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分析法

合集下载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一种经典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旨在识别多个变量之间的潜在结构,从而简化数据分析的过程,减少数据维度。

因素分析法在社会科学、生物统计学、管理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一、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多个变量(如特征、指标等)转化为少数几个共同因素(factors)所解释。

这些共同因素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方差。

在原始数据中,每个变量可以被看作是多个因素的线性组合。

共同因素是数据的潜在结构,可以更好地解释原始数据的本质。

因素分析法主要分为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和确认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两种。

探索性因素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可以帮助用户发现数据中的共同因素。

而确认性因素分析则需要进行假设检验来验证事先设定的共同因素是否合理。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因子数。

通常可以通过选择每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来确定因子数。

例如,当前三个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0%时,我们可以选择三个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

2. 确定因素旋转方法。

旋转方法可以保证因素间彼此独立,且每个因子更容易解释。

在因素旋转方法方面,比较经典的有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

正交旋转(例如varimax旋转)可以保证因子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它更适合解释要素之间明确不相关的情况。

而斜交旋转(例如promax旋转)允许因子之间有相关性,因此对于与解释有关联的要素,它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3. 计算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是根据原始变量计算出的每个因子的数值。

得分可以通过因子负荷(factor loadings)计算得出,即每个变量与每个因子之间的关系。

因子负荷可以理解为一个指标表征变量与共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即指标越高,变量与共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越大,这个指标越能代表这个共同因素。

二、因素分析法的应用因素分析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统计分析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

因素分析法是现代统计学中一种重要而实用的方法,它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分支。

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把一组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特点等的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能够反映出事物内在联系的、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特征的因素。

因素分析法的最大功用,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可观测的事物在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和联系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得出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

其次,使用因素分析法可以使复杂的研究课题大为简化,并保持其基本的信息量。

2应用编辑是通过分析期货商品的供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来解释和预测期货价格变化趋势的方法。

期货交易是以现货交易为基础的。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商品供求状况及影响其供求的众多因素对现货市场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也必然会对期货价格重要影响。

所以,通过分析商品供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可以帮助期货交易者预测和把握商品期货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

在现实市场中,期货价格不仅受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而且还受其他许多非供求因素的影响。

这些非供求因素包括:金融货币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投机因素、心理预期等。

因此,期货价格走势基本因素分析需要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商品供求状况对商品期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分析的就是供求关系。

商品供求状况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商品价格与供给成反比,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价格上升。

商品价格与需求成正比,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商品价格变化,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受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第五章因素分析法

