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

三、雷暴日等级划分
凡在一天之内能听到雷声的就算一个雷暴日。 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 区、强雷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的地区: 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天,不超过40 天的地区; 3、 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天,不超过60 天的地区; 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以上的地区。
三、防雷的知识
(一)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
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 类。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 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 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3、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 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 共用接地系统: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 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
电位连接带、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 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第四章 防雷产品及选择
现在的防雷产品琳琅满目,但概况起 来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 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和。 其中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 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 圆钢;接地装置一般采用角钢、钢管或圆 钢;电涌保护器主要包括电源电涌保护器 和信号保护器。
(3)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了,它 袭击的对象本身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并不太大, 而由此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就难以估计。 (4)产生上述特点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关键性 的特点是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 备上。雷电的本身并没有变,而是科学技术的发 展,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变了。微电子 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各种生产和生活领域,微电子 器件极端灵敏这一特点很容易受到无孔不入的 LEMP的作用,造成微电子设备的失控或者损坏。

雷电的基础知识

雷电的基础知识

雷电的基础知识在带有不同电荷雷云之间,或在雷云及由其感应而生的不同电荷之间发生击穿放电,即为雷电。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极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伴随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恐怖而雄伟壮观的自然现象。

一、雷电的成因及其特性参数⑴、雷云和雷电①雷云:能发生闪电的云为雷云。

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均与闪电有关,其中积雨云则最为重要。

②闪电: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

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即“闪电”。

闪电的形状:枝状、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⑵、雷电的成因①雷电:带有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上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异性电荷,随着电场强度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两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②闪电:带负电荷的雷云在大地表面会感应出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超过大气被击穿的强度时,就发生了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即常说的闪电,或者说是雷击。

③雷云放电过程:雷云——雷电先导——迎雷先导——主放电阶段——余辉放电⑶、雷电的特性参数①雷电日(T):一年中发生雷电放电的天数,(衡量雷电活动频繁的程度)。

②雷电流:雷击电流大致呈单极性的脉冲波。

主要可采用三个参数来表示,即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时间和半幅值时间。

③雷电过电压:主要决定于雷电流陡度和雷电流通道的阻抗,它的大小可按下式来计算:U=IR+L(式中:I—雷电流幅值kA;i—随时间变化的雷电流kA;R—接地电阻Ω;L—雷电流通道的电感H)。

二、雷电的种类主要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入侵、雷球、雷击电磁脉冲。

⑴、直击雷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⑵、感应雷也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

17、雷电基础知识

17、雷电基础知识

半值时间T2 (ms)
电荷QS (As) 单位能量W/R (MJ/W)
350
100 10
350
75 5,6
350
50 2,5
TT GB 02/03/2014 14
回击电流
1.负地闪首次回击2.负地4 15
闪电电磁辐射及传播示意图
VLF/LF以地波、地电离层中的天波传播,传播距离较远 VHF以射线方式传播、受地球曲率控制,传播距离较近
E
02/03/2014
23
(3)感应起电机制
在垂直向下的环境电场作用下,各种不同 尺度的降水粒子被极化,使其上部感应出 正电荷,下部感应出负电荷。极化的大粒 子在其下落过程中会追上冰晶和云滴等小 粒子,当大小粒子相碰后,小粒子又弹离 降水粒子时,如果它们相碰时的接触时间 大于两粒子间电荷转移所需弛豫时间,则 弹离的小粒子将带走正电荷,而使大降水 粒子携带静负电荷。在重力分离过程中, 较轻的带正电荷的云粒子所上升气流到达 云体上部,并逐渐形成正电荷区,而携带 负电荷的降水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集聚在 云体中下部形成负电荷区。这种自上而下 的空间电荷结构又加强了环境电场形成正 反馈。
击穿/梯级先导的发展: 梯级先导是一系列小电 流脉冲(约50m长),随 着它的向下传输电离一 个空气柱。
连接:向下发展的梯 级先导与从地面产生 的向上的连接先导连 接后,形成一个完整 的电离通道。
回击:在由梯级先导形 成的电离通道中流过的 大电流脉冲,并中和了 更多的云中电荷。
02/03/2014
8
02/03/2014
20
1.雷暴云的起电
雷暴云中正负不同极性电荷 区的形成过程,称为雷暴云 的起电过程。雷暴云中存在 着强烈的上升气流和各种尺 度及不同相态的水成物粒子, 通过扩散、离子捕获、粒子 间的碰撞分离等过程,使不 同尺度的粒子携带上不同极 性的电荷,在气流和重力作 用下不同极性电荷发生分离, 形成正负不同极性的电荷区。 当雷暴云中局地电场超过约 400kV/m时,就可以产生闪 电放电。 (1)感应起电机制 (2)非感应起电机制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一、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天空中的云团在静电感应作用下,产生电荷并聚集形成雷云,当云层对地面产生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空气电离而导电,形成放电通道,出现闪电和雷鸣现象。

雷电具有极高的能量和电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设施、设备和人身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雷电危害识别雷电危害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三种形式。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设备和人体等,造成直接损害;感应雷是指雷电放电时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导致设备过热、损坏;雷电波侵入则是指雷电沿输电线路侵入,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三、防雷设施与设备防雷设施主要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用于接引雷电并将其引入地下;防雷设备主要包括浪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等,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四、防雷安全措施1. 安装防雷设施:建筑物应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防雷设施,并与地下连接线良好连接。

2. 设备接地:电气设备应进行接地处理,以避免雷电击中设备时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

3. 安装电涌保护器:电子设备应安装浪涌保护器,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

4. 防雷宣传教育:加强防雷宣传教育,提高员工防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 建立防雷安全制度: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防雷设施及设备。

