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教学反思总结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水的净化》教学反思1《水的净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课题3的内容.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我在教学中进行初步尝试,感触颇多。
下面是我对《水的净化》的教学反思:我在讲《水的净化》前让学生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
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张莹一、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具体讲有以下几点:1、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还不复还”引入本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
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对此,我的理解是: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要求不强调水圈过程、老教材中的河流补给知识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应该来说,这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部分。
可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却并没有按照此分析去进行。
这是因为:考虑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水圈,给学生一个大的空间概念;强调水体类型,为以后学习水资源的短缺做铺垫;河流的补给,是水循环的构成部分,更是大气对水文的影响的表现,这点在以后地理教学中用的特别多。
反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以几句话归纳完毕,其中的一些要点,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如,在学习地貌时,可以强调流水地貌中的侵蚀地貌和搬运作用、沉积地貌等,若在此处教学,反而不符合学情。
二、教学重点的确立要着眼于学科课程体系的整体分析和把握。
我们不能局限于一节教学内容谈教学重点,而要从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甚至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来看该节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反思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此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开章明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内容不仅对本章的基础知识进行铺垫,并且能够前后联系整本教材。
新课程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这两点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解构。
本单元教材内容紧紧围绕“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展开,其中第一节主要介绍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纵观本章内容,本节课是全章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根据生活实际出发,去论述水循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其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水体的类型及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水循环的意义。
本节教材涵盖四张图表和一个具体案例:以1972年以来的黄河断流时间和断流长度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
“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是层层递进的,首先,课文中厘清了一些基本概念,如:水的基本形态——气态、固态、液态;地球上水体的种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陆地水的组成;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等等,然后分析水体之间连续运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最后讲明水循环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所产生的意义。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图、立体图和简易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阅读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反思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构架。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入手,才能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对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和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得以充分学习。
成就感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之一。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我就从学生这两点心理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兴趣培养方面,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掌握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3.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能够解释和分析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3.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地区水循环的差异和特点。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2.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为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奠定基础;3.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幻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提升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四、教学重点1.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特点;2.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2.分析较为复杂的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差异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展示法;2.小组探究法;3.对话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大海、河流、湖泊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水资源。
2.询问学生:自来水、井水、河水等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都从哪里来?3.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水的循环。
(二)概念解释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含义。
2.通过图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三)水循环的主要过程1.蒸发: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
2.凝结:介绍水的状态转换和过程。
3.降水: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常见的降水类型。
4.径流:让学生了解径流的概念和过程。
5.地下水: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四)地区差异和特点1.通过案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区水循环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特点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
(五)水循环对人类生存的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1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1、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
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2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1、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篇一:优质课-水循环反思人教版必修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2、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首先通过探究一水圈构成,一系列相关图片的展示,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再通过动画演示“潜水面与河水相互补给的关系”,归纳出一种水体补给另外一种水体必须满足的条件,最后探析生活中的实例黄河下游“地上河”的补给关系。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首先播放水循环三个过程的flash动画,让小组间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说说每个类型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接着说绘画水循环的过程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在导学案上为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补画箭头以及各个具体环节的名称,每组推荐代表将卡片上水循环环节名称贴到黑板相对应位置,该环节学生积极性高和参与面广。
通过对不同现象的探析从而辨别三种类型的水循环,最后归纳小结三种水循环。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黄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最后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5、注意学生学习要领的创新。
本课为了充分表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要采用以下几种学法:(1)案例探析;(2)读图画图学习法;(3)自主学习法;(4)合作学习法;采用多样的学法,学生们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相助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1、上课节奏有点过急。
