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腹水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一例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胃肠 炎 ( E o s i n o p h i l i c Ga s t r o e n t e r i . t i s , E G ) 是一种 胃肠道组织 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 特征的罕见 胃肠道疾病 。近期 , 我院在临床上发现 1 例 腹水型嗜酸性粒细胞 胃 肠炎的病例 , 报道如下 : 1 病 例 简 介 患者 , 男性 , 3 8 岁, 因“ 反复腹泻伴脐周钝 痛 1 个 月” 于2 0 1 2 年9 月2 1 日收入 海南省人 民医院。入 院 前1 个月患者无 明显诱因出现腹泻 , 排便 3 ~ 5 次/ d , 为 黄色稀烂便 , 伴有脐周钝痛 , 食欲差 , 无呕吐 , 无反酸、 嗳气 , 无里急后重 , 无便血 , 无黏液脓血便 。曾 自行服 用 黄莲 素 、 “ 胃药 ” 等药物治疗 , 效果差 。既往无特殊 病史 , 无食物及 药物过敏史 。人院查体 : 神志清 , 全身 皮肤 、 黏膜 无 黄染 , 无皮 疹 。浅表 淋 巴结未 触及 肿 大 。双肺 听诊 呼吸音清 , 未 闻及干湿性 哕音 。心率 8 O 次/ mi n , 律齐 , 未闻及杂音。腹膨隆 , 脐部及剑突下 有压痛 , 无反跳痛 , 墨菲 氏征阴性 , 麦 氏点无压痛 , 肝 脾肋下 未触及 , 肝 区及 双肾区无 叩痛 , 移动性浊音 阳 性 。入 院行相 关检查 如下 : 血常规示 白细 胞( WB C 1 6 . 2 0  ̄ 1 0 9 几, 中性粒 细胞 ( N E ) 2 7 . 9 2 %, 嗜酸性粒 细胞 ( E O S ) 5 . 3 2 %; 复 查 血 常规 示 WB C 6 . 5 6 × 1 0 9 / L , N E % 3 6 . 1 2 %, E O S 6 . 4 0 %。大便常规+ 寄生虫检查( 3 次) 未 见 明显异 常 ; 血沉 、 尿常规 、 结核抗体 、 免疫球 蛋 白三 项、 抗核 抗体( A N A ) 、 抗 可溶性核抗原 ( E N A) 抗 体未 见异常。腹水常规+ 生化 : wB c 5 0 0  ̄ 1 0 / L , E O S 8 5 %, 血糖( G L U ) 5 . 1 1 m mo l / L 。腹部 、 盆腔 C T 示: 十二指肠 、 直肠肠壁弥漫 I 生 增厚; 胆囊炎; 腹腔、 盆腔积液; 肠系膜及 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腹部彩超 : 腹腔 积液 夜 性游离暗区最大深度6 7 m m ) 。心脏彩超未见异 常。肝胆胰脾 C T未见异常 。胃镜 : 未见异 常。肠 镜 下表现 : 可 见 升结 肠 、 直肠 黏 膜皱 襞 粗 大 , 黏膜 充 血 水 肿, 多发性糜烂 溃疡。病理检查 : 直肠 黏膜慢性炎症 , 淋 巴组织增生 ,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骨髓穿刺活检 : 嗜酸 陛粒细胞增多 。骨髓穿刺涂片 : 嗜酸性粒细胞 比 例3 1 %。根据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该 患者诊 断为嗜 酸性粒细胞性 胃肠 炎。给予每天 甲泼尼龙琥 珀酸钠 注射液 4 0 mg 静脉点滴治疗 , 治疗 1 周后复查血常规 恢复正 常 。腹部彩超示 , 腹腔少量积液 ( 液性游 离暗 区最大 深度 2 0 m m ) 。逐渐将 甲泼尼龙减量 至停用 。 随访半年无复发 。
20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维普资讯
临床内科杂志 20 0 8年 6月第 2 5卷第 6期
JCi ne Me ,u e20 , o,5 N . l t nI r n e Jn 0 8 V l2 , o6 l
・
41 ・ 3
・
论著 ・
2 O例 嗜酸性粒 细胞性 胃肠炎 临床及 内镜 特点 分 析
[ btat Obet e oea a evle f l i nfs tn n dsoyi teda- A s c] r jci T vl t t a i c mai ti sade ocp ig v u e h u o cn a l ea o n nh
n i o o i o h l a t e trt . eh d 2 a e t o i o h l a t e t r sw r ay e e — s s o sf e n p i g sr n e i s M t o s 0 c s swi l s n p i g sr n ei e e a l z d r t i e o l le i e o i f n rs e t e y i l i a h r c e s c ,a a r tr e t , n o c p c ma i s t n ,r ame t a d p o n - o p c i l n ci c c a a t r t s lb o ao y tss e d s o i n f t i s t t n v n l ii ea o e n rg o s . s ls ’n al te p t ns w t o i o hle g s re t r i , 2 o e we e p e o n tmu o a i Re u t I a i t i e s p i a t n e i s 1 t m r r d mi a c s s l h e h n i o t f h n l t e 2 w e e s r a y e a d 6 w r s u a p . h i nf s t n a in t o i o h l y . r r e o l tp e e mu c l rt e T e man ma i t i s o p t t wi l s p i e p s n y ea o f es le n i g sr e tf i e e a d mi a a n whc o pe i l ai g, i rh a, s i s n u e d v m t g; a to n e ts w r b o n p i , i h c u ld w t b o t i l h n dare aet , a sa a o i e n i n h o i o h l o n si e h r b o da o ema rw fal e p t n w t EG we eh s . h r - t e e sn p i e c u t n p rp ea lo n d b n i i l ro o l t a e t i h i s h r i h T ep o p r o o i o h l c Us i e p e a lo d b n ro e e 1 . % - 0 6 o t n o e s p i e e n p r h r l bo d a o e ma r w w r 3 5 5 . % a d 7. % - is f n i i n n 8 3 . % ,e p ci ey h ea ctswa s o i td wi l o io h l i ep r o e ud;e d c p h w d 85 r s e t l ;t s i s a s c ae t s n p s n t e tn a f i v  ̄ le i h i ll n o o ys o e s h p re a e e d eo in i a t e t rl ge mu o a T e mu o a Wa n l ae t o i o h l . y e a mi . d ma a r s n g r n e oo i c . h c s i f t td wi le s p i n o s o s s i r l n s T e se od h r n h r p u c rs o s a o d;al y o o r e e e t i n w e k ; h tr i o mo et e a e t p n e W g o l mp t mswe er l v d w h n o e t t o w e s i e s s i i o
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7 Kim SC, Chang SN , Lee IJ, et al. Localized mucosal involvement and severe pulmonary involvement in a young patient with parap lastic pemphigus associated with Castleman′s tumours. B r J Dermatol, 1998, 138 : 6672671.
