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断

合集下载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心理问题是指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的各种困扰和障碍。

根据症状的轻重,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如压力、焦虑、情绪低落等,严重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针对这两类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也有所不同。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观察:医生通过详细的访谈和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情绪表现等,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状况。

2.自评量表:让患者填写一些心理量表,如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通过评估得分来判断患者的心理状况。

3.心理测验:如Rorschach测试、MMPI等心理测验,通过分析患者的回答和行为来评估其心理状态。

4.家庭访谈:与患者的家人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背景、病史及家庭关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5.多学科合作:心理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因素,如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学等,进行多学科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方法更加复杂和全面,包括:1.精神状态检查:通过详细的访谈和观察,检查患者的意识、记忆、思维、感知等方面的功能,并排除其他物质性因素引起的症状。

2.临床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病史、家族史等,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3.精神病理评定:采用一些标准化评估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尺度评定等,评估患者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4.化验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心理症状,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缺乏等。

5.影像学检查:如脑电图、CT、MRI等,用于发现潜在的神经系统异常。

6.专业评估:通过心理专家的评估,比如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以辅助诊断。

综合这些方法,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强调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同时也需要结合客观检查和评估工具的结果,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权威的医学和心理学文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异常及其诊断标准:1.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持续的低落情绪或兴趣丧失。

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或食欲明显增加或减少。

失眠或嗜睡。

活动减少或增加。

疲劳或缺乏活力。

价值感低落或过度的、不恰当的罪恶感。

思维或集中注意力困难,或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有自杀的计划或尝试。

2. 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持续的、过度的担忧和焦虑。

对多种事件或活动感到担忧。

难以控制担忧。

3.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幻觉、妄想或其他思维紊乱。

有情感淡漠或不恰当的情感反应。

5.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有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

6.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重复的、侵入性的回忆、恶梦或闪回。

7.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有不稳定的情绪、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

8.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多个环境中持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过度活跃的行为。

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通常由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等机构制定,最常用的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

以下是常见的心理疾病诊断标准:
1. 抑郁症:DSM-5和ICD-11要求患者有持续的、影响生活和
日常功能的抑郁情绪,包括自我评价降低、兴趣丧失、睡眠和食欲变化、疲劳和精神运动迟缓等症状。

2. 焦虑症:DSM-5和ICD-11要求患者有长期、无法控制的紧
张和恐惧,有可能伴随恐慌发作、焦虑症状甚至身体不适。

3.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DSM-5和ICD-11要求患
者经历过创伤事件,并出现反复的梦魇、回忆、情绪反应或器质上的激惹性症状。

4. 精神分裂症:DSM-5和ICD-11要求患者有持续幻觉、妄想、言语和行为上的混乱,这些症状对日常功能有明显的影响。

5. 躁郁症:DSM-5和ICD-11要求患者有周期性的情绪波动,
包括高涨、冲动和欣快等躁状,以及低沉、自闭和负面情绪等抑郁症状。

这些仅是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的部分范围,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3分不能诊断神经症;4-5分可疑; >6分可以诊断
心理诊断的原则

从重到轻(即排除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等)

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 神经症——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

由粗至细(即先大类,后小类)

诊断流程:



即使是一般心理问题,也先从三原则入手 Ⅰ.根据有无自知力、是否主动求治、有无逻辑思维混 乱、有无幻觉妄想、三原则确定正常心理或异常心理 (排除精神疾病) Ⅱ.判断心理健康还是心理不健康 Ⅲ.根据四条标准明确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还是神经症 Ⅳ.根据主导症状确定心理障碍在症状分类中的位置 (大类如神经症) Ⅴ.诊断心理障碍具体性质(小类如恐怖性神经症) 填写格式: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神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

4.反应泛化—化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还没有把握诊断是神经症,但可以给予可疑诊断。 1.变形冲突——因

非现实非道德性因素引发内心冲突,即引发原因只涉及生活 中不太重要事情且不带有明显道德色彩。 (变形冲突) 痛苦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为2个月,未超过3个月。 (超过三个 月即神经症) 精神痛苦较难解决,社会功能受损,工作生活有一定程度影 响,但严重程度未达到神经症诊断标准。 (神经症:影响心 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 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心理冲突内容泛化。

2.持续时间——时


3.功能受损——度


4.内容泛化

心理冲突之常形与变形(区分神 经症与正常的主要依据)