第五章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常见的因素分析法有连环替代法和 差异分析法两种。 差异分析法两种。 连环替代法、 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形 式,它是将财务指标按其构成和不同的分析目标, 它是将财务指标按其构成和不同的分析目标, 将各个因素标准值连锁地用分析值来替代, 将各个因素标准值连锁地用分析值来替代,计算 出各因素变动对整个财务指标影响程度的方法。 出各因素变动对整个财务指标影响程度的方法。
例题
• 某公司本期生产甲产品200件,实际耗用人工 8000小时,实际工资总额80000元,平均每小 时工资10元。假设标准工资率9元,单位产品 10 9 的工时消耗标准为28小时,请分析人工成本差 异。
例题
• 某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计算采用标准成本计算系统, 假设A产品有关的成本资料如下表: • 该企业本月生产A产品2450件,消耗原材料25500kg,实 际单价2. 95元/kg。实际耗用工时9750小时,人工工资 40000元。试分析A产品的成本差异。 标准价格 标准数 量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单位产品标 准成本 3元/kg 4元/h 4h/件 标准成本 (元/件) 16 46
10kg/件 30
• 解:(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 • =(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 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 =(25500-2450×10)×3+25500(2.95-3) • =3000-1275=1725元 •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工时差异+工资率差异 •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实 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 =(9750-2450*4)*4+9750(40000/9750-4) • =-200+1000=800元 • (3)总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25500*2.95+40000)-46*2450 • =2525=(1725+800)元 • 即:A产品总成本差异为2525元,直接材料产生的成本 差异为1725元,直接人工产生的成本差异为800元。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 p1q1 p0q0) ( p1q1 p0q1) ( p0q1 p0q0)
即:销售额变动差额=销售价格影响差额+销售量影响差额
由此可见:商品销售量和商品价格是影响商品销售额的两个因素。
类似的因果关系有: 总产值指数=产品价格指数×产品产量指数 总成本指数=单位产品成本指数×产品产量指数 原材料消耗量指数=单位消耗量指数×产量指数 粮食总产量指数=播种面积指数×单位产量指数 总市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股票发行量指数
复习:
1、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
k
q
p0 q1 p0q0
2、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
k
p
p1q1 p0 q1
3、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1)、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在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用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并把 这个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2)、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用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并把 这个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k
pq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1q1 p0q0
k
p
p1q1 p 0 q1
k
q
p0 q1 p0q0
∴ 总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
即: k pq k p k q
或: p1q1 p1q1 p0 q1 p0 q0 p0 q1 p0 q0
(二)、从绝对数的角度来看: 总量指标指数分子分母差额
各个因素指数的分子与分母差额之和应等于总体 变动指数分子与分母的差额,也就是各个因素影响总 体差额之和应等于总体变动差额。
例如: 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格×商品销售量
k pq k p k q
其指数体系表现为:
p1q1 p1q1 p0q1 p0q0 p0q1 p0q0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本文由梁老师精心编辑整理(营改增后知识点),感恩每一天的付出!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因素分析法的概念: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
1、连环替代法
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设某一分析指标M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
报告期(实际)指标M1=A1*B1*C1
基期(计划)指标M0=A0*B0*C0
在测定各因素变动指标对指标R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基期(计划)指标M0=A0*B0*C0 (1)
第一次替代A1*B0*C0 (2)
第二次替代A1*B1*C0 (3)
第三次替代A1*B1*C1 (4)
分析如下:
(2)-(1)→A变动对M的影响。

(3)-(2)→B变动对M的影响。

(4)-(3)→C变动对M的影响。

1。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潜在的影响因素。

这种方法基于隐变量模型,通过统计数据降维和数据描述,帮助我们理解数据背后的结构和关联。

因素分析法最初由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Charles Spearman)于1904年提出,旨在研究智力的因素结构。

随后,这种方法被逐渐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市场研究等。

在实践中,因素分析法被广泛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变量选择和数据降维等领域。

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假设多个观测变量与少数几个潜在因素相关联,且这些潜在因素无法直接观测到。

通过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潜在因素,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因素分析法包括两个步骤: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

因子提取是指从观测变量中提取出少数几个解释变量的因子。

常用的因子提取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主因子分析法(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主成分分析法将变量与因子之间的关系表示为线性组合,将原始变量转化为几个无关的主成分,保留了原始数据的总方差的大部分信息。

主因子分析法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出与原始变量更相关的因子,以更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子旋转是指调整因子所带的权重,使得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更小,更容易解释。

常用的因子旋转方法有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

正交旋转方法(如Varimax旋转)使得因子之间没有相关性,从而更容易解释各个因子的特征。

斜交旋转方法(如Oblique旋转)允许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适用于因子之间存在关联的情况。

因素分析法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许多领域。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因素分析法可以用于研究心理学测试中的潜在因素,如人格特征、态度、价值观等。

在市场研究中,因素分析法可以用于揭示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因素,如购买决策、品牌选择等。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什么是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连环替代法设某一分析指标M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报告期(实际)指标M1=A1 * B1 * C1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在测定各因素变动指标对指标R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 (1)第一次替代A1 * B0 * C0 (2)第二次替代A1 * B1 * C0 (3)第三次替代A1 * B1 * C1 (4)分析如下:(2)-(1)→A变动对M的影响。

(3)-(2)→B变动对M的影响。

(4)-(3)→C变动对M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综合起来,总影响:△M = M1 - M0差额分析法它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A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Po-Ps 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A因素变动的影响:(Ao-As)×Bs×Cs;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Bs)×Cs;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Cs)。

