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数列求和
2019-2020年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数列求和的方法
课题
数列求和的方法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学生能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依据:xx年高考大纲分析:会求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
难点
学生会用错位相减法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依据:学生错位相减之后的结果如何整理容易出错。
自主
学习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用裂项相消法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3.独立订正答案。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分钟
6
布置下节课自主学习任务
1、整理本章的所有公式,
2、总结并整理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3、总结并整理数列求和的所有方法
4、完成本章综合检测卷
让学生明确下节课所学,有的放矢进行自主学习。
4分钟
7
板书设 计
数列求和方法 例题展示:
1、直接求和法: 例1:
2、分组求和法: 例2:
3、裂项相消法:
4、错位相减法
8
课 后反 思
1.巡视小组讨论情况
2.适时给出相应指导
3.补充
1.小组讨论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成个人解题过程
3.展示、评价
4.总结方法
通过具体数列体会裂项相消法求和的本质。
5分钟
例2:求数列{}的前n项和
“错位相减法”求和,常应用于通项型如{anbn}的数列求和,其中{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
1.巡视学生讨论情况,及时给出相应指导。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
课前3分钟
(1)求和1+3+5+7+9+…+(2n+1)=____
数列教案(公开课)
数列教案(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数列”中的3.1“数列的概念”和3.2“数列的递推公式”。
具体内容包括: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一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的形式,每一个数称为项,数列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用它的项数来表示。
2. 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用来表示数列中第n项与序号n之间关系的公式。
3. 数列的递推公式:数列的递推公式是用来表示数列中第n项与前一项之间关系的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表示方法。
2. 学会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3. 能够运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解和数列的递推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数列的表示方法、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排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概念。
2. 数列的定义:讲解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特点。
3. 数列的表示方法:讲解数列的表示方法,如项数、项的表示等。
4. 数列的通项公式:讲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掌握求解通项公式的方法。
5. 数列的递推公式:讲解数列的递推公式,引导学生学会求解递推公式。
6. 例题讲解:讲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求解数列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数列的概念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的形式表示方法:项数、项的表示2. 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方法:观察、归纳、推理3. 数列的递推公式求解方法:观察、归纳、推理七、作业设计1. 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已知数列的前三项为2, 5, 8,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答案:an=3n12. 求解数列的递推公式:已知数列的前两项为1, 2,且数列满足递推关系an+1=2an1,求数列的递推公式。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教案
m n a a d n a a d d n a a d m n a a d n a a d a a mnn n m n n n n --=--=--=-+=-+==-+1;)1()()1(1111变式:推广:通项公式:递推关系:必修5 数列二、等差数列 知识要点1.数列的通项n a 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ni i n n a a a a a S 1321 ⎩⎨⎧≥-==-2111n S S n S a n n n 2.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1(),(),,n n a dn a d a f n kn b k b =+-==+特征:即:为常数(),,n a kn b k b =+为常数⇔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3.等差中项:若c b a ,,成等差数列,则b 叫做c a 与的等差中项,且2ca b +=;c b a ,,是等差数列⇔c a b +=2. 4.前n 项和公式:2)(1n a a S n n +=; 2)1(1dn n na S n -+= 221(),()22n n d dS n a n S f n An Bn =+-==+特征:即2,(,)n S An Bn A B =+为常数⇔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5.等差数列{}n a 的基本性质),,,(*∈N q p n m 其中⑴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反之不成立; ⑵d m n a a m n )(-=-; ⑶m n m n n a a a +-+=2;⑷n n n n n S S S S S 232,,--仍成等差数列. 6.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1n n a a d n N*+-=∈常数 ⇒{}na 是等差数列②中项法:()122n n n a a a n N *++=+∈⇒{}na 是等差数列③通项公式法:(),n a kn bk b =+为常数⇒{}na 是等差数列④前n 项和公式法:()2,n S An BnA B =+为常数⇒{}na 是等差数列【应用一】1.若a ≠ b ,数列a ,x 1,x 2,b 和数列a ,y 1,y 2,y 3,b 都是等差数列,则 =--1212y y x x ( )A .32B .43C .1D .342. 等差数列{a n }中,若a 3+a 4+a 5+a 6+a 7=450 ,则前9项和S 9= ( ) A.1620 B.810 C.900 D.6753. 在-1和8之间插入两个数a ,b ,使这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则 ( )A. a =2,b =5B. a =-2,b =5C. a =2,b =-5D. a =-2,b =-54. 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则公差d 的取值范围是 ( ) A.d >83 B.d >3 C.83≤d <3 D.83<d ≤3 5.等差数列}{n a 共有n 2项,其中奇数项的和为90,偶数项的和为72,且3312-=-a a n ,则该数列的公差为 ( )A .3B .-3C .-2D .-16. 等差数列{a n }中,a 1=-5,它的前11项的平均值是5,若从中抽取1项,余下的10项的平均值是4,则抽取的是 ( ) A.a 11B.a 10C.a 9D.a 87. 设函数f (x )满足f (n +1)=2)(2n n f +(n ∈N *)且f (1)=2,则f (20)为 ( ) A. 95B. 97C. 105D. 1928.已知无穷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S n 中,S 6 <S 7 ,且S 7 >S 8 ,则 ( ) A .在数列{a n }中a 7 最大B .在数列{a n }中,a 3 或a 4 最大C .前三项之和S 3 必与前11项之和S 11 相等D .当n ≥8时,a n <0 9. 集合{}*6,,且60M m m n n N m ==∈<中所有元素的和等于_________.10、在等差数列{}n a 中,37104118,14.a a a a a +-=-=- 记123n n S a a a a =++++,则13S =_____.11、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79416,1a a a +==,则16a 的值是 . 12. (1)在等差数列{}n a 中,71,83d a =-=,求n a 和n S ; (2)等差数列{}n a 中,4a =14,前10项和18510=S .求n a ;13. 一个首项为正数的等差数列{a n },如果它的前三项之和与前11项之和相等,那么该数列的前多少项和最大?14. 数列{a n }中,18a =,42a =,且满足2120n n n a a a ++-+=,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12||||||n n S a a a =+++,求n S .15.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a n +2S n ·S n -1=0(n ≥2),a 1=21. (1)求证:{nS 1}是等差数列;(2)求a n 的表达式; (3)若b n =2(1-n )a n (n ≥2),求证:b 22+b 32+…+b n 2<1.【应用二】1.等差数列{}n a 中,()46810129111120,3a a a a a a a ++++=-则的值为A .14B .15C .16D .172.等差数列{}n a 中,12910S S a =>,,则前 项的和最大.3.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则前110项和为 . 4.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001213123<>=S S a ,,.