五、应急处置与救援在遭遇雷电天气时,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及时关闭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切断电源和信号线路。

2. 避免在空旷地区停留,尽量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

3. 不要在树下、金属物体附近停留,避免使用金属雨伞等物品。

4. 如果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雷电天气,应关闭车窗、收音机天线,避免接打手机。

5. 在雷电天气结束后,应尽快离开躲雨的建筑物,以防积水带电伤人。

同时,需要了解基本的救援常识,如心肺复苏术(CPR)等,以便在遭遇意外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

六、防雷安全法规与标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防雷安全法规和标准。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基础知识

防雷的基本解决办法
接闪 主要是利用避雷针、避雷带等装置拦截闪电 并利用引下线、地网把雷电流泄放入地。
防雷的基本手段
分流 主要是利用SPD和接地把沿电源、信号、天 主要是利用SPD和接地把沿电源、信号、天 馈及其它金属线路或管道涌入的雷电流泄 放入地。
防雷的基本手段
均压/ 均压/等电位 主要是利用SPD及接地手段控制防雷区间及 主要是利用SPD及接地手段控制防雷区间及 设备各部分之间的电压差,使设备各部之 间的电位基本相等。
雷电活动的气候特征
(一)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地理分布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地理分布示于图8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地理分布示于图8,根据 此图,可将我国的雷暴活动划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北,东经105°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北,东经105°以东地区;第二区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南,东经105°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南,东经105°以东地区;第三区 域大致位于北纬36°以北,东经105° 域大致位于北纬36°以北,东经105°以西地区,但 其东南角划归第四区域;第四区域大致位于北纬36° 其东南角划归第四区域;第四区域大致位于北纬36° 以南,东经105° 以南,东经105°以西地区。 第一区域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大 部、陕西省、四川省东半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 省东南角等地区。这一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 省东南角等地区。这一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50 天左右,年平均雷暴日数随纬度的变化不大显著。
第二区域主要包括浙江省、福建省、广东 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东南角、江西省、 湖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湖北和江苏三省 位于长江两岸的平均雷暴日数为40-50天左右, 位于长江两岸的平均雷暴日数为40-50天左右, 到了两广南部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已递增到 90-120天以上。 90-120天以上。 第三区域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南角、 甘肃省中部和西北部、青海省西北部、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等地区。这一地区除新疆西北角外, 主要由沙漠、戈壁滩和盆地等干旱地区组成, 因此,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一般只有20天。 因此,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一般只有20天。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

(d )雷云间放电图5- 1雷云放电现象(二)雷电的分类1 .雷电按照放电形式不同分为:线形雷、片形雷和球形雷(1)线形雷。

线形雷是一种 蜿蜒曲折,枝叉纵横的巨型电气火花,长2-3公里,也有的长达10公里,线形雷是闪电中最强烈的一种,对电力、电讯系统及人畜和建筑物等威胁最大。

线形雷大多是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这种闪电可以同时击在大多数情况下(约50〜70%以上),雷 而是多重的,也就是说由若干个先后在同一通道上发展1〜27 次,单次放电的延续时间一般为 但也有的是雷云之间的放电。

电基本知识人们在研究磨擦起电现象时发现, 当带正电的物体和带负电的物体靠近时, 常有火花产生,同时发出劈啪的声响,这种现象叫做放电。

雷电是大自然中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之间的大规模放电现 象,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的声音。

从电学的角度来讲,雷云放电就会产生雷电流,雷电流除具有电流的一般的特性外,还有发生时间短(微秒 级)幅值高(几百KA )的特点,所以雷电流的瞬间功率是巨大的。

正因为雷电流的特殊性,使得雷电有其 特殊的破坏力, 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线短路、引起森林大火,还会造成人员的直接伤亡。

自来,人 们致力于雷电及其防护的研究实践已有刪年的历史,绩,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

了解雷电基本知识,有利于搞好仓库防雷安全 工作。

-、雷电的形成与分类 (一)雷雨云和雷电的形成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或称积雨云),雷雨云是热气流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 的。

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 和热辐射作用,温度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气 体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

热气流在上升 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 就形成了云。

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基础知识
Your site here
LOGO
1.2、 欧美雷电科学的建立
只有在电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方有了对 闪电科学认识的条件。第一个把实验室中的电与 自然界的闪电发生联系的人是曾任英国伦敦皇家 学会馆长的豪克斯比(Hauksbee)。1706年他 用玻璃棒摩擦带电,研究它的发光,看到静电产 生的闪光和闪电相似,而发生了联想,这种猜测 已接触到物理学的本质,可以认为是对闪电进入 了科学认识之门,这还仍不能认为是对闪电有了 科学认识,因为他没有建立在科学实验的论证上。
Your site here
LOGO
2.雷电的形成和分类
2.1、了解雷电的形成: 2.1.1雷云形成的物理过程 当地面含水蒸气的空气受到炽热的地面烘烤受 热而上升,或者较温暖的潮湿空气与冷空气相 遇而被抬高都会产生向上的气流。这些含大量 水蒸气的空气上升时温度逐渐下降形成雨滴、 冰雹(称为水成物),这些水成物受大气电场、 重力、对流以及温差、碰撞感应、破碎等起电 效应的同时作用,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 位积聚,就形成了积雨云,即雷雨云。
Your site here
LOGO
1.3、接闪杆的发明
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 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一根数 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 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 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 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 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 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Your site here
LOGO
1.2、 欧美雷电科学的建立