学生讨论的环节时间不充裕,没做到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2、教学历程中的过渡不够吸引人。
授课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止境。
以后还需要不懈地努力,不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自己。
篇二:《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课标的要求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自然界的水是小学科学课程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循环过程和不同水体的特点等知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参与。
在教学中,我大多数时间都是通过讲解知识点、展示图片和视频来进行教学,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缺少了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度就很难提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水的理解。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没有很好地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
课本上的内容很重要,但我们应该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观察和体验到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式和变化。
比如,在讲解水的循环过程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天气情况,了解降水的过程;在学习水的性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和观察水的一些特点。
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评价和反馈。
在课堂上,我往往只是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而很少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会。
这样一来,我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也无法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和弥补他们的不足。
因此,今后我应该注重课堂互动,给予学生更多机会进行思考、讨论和表达,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评价,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追求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水资源是珍贵的,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探究如何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节约用水的行动。
同时,我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021最新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全单元全套教案
2021最新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全单元全套教案自然界的水1.海洋与陆地【教学分析】本课是四下第二单元的第1课,这一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引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说地球是个蓝色星球”,引导学生在信息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将探究过程和结论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这一课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资料的查阅、整理、分析来完成的。
“表达交流”是本单元着重训练的探究要素,对信息的信息和处理的过程是表达交流的重要内容,学生要学会通过关键字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标注、摘抄,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表格或图形化处理,使之更直观。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经历过与同学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活动,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对“表达交流”能力目标进行中级训练。
一二年级只要求学生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和结果,本单元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讲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对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了明确的要求。
【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
2. 能采用标记、表格、涂色块等方法筛选、整理、分析关键信息。
3. 学会制作比例图,并能将比例图用作一种表达方式。
4. 懂得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在综合分析自己和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地球仪、彩色笔、资料卡。
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室)。
【教学过程】一、观察提问师:(出示太空拍的地球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为什宇航员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像个蓝色星球呢?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生分组观察,分析交流,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二、处理信息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海洋与陆地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把资料拿出来,找出能支持你们刚才观点的关键语句,画下来,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老师这里有个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的表格,我们来填填看。
29%。
如果把地球展开来变成一张地图,我们看到涂了色块的都是陆地,请同学们用蓝色彩笔给海洋区域涂上颜色,感受一下71%和29%的差异。
《自然界中的水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版2001》
《自然界中的水》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了解水的来源、循环和利用方式,培养学生对环境珍爱的认识和责任感。
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2. 提出问题: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二、探究水的来源1. 水的来源:地球上的水主要来自哪些地方?(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2. 水的循环:水是如何在地球上循环利用的?(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等)三、水资源的利用与珍爱1. 水的利用:人类是如何利用水资源的?(饮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生活用水等)2. 水资源的珍爱:我们应该如何珍爱水资源?(减少浪费、勤俭用水、防止污染等)四、实践与应用1. 观察实验:同砚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2. 环保行动:同砚们可以组织一次水资源珍爱宣传活动,倡导大家勤俭用水、爱护水资源。
五、教室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水的来源和循环、水资源的利用与珍爱。
2. 引导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珍爱水资源做出贡献,你会怎样行动?六、作业安置1. 完成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水资源珍爱的小议论文,发表个人观点和建议。
2. 自主进修:利用课外时间,了解更多关于水资源的知识,拓展对水资源珍爱的认识。
七、扩展延伸1. 参与社会实践:同砚们可以参与当地的水资源珍爱活动,亲身感受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资源: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视频,深入了解举世水资源状况和挑战。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培养环保认识和责任感,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我们共同尽力,珍爱水资源,守护地球故里!。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的亮点
..:
在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中,以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水入手,渗透各个知识点——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化合价的应用、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水的组成、物质的分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思考、交流、归纳、表达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其中,对“水”的化学式进行有关的计算,既降低化学式有关计算的难度又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不足之处:由于本单元内容多,时间紧,导致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的时间偏少,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努力方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自然界的水》教学构思与设计
《自然界的水》教学构思与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3.掌握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水的利用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水资源,感受水的重要性;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探究水的循环过程;3.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水资源的看法;4.视频展示与图片展示: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水资源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2.了解水的作用(15分钟):通过教师简短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生命之源、洁净之源等。