讨论 : PNP是一种伴随肿瘤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 疾病 ,此概念由 Anhalt等 [1 ]根据其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 、免 疫荧光检查等特点于 1990 年首次提出 ,以潜在的肿瘤和皮 肤黏膜严重溃烂为主要特点 ,伴有呼吸等多系统损害 。国外 报告确诊后大部分都在数年内死亡 。国内报道仅十余例 ,未 见小儿病例 。副肿瘤性天疱疮肿瘤中病理性 B 细胞克隆的 存在和皮肤黏膜自身免疫现象有着直接关系 , Castleman瘤 分泌的抗体与表皮内连接细胞的主要结构 ———桥粒蛋白反 应 ,是副肿瘤性天疱疮发病的基本原因 [2 ] 。故 Cam isa等 [3 ] 认为称为肿瘤诱发性天疱疮更为妥当 。1993年 Cam isa等 [3 ] 对 1990年 Anhalt等的诊断标准进行修改 ,提出以下诊断依 据 : (1)主要标准 : ①多形性皮肤黏膜损害 , ②内脏肿瘤 , ③ 典型血清免疫沉淀试验 。 (2)次要标准 : ①以大鼠膀胱为底 物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阳性 , ②损害周围组织直接荧光试验 示 IgG和 C3沿表皮细胞间和基底膜带沉积 , ③至少 1个受 累部位组织活检示棘层松解改变 。符合以上 3条主要标准 , 或 2条主要标准加至少 2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 。我们报道 的病例符合后者 ,故诊断明确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简介及参考治疗方法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简介及参考治疗方法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因病变累及部位、浸润深度各异。
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致敏因子刺激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细胞毒性颗粒、细胞因子等所致,部分学者认为该病与食物过敏有关,通过胃肠黏膜促发一系列炎性反应。
目前尚无EG的诊治共识,现有资料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最主要的药物,通过抑制变态反应达到症状缓解,长期随访疗效确切,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某些研究中的缓解率可达90%。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泼尼松:20~40mg/d,7~14天为1个疗程。
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维持剂量10mg/d,逐渐停药,停药后部分病例可复发。
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迁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减轻炎症反应,也可用等效剂量的泼尼松龙及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治疗EG的时间是未知数,易复发,往往需要长期治疗,但治疗需要个体化。
由于本病较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报道仅约300例,诊治经验较少,糖皮质激素在本病中的应用还需更多证据。
【禁忌证】(1)激素药物过敏;(2)严重精神病史、癫痫;(3)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4)骨折、创伤修复期;(5)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6)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较严重的骨质疏松;(7)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8)妊娠初期及产褥期;(9)寻常型银屑病。
参考文献1.Yi-Xuan Dai,Chuan-Bing Shi,Bo-Ta Cui,et al.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and prednisone for severe 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World journal ofgastroenterology,2014,20(43):16368-16371.2.Sachin B Ingle,Chitra R Hinge,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an unusual type ofgastroenteritis.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19(31):5061-5066.3.Aceves SS,Bastian JF,Newbury RO,et al.Oral viscous budesonide:apotential new therapy for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in children.Am J Gastroenterol,2007,102(10):2271-2279.4.孙梅,左佳.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11,26(8):563-565.。
2024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膳食管理
2024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膳食管理摘要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 E) 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常见千5岁以下儿童。
膳食管理是儿童E E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旨在减少食物过敏原的暴露。
膳食管理方法包含基千氨基酸的要素饮食、基千经验的排除饮食以及基于食物过敏测试的靶向排除饮食。
文章详细讨论了3种饮食疗法的优缺点,同时强调营养师评估EG E患儿营养摄入的重要性,为EG E患儿的膳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 E)是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EG I Ds) 中的一种少见类型,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局限出戍弥漫性浸润胃肠道各层为特征,存在多种胃肠道症状[1 1根据临床表现和嗜酸性粒细胞在消化道壁内浸润的部位,EG E可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黏膜病变型、肌层病变型及浆膜病变型[21 EG E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最高[31目前我国关于EG E的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型病例研究[4-5 ], 无确切的发病率。
但全球EG E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明显增加,可能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61有研究认为该病与食物过敏有关,饮食疗法可作为EG E的初始治疗方法[ 71针对EGE,饮食治疗方法包括要素饮食、经验由非除饮食法和靶向排除饮食[8],每种饮食都有潜在的优劣势。
本文重点比较了3种饮食疗法的优缺点,为EGE的膳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营养评估营养评估是EGE患儿膳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包括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以及膳食分析[91人体测量常常采用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高别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
膳食分析可通过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或食物频率问卷来评估当前的饮食情况,包括有无食物过敏史等。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 本病的诊断有时很困难,如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伴随 胃肠道出血、蛋白丢失等症状,需要考虑此疾病的可能。进一步检查需 要消化道造影以及内镜检测,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此病需要与一 些疾病相互鉴别,如克罗恩病等。
❖ 蛋白过敏性嗜酸性胃肠炎诊断需要依靠两个步骤,首先病人临床表 现需要是由于嗜酸粒细胞的炎症病变引起,其次这个炎症必须是由于特 殊的食物中的抗原引起。
❖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部分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
❖ 嗜酸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很广,可从口腔至直肠,其中胃部和小肠最常 见,肝脏、大网膜等可同时受累。根据受累部位,分为局限型嗜酸性肉 芽肿和弥漫型嗜酸性胃肠炎。
❖ 局限型:以胃窦部多见,常引起幽门梗阻,肉眼可见坚实或橡皮息肉状 肿物,表面光滑,有黏膜覆盖。
