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一直是临床疾病诊疗的重点和难点。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委会于2017 年底发布了《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

发热待查的定义建议规范用语,统一将「fever of unknown origin」命名为发热待查。

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可将发热待查分为4 类: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 感染者的发热待查,后三者统称为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可归纳为4 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不同时期、地区、年龄的患者以及不同医疗资源造成发热待查的病因谱构成比例不同。

表1 经典型发热待查与特殊人群发热待查的比较经典型发热待查如何查?遇到发热待查,不要头疼,做到「一掌握四步骤」,见招拆招,才不会束手无策。

1. 掌握病因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超过200 种,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4 类:(1)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

成人still 病、SLE 是年轻患者常见病因,老年患者中风湿性多肌炎/颞动脉炎等发病率上升。

(3)肿瘤性疾病:随影像学技术普及,易被早期发现,在发热待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4)其他疾病:约占10%,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2. 诊断流程四步骤(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发热病程:持续超过3 周;∙体温:口腔测体温至少3 次>38.3℃ 或至少3 次体温1d 内波动>1.2℃;∙既往病史: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史;∙检查:经过至少1 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认。

其中系统全面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片和腹部B 超。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1. 引言
这份文档旨在为处理发热病患提供专家共识。

针对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爆发,我们呼吁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严格遵守以下流程和指南,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流程和指南
2.1 评估和分流
- 对于发热病患,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评估。

- 评估应包括症状、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

- 根据评估结果,将病患分类分流至相应的区域。

2.2 防护措施
- 所有医护人员在与发热病患接触时,应佩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及时进行消毒。

-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经常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洗手液。

2.3 检测和诊断
- 对于有发热症状的病患,应尽快进行相关检测,如体温测量、血液检查等。

-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诊断,并继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2.4 隔离和治疗
- 将被诊断为有传染性疾病的病患进行隔离。

- 隔离区应具备相应的隔离条件和设施。

- 根据病情和病患个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5 传染病防控
- 医疗机构应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包括加强卫生消毒、提供
宣传教育等措施。

- 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结论
本文所提供的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旨在保障患者和医护人
员的安全。

我们希望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能够遵循这些流程和指南,并持续关注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共同应对当前和未来的传染病挑战。

参考文献:详见正文注释。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背景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多种疾病都会伴随发热的表现,如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疾病、肿瘤等。

因此,对于发热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与深入研究。

诊断
1. 感染性疾病
发热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表现,经常伴随咳嗽、胸痛、腹泻、头痛、喉咙痛等症状。

对于急性发热,需首先考虑感染性疾病作为原因,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 风湿免疫疾病
风湿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都可能表现为长期低热。

这些疾病的诊断需要依据专科医生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 肿瘤
肿瘤有时也会伴随发热症状,特别是恶性肿瘤。

针对发热可能与肿瘤有关的患者,一般需要进一步进行PET-CT、肝颗粒样细胞、肺高分辨率CT等检查,从而确定肿瘤的情况。

治疗
1. 清除病因
对于发热这种症状,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清除病因。

因此,在发热的时候,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检查和诊断,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平复热度
发热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心跳加快、脱水、刺激免疫系统等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平复热度,如服用退烧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3. 补充营养
发热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

对于发热的治疗,需要不同专科医生共同努力,确定病因,针对性进行治疗,并进行充分的体检和治疗。

在治疗中,需要针对性的平复热度和补充营养,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4.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1)伴皮疹
①感染性疾病(EB病毒感染、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②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SLE、皮肌炎、成人still病等) ③肿瘤(淋巴瘤等) ④其他(药物热等) (2)伴淋巴结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全身性) 脾肿大( 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血液系统 疾病、局部占位)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若未获得诊断线索,可进行发热病因的初步非特异性筛查 以提供有用的病因诊断线索。
• 应用非特异性检查结果的线索时应注意: ①非特异性检查异常指标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大,对病 因诊断的提示价值越大; ②非特异性检查的结果在提示诊断线索的同时也能够作为 排除某些疾病的线索; ③非特异性检查线索需要综合流行病学、病史、体格检查 中的线索,综合分析,归 纳出最可能的病因 诊断方向。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建议15: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染等可凭借疗效 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 建议16: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建议17:原则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
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谢谢!
筛查手段。PET-CT的意义在于指示可疑病灶部位, 为下一步的检查指明方向,不能仅凭PET-CT 的结果做出诊断。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1.体温控制: 建议12: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而无需处理发热。 建议13:对于体温在39-40℃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 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 衡。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建议14:对于体温>40℃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 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 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 发。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张文宏;李太生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18(41)7
【摘要】1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的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总页数】16页(P385-400)
【关键词】发热待查;疾病诊治;专家;《中华传染病杂志》;诊治流程;循证医学证据;编辑委员会;诊断水平
【作者】张文宏;李太生
【作者单位】<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3
【相关文献】
1.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3.诊治发热待查——临床医师任重道远 [J], 李太生
4.凝聚专家共识规范临床诊治——《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中国专家共识》发布[J], 柳海霞
5.发热待查糖尿病患者确诊感染15例诊治分析 [J], 徐风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典型发热待查,最新共识教你全面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最新共识教你全面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最新共识教你全面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导语:'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以下为该共识中关于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内容。