16世纪,现代科学先驱英国的弗兰西斯-培 根、法国的勒内· 笛卡儿、意大利的伽利略等 人在反对宗教封建神学和经验哲学的斗争的潮 流中倡导和宣传了正确的科学思想和可选方法, 对当时和后人产生了极大影响,把科学实验提 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理性思 维,怀疑一切教条和无根据的论断。很多学者 进行了试验和观察,在18世纪中叶对电的本性 建立了科学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很快把雷电的 神学面纱揭穿,从而初步建立了雷电科学。

第一部分-雷电的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雷电的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雷电的基础知识一、雷电灾害的严重性雷电发生时,伴随着电闪和雷鸣,雷霆万钧、令人生畏。

在全球范围内,雷电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每秒钟就有上百次雷电;每天约有800多万次雷电;一年中平均发生30多亿次雷电。

实际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遭受雷击的概率极少,但碰到雷电这种天气现象的情况是很多的,因雷击而死亡的人数全球每年可达上万人。

在雷鸣电闪的时候,它所产生的冲击波和火光以及雷电电流,常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引发火灾以及造成电力、通信和计算机系统的瘫痪事故,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20世纪末,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把雷电灾害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美国将雷电列为排名第二的天气杀手。

二、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

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三、雷电危害方式雷电灾害所涉及的范围几乎遍布各行各业。

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效应之一就是其抗雷击浪涌能力的降低。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组件的测量、监控、保护、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电子设备广泛运用于电力、航空、国防、通信、广电、金融、交通、石化、医疗以及其它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大型CMOS集成元件组成的这些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着对暂态过电压、过电流耐受能力较弱的缺点,暂态过电压不仅会造成电子设备产生误操作,也会造成更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防雷安全知识

防雷安全知识

一、雷电基础知识
雷击起火的客车
2、雷电的危害(续一)
雷击受伤的小学生
被 雷 劈 开 的 大 树
一、雷电基础知识
2、雷电的危害(续二)
雷 击 损 坏 的 插 座 雷 击 烧 坏 的 电 脑
雷击烧坏的电视机
一、雷电基础知识
3、雷击的形式
雷击一般有直接雷击和间接雷击两 种。
直接雷击:雷击直接击在物体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称 之为直接雷击。(直击雷,侧击雷) 间接雷击: 雷击电磁脉冲:它是地闪回击过程产生的瞬时电磁 场及其强大闪电流。雷电流具有很高的峰值和波前 上升陡度,能在所流过的路径周围产生很强的暂态 脉冲电磁场,它的感应范围很大,在该电磁场中的 导体会产生感应过电压(流)。
二、个人防雷常识
室外应如何防雷
例: 2005年9月14日下午4时, 长沙市河西湖南第一师范东方红校 区篮球场东南角遭受雷击,将当时 正在篮球场进行军训的6位女同学和 一名教官击倒在地,其中3名同学是 趴着倒下的, 3名同学是仰着倒下 的,其中一名叫刘华的同学因受雷 击过重,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那么人在室外如何防雷呢?
二、个人防雷常识
4、怎样判断雷电离我们有多远
由于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光)的传播速度是 每秒30万公里,而雷声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所以看到闪电 到听到雷声的时间间隔乘以340米就是雷电离你的大概距离。
三、雷击急救方法
1、雷击对人体的伤害
雷击损害人体的生理效应大体有三种: ⑴当雷电电流通过心脏时,受害者会出现血管痉 挛、心搏停止,严重时会出现心室纤维性颤动,使心 脏供血功能发生障碍或心脏停止跳动;
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及基础 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 为接地装置。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防雷知识1.基础知识雷电是⼀种常见的⾃然现象,在世界上每天约形成44000个雷暴中⼼,发⽣800万次雷闪放电,平均每秒放电100次左右,可见雷电活动是相当频繁的。

通常,雷云形成之后,雷云对⼤地哪⼀点放电,虽然因素复杂多变,但客观上仍存在⼀定的规律。

通常雷击点选择在地⾯电场强度最⼤的地⽅,也就是在地⾯电荷最集中的地⽅,从那⾥升起迎⾯先导。

地⾯上导电良好和地形特别突出的地⽅,⽐附近其它地⽅密集了更多的电荷,那⾥的电场强度也就越⼤,成为遭受雷击的⽬标。

在地⾯上特别突出的地⽅,离雷云最近,其尖端电场强度最⼤。

例如旷野中孤⽴的⼤树、⾼塔或单独的房屋、⼩丘顶部、房屋群中最⾼的建筑物的尖顶、屋脊、烟囱、避雷针、避雷线等,都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地⽅。

雷击会严重损害建筑物、电⽓设备和电⼦设备。

数⼗乃⾄⼀、⼆百千安的雷电冲击电流,具有巨⼤的电磁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雷电冲击电流流过被击物体形成幅值很⾼的冲击电压波,使电⽓设备绝缘破坏;冲击电流的电动⼒作⽤,使被击物体炸裂;冲击电流使导线等⾦属物体温度突然升⾼,以致熔断毁坏。

其中以第⼀种情况的破坏性最⼤,也是我们主要关注的问题。

由于雷击作为⼀种强⼤⾃然⼒的爆发,⽬前的⼈类是⽆法制⽌的。

⼈们⼒所能及的主要是设法去预防和限制它的破坏性。

这就要求装设防雷保护装置,采⽤防雷保护措施。

1.1雷电特性和危害1.1.1雷云带电的原因雷电放电是由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