a.实验展示: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c.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
4.认识水的利用与保护(20分钟):a.图片展示:展示一些水资源被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b.学生发言: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水资源保护的看法;c.知识普及:讲解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如节水、净水等。
5.总结和展望(10分钟):结合课堂内容,总结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方法,并展望未来的环境挑战。
五、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3.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4.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通过《自然界的水》教学构思与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自然界中的水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自然界中的水》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导学案,学生将能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认识水循环的过程,掌握水资源的珍爱方法,培养珍爱环境的认识。
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珍爱水资源呢?2.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水资源珍爱的视频,让学生们了解水资源的紧缺性和重要性。
二、进修重点1. 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不仅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用水,还是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2. 水循环: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河流等环节。
通过图表或动画展示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们了解水是如何在自然界中不息流动和循环利用的。
3. 水资源的珍爱:提醒学生们要珍惜水资源,避免浪费水,珍爱水源地,不随意排放污水,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三、进修方法1. 观察与实践:组织学生们到校园或家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水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水资源的珍贵性。
2. 讨论与分享:组织小组讨论水资源珍爱的重要性和方法,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 素材收集:要求学生们收集关于水资源珍爱的资料和新闻,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珍爱环境的认识。
四、教室延伸1. 制作海报:让学生们以“珍爱水资源,人人有责”为主题,制作关于水资源珍爱的海报,展示在校园或班级。
2. 观看纪录片:组织学生们观看有关水资源珍爱的纪录片,深入了解水资源珍爱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参观水厂:组织学生们参观当地的水厂,了解水的净化和供应过程,增强对水资源的重视和珍爱认识。
五、课后作业1. 撰写心得体会:要求学生们写一篇关于水资源珍爱的心得体会,表达对水资源的珍惜和珍爱。
2. 制定用水计划:让学生们制定一个勤俭用水的计划,并在家庭中实践,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
3. 环保行动: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如清洁河流、植树造林等,为珍爱水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了解水资源的污染概况,学习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认识并治理水资源。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自学或学习情况验收教辅第页要点导学三、学生展示交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水和我们的关系,你将如何形容?设问:水如此重要,我们应如何对待给予我们生命和美好生活的水资源呢?四、导学过程【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水浪费、水污染及解决措施。
(3)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4)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如何防止水体污染。
【投影展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人类拥有水资源情况)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多少被水覆盖着?2、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什么?3、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多少?4、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多少种?5、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几位?6、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7、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多少?8、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是哪个省?最少的省是哪个省?9、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处于缺水状态?【师生互动,知识小结】1、概括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情况:总量大,淡水少,分布不均.2、给我们哪些启示?(1)关于海洋水你有哪些认识?(2)什么原因造成水资源缺乏和水体污染?(3)我们应如何去做?(在师生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完成下列课程内容。
)【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多媒体】设问:面对水资源日益紧缺,每一个用水者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1)自我中心者:我交了水费,用多少水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
(2)生活节俭者: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但就是不愿意更换滴漏的水龙头。
(3)生活品质追求者:很担心环境污染,最不能容忍停水,但觉得节水主要是节约公共场所用水。
(4)自我封闭者:水费多少钱一吨,不知道,反正很便宜。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引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节课注意多媒体技能和地理课堂的有机融合,整个课堂结构清楚明确,共分为四大模块:三维目标、重难点内容、知识体系、分组讨论、各抒已见及课外拓展,使用多媒体壮大的信息功效为学生们提供了富厚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课堂效率很高,知识容量也很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1、如板书不够。
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似乎是一个电脑操作员,只是在机械地操作,板书不够多,学生学起来缺乏真实感。
2、教学过程中过渡不够吸引人,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等。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止境。
以后还需要不懈地努力,不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自己。
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九年级化学第一轮复习中的第四单元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过基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考题的形式引入,引起学生共鸣,以通电分解水为开端,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物质的简单分类。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
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
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实施教学活动中,类似概念性的知识我以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归纳总结,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及反思
2.4《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是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循环的水》第四课的内容。
本单元前三课认识雾与云、雨与雪、霜与露等天气现象的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系统认识。
而对水循环影响与意义的分析推断又为学习下一课《水与地表形态》做了很好的铺垫,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基于之前的学习经验,借助一些关键词语和箭头在示意图中标注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梳理信息、得出结论,建立水循环的概念。
同时,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2)科学思维: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
(3)探究实践: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教学准备】材料准备:与水循环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水循环示意图纸,笔。
【教学过程】(1)头脑风暴:自然界中的水。
师:(课前在黑板上用水写字)同学们,黑板上的水怎么不见了?生:蒸发了。
师:黄河里的水怎么蒸发不完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首先让我们玩一个头脑风暴游戏,请大家说一说,自然界中的水都分布在哪里呢?(板书:自然界中的水)生1:海洋、湖泊、河流。
生2:云里、空气里。
生3:雪山、冰川、地下。
生4:水果里、身体里……师:大自然中有着形形色色的水——液态的、固态的,还有气态的。
它们有的分布在江河湖泊、冰川和海洋中,有的藏在水蒸气和空中的云、雨、雪里,等等。
除此之外,土壤中也渗有大量的水,地表下还有我们平时看不到的地下河,连生物体内也含有水。
水的存在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世界。
师:你知道谁的贮水量最大吗?生:海洋?师:对,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为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