①求出公差d 的范围;②指出1221S S S ,,, 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5、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79412161a a a a +==,,则等于( )A .15B .30C .31D .646、设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971043014S S S S ,则,=-== .7、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18521221a a a a S ,则 .8.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m 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一分钟走2m ,以后每分钟比前一分钟多走1m ,乙每分钟走5m ,①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 ②如果甲、乙到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继续每分钟比前一分钟多走1m ,乙继续每分钟走5m ,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9.已知数列{}n a 中,,31=a 前n 项和1)1)(1(21-++=n n a n S . ①求证: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②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③设数列⎭⎬⎫⎩⎨⎧+11n n a a 的前n 项和为n T ,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M T n ≤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若存在,求M 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三、等比数列 知识要点1. 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记为()0q q ≠,.2. 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mn m n n n n n q a a q a a qa a --+⋅=⋅==推广:通项公式:递推关系:111 3. 等比中项:若三个数c b a ,,成等比数列,则称b 为a 与c的等比中项,且b =2b ac =注:是c b a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 前n 项和公式)1(11)1()1(111≠⎪⎩⎪⎨⎧--=--==q q qa a q q a q na S n n n5.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N q p n m 其中①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反之不成立! ②)(2*+--∈⋅==N n a a a a a qm n m n n mn mn , ③{}n a 为等比数列,则下标成等差数列的对应项成等比数列. ④若项数为()*2n n N∈,则S q S=偶奇.⑤nn m n m S S q S +=+⋅.⑥ ,,,时,n n n n n S S S S S q 2321---≠仍成等比数列. 6.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转化①{}n a 是等差数列⇔{})10(≠>c c cna ,是等比数列;②{}n a 是正项等比数列⇔{})10(log ≠>c c a n c ,是等差数列;③{}n a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n a 是各项不为零的常数列. 7. 等比数列的判定法 ①定义法:()1n na q a +=⇒常数{}n a 为等比数列; ②中项法:()2120n n n n a a a a ++=⋅≠⇒{}n a 为等比数列;③通项公式法:(),nn a k qk q =⋅⇒为常数{}na 为等比数列;④前n 项和法:()()1,nn S k q k q =-⇒为常数{}na 为等比数列.【性质运用】1.4710310()22222n f n +=+++++设 ()()()n N f n *∈,则等于1342222(81)(81)(81)(81)7777n n n n A B C D +++----....2.已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m m m S S S 323010,则, . 3.在等比数列{}n a 中,143613233+>==+n n a a a a a a ,,. ①求n a ,②若n n n T a a a T 求,lg lg lg 21+++= .4.{a n }是等比数列,下面四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①{a n 2}也是等比数列;②{ca n }(c ≠0)也是等比数列;③{na 1}也是等比数列;④{ln a n }也是等比数列. A .4 B .3 C .2D .15.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9 =-2,则此数列前17项之积为 ( ) A .216B .-216C .217D .-2176.在等比数列{a n }中,如果a 6=6,a 9=9,那么a 3等于 ( )A .4B .23 C .916 D .27.若两数的等差中项为6,等比中项为5,则以这两数为两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 )A .x 2-6x +25=0B .x 2+12x +25=0 C .x 2+6x -25=0 D .x 2-12x +25=08.某工厂去年总产a ,计划今后5年内每一年比上一年增长10%,这5年的最后一年该厂的总产值是 ( )A .1.1 4a B .1.1 5a C .1.1 6a D .(1+1.1 5)a9.已知各项为正的等比数列的前5项之和为3,前15项之和为39,则该数列的前10项之和为( )A .32B .313C .12D .1510.某厂2001年12月份产值计划为当年1月份产值的n 倍,则该厂2001年度产值的月平均增长率为 ( )A .11nB .11nC .112-nD .111-n11.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S n =k ·3n+1,则k 的值为 ( )A .全体实数B .-1C .1D .312.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1=23,a 4=12,则q =_____ ____,a n =____ ____. 13.在等比数列{a n }中,a n >0,且a n +2=a n +a n +1,则该数列的公比q = ___. 14.已知数列满足a 1=1,a n +1=2a n +1 (n ∈N *).(1)求证数列{a n +1}是等比数列;(2)求{a n }的通项公式.15.在等比数列{a n}中,已知对n∈N*,a1+a2+…+a n=2n-1,求a12+a22+…+a n2.16.在等比数列{a n}中,已知S n=48,S2n=60,求S3n.17.求和:S n=1+3x+5x2+7x3+…+(2n-1)x n-1 (x≠0).18.在等比数列{a n}中,a1+a n=66,a2·a n-1=128,且前n项和S n=126,求n及公比q.。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必修5 本章小结》71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施洋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等差、等比数列这两类最基本的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同时也掌握了与等差、等比数列相关的综合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本节课作为一节专题探究课,将会根据已知数列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二、教法设计: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讲究效率,加强变式训练、合作学习。
采用以问题情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讨论,注重分析、启发、反馈。
先引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剖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例题及变式中巩固相应方法,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对问题和方法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更好地锻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方法:①诱导思维法: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对数列求和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属于高考命题中常考的内容;另一个面,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在高考中逐年加大了它的份量。
化归与转化思想是本课时的重点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就是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的数学思想,即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最终解决原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化的过程。
因此,研究由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公式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数列通项求数列的前n项,本节课重点学习并项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和。
教学难点:解题过程中方法的正确选择。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n(n 1)
Sn na1
2
d
an a1 (n 1)d
结论:知 三 求 二
举例
例1:根据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Sn
(1)a1 5, an 95, n 10;
n(a1 an ).
a1 an a2 an1 an a1
Sn
n(a1 an )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公式1
Sn
n(a1 2
an )
an a1 (n 1)d
公式2
Sn
na1
n(n 1) 2
d
思考
(1)两个求和公式有何异同点?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求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 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2)d
1 3
,
n
37,
Sn
629,
求a1及an
;
(1)d 17 , n 27 13
(2)a1 11, an 23
例3 等差数列-10,-6,-2,2, …的前多少项的 和为54?