雷云带电原因的解释很多,但还没有获得⽐较满意的⼀致认识。

⼀般认为雷云是在有利的⼤⽓和⼤地条件下,由强⼤的潮湿的热⽓流不断上升进⼊稀薄的⼤⽓层冷凝的结果。

强烈的上升⽓流穿过云层,⽔滴被撞分裂带电。

轻微的⽔沫带负电,被风吹得较⾼,形成⼤块得带负电的雷云;⼤滴⽔珠带正电,凝聚成⾬下降,或悬浮在云中,形成⼀些局部带正电的区域。

实测表明,在5~10km的⾼度主要是正电荷的云层,在1~5km的⾼度主要是负电荷的云层,但在云层的底部也有⼀块不⼤区域的正电荷聚集。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防护
2012年
版本V20120101
目 录
• 一、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 二、雷电的入侵途径
• 三、雷电的综合防护 • 四、雷迅电涌防护产品
第2页,回目录
一、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一、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第3页,回目录
云的起电理论
关于云的起电理论很多,但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圆满地解释上述的所有问 题,因为大气的运动在实验室里是模拟不出来的。 下面介绍四种比较完善的理论。 1、温差起电理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块物体冷热不均,则热端带负电,冷端 带正电。云中 的冰晶、水滴、冰雹等,因接触、碰并、破碎、摩擦等作用, 使得冰晶带正电,水滴、冰雹等带负电。冰晶的密度小于水滴,小而轻,漂浮 在云的上部,因此云的上部通常带正电。 2、感应起电理论:在晴天电场的作用下,云滴被极化,使它们下半部带正电, 上半部带负电,通过云内的运动,产生上正下负两个主要的电荷中心,两个中 心建立后,方向向下的电场得以加强,便会产生一个正反馈机制。 3、切割磁力线理论:北半球的云在大陆架上一般自西向东移动,而地球的磁力 线则是由南极指向北极根据右手定则判断,正电荷向上移动,负电荷向下运动。
据中国气象局不完全统计,在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全国因雷 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事故就有200多起,每 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仅从2004年到2006年,就发生雷电 灾害39900起,造成4514人伤亡,直接经济达数十亿元。 中国民政部日前公布的情况显示,2007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 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其中因雷击死亡近 600人,雷击致死的比重从2006年的14%上升为25%,因灾直接经济损 失2363亿元。
底部还分 布了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正电荷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基础知识点击数:366Ⅰ.雷电概述人们通过模拟地球原始大气在密室中进行放电的实验,结果由无机物合成了11种氨基酸。

这些物质的出现,是生命起源的基础,因此,一些生命起源学说认为,是雷电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

同理,地球上空有一层电离层,它是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该电离层起着防止太阳和宇宙空间各种有杀害生命作用的射线进入地面,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如果没有这电离层,即使地球上本来已经有的生命,也会被来自太空的各种射线杀死,地球不可能出现现在的繁荣和文明。

但是电离层的正电荷以平均约1800A的电流强度向大地放电,可想而知,如果得不到补充,电离层的电荷恨快便会放尽。

由于雷电不断补充电离层放电失去的电荷,保持电离层总电荷量大体平衡,使这层生命的保护屏障得以保存,使地球上的生命不致被宇宙射线灭绝。

因此,可以说,是雷电促使地球成为文明的星球。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有今天的文明应该感谢雷电。

由于雷击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此,人类很早就与雷害进行斗争。

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有18世纪中叶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Franklin)M·B·罗蒙诺索夫(JIOMOHOCOB),L·B·黎赫曼(PHXMAH)。

他们通过大量实验建立了雷电学说,认为雷击是云层中大量阴电荷和阳电荷迅速中和而产生的现象;并且创立了避雷理论,发明了避雷针。

他们取得的这些科学成就,已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古籍中,有关雷电理论和避雷实践的记载十分丰富。

例如东周时《庄子》上记述:“阴阳分争故为电,阳阴交争故为雷,阴阳错行,天地大骇,于是有雷、有霆。

”这些学说与现代的雷电学说是如此相似,不过它比现代雷电学说要早2000多年。

在古籍中关于建筑工程中避雷的记载也十分丰富。

南北朝的孟奥《北征记》中有如下记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又有盛弦之《荆州记》中记述:“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了,重母畏雷,为立石室,以避之,悉之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整理)防雷资格考试2雷电基础知识

(整理)防雷资格考试2雷电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雷电基础知识1 雷电的形成1.1 雷云形成的物理过程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在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

雷雨云是对流云发展的成熟阶段,它往往是从积云发展起来的。

发展完整的对流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淡积云向浓积云发展。

云的垂直尺度有较大的增长,云顶轮廓逐渐清楚,呈圆孤状或菜花形,云体耸立成塔状。

这样的云我们在盛夏常常看到。

在形成阶段中,云中全部为比较规则的上升气流,在云的中、上部为最大上升气流区。

上升气流的垂直廓线呈抛物线型。

在形成阶段,一般不会产生雷电。

(2)成熟阶段:从浓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就伴随雷电活动和降水,这是成熟阶段的征象。

在成熟阶段,云除了有规则的上升气流外,同时也有系统性的下沉气流。

上升气流通常在云的移动方向的前部。

往往在云的右前侧观测到最强的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一般在云的中、上部达到最大值,可以超过25-30米/秒。

(3)消散阶段:一阵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后,雷雨云就进入了消散阶段。

这时,云中已为有规则的下沉气流所控制。

云体逐渐崩溃,云上部很快演变成中、高云系,云底有时还有一些碎积云或碎层云。

1.2 雷云的电结构一块成熟的雷雨云,其顶部可以伸展到-40℃的高度(约l万米以上),而云底部的温度却在10℃以上。

在云中有水滴,过冷却水滴、雪晶、冰晶等。

在温度高于0℃的“暖层”的云中,全部是水滴(包括云滴);在温度0至-8℃的云层中,有较多的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的水滴),也有一些雪晶、冰晶;在温度低于-20℃的云层中,云中基本上都是雪晶和冰晶。

