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

合集下载

德育开题报告(5篇)

德育开题报告(5篇)

德育开题报告(5篇)【篇一】德育开题报告《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

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

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青海玉树藏区民族教育现状分析人们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辽阔,资源非常丰富。

但长期以来,这些丰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为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大多数民族地区教育不发达,人口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培养当地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已成当务之急,教育必然是最重要的手段。

在长期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德育教育并没在民族教育中得到充分重视。

本文将围绕德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同大多数边远贫困地区一样,玉树藏区民族教育总体上是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我思考的焦点集中在德育教育和地区发展的关系上。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当地的教学模式。

玉树州教育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但我发现,无论城镇还是乡下,教育工作者几乎都以普及义务教育为前景目标,这种单一的发展方向基本上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

因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强化管理,争先创优,坚持综合治理,培养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培育有德之人、有识之士、有用之才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德育也就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养成教育应从小做起,培养孩子尊重、推崇、崇尚美德的意识,而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人们应创造和准备出适合德育教育的环境,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知识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成长成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主义人才,后天的塑造才是质变的裁决者。

德育开题报告范文

德育开题报告范文

德育开题报告范文德育开题报告范文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想了解一下关于德育的吗?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德育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德育开题报告范文(一)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1.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江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

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

2. 中小学德育现状急待改革。

目前,德育实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

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3. 我校现代德育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德育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及德育的管理模式。

在研究中,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

同时,通过专家、研究教师、德育管理者、学生的互动融通,实现学校德育环境和成效的优化改善,并形成“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式和管理范式。

关于德育课题开题报告(通用7篇)

关于德育课题开题报告(通用7篇)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关于德育课题开题报告(通用7篇)报告使用范围很广。

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德育课题开题报告(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篇1一、选题缘由1、学校学生现状我们学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

34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办学已成规模。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已成为学校受教育者的主体。

他们其中一部分习惯差、毛病多。

据我初步统计,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的养成教育是当下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2、寻找空白,填补空白我们在课题立项之前,在网上大量查找了国内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

通过浏览,看到钢花学校做得比较好。

但我们发现,钢花学校在德育主题月活动、利用家长学校资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更是一个空白。

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就是想在钢花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成教育内容,赋予养成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3、创品牌,出特色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是我们学校当前的战略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彰显其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界定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活动,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过程。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体经历有效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氛围,让少年儿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内化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逐步积淀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二、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小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网络、媒体、家庭等。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2、能够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一)探索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三)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一)小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和需求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

(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1、研究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使其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2、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研究如何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三)小学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1、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德育教育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

2、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一、论文题目: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教育专心于未来。

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

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

”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

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课题的界定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

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2、养成教育,一课题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

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

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篇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篇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第1篇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

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

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

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

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

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

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

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市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宏观社会背景①、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多年来由于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一直不重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

近年来交通事故、打架斗殴事件以及经常出现的各种自杀事件不断暴露着现代人对生命的漠视,……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带来许多反思。

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显得非常紧迫。

青少年生命意识的淡薄与缺乏已成为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不安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

因此,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②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新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调整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实施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改革总体发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2、微观背景:——符合我校办学育人的宗旨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是创办才近14年的新校,地处城区,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照顾,行为习惯不规范,心理素质较差。

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德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品质教育更是塑造他们健康人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道德品质教育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教育方法单一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实践方法,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研究目的1. 分析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 探讨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实践方法。

3. 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三、研究内容1. 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2. 道德品质教育理论模型的构建。

3. 道德品质教育实践案例的收集与分析。

4. 实践方法的效果评估与优化。

四、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2. 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现状。

3.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道德品质教育实践案例,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实验研究法:设计道德品质教育的实践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评估实践方法的效果。

五、研究阶段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框架,设计研究方法。

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进行实证研究,收集数据,分析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现状。

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分析实践案例,提炼有效的道德品质教育实践方法。

4. 第四阶段(第10-12个月):进行实验研究,评估实践方法的效果,提出优化建议。

六、预期成果1. 揭示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道德品质教育实践方法。

3. 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4. 发表相关论文,推广研究成果。

七、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参考文献,以示严谨的学术态度。

]八、研究者简介[此处列出研究者简介,包括姓名、职称、研究领域等,以增加报告的可信度。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正文】一、课题背景德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习惯。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开展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探索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行为水平。

2.研究意义(1)为学校提供德育课程改革的参考依据,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德育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

(3)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的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并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以小学德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以下内容:(1)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2)德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3)德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结果,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章节:1.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3.理论框架: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明确研究的观点和假设。

4.研究设计:详细描述研究方法和步骤,包括样本选择、实施过程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5.结果与分析: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6.讨论与结论:基于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7.参考文献:本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8.附录:对问卷、访谈笔录等相关资料进行附录。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有:1.德育课程设计方案。

2.德育教学策略示例。

3.德育评价工具和方法介绍。

【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注释1.2.法律名词2:注释2.3.法律名词3:注释3.。