最后,可以将以上三大因素各自的影响数相加就应该等于总差异Po-Ps。

指标分解法例如资产利润率,可分解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

会计实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

会计实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

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就是从数量上来确定一个综合经济指标所包含的各个因素的变动对该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综合指标发生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此法又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两种具体方法。

(1)连环替代法连环替代法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分析对象——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①连环替代法的计算程序第一,确定某项经济指标由哪几个因素组成;第二,确定各个因素与某项指标的关系,如加减关系、乘除关系等;第三,按照经济指标的因素,以一定的顺序将各个因素加以替代,来具体测算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②分析的主要指标产品直接材料成本=产品产量×产品材料单耗×材料单价产品直接人工成本=产品产量×产品工时单耗×小时工资率产品变动性制造费用=产品产量×产品工时单耗×小时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产品固定性制造费用=产品产量×产品工时单耗×小时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投资利润率=资本周转次数×销售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③基本原理以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分析为例,阐述连环替代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如下:计划数:计划产品直接材料成本=计划产品产量×计划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实际数:实际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实际产品产量×实际材料单耗×材料实际单价分析对象:总差异=实际产品直接材料成本–计划产品直接材料成本A、求产品产量变动对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第一次替代:用实际产量替代计划产量,则:第一次替代结果:实际产品产量×计划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产量变动的影响差额=实际产品产量×计划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计划产品产量×计划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B、求材料单耗变动对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第二次替代:用实际单耗替代计划单耗,则:第二次替代结果:实际产品产量×实际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单耗变动的影响差额=实际产品产量×实际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实际产品产量×计划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C、求材料单价变动对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第三次替代:用实际单价替代计划单价,则:第三次替代结果:实际产品产量×实际材料单耗×材料实际单价–实际产品产量×实际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④连环替代法应注意的问题A、因素分解的关联性。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因素分析法的概念: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1、连环替代法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设某一分析指标M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报告期(实际)指标M1=A1 * B1 * C1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在测定各因素变动指标对指标R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 (1)第一次替代A1 * B0 * C0 (2)第二次替代A1 * B1 * C0 (3)第三次替代A1 * B1 * C1 (4)分析如下:(2)-(1)→A变动对M的影响。

(3)-(2)→B变动对M的影响。

(4)-(3)→C变动对M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综合起来,总影响:△M = M1 - M0 =(4)-(3)+(3)-(2)+(2)-(1)2、差额分析法它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A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Po-Ps 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A因素变动的影响:(Ao-As)×Bs×C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Bs)×C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Cs)。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使用方法
连环替代 差额分析
指标分解 定基替代
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 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设某一分析指标M是由相互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 报告期(实际)指标M1=A1 B1 C1 基期(计划)指标 M0=A0 B0 C0 在测定各因素变动指标对指标R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 基期(计划)指标M0=A0 B0 C0……(1) 第一次替代 A1 B0 C0……(2) 第二次替代 A1 B1 C0……(3) 第三次替代 A1 B1 C1……(4) 分析如下: (2)-(1)→A变动对M的影响。
评价
从前文对因素分析法的概念及其在人格测量和智力测量中应用的论述可以看出,因素分析法对整个心理学领 域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学术界对它仍持有不同看法。那么,究竟应怎样对因素分析法进行客观的评价呢?因素分 析法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程度较高的数学推理方法。这种方法使心理学研究者有可能从纯粹的 思辨领域中走出来,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建立在比较牢固、扎实的数学基础上,从而摆脱了心理学理论界长期存 在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无一定界定标准的混乱局面。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 够运用数学工具的时候,才能说它真正发展了。采用这种较为科学的数学方法建立心理学理论,编制心理测量表 无疑是心理科学所取得的一个长足的进步。
注意事项
1、注意因素分解的关联性;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
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即计算每一个因素变动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 确定因素变化影响结果;

【因素分析法及其意义分析】因素分析法公式

【因素分析法及其意义分析】因素分析法公式

【因素分析法及其意义分析】因素分析法公式一、因素分析法概述(一)定义因素分析法是强调从解剖、研究形成外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实际的各种因素入手,进而揭示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共同性、差异性以及一般规律与趋势的一种方法。