在成熟阶段的雷雨云中,发生着非常复杂的微物理过程,在云的“暖层”,有水滴之间发生的重力碰撞,也有湍流碰撞和电声碰撞过程。

同时,有大水滴在气流作用下发生变形,破碎而产生“连锁反应”;还有由云的“冷层”中掉到“暖层”中来的大雪花、霰等的融化等。

在温度0℃至-20℃的云层中,水汽由液态往固态转移十分活跃,冰、雪晶的粘连,大冰晶破碎等也很频繁。

防雷防静电基础知识

防雷防静电基础知识

• 在进行静电接地时,必须注意 下列部位的接地: 1 装在设备内部而通常从外 部不能进行检查的导体; 2 装在绝缘物体上的金属部 件; 3 与绝缘物体同时使用的导 体; 4 被涂料或粉体绝缘的导体; 5 容易腐蚀而造成接触不良 的导体; 6 在液面上悬浮的导体。
固定设备:固定设备(塔、容 器、机泵、换热器、过滤器等) 的外壳,应进行静电接地。若 为覆土设备一般可不做静电接 地。与地绝缘的金属部件(如 法兰、胶管接头、喷嘴等), 应采用铜芯软绞线跨接引出接 地。 5) 管道系统:管道在进出装置 区(含生产车间厂房)处、分 岔处应进行接地。长距离无分 支管道应每隔100m接地一次。 平行管道净距小于100mm时, 应每隔20m加跨接线。当管道 交叉且净距小于100mm时,应 加跨接线。
就有可能发生电击。由于静电能量很 小,静电电击不致于直接使人致命, 但可能因击坠落摔倒引起二次事故。
• (3)妨碍生产:在某些生产 过程中,如不清除静电, 将会妨碍生产或降低产品 质量。例如,纺织行业, 静电使纤维缠结、吸附尘 土,降低纺织品质量;在 印刷行业,静电使纸张不 齐,不能分开,影响印刷 速度和质量;静电还可能 引起电子元件误动作。
目 录
• 一、防雷基础知识 • 二、防静电基础知识 • 三、防雷防静电措施-接地
• 四、事故案例
一、防雷基础知识
• 雷电的主要特点 :冲击电流大、 • 雷电属于一种自然现象, 时间短、雷电流变化梯度大、冲 但是不加以控制和预防, 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 它同样算是一种自然灾 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 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 伏 。 和财产损失的事故于信息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 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 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 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确定。 • 目前普遍对仪表信号系统的雷电浪 涌防护还重视不够,常常引起设备 的损坏。

防雷专业基础知识

防雷专业基础知识

防雷专业基础知识内容提要:●雷电基础知识(形成、效应、主要参数)●建筑物防雷防雷系统,建筑物分级(有关参数),滚球半径,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冲击接地电阻,各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防雷电波侵入、等电位连接的要求、防闪络措施、屏蔽、电涌保护)●电涌保护(电源、信号SPD的器件分类, 特性,使用)●防雷有关器件知识●接地电阻的计算及测量1.雷电基础知识1.1雷电的形成空中的尘埃、云滴、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一部分带电荷的云层对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这种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有巨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即闪电)。

1.2雷电的主要参数●有统计,云层对地面的闪电次数为每秒钟100次(全球范围),还有一种说法任一时刻全球表面(包括云间和云对地)连续发生1000个雷暴。

●雷云对地放电的电流蜂值从几千安到数百千安。

大多数为几十千安,超过100千安的约有10% 。

●雷电流击中物体产生的瞬时单位能量可达到几百万到上千万焦耳/欧姆。

瞬时的功率非常之大。

●直击雷的电压的可达几百万伏甚至几千万伏。

●雷电流的持续时间只有几十到几百微秒。

1.3雷电的危害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灾表现出现的新特点:●受灾面大大扩大,从电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如航天航空、国防、邮电通信、计算机、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备上,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

●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了,全球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达三四千人,财产损失近50—100亿元人民币。

1.4雷电的活动规律1.4.1随机性:雷电发生的地点、时间、强度都是随机的,不能准确预报。

因此一般是按统计规律去研究雷击。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

1
国际电工委 员会(IEC)
标准:IEC 62305
4
中国国家标 准(GB): GB 50057-
2010
2
美国国家标 准(ANSI):
NFPA 780
5
澳大利亚标 准(AS):
AS/NZS 1768
3
欧洲标准 (EN):EN
62305
6
日本工业标 准(JIS): JIS C 0006
防雷安全监管
01
雷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
避免在雷雨天气外出:雷雨天气时,尽量避免外 02 出,尤其是不要在空旷地带、树下、电线杆等容
易遭受雷击的地方停留。
关闭电器设备:雷雨天气时,应关闭电视机、电 03 脑等电器设备,并拔掉电源插头,以防雷击造成
电器损坏。
遵守交通规则:雷雨天气时,应遵守交通规则, 04 避免在雷雨天气中驾驶车辆,以防雷击造成交通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
演讲人
目录
01. 雷电基础知识 02. 防雷措施 03. 雷击事故处理 04. 防雷安全法律法规
1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的形成原理
01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和释放产生。
02
当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电荷中和,产生闪电。
03
闪电产生的高温、高压和强电磁场会导致空气膨胀和爆炸,产生雷声。
事故。
4
防雷安全法律法 规
防雷安全法规
防雷安全法规 是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的 重要措施
防雷安全法规 包括建筑防雷 设计规范、防 雷装置安装规 范等
防雷安全法规 要求建筑物必 须安装防雷装 置,并定期进 行检测和维护
违反防雷安全 法规的行为将 受到行政处罚, 严重者将承担 刑事责任