经典发热待查定义发热持续3周以上,口腔体温至少3次>38.3 ℃(或至少3次体温在1 d内波动>1.2 ℃),经过至少1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

系统全面的检查应至少包括3大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

且患者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

病史采集详细而有质量的病史采集是发现诊断线索的首要步骤,先按疾病发展顺序询问病史,然后针对重点线索追溯。

一些关键病史往往因患者记忆不清而表述偏差,需反复核实。

重视以下几点情况: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患者必须同时满足发热待查定义中热程和体温变化的要求,发热应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

有些患者虽病程长,但发热仅为一次,不能以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来考虑。

2记录热程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诊断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如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以肿瘤多见。

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3判断热型随着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典型的热型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已很少见,但仍需仔细询问发热规律。

一些特殊热型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例如:Pel-Ebstein热往往可见于一些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隔日热或三日热考虑疟疾可能。

2017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ppt课件

2017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ppt课件

2020/12/15
12

体温不超过38.3°C为低热待查。低
热待查与发热待查病因不同,部分年轻女
性低热待查患者,病程可长达数年,一般
情况良好,多次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可
能为植物神经功能。
2020/12/15
13

在做病因寻找时,先考虑常见疾病的常
见临床表现;其次,考虑常见疾病的少见临
床表现;再次,考虑少见疾病的常见临床表
2020/12/15
4
2020/12/15
5
一、经典型发热病因归类
• 1、感染性 • 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其它 •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自身炎症性 • 3、肿瘤性 •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实体恶性肿瘤、良性肿瘤 • 4、其它 • 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
2020/12/15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思路
• ①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②感染性疾病的定 位,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 胆道感染等,多具有对应的局部症状,尤其不要遗漏感染 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局灶感染等;③非感染性疾病分为 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其他类疾病,多为全身累及, 少局部定位表现,需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推 论。根据可能的诊断,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2020/12/15
19
• 根据症状与体征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诊断,阴性症状也 需记录,可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 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 根据病史询问的病程进展, 观察辅助检查结果动态变化。
• 了解相关病史 患者的既往史与个人史非常重要,特 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往往是诊 断的关键。

2017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2017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 (3)伴肝功能异常: • ①以发热伴转氨酶异常: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 伤寒、Q 热,钩端螺旋体病和血行播散性结核可以表现 为发热伴肝酶异常;非感染性疾病常见为自身免疫性肝 炎、物性肝炎(如超敏反应综合征)、淋巴瘤和朗格汉 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 ②以发热伴胆红素升高

在做病因寻找时,先考虑常见疾病的常 见临床表现;其次,考虑常见疾病的少见临 床表现;再次,考虑少见疾病的常见临床表 现;最后,慎重鉴别少见疾病的少见临床表 现。
2、第一阶段初筛

完善病史的采集需包括完整的热程记 录、热型分析、伴随症状、外院检查结果 及详细的病史。
病史采集
• (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 患者必须同时 满足发热待查定义中热程和体温变化的要求, 发热应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 切相关。有些患者虽病程长,但发热仅为一 次,不能以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来考虑。

谢谢
续表2-1
续表2-2
• • • •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2、第一阶段初筛 3、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4、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诊断性治疗)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发热持续三周以上,口 腔体温至少3次>38.3°C(或至少3次体温在1 天内波动>1.2°C),既往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 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史,经过至少1周在 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
•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对于感染性和非 感染性炎症都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对包括感染、结缔组织 病、肿瘤在内的大多数病因引起的发热待查都具有良好的 退热作用。此外,激素还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 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可用于休 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治疗。原则 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 为退热药物使用。 • (5).长期随访

