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智能化运维研究

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智能化运维研究

DCWTechnology Study技术研究31数字通信世界2024.011 推动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运维模式 智能化发展的意义无线电监测技术是保障国家无线电管理和无线电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无线电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基础。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无线电监测设施数量不断增加,给设施的运维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无线电监测设施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必须推动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运维模式智能化发展,对基础模块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建立协调一致的闭环管理体系,同步构建完善的规范化故障处理流程。

智能化运维模式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无线电监测设施的运行状态、故障诊断、预警预测、维修保养等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优化,实现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和远程化管理。

智能化运维模式可强化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让管理人员实时掌握设施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避免设施出现故障或停机,保证无线电监测任务顺利完成。

同时,智能化运维模式还可以提高设施的安全性,防止设施遭受恶意攻击或破坏,维护国家无线电安全[1]。

智能化运维模式可对设备进行智能诊断和预警,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寿命制定合理的维修保养计划,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同时可通过远程控制和调试,快速解决设备存在的小问题,减少现场人员的干预,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故障。

对环境监控系统进行电子化改造,有助于开展数据分析和优化,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和性能,节约能源消耗,降低运维成本。

另外,智能化运维模式可通过远程管理和协作,减少现场人员数量,缩短设备故障处理时间,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任务堆积[2]。

作者简介:李建勋(1976-),男,汉族,甘肃镇原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无线电管理。

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智能化运维研究李建勋(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站甘南监测站,甘肃 甘南 747000)摘要:随着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增加,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的数量、类型和功能日益增多和复杂,给设施的运维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使用

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使用

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使用1.建设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无线电监测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1设备选择:选择适合监测网络需求的无线电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是频谱分析仪、无线电监测接收机、干扰功率测量仪等。

设备的选择应该根据特定的监测需求和预算进行。

1.2网络架构:确定无线电监测网的网络架构和拓扑结构。

这包括决定监测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数据传输的网络协议和安全机制。

网络架构应该满足高可靠性和高效性的要求。

1.3部署位置:确定监测设备的部署位置。

这需要考虑监测范围、场地条件和设备访问的便利性等因素。

设备应该尽可能地覆盖监测区域,并且容易维护和操作。

2.管理无线电监测网:2.1设备配置和维护:设备的配置和维护是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的关键。

这包括设备的初始化设置、固件升级、校准和周期性的维护保养等。

此外,还需要建立设备的日常监控和故障处理机制。

2.2数据收集和处理:收集和处理无线电信号数据是监测网的核心任务。

这涉及到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过程。

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和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取、解码和分析无线电信号,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2.3灾备和安全:对于无线电监测网来说,灾备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应进行适当的灾备规划和措施,以应对可能的设备故障、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

此外,还需要确保无线电监测数据的安全,采取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漏。

3.使用无线电监测网:3.1频谱管理:通过无线电监测网可以对电磁频谱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这有助于识别和定位频谱使用冲突,以及防止未经授权的频谱使用。

对频谱的准确管理有助于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

3.2干扰监测:3.3无线网络安全:总结起来,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设备选择、网络架构、部署位置、数据处理、灾备和安全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建设和管理无线电监测网可以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无线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大数据时代的无线电监测

大数据时代的无线电监测

大数据时代的无线电监测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技术被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时代给无线电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无线电监测人员,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和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提高无线电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无线电监测引言如今,网络系统比较趋于智能化、自动化,并且无线电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在无线电管理中,无线电监测技术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无线电的运行效率和质量起到了直接影响,所以该问题应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无线电监测事业的健康发展。

1无线电监测的重要意义和内容对于无线电监测工作来说,进行无线电监测,能够实现对无线电的频谱管理,同时还能够对现有的频谱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划。

具体来说,无线电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已经发现不符合无线电要求的发射技术进行处理和改进;第二,对未获取发射执照但私自发射进行营收的无线电进行停止;第三,对无线电监测频谱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第四,对境外无线电发射业务对境内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通过对无线电监测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无线电监测是借助客观真实的数据和资料来开展工作的。

各项数据资料是开展无线电监测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对我国无线电管理工作发展趋势预测的重要参考。

借助无线电监测获取到的大量数据不仅能够对该地区的电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同时也能够对无线电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预测。

2大数据时代的无线电监测分析2.1通过大数据进行网格化监测在无线电监测工作中,网格化监测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无线电监测网是一种特别的传感网,网络化监测的数据收集、储存和处理需要大数据的支持。

这样可以有效分析海量无线电监测信息,进而实现数据的汇总、分析、预测的功能。

通过网络化监测和大数据的融合,无线电管理资源管理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网格化监测的范围非常广、频带宽、时间持久,并且监测人员可以全面控制频谱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下一代无线电监测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下一代无线电监测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电监 测 系 统 的接 口规 范 ,从 而 实现 一 体 化 的综
合应 用 。
接 口规 范 , 建 设 无 线 电 管 理 一 体 化 综 合 应 用
平 台 ” 的建 设 目标 。实 现 这 个 目标 , 必 须 要 设 计 和 构 建 一 个 智 能 化 、 可扩 展 的系 统 软 件 体 系
摘 要 :提 出 了下 一 代 无 线 电监 测 系统 的软 件 体 系 架构 设 计 方 案 , 主要 包括 应 用 物联
网理念 设计 实现 的监测设备 入 网管理 ,支持一体化 综合应 用的监测 中心服 务平 台,并分
析 了其 先 进 性 和 扩 展 性 。 关 键 字 : 物 联 网 ; 无 线 电监 测 ;软 件 体 系 架 构
架 构 ,能 够 支 持 指 挥 调 度 、 远 程 监 测 、 数 据 分 析 、 信 息 传 输 和 辅 助 决 策 等 无 线 电监 测 领 域 的 核 心 业 务 需求 。 我 国无 线 电监 测 领 域 在 快 速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
( )加 强 无 线 电管 理 中心 建 设 ,实 现 监 测 2
图 3 物 联 网 三 层 结 构 图
问题 。
在 物 联 网三 层 结 构 中 , 传 感 器 网络 是 物 联 网感 知 层 采 用 的 关 键 技 术 之 一 。互 联 网 构 建 一
21系统 软件 体 系架 构 .
图 1为无 线 电监 测 系 统 软 件 系 统 架 构 高 层 概 念 图 , 该 图 描 述 了 典 型无 线 电监 测 系 统 的 组
技术交流:下一代无线 电监测系统软件体系架构设计
输 、智 能处理等特 征 。
主 要 工 作 模 式 ,但 由 于 网 络 接 口协 议 还 未 形 成 统 一 的标 准 , 因 为 生产 / 家 、 设备 类 型 、 设 备 一 型 号 的 不 同 造 成 设 备 网 络 层 接 口的 多样 化 ,给 设 备 入 网 管 理 带 来 了 很 大 难 度 ;而 且 许 多 没 有 网络 接 口的 设 备 也 需要 实 现 设 备 入 网 , 这 些 设 备 的接 口物 理 形 态 和 电气 参 数 也 各 不相 同 ,需 要 设 计 一 个 合 理 的 方 案 来 解 决 设 备 入 网 管 理 的