防雷知识,雷雨天气避雷知识,小学生防雷知识,防雷电知识

防雷知识,雷雨天气避雷知识,小学生防雷知识,防雷电知识
球状闪电 简称球雷、球闪。球雷是一种彩色的火焰状球体,通常表现为 100-300 毫米 直径的橙色或红色球体,有时可能是蓝色、绿色、黄色或紫色,最大的直径也 有达到 1000 毫米的;球雷存在的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 3 到 5 秒 之间,辐射功率小于 200W。球雷自天空降落时,声音较小,有时无声,有时发 出咝咝的声音只有在飘落和跳跃的过程当中遇到物体或电器设备时才会发出震 耳的爆炸声。物体在爆炸中产生破坏并产生臭氧、二氧化氮或硫磺的气味。 球雷自天空垂直下降后,有时在距地面 1 米左右的高度,沿水平方向以每 秒 1~2 米的速度上下跳跃;有时球雷在距地面 0.5~1 米的高处滚动,或突然升 起 2~3 米,因此,民间常称之为滚地雷。球雷常常沿着建筑物的孔洞或未关闭 的门窗进入室内,或沿垂直的建筑竖井滚进楼房,大部分遇带电体消失。 联珠状闪电 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球雷组成。闪电按其发生的空间位置分 为云内闪电、云际闪电(云闪)、云地闪电(地闪)等。其中地闪又分为落地雷、 直击雷,是防雷的主要研究对象。 蜘蛛闪电 蜘蛛闪电特指在雷暴云的消散阶段或层状降雨阶段观测到的发生于云底附
甲级防雷资质 军工品质 普天防雷
手册包括:小学生防雷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电知识 安全防雷知识 防雷电安全知识 防雷知识讲座
防雷二十问答
一、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 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 (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 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 25-30KV/cm),开始游离放 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 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 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 (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什么叫跨步电压? 答:跨步电压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 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靠近雷击点, 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 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和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这两脚间的电位 降叫"跨步电压"。 三、在一类防雷中为什么在安装的独立避雷针(包括其防雷接地装置)至 少距被保护的建筑物之间距离≥3 米。 答:为了防止独立针遭直击雷击时对被保护物的反击。 四、什么叫均压环? 在建筑防雷设计时,对均压环的设计有什么要求? 答:均压环是高层建筑物为防侧击雷而设计的环绕建筑物周边的水平避雷 带。在建筑设计中当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一类 30 米,二类 45 米,三类 60 米),

雷电防护安全知识传媒广告设计

雷电防护安全知识传媒广告设计

雷电防护安全知识传媒广告设计雷电是一种具有巨大威力和破坏力的自然现象,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公众对雷电防护安全的认识和意识,设计一则传媒广告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雷电防护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创意广告设计来宣传和推广这些知识。

第一部分:雷电防护基础知识雷电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形成的剧烈放电现象,常常伴随闪电、雷鸣和强烈电场、电磁场的产生。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了解雷电防护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1. 雷电的形成原因雷电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汽、冰晶、冰雹等粒子的强烈碰撞和摩擦,使得云内部产生了正负电荷的分离,进而形成了雷电。

2. 雷电的危害雷电具有强烈的放电能量,对人体和物体造成严重危害。

雷电常常伴随着强烈电流和电压的释放,可以导致火灾、爆炸、电击伤害等问题,同时还会对电子设备和建筑物等造成损坏。

3. 雷电防护的原则为了减少雷电对人体和物体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防护:- 避开高处和露天场所,尽快寻找安全的避雷设施或者建筑物;- 避免在雷电天气下接打雷电传导的金属物品,如伞、钓竿等;- 在室外活动时,及时寻找可靠的避雷设施,如避雷塔、避雷网等;- 在雷电天气下,避免使用固定电话、浴缸、游泳池等设备,以免产生电流的通电路径。

第二部分:雷电防护广告设计为了将雷电防护的知识传达给公众,设计一则有趣、生动的广告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创意的雷电防护广告设计主意:1. 雷电漫画广告设计一则具有趣味性的雷电防护漫画,通过形象卡通人物和幽默的对话来介绍雷电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漫画广告可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雷电防护知识。

2. 视频广告制作一段短视频广告,通过剧情、音乐和特效等手法,刻画雷电的恐怖场景和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视频广告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电视等渠道进行传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3. 图文并茂的海报广告设计一则图文并茂的雷电防护海报,通过鲜明的颜色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向公众传达雷电防护的重要性。

雷电知识共享

雷电知识共享
直击雷:雷云较低较低时,周围没有其他 带异种电荷的雷云,就会在地面或凸出 物(如建筑物)上感应异种电荷,条件 成熟时,就会在雷云和地面或地面凸出 物之间进行放电,这种方式的雷击就叫 直击雷。
6
雷电基础知识 感应雷:雷电感应和感应过电 压,通常有静电感应与电磁 感应两大类,主要由雷云产 生静电感应和雷电流产生的 电磁感应引起的。
7
雷电基础知识
静电感应放电:雷云接近地面时,在某些 凸出物顶部或架空线路上感应出大量的 电荷,一旦雷云和某些凸出物顶部或架 空线路上的某一部位进行放电时,这部 分电荷就会失去束缚,并采用雷电波的 方式沿着凸出物或架空线路迅速传播进 行放电,这就是静电感应放电或静电感 应过电压。
8
雷电基础知识
电磁感应电压:雷击以后巨大的 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 的强磁场,该强磁场在其附近的 金属导体上感应出较高电压,这 就是电磁感应电压。
接闪器可以是避雷针、避雷线、 避雷网或避雷带。
26
防雷方法
引下线也称接地线,用于将雷 电接受装置与接地装置连接 起来,是一种导电良好的金 属导体。
27
防雷方法
接地装置是接地线与接地体的 总称。用于把雷电引入大地 中,故应与大地良好地接触。
28
防雷方法
避雷针主要用来保护露天变配 电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等。 避雷线主要用来保护电力线 路。 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于保 护建筑物。
号 地区 全年雷暴日数(d/年)
京市
徽省
霍山 44.7
门特别行政区
庆市
建省
34
防雷方法
全国53年(1954~2006)平均雷电日数分布图
35
防雷方法
滚球法(Rolling ball method)是一种 计算接闪器保护范围的方法。它的计 算原理为以某一规定半径的球体,在 装有接闪器的建筑物上滚过,滚球体 由于受建筑物上所安装的接闪器的阻 挡而无法触及某些范围,把这些范围 认为是接闪器的保护范围。这就是滚 球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基础知识点击数:366Ⅰ.雷电概述人们通过模拟地球原始大气在密室中进行放电的实验,结果由无机物合成了11种氨基酸。

