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考研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遥感重点整理

遥感重点整理

遥感系统: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接收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时效性。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经济性。

局限性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遥感应用领域分应用领域: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研究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辐照度(I ):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 d Φ/dS ,单位是W/m2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 与黑体绝对温度T 成反比。

大气散射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即为散射。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4T M σ=bT =⋅max λ数字摄影原理(P53)扫描成像原理(P67)航空像片的分类:按照航摄倾角分类:垂直航空摄影,倾斜航空摄影按摄影实施方式分类:单片摄影,单航线摄影,面积摄影(多航线摄影)按感光片和所用波段分类:普通黑白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天然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航空摄影,中比例尺航空摄影,小比例尺航空摄影,超小比例尺航空摄影颜色的性质明度: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暗程度的感觉。

色调: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彩色纯洁的程度,也就是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遥感重点总结

遥感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遥感:泛指一切无线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狭义上同“遥感技术”)。

2、遥感技术: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受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地物及其特征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3、电磁波波谱:为了便于比较电磁辐射的内部差异和描述,按照它们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

4、电磁波的偏振(极化):如果波在各方向上振幅大小不相同,而且各方向振动之间没有固定位相关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夹角为90°,则称该波发生了偏振现象。

5、光电效应:电磁辐射的能量激发物体,释放出带电粒子,形成光电流,这种现象称做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

6、反射波: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就称为反射,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

7、反射波谱:我们把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反射能力的变化,亦即物体的反射系数(率)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叫做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8、发射波谱: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发射能力的变化规律叫做物体的发射波谱。

9、大气透射(透射):是指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产生次级辐射和部分原入射辐射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10、大气窗口:是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1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又称高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P17512、灰度分辨率:是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小差值。

13、波谱分辨率:又称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所用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和带宽。

14、时间分辨率: 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

15、温度分辨率:指热红外传感器分辨地表热辐射最小差异的能力。

16、影像的分辨率(几何和灰阶):是指组成影像的最小单元——像元的大小和像元的灰阶或色标可以区分的最小差异。

遥感技术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1. 遥感技术的概念与原理
- 定义: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仪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 原理:遥感技术通过感知遥远地物的辐射能量,并将其转化
为电信号进行记录与分析。

2. 遥感技术的分类
- 按感知方式: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 按遥感平台: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 按波段范围: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3. 遥感数据的类型
- 光学遥感数据:包括可见光、红外和紫外波段的数据,能够
提供地表物体的表面特征。

- 热遥感数据:测量地表温度,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

- 微波遥感数据:穿透云层和大气,适用于湿地、雨林等地区
的观测。

4. 遥感技术的应用
- 地质勘探: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寻找矿体的迹象和地质构造的线索。

- 农业监测:利用遥感数据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病虫害的发生和土地利用状况。

-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地退化等环境信息。

- 城市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城市建设的信息,包括用地分布、交通状况等。

5. 遥感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能够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信息,具有高效、经济的优点。

- 局限性:受云层、大气、地表覆盖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精度。

以上是遥感技术与实用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遥感考完必背知识分析

遥感考完必背知识分析

遥感考前必背知识第一章.绪论1. 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应运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简述遥感探测系统的几个部分①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任何目标物都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②信息的获取。

我们通常采用传感器或遥感器来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而装载传感器的平台为遥感平台,常见的有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

③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传感器接收到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上或胶片上。

④信息的处理。

我们接收到的遥感数字信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投影变换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数据格式。

⑤信息的应用。

对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3. 简述遥感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 ~ 0.38μ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 – 0.76 μ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 000 μ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 mm ~ 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1外层空间遥感2大气层遥感3陆地遥感4海洋遥感等;4. 简述遥感的特点。

遥感考研重点总结

遥感考研重点总结

遥感定义:广义遥感: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包括电磁波、力场、声波、地震波),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实际工作中,将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化为物探的范畴,只有对电磁波的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狭义遥感: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辐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目标物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一景TM影像为185×185平方公里;影像包含各种地表景观信息,有可见的,也有潜在的。