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概述

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概述

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概述1. 技术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无线电监测设备也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过数据分析和学习算法,监测设备能够更精准地识别无线电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2. 频谱感知能力提升:频谱感知是无线电监测设备的核心功能,随着射频技术的不断进步,监测设备的频谱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新一代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和识别复杂的无线电信号,并对频谱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3. 多模式监测能力:现代通信系统涉及的无线电频谱越来越复杂,包括GSM、LTE、WCDMA等多种通信模式。

为了适应这种多样化的通信环境,无线电监测设备也在不断提升多模式监测能力,包括多种信号的同时监测和识别,为无线电频谱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4. 便携化和集成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无线电监测设备的便携性和集成化要求越来越高。

新一代的监测设备趋向于小型化、便携化和集成化,使得监测设备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于各种场景,提高监测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无线电监测设备在技术智能化、频谱感知能力提升、多模式监测能力和便携化集成化方面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这些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无线电监测技朧的创新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电监测设备在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与改善。

首先,技术智能化是未来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的核心趋势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监测设备能够利用智能算法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使得设备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无线电信号,并且进行及时的响应和处理。

其次,频谱感知能力的提升也是无线电监测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一代的监测设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广泛的频段覆盖范围,从而可以实现对更加复杂的无线电信号的监测和识别。

这种能力的提升对于频谱管理和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把握和管理无线电频谱的使用情况。

另外,多模式监测能力的提升也是无线电监测设备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

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

一、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各省市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所面临的异构系统难以整合、监测手段被动低效、业务决策缺乏依据、指挥调度流程不畅等难题依然存在。

华日公司的智能监测网系统,通过整合各类已建的固定监测站(含小型站)、移动监测站及网格化监测系统资源,并增补适当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对现有监测软件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全时全域频谱监测能力,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大大提升了整个监测网的管理运行自动化水平,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大数据时代的智能监测网系统,可为智慧无线电管理提供诸多有力的支撑:●监测网运行模式从临时被动任务执行转向长时主动数据收集;●数据采集从手工碎片化转向自动连续化;●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设备闲置率;●增强监测网管理能力,减轻运维人员工作压力;●从单维监测数据分析转向多维频谱管理决策;●干扰处置、考试保障、重大活动保障等的异常预警和全程支持;●可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软件动态改变系统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

系统能力1)全域监测设施联合作业能力智能监测网的核心运行基础是通过面向服务中间件和标准的接口规范实现对来自于不同厂商的监测系统的整合,并提供统一的设备控制、数据管理和分析界面,形成监测一体化平台,从而盘活全网资源,提升异构系统联合作业的能力。

当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这种能力将大为突破现有监测系统在监测资源调度上的瓶颈。

2)保障系统可靠运行的智能网络管理能力伴随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大量新型监测设备接入系统,使监测网的规模和运维难度日益增大。

华日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以网络拓扑和地理分布为视点,对站点环境、站点设备、网络流量、设备资源消耗等进行监控,能对在网站点进行统一的监测任务调度、遥控开关机、设备自检,并提供基于设备自检和网络检测的故障告警和基于7X24小时电磁环境数据采集分析的设备数据异常预警,从而系统运维带来极大便利。

3)监测网自动运行能力除支持常规监测功能外,智能监测网全网均在系统后台服务器的调度下,根据频谱监测数据自动化分析的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执行各类电磁环境数据、信号特征数据、多模式组合定位数据等的采集任务,并将所获取的数据自动分类压缩汇入各类专题数据库中。

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使用

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使用

科技纵横 ·150·中国周刊2020.05No.238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成 聪四川阿坝州经济和信息化局无线电监测站 四川 阿坝州 624000摘要:伴随社会的迅猛发展,无线电监测网的发展越发完善,对无线电监测工作的长远发展来讲,意义非凡。

本文分别从现阶段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使用角度着手分析,以求能够为现代无线电监测网的完整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网;建设;管理;使用无线电监测网的核心作用方向是测量无线电信号的基本频率以及其发射带宽等,对无线电信号的监听、定位而言,具有无可或缺的影响。

切实有效地加强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提高无线电管理服务水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军事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一)建立完善的监测数据库结合UHF的频段监测数据库结构技术标准,构建更为具体完善的监测数据库,同时根据日常无线电监测工作来明确频段时间的占用度以及其特征谱表、信号的振幅的变化情况,此类数据将会是构建完整无线电监测网的重要数据支撑,是将大数据技术融合到无线电监测网建设中的基础条件。

(二)建设固定测向站固定测向站的建设应该保持有充足的特色,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工程建设所需要投入的经济资源,建议将测量发射功率较大的站台作为基本内容,在城市获取地区中的高山上建立。

固定测向站的基本功效的是完成日常无线电监测工作,积累收集大量无线电监测数据,其通常会被应用在城市的小网格建设中,如果前期投入的工程成本相对较小,那么可以在后期适当地增添时差定位功能,以此来行之有效地增强无线电监测的数据准确性以及其完整性。