解:设题中的等差数列是{an},前n项和为Sn. 则a1=-10,d=-6-(-10)=4,Sn=54.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3——错位相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3——错位相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数列求和方法3——错位相减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 版必修5第二章中,学生在研究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研究了求和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之后的第3种求和方法,主要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即将不能直接求和的问题通过错位相减,转化为能用等比求和的问题。
重点:会用错位相减法求通项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项乘积的数列前n项和。
难点:错位相减后的项数、符号问题,以及对转化数学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会用错位相减求通项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项乘积的数列前n项和。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等式错位相减,将不能求和的问题转化成能用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问题导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化归能力、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等差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列求和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错位相减法已经使用过,本节课需要再次阅读课本,探究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学会错位相减的流程,但是错位相减的目的、错位相减后的项数及符号需要在学生尝试练、巩固练之后通过老师的引导、点评才能理解掌握。
同时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中得以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数列求和办法3---错位相减,需要学生在不断的测验考试练、巩固练中获得把握,此办法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经应用过,按照常识的发生、开展过程和学生的思惟规律,本节课第一给出用公式法和分组求和法能够解决的两道练题,对前一节内容进行复,然后对第一道练题目进行变式,设置停滞,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再读课本,探究办法,引出课题,再次测验考试,提炼办法,限时训练,互命试题,让学生在层层练中把握办法,整个设想过程中学生是进修的主体,老师仅仅是匡助者、服务者,这样设想正视了新旧常识实质性联系,让重点常识和重要数学思想办法获得螺旋式巩固和提高。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教案一、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介绍求通项公式是学习数列时的一个难点.由于求通项公式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求解过程中往往显得方法多、灵活度大、技巧性强.现举数例1.观察法已知数列前若干项,求该数列的通项时,一般对所给的项观察分析,寻找规律,从而 根据规律写出此数列的一个通项【例1】 已知数列21,41 ,85- ,1613 ,3229- ,6461 ,…,写出此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观察数列前若干项可得通项公式为a n =(-1)n n n 232-. 2.公式法已知数列的前n 项和求通项时,通常用公式a n =⎩⎨⎧≥-=-2,,1,11n S S n S n nS n -S n -1,n ≥2.用此公式时要注意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分为二”,即分段式;另一种是“合二为一”,即a 1和a n 合为一个表达式【例2】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和S n 满足log 2(S n +1)=n +1,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解:由条件可得S n =2n +1-1,当n =1时,a 1=3,当n ≥2时,a n =S n -S n -1=2n +1-2n =2n所以a n =3,n n ,n ≥2.3.累差迭加法若数列{a n }满足a n +1=a n +f(n )的递推式,其中f(n )又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则可用累差迭加法求通项【例3】 已知数列6,9,14,21,30,…,求此数列的通项解:∵a 2-a 1=3,a 3-a 2=5,a 4-a 3=7,…,a n -a n -1=2n -各式相加得a n -a 1=3+5+7+…+(2n -∴a n =n 2+5(n ∈N ).4.连乘法若数列{a n }能写成a n =a n -1+(n )(n ≥2)的形式,则可由a n =a n -1f(n ),a n -1=a n -2f(n -1),a n -2=an -3f(n -2),…,a 2=a 1f(2)连乘求得通项公式【例4】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S n =2)1(n a n + (n ∈N ),求{a n }的通项公式 解:∵2S n =(n +1)a n (n ∈N ),2S n -1=na n -1(n ≥2,n ∈N ),两式相减得2a n =(n +1)a n -na n -1,∴11-=-n n a a n n (n ≥2,n ∈N 于是有1212=a a ,2323=a a ,3434=a a ,…,11-=-n n a a n n (n ≥2,n ∈N ), 以上各式相乘,得a n =na 1=n (n ≥2,n ∈N ).又a =1,∴a n =n (n ∈N ).5.求解方程法若数列{a n }满足方程f(a n )=0时,可通过解方程的思想方法求得通项公式【例5】 已知函数f(x)=2x -2 -x ,数列{a n }满足f(log 2a n )=-2n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解:由条件f(log 2a n )=2 log2an -2-an =-2n ,即n a a n n 21-=-∴an 2+2na n -1=0,又a n >0,∴a n =12+n -n .6.迭代法若数列{a n }满足a n =f(a n -1),则可通过迭代的方法求得通项公式 二、阅读材料 愚公的子子孙孙《愚公移山》中愚公说过这样一段话:“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愚公的话,不但表达了他移山的决心,而且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无穷数列,即他的子孙后代繁殖的数列设愚公的儿子,即第一代的人数为a 1;愚公的孙子,即第二代子孙的人数为a 2;孙子的儿子,即第三代子孙的人数为a 3;一般地,第n 代子孙的人数为a n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由正整数组成的无穷数列a 1,a 2,a 3,a n .(这个数列描述了愚公子孙生殖繁衍的“无穷无尽”的状态.这个数列的每一项显然都与它前面的项有关,但这种关系不是确定的关系,而具有随机性质.可惜我们没有任何资料来确定(1)的具体数字.如果愚公的时代人们也自觉地计划生育,例如,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假设愚公子孙们不能互相通婚),那么数列(1)就可成为递推数列:a n +1=2a n如果愚公有3个儿女,即a 1=3,就得到下面这个数列:3,6,12,24,48,96,(这个数列(3),就是一个满足a n +1=2a n 的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从容说课本节课先由教师提供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数列的有关概念,再通过对数列的项数与项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探究,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最后师生共同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具准备 课件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学习;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 课本图211中的正方形数分别是多少?生 1,3,6,10,….师 图212中正方形数呢?生 1,4,9,16,25,….师 像这样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你能否再举一些?生 -1的正整数次幂:-1,1,-1,1,…;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生 一些分数排成的一列数:32,154,356,638,9910,….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 折纸问题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请同学们随便取一张纸试试(学生们兴趣一定很浓).生 一般折5、6次就不能折下去了,厚度太高了.师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设纸原来的厚度为1长度单位,面积为1面积单位,随依次折的次数,它的厚度和每层纸的面积依次怎样?生 随着对折数厚度依次为:2,4,8,16,…,256,…;随着对折数面积依次为21,41 ,81 ,161 ,…,2561 ,…. 生 对折8次以后,纸的厚度为原来的256倍,其面积为原来的分 1[]256式,再折下去太困难了.师 说得很好,随数学水平的提高,我们的思维会更加理性化.请同学们观察上面我们列出的这一列一列的数,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生 均是一列数.生 还有一定次序.