心理诊断步骤范文

心理诊断步骤范文

心理诊断步骤范文第一步:收集信息和背景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的第一步是收集个体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个体的背景和生活环境。

此外,还需要收集有关个体主观感受和体验的信息,比如心理症状、行为问题和主观筛查量表评估等。

第二步:进行初步评估初步评估是对个体的心理症状和行为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评估。

可以通过面谈、观察和使用心理测量工具等方式来进行。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心理专家初步了解个体的问题,并初步判断可能的心理诊断。

第三步:综合评估和诊断综合评估是指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更全面的信息来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

可以使用不同的心理测量工具,比如量表、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来获得更具体和客观的数据。

此外,还可以利用观察和面谈等方式来获取更多与个体有关的信息。

综合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心理专家更加准确地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并进行相应的诊断。

第四步:制定治疗计划根据综合评估的结果,心理专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干预等。

治疗计划的制定是根据心理专家的判断和经验,同时也需要遵循相关的治疗指南和原则。

第五步:实施治疗和干预实施治疗和干预是将治疗计划付诸实施的阶段。

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和解决问题疗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需要与个体进行密切的合作和沟通,以便适时调整治疗计划和方法。

第六步: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是对个体治疗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估的过程。

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评估治疗效果,比如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观察和面谈等。

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的目的是帮助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改进治疗方法。

第七步:调整治疗计划并进行长期管理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修改治疗计划。

此外,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和干预,以帮助个体稳定和改善心理状态。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后悔、自责、紧张、焦虑)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1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是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1、求助者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是属于现实意义(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求助者体验到痛苦情绪(如悔恨、失落、恼怒、悲哀等)2、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难以解脱。

4、痛苦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它方面。

5、多次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是:第一,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第二,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第三,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以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四,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也就说,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神经症的评分标准是什么?1、病程: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3个月到1年为中程,评分为2;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为3。

2、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为1;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为2;重度者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或易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分3。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一般性的,不严重的心理障碍。

它的诊断标准是:1、不符合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2、不符合癔病的诊断标准;3、不符合强迫障碍、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4、不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规定,规定明确指出了“精神障碍”的定义: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

本法所称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是指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可以担任监护人的人。

我们使用排除法,排除“精神障碍“这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就是一般心理问题,以下是我总结的判断自己是不是一般心理问题的依据,仅供参考。

一、情绪反应如果焦虑、抑郁、恐惧、害怕和担忧这些情绪严重的干扰和影响了您正常的生活,让您特别的难受,那么这是看心理医生的一个指针。

二、躯体反应如果您的身体也感觉不适,如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出汗,身体某些部位极度的不适。

这些让您感觉烦燥,易激惹,或者睡眠受影响、饮食方面受影响。

三、过激反应在这种情绪下你有一些过激的想法,例如自残自杀的想法和观念,那您就需要看心理医生。

四、精神科心理医生的专业诊断1、问诊心理医生在问诊的过程中,会评估您的精神状态、情绪状态、认知、思维、社会功能等各方面;2、心理测评心理测评量表只是心理医生一个诊断辅助工具;3、疾病的排查并通过医学仪器做相关的病症排查,判断您是否是心理疾病。

4、心理疾病的治疗方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住院治疗等。

综上所述,如果你近一个月感觉自己的情绪、行为、思维、情感与之前有很大的差异,就建议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诊断。

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比如幻听、妄想,尤其是出现怀疑有人想要伤害自己、害怕有人在饭菜下毒、凭空听见有人跟自己对话甚至凭空听见有人命令自己做事情等。

2、有可能出现各种言行紊乱以及冲动伤人的表现,比如脾气暴躁、情绪无法控制,因为琐事与人争吵、打架,频繁往外走等。

3、有可能会严重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如果心理疾病已经造成患者终日以泪洗面、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见人、无法工作甚至每天躺在床上、不吃饭、不喝水,影响生命健康,非常可能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诊断名词解释

心理诊断名词解释

心理诊断名词解释
心理诊断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医师,通过对个体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参照来确定其心理健康状况,判定是否存在心理障碍,诊断其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在心理诊断过程中,评估人员会收集一系列的信息,包括患者的自我报告(如心理测验的结果,生活史,病史等),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评估患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状况,同时还可能借鉴其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提供的信息。

这些信息会被综合分析和解释,以便给出一份关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报告。

心理诊断的结果可以提供给患者个性化的治疗推荐,也可以帮助专业人员了解和解决个人、群体或组织的问题。

此外,心理诊断结果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有助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和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诊断并不意味着标签化个体。