可移动的无线电监测站应该设计为体量较小的设备,主要用于实现对网格化监测网的有效补充,增加基本覆盖范围。

(三)强化基层无线电监测站的建设为保障无线电监测网能够覆盖到更为广泛的区域,有必要推进其在高山地区、县城区域的建设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全方位地提升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积极地安插可移动的无线电监测站,此举首先能够作为实现对网格化监测网的有效拓展,其次则是能够全方位地强化区域内部的无线电管理水准,切实有效地满足当前形式下各个区域的多元化无线电监测需求。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策略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4期2024年2月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4February,2024作者简介:张其宝(1988 ),男,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无线电信号监测和测向㊂网格化无线电监测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策略张其宝(成都博纳神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是现代通信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对保障无线电频谱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㊂当前网格化监测技术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如信号识别准确度不足㊁监测效率低下㊁网络容量有限等㊂文章重点关注了信号功率密度㊁接收信噪比㊁网络容量的理论推算以及这些参数对整体监测性能的影响㊂通过对传统网格化监测算法进行创新改进,从而解决网格化无线电监测存在的技术问题㊂文章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无线电频谱管理和优化提供了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推动无线电监测技术向更高效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㊂关键词: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中图分类号:TN98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有限性和无线电干扰的日益加剧成为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主要问题㊂为了更有效地管理频谱资源㊁应对干扰问题,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应运而生㊂1㊀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概述㊀㊀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旨在实时监测和管理特定区域内的无线电频谱使用㊂该系统通过在整个区域建立网格状的分布式监测设备,以实现对无线电频谱的全面监控㊂实时监控是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核心特征,通过实时监控可以迅速识别无线电频谱中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㊂自动化和智能化功能使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和报告问题,从而减少对人工干预的需求,提高监测和管理效率㊂数据收集和分析是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收集大量的无线电频谱数据,并使用分析技术提取信息,用于制定政策㊁规划资源㊁优化网络性能等[1]㊂频谱共享和优化是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的,有助于提高频谱资源的共享效率和整体利用率㊂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设计和实施监测系统时的重要考虑因素,要确保敏感信息得到妥善处理,同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干扰㊂2㊀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重要性2.1㊀频谱管理和优化㊀㊀频谱是无线通信的基础资源,但由于通信设备的不断增多和不同业务对频谱的需求不断增长,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有限㊂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有效地进行频谱管理和优化㊂通过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不同频段的使用情况,包括检测当前频谱的占用情况㊁识别频谱干扰源㊁监测拥塞情况以及发现不规范使用的频谱㊂通过这些信息,管理者可以了解频谱的实际利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2]㊂对于某一频段的频谱拥塞,系统可以通过调整频谱分配或引入更先进的调频技术,来提高频谱的利用率,确保通信质量㊂2.2㊀无线电干扰检测㊀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频谱的使用量逐渐变大,导致了更频繁和复杂的干扰现象㊂对无线电频谱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成为确保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㊂在这一背景下,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㊂网格化监测系统通过分布在广泛区域的传感器节点,能够实时捕捉无线电频谱中的异常信号㊂当出现异常信号导致通信系统性能下降或服务中断时,利用合理的网格化的布局,监测系统可以迅速㊁准确地识别这些异常信号,从而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干预㊂2.3㊀电磁环境监测㊀㊀电磁环境监测是指对周围环境中的电磁辐射进行系统㊁全面的监测和分析,以便深入了解电磁场的分布㊁强度㊁频谱等参数㊂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监测无线通信㊁雷达㊁无线电广播等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情况,实现对电磁环境的全面了解㊂无线通信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㊂通过网格化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定位潜在的电磁干扰源,这有助于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辐射水平,确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最小化对周围环境和人体的潜在风险㊂3㊀网格化无线电监测存在的技术问题分析3.1㊀频谱分辨率问题㊀㊀随着频谱分辨率的增加,监测设备需要处理更多的数据㊂高分辨率的频谱意味着更多的频点需要监测和记录,这也对计算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在城市等拥挤的区域,频谱分辨率的提高也会增加对存储资源的需求㊂更详细的频谱数据意味着有更大的数据量需要被存储,这将导致监测系统需要更大的存储容量,数据的长期保存和管理,也增加了整个监测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㊂频谱分辨率的提高会使得监测设备在实时监测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数据流量,需要更大的带宽来传输高分辨率的频谱数据㊂这使得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网络瓶颈和传输延迟的问题,影响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3]㊂3.2㊀大数据处理问题㊀㊀在网格化无线电监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问题是大数据处理㊂网格化监测系统在广泛的频谱范围内同时监测大量的无线电信号,这些监测设备生成的数据量庞大,涵盖了多种信号类型和频段,包括无线通信㊁雷达㊁广播等各种源头㊂实现对海量原始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准确分析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㊂由于监测系统覆盖的频谱范围广泛,不同信号类型的数据以不同的格式和结构呈现,也使得异构数据进行一致性的处理变得十分困难㊂3.3㊀网络通信和安全问题㊀㊀网格化监测要求监测节点之间进行实时的数据交换以确保及时有效的监测和响应㊂然而,实时数据交换受到网络延迟㊁丢包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监测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㊂网格化监测系统依赖于分布式的监测节点,节点之间需要保持稳定的网络连接,网络故障㊁断链或不稳定的连接使得监测数据丢失或传输延迟,从而影响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㊂监测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量很大,特别是在高密度监测区域,如果缺乏适当的数据加密和安全措施使监测系统容易受到恶意攻击,将会威胁到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5]㊂3.4㊀标准化和协同问题㊀㊀在网格化无线电监测中,标准化和协同问题是技术上的主要挑战之一㊂当不同厂商的设备采用不同的标准和协议时,监测设备之间可能无法有效地交换信息,导致系统功能的不稳定性和性能下降㊂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监测系统的各个组件可能难以互相理解和配合工作,导致一些设备无法适应其他设备的输出,阻碍了整个系统的协同性,从而影响了对无线电频谱的全面监测和分析㊂制定广泛接受的标准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不同厂商可能具有不同的技术和商业利益,导致制定统一标准的困难㊂3.5㊀频谱碎片化㊀㊀不同频段和频谱块被多个使用者占用,导致频谱资源的零散分布㊂由于不同使用者在频谱上的分布不规律,监测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灵活的频谱感知能力以适应碎片化的情况㊂通过对频谱资源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可以准确地捕捉碎片化的频谱使用情况㊂由于频谱碎片化,监测系统还需要面对不同频段和频谱块之间的干扰问题㊂因为不同使用者可能在相邻或重叠的频谱区域内操作,监测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地区分和分离这些干扰源,以确保精准的频谱监测结果㊂4 解决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问题的有效策略4.1㊀密集布点和优化布局㊀㊀通过增加节点的密度,可以更精确地检测和定位无线电信号㊂密集布点可以提高监测系统对信号的捕获率,降低漏报和误报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监测的准确性㊂密集布点还有助于实现对无线电信号的实时监测㊂由于节点之间的距离较小,系统能够更快地捕捉到信号的变化,使监测系统更具灵敏性㊂优化布局以确定最佳监测节点的位置,可以最大程度地覆盖监测区域㊂了解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对节点的布局至关重要[4],综合考虑信号的传播范围㊁衰减和反射等特性,可以确定最佳的节点间距和相对位置㊂监测区域的形状也会影响节点的布局,对于不规则形状的区域,需要更加精细的节点布局,以确保整个区域都能得到充分的覆盖㊂4.2㊀加强自动化和智能分析㊀㊀自动化技术在频谱扫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㊂通过自动化频谱扫描,监测系统能够更迅速地捕捉到各种无线电信号,这有助于确保监测系统能够全面而高效地监视无线电频谱,及时发现异常情况㊂自动化数据采集是实现监测系统高效运作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入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技术,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大量的监测数据,包括频谱特征㊁信号强度㊁时域信息等㊂这些数据的高效采集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充分的基础,确保监测系统具备足够的信息来进行深入的检测和分析㊂4.3㊀资源投入与设施建设㊀㊀为解决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问题,一项关键战略是通过资源投入与设施建设,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㊂这一战略包括提供资金支持㊁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增加投入㊁建设先进的监测设施和网络以及提高监测系统的整体效能㊂资金支持是推动技术研究和发展的基础㊂政府㊁企业和研究机构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㊁提供研究拨款㊁制定激励政策等方式,鼓励各方增加对无线电监测技术的投入㊂这些资金用于支持基础研究㊁设备采购㊁人才培养和实际应用项目,确保技术能够持续创新㊂在设施建设方面,先进的监测设施是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的基础,通过更新㊁升级或购置先进的监测设备,可以确保有效捕捉和分析各种无线电信号㊂4.4㊀教育和意识提高㊀㊀教育和意识的提高可以增强监测体系的整体效能㊂通过提供专业培训,监测人员能够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更有效地执行其监测任务;通过对新技术和工具的培训,可以确保监测人员能够充分利用最新的监测设备和方法;通过对电磁频谱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的培训,可以使监测人员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工作的背后原理㊂在意识提高方面,不仅要面向专业监测人员,还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公众和业界㊂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㊁发布信息手册㊁参与社交媒体以及与相关产业合作来实现,鼓励公众参与并与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维护整体的电磁环境㊂5㊀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技术的理论推算分析5.1㊀信号功率密度的推算㊀㊀在无线电监测和频谱分析中,理解信号在单位频带宽度内的功率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评估频谱的使用效率和优化信号传输㊂SPD=P/B(1)公式(1)中,SPD表示单位频谱带宽内的信号功率,这一指标对于评估频谱利用效率至关重要,P为信号功率,B为信号带宽㊂公式(1)可以反映特定频段内信号的强度㊂5.2㊀接收信噪比㊀㊀为了确保无线通信的质量,了解信号相对于背景噪声的强度是关键的一环,主要涉及信号与噪声功率之间的比较㊂SNR=Ps/N0ˑB(2)公式(2)中,S NR是衡量信号质量的重要指标,表示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Ps为信号功率,N0为单位带宽内的噪声功率㊂SNR的计算可以反映在噪声背景下信号的相对强度㊂5.3㊀网络容量㊀㊀在设计和评估无线通信网络时,网络能承载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关键,主要取决于信号带宽和信噪比㊂C=Bˑlog21+SNR(3)网络容量表示系统在给定频谱资源下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㊂公式(3)中的C为网络容量,B为信号带宽,SNR为接收信噪比㊂公式(3)可以反映在特定条件下系统可以支持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㊂6㊀结语㊀㊀综上所述,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问题㊂本文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㊂未来,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相信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将在无线通信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构建高效㊁安全的通信网络作出更大贡献㊂参考文献[1]兰菁.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技术问题探析[J].中国无线电,2021(8):29-31.[2]李昕.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技术问题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2(1):137-139.[3]陈炜.浅析网格化无线电监测[J].电子制作, 2015(3):15.[4]井翠红.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技术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18):81.[5]吴小迪.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技术问题分析[J].时代农机,2020(2):68-69.(编辑㊀王雪芬)Technic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 grid-based wireless monitoringZhang QibaoChengdu Bona Shens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ebei Branch Shijiazhuang050000 ChinaAbstract Grid-based radio monitoring is a key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adio spectrum.At present grid-based monitoring technology faces a series of technical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signal recognition accuracy low monitoring efficiency limited network capacity and so 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estimation of signal power density received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network capacity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parameters on the overall monitoring performance.Through the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grid monitoring algorithm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grid radio monitoring are solved.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not only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id-based radio monitoring technology but also provide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for radio spectrum management and optimization and help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 monitoring technology to a more efficient and intelligent direction.Key words grid radio monitoring technology。