师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有一定次序的一列数. [教师精讲]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1)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2)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生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2”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16”是这个数列中的第4项.3.数列的分类: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无穷数列.2)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常数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 33的六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 生 这六组数列分别是(1)递增数列,(2)递增数列,(3)常数数列,(4)递减数列,(5)摆动数列,(6)1.递增数列,2.递减数列. [知识拓展]师 你能说出上述数列①中的256是这数列的第多少项?能否写出它的第n 项? 生 256是这数列的第8项,我能写出它的第n 项,应为a n =2n . [合作探究]同学们看数列2,4,8,16,…,256,…①中项与项之间的对应关系,项 2 4 8 16 32↓ ↓ ↓ ↓ ↓序号 1 2 3 4 5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生 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的函数a n =f(n ),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反过来,对于函数y=f(x),如果f(i)(i=1、2、3、4…)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列f(1),f(2),f(3),…,f(n ),…. 师 说的很好.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题剖析]1.根据下面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写出前5项:(1)a n =1n n ;(2)a n =(-1)n ·n . 师 由通项公式定义可知,只要将通项公式中n 依次取1,2,3,4,5,即可得到数列的前5项.生 解:(1)n =1,2,3,4,5.a 1=21;a 2=32;a 3=43;a 4=54;a 5=65.(2)n =1,2,3,4,5.a 1=-1;a 2=2;a 3=-3;a 4=4;a 5=-5.师 好!就这样解.2.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3,5,7,9,11,…;(2)32,154,356,638,9910,…; (3)0,1,0,1,0,1,…;(4)1,3,3,5,5,7,7,9,9,…;(5)2,-6,12,-20,30,-42,….师 这里只给出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哪位同学能写出这些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生老师,我写好了!解:(1)a n =2n +1;(2)a n =)12)(12(2+-n n n ;(3)a n =2)1(1n -+; (4)将数列变形为1+0,2+1,3+0,4+1,5+0,6+1,7+0,8+1,…,∴a n =n +2)1(1n-+; (5)将数列变形为1×2,-2×3,3×4,-4×5,5×6,…,∴a n =(-1)n +1n (n +1).师 完全正确!这是由“数”给出数列的“式”的例子,解决的关键是要找出这列数呈现出的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归纳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合作探究]师 对于函数,我们可以根据其函数解析式画出其对应图象,看来,数列也可根据其通项公式来画出其对应图象,下面同学们练习画数列:4,5,6,7,8,9,10…;② 1,21 ,31 ,41 ,…③的图象. 生 根据这数列的通项公式画出数列②、③的图象为师 数列4,5,6,7,8,9,10,…②的图象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函数的图象有关? 生 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y=x+3的图象有关.师 数列1,21 ,31 ,41 ,…③的图象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函数的图象有关? 生 与我们学过的反比例函数x y 1=的图象有关. 师 这两数列的图象有什么特点?生 其特点为:它们都是一群孤立的点.生 它们都位于y 轴的右侧,即特点为:它们都是一群孤立的,都位于y 轴的右侧的点. 本课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小结对于本节内容应着重掌握数列及有关定义,会根据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并会根据数列的前n 项求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布置作业课本第38页习题2.1 A 组第1题. 板书设计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定义1.数列 例12.项3.一般形式 例2 函数定义4.通项公式5.有穷数列6.无穷数列备课资料一、备用例题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3,5,7;(2)515;414,313;2122222----; (3)211⨯-,321⨯- ,431⨯- ,541⨯-. 分析:(1)项:1=2×1-1 3=2×2-1 5=2×3-1 7=2×4-1↓ ↓ ↓ ↓序号: 1 2 3 4所以我们得到了a n =2n -1;(2)序号: 1 2 3 4↓ ↓ ↓ ↓项分母: 2=1+1 3=2+1 4=3+1 5=4+1↓ ↓ ↓ ↓项分子: 22-1=(1+1)2-1 32-1=(2+1)2-1 42-1=(3+1)2-1 52-1=(4+1)2-1所以我们得到了a n =1)1(2++n n 或1)2(+∙+n n n ; (3)序号: 1 2 3 4↓ ↓ ↓ ↓211⨯- 321⨯- 431⨯- 541⨯-↓ ↓ ↓ ↓)11(11+⨯- )12(21+⨯- )13(31+⨯- )14(41+⨯-所以我们得到了a n =-)1(1+⨯n n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n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0,1,0; 〔a n =2)1(11+-+n ,n ∈N *〕 (2)-32,83 ,154- ,245,356-; 〔a n =(-1)n ·1)1(12-++n n 〕 (3)7,77,777,7 777; 〔a n =97×(10n -1)〕(4)-1,7,-13,19,-25,31; 〔a n =(-1)n (6n -5)〕(5)23,45 ,169 ,25617. 〔a n =12212-+n n 〕 点评:上述两题都是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来写出这数列的通项公式,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来写出这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常可联想奇数、偶数、平方数、指数等等.遇到分数的时候,常可根据需要把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再来看看分子和分母中数的规律性,有时可直截了当地研究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3.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a n =2n 2-n ,那么(A .30是数列{a n }的一项B .44是数列{a n }的一项C.66是数列{a n }的一项 D .90是数列{a n }的一项分析:注意到30,44,66,90均比较小,可以写出这个数列的前几项,如果这前几项中出现了这四个数中的某一个,则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若出现的数比较大,还可以用解方程求正整数解的方法加以解决 答案:点评:看一个数A 是不是数列{a n }中的某一项,实质上就是看能不能找出一个非零自然数n ,使得a n =A4.(链接探究题)假定有一张极薄的纸,厚度为2001就是每200张叠起来刚好为1 cm ,现在把这张纸裁一为二,叠起来,它的厚度记为a 1;再裁一为二,叠起来,它的厚度记为a 2,又裁一为二,叠起来,它的厚度记为a 3,这样一裁一叠,每次叠起来所得的厚度依次排列,就得到一个数列:a 1,a 2,a 3,…,a k你能求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吗?你知道a ,即裁了50次、叠了50次后的厚度是多少厘米吗?是否有10层楼高呢?答案: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 =2002n , 裁了50次、叠了50次后的厚度是5 629 499 534 213.12 cm >56 294 995 km ,大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46倍 二、阅读材料 无法实现的奖赏相传古印度舍罕王朝有一位宰相叫达依尔,据说是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古印度的舍罕王学会了下国际象棋以后,非常激动,他要重赏他的宰相达依尔达依尔对他的国王说:陛下,我不要您的重赏,只要您按我下面的办法赏我一些麦粒就可以了:在我的棋盘上(它有64个格)第一格赏1粒,第二格赏2粒,第三格赏4粒,第四格赏8粒……依此类推每后一格的麦粒数都是前面一格的两倍.国王答应了达依尔的要求,但是几天以后他就发现事实上这是一个无法兑现的奖赏请问国王为什么不能兑现他的奖赏呢?2.1.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从容说课这节课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的正确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通过经历数列知识的感受及理解运用的过程,作好探究性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教学难点 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教具准备 多媒体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2.