2019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2019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 (2)记录热程 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诊断具 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 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 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 病的诊断。如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 以肿瘤多见。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 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对于体温>40 ℃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
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
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发。
• (2).诊断性治疗 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 染等可凭借疗效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 治疗手段。
• (3).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应严格基 于临床病原学证据。在不能获取病原学证据但临床高度怀 疑感染的情况下,临床医师需分析可能的感染部位,并进 行经验性的病原学判断,严格把握抗感染药物使用指征。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 根据症状与体征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诊断,阴性症状也 需记录,可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 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 根据病史询问的病程进展, 观察辅助检查结果动态变化。
• 了解相关病史 患者的既往史与个人史非常重要,特 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往往是诊 断的关键。
续表3
全面的体格检查
• (3)判断热型 随着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糖 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典型的热型 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已 很少见,但仍需仔细询问发热规律。一一些特 殊热型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
• (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 ①常见全身症状:畏寒、寒战、出汗、 消瘦、皮疹、皮肤颜色改变;②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气急、 胸闷、胸痛;③消化系统:纳差、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口腔 及肛门溃疡、咽痛、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④循环系统:心 悸、早搏、水肿;⑤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尿量、 排尿困难、腰背酸痛、月经、生殖器溃疡、生殖器水肿;⑥内分泌系统: 多饮、多食、多尿、生长发育、毛发生长、男性乳头发育;⑦血液系统: 瘀点、瘀斑、淋巴结肿大;⑧运动系统:肌肉酸痛、骨痛、肌无力、关 节疼痛、关节僵硬;⑨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癫痫、意识丧失。

发热待查临床思维

发热待查临床思维

非感染性疾病
病毒
细菌
结核
真菌
G+
G-
根据耐药状况、病情严重程度 经验性治疗
寄生虫
取相应 标本进 行病原 学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
疗效好
疗效不好
停药或降阶梯
调整
正确的诊断思路来源于……
详细、正确病史询问和分析 详尽的体格检查以及随访观察 必要的辅助检查及结合临床的判断 严密的逻辑分析和不断的总结
马鞍热 发热数日,退热1日,又发热数日 不规则热 发热无规律
主要热型(1)
稽留热
见于大叶肺炎、 斑疹伤寒及伤寒
弛张热
见于败血症、风湿 热、重症肺结核及 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见于疟疾、急性肾 盂肾炎、胆道感染、 淋巴瘤等
主要热型(2)
波状热
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
见于回归热、霍奇 金病、周期热等
不规则热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支气管肺炎、渗出性 胸膜炎等
时间之分: 短程发热:1个月内 中程热:1-3个月 长程热:>3个月
主要热型
弛张热 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
稽留热
间隙热
回归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0-40.0以上的高水平,24小时之内体 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24小时体温波动于高热于常温之间 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在多次重复出现,并 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现有区分感染、非感染,细菌还是病毒感 染的主要指标?
血常规及中 性分类 CRP PCT NAP
确定给药方案
22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价值
•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分类增高 • 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分类明显增高 •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均正常 • 白细胞总数降低,中性分类增高 • 白细胞总数偏低,中性分类正常 • 白细胞总数明显低,中性分类不高

2017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2017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精选课件
15
• (3)判断热型 随着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糖 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典型的热型 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已 很少见,但仍需仔细询问发热规律。一一些特 殊热型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
精选课件
16
• (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 ①常见全身症状:畏寒、寒战、出汗、 消瘦、皮疹、皮肤颜色改变;②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气急、 胸闷、胸痛;③消化系统:纳差、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口腔 及肛门溃疡、咽痛、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④循环系统:心 悸、早搏、水肿;⑤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尿量、 排尿困难、腰背酸痛、月经、生殖器溃疡、生殖器水肿;⑥内分泌系统: 多饮、多食、多尿、生长发育、毛发生长、男性乳头发育;⑦血液系统: 瘀点、瘀斑、淋巴结肿大;⑧运动系统:肌肉酸痛、骨痛、肌无力、关 节疼痛、关节僵硬;⑨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癫痫、意识丧失。
精选课件
25
精选课件
26
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 (1)伴皮疹 :感染性疾病,如 EB病毒感染、伤寒、 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SLE、皮 肌炎、成人still病等;肿瘤,如淋巴瘤等;其他, 如药物热等。
• (2)伴淋巴结脾肿大 临床上将脾脏肿大分为轻、中、高 度肿大。肋缘下刚触及至肋下3cm以内属轻度肿大,3 cm至脐水平位置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则为高度肿大 或称巨脾。引起脾大的机制有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 血液系统疾病、局部占位5类。
• ②以发热伴胆红素升高
精选课件
30
• (4)伴血小板减少