智能变电站LoRa无线综合监测方案

智能变电站LoRa无线综合监测方案

智能变电站LoRa无线综合监测方案1智能变电站无线温度监测系统1.1LoRa技术简介LoRa作为LPWAN通信技术中的一种,改变了以往关于传输距离与功耗的折衷考虑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种简单的能实现远距离、长电池寿命、大容量的系统,进而扩展传感网络。

随着全球智慧城市步伐的推进,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重要性显的愈发重要。

而LoRa技术和基于LoRaWAN 协议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提供了一种智能传感和控制的基础设施,使电力行业以简化有效的方式从成千上万的连接设备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对他们需要提供的服务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各类物联网传输技术体系中,LoRa技术具有功耗低、覆盖范围广的优点,非常适合物联网中长距离需要电池供电的应用场景。

LoRa技术不仅拥有覆盖性广、容量高的特性,LoRa信号对建筑的穿透力也很强、通讯成本低、能够高效、实时的远程读取数据,作为广域通讯技术有着比Wi-Fi、NB等近场通讯更好的覆盖,在地下管廊通讯、无线远程抄表、输电线在线监测、配电房安全监测以及智能变电站环境安全监测中,可以一次部署,多点接入,大大减轻工程作业量的同时,又减轻了设备成本。

目前LoRa凭借其成本低、分布广、耐用性强、技术成熟的特点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物联网行业。

基于LoRa电力智能变电站监测系统可实时掌握智能变电站的综合运行状态,有效保障智能变电站日常工作安全运行,极大降低巡视维护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LoRa超远距离、低功耗特性,解决了在复杂环境中的超远距传输问题。

它嵌入各类传感器和监测器中,实现可靠组网与无线传输。

1.2系统概况伴随我国城市建设当中对箱式变电站和电缆电路的普遍运用以及电力负荷的大幅度增长,致使变电设施和电缆电路的电缆头因负荷过大出现烧坏的状况不断出现。

在当前的变电站的运营和维护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变电站当中无人值班,要是只是单靠变电站的运维人员的定时维护和监测就很可能会出现重要数据的收集不及时和不完整的状况,这种形式不但增强了运维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并且这种方式只有在相关设施处于过热的状态时,运维工作才会真正起到预防的作用,但是如果当时相关的运维人员不在现场,那样就会出现变电站的温度控制将会失去有效的管理,进而对变电站设备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进而不能很好的达到设备风险的可控制性、能控制性以及再控制性,更不能达到设备调控一体化的基本需求。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电智能识别系统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电智能识别系统

我国无线电管理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在技术方法、行政手段、管理机制上已较为成熟。

然而,在支撑无线电监测与管理工作的软硬件工具、系统平台,及信号分析核心方法的技术水平上,还落后于国际水平。

传统无线电监测以监测接收机开展工作,由于受制于仪表的中频带宽以及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多年来一直采用频谱扫描和频谱模板的方法进行信号探测和识别。

传统频谱分析方法容易丢失信号细节信息,只包含信号幅频信息,丢失了具体信号的时域和数据域特征信息,因此较难完成精细的信号分类、参数估计等任务,更无法实现在信号分析层面上的时域、频域分辨率自适应调整,以及信号解调、解码的需要,不能满足在当前复杂电磁环境中快速、准确、多维度的信号识别要求。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极大推动了众多传统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例如在计算机视觉方面,深度学习技术能够自动化提取图像信息中的关键特征,实现物体高精度探测和识别。