❖ 弥漫型:黏膜水肿、充血、增厚,偶见表面溃疡及糜烂,受累肠壁水肿、 增厚、失去光泽,浆膜面失去光泽,有纤维渗出,其组织学特点为:
❖ 1.由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构成的黏膜下基层水肿。 ❖ 2.基质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同时伴有巨噬细胞。 ❖ 3.黏膜下血管、淋巴结、肌层病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根据有无食物过敏分为特发型和蛋白过敏型。 ❖ 1.特发型: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及嗜酸粒细胞浸润深度有关。嗜酸粒细
❖ 1.由于病灶中存在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过敏原与胃肠道组织胺接 触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 2.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细胞衍生的嗜酸性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 所致。
❖ 3.部分学者认为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Fc受体与食物抗原引起的IgE抗 体结合后,在遇相应的抗原,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 但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因为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过敏史,有些患者 控制过敏食物后,不能缓解症状。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一.概述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
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
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依赖于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二.病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儿童多见,成人很少能找到与过敏有关的食物,有药物或毒素引起本病的报告。
三.临床表现1.黏膜型(Ⅰ型)病变主要侵犯胃肠黏膜组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进食特殊过敏食物可使症状加重。
体检可发现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部分患者还可因胃肠道出血表现为贫血。
病变广泛时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贫血等全身性表现,青少年出现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女性可有继发性闭经。
2.肌层型(Ⅱ型)以肌层病变为主,由于本型胃和小肠壁增厚、僵硬,临床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幽门和小肠梗阻、恶心、呕吐、腹痛,抗酸药或抗胆碱药难以缓解。
3.浆膜型(Ⅲ型)浆膜下层病变为主,相对少见,占整个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10%左右。
可出现腹腔积液,腹腔积液中含大量的嗜酸性细胞,本型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两型并存。
四.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
还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可见到夏科-雷登结晶,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中度脂肪泻。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2 3 . 3 2)×1 0 / L ,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比例 4 .1 0 % ~ 6 3 . 2 l %, 嗜酸性 粒细 胞 计 数 ( 0 . 4 8~1 4 . 7 3 )×1 0 ’ /
L 。外周血 嗜酸性粒 细胞增 高者 2 0例 ( 9 5 . 2 %) 。 2 1例 患 者肝 肾功 能 均 正 常 , 1 1例 ( 5 2 . 4 %) 出 现 电
例, 年龄 1 9 ~6 6 岁。症 状 表 现 为 腹 痛 1 6 例
( 7 6 . 2 %) , 多为 脐周 和 上 腹部 疼 痛 , 性 质 为钝 痛 , 呈 持续 性 , 少 数有 阵发性 加重; 恶 心、 呕吐 1 2 例
( 5 7 . 1 %) , 呕 吐 物均 为 胃 内容物; 腹泻 1 0 例
●
食物 药 物 症状及体征 腹 痛
恶 心 呕 吐 腹 胀 腹 泻 ’
( 4 7 . 6 %) , 大 便 次 数 5~8次/ d , 呈稀 糊样 , 其 中3
纳 差 腹 部 压 痛
例伴有黏液 , 无水样便 、 黑便及脓血便 ; 其余 常见症 状 有腹 胀 1 1例 ( 5 2 . 4 %) 、 纳差 8例 ( 3 8 . 1 %) 、 反 酸
分析 。结果
2 1 例E G患者 中, 最常见 的临床症状 为腹痛 ( 7 6 . 2 %) , 以及恶心呕吐 、 腹胀 、 腹泻 、 纳差等。2 0例外 周
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 9 5 . 2 %) , 内镜检查见炎症最常累及 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 , 组织 活检 可见 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 。
嗜酸性 粒 细胞 性 胃肠 炎 ( E G) 是 临床 上 一 种少 见 的 胃肠道 疾病 , 以 胃肠 道 某些 部 位 弥 漫 或 节 段性 嗜酸性 粒 细胞 浸 润 为特 征 。该 疾 病 病 因 、 发 病 机 制 目前仍 不 十分 清楚 , 临床 表现 亦缺乏 特 异性 , 根据 病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腹水常见
文/ 顾文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急症病区)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可累及
消化道多层组织的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性疾病,临床表现各异,缺乏特异性,
因而容易误诊。
笔者近期收治一名以不明
显原因腹水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最终诊断
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患者男性,85岁,2020年9月15日以腹
胀伴纳差2月余,加重1月为主诉就医。
症状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浆膜型),给予激素治疗后效果明显,复查未见异常。
患者低蛋白血症,经输蛋白后仍未能纠正,考虑与炎性反应导致白蛋白渗入腹腔,随腹水引流不断消耗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国际上多采用Talley诊断标准,确诊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有相关的胃肠道症状;②内镜活检或外科病理结果显示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引起的炎性病变,组织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20 个/HP;③排除其他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肾上腺功能不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管炎、超敏反应、恶性肿瘤、寄生虫感染等。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与辅助诊断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与辅助诊断*导读: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血象、放射学和内镜加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1.Talley 标准(1)存在胃肠道症状。
(2)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1 个或1 个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以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克罗恩病、淋巴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Menetrieri 病等。