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数列知识的感受及理解运用的过程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等内容,哪位同学能谈一谈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生 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师 你能举例说明吗?生 如数列0,1,2,3,…的通项公式为a n =n -1(n ∈N *1,1,1的通项公式为a n =1(n ∈N *,1≤n 1,21 ,31 ,41 ,…的通项公式为a n =n 1 (n ∈N *[合作探究] 数列的表示方法师 通项公式是表示数列的很好的方法,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表示数列? 生 图象法,我们可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n 为横坐标,相应的项a n 为纵坐标,即以(n ,a n )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1, 21,31,41,…为例,作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y 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师 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师下面我们来介绍数列的另一种表示方法:递推公式法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同时还要应用于生活,用其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面同学们来看右下图:钢管堆放示意图(投影片).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其规律,看看能否建立它的一些数学模型.生 模型一:自上而下第1层钢管数为4,即=第2层钢管数为5,即=第3层钢管数为6,即=第4层钢管数为7,即=第5层钢管数为8,即=第6层钢管数为9,即=第7层钢管数为10,即=若用a n 表示钢管数,n 表示层数,则可得出每一层的钢管数为一数列,且a n =n +3(1≤n ≤7). 师 同学们运用每一层的钢管数与其层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建立了数列模型,这完全正确,运用这一关系,会很快捷地求出每一层的钢管数.这会给我们的统计与计算带来很多方便.让同学们继续看此图片,是否还有其他规律可循?(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生模型二:上下层之间的关系自上而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一层钢管数多即a 1=4;a 2=5=4+1=a 1+1;a 3=6=5+1=a2依此类推:a n =a n -1+1(2≤n师 对于上述所求关系,同学们有什么样的理解生 若知其第1项,就可以求出第二项,以此类推,即可求出其他项师看来,这一关系也较为重要,我们把数列中具有这种递推关系的式子叫做递推公式 推进新课1.递推公式定义: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n 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注意: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如下列数字排列的一个数列:3,5,8,13,21,34,55,递推公式为:a 1=3,a 2=5,a n =a n -1+a n -2(3≤n2.数列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函数的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相对于数列来说也有相应的这几种表示方法:即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 [例题剖析]【例1】 设数列{a n }满足1,11111>n a a a n n ⎪⎩⎪⎨⎧+==-.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师 分析:题中已给出{a n }的第1项即a 1=1,题目要求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因而只要再求出二到五项即可.这个递推公式:a n =1+11-n a 我们将如何应用呢生 这要将n 的值2和a 1=1代入这个递推公式计算就可求出第二项,然后依次这样进行就可以了师 请大家计算一下生 解:据题意可知:a 1=1,a 2=1+11a =2,a 3=1+21a =32,a 4=1+31a =35,a 5=58师 掌握递推公式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递推关系,同学们要注意探究和发现递推公式中的前项与后项,或前后几项之间的关系【例2】 已知a 1=2,a n +1=2a n ,写出前5项,并猜想an师 由例1的经验我们先求前5项生 前5项分别为2,4,8,16,师 对,下面来猜想第n 项生 由a 1=2,a 2=2×2=22,a 3=2×22=23观察可得,我猜想a n =2n师很好生 老师,本题若改为求a n 是否还可这样去解呢师 不能.必须有求解的过程生 老师,我由a n +1=2a n 变形可得a n =2a n -1,即21=-n n a a ,依次向下写,一直到第一项,然后将它们乘起来,就有⨯⨯⨯-----32211n n n n n n a a a a a a …×1122-=n aa ,所以a n =a 1·2n -1=2n师 太妙了,真是求解的好方法.你所用的这种方法通常叫迭乘法,这种方法在已知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的问题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对应的还有迭加法 [知识拓展]已知a 1=2,a n +1=a n -4,求an师 此题与前例2比较,递推式中的运算改为了减法,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去求解呢 生1 写出:a 1=2,a 2=-2,a 3=-6,a 4=-10,观察可得:a n =2+(n -1)(n -4)=2-4(n -生2 他这种解法不行,因为不是猜出a n ,而是要求出a n我这样解:由a n +1-a n =-4依次向下写,一直到第一项,然后将它们加起来a n -a n -1=-a n -1-a n -2=-a n -2-a n -3=-)1(44a )112--=--=-+n a a a n ∴a n =2-4(n -师 好极了,真是触类旁通啊,这种方法也请同学们课后多体会[教师精讲](1)数列的递推公式是由初始值和相邻几项的递推关系确定的,如果只有递推关系而无初始值,那么这个数列是不能确定的例如,由数列{a n }中的递推公式a n +1=2a n +1无法写出数列{a n }中的任何一项,若又知a 1=1,则可以依次地写出a 2=3,a 3=7,a 4(2)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由递推公式可能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能求不出通项公式 [学生活动]根据各个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写出它的前五项,并归纳出通项公式.(投影片(1)a 1=0,a n +1=a n +(2n -1)(n ∈N );(2)a 1=1,a n +1=2+n n a a (n ∈N ); (3)a 1=3,a n +1=3a n -2(n ∈N(让学生思考一定时间后,请三位学生分别作答解:(1)a 1=0,a 2=1,a 3=4,a 4=9,a 5=16,∴a n =(n -1)2(2)a 1=1,a 2=32,a 3=21=42,a 4=52,a 5=31 =62,∴a n =12+n(3)a 1=3=1+2×30,a 2=7=1+2×31,a 3=19=1+2×32,a 4=55=1+2×33,a 5=163=1+2×34,∴a n =1+2·3 n -1注:不要求学生进行证明归纳出通项公式 [合作探究]一只猴子爬一个8级的梯子,每次可爬一级或上跃二级,最多能上跃起三级,从地面上到最上一级,你知道这只猴子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爬跃方式吗?析:这题是一道应用题,这里难在爬梯子有多种形式,到底是爬一级还是上跃二级等情况要分类考虑周到 爬一级梯子的方法只有一种爬一个二级梯子有两种,即一级一级爬是一种,还有一次爬二级,所以共有两种 若设爬一个n 级梯子的不同爬法有a n 种则a n =a n -1+a n -2+a n -3(n则得到a 1=1,a 2=2,a 3=4及a n =a n -1+a n -2+a n -3(n ≥4),就可以求得a 8课堂小结师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列的另一种给出方法,即递推公式及其用法,要注意理解它与通项公式的区别,谁能说说?生 通项公式反映的是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而递推公式反映的是相邻两项(或n 项)之间的关系生 对于通项公式,只要将公式中的n 依次取1,2,3…,即可得到相应的项.而递推公式则要已知首项(或前n 项),才可求得其他的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布置作业课本第38页习题2.1A 组第4、6题预习内容:课本P 41~P 44板书设计一、定义二、例题讲解 小结:7.递推公式: 例通项公式与例2 递推公式区别备课资料一、备用习题1.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a 5=10,d =3,求a 10.解法一:设数列的首项为a 1,由a 5=a 1+4d 得a 1=-2,故而a 10=a 1+9d解法二:a 10=a 5+5d2.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a 5=10,a 12=31,求a 20,a n解法一:设{a n }的首项为a 1,公差为d ,则 ⎩⎨⎧=-=⇒⎩⎨⎧=+=+323111104111d a d a d a 因为a 20=a 1+19d =55,所以a n =a 1+(n -1)d =3n -解法二:因为a 12=a 5+7d ,所以d =3.所以得a 20=a 12+8d =55,a n =a 12+(n -12)d =3n -注:根据以上两个例题的解法二启发学生得出等差数列的变形公式:a n =a m +(n -m)d3.等差数列2,5,8,…,107共有多少项?解:由107=2+(n -1)×3得n引申:设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末项为a n ,公差为d ,则其项数11+-=d a a n n 这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又一变形公式 4.