在无线电监测领域,机器学习将在信号分析层面带来重大技术变革,推动无线电监测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从而降低人工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尤其在无线信号的精细化分析和信号异常检测领域。

因此,本文将研究设计一个前端基于频谱时域I/Q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存储、后端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面向复杂电磁空间的智能信号分析系统,用来提升无线电监测工作效率和能级。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电智能识别系统设计文 徐弘良随着无线通信新技术不断涌现,传统以频率为主的电磁频谱监测模式已无法满足快速识别和处置无线电干扰的要求。

本文设计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电信号智能识别系统,以实现更快速、更准确、更智能的无线信号采集、处理和分析诊断,突破传统无线电信号发现和识别的性能瓶颈,构建频谱大数据存储和云计算平台,打通行业数据孤岛,实现高精度、智能化的信号诊断分析。

谱中空中信号的调制方式,是智能分析和异常识别的一项关键任务,能够辅助支撑干扰排查、黑广播识别、违规发射监测等无线电监测核心业务。

无线电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措施

无线电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措施

无线电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措施摘要随着无线电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

因此,无线电监测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监测任务更加繁重,有害干扰逐年增加。

对此,无线电监测工作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才能保障无线电事业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才能发挥无线电监测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技术现状发展一、无线电监测技术的现状(一)现有技术装备不能适应实际监测覆盖。

监测网的建设普遍采取分散实施的策略,设备由多家供应商研制、生产、安装、配置,其接口标准不一,硬件设备与软件不匹配等问题也导致了联网监测存在一些难点,不利于信号的交叉定位测向和查找。

(二)一些不明信号无法监管到位。

日常监测中,由于无线电对讲机使用比较混乱,尤其是建筑工地、娱乐场所、物业管理、宾馆等场所的一些单位和个人违反无线电频率管理和设备管理的法规,擅自占用频率和使用无线电设备,严重影响了无线电的电磁环境,干扰了一些正常的通信业务。

虽然《中国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已实施多年,有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但擅自使用频率乱设台站的现象仍屡有发生,导致不明信号逐年增加。

(三)源头管理欠缺,有害干扰频繁发生。

随着我国无线电事业的迅猛发展,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广泛应用,无线电台(站)数量急剧增加,无线电干扰现象也日趋严重,特别是手机屏蔽器、卫星干扰器、伪基站、黑广播的违法生产、销售和擅自设置使用,干扰正常的公众通信,阻碍了人民群众正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直接威胁到社会稳定、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虽然有工商、公安和无线电管理部门,但销售无线电设备的源头难以监管,非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四)无线电监测系统跟不上无线电技术发展的需要。

无线电监测技术近年来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有了较好的提升和改善,但仍有不足。

比如:查找信号采用的方式多为移动监测站与固定监测站多点定位、尔后移动设备逼近以最终确定目标。

《2024年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范文

《2024年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范文

《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无线电监测领域,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应运而生,其能够实现对无线电信号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等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系统设计1. 需求分析在系统设计阶段,首先需要对无线电监测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包括无线电信号的实时监测、数据存储、数据分析、预测预警等方面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2. 系统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

系统架构应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分析层和应用层。

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无线电信号数据;数据存储层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分析层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供各种统计分析、预测预警等功能;应用层则提供用户界面,方便用户使用系统。

3. 关键技术选型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关键技术。

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安全技术等。

数据采集技术应具备实时性、准确性和可扩展性;数据存储技术应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保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分析技术应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的智能分析和预测;安全技术则应保证系统的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

三、系统实现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系统通过传感器、信号接收器等设备实时采集无线电信号数据。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缺失值处理等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存储与管理预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

系统采用Hadoop、HBase等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同时,为了方便用户查询和分析数据,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索引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3. 数据分析与预测预警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面向无线电频谱监测的智能感知系统设计与实现

面向无线电频谱监测的智能感知系统设计与实现

面向无线电频谱监测的智能感知系统设计与实现无线电频谱监测是指对无线电频谱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的过程,它对于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电磁环境的管理非常重要。

为了提高频谱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智能感知系统在无线电频谱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智能感知系统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无线电信号进行分析和识别的系统。

它能够自动地感知频谱环境,并根据目标任务的需求进行自适应的频谱管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面向无线电频谱监测的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首先,智能感知系统的整体架构需要考虑到实时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从硬件层面上需要设计高性能的电磁信号采集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实时地采集无线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中央处理单元进行后续处理。

在中央处理单元方面,可以采用分布式的计算架构,将无线电信号的处理任务分配到多个计算节点上,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其次,智能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是无线电信号的分析和识别。

系统需要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采集到的无线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从而实现对不同信号类型的识别。

在特征提取方面,可以利用时频分析算法、波形识别算法等方法,提取无线电信号的频谱、时域和调制特征。

在分类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如支持向量机(SVM)、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等,也可以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

通过不断的训练和优化,系统能够逐渐提高对无线电信号的识别准确率。

然后,在面向无线电频谱监测的智能感知系统中,还需要考虑信号的定位和跟踪问题。

系统可以利用多个采集设备进行信号的定位,通过测量信号到达时间差、信号相位差等信息,利用三角定位原理确定信号的发射源位置。

对于跟踪问题,可以使用卡尔曼滤波器、粒子滤波器等算法对信号进行状态估计和预测,从而实现对移动信号的跟踪。

最后,智能感知系统还需要考虑对无线电频谱的管理和决策。

系统可以根据监测到的频谱信息,对频谱资源进行动态划分和分配,从而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

无线电监测智能管控系统设计

无线电监测智能管控系统设计
1
( 1. 青海省无线电监测站 , 青海 西宁
,
2
,
710076 )
3
810016;
810000; 2 .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 青海 西宁
3. 西北工业大学 , 陕西 西安
� � 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o l .31 N o .4 第 31 卷 第 4 期 青 海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 2013 年 8 月 � Jo rna l o f Qi ngha iU ni er i ( N a ra lSci ence E dii o n) A g.2013
无 线 电 监 测 智 能 管 控系 统 设 计
关键词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 : T N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89 9 6 ( 2013 ) 04 - 0032 - 05
� � � � P
2 3 � � � � � H AN G T 1, LI C , AN G H ( 1. R a di oM o nio ri ng S a i o no f Qi ngha iPr o i nce , Xi ni ng 810000 , C hi na ;第 Nhomakorabea期张
涛等 : 无线电监测智能管控系统设计

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组网设计

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组网设计

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组网设计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组网设计无线电监测是指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监测和控制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利用情况,保障无线电通信的安全和有序进行。

甘肃省作为我国的西北边陲省份,无线电通信在其经济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国防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无线电监测工作,提高无线电通信的效率和安全性,甘肃省决定建设无线电监测网。

一、项目背景无线电监测网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分布式的无线电设备对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测和采集,利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的一种无线电监测系统。