2: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3: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4:经济性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美国陆地卫星的经济投入与取得的效益比为1:80或更多。

5:局限性发展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提高准确性。

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主动遥感:指传感器带有能发射讯号(电磁波)的辐射源,能主动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目标物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以此所进行的探测。

被动遥感:指传感器无辐射源,仅利用传感器被动的接收来自地物反射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的电磁辐射或自身发出的电磁辐射,而进行的探测。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2.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2.2 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影响2.3 地物光谱特征相关概念:辐射: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叫做电磁辐射,简称辐射。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概括_考研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概括_考研

名词解释1. 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2. 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3. 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

P24. 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P25. 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6. 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47. 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 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P69. 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P1011. 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

P1012. 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

P1013. 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P1014. 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通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

遥感(RS)考研总结

遥感(RS)考研总结

遥感科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 遥感技术以摄影方式或非摄影方式获得被探测目标的图像或数据的技术。

3.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传播的过程就是电磁波。

4.电磁波普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者递减顺序的排列。

5.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6.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7.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9.发射率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10.光谱反射率是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ρ=Eρ/E,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的情况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

11.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称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卫星轨道参数 :用来描述在空间中的卫星轨道的具体形状位置,并可以用这些常数递推出卫星在过去或将来的位置。

最常用的是开普勒轨道常数,即升交点赤经Ω、近地点幅角ω、轨道倾角i、卫星轨道的长半轴a、卫星轨道的偏心率e、近地点角距w。

12.升交点赤经含地轴和春分点的子午面与含地轴和升交点的子午面之间的交角。

13.卫星姿态角定义卫星质心为坐标原点,沿轨道前进的切线方向为X轴,垂直轨道面的方向为Y轴,垂直XY平面为Z轴,则可以定义姿态角的三种:绕X轴旋转的姿态角————滚动,绕Y轴旋转的姿态角--------俯仰,绕Z轴旋转的姿态角--------航偏14.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完整版)遥感导论重点

(完整版)遥感导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三、遥感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a、主动遥感:不依靠太阳,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b、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4、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四、遥感的特点(简答)1、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观测为地面探测提供了最佳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

遥感平台的范围越大,视角越大,可以同步观测的地面信息就越多。

2、时效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对于天气预报、火灾和水灾等灾情检测,以及军事行动等具有重要作用。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能够反映许多自然人文信息,能较大程度排除人为干扰。

4、经济性:经济效益高、用途十分广泛5、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已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绪论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传播的过程。

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而变化。

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3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a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c不同的地理位置d地物本身的变异e时间、季节的变化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

不同植物;植物病虫害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

8、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一、遥感原理1. 遥感概述- 遥感定义:通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传感器和设备,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特征的科学和艺术。

- 遥感系统组成: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系统。

- 遥感数据类型: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热红外遥感数据。

2. 光学遥感原理- 光电转换原理:通过接收、记录和处理电磁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 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 遥感图像的解译:通过解译图像获得地表要素信息。

3. 微波遥感原理- 微波辐射和吸收特性:微波信号与地表特征的相互作用。

- 微波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气象、海洋和地球表面的微波辐射。

- 微波遥感应用:气象预测、海洋监测和土地覆盖分类等。

二、遥感实际应用1. 土地覆盖分类- 目的:识别和分类地表上的不同土地覆盖类型。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土地分类。

- 应用:农业监测、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2. 环境监测- 目的:监测环境变化、污染和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环境参数提取和监测。

- 应用:水质监测、森林资源管理和土地退化监测等领域。

3. 灾害监测与预警- 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灾害前兆信息和灾害区域的变化。

- 应用:地震、火山喷发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4. 气象预测- 目的:获取大气和气象信息,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 方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气象预测。

