定无法逾越,只能因循模仿,落于前作的窠臼之中。
穷则思变,因此,赋的文辞内容逐渐开始转向,走出了铺采摛文、极力夸张声貌的模式而归乎于一种平静淡雅的文风。
“绚烂之极归乎平淡”这应该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东晋陶渊明的赋作《归去来兮辞》则确是绚烂之极而后生的“平淡”之作。
《归去来兮辞》一反汉赋“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
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刘勰《文心雕龙・诠赋》)[4](136)的文辞内容之弊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烟花闪亮之后的平淡静雅,平淡之中蕴藏着“真”,文辞的真切、人生的真谛在《归去来兮辞》中深藏暗涌,其文风“淡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贾谊《鵩鸟赋》)[2](200)1“绚烂之极归乎平淡”的语言《归去来兮辞》的文辞简省净洁,古朴笃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630),[5](159-163)简洁、清新的话出弃官归庄满心欢喜的心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衡宇”是横木为门之意,形容房屋简陋喻家贫。
“载欣载奔”四字写家虽贫,但一见家门兴奋得奔跑起来,只四字尽显陶渊明归庄重找回了失去的天真,“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着墨不多,但写出了家人尤其是孩子的快乐,极富生活气息,接下来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在田园劳作的场景及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从官场重返田园,在田园的躬耕中悟到的哲理,依然是运用概括、淡雅、真切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蕴涵了作者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和感慨。
还有“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应该随顺着大自然的运转变化,乐天安命地生活,不必“遑遑欲何之”。
平淡中带着安然,清净中含有真意。
如钟嵘《诗品・宋征士陶潜》里所言:(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
至如“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3](66)陶渊明本篇《归去来兮辞》自始至终一反汉赋铺张扬厉之文辞,语言清新自然,此乃是绚烂之终,是绚烂的汉赋之归宿———平淡。
2“绚烂之极归乎平淡”的思想《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与官场和旧我诀别的宣言书,也是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写照,钟嵘在《诗品》中言:“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
”[3](66)通篇文章表现出陶渊明离官的欢喜,由心而言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在回家的路上“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其中“摇摇”、“轻扬”、“飘飘”无一不表现出陶渊明远离官场如释重负的轻松愉悦之情。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人不过七尺躯,一张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逍遥游》)[6](24)“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辛弃疾《最高楼》)[7](76)不必食禄千钟,也不必阅尽人间春色,只要“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只要有一席之地可以生活即可,而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心存的傲骨及内心最澄澈的领地(“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人一生的关键是要做出明智正确的选择,找到可以为自己指引人生方向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理念,然后忠于它、守住它,这样才能赋予我们原本没有意义的生命以真正的意义,这样我们自己的心才得以安惬。
陶渊明正是如此,正因为他的心如此的安惬,文章才能如此平静淡雅。
陶渊明的心灵与生活已对世俗关闭,而向着自然开放———浅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9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乎平淡的生活境界尽显我们眼前。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手抚孤松,心里充满感喟,面对着晚霞与飞鸟,平淡而真切地思考着生活着。
下文“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这一悦一乐自然、平淡,但是却最显人性本真之乐。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这些语句写作者躬耕于田园,在最自然而平淡的劳作中赞美平淡而美妙的自然田园风光,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写出释放的心忽而东忽而西的逍遥。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现出了陶渊明在平淡的生活中生命与心情像春天般耀亮,如清泉般澄澈。
这一系列的字句都表现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安于平淡的愉悦之情,尤其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是直抒作者顺乎自然的平淡之思:“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这些语句是感于人生短暂而强调顺应自然,言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潇洒过一生,显现出陶渊明平淡是真,安于自然的思想境界。
陶渊明的思想是平静而淡雅的,他的这种平淡是从五彩绚烂中提炼出的笃真。
陶渊明从“帝乡”中重返“平淡”是因为他在绚烂的“帝乡”中体悟到“帝乡”之梦不可期,从“帝乡”重返“平淡”,用“平淡”的劳作和静雅的咏吟,用双手和心灵求得人生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种平淡是彻悟之后的选择,这说明唯有“平淡”才能使陶渊明获得幸福,“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啊,他选择的“平淡”生活是“富贵帝乡”的进一步升华,这便是“绚烂”之后的“平淡”,或许人生的真谛也正在此。
【参考文献】[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3]钟嵘,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萧统.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7]辛弃疾.稼轩长短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