每个人都有可能有某些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正常的,正如身体疾病一样。

心理诊断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更加科学地对待和管理心理健康。

虽然心理诊断的结果可以为个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是正确和有效的心理诊断需要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专业人员进行,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

家长和教师如果发现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应该尽早寻求专业帮助,而不是自行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甚至可能加重问题。

心理卫生诊断流程

心理卫生诊断流程

心理卫生诊断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观察和访谈。

医生通过与来访者进行系统性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疾病发生、
发展、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询问来访者的主诉、症状、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生活史、家族史等信息,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可能的原因。

2.进行精神专科检查。

医生需要与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面诊,对来访者的感知、
知觉、意识、思维、情感、注意力、智力、记忆力、意志力和自知力等方面进行检查,以形成关于来访者心理状态的全面评估。

3.心理测评。

根据初步判断,医生会选择适当的心理测评工具,如量表、问卷、
测试等,对来访者进行更深入和客观的评估。

4.排除相关的检查。

医生可能会通过相关的辅助检查,例如血常规、尿常规、
肝功以及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来排除疾病所致的心理状态的改变。

5.综合诊断。

最后,医生会根据前面四个步骤收集到的信息,参考国际或国内
公认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如DSM或ICD等,对来访者进行综合诊断。

心理诊断的名词解释

心理诊断的名词解释

心理诊断的名词解释心理诊断是心理学领域中的术语,用来描述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它是通过收集、整理和解释与心理问题相关的信息,以便全面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并提出合适的治疗方案或建议。

心理诊断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其中包括访谈、观察、测试和评估等。

在心理诊断过程中,心理学专家将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包括个体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教育程度、工作经历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等。

这些信息将协助心理专家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

心理诊断依赖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同时也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专家在进行心理诊断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他们必须了解不同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并且在诊断中采取客观和科学的方法。

通过心理诊断,专家可以确定个体是否患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和描述。

心理诊断结果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弱点和优势,并在改善心理健康方面提供有效的干预。

心理诊断还可以用于研究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收集大量的心理诊断数据,心理学研究者可以分析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治疗效果等问题,从而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参考。

心理诊断的实践和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

心理学专家必须保护个体的隐私与权益,并确保收集和使用的信息安全可靠。

他们应该持有专业资格,在进行心理诊断时坚守职业道德,并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发展。

尽管心理诊断在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个体的心理状况复杂多样,心理诊断只能是一种近似和概括的描述,不能完全捕捉到个体的全部心理特征和经历。

同时,心理诊断对于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适应性也存在差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心理诊断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实践和研究方法,用于评估和了解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一、绪情问题绪情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异常波动、情绪低落或情绪过度激动等。

判断绪情问题存在的标准如下:1.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两周以上。

2. 强度:情绪问题的强度超过正常范围,波动频繁且明显。

3. 社交关系:情绪问题影响了个人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正常互动,使其感到困扰。

4. 日常生活:情绪问题导致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

二、焦虑问题焦虑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未来或现实生活中各种情况的过度担忧和恐惧。

判断焦虑问题存在的标准如下:1. 焦虑程度:焦虑状态经常出现,且时间较长,无法控制。

2. 身体反应:焦虑引起身体不适,如心悸、胃痛、头痛等。

3. 社交关系:焦虑问题影响了个人与他人的正常社交互动,导致孤立、退缩。

4. 日常生活:焦虑问题严重干扰了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功能。

三、强迫症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烈而无法抗拒的冲动和观念,并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来缓解焦虑。

判断强迫症存在的标准如下:1. 思维:持续出现无法控制的担忧、想法或冲动。

2. 行为:反复进行一些特定的行为或仪式,以缓解内心的焦虑。

3. 强度:强迫行为占据了较长时间,并且对个人正常生活造成了明显的干扰。

4. 日常生活:强迫行为已经干扰了个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四、社交恐惧社交恐惧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

判断社交恐惧存在的标准如下:1. 社交场合:对大多数社交场合感到极度不适和紧张,或回避社交场合。

2. 强度:社交恐惧的程度超过了正常的紧张和不适,且持续时间很长。

3. 功能受损:社交恐惧导致个人在社交互动中表现不自然、困扰和退缩。

4. 日常生活:社交恐惧严重干扰了个人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五、心境抑郁心境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等。

判断心境抑郁存在的标准如下:1. 持续时间: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的状态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两周以上。