萨德勒在他的著名演说《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中,认为“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强调关注教育制度之外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认为“以一种正确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国外教育制度的作用,其实际价值就在于,它将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制度。

”康德尔继承并发展了萨德勒的思想,认为“教育的比较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学校所反映的社会和政治理想的分析之上”,“因为学校在传递与发展中集中体现了这些理想,为了理解、体会和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真正意义,有必要了解该国的历史与传统,统治其社会组织的力量与态度,决定其发展的政治与经济条件。

”汉斯的观点深受萨德勒和康德尔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因素分析法的理论。

他认为应以历史的方法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推导出了一个更为具体和合理的因素分析结构。

萨德勒、康德尔等只是强调影响教育的外部因素,而施奈德认为也应重视内部因素。

他认为只有强调内外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能正确解释和评价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二)历史法与因素法的关系历史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等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指在系统地、客观地搜集资料和证据,通过整理、分析和评价,来重现历史事件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结论。

在萨德勒的理论中,已经体现出了不能孤立地研究教育,但对于影响教育制度的无形的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

康德尔继承发展了萨德勒的思想,并提出要用历史法来分析那些形成教育的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和文化力量。

汉斯则更加提高了一个高度,在提倡因素分析法的同时,也提倡历史法。

他认为,国家可以强制推行政策、法律,但它不可能阻止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文化。

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

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

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案例分析一一因素分析法(抚钢)抚顺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抚钢)财务分析中常采用因素分析法,即把某一综合指标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并分别计算、分析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方法。

例如,企业利用连环替代法对构成某种钢锭的原材料费用(金属料费用)进行分析,成本资料列于表1:由表1可以看出,构成该种钢锭的原材料成本比目标超支了50 400元,影响这一指标变动的因素有产量、材料单耗、材料单价三个因素。

在这三个因素中,应先替代起决定作用的产量因素,其次替代派生的单耗因素,最后代替单价因素。

分析过程如下:钢锭中材料费目标总成本 =目标产量X 目标单耗X 材料目标单价X 1.2 X 870=2 088 000 (元)(1)替代产量因素=实际产量X 目标单耗X 材料目标单价=2 296 800则产量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数值 =2 296 800-2 088 000=208 800(元)(2)替代单耗因素=实际产量X 实际单耗X 材料目标单价=2 200X 1.08 X 870 =2 067 120(元)则单耗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数=2 067 120-2 296 800=-229 680(元)(3)替代单价因素=实际产量X 实际单耗X 材料实际单价=2 200X 1.08 X 900 =2 138 400(元)则单价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数值=2 138 400-2 067 120=71 280(元)将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数值相加:208 800+ (-229 680 ) +71 280=50 400 (元)=2 000 =2 200X 1.2 X 870(元)分析结果表明,该钢锭的实际材料成本比目标成本超支了50 400元。

主要原因是:由于产量增加,使钢锭的材料总成本增加208 800 元;由于金属料单耗下降,使钢锭中材料的总成本减少了229 680 元;由于金属料单价上升,使钢锭中材料的总成本上升了71 280元。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2008年第 1期因素分析法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 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

它体现了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 , 反映了如何对教育中各种因素的数量、质量关系进行整合的动力特征 , 提供了一种分析教育的特定认知参照系、认识角度 , 决定着研究方向、设计及对结果的阐释。

一般来说 , 有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 , 就会进行什么样的理论分析观察。

所以 , 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建构并维系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运转、发展 , 解决现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 阐释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 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比较教育发展对现代教育运动的作用 , 是比较教育学科用以表现其价值、功能的根本特征。

一、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 因素分析时代” 的先驱 , 也是一位跨“ 全盘借鉴” 和“ 因素分析” 阶段的中介性学者 , 对学科的转型、升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他是发现单纯移植中的问题而积极倡导因素分析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他认为 :对比较教育来说 , 重要的是花大力气来考察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发展的诸因素或动力 ,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 , 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最有力的反映 , 真正认识教育并推动其发展 ;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 , 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 , 以改善本国教育为目的。