在-1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a 、b 、c 使这五个数成等差数列,试求出这个数列解法一:因为-1,a ,b ,c,7成等差数列,所以b 是数-1与数7的等差中项所以3271=+-=b .a 又是-1与3的等差中项,所以1231=+-=a又因为c 是3与7的等差中项,5273=+=c解法二:设a 1=-1,a 5=7,所以7=-1+(5-1)d ⇒d 则所求的数列为-1,1,3,5,5.在一次大型庆祝“申奥”成功的活动中,广场上正对着观礼台的场地上由近及远地竖立着“2008相聚北京”八块标语牌.每块牌子的高为2 m ,距离观礼台最近的标语牌与观礼台的距离为20 m.若一个人从观礼台上距离地面8 m 的高处能完整地看清这八块标语牌.问:最后一块“京”字标语牌与观礼台的距离至少要多少米?(结果精确到1米答案:最后一块“京”字标语牌与观礼台的距离至少要149米二、阅读材料等差数列的子数列问题从等差数列a 1,a 2,a 3,…,a n ,…中,选出一些项按原来的次序组成一个新的数列{b n },则称数列{b n }是数列{a n }的子数列.例如,数列2,4,6,8,…,2n ,…是数列1,2,3,…,n ,…的一个子数列子数列的概念虽然教材中没有讲,但我们仍可以遇到很多等差数列的子数列问题,在解此类问题时,需注意两点:其一,这些项是按什么“标准”选取出来的,不同的标准,选出来的子数列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要弄清这种“标准”的数学含义,并把它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其二,无论按何标准选取出来的子数列的项,都是原数列的一项,在这意义之下,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若原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f(n),子数列{b m}的通项公式为b m=g(m),则必存在n,m∈N*使得f(n)=g(m)成立【例1】已知一个无穷等差数列{a 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取出这数列中所有项数为7的倍数的各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各是多少?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分析:新数列{b n}是由原数列{a n}中的项数为7的倍数的各项组成的,因此,有b n=a7n,再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判定差b n+1-b n是否为与n无关的常数解:设新数列为{b n},依题意可知b n=a7n=a1+(7n-1)d=7dn+a1-d所以b n+1-b n=7d(n+1)+a1-d-7dn-a1+d=7d为常数所以新数列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7d,首项为a1+6d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选项的“标准”,即“项数为7的倍数”,于是得到了b n=a7n,进而得出新的数列{b n}的通项公式【例2】等差数列1 002,1 005,1 008,…,1 998中能被4整除的项共有多少项?并写出这些项按原来的次序组成的新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原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1 002+3(n-1),设数列中各数均为3的倍数,故数列中能被4整除的项必为12的倍数解:设原等差数列为{a n},则a n=1 002+3(n-1)=3n+999,此数列中各项均为3的倍数又依题意新数列是由原数列中能被4整除的各项组成的,所以新数列中的各项为12的倍数.设12k是新数列中的项,则1 002≤12k≤1 998,解得83.5≤k≤166.5,故k取84,85,86,…,166,即原数列中能被4整除的项共有83项这些项组成的新数列的通项公式为b n=12n+996(n∈N*,1≤n点评:本例还可以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先判断出新数列是以1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再找出其首项为1 008,即可写出它的通项公式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从容说课本节课先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根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可见本课内容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应用能力.结合本节课特点,宜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即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概括——师生互动,形成概念——启发引导,演绎结论——拓展开放,巩固提高.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求和〉教学设计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n项和(第一课时)
等比数列的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术目标: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进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进程与方式目标: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进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讨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进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斗胆尝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考验思维品质,并从中取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练美、数学的严谨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难点: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进程
)那有什么简单方法?。
高中数学教案数列求和
高中数学教案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列求和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数列求和公式和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求和;
2. 等比数列求和;
3. 数列求和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引入数列求和的概念,让他们思考什么是数列求和,为什么要学习数列求和。
2. 等差数列求和(15分钟):
a. 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b. 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n/2(2a1 + (n-1)d);
c. 给学生几个例题进行练习,让他们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3. 等比数列求和(15分钟):
a. 介绍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b. 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1(1-q^n)/(1-q);
c. 给学生几个例题进行练习,让他们掌握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
4. 数列求和的应用(15分钟):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列求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模型、等比数列模型等。
5. 练习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总结,梳理数列求和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馈:
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在下节课进行答疑与复习。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
1. 数列的概念及常见数列的表示方法
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3.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4. 各种数列求和的实际应用问题解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问题:通过展示一段数列并让学生猜测下一个数的规律,引出数列求和的概念。
2. 探究数列求和方法: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推导相应的求和公式并演示应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数列求和的运算技巧。
4. 实际应用:设计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数列求和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数列求和方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资源:教材、练习题、黑板、彩色粉笔
评估方式:开展小测验或出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检测他们对数列求和方法的
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行搜索一些其他类型的数列求和方法,并进行分享,拓展学生的数学
思维。
教学反思:及时寻找学生在数列求和方法中的困难点并进行讲解,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本教案仅作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最新深圳优质课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求和导学案
(2)设bn= ,{bn}的前n项和为Tn,求证:Tn< .