甘肃省作为一个大型地理区域,不仅有较为复杂的山地地形,还有较大范围的草原和戈壁地带,因此,组建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是一个重要的决策,旨在提高对辖区内无线电通信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二、网络设计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的组网设计包括了网络拓扑结构、监测站点的选择以及核心设备的布置等内容。

1. 网络拓扑结构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采用星状拓扑结构,星状拓扑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易于维护等特点,能够满足大范围的无线电监测需求。

该结构下,监测站点作为叶节点通过无线电链路与核心监测中心相连,而核心监测中心则通过有线网络与各监测站点进行数据传输。

2. 监测站点选择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的监测站点选择应考虑地理分布、通信覆盖范围以及监测能力等因素。

基于这些因素,我们建议在甘肃省各主要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如兰州、嘉峪关、天水等地设立监测站点,以实现对整个甘肃省境内无线电通信的全覆盖。

3. 核心设备布置核心设备指的是数据处理中心以及相关服务器、存储设备等。

在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中,核心设备放置在兰州市作为中心节点,以确保数据的有效处理和保护。

此外,为了实现监测站点和核心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要在兰州市建立起一套高速通信网络,以满足数据传输的需求。

三、应用展望甘肃省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将为无线电通信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带来广泛应用的前景。

《2024年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范文

《2024年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范文

《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电信号的监测与分析变得日益重要。

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无线通信环境,为无线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

二、系统设计背景及目标本系统设计的主要背景是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无线电信号监测与分析的需求日益增长。

系统设计的目标在于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可扩展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实现对无线电信号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频谱资源管理等功能,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频谱资源利用效率。

三、系统设计原则1. 实时性: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和分析无线电信号的能力。

2. 准确性:数据分析结果应准确可靠,满足用户需求。

3. 可扩展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4. 安全性:系统应具备数据安全保护能力,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

四、系统设计架构本系统设计采用分布式架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分析层和应用层。

其中,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无线电信号数据;数据处理层负责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存储;数据分析层负责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应用层则提供用户界面和交互功能。

五、系统实现1. 数据采集层:通过布置在各地的传感器和设备,实时采集无线电信号数据,并将其传输至数据中心。

2. 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等,然后存储到大数据处理平台中。

3. 数据分析层: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存储在大数据处理平台中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4. 应用层:提供用户界面和交互功能,包括数据查询、报表生成、频谱资源管理等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web页面或移动端APP等方式,与系统进行交互。

六、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1. 数据量大: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将数据分散存储和处理,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2. 数据处理复杂: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无线电监测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研究

无线电监测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研究

保持 与云 服务 器 的 连 接 。当 云 服 务 器验 证 完用 户 发 起 的 审 核 申请 时 ,管理 员亦 可 远 程 处 理 ,不 受 时 间和 空 间的
4系统实现与 应用 储 物 柜 信 息 、设 备信 息 、用 户 信 息 、维 护 记 录 、借
实 现 开锁 功能 ,然 后 反馈 该 门锁 的 当前 状 态 。 2.3数据 通 信模 块 数 据 通 信 模块 在 控 制 储 物 柜 柜 门 开启 的过 程 中起 着
还记 录等 数 据 一 并 保 存 于 云 服 务 平 台 ,管 理 员 和 普 通 用 户都 可通 过 微 信 小 程 序 随 时 随 地 远程 查询 在 库 设 备 的 信 息 ,进 而 实现 高 效 的信 息共 享 。普通 用 户 打开 微信 小 程序 ,
动 板 控 制 程 序 周 期 短 ,且 运 行 稳 定 可 靠 。数 据 通 信 模 块 存放设备 。借还过程简单便捷 ,申请借用操作可远程执行 ,
开机 后 ,可通过无线 、有线的方式接 入互联网 ,并 时刻 借 用 者 无 须 前 往 出 借 单 位 ,且 不 用 填 写 任 何 书 面材 料 。
供 管 理员 盘 点 、维 护 设备 。
表 1 系统 功 能
设备信息 调整仓位 报修处理 年检处 理 设备类型
设备管 理
管理
设备报废 设备状态 c
储柜管理 储柜 信息 设备入库 设备 出库 库存盘 点
借还管理 查看设备 借用设备 归还设备 报修设备 借还记录
统计报表 设备库存 设备报废统计
系统管理 用户管理 审核借用 申请 出借期限设置

储 物 柜 管 理 模 块 主 要 集 中 在 储 物 柜 中 ,由 储 物 箱 、 电 控 锁 、 电 控 锁 驱 动 板 和 数 据 通 信 模 块 组 成 。储 物 柜 结 构 框 架 如 图 2所 示 。同 一 平 台 可 统 一 接 入 分 散 在 不 同 位 置 或 区域 的 多 个 储 物 柜 管 理 模 块 ,实 现 碎 片 化 的 设 备 管 理 。

无线电监测车辆解决方案

无线电监测车辆解决方案

无线电监测车辆解决方案背景信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设备种类繁多,其中无线电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这不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无线电监测成为重要的一环。

无线电监测是指通过特殊的接收设备,对某些信号进行接收、分析、判断、记录和对抗的技术手段。

为了更加高效地进行无线电监测,人们发明了无线电监测车辆。

无线电监测车辆解决方案无线电监测车辆是指专门用于无线电监测的一种移动式监测设备。

这种车辆通过搭载多个监测设备及相关检测系统,行驶在道路上,边行驶边对空间电磁信号进行监测,并对监测到的信号进行分析。

监测到的数据实时回传到监测车辆的控制中心,在中心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估,并进行对抗等一系列操作,保护社会安全和网络安全。

无线电监测车辆的组成无线电监测车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监测设备:包括高频接收设备、解编设备、调频解调器等用于无线电监测的设备;2.控制中心:即监测车辆的指挥中心,用于对监测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管理;3.供电系统:车载电池以及发电机等设备,用于为监测车辆提供电力支持;4.通讯系统:用于与其他车辆或控制中心进行通讯,方便车辆进行协调和管理。

无线电监测车辆的应用1.侦测违规操作:通过监测某些违规操作的无线电信号,及时发现相关人员的违规行为,并进行处理;2.网络安全检测:监测网络数据包流量,发现可能的安全漏洞,并进行封堵;3.地震预警:通过监测地震预警信号,提前预警,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4.捕捉恐怖分子:通过监测恐怖分子的无线电信号,找到其藏身之处,协助警方进行抓捕行动。

总结无线电监测车辆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保障社会稳定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无线电监测车辆的使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拓展。

远距离无线监控现状和解决方案分析

远距离无线监控现状和解决方案分析

远距离无线监控现状和解决方案分析2篇远距离无线监控现状和解决方案分析(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逐渐普及。

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可以通过无线信号传输视频和声音信息,实现对远距离地区的实时监控,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

