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的两种系统观(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化经济学的两种系统观(一)

演化经济学在系统处理方法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导向的演化建模分析方法,而另一种则强调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并对复杂系统建模持抵制态度,尽管在反对主流经济学微观还原论这一点上两者取得了一致,但建立在相似性理论基础上的复杂系统建模更适合对复杂性存在的描述,而强调比较的、历史的和阐释的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的系统分析方法则更接近经验事实。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涌现;演化;批判实在论

演化经济学一直反对正统经济学的系统观,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无法包容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新奇创生及其扩散现象,但就如何包含经济系统的演化与开放特征,演化经济学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以复杂系统建模为导向的演化分析方法,而另一种则是强调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主张研究不能脱离经验事实。这两种系统分析方法的关键差异何在?是否完全对立?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微观还原论与综合微观分析——经济学的两种系统观

按照复杂系统理论的观点,一个复杂系统分析涉及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定义组分(组成部分)?如何刻画组分?如何描述组分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系统完整性和其组分的个体性的同时,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述一个大系统的组合?

面对无数个人及其组合,在效用不可比、偏好有差异这些障碍面前,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做法是:赋予个体的同质性,所有家庭均具有一个效用函数,所有企业均具有一个生产函数,通过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家庭和企业的大小同样是无差别的,个体尽管具有多样品味,但其偏好顺序被假定为同样的线性形式。在对组分进行描述时,家庭和企业面临的行为集合被定义为可能性集合(系统论称之为态空间,其旨在描述个体可能产生的行为集合)。在同质前提下,经济学家假设组分以同一模式行动,那就是最优化,经过这样假定之后,只需要数量和价格这两个变量就可以描述组分特征。在解释不同层次上组分聚合现象这一问题上,系统论存在两种区分方法:一种是微观还原论,即将聚合现象理解为组分的加总,这可以凭借数学和计算能力推出组分构成的一切;另一种则是综合微观分析,它认为在组分的结构化过程中存在涌现现象,而涌现往往产生组分不具备的特征。在这两种途径中,新古典经济学选择了前者,在个体同质前提下,宏观经济关系就是个体行为的外推,托宾指出,“宏观经济学的神话就是,集总之间的关系是在个体家庭、企业工厂市场的对应变量关系的扩大类比。”这样形成的宏观经济学无须依赖微观组分的行为,只需关注宏观变量中的因果关系,外推加总使经济学在形式和逻辑上取得了高度统一,但也导致了整个经济学体系中最大的合成谬误现象。

就系统组分是否可以划分为同质,组分要素是否具有统一的可能性集合以及系统层级是否可以直接加总外推这些问题的分歧,最终构成了主流经济学与异端经济学的分界线。针对托尼-劳森对正统经济学封闭系统观的批判,霍奇逊指出,用封闭或开放作为标准并不准确,因为封闭和开放都是相对而言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同质性假设,尤其是偏好的同质。他指出,一般均衡理论也意识到部分间的相互依赖性,但真正的系统论者会走得更远,因为部分的特征和功能会受到整体之影响,整体也受到部分之影响。

从演化的角度看,主流经济学的系统方法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一是同质假设,这陷入了本质论的泥沼;二是还原论,这否定了不同层级间的结构关系。本质论和原子式还原主义所导致的结果,是湮灭了经济现象中的新奇和创生,而新奇和创生不仅在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而且其本身就是系统运行中结构性力量导致的部分质变。阿罗指出:“同质性假设在我看来是非常危险的,它否定了经济的基本假设,而这是建立在从个体差异中出现的交易的收获之上的,更进一步,它离开了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来考虑问题,即收入分布和其他个体特征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同质性假设还排除了经济的涌现结构出现的可能性。”同质性假

设以及宏观是微观的简单加总使经济系统被描述为一种单一性,而在现实中,多样性不仅是常态,而且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主流经济学的系统观还隐含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抽象,那就是无视于组分能动性和适应性的存在,这也是演化分析所无法容忍的。在牛顿力学的世界中,机械决定论、还原论以及封闭系统假设仍然在有限的程度上解释现象并做出预测,但这不等于在经济社会世界中也可以同样采用,因为物理世界中没有智能、没有能动性、没有学习,也没有历史,而在经济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系统组分的特征及系统变化必须通过适应性和创造性来加以描述,企业显然无法等同于分子和原子,不同的制度环境、历史进程、企业起点和技术特征都会影响企业行为,通过企业主体的行为调节,主体在增强自身复杂性并促进系统和环境之间更为异质性的联系的同时,也会改变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均衡和内在联系。

经济学家并非不清楚,微观还原论的处理是对现实世界的极大抽象,但在没有合适的替代品之前,似乎没有比这种处理更好的办法,它至少可以求得逻辑的一致性和形式上的科学化。当我们回顾过去数十年间经济学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学家其实并不打算止步于此。经济学家后期的种种创新,都可以视为是对系统观的修改,唐斯、科斯和贝克尔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原有组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刻画,从而在增加组分层级的同时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同时,通过博弈论,组分单元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而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和非规则性特征也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只不过,在保留决定论倾向和同质性假设的基础上,这种动态变化仍可以归结为线性函数,即使承认扰动因素的存在,也可以通过概率方法将其滤除。然而,这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异端经济学对微观还原论的抵制和对更为复杂的经济学系统观的诉求是有其理论与现实依据的,随着自然科学中非线性、混沌理论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了。

二、复杂适应系统与层级本体论——演化经济学的两种系统分析进路

混沌理论与非线性经济学可以视为是演化系统分析的前奏。它认为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短期不规则涨落并非外部随机冲击的结果,而是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过程所引起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并非唯一的、单向的、确定的,而是一种循环因果关系。混沌理论与非线性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同时认为吸引子的出现和系统混沌方向(扭转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但混沌理论与非线性经济学只完成了对系统混沌特征的描述,尚未真正对复杂性进行理论化,尤其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产生机制。正如马恩格等人指出的那样:“非均衡行为尚不足与赋予模型演化特征,变异和选择的交互作用是必需的,变异在微观层面上意味着新奇和异质,选择则必须在异质性的基础上展开,无异质性则无选择对象也无进化空间,异质性如何产生的问题本身已经包含了经济演化的实质。”

当前演化经济学中大量使用的复杂性模型都可以追溯到桑塔费学派的霍兰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简称CAS)。该理论的核心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它修改了传统系统论对元素、部分或子系统这样的划分,而是采取有适应能力的个体概念。所谓具有适应性,就是指主体能在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持续交互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累积经验,通过学习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而具有适应性的主体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系统演化的动力所在,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和新主体的出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产生的。CAS的这种观点,既不同于传统的复杂性理论将复杂性归结为外部力量干扰的观点,也不同于自组织理论中将系统组分要素视为缺乏自身目的性和主动性的做法(这也是自组织理论难以用于经济社会领域的主要原因),当它应用于经济学时,就改变了同质假设,系统可以调节控制每个人工适应主体的属性,如效用、信息、预期、学习等,可以分析人工适应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CAS理论的应用开创了条件,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的元胞自动机(Cellularautomata,CA)、遗传算法、分类器系统(classifiersystems)、蚂蚁算法(antcolonyoptimization,ACO)、神经元网络等多种算法技术也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应用,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