- 应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以上是关于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一、遥感:一种远离目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二、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三、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记录和传输四、遥感的分类①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面遥感②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m)③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④按数据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五、遥感的特点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手段多,信息海量六、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高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定量遥感成为遥感应用的发展热点遥感信息提取逐步自动化:建立适用于遥感图像自动解释的专家系统,逐步实现遥感图像专题信息提取自动化遥感商业化第二章一、电磁波的性质波动性: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足C=λ*ƒ粒子性: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E= h*ƒ;P=h/λ波粒二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

二、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反射、吸收、透射,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的反射率大,发射率就小)四、电磁辐射定义①反射: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反射。

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辐射)。

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②透射: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透射率:透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五、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遥感技术是通过使用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信息的技术。

遥感的主要用途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以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造资源。

其中,遥感原理是遥感技术的基础,而应用则是遥感技术的具体实践。

本文将介绍遥感原理和应用的复习要点。

一、遥感原理1. 电磁波与遥感电磁波是遥感技术中最重要的物理概念之一。

电磁波是指在真空或物质中传播的物质波,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等。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与地物的反射或辐射有关,因此可以用来获取地物的信息。

遥感技术通常使用的是可见光和红外线。

2. 光谱与遥感光谱是指一个连续的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通常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

地物与光谱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在遥感图像中的表现形式。

因此,光谱分析是遥感技术的核心。

3. 传感器与遥感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感器是指能够将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转换成数字数据的装置。

传感器的特性决定了遥感图像的质量和特点。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

4. 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是遥感技术中的关键步骤。

处理包括图像的增强、去噪、校正和地理空间校准等。

解译是指从图像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分类、目标检测和变化检测等。

二、遥感应用1. 地质勘查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有广泛应用。

遥感图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地形和地质构造等信息,有助于识别地质资源,确定潜在的矿产藏区和研究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2. 大气与海洋遥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气和海洋的的动态变化。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观测气象、海洋温度、叶绿素含量和海洋流速等。

这些信息对于天气预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和资源开发有很大的帮助。

3.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获取城市地表的信息,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和绿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城市规划和管理,特别是在城市拓展、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

4. 农业生产管理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考研遥感复习

考研遥感复习

第一章:遥感概述1、遥感的定义:即遥远的感知。

它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2、传感器定义:获取地面目标电磁辐射信息的装置,它是遥感技术系统中数据获取的关键设备。

遥感中使用的传感器类型:摄像雷达成像扫描成像非图像。

3、遥感平台:搭载遥感传感器的载体,如地面三脚架、遥感车、气球、航天飞机、人造地球卫星等。

遥感平台按高度分:近地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4、遥感探测的特点: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5、遥感的分类:按工作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电磁波工作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数据获取方式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按波段宽度和光谱连续性分:宽波段遥感(常规遥感)、高光谱遥感按应用领域分: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考古遥感、遥感测绘……6、遥感的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航空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7、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主要目标:3W(What、Where、When…)主要性能:3全(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发展趋势:3高(搞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综合观测趋势:三个结合(大-小卫星,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1、什么是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旋涡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旋涡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的性质: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粒子性(光的发射、吸收、散射)3、电磁波辐射源:电磁辐射产生于各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磁能、核能;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6oC)的物体都发射电磁波,波长由物质内部状态的变化决定自然辐射源:太阳辐射、地球的电磁辐射人工辐射源: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

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一、遥感科学基础知识
1. 遥感的定义和概念
2. 遥感的分类和原理
3.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传感器类型
4. 遥感数据的解译与分析方法
二、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1. 遥感数据预处理
- 图像预处理方法和步骤
- 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
- 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
2. 遥感数据分类与识别
-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 基于特征的分类方法
- 遥感数据的对象识别与提取
3. 遥感数据的信息提取与分析
- 光谱信息提取方法
- 空间信息提取方法
- 时间信息提取方法
三、遥感应用领域
1. 农业遥感应用
- 农作物遥感监测与估产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2. 环境遥感应用
- 水资源与水环境遥感监测
- 空气质量与气候遥感监测
3. 城市与区域遥感应用
-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变化
- 城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四、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1.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
- 高光谱遥感
- 雷达遥感
2.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融合- 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
- GIS数据在遥感中的应用
以上为《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的大纲,希望能够帮助您复习遥感科学与应用的相关知识。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我将竭诚为您解答。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获取和分析地面上的影像和数据来了解和监测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技术。