本文将分析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的现状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的现状。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多种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方案,其中以4G/5G网络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较为常见。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搭载摄像头和麦克风的设备,将采集到的视频和声音信号通过4G/5G网络或卫星信号传输到相关的接收设备,实时显示或存储以供观看和分析。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无线电技术的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如无线电传输技术和激光通信技术等。

这些系统通过无线电波或激光信号传输视频和声音信息,实现远距离的监控功能。

然而,当前的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

由于远距离的传输过程中,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信号衰减、天气等,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甚至出现信号中断的情况。

这会严重影响监控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其次,是系统的节能和耗电问题。

目前的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大多需要长时间运行,工作时间比较长,而且功耗较高,对电能的消耗也较大。

这给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还存在着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问题,由于信号传输是通过无线网络进行的,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的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针对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加强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例如采用更高频段的信号,提高抗干扰能力,同时加强信号的纠错和重传机制,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其次,为了解决系统节能和耗电的问题,可以在硬件设计中采用低功耗的芯片和组件,并优化系统的工作模式和算法,减少电能的消耗,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无线智能监控测评方案

无线智能监控测评方案

无线智能监控测评方案无线智能监控系统是一种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控设备连接到监控中心,并实现远程监控的智能化产品。

下面是一个针对无线智能监控系统的测评方案。

一、系统性能评估1. 信号传输性能:测试系统在不同距离下的信号传输质量,包括信号强度和稳定性。

2. 视频质量评估:对系统传输的监控视频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分辨率、画面稳定性、色彩还原等指标。

3. 运行稳定性评估:测试系统在长时间运行时的稳定性,包括设备是否频繁掉线、故障率等指标。

4. 安全性评估: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防黑客攻击能力、数据传输加密等方面。

二、功能评估1. 远程监控功能评估:测试系统远程监控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包括实时监控、录像回放、远程控制设备等功能。

2. 报警功能评估:测试系统的报警功能,包括对异常事件的报警、报警信息的发送等指标。

3. 视频分析功能评估:测试系统的视频分析功能,包括对人、车等目标的检测、识别、追踪等能力。

4. 智能化管理功能评估:测试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功能,包括设备状态监测、设备自动维护等指标。

三、用户体验评估1. 安装便捷性评估:评估系统的安装过程是否简便,是否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

2. 操作友好性评估:评估系统的操作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易于操作。

3. 监控效果评估:评估系统的监控效果是否符合用户要求,是否能够提供清晰、稳定的监控画面。

4. 扩展性评估:评估系统的扩展性能力,包括是否可以添加更多的监控设备,是否可以扩展到更大的监控范围。

四、成本评估1. 硬件成本评估:评估系统的硬件成本,包括监控设备、传输设备等的价格。

2. 软件成本评估:评估系统的软件成本,包括视频管理软件、远程监控软件等的价格。

3. 维护成本评估:评估系统的维护成本,包括设备维护、修理费用等指标。

4. 总体成本评估:综合上述成本指标,对系统的总体成本进行评估。

通过以上的测评方案,可以系统地评估无线智能监控系统的性能、功能、用户体验和成本等方面,为用户选择适合的无线智能监控系统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各省市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所面临的异构系统难以整合、监测手段被动低效、业务决策缺乏依据、指挥调度流程不畅等难题依然存在。

华日公司的智能监测网系统,通过整合各类已建的固定监测站(含小型站)、移动监测站及网格化监测系统资源,并增补适当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对现有监测软件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全时全域频谱监测能力,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大大提升了整个监测网的管理运行自动化水平,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大数据时代的智能监测网系统,可为智慧无线电管理提供诸多有力的支撑:●监测网运行模式从临时被动任务执行转向长时主动数据收集;●数据采集从手工碎片化转向自动连续化;●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设备闲置率;●增强监测网管理能力,减轻运维人员工作压力;●从单维监测数据分析转向多维频谱管理决策;●干扰处置、考试保障、重大活动保障等的异常预警和全程支持;●可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软件动态改变系统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

系统能力1)全域监测设施联合作业能力智能监测网的核心运行基础是通过面向服务中间件和标准的接口规范实现对来自于不同厂商的监测系统的整合,并提供统一的设备控制、数据管理和分析界面,形成监测一体化平台,从而盘活全网资源,提升异构系统联合作业的能力。

当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这种能力将大为突破现有监测系统在监测资源调度上的瓶颈。

2)保障系统可靠运行的智能网络管理能力伴随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大量新型监测设备接入系统,使监测网的规模和运维难度日益增大。

华日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以网络拓扑和地理分布为视点,对站点环境、站点设备、网络流量、设备资源消耗等进行监控,能对在网站点进行统一的监测任务调度、遥控开关机、设备自检,并提供基于设备自检和网络检测的故障告警和基于7X24小时电磁环境数据采集分析的设备数据异常预警,从而系统运维带来极大便利。

3)监测网自动运行能力除支持常规监测功能外,智能监测网全网均在系统后台服务器的调度下,根据频谱监测数据自动化分析的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执行各类电磁环境数据、信号特征数据、多模式组合定位数据等的采集任务,并将所获取的数据自动分类压缩汇入各类专题数据库中。

移动监测站、可搬移设备、无人升空监测平台等设备的数据也可在线或离线汇入系统。

这种“大小结合,移动补盲”的联合作业模式,在大幅降低监测站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监测设备的利用率,使无线电管理机构更实时严密地掌握所辖区域的完整电磁态势。

4)海量监测数据存储能力随着监测站的增多与全时全域电磁环境数据采集模式的建立,全网积累的数据量将会有爆发式增长,对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式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华日智能监测网依托成熟、安全、可靠的云存储与云计算服务,采用虚拟化存储等技术,可适应海量电磁环境数据大规模存储的需求,减轻用户在数据存储设备运维方面的压力,并在对应用层屏蔽了数据物理存储位置信息的同时为各类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形成无线电管理云数据库,使数据应用具有更好的弹性,能满足监测网规模日益扩大的需求。

5)监测任务智能化能力目前的无线电监测系统大多是以监测设备功能操作为核心,以临时监测任务的执行和查看为导向而构建的,缺乏对干扰查找、考试保障等各类专项监测任务应用场景的支持。

华日智能监测网通过面向特定应用的一键傻瓜式操作和智能化分析,可简化工作人员的操作复杂度,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

6)大数据挖掘与频谱管理辅助决策能力智能监测网通过建立全时全域监测数据库,改变了过去离散化、片段化、局部化监测数据难以实用的局面。

而海量监测数据的挖掘,是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基于监测数据特性的数据压缩、融合、分析、比对、判定及相关电磁兼容分析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信号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

将海量监测数据与频率、台站、地理信息等数据相结合,利用关联分析、模型预测等数据挖掘技术,可为频谱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维度和更科学丰富的决策分析结果。