基于以上观点 , 萨德勒提出了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 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康德尔大力发展因素分析法康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 , 他认为 :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特别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其著作《比较教育》中 , 康德尔提出:“ 探究一国民族特性与教育的关系 , 是了解本国教育制度意义的唯一法门。

” 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是“ 发现教育问题 , 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 , 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 。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概述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一种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组潜在因素(latent factors),这些潜在因素可以解释观察到的数据中的共同变异。

因素分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心理学、市场研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应用场景因素分析法常被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降维:当我们面对大量观察变量时,可以使用因素分析法将这些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因素,从而降低数据的维度。

2.变量筛选:我们可以使用因素分析法来确定哪些变量对于解释数据变异的贡献较大,从而选择出最相关的变量。

3.数据压缩: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希望将大量信号压缩到少数几个潜在因素中,以减少存储和计算成本。

4.假设检验:因素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验证某些假设,在探索数据中隐藏的因素结构时提供支持或反对。

5.变量解释:因素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观察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因素。

基本原理共同度在因素分析中,共同度(communality)是指观察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平方,表示观察变量中可以被潜在变量解释的方差部分。

通过计算每个观察变量的共同度,我们可以确定每个变量对潜在因素的贡献程度。

因子载荷因子载荷(factor loading)衡量了观察变量与潜在因素之间的关系强度。

一个观察变量可以与多个潜在因素相关,每个潜在因素对应一个因子载荷。

通过因子载荷,我们可以了解观察变量与每个潜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提取因子提取因子是指通过运用数学算法从观察数据中发现潜在因素。

通常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或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进行因子提取。

因子旋转因子旋转是指将提取到的因子进行旋转,使得每个因子对应的因子载荷更加清晰可解释。

常用的因子旋转方法有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差异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指标发生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因素分析法又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两种具体方法。

1、连环替代法连环替代法是指确定影响因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进行因素替换,计算出各个因素对分析指标变动程度的影响的一种计算方法。

(1)连环替代法的计算程序第一,确定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确定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方法,通常是用指标分解法,即将经济指标在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分解或扩展,从而得出各影响因素与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式。

第二,确定各个因素与分析指标的关系。

根据分析指标的报告期数值与基期数值列出两个关系式,或指标体系,确定分析对象。

第三,连环顺序替代,计算替代结果。

所谓连环顺序替代就是以基期指标体系为计算基础,用实际指标体系中的每一因素的实际数顺序地替代其相应的基期数,每次替代一个因素,替代后的因素被保留下来。

计算替代结果,就是在每次替代后,按关系式计算其结果。

有几个因素就替代几个,并相应确定计算结果。

第四,比较各因素的替代结果,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序。

比较替代结果是连环进行的。

即将每次替代所计算的结果与这一因素被替代前的结果进行对比,二者的差额就是替代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

例1-5江南公司的年主营业务收入与商品销售量、商品销售单价的资料(如表1-7所示)表1-7 江南公司2007和2008年商品销售情况资料表要求:分析各因素变动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程度。

主营业务收入的因素分解式: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数量×销售单价根据连环替代法的程序和对上述主营业务收入的因素分解式,可以得出:实际指标体系(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300×13=3 900(万元)基期指标体系(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250×14=3500(万元)分析对象是:3 900-3 500=+400万元。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是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统计方 法,它可以揭示出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其 主要目的是从为数众多的可观测的变量中 概括和综合出少数几个因子,用较少的因 子变量来最大程度地概括和解释原有的观 测信息,从而建立起简洁的概念系统,揭 示出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
卡特尔主张使用多变量方法
所有行为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变量的方法不仅忽视了有机体的整体性, 而且会使研究对象过度简化。
争论二:
跨情境的一致性缺失
对这种跨情境一致性的证据 ,米歇尔也提 出了质疑。 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以某种类型的 境或角色来看待别人,可是还பைடு நூலகம்有充分认 识到是情境而不是人本身对行为的影响 程度。(如:首因效应)
二、为人格特质论辩护
对米歇尔的批评的反驳集中围绕着两个问 题: 其一是行为和特质的测量方式问题。 其二是这些特质所结实的变异百分比的重 要性问题。
特质的因素分析法
卡特尔大部分工作的中心目标是要发现到 底有多少不同的人格特质。卡特尔推断, 我们能够找出人格中最基本的结构。为了 发现这种结构,卡特尔采用了一种复杂的 统计技术──因素分析。
1、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就是从大量的相关变量中抽取出最基本 的维度或因素(因子)并加以分析的统 计方法。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压抑、多疑、内 疚都显著地负荷于标记为“焦虑”的因素 上。 高度相关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测 量同一实体或因素。
关于特质论的争议与评价
一、对特质方法的批评
代表人物:W. 米歇尔 争论一: 特质测验不能很好地预测行 为。 是否是人格和情景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 为? 注意考察特质、情景及行为三者之间关 系的方法,叫“人格-情景并重法”。 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使用人格特质分数 预测行为的效度问题上。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及其在公司财务分析中的应用2008-04-01 12:03(一)因素分析法介绍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连环替代法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P G 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A因素变动的影响:(Ao-As)×Bs×Cs;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Bs)×Cs;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Cs)。