这些物质的出现,是生命起源的基础,因此,一些生命起源学说认为,是雷电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

同理,地球上空有一层电离层,它是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该电离层起着防止太阳和宇宙空间各种有杀害生命作用的射线进入地面,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如果没有这电离层,即使地球上本来已经有的生命,也会被来自太空的各种射线杀死,地球不可能出现现在的繁荣和文明。

但是电离层的正电荷以平均约1800A的电流强度向大地放电,可想而知,如果得不到补充,电离层的电荷恨快便会放尽。

由于雷电不断补充电离层放电失去的电荷,保持电离层总电荷量大体平衡,使这层生命的保护屏障得以保存,使地球上的生命不致被宇宙射线灭绝。

因此,可以说,是雷电促使地球成为文明的星球。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有今天的文明应该感谢雷电。

由于雷击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此,人类很早就与雷害进行斗争。

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有18世纪中叶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Franklin)M·B·罗蒙诺索夫(JIOMOHOCOB),L·B·黎赫曼(PHXMAH)。

他们通过大量实验建立了雷电学说,认为雷击是云层中大量阴电荷和阳电荷迅速中和而产生的现象;并且创立了避雷理论,发明了避雷针。

他们取得的这些科学成就,已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古籍中,有关雷电理论和避雷实践的记载十分丰富。

例如东周时《庄子》上记述:“阴阳分争故为电,阳阴交争故为雷,阴阳错行,天地大骇,于是有雷、有霆。

”这些学说与现代的雷电学说是如此相似,不过它比现代雷电学说要早2000多年。

在古籍中关于建筑工程中避雷的记载也十分丰富。

南北朝的孟奥《北征记》中有如下记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又有盛弦之《荆州记》中记述:“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了,重母畏雷,为立石室,以避之,悉之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书中谈及的白石、文石,据分析应该属于绝缘性能较好的石块。

至于宋、元、明、清代的建筑物多用“雷公柱”(宋代称枨杆)等措施以避雷。

在古籍中有关雷击的事故的记述就更多了,例如:《续晋阳春秋》:“太元五年,霹雳含殿四柱,杀内侍二人。

”《晋安帝记》:“义熙三年六月,震太庙鸱尾,彻壁柱,若有文字。

”《晋中兴书征祥说》:"元兴三年,永安王皇后至住巴防,将设威仪入宫,天大雷震,人马多死。

"《沈括·梦溪笔谈》:“内侍李舜举家为暴所震,其堂之西屋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默。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铝者,银悉容流在地,漆器不燃灼。

有一宝刀,极坚刚,就刀室中容为汁。

而室亦俨然。

人必谓: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烁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

《齐书·五行志》:“永元三年正月,豫章郡,天火烧三千余家。

”该天火,到底是一般雷击,还是球形雷?未加考证。

以上只是我国古籍关于雷记载中的点滴摘录,当然它与现代雷电理论和避雷技术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的祖先能够在那么早的年代里就创造出那样完整的雷电理论,并且在技术上得到应用,这是我们民族光辉灿烂文化历史的一页。

Ⅱ.雷电成因通常所谓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

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电并伴随巨大的声音。

当然,云层之间的放电主要对飞行器有危害,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和人、畜没有很大影响。

然而,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则对建筑物、电子电气设备和人、畜危害甚大,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通常雷击有三种主要形式:其一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雷”。

其二是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

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以致出现局部高电压,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叫做“二次雷”或称“感应雷”。

其三是“球形雷”,将在后面另详细说明。

(1) 雷云的形成不管是直击雷还是感应雷都与带电的云层存在分不开,带电的云层称为雷云。

有关雷云形成的假说很多,但至今尚未有一种被公认为无懈可击的完整学说,这里我们介绍其中被认为比较完善并经常被推荐的假说。

根据大量科学测试可知,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电容器,通常带了稳定地带负电荷50万库仑左右,而地球上空存在一个带正电的电离层,这两者之间便形成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它们之间的电压为300KV左右,并且场强为上正下负。

当地面含水蒸气的空气受到炽热的地面烘烤受热而上升,或者较温暖的潮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而被垫高都会产生向上的气流。

这些含水蒸气的上升时温度逐渐下降形成雨滴、冰雹(称为水成物),这些水成物在地球静电场的作用下被极化。

负电荷在上,正电荷在下,它们在重力作用下落下的速度比云滴和冰晶(这二者称为云粒子)要大,因此极化水成物在下落过程中要与云粒子发生碰撞。

碰撞的结果是其中一部分云粒子被水成物所捕获,增大了水成物的体积,另一部分未被捕获的被反弹回去。

而反弹回去的云粒子带走水成物前端的部分正电荷,使水成物带上负电荷。

由于水成物下降的速度快,而云粒子下降的速度慢,因此带正、负两种电荷的微粒逐渐分离(这叫重力分离作用),如果遇到上升气流,云粒子不断上升,分离的作用更加明显。

最后形成带正电的云粒子在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水成物在云的下部,或者带负电的水成物以雨或雹的形式下降到地面。