急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以感染性疾病为多见,包括流行
性脑膜炎和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钩端螺旋体感染,立克次体感

2020年最新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2020年最新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 (2)记录热程 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诊断具 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 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 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 病的诊断。如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 以肿瘤多见。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 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 建议第一阶段筛查项目需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 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外周血涂片、甲状 腺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糖、血培养三套(需 氧瓶+厌氧瓶)、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降钙素原、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全套、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 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分类、自身抗 体谱、肿瘤标志物、HIV、梅毒RPR和TPPA、标准心电图、 腹部B超、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胸部CT平扫。
• 全面系统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 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血培养(3次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抽 取)、胸片和腹部B超(肝、胆、脾、胰、 肾)。

体温不超过38.3°C为低热待查。低热
待查与发热待查病因不同,部分年轻女性
低热待查患者,病程可长达数年,一般情
况良好,多次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可能
• (3)伴肝功能异常:
• ①以发热伴转氨酶异常: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 伤寒、Q 热,钩端螺旋体病和血行播散性结核可以表现 为发热伴肝酶异常;非感染性疾病常见为自身免疫性肝 炎、物性肝炎(如超敏反应综合征)、淋巴瘤和朗格汉 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对于感染性和非 感染性炎症都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对包括感染、结缔组织 病、肿瘤在内的大多数病因引起的发热待查都具有良好的 退热作用。此外,激素还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 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可用于休 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治疗。原则 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 为退热药物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伴肝功能异常:
• ①以发热伴转氨酶异常: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 伤寒、Q 热,钩端螺旋体病和血行播散性结核可以表现 为发热伴肝酶异常;非感染性疾病常见为自身免疫性肝 炎、物性肝炎(如超敏反应综合征)、淋巴瘤和朗格汉 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增生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EB 病毒感染,CMV感染,酒精性
肝硬化,药物热(例如万古霉素既是药物热的常见原因,也是免疫
性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结节性多动脉炎/小动脉炎,SLE,
巴贝虫病,埃利希体病,布鲁菌病,回归热,粟粒性结核,组织胞
浆菌病,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等。
• (5)伴关节肌肉病变
续表10-1
• (3)判断热型 随着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糖 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典型的热型 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已 很少见,但仍需仔细询问发热规律。一一些特 殊热型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
• (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 ①常见全身症状:畏寒、寒战、出汗、 消瘦、皮疹、皮肤颜色改变;②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气急、 胸闷、胸痛;③消化系统:纳差、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口腔 及肛门溃疡、咽痛、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④循环系统:心 悸、早搏、水肿;⑤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尿量、 排尿困难、腰背酸痛、月经、生殖器溃疡、生殖器水肿;⑥内分泌系统: 多饮、多食、多尿、生长发育、毛发生长、男性乳头发育;⑦血液系统: 瘀点、瘀斑、淋巴结肿大;⑧运动系统:肌肉酸痛、骨痛、肌无力、关 节疼痛、关节僵硬;⑨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癫痫、意识丧失。
• (2)记录热程 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诊断具 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 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 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 病的诊断。如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 以肿瘤多见。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 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 全面系统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 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血培养(3次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抽 取)、胸片和腹部B超(肝、胆、脾、胰、 肾)。

体温不超过38.3°C为低热待查。低热
待查与发热待查病因不同,部分年轻女性
低热待查患者,病程可长达数年,一般情
况良好,多次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可能
• ②以发热伴胆红素升高
• (4)伴血小板减少

急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以感染性疾病为多见,包括流行
性脑膜炎和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钩端螺旋体感染,立克次体感
染,疟疾以及病毒感染(包括登革热,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肾综
合征出血热,黄热病,拉撒热,裂谷热以及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感
染)。