最后,可以将以上三大因素各自的影响数相加就应该等于总差异Po-Ps。

差额分析法它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企业利润总额是由三个因素影响的,其表达式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在分析去年和今年的利润变化时可以分别算出今年利润总额的变化,以及三个影响因素与去年比较时不同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了解今年利润增加或减少是主要由三个因素中的哪个因素引起的。

指标分解法例如资产利润率,可分解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

定基替代法分别用分析值替代标准值,测定各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例如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运用因素分析法的一般程序1、确定需要分析的指标;2、确定影响该指标的各因素及与该指标的关系;3、计算确定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数额。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2008年第 1期因素分析法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 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

它体现了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 , 反映了如何对教育中各种因素的数量、质量关系进行整合的动力特征 , 提供了一种分析教育的特定认知参照系、认识角度 , 决定着研究方向、设计及对结果的阐释。

一般来说 , 有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 , 就会进行什么样的理论分析观察。

所以 , 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建构并维系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运转、发展 , 解决现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 阐释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 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比较教育发展对现代教育运动的作用 , 是比较教育学科用以表现其价值、功能的根本特征。

一、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 因素分析时代” 的先驱 , 也是一位跨“ 全盘借鉴” 和“ 因素分析” 阶段的中介性学者 , 对学科的转型、升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他是发现单纯移植中的问题而积极倡导因素分析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他认为 :对比较教育来说 , 重要的是花大力气来考察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发展的诸因素或动力 ,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 , 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最有力的反映 , 真正认识教育并推动其发展 ;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 , 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 , 以改善本国教育为目的。

基于以上观点 , 萨德勒提出了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 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康德尔大力发展因素分析法康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 , 他认为 :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特别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其著作《比较教育》中 , 康德尔提出:“ 探究一国民族特性与教育的关系 , 是了解本国教育制度意义的唯一法门。

” 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是“ 发现教育问题 , 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 , 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素分析法要指根据价值工程对象选择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凭借分析人员的知识和经验集体研究确定选择对象。

该方法简单易行,要求价值工程人员对产品熟悉,经验丰富,在研究对象彼此相差较大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比较适用,缺点是无定量分析、主观影响大。

[1]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等。

因素分析法是现代统计学中一种重要而实用的方法,它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分支。

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把一组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特点等的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能够反映出事物内在联系的、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特征的因素。

方法功用因素分析法的最大功用,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可观测的事物在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和联系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得出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

其次,使用因素分析法可以使复杂的研究课题大为简化,并保持其基本的信息量。

应用范围因素通过分析期货商品的供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来解释和预测期货价格变化趋势的方法。

期货交易是以现货交易为基础的。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商品供求状况及影响其供求的众多因素对现货市场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也必然会对期货价格重要影响。

所以,通过分析商品供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可以帮助期货交易者预测和把握商品期货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

在现实市场中,期货价格不仅受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而且还受其他许多非供求因素的影响。