当下面所讲的带电云层一经形成,就形成雷云空间电场,空间电场的方向和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电场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上正下负,因而加强了大气的电场强度,使大气中水成物的极化更厉害,在上升气流存在在情况下更加剧重力分离作用,使雷云发展得更快。

从上面的分析,好像雷云总是上层带正电荷,下层带负电荷。

实际上气流并不单是只有上下移动,而比这种运动更为复杂。

因此雷云电荷的分布也比上面讲的要复杂得多。

科学工作者的测试结果表明,大地被雷击时,多数是负电荷从雷云向大地放电,少数是雷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在一块雷云发生的多次雷击中,最后一次雷击往往是雷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

从观测证明,发生正电荷向大地放电的雷击显得特别猛烈。

上面的假说首先是由威尔逊(Wilson)提出的,通常把它叫做威尔逊假说。

另外,广州有位唐山樵先生对雷云的形成提出了如下的假说:雷电的出现是与气流、风速密切相关的,而且与地球磁场也有一定的联系。

雷雨云内部的不停运动和相互磨擦而使雷雨云产生大量的正、负电荷的小微粒,即所谓的摩擦生电。

这样,庞大的雷雨云就相当于一块带有大量正、负电荷的云块,而这些正、负电荷不断地产生,同时也在不断地的复合,当这些云块在水平方向向东或向西迅速移动时(最大风速可达40m/s),它与地球磁场磁力线产生切割,这就好像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一样,云中的正、负电荷将产生定向移动,其移动的方向可按右手定则来判断。

若云块是由西向东移动,而地磁场磁力线则是由地球南极指向地球的北极,因此大量正电荷向上移动,负电荷向下移动,这样云的下部将积聚越来越多的负电,而云的上部积聚大量的正电,当电场强度达到足够高(25~30KV/cm)时将引起雷云间强烈放电,或是雷云中的内部放电,或是雷云对地放电,即所谓的雷电。

综上所述,雷电的成因仍为摩擦生电及云块切割磁力线,把不同电荷进一步分离。

由此可见,雷电的成因或者说主要能源来自于大气的运动,没有这些运动,是不会有雷电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雷电总伴随着狂风骤雨而出现。

(2)电离层与地面间的电荷平衡上面说过,地球是一个表面带负电荷的球体,并且它所带的负电荷量长期稳定在5×105C水平,而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上则带有相等的正电荷,使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电压约300KV。

因而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存在一个电场,晴天时在地面附件的电场强度为120V/m。

即使在晴天时,大气中总有一些空气分子被电离。

在电场的作用下造成放电电流。

根据观测和计算的结果表明,全地球该放电电流强度为1800A,如果长期如此,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将很快放电完毕;然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大致长期保持恒定的电量和电压,这主要由于雷暴的形成和雷击,把正电荷从大地送回到电离层,起到对电离的正电荷充电的作用。

根据卫星观测资料及电学观测资料估计,在任何一时刻全地球表面上连续发生着大约1000个雷暴,从而使电离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场保持稳定。

(3)尖端放电与雷击由物理学可知,通常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等的,所以从整体来看不显示带电现象,当某一物体所具有的正、负电荷不相等时,这个物体就显示带电的特性,当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多于负电荷,物体带正电,反之带负电。

由于电荷都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所以带电物体中的同性电荷总是受到互相排斥的电场力作用。

以一个如图1。

4那样的带尖锋的金属球为例,假如金属球带上负电(同理也可以解释带上正电),由于电荷同性相斥的作用,电子总是分布到金属球的最外层表面,并且有“逃离”金属球表面的趋势。

球带尖锋部分的电子受到同性电荷往外排斥力最强,故最容易被排斥离开金属球,这就是通常说的“尖端放电”。

此外当带电物体周围的空气越潮湿或带有与带电体相反电荷的离子时,带电体也越易放电。

当天空中有雷云的时候,因雷云带有大量电荷,由于静电感应作用,雷云下方的地面和地面上的物体都带上与雷云相反的电荷。

雷云与其下方的地面就成为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当雷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压高到一定的时候,地面上突出的物体比较明显地放电。

同时,天空带电的雷云在电场的作用下,少数带电的云粒(或水成物)也向地面靠拢,这些少数带电微粒的靠拢,叫做先驱注流,又叫电流先导。

先驱注流的延续将形成电离的微弱导通,这一阶段称为先驱放电。

开始产生的先驱放电是不连续的,是一个一个脉冲地相继向前发展。

它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05~106m/s各脉冲间隔约30~90μs,每阶段推进约50 m。

先驱放电常常表现为分枝状,这是由于放电是沿着空气电离最强、最容易导电的路径发展的。

这些分枝状的先驱放电通常只有一条放电分支达到大地。

当先驱放电到达大地,或与大地放电迎面会合以后,就开始主放阶段,这就是雷击。

在主放电中雷云与大地之间所聚集的大量电荷,通过先驱放电所开辟的狭小电离通道发生猛烈的电荷中和,放出能量,以至发出强烈的闪光和震耳的轰鸣。

在雷击中,雷击点有巨大的电流流过。

大多数雷电流峰值为几十KA,也有少数上百KA以至几百KA的。

雷电流峰值的大小与土壤电阻率的大小成减函数关系,即土壤电阻率高,则雷电流峰值小;土壤电阻率低,、则雷电流峰值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