2.Leinbach 标准(1)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 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
还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 增高,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可见到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中度脂肪泻。
Cr 标记白蛋白增加,α-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增加,D-木糖吸收试验异常。
其他辅助检查:1.X 线检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缺乏特异性,X 线钡餐可见黏膜水肿,皱襞增宽,呈结节样充盈缺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
2.CT 检查可发现胃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腹水。
3.内镜及活检适用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镜下可见黏膜皱襞粗大、充血、水肿、溃疡或结节,活检从病理上证实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对确诊有价值。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发布时间:2022-10-21T08:28:50.634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6期作者:陈莹莹1 杨华2 通讯作者滕玉芳2[导读] 目的:总结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03-202陈莹莹1 杨华2 通讯作者滕玉芳21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2240002南京市鼓楼医院消化内科210009摘要:目的:总结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03-2022.05期间我院接收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4例。
在护理工作中采取症状体征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特殊检查护理、出院指导护理等措施。
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得到缓解、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正确服药、营养状况良好、负性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胃肠镜检查及骨髓穿刺过程顺利、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整体护理效果较好。
结论: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进行精心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病症痛苦程度,并可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进而实现康复速度加快。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护理;体会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其特征为胃肠道有弥漫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常同时伴有周围血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本病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男女均可发病,表现为较急性的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可伴腹泻。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虽可多次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未见有恶变者。
大部分患者具有食物过敏、哮喘、湿疹、过敏体质或季节性过敏等既往病史,过敏对患者的发病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1]。
本病的临床护理尚缺乏经验。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共收治4例EG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的护理体会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的护理体会本文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患者病程时间长,对治疗前景有焦虑情绪,入院后注重心理护理、消化道症状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并热情主动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因,尽量避免一切致病因素,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标签: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护理;糖皮质激素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消化道病变,病因不明,少数患者有哮喘、食物过敏等原发病,但大部分患者并无过敏性病史,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延误诊治。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有: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②约8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的高达15%~70%[1],约20%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始终未见升高[2],消化道活体组织检查[3]或腹水細胞学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4],内镜下胃肠道糜烂水肿。
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个/HP),是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关键[2]。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十分少见,自1937年首先有Kaijser报道后,迄今全世界文献报道不足300例[3]。
2011年海军总医院干部神经内科收治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1例,现将其治疗过程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反复腹痛、腹泻、恶心呕吐2个月,再发两周,于2011年12月1日入院。
患者于2011年10月初无明显诱因腹泻为糊状或稀水样,有黏液,无脓血,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时重时轻,近两周症状加重。
自发病以来,食欲不振、消瘦、体重下降近10 kg,脱发明显,头顶头发稀疏,指甲(趾甲)干枯凹凸。
既往史: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10余年。
入院检查:生命体征正常,消瘦,体检无特殊。
血常规:白细胞(WBC)13.2×109/L,中性粒细胞74.5%,嗜酸性粒细胞0.2%,淋巴细胞25.3%,血红蛋白(HGB)112 g/L,便潜血(+),白血球满视野,未见虫卵,便培养(-),免疫球蛋白E(IgE)746.53 U/mL,C 反应蛋白(定量)17.4 mg/L,抗核抗体(ANA)、抗Sc-70抗体均阴性。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寻求更准确、便捷的诊断方法,以便早期识别和 治疗该病。
治疗策略研究
研究糖皮质激素以外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 免疫调节剂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与其他疾病的比较研究