心理诊断的步骤与技巧

心理诊断的步骤与技巧

心理诊断的步骤与技巧心理诊断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心理专业人士了解和评估个体的心理状况和问题。

本文将介绍心理诊断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技巧。

一、信息收集在进行心理诊断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个体自述、观察者的报告、测量工具的测试结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等。

信息收集的方式可以包括面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

1. 面谈面谈是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式之一,通过与个体面对面的交流,心理专业人士可以了解个体的心理历史、家庭背景、目前的心理状况等。

面谈的技巧包括倾听、提问和观察非言语行为等。

2. 观察观察是另一种重要的信息收集方式,通过观察个体的言语、行为、姿势以及情绪表达等,心理专业人士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观察可以在诊断者与被诊断者共同生活或工作的环境中进行,也可以通过录像、录音等方式进行。

3.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可以收集到大量客观的信息。

通过被试者填写相关的问题,心理专业人士可以评估个体的心理特征、特殊问题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

二、信息整理和分析在信息收集阶段之后,心理专业人士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准确地进行诊断。

这一步骤可以包括对个体的心理特征、问题表现、心理健康水平等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归纳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将相似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合,以便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和问题。

2. 总结对归纳后的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明确个体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点。

三、诊断和评估基于信息整理和分析的结果,心理专业人士可以进行诊断和评估。

诊断是指对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进行辨识和分类,而评估则是对个体的心理状况和功能进行评定。

1. 诊断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心理专业人士可以对个体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

诊断可以采用精细的分类系统,如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也可以采用简化的诊断标准。

2. 评估评估是对个体的心理状况和功能进行量化和客观化的评定,通常使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

第六章 心理诊断

第六章 心理诊断

(三)对心理紊乱状态作出分类诊断 临床上可把心理紊乱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称为心理问题,系指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的 和反应强度不甚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为心境和情绪 方面产生一定波动,思维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 十分完整; 第二类称为心理障碍,这是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久、 内容充分泛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一种沉重精神负担,这类 心理紊乱患者不单在情绪方面波动较大,而且出现各种违 反逻辑性思维或思维逻辑错误,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人 格也可能出现某些缺陷; 第三类称为心理疾病边缘,这是心理紊乱的最严重状态, 患者往往带有不甚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 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过分偏离常态、社会交往 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等。
行为观察和产品分析法都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 内在的精神活动和外部行为之间毕竟存在差异,因此也有 缺陷。此外,分析者本身的洞察力和理论素养,都会对这 种方法带来影响,同时这种方法的掌握是比较困难的。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异常有种种理解, 这些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是 完善的,粗略地归纳有以下几种:
3.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 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 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 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 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 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 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 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但由于 接受过专业训练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 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故对大 多数心理障碍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而对少数病 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心理问题诊断大全

心理问题诊断大全

各类心理问题‎全解析1.心理诊断结果‎按严重程度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似神经症‎---→神经症----→各种精神障碍‎---→精神病2.心理咨询主要‎流派: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流派、人本主义等3.心理咨询中常‎用专业心理测‎试: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联合型瑞文测‎验(CRT)、中国比内测验‎)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90项症状清‎单(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4.心理的总划分‎:5.心理咨询师工‎作范围: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似神经症‎、各种精神障碍‎以及精神病药‎物治疗恢复期‎。

6.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有无自知力:知道自己哪些‎症状是不正常‎的,主动寻求帮助‎)有无自知力是‎精神病诊断指‎标(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认知、情感、意志之间协调‎一致:如难过时就会‎哭、受不公平待遇‎会愤怒、害怕了就会逃‎避等等)(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如果完全背离‎了以上三点,并且出现了明‎显幻觉和妄想‎,初步可以判断‎为精神病。

7.心理问题的诊‎断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8.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心因性‎精神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

心理学四个诊断标准。不健康:四个标准

心理学四个诊断标准。不健康:四个标准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看到有的总结出了343:分界问题。