3、课后作业
1、(16全国高考17题)已知 是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数列 满足 。
(Ⅰ)求 的通项公式;
(Ⅱ)求 的前 项和。
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2n2+n,n∈N*,数列{bn}满足an=4log2bn+3,n∈N*.
(1)求an,bn;
(2)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Tn.
3、(13年全国高考17题)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 为满足
(1)求 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 的前 项和.
4、已知数列{cn}:1 ,2 ,3 ,…,试求{cn}的前n项和.
5、数列11,103,1 005,10 007,…的前n项和Sn=________.
【建构】1、错位相减法求和
[例1](14年全国高考)
已知数列 是递增的等差数列, 是方程 的根,
(1)求 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 的前n项和。
[巩固1]已知an=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2、裂项相消法求和
[例2]已知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巩固2]正数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2 .
6、数列{(-1)nn}的前n项和为1 006
C.2 012D.-2 012
总结:
总结:
必修5 2.4数列求和导学案
知识点
知识
类型
认知层次
记忆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错位相减法求和
程序类
★
★
★
裂项相消求和
程序类
★
★
★
学 习 内 容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2章第5节《数列求和》课件
1 2
(1 2
1 4
1 3
1 5
1 4
1 6
1 5
1 7
1 1 1 1 ) n n 2 n 1 n 3
••
•
•
Sn
1 2
(1 2
1 3
n
1
2
1) n3
5 12
2(n
2n 5 2)(n
3)
小规律:
裂项相消时,前面剩几项, 对应后面就剩几项;前面剩 第几项,对应后面就剩倒数 第几项;前后至少各写出两 组数。
解:设等差数列an
的首项为a1
,
公差为d, an
1 an1
的前n项和为Tn
3a1a123dd36
ad1
1 1
an n
1 1 anan1 n(n 1)
1 1 n n1
Tn
11
1 2
1 2
1 3
1 1 n 1
n n 1
1 1 1 11 n 1 n n nn1
常见数列的裂项方法
(1)
(3)2 4 6 (4)12 22 32
(5)13 23 33
2n n(n 1)
n2 n(n 1)(2n 1) 6
n3 n2 (n 1)2 4
二.倒序相加法
适用于:如果一个数列 an 中与首
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 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
方法:把数列分别正着写和倒着写再 相加。
1 2
an 2n 1
(2)
1
1
anan1 (2n 1)(2n 1)
1( 1 1 ) 2 2n 1 2n 1
Tn
1 2
(1
1 3
1 3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五1.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设计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学生已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等差数列已有一定的认知。
教学重点、难点1.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等差数列的定义;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新课引入:问题一:介绍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相传高斯在10岁那年他的算术老师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
结果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知道高斯是怎么很快的算出结果的吗?请同学起来回答,如何进行首尾配对求和:123...100n S =++++=(1100)(299)...(5051)+++++=10011002+⋅()=5050.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和数学家高斯一样聪明!这里高斯的配对法就是采用的“首尾配对法”。
师:这里1,2,3,…,100这是一个什么数列?生:等差数列。
师:这里123...100++++就是在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的问题。
引出课题:7.2.2等差数列求和。
一、数列的前n 项和意义一般地,设有数列123,,,,,n a a a a …,我们把123n a a a a ++++叫做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记作n S .即123n n S a a a a =++++. 问题二:(课件出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介绍传说中的泰姬陵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21层。
你知道镶饰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学生回答:即求2112321S =++++。
高中数学人教版《数列的和》教案2023版
高中数学人教版《数列的和》教案2023版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学科,而数列的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次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列的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数列的概念和特点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其中每个数称为数列的项。
数列的特点包括首项、公差和项数。
2. 等差数列的和(1)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汇;(2)讨论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3)介绍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并解释其中的参数;(4)通过例题演示如何求解等差数列的和;(5)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等比数列的和(1)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汇;(2)讨论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3)介绍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并解释其中的参数;(4)通过例题演示如何求解等比数列的和;(5)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问题的应用(1)介绍实际问题中数列的和的应用场景;(2)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求解;(3)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例观察、归纳总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2.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定义、公式和求解方法;3. 演示法:通过例题演示和解题思路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步骤和技巧;4.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2. 教学课件和教学工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讲情况、发言情况和参与度;2.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测试评价:通过小测验或考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课件数列的求和法(第一课时)
1 23
1 n (n 1)
(2)求Sn 1 2 11 3 2
1
n1 n
注:“裂项相消法”,此法常用于
1.分式型:形如{ 1 }的求和,其中f (n)g(n)是 f (n)g(n)
关于n(n N )的一次函数。 2.根式型:形如{ 1 }的求和。
a b
三、裂项相消法
练习.求Sn
1 25
1 58
1
(3n 1) (3n 2)
常见的拆项公式
1 11
1.
n(n 1) n n 1
2. 1 1 ( 1 1 ) n(n k ) k n n k
3.
1
1( 1 1 )
(2n 1)(2n 1) 2 2n 1 2n 1
1q
注:对于已知或可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直接代 公式进行求和。
一、公式法
例1.求数列1,3+5,7+9+11,13+15+17+19,⋯ 前n项 的和.
一、公式法 3.常见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1 2 3 n n(n 1) ; 2
12 22 32 n2 n(n 1)(2n 1) ; 6
练习:
(1)求和:Sn
1 2
2 4
3 8
n 2n .
2n Sn 2 2n
(2)求数列 x,3x2,5x3, …,(2n-1)xn,…的前n项和
三、裂项相消法
裂项相消法:把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拆成两项或几项的差,
从而产生一些可以相消的项,最后剩下有限的几项
例3.(1)求Sn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二章 数列 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通用)》优质课教案_23
教师总结做题方法
教师:给出练习
4、教师:裂项相消法适用于什么样的数列?
前面常见的拆项公式有哪些?
给出例题:求下面数列
的前n项和。
教师:从通项公式入手,如何拆项?