它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气象、城市规划等领域。

以下是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复重点:
1. 遥感基础知识
- 遥感的定义和分类
- 遥感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
- 遥感数据的传感器类型和特点
- 遥感图像的特征和解译方法
2.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 遥感图像的增强和特征提取方法
- 遥感数据的分类和变化检测方法
- 遥感数据的空间分析和模型建立
3. 遥感在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 遥感在水资源管理和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 遥感在植被监测和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4. 遥感在农业和气象领域的应用
- 遥感在农作物生长监测和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土壤质量评估和农田排水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气象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 遥感在极端天气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以上是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你复习
和理解相关知识。

请自行查阅教材和资料进行更详细的学习和准备。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物会通过反射、辐射和散射等方式与入射的电磁波相互作用,不同的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特性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遥感平台获取的电磁波数据来识别、分类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物。

1. 光学遥感原理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红外光等电磁波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光学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光学传感器,通过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光学遥感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对地物的特征进行精细化的识别和分析。

2. 雷达遥感原理雷达遥感是利用雷达系统发送微波信号,并通过接收微波信号的回波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雷达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雷达传感器,通过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地面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雷达遥感可以在多云天气下获取地表信息,对地面地形、植被等特征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

3. 热红外遥感原理热红外遥感是利用地球表面目标的热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热红外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热红外传感器,通过接收地面目标的热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热红外遥感可以通过地面目标的热辐射特征,对地表信息进行识别和分析。

二、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信息提取和信息分析等步骤,对遥感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提高地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效率。

1.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配准和辐射校正等处理,以保证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中,需要进行大气校正,地形校正,影像配准等处理,以提高遥感图像的信息质量。

2. 遥感信息的提取遥感信息的提取是指通过遥感数据进行地表信息的分类、识别和提取等处理,对地表信息进行量化和分析。

在遥感信息的提取中,需要进行地物分类、植被指数提取、土地利用类型提取等处理,以获取地表信息的定量化数据。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1、 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具体的讲: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技术特点:a) 宏观性、综合性b) 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c) 周期性、时效性3、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组成:目标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采集与获取、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地面定标及实况调查、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信息的分析与应用。

或者:(1)遥感试验:对电磁波特性、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试验。

(2)遥感信息获取: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3)遥感信息处理:几何和辐射处理、影像分类等。

(4)遥感信息应用:生成4D 产品、各种专题图等。

4、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5、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1)多国发射卫星的局面已经形成;(2)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3)星载主动式遥感的发展使探测手段更趋多样化;(4)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成为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5)与GIS 结合,使得遥感应用不断深化。

第一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1、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2、遥感信息获取,一般指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的电磁波特征,即地物的发射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定义:广义遥感: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包括电磁波、力场、声波、地震波),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实际工作中,将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化为物探的范畴,只有对电磁波的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狭义遥感: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辐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目标物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一景TM影像为185×185平方公里;影像包含各种地表景观信息,有可见的,也有潜在的。

2: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3: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4:经济性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美国陆地卫星的经济投入与取得的效益比为1:80或更多。

5:局限性发展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提高准确性。

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主动遥感:指传感器带有能发射讯号(电磁波)的辐射源,能主动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目标物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以此所进行的探测。

被动遥感:指传感器无辐射源,仅利用传感器被动的接收来自地物反射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的电磁辐射或自身发出的电磁辐射,而进行的探测。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2.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2.2 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影响2.3 地物光谱特征相关概念:辐射: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叫做电磁辐射,简称辐射。

分为入射、发射、反射、透射、散射、吸收。

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它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Φ=dW/dt,单位为W(瓦)。