四条。

不正常:四个诊断标准。

不健康:四个标准。

老师:我不太明白这里的“三个四”具体指什么,请讲解一下可以吗?谢谢!正常--异常分界:1.三原则主客知情意人格2.典型症状,行为3.自知力4.求医行为异常:1.症状学标准2.病程3个月以上3.严重程度客观:社会功能受损主观:精神痛苦程度4.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神经症,身体疾病,闹器质性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病不健康1.一般心理问题2.严重心理问题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楼上同学前面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不健康的不是这个你说的是诊断了,不是诊断的标准不健康1,引发问题的原因2,病程3,严重程度/社会功能4,是否泛化关于对深圳市助者做诊断的程序,书上有两种方式回答第一种有四点:1、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较强烈的现实刺激,2、内心冲突是否有道德色彩和现实意义,3、心理、生理、社会功能是否受到影响4、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后分析排查,以神经衰弱、神经症和精神病相鉴别,第二种是: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有无自知力和求医行为,判断是否是精神病,2、根据典型症状,精神痛苦程度,时程、是否泛化、社会功能改变等内容判断是否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还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3、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4、最后做出诊断。

请问老师在考试时遇到这个问题用选用哪一种程序?这个问题有点困惑。

这道问题,我以前问过老师,好像你的第一种回答是老版的,现在好像都用第二种回答,而且你的第二道回答好像不全面。

我记得是: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判断求助者主客观是否统一,知情意是否协调一致,判断有无自知力和求医行为,判断求助者是否有幻觉妄想。

2、根据病症学说明求助者的问题。

3、根据病程学标准判断。

4、根据求助者的痛苦程度判断。

(主观痛苦程度,客观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

)5、根据排除学标准判断。

我这么回答不知道对不对,只是大家互相交流沟通一下,我也希望老师能回答一下这题,呵呵,谢谢!两种结合起来比较好,第一种偏向于神经症的诊断过程,而且最重要的是缺少对正常异常和精神病性的排查.第二种是心理不健康类的过程,由于诊断标准不一样,诊断的过程肯定也不一样。

心理诊断的程序

心理诊断的程序

第四节心理诊断的程序一、诊断的流程〔一〕初诊初诊主要指咨询者运用心理诊断的各种技术与来访者第一次接触后所形成的初步诊断,有时是心理问题的性质判断,有时是心理问题类型的判断,有时是心理问题的大概印象。

一般来说,初诊都是安排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初始阶段的。

但是,咨询者不能简单地把与来访者的初次会谈就定义为初诊,也就是说,不能把与来访者的初次接触就认为是初诊。

与来访者的初次会谈一般包括几个步骤:第一,介绍心理咨询的原则及心理咨询的情况;第二,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第三,收集咨询者作出诊断所需要的资料;第四,通过倾听、提问、分析对来访者的情况作出初步的诊断。

咨询者要注意,第四点是建立在咨询者对来访者有一定了解,而且有比较充足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在初次会谈之后,对来访者的了解还没有完成,没有获得相对充分的资料,这时,就不能称为初诊,咨询者对来访者的初诊可以推迟进行,直至对来访者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

对初诊的理解也不要单纯从初次与来访者的接触时间来看,因为时间也只是参考指标。

纯从初次与来访者的接触时间来看,因为时间也只是参考指标。

纯从初次与来访者的接触时间来看,因为时间也只是参考指标。

因为初诊是对来访者的问题所形成的一个初步的诊断,是对其心理问题的一个判断,所以,初诊也容易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初诊容易迅速地对问题作出选择和判断,缺乏深入地论证。

这是由于初诊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

由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需要,咨询者必须在掌握一定的信息资料后,迅速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所以,一般来说初诊也就会缺乏深层次的论证和探讨。

也可以说,这就是初诊本身的一个特性。

〔2〕初诊经常在信息不充分和不全面的情况下进行。

在以50分钟为一个单位的会谈时间里面,要完成几个部分的内容,包括对来访者资料的收集。

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了解来访者的信息资料是很困难的,所以,初诊也就只能是以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并根据这些资料作出初步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复习:正常与异常(三原则)
正常
一 般 心 理 问 题 严 重 心 理 问 题
定性分 析依据
神 经 症 性 心 理 问 题
异常
精神障碍
神 经 症
健康
定量分 析依据
不健康
精 神 分 裂 症
心 境 障 碍
应 激 相 关 障 碍
心癔 理症 生 理 障 碍
人 格 障 碍
常形冲突
变形冲突
第一章 心理不健康分类及诊断
心理问题(按性质分类)
Βιβλιοθήκη 恋爱婚姻问题 家庭问题 心理成长发育问题 情绪情感反应 社交适应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躯体疾病 其他:学校心理问题、性心理问题
案例分析:
43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 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 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 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 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 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 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 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 合征。
CCMD式:

a.严重标准:精神痛苦;社会功能已经受损;内容充 分泛化。 (即四条标准中的3、4、5) b.病程标准:病程持续时间持久(两年多来从不与人 多讲话)。 c.症状标准:恐怖或恐惧症状。害怕对象为人际接触、 在人群中被人审视(与人讲话不敢直视,眼睛躲闪)。 d.排除标准:害怕对象不是特定场所,排除场所恐怖; 害怕对象为非特定事物,排除特定恐怖。