教师板书过程
教师总结裂项相消法的解题思路
给出相应的练习
教师点评
5.第三种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适用于什么样的数列?前面学习那个数列使用了此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数列求和
学科年级:
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A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2章数列一节针对数列求和方法的解题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分拆组合、裂项相消、错位相减、倒序相加等求和法在数列求和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几种解决数列求和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进一步熟悉不同数列求和的解决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种数列求和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数列几种求和法,使学生体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一般方法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分拆组合、裂项相消、错位相减、倒序相加求和的方法,能将一些非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转化上述相应数列的求和问题。
让学生回顾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后续的应用作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打开ppt,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几种数列求和方法,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学习具体的求和方法。
2、给出例1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再点评
3、先学习分拆组合法。给出例题:求下面数列
2019-2020年高中数学数列的求和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
019-2020年高中数学数列的求和教案新人教B 版必修5教学目的:和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公式法、分组结合法、裂项相消法、错位 相减法、倒序相加法求解一些特殊的数列; 教学前的准备:(1)基本公式:①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n(n_ 1)dS n 二 口印 2 ;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n(n T)过程: 对于非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特殊数列,求其前 n 项和的一般方法是:先求数 列的通项公式,再分析数列通项公式结构的特征, 然后转化为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求和或采 用消项的方法求和。
知识点1:公式法(若问题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则直接利用求和公式即可)例 1:求 -12 22 - 32 42 - 52 62 - - 992 1002 之和分析:本题运用平方差公式将原数列变形为等差数列,然后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原式=(22 -12) (42 - 32) (62 - 52) ,1002 - 992)=(2 1)(2 -1)(4 3)(4 - 3) (6 5)(6 - 5)(100 99)(100 - 99)S n =n(a i a n )(2)S「S n 二na 1(q特殊数列求和 anq(q = 1, %二 1)---常用数列前n 项和(记忆)7);123 5 (2n1)=n 2n(n 1)(2 n 1)132333n 3n 2(n 1)2-35 9999■ a2=35 101 =359999 (104 1)其中n=50;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S 50,°(3 19_ 5050 ;2例2:求数列1 2 3,2 3 4,4 5 6,…,n(n - 1)(n - 2),…的前n 项和;32分析:根据通项公式 a n 二n(n - 1)(n • 2) = n • 3n • 2n 的结构特征,可将原数列分解为基本数列求和。
[解]:因为,所以3 3 3 32 2 22S n = (13 23 33n 3) 3(12 22 32n 2) 2(12 3 n)= ln2(n 1)23n(n 1)(2n°2n(n1)462= (利用基本求和式)知识点2:分组结合法(分组求和法、拆项法)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其中中一个是等差数列, 另一个是等比数列, 求和时一般用分 组结合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数列求和
课型复习课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数列求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求和方法及其获取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数列的观察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数列求和方法及其获取思路.
教学
难点
数列求和方法及其获取思路.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
方法
先学后教,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1.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1))
(
2
1
1
1
2
1
n
n
n
n
n
n
n a
a
n
S
a
a
a
S
a
a
a
S+
=
⇒
⎩
⎨
⎧
+
+
+
=
+
+
+
=
-
例1.求和: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0
10
8
3
3
9
2
2
10
1
1
+
+
+
+
+
+
+
+
分析:数列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和为1,故宜采用倒序相加
法.
小结: 对某些前后具有对称性的数列,可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其
前n项和.
2.错位相减法: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2)
1
1
1
3
2
3
2
1)
1(
+
+
-
=
-
⇒
⎩
⎨
⎧
+
+
+
+
=
+
+
+
+
=
n
n
n
n
n
n
n a
a
S
q
a
a
a
a
qS
a
a
a
a
S
例2.求和:)0
(
)1
2(
5
33
2≠
-
+
+
+
+x
x
n
x
x
x n
3.分组法求和
二次备课
例3求数列 16
1
4
,8
13,412,211的前n 项和; 例4.设正项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2
1
1=a ,前n 项和为n S ,且
0)12(21020103010=++-S S S
(Ⅰ)求{}n a 的通项; (Ⅱ)求{}n nS 的前n 项和n T 。
例5.求数列 ,1,,1 ,1 ,1 1
2
2
-+++++++n a a a a a a 的前n 项
和S n .
)1(11 111,1 ;2
)
1(21 ,111,1:1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n n n S n a a --=--=++=≠+=+++==+++==- 则若于是则若解]
1)1([11)]([11 11111122a
a a n a a a a n a a a a a a a S n n
n n ----=+++--=--++--+--= 于是4.裂项法求和 例6.求和:n
++++
++++++
211
32112111 解:设数列的通项为a n ,则)11
1(2)1(2+-=+=
n n n n a n ,
1
2)111(2)]111()3121()211[(221+=
+-=+-++-+-=+++=∴n n
n n n a a a S n n 例7.求数列
⋅⋅⋅++⋅⋅⋅++,1
1,
,321,
2
11n n 的前n 项和.
解:设n n n n a n -+=++=
11
1
(裂项)
则
1
13
212
11+++
⋅⋅⋅+++
+=
n n S n
(裂项求和)
=)1()23()12(n n -++⋅⋅⋅+-+- =11-+n
三、课堂小结
1.常用数列求和方法有:
(1) 公式法: 直接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2) 化归法: 将已知数列的求和问题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3) 倒序相加法: 对前后项有对称性的数列求和; (4) 错位相减法: 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组合数列求和; (5) 并项求和法: 将相邻n 项合并为一项求和; (6) 分部求和法:将一个数列分成n 部分求和;
(7) 裂项相消法:将数列的通项分解成两项之差,从而在求和时产生相消为零的项的求和方法.
四、作业
(.16
1
6814412
).1项的和前求数列:n +++ (2).在数列{a n }中,1
1211++
⋅⋅⋅++++=
n n
n n a n ,又12+⋅=n n n a a b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的和.
(3).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
103231365log log log ,9a a a a a +⋅⋅⋅++=求的值.
解:设1032313log log log a a a S n +⋅⋅⋅++=
由等比数列的性质 q p n m a a a a q p n m =⇒+=+
(找特殊性质项)
和对数的运算性质 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得
)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6353932310313a a a a a a S n ++⋅⋅⋅++++= (合并求和)
=)(log )(log )(log 6539231013a a a a a a ⋅+⋅⋅⋅+⋅+⋅ =9log 9log 9log 333+⋅⋅⋅++ =10
板书设计
数列求和
倒序相加法:
二、例题讲解 三、总结 四、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