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比较
比较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与其他胃肠道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病的特征 和本质。
诊断方法
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 查,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的胃肠道疾病。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症状,且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皮 疹、关节痛等。
治疗策略
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同时需要对症治 疗以缓解症状,如止泻、止痛等。
研究进展和展望
病理生理研究
进一步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 了解其与食物过敏、免疫异常等因素的关系。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疾病概述 • 临床表现及诊断 • 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 • 预防及护理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诊断标准
定义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内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消化 系统疾病。
诊断标准
通过内镜检出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等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 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内镜检查
进行内镜检查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并获 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便常规等检查了解患者嗜酸性 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病理学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肠道黏膜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寄生虫感染
如阿米巴病、蛔虫病等,需要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级诊疗
消化病科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肠梗阻及腹水,病变亦可累及肝胆系统,引起黄疸。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类一、按部位分类1.局限性:多见于中老年,病变仅累及胃,约占EG26%,此型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胃窦部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等,胃内的肿块可以导致恶变或胃流出道梗阻。
2.弥漫性:多见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及呕吐,发作有规律,可能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约占50%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二、按浸润程度分类(Klein分型)1.粘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
患者可有过敏性病史及较高的血IgE浓度,其临床表现为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2.肌层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肌层,其临床表现为梗阻,这种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另外,还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3.浆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其临床表现为腹痛,且常伴有腹膜炎、腹水等。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一级医院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化验等做出初步诊断,在尽量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二级医院接诊病人后做出初步诊断,在安全前提下尽快完善胃肠镜及病理化验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诊断,有腹水患者需行腹水常规、生化、脱落细胞化验。
同时嘱患者尽量避免引起胃肠过敏食物,给以维持水电解质热量平衡,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
诊断明确后,可给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或抗过敏药物治疗。
若发生肠梗阻,除禁饮食、胃肠减压、通便灌肠、抗感染、抑酸、补液等基础治疗外,有经验的医院可行肠梗阻手术切除梗阻的部分胃肠道。
手术经验不丰富的医院可转三级医院手术治疗。
三级医院对诊断困难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转三级医院进一步完善检查化验,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密切临床观察。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罕见的、表现多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受影响的胃肠道以及受累的程度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迄今已有百余篇文献报道,大部分是以单个病例或者病例系列的形式报道,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延青教授等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了系统综述,在线发表于近期的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杂志上。
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为大家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已有的病例报道认为EG 可见于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任何年龄段,以 30~40 岁男性最为多见。
Guajardo 等报道在美国EG 的发病率为2.5/10 万,男女比例为1.2:1。
Kinoshita 等报道日本EG 的发病率是美国的5.5 倍,男女比例为1.2:1。
然而准确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病理生理学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盲肠和阑尾,并参与了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见于多种炎症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神经毒素(EDN),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和主要碱性蛋白(MBP),进一步参与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建议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诊断为「组织学嗜酸性胃炎」:1. 胃活检显示平均密度>127 个嗜酸性粒细胞/mm2(或>30 个嗜酸性粒细胞/ 高倍视野),至少5 个独立高倍视野;2. 没有已知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寄生虫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疾病)。
分类及临床表现EG 根据累及位置及累及深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胃和十二指肠,也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