这些非供求因素包括:金融货币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投机因素、心理预期等。

因此,期货价格走势基本因素分析需要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2]经济商品供求状况对商品期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分析的就是供求关系。

商品供求状况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商品价格与供给成反比,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价格上升。

商品价格与需求成正比,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商品价格变化,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受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这种供求与价格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商品供求分析更加复杂化,即不仅要考虑供求变动对价格的影响,还要考虑价格变化对供求的反作用。

运用程序一般程序1、确定需要分析的指标;2、确定影响该指标的各因素及与该指标的关系;3、计算确定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数额。

使用原理人的心理现象是复杂的,由许多因素有机结合而成,而每种心理因素又同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它如同一个庞大的多维系统,调节、控制着人的行为。

传统的单变量和双变量分析往往在信息的处理上要么失去有用的信息,要么引入无用的信息,使研究者分不出现象的主次或得出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因素分析法则可在多变量观测分析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反映出事物的各个不同侧面。

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用因素分析从众多的变量中提取几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建立理论假设,然后又用因素分析法反复验证假设,直至成功。

因此,因素分析法是用来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建构思想模型和理论体系的强有力的认识手段和辅助工具。

因素分析法的数学运算主要是建立在矩阵运算的基础之上。

它的基本运算过程如下:首先是收集一定的测量资料,将资料数据标准化。

在心理测量中,常需将测验分数转化成标准分数,并排列成数据矩阵。

其次,通过相关运算求出每个因素和其它因素的相关矩阵。

第三,用特定的运算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影像分析、α因素分析、最小残余因素分析、最大可能解、重心法等求出因素载荷矩阵。

第四,为了使载荷矩阵的意义比较清晰,易于分析,要用直角旋转法和斜角旋转法等对载荷矩阵进行转轴处理,使每个变量只在少数几个因素上有较大的载荷,而使一些变量载荷接近零。

这就有可能使每个变量在总方差中的因素更集中,从而表现出变量中最具有意义的特征主因素。

第五,对主因素进行定义并加以解释。

主因素定义是否准确,解释是否恰当,不但取决于因素分析是否做得成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判断过程。

在因素分析结果不明确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素分析法在智力测验中的应用因素分析法的应用始自对智力的研究。

1904年斯皮尔曼发表了《客观测定的智力》一文,开了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智力的先河。

斯皮尔曼在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过程中,注意到分数之间的相关矩阵存在一定的系统影响。

其相关矩阵如下:??表中的课程是按照相关系数从左到右递减排列的,在每一行中,数值大体上均按照同一程度减少。

斯皮尔曼经过分析指出,每一门课程的考试成绩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个一般因子(与一般智力相一致)与一个特殊因子(与特殊智力相一致)之和组成的。

他对多种多样的测验进行反复计算,大都得出类似的结果。

因此,他认为任何智力因素都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组合而成的,这就是著名的智力二因素理论。

此后,瑟斯顿等人通过对60多种不同类型智力测验的因素分析,将60多种因素进行因素提取,找出7种较为稳定的因素:计算、词的流畅性、言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称之为“基本的心理能力”,这就是瑟期顿的智力群因素理论。

瑟斯顿及其同事对每种稳定的能力因素都做了测验,并预计这些能力应有负相关。

然而,每种能力都和其它能力有正相关。

看来,各种能力之间仍存在一般因素。

他们编制了PMAT测验,对PMAT测验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发现还存在二级群因素,即语言教育能力、空间机械能力和实际活动能力。

弗农在1950年通过因素分析研究使各种因素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分支,最高层是一般因素G,其次是语言教育能力、空间机械能力和实际活动能力群,然后是较小的PMAT次级群因素,最后是特殊因素S。

他们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因素分析,将智力分成了层级结构。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也得益于因素分析法。

他提出了三维智力结构模式,认为智力是由操作、内容和结果3个变项构成,这3个变项又分别包括5个、4个和6个方面,共120种智力因素。

后来,他又把120种智力因素增加为150种。

为了证明这150种智力因素存在,他设计了智力测验,并用因素分析加以验证。

他声称已找到100种以上的智力因素,要进行如此众多独立变量的提取,离开因素分析几乎不可能。

卡特尔(Cattel)和霍恩(Horn)通过对测验的因素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智力结构理论,认为一般智力因素是流体型智力GF和晶体型智力GC。