没有焦虑、强迫主导症状,排除焦虑症和强迫症。

——根据ab项诊断为神经症,根据c项诊断为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根据d项排除焦虑症和强迫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心理诊断的方法 心理诊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测 量法、问卷调查和作品分析等方法。


三.心理诊断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诊断的客观性。 2、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心理问题。 3、坚持系统性,防止片面性。 4、尊重隐私,为来访者保密。


第二节 不同类型心理困扰 的简单诊断
一 、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区分
◆矛盾意向:(对同一事物都产生
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 ◆矛盾观点:(两种观点或概念相互矛
盾,同时在思想中出现,判断不出对
与错) 都明显地表现知情意的分裂。
3、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
◆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形成的独特的个性,
在成年后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无重大变革
一般不易改变。 ◆相对稳定性破坏,而这种破坏并非心血来 潮而是有相当长时间的变化,自己并非理 喻,也不加纠正。
二、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
(一)心理紊乱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时间: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
◆内容:问题内容只限局于引发事件自身 而没有泛化 ◆强度:问题反应强度不甚剧烈 ◆影响:对认知功能,特别是思维未受严 重影响
二、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
(一)心理紊乱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 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 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任何的感觉知觉都必须有客观现实
的存在,没有客观事物存在的知觉 则是假的知觉,脱离现实知觉,这
种知觉就是幻觉。
◆任何思维的内容都有客观现实存在
◆脱离现实的思维,主观上认为有事实存 在,而客观上确是明显荒谬脱离现实的 想法, 这种想法就是妄想。 ◆ 这种妄想有下列几个特点: ①坚信不移,无法理喻; ②荒谬离奇,与事实不符; ③自我关连,自我卷入;
(七)孱弱型人格障碍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
病态的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对人缺 乏感情,无责任感,不承担义务; 易激惹,难以与他人建立持久、牢固的亲 密关系; 行为无计划,带有冲动性往往受偶然的动机、 情绪冲动和本能欲望所驱使,不能维持持久的学 习或工作;
不愿受到管束和制约,对权威和各种社会规 范充满敌意;缺乏害感和悔恨感,对自己的错 误以及给他人照成的损害很少自责,屡教不改, 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④与文化背景不相符。
◆自知力:对自己所患的病和症状有明
显认知能力 ①对精神症状(妄想和幻觉)有辨别
能力
②认识自己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 ③以及能配合治疗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的一致性原则
◆人类精神活动虽然可分为知、情、意 等部分,但它确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人们的喜怒哀乐都有相应的表情、思 维,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如遇到父母 突然病故,出现哈哈大笑,若无其事, 那就表现情感与意志不协调。 ◆矛盾情感:(在同一时间内体验到两种 相反的情感并不感到对立,也不痛苦)
(三)心理紊乱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 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时间:确切时间不明确,持续时间较长 ◆内容:问题内容泛化,有的与原始抑制
刺激相距较大
◆强度:严重干扰了某些正常思维逻辑和
正常工作
◆影响:往往出现偏执人格和行为偏离,
有的出现了典型的妄想和偶然出现幻觉
三、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 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 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 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 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 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 有改善。 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 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主要类型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二)冲动型人格障碍
(三)偏执型人格障碍
(四)分裂样人格障碍
(五)情感型人格障碍
(六)癔症型人格障碍
(二)心理紊乱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 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 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 格缺陷。
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 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 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 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 落、恼怒、悲哀等等); 2. 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 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 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 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 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 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 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 应对象被泛化。
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 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 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 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 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 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 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意义、方法和原则


一.心理诊断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意义 所谓心理诊断就是运用观察、谈话、测量等心 理学方法对人的智能状况、人格特征和心理健 康状况等心理素质进行鉴定、评价的过程。 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的首要步骤和环节。要想 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障碍,必先辨明他存在何 种性质的心理问题。判断正确方能对症下 “药”,帮助来访者分析心理问题及发生的原 因,并选择适当的矫正方法。因此,心理诊断 在心理咨询中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