许多患者曾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或者食物/ 花粉过敏等病史。
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5类药物
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5类药物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和小肠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损害,与进食某种特殊食物密切相关,以胃肠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一种胃肠过敏性疾病。
糖皮质激素为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其他药物如孟鲁司特、酮替芬、色甘酸钠、奥马珠单抗等,多用于治疗激素减量后复发、巩固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和緩解不良反应等。
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对EG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EG的诊断一旦成立,如无绝对禁忌证,应立即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
多数症状在用药1~2周后即改善,疼痛迅速消失,腹泻减轻或消失,外周血EOS恢复正常。
浆膜型EG患者激素应用7~10 d后腹水可完全消失,远期疗效亦良好。
黏膜型EG患者应用激素4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激素口服剂量一般为每天1~2 mg/kg,连续应用8周后可逐渐减量。
对复发患者再次口服糖皮质激素仍可有效缓解症状。
但部分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会出现疾病反复,维持剂量不足以控制症状以及抑制EOS增殖,且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出现水钠潴留、难以控制的高血糖、Cushing综合征、生长抑制、骨软化等不良反应。
对于此类难治性病例,可联合其他药物以达到减少激素用量的目的。
2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最初用于哮喘时降低EOS活性,EG时,EOS 活性较支气管哮喘更高。
孟鲁司特治疗EG的机制为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白三烯受体,并减少Ec的激活、聚集、再生。
但目前孟鲁司特用于治疗EG的例数尚少,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3 抗组胺药物酮替芬目前普遍认为EG系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酮替芬为抗组胺药,可竞争性抑制组胺H1受体,有效治疗EG。
对长期应用激素治疗但疗效不理想的患者,加用2~4 mg/d酮替芬,疗程12个月,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清IgE水平和外周血EOS计数正常,组织学检查正常。
4 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色甘酸钠为肥大细胞稳定剂,可抑制肥大细胞在肠道脱颗粒以及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过敏作用,口服剂量100~300 mg,3次/d,推荐与激素联合应用。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 紊乱、感染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胃肠道黏膜发生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 胞浸润、增多,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与地区分布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的发病率 较低,但具体发病率因地区、人 种、年龄等因素而异。
危险因素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导致肠道狭窄,进 而引发肠梗阻。
腹水
危险因素分析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水,与嗜酸性粒细胞 浸润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
包括过敏体质、寄生虫感染、免疫系统疾病 等,这些因素可能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 病的发生风险。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避免过敏原接触
对于已知过敏原的患者,应避免接触相关物质, 以降低过敏反应风险。
习惯。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本次汇报内容总结回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
包括胃肠道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
诊断方法与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内镜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
采用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提来自1 2问题一诊断标准不统一,导致误诊率较高。建议制定更 为明确的诊断标准,提高诊断准确性。
过敏体质、免疫功能紊乱、感染 等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 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 体检或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
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可分为局 限型、弥漫型和混合型。局限型主要累及胃或肠道的某一部 位;弥漫型则广泛累及胃肠道多个部位;混合型则介于两者 之间。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赵翊迪;冯晓莹;宋青雅【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以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granulocyte,Eos)弥漫性或节段性浸润消化道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胃及小肠,通常根据Klein分型分为3种,即黏膜型、肌层型、浆膜型.EGE的临床表现可根据Eos浸润部位及层次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因此,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EGE较为困难.目前,确诊EGE需满足3条标准:存在消化系统症状、经组织学检查明确Eos浸润胃肠道,并除外其他可引起胃肠道组织Eos浸润的疾病.目前EGE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EGE是一种慢性疾病,并具有复发性,患者常需要激素维持治疗,而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EGE的治疗方式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口服不良反应较小的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或采用饮食限定联合无激素治疗等(白三烯抑制剂、硫唑嘌呤、肥大细胞稳定剂等),均已在国内外研究中有所应用.本综述就EGE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实践中诊断及治疗EGE提供新的思路.【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7(032)008【总页数】4页(P733-736)【关键词】胃肠炎;粒细胞;诊断;治疗【作者】赵翊迪;冯晓莹;宋青雅【作者单位】大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辽宁大连 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3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E)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granulocyte,Eos)异常浸润于胃肠道的慢性炎性疾病,是一类少见、诊断较困难的疾病。