肿瘤、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病因可能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
• 根据症状与体征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诊断,阴性症状也 需记录,可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 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 根据病史询问的病程进展, 观察辅助检查结果动态变化。
• 了解相关病史 患者的既往史与个人史非常重要,特 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往往是诊 断的关键。
续表3
全面的体格检查
• 体温监测应保证每天至少4次, 考虑中枢性系统发热时,可同时测量 多部位体温。
• 需每日观察评估一次患者的一般情况,检 查皮肤、甲床、淋巴结、五官、心、肺、肝、 胆囊、脾、外阴及肛门、脊柱与四肢及神经系 统等。对新出现的尤其是一过性的症状和体征, 一定要引起重视。
诊断与鉴别诊断思路
• ①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②感染性疾病的定 位,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 胆道感染等,多具有对应的局部症状,尤其不要遗漏感染 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局灶感染等;③非感染性疾病分为 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其他类疾病,多为全身累及, 少局部定位表现,需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推 论。根据可能的诊断,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续表2-1
续表2-2
二、经典型发热待查的诊疗流程建议
•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 2、第一阶段初筛 • 3、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 4、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诊断性治疗)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 经典型发热待查:发热持续三周以上,口
腔体温至少3次>38.3°C(或至少3次体温在1 天内波动>1.2°C),既往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 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史,经过至少1周在 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
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 (1)伴皮疹 :感染性疾病,如 EB病毒感染、伤寒、 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SLE、皮 肌炎、成人still病等;肿瘤,如淋巴瘤等;其他, 如药物热等。
• (2)伴淋巴结脾肿大 临床上将脾脏肿大分为轻、中、高 度肿大。肋缘下刚触及至肋下3cm以内属轻度肿大,3 cm至脐水平位置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则为高度肿大 或称巨脾。引起脾大的机制有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 血液系统疾病、局部占位5类。
• (5).长期随访
• 谢谢

体温≤39 ℃的发热 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
电解质的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对于体温在39~40 ℃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
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 ℃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不推
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对于体温>40 ℃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
续表10-2
3、针对性检查阶段(第二阶段)
• 第二阶段检查措施需注意两个原则:特异性高和从无 创到有创。
• 在诊断困难的病例中,必要时可多次重复有创检查, 以获取临床线索。
• 不推荐PET-CT/PET-MRI作为所有发热待查的常规筛疗原则
• (1)体温控制
为植物神经功能。

在做病因寻找时,先考虑常见疾病的常
见临床表现;其次,考虑常见疾病的少见临
床表现;再次,考虑少见疾病的常见临床表
现;最后,慎重鉴别少见疾病的少见临床表
现。
2、第一阶段初筛
• 完善病史的采集需包括完整的热程记 录、热型分析、伴随症状、外院检查结果 及详细的病史。
病史采集
• (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 患者必须同时 满足发热待查定义中热程和体温变化的要求, 发热应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 切相关。有些患者虽病程长,但发热仅为一 次,不能以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来考虑。
•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对于感染性和非 感染性炎症都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对包括感染、结缔组织 病、肿瘤在内的大多数病因引起的发热待查都具有良好的 退热作用。此外,激素还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 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可用于休 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治疗。原则 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 为退热药物使用。
2017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 识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张 杰
2017发热待查诊治共识
• 统一将“fever of unknow”命名为“发热待查”。 • 将发热待查分为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
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 发热待查4类。
一、经典型发热病因归类
• 1、感染性 • 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其它 •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自身炎症性 • 3、肿瘤性 •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实体恶性肿瘤、良性肿瘤 • 4、其它 • 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
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
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发。
• (2).诊断性治疗 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 染等可凭借疗效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 治疗手段。
• (3).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应严格基 于临床病原学证据。在不能获取病原学证据但临床高度怀 疑感染的情况下,临床医师需分析可能的感染部位,并进 行经验性的病原学判断,严格把握抗感染药物使用指征。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 建议第一阶段筛查项目需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 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外周血涂片、甲状 腺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糖、血培养三套(需 氧瓶+厌氧瓶)、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降钙素原、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全套、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 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分类、自身抗 体谱、肿瘤标志物、HIV、梅毒RPR和TPPA、标准心电图、 腹部B超、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胸部CT平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