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E= dΦ /ds,单位为W/m2。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 dΦ /ds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M= dΦ /ds。

辐照度与辐射出射度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但I为物体接收的辐射,M是物体发出的辐射,都与波长有关。

黑体:绝对黑体,指能够将外来辐射能量全部吸收的物体。

发射率:地物单位面积上发射(辐射)能量M与同一温度下同面积黑体发射能量M黑之比值。

即:ε=M/M黑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透射率:地物的透射度与其表面的辐照度之比。

吸收率:地物的吸收度与其表面的辐照度之比。

一、热辐射基本定律任何地物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0K时,就存在着分子运动,不断地向外发射电磁波。

实际上,世界上任何物体的温度都高于0K(0K=273.15℃)。

所以,任何物体都有热辐射。

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

物体根据吸收率的大小分为:黑体、灰体、选择性辐射体。

黑体:其ελ=ε=1,不随波长变化。

灰体:其ελ=ε=常数<1(因而吸收率α<1,ε不随波长变化。

)。

选择性辐射体:其ελ随波长而变化,而且ελ<1(因而吸收率a也随波长变化,并且a <1。

) 。

1 普朗克定律(不要求的):黑体辐射能量是温度的函数:Wλ: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波长区间辐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6.62560.0005);K:为玻尔兹曼常数=(1.38054土0.00018);e:为自然对数的底= 2.718;C为光速;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

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发射光谱;辐射能量随波长连续变化,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温度愈高,辐射通量密度也愈大;不同温度的曲线是不相交的;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移向短波方向。

2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掌握)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全部波长范围内的辐射总能量:σ: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5.6697土0.00297T :黑体绝对温度3 维恩定律:(掌握)黑体热辐射的峰值波长与绝对温度成反比:λmax:为某一温度下辐射能量的峰值波长;B = 2879.8 (um.k)。

二、地物的热辐射特征1 地物发射率自然界中黑体辐射是不存在的,一般地物的辐射要比黑体辐射小。

地物的发射率是指地物单位面积上辐射能量W与同一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能量之比值。

地物发射率地物种类、表面状态、温度等有关,而且与波长有关。

2 基尔霍夫定律:在任一给定的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W和吸收率a之比,对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能量。

根据发射率的定义:得:α=ε即一定的温度下,任何地物的发射率,在数值上等于该温度下的吸收率。

亦即地物的吸收率愈大,发射率也愈大。

物体的辐射能量:热辐射能量与发射率成正比,与温度四次方成正比。

地物微小的温度差异,就会引起红外辐射能量较显著变化。

物体热辐射能量主要由温度决定。

遥感热红外图像主要反映是物体表面的温度。

3 发射光谱特征: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函数关系,称为地物发射光谱。

每一种地物在一定温度时,都有一定的发射率,各种地物的发射率不同。

这种地物发射率的差异是红外遥感技术的重要依据。

4 影响地物发射光谱的因素:地物的发射率与地物表面的粗糙度、颜色和温度等有关。

地物表面比较粗糙或颜色发暗,其发射率较高;地物表面比较光滑或颜色明亮,其发射率较低;比热大的、热惯性大的地物,其发射率就大;水体比热大,在白天比岩石植被发射率较低,夜晚时发射率高于岩石植被。

利用红外遥感研究地热、热污染以及探测地下水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2 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二、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三、大气窗口大气相关知识:1 大气层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分: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大气外层对流层为大气的底层,顶部平均位于12km 。

高度每增加1km ,温度下降6.5 K ,气象变化强,是现代航空遥感主要活动的区域。

在对流层内,由于大气层的吸收作用,使电磁波传播受到衰减。

平流层平流层顶部平均高度80km,层内气流比较稳定,没有垂直对流。

在25km以下气温一般保持恒温约为-55ºC。

在25-315km以上气温随高度递增(臭氧吸收了太阳紫外光),在该层内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与对流层内的传播特性相似。