EGE于1938年由Kaijser初次报道,早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约为1~20/10万。
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诊断及r治疗观察
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诊断及r治疗观察宋丹【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8(024)013【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2例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患者,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分析进行诊断,分析治疗方法.结果临床检查诊断结果显示为,有3例合并了肠梗阻,10例有恶心呕吐症状,17例表现为黏膜层型,5例表现为肌层型.通过内镜检查发现,患者均表现为黏膜充血症状,存在水肿、溃疡、片状糜烂等表现,通过病理鉴别能够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2例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效果均不显著,所以通过胃镜检查后确诊为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随后给予对症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治疗有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复杂,其中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更容易被误诊.所以,当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症状时,若是无法查明原因,那么在排除其他因素以后,应当将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考虑在内,通过胃镜进行进一步检查判别.【总页数】2页(P80-81)【作者】宋丹【作者单位】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聊城 252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内镜及病理18例分析 [J], 崔轶;胡艳艳2.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CT影像表现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 [J], 何晓浩;孙淑霞;刘莉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J], 丰艳;燕善军4.孟鲁司特钠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外周血TLR4及EOS表达的影响 [J], 郭爱红5.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J], 白娅娅;姚玮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7-14天作为一疗程。也可应用相当剂 量的地塞米松。
治疗方法
色甘酸二钠的应用
色甘酸二钠(色甘酸钠)系肥大细胞稳 定剂,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 粒反应,防止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和缓 激肽等介质的释放而发挥其抗过敏作用。
治疗方法
色甘酸二钠的应用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产生了较
为严重的副反应者可改用色甘酸二钠治 疗,作为前者的替代药物。
色甘酸二钠的用法为40-60mg,每日 3次。也有用至800-1200mg/d。疗程从6 周至5月不等。
病史
患者,女,29岁,医生,因腹泻半月余入院。
病史
患者,女,29岁,医生,因腹泻半月余入院。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病变局限以肌层浸润为主的患者,常
有幽门梗阻或小肠梗阻,可考虑行胃次 全切除或肠段切除或胃肠吻合术。
术后如仍有症状或嗜酸粒细胞升高者, 尚可应用小剂量强的松,5mg或2.5mg/d 口服,维持治疗一段时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 鼻炎、荨麻疹,除可有外周血嗜酸性粒 细胞增高外,Fra bibliotek有其临床表现。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肉芽肿,主要发生在胃、大小肠, 呈局限性包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一 般不升高,病理学特点为嗜酸性肉芽肿 混于结缔组织基质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风湿性疾病,各种血管炎,如变态反应 性肉芽肿病(Churg-Strauss 综合征)和结 节性多动脉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硬皮 病、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可累及胃肠道, 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可出现不 同程度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小 肠黏膜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一)弥漫型多见于30-50岁,男性略多 于女性。病程可长达数十年。80%病人 有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 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发作无 明显规律性,可能与某些食物有关,用 抗酸解痉剂不能缓解,但可自行缓解。
病理改变
klein根据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程度 分为:1.黏膜型:粘膜内大量嗜酸粒细 胞浸润,伴明显的上皮细胞异常,肠绒 毛可完全消失,导致失血、缺铁、吸收 不良和蛋白丢失等;2.肌层型:浸润以 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呈结节状,导 致狭窄与梗阻塞;3.浆膜型:浸润以浆 膜为主,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淋 巴结,有腹水形成。
辅助检查
便常规、尿常规、凝血组合、感染疾 病、血沉、消化道肿瘤六项未见明显 异常
病史
患者,女,29岁,产后3个月,医生, 因“腹泻半月” 入院。
辅助检查
可见腹水。余腹部超声、妇科超声、阑 尾超声、泌尿系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思考
恶心、呕吐
感染性恶心、呕吐 内脏疼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 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恶心、呕吐 内耳前庭疾患的恶心、呕吐
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恶心、呕吐:如脑 炎、急性脑膜炎等。
内耳前庭疾患的恶心、呕吐
内耳迷路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等。
病史
患者,女,29岁,医生,因腹泻半月余入院。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肠道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各种非特异性 消化道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外周血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反复检查粪便虫卵可以 鉴别。
6、手术探察,对于怀疑嗜酸细胞性胃肠 炎一般不行剖腹探查术来证实,但当有 肠梗阻或幽门梗阻或怀疑肿瘤时才进行 手术。
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去除过敏原,抑制变 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 清除病变。
治疗方法
饮食的控制 对于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应
立即停止使用。许多病人在从饮食中排 除有关致病食物或药物后,腹部疼痛和 腹泻迅速改善,特别是以粘膜病变为主 的病人,效果更明显。虽然饮食控制不 一定能治愈本病,但一般在制定治疗方 案时,应把饮食控制作为基本措施,而 首先应用。