[自然界的水]《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
本节教学难度相对较低,可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进行教学。
如结合教材54页的“读图思考”可拓展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结合55—56页“活动”、运用水循环原理,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探讨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利用读图思考主要探讨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适当给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补充“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并结合读图,分析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特点。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学会读图、说图和绘图。
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示意图中的水循环环节、所表示的水循环的类型,并请学生上台指图进行解说,最后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如讲“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这一知识点时,以长江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
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图片,让学生明确这也是水循环的杰作,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
以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并联系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这样,把前面所学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不但实现了旧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如讲“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知识点时,可通过展示各种流水地貌的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江汉平原等),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强大,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四章进一步学习水这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联系以前所学的“地转偏向力”知识,了解河流两岸的侵蚀与堆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教学反思总结
《自然界的水》教学反思总结
水虽然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而本单元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陌生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实验内容及特点的研究,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实验内容
(1)《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氢气的验纯。
(2)《分子和原子》: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活动与探究氨气的运动;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
(3)《水的净化》:过滤液体;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制取蒸馏水;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二、实验内容的特点
(一)实验选材的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了弥补学生所学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教材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如课题2,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在常温下的挥发及品红在
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再如课题3中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从生活用水的角度引出过滤和蒸馏等实验操作的学习。
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如课题2中“家庭小实验”利用黄豆与绿豆、水与酒精等体积相混合探究“1+1是否一定等于2”;课题3中利用饮料瓶、纱布、砂石等自制简易的水的净化器。
(二)实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最主要的活动手段。
本单元的实验内容编排,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教师演示为主,辅以少量重复性的学生实验的格局,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倡导课堂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原则;扩充了趣味性较强的家庭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乙醇与水的混合等;增加了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如氨的扩散,过滤液体;首次尝试了以习题的方式呈现实验,如证明植物体内含水,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树立大胆探索的意识。
上述四种呈现方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渐进性。
(三)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应用价值
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
以往的初中化学教材侧重于让学生提前训练,从而与相关化学知识脱节,造成学生失去兴趣。
本单元则一改上述安排,如课题3
从水的净化角度,按照除杂质的顺序安排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发等实验,将基本操作与生活中水的净化过程联系起来,把硬水、软水和硬水软化知识作为含可溶性杂质水净化的例子,与蒸发操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实验基本操作不再单调、枯燥,体现出实验操作在化学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四)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现代教学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本单元的实验安排很好地把握了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关系:首先是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并且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突出对实验中某一过程而非实验全过程的探究,如关于分子不断运动的活动探究,首先做一个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试验作为知识铺垫,然后再试验分别将盛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两个烧杯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观察现象,并探究得出变化的原因是分子不断运动。
家庭小实验先以日常生活中的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时总体积小于2体积的宏观现象作为铺垫,再试验酒精与水等体积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等于两者原体积之和,由此设想到乙醇和水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间有间隙,二者混合时,分子运动使有些空隙被挤占了。
另外,教材通过在验证性实验中融入探索和研究的成分,来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
如在观察并分析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后,结
合前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安排了“讨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组“讨论”是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认识水的组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中间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观察基础上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学中的建议
(一)水的组成
探讨水的组成,课题实验“水的电解”在教学中应起到以下作用:①正确显示水通电后的现象,验证产物,在此基础上探究推断水的组成;②与实验前后的点题史实及课题讨论相呼应,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对陌生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和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思维;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④使学生在亲手实验中掌握检验氢气的操作规范。
实验习题──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不要对学生有任何限制,学生一般都能经过独立思考选择合理的实验用品、操作步骤和方法并实际操作。
可用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的这种尝试和探索。
(二)分子和原子
实验插图“水为什么会减少”能使学生首先回忆起一些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
自然地引出历史上的科学家对这些现象的思考──物质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紧接着实验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则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子或原子微粒的存在,并与前面的史实呼应,使学生体验到人类科技的发展成果。
实验探究“氨的扩散”应达到: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在学生亲身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步骤2中密闭容器外盛酚酞试液的B烧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关注科学实验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及其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编排优势,紧紧围绕水的净化问题逐步展开,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