电离层顶部高度1000km,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氧原子和氨原子在分解和游离时吸收了多余的能量,使气温升高,300km的高度气温可达600-800ºC。

对可见光、红外直至微波的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

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主要空间层。

大气外层该位于离地面1000km高度以上直至几万公里,该层空气极为稀薄。

并不断向星际空间散逸。

该层对卫星运行基本上没有影响。

2 大气成分(不要求):由气体、水蒸气和悬浮的微粒混合组成。

气体:N2、O2、H2O、CO、CO2、N2O、CH4、O3。

悬浮微粒:尘埃、冰晶、盐晶、水滴等,统称为气溶胶,形成霾、雾和云。

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2、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所占比例几乎不变,又为均匀层。

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使太阳辐射能衰减的主要原因。

3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约有30%被云层和其它大气成分(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间,约有17 %(部分)被大气吸收,约有22%(部分)被大气散射,仅有31%的太阳辐射直射到地面。

1)大气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大气层中H2O、O2、CO2、O3对太阳辐射产生选择性吸收,由于各种气体对太阳辐射波长吸收的特性不同,使有些波段范围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另一些波段则全部被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因此,造成了许多不同波段的大气吸收带。

(补充)氧(O2):在波长0.155μm处吸收最强。

在低层大气内几乎观测不到小于0.2μm的太阳辐射,在0.69μm和.76μm附近,各有一个窄吸收带。

臭氧(O3):对太阳辐射能量吸收很强。

在0.2-0.36μm 和0.6μm附近有两个吸收带,臭氧主要分布在30km高度附近,因而对高度小于10km的航空遥感影响不大,而对航天遥感则有影响。

水(H2O):它是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

从可见光、红外直至微波波段,都有水汽的吸收带。

主要吸收带是处于红外线和可见光中的红光波段内,其中红外部分吸收最强。

在0.5-0.9μm 有四个窄吸收带,在0.95-2.85μm有5个宽吸收此外,在6.25μm附近有一个强吸收带。

二氧化碳(CO2):它的吸收作用主要在红外区内。

在1.35-2.85μm有3个宽弱吸收带。

另外在2.7μm、4.3μm与14.5μm为强吸收带。

由于太阳辐射在红外区能量很少,这一吸收带可忽略不计。

尘埃:它对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但吸收量很少。

当有沙暴、烟雾和火山爆发等现象发生时,大气中尘埃急剧增加,这时它的吸收作用才比较显著。

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散射集中于可见光区,是太阳辐射能衰减的主要原因。

散射的强弱可用散射系数表示:ϕ为波长的指数,它由微粒直径(d)的大小决定。

根据波长与散射微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散射可分为三种:瑞利散射:当大气微粒的直径(d)比辐射波长(λ)小得多时,即:当d<λ/10时,ϕ=4,发生的散射称瑞利散射。

γ∞1/λ4可见光对瑞利散射的影响较大。

常见雨过天睛后,晴朗天空呈碧蓝色,大气中的粗粒物质被雨水带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粒径较小,把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到天空中的缘故。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相近时,即d≈λ,ϕ=2 ,发生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

γ=1/λ2它是由大气中气溶胶所引起的散射。

云雾等悬浮粒子的大小与0.76-15μm的红外线的波长差不多,因此,云、雾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是不可忽视的。

非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d>λ,ϕ=0,γ=1,所发生的散射称为非选择性散射。

这种散射与波长无关,即任何波长散射强度相同。

如大气中的水滴、雾、烟、尘埃等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常常会出现这种散射。

云或雾之所以看起来是白色,是因为它对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散射是一样的。

三、大气窗口大气层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阳辐射的能量。

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反射、吸收和散射比较低,即透射率高的波段范围,称为大气窗口。

主要的大气窗口:0.3-1.3μm:包括部分紫外(0.3-0.38μm)、可见光(0.4-0.76μm)和部分近红外波段(0.76-1.3μm),属于地物的反射光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