疾病诊断
Leinbach标准 (1)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
体征。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或浸润。
疾病检查
1、血液检查,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 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 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还可 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 增高,血沉增快。
X线胃肠钡餐检查正常或显示粘膜水肿 征。
内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 活检有嗜酸粒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2、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浸润以肌层 为主引起胃、小肠壁显著增厚、僵硬。 患者往往出现幽门梗阻或小肠不完全性 梗阻的症状及体征。
临床表现
X线胃肠钡餐检查显示幽门狭窄,蠕动 减少或胃窦多个息肉样充盈缺损。
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
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表现为腹 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除,腹泻减轻和消 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 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 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
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个别病例激素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症状,
临床表现
外周血象仅少数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X线胃肠钡餐造影可显示胃窦增厚、僵
硬、胃窦部狭窄,可有光滑圆形或卵圆 形及分叶状充盈缺损,类似肿瘤。 内镜检查见有息肉样肿块,粘膜充血、 水肿,易误诊为肿瘤或克隆恩病。少组 织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疾病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血象、放射学和内镜加病 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2、CT检查,可发现胃肠壁增厚,肠系 膜淋巴结肿大或腹水。
其他辅助检查
3、内镜及活检,适用于黏膜和黏膜下层 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镜下可 见黏膜皱襞粗大、充血、水肿、溃疡或 结节,活检从病理上证实有大量嗜酸粒 细胞浸润,对确诊有价值。但活检组织 对于肌层和浆膜层受累为主的病人价值 不大,有时需经手术病理证实。
现病史
无发热、寒战,无头痛、头晕,无心慌、 胸闷,无呕血、黑便。
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心 肺(-)。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未 触及明显包块。腹软,全腹部无压痛,无 反跳痛及肌紧张。墨氏症阴性。双下肢无 水肿。
病史
患者,女,29岁,医生,因腹泻半月余入院。
病史
患者,女,29岁,医生,因腹泻半月余入院。
目录
疾病原因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 疾病检查 治疗方法
疾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不清楚,少数病人有哮喘、 食物过敏或有变应性疾病的家族史,但 大部分病人并无过敏性病史。
病理改变
组织学特点包括:
1、由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所构成的粘膜下基
质水肿;
2、基质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可
临床表现
黏膜型 肌层型 浆膜型
临床表现
1、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浸润以黏膜为 主者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泻、吸收 不良、肠道蛋白丢失、低蛋白血症、缺 铁性贫血及体重减轻等。约50%的患者 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
临床表现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可有夏科雷登结晶。 80%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清 蛋白降低,D-木糖耐量试验异常。
上且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总论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是一种极少见的疾 病。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 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
总论
本病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若一旦 累及结肠,则以盲肠及升结肠较多见。 此外,EG还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系 统,引起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肝炎和 胆囊炎,也有仅累及直肠的报道。
正常粘膜间的片状粘膜红斑和小的浅糜烂 灶(图B)。
其他辅助检查
4、腹腔穿刺,腹水病人必须行诊断性腹 腔穿刺,腹水为渗出性,内含大量嗜酸 性粒细胞,必须做腹水涂片染色,以区 别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其他辅助检查
5、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下缺乏特异性表 现,轻者仅有腹膜充血,重者可类似于 腹膜转移癌。腹腔镜检查的意义在于进 行腹腔黏膜组织活检,得到病理诊断。
同时伴有巨噬细胞、巨细胞或组织细胞浸润;
3、粘膜下血管、淋巴管、肌层、浆膜和肠系膜
淋巴结均可受累,伴有粘膜溃疡与有蒂或无蒂的肉芽
肿。嗜酸粒细胞浸润可仅局限于胃肠壁,亦可呈穿壁
性。
病理改变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症状与病变 的部位和浸润程度有关,一般分为两型
弥漫型 局限型
诊断靠胃、小肠活检可见广泛成熟的嗜 酸性粒细胞浸润到粘膜下,并通过肌层 向浆膜层延伸。
临床表现
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浸润以浆膜下 层为主者常可发生腹水或胸水,其中含 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剖腹探查常见小肠浆膜增厚及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胃浆膜病变也可见到类似改 变。
临床表现
(二)局限型多见于40~60岁,男女发 病率无明显差别。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痉 挛性疼痛、恶心、呕吐,起病较急,病 程较短。患者过敏史不明显。
疾病检查
2、粪便检查,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 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 可见到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 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 中度脂肪泻。D-木糖吸收试验异常。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缺乏特 异性,X线钡餐可见黏膜水肿,皱襞增 宽,呈结节样充盈缺损,胃肠壁增厚, 腔狭窄及梗阻。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病因未明 的全身性疾病,它也可累及胃肠道。 60%累及肝脏、14%累及胃肠道,弥漫 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除胃肠道外,常 有50%累及胃肠道外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