GF负载于数能力、空间能力、推理能力中,GC负载于语言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词的流畅性中。

他的这一理论支持了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及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韦氏认为,人的一般智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他的智力测验受益于因素分析。

库恩(Cohen)对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前身W—B、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和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作了因素分析,发现韦氏智力量表包含5个共同因素:言语理解Ⅰ因素、知觉组织因素、记忆或集中注意因素、言语理解Ⅱ因素、特殊类因素。

库夫曼(Kaufman)对WISC—R进行了三因素分析,他发现:4个言语分测验有较高的知觉组织因素负荷,3个分测验有较高的记忆或集中注意因素负荷。

在国内,湖南医科大学戴晓阳、龚耀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AIS—RC)的城市与农村两个常模以及WAIS和WALS—R进行了因素分析,发现3种量表都有较高的G因素负荷,4个操作测验有较高的视觉组织因素负荷,还有3个分测验有较高的记忆或集中注意因素负荷。

这与库恩和库夫曼的因素分析结果极相似,说明韦氏智力量表有很好的建构效度。

内蒙师大的陈永中对瑞文测验、SB量表、WISC这3种儿童智力量表做了因素分析,发现3种量表包括6个负荷较高的共同性因素:言语理解—推理因素、图形关系推理因素、知觉组织因素、动手操作因素、数—推理因素、记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这3种量表的进一步修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杭州大学的王权、汤健康根据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选择了11个测量变量(基本包括了小学阶段数学要掌握的全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

他们对11个测量变量的成绩进行因素分析,发现这11个变量主要有4种能力负荷:基本演绎推理能力、识别关系和模式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速度能力,为现行教材的编写与修改提供了参考。

华南师大的叶佩华等人对广东8万多名高考生成绩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理科考试主要负荷为数理能力和词语能力两个因素,文科考试主要负荷为记忆能力和词语能力两个因素。

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高考能力的覆盖面问题、中学各科教学中的学科联系和文理并重等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和建议。

因素分析法在人格测量中的应用将因素分析法应用于建构人格理论及人格测量,首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

卡特尔的理论被称为“特质与因素分析的人格理论”。

卡特尔认为,多变项的研究和因素分析提供了一种工具来界定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

卡特尔在建构他的人格理论时,采用了三方面的资料:生活记录资料(Life?record?data),简称L资料。

L资料和实际日常生活情境有关,如学业成绩、机车事故的次数、社交能力等;问卷资料(Questionnaire?data),简称Q资料。

这部分资料是被试者对人格问卷的反应;客观测验资料(Objective?test?data),简称OT资料。

卡特尔采用了许多投射测验作为客观测验。

他认为,如果多变项的因素分析研究能够决定人格的基本结构,那么从L资料、Q资料和OT资料三者所得出的因素或特质应该相同。

卡特尔的研究始于L资料。

他收集了4000多个描述行为的词汇,再加上得自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文献中的形容词,通过同义词分析,简化为不到200个特征词汇,用每个特征词对100个被试者进行评量,最后得出42个双向度变项,然后对大量被试者施测,评量他们对这些双向词的分数,再对评定结果作因素分析,得出15个L资料因素。

研究的第二步,是决定是否能从Q资料中找到相应的因素。

为此,卡特尔编写了几千道问卷题目,对大量的正常人施测,然后进行多次的因素分析,编制了16PF量表。

在问卷测得的16个人格特质中,有12个和L资料因素很相似。

研究的第三步,是看能否也从OT资料中得到上述因素。

卡特尔共编制了500多种客观测验,将这些测验拿来对大量受试者施测,并对结果反复做因素分析,终于建立了21个OT资料的特质因素。

卡特尔就是在此基础上验证了自己的人格特质理论。

普汶(Perven)在其《人格心理学》中谈到:“很少有人格理论家能像他(卡特尔)一样,同时兼顾存在于个人里面的和存在于环境里面的行为决定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