7)公众服务能力通过电磁环境数据积累和数据可视化,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面向公众的信息展示,让公众了解地区的无线电业务发展状况和无线电管理部门工作状况,如辖区内频率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发展状况,关系民生的各类台站的发展状况、电磁辐射状况,重要频率干扰情况及无线电管理部门干扰查处、专项整治工作成绩等,让公众切实感受无线电管理工作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

系统核心设备华日公司在十二•五期间对网格化监测系统的建设目标和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针对监测传感网的设备形态和网络架构、监测区域电磁环境的长时监测、自动数据采集、网络管控和数据呈现,进行了完整的系统设计和大量的工程实践。

智能监测网所涉及的多项关键软硬件技术,华日公司在近年的多个监测一体化和网格化监测项目已中有较扎实的技术积淀。

在网格化监测的基础上,华日公司也已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智能监测网系统产品,以支持海量监测数据的汇聚和应用。

系统核心设备及系统软件平台主要包括:●与基站共址架设的智能化挂杆小型监测系统●户外型小型监测系统●可移动网格传感网●远程遥控遥测设备●适应现有站点的智能监测软件●基于面向服务中间件的监测一体化平台●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全时频谱数据采集系统●监测数据云管理系统●基于GIS的数据可视化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框图二、监测一体化平台分系统分系统简介监测一体化平台旨在解决针对不同厂商开发的异构监测设备和系统进行统一联网管理和操控的需求。

它能将不同地区及不同厂商的监测站进行集中联网,同时整合不同监测系统功能,实现由统一的功能操作界面来完成对不同设备的监测控制操作,实现监测数据的统一采集和处理,实现7*24小时自动工作模式和智能化监测任务调度,实现监测样本采集和信号预警,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和统计分析。

解决:●不同厂商监测设备无法统一管理的问题●不同厂商监测系统功能无法统一使用的问题●不同厂商监测数据无法统一采集和使用的问题●不同厂商监测设备难以协同工作的问题2 分系统特点●基于SOA服务化架构理念,组件化设计模式;●采用面向服务中间件技术,通过RMTP服务组件和监测服务接口规范实现不同形式的集成控制,兼顾当下监测网现状,同时满足未来发展变化;●支持多级分层扩展网络架构,灵活构建单中心、多级中心等多种部署模式;●相较于传统RMTP方式的优势:●服务接口的可扩展性;●盘活全网资源,提升异构系统联合作业的能力;3 分主要功能异构监测设备联网●监测设备控制:对监测设备发起监测命令,执行相应的监测功能。

●监测数据管理:提供监测数据的持久化保存,监测数据回放等功能。

●监测设备状态显示:能实时获得监测设备的状态信息。

●监测车轨迹追踪:能实时获取监测车的行动轨迹。

●样本数据管理:提供样本数据的采集和持久化保存。

●信号预警:对于异常信号进行预警处理。

监测任务管理●监测任务调度:根据任务的优先级,自动调度监测任务执行。

●监测任务自动运行:支持7*24小时自动执行监测任务。

●专项任务模式运行:提供实时监测功能。

统计分析功能(部分)●频段扫描数据统计分析:能够反映频段在一段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情况。

●任意频段占有度统计:能够反映频段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占有度的变化情况。

●监测数据对比:能够反映频率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不同频率特征。

●频率使用状况分析:结合台站系统,能够反映出频率的使用状况。

●电磁态势分析:展示台站覆盖分析、监测站覆盖分析、区域电磁态势分析三、全时频谱数据采集与管理分系统1 分系统简介全时频谱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旨在面向新一代监测网提出的全时全频域监测需求,建立一套适应海量数据应用要求的数据网络系统。

系统按照智能化、自动化、傻瓜化的理念,从针对无线电监测管理需求特性出发,采用大数据技术设计研发。

2 分系统特点●7*24小时全时自动化数据采集能力●高效海量数据采集传输能力●具有全时全频域监测数据自动化处理能力●分布式数据网络架构●先进的云存储能力3 分系统功能3.1领先的数据管理能力●具备高效全数据分布式查询与管理能力●基于数据粒度的存储策略配置●基于存储策略的自动下发和集中管理●强大的数据存储策略架构支持数据粒度、数据类型、数据节点、存储周期的灵活配置●高效稳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完备的数据容灾方案3.2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计算和存储架构●适应海量电磁环境数据大规模存储需求●对应用层屏蔽了数据物理存储位置信息●为各类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查询服务●建立无线电管理云数据库,满足监测网规模日益扩大的需求。

四、全网设备管理分系统1 分系统简介本系统旨在针对无线电管理工作复杂的监测网络环境,多站点、多系统的管理模式提供统一直观的管理平台,作为监测网全网运转信息收集整合发布,机房环境监控、相关软硬件管理的中心,主要能力在于及时提供监测站及设备、监测任务的实时运行状态以及报警反馈,辅助工作人员对网络设备资源占用情况、设备故障和任务异常进行及时的掌握和排除,利用智能化传感技术为无线电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分系统功能特点2.1 全网运转状态管理●监测站状态监控●监测任务执行情况监视●网络资源负载状态实时监控●监测任务运行监控2.2 全网硬件设备管理●站点硬件设备实时工作状态监控●站点监测设备自检●设备故障报警提醒2.3 全网站点环境监控●设备远程开关机●站点环境数据采集显示●机房空调,灯光等控制●机房视频监控图像显示2.4 全网管控记录日志●站点及设备状态日志管理●软硬件操作日志管理●提示、报警日志管理2.5 全网软件统一管理●统一集中软件配置管理●软件服务运行情况监控●软件故障及异常信息报警提示五、监测数据分析分系统1 分系统简介华日监测数据分析系统是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设计的一套面向无线电监测领域智能化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具有信号智能识别能力●具有异常信号预警能力●具有频谱资源使用评估能力●具有智能化报表输出能力●具有地图频谱态势展示能力●支持考试保障自动发现、识别、判定作弊信号●支持航空频段保障●支持黑广播识别、鉴定●支持重点频率活动规律分析●支持将重要信息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2 分系统特点●支持全时、全域、全频海量数据分析●监测数据与台站、频率等业务数据多维度关联综合分析●支持高效实时数据分析与历史数据分析结合●自动化分析处理服务,帮助业务人员减轻工作负担●提供数据分析服务接口,带来更强的扩展能力●全面应用可视化技术,帮助发现数据隐含的价值信息●人性化UI操作设计,带来简洁轻松的操作体验图:信号识别预警3 分系统关键技术●支持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建构技术●基于业务领域建模技术●基于内存数据库进行高效实时分析处理技术●采用OLAP联机分析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采用分布式处理技术图:业务频段综合分析六、地理信息系统1 分系统简介无线电地理信息系统以地图数据展示为主题,完美融合了2维矢量地图简洁清晰与3维卫星地图写实准确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专业、全面的地理信息显示和分析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