开题报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子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子课题开题报告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课题组一、开题会简况2014年6月13日,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申报所立项课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在本校行政楼的三楼会议室召开了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由郭洁校长主持,会议首先介绍出席课题报告会的领导——阳信县教研室德育主任马晓黎老师及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小学部骨干教师。

接着由课题负责人郭洁校长作开题报告,使与会人员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等方面有详尽的了解,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随后,县教研室德育主任马晓黎老师对课题研究中的课题界定、支撑理论、子课题的提炼、实施的步骤等提出了宝贵意见。

实验学校的领导多年来一直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校长多次被评为育人先进个人。

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引领下,在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二、开题报告主要内容2014年4月,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申报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于2014年5月被批准立项。

正式立项后,我校认真作好开题的前期准备工作,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修改完善课题方案,调整充实研究队伍,多次召开小型研讨会进行论证,深化了共识。

(一)课题的提出现代教育是一个社会开放系统,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系统工程。

经过多年运转,德育三结合教育体系构建虽初有一定成效,但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某些负面影响的矛盾严重制约其发展,社会诸多部门联合成立的活动机构,也仅仅停留在纸上或重大活动的表面上,并未深入孩子们心中,缺乏活力与协调,难以形成德育的合力。

因此,目前国内与此有关的课题正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当前形势下,重点是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育人途径通过互动和整合,建立学生成长跟踪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个有活力的、走进儿童世界的、整体的、有机联系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黔江区2021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小学课程育德研究开题报告城南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目与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追求德育实效高效突破口之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育德。

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可以分为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学科育德,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到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育德。

为什么学科课程育德实效老生常谈问题没有得到改善?课题组通过对我校课堂大练兵49堂学科课程课堂观察与分析,对其中问题、原因及其应对举措做出如下分析:1、课堂教学现场中没有更好地把握、创生育德时机新课改倡导积极地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用动态生成观点对待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并强制进展现象。

在课程育德中,育德设计与过程一一对应,不管是教师传授式育德,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式育德,最终在教师迫不及待地提示下都会得出理想标准答案,对生成育德问题发现、显性化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触发学生自我、灵魂、深刻深入反思探讨极少。

2、无视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德育效果不仅仅通过测试掌握德育知识量多少来衡量,最重要评价是看受教育者对道德有没有自觉地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行动。

主体性德育就是按照人特性在德育组织与实施中尽量发挥人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以培养主体性人格过程。

3、多角度挖掘育德素材明显不够从课程德育内容来看,教师们对教材知识点德育信息做了充分挖掘,但挖掘角度主要来源于知识点。

德育素材来源有着广阔空间,就学科课程育德而言,除了知识点上蕴含德育素材,如语文学科中涉及爱人、爱国、爱自然情怀,数学学科中涉及辩证思维、探索精神等之外,还可以从学生、教师、环境等角度进展挖掘。

教师可以随时从中挖掘出适宜德育素材进展多方位、多角度育德。

4、德育信息传递载体丰富难掩教学层次浅薄在学科课程育德中,教师很重视德育信息载体选择,尽量丰富载体运用,如直观教具、阅读材料、辅助读物、艺术作品、电子媒介手段及其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其运用等。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题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缘由及研究现状述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指出:新形势下,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个中心任务,重点抓好德育主渠道、德育教化和德育督导评估三方面工作,突出抓好德育环境的全面教化。

《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

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看,班级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

什么样的班级就塑造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其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

要培养出赋有创造性的特色学生,必须构建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无条件,无时不刻地进行班级文化熏陶。

在此背景下,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重点工程。

(二)课题提出的缘由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课程文化的一种颠覆和重新建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事实上都是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个性化班级文化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化。

因此,在新课改情境下,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

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期发展。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再者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能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学科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应用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人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发展中必备的一个核心能力是品德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也明确将“探究学习”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

因而,品德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人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2.对品德课程教学实效的追求。

然而,反思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其实效性长期被人诟病,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将品德教学变成生活常识、道德规则、史地知识、文化环境等诸多知识拼盘,试图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知识学习与品德养成目标割裂,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缺乏真实地体验,从而导致学生知行不一。

因而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品德教学培养模式,重新建构以“让学”理念为核心的品德学习模式将成为必然。

3.拓展学生品德课程学习路径的需要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开放的、有利于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创新学习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认识生活,感知社会、获得认知,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自觉树立道德观念,使良好的品德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让学习自然发生,达到知行统一。

实现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课题提出之初围绕“品德课堂中对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课堂观察与师生访谈。

与传统的读教材、听老师说相比,学生更愿意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参与、讨论自主获取知识,获得体验,觉得这样的学习更有价值。

许多学科骨干教师也尝试引导学生在一些学习环节中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但这些尝试很多还留于形式,难以深入。

对于探究方法的指导、资料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探究结论的呈现方式等尚未成熟,需要深入地研究形成可复制的策略与模式。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对探究作了这样的界定:“探究是一种受控制的或有方向的转化活动。

它把一个不明确的情境转化为明确的情境。

在这明确的情境里,它的组成的区别和关系都是那么明确,从而将原初的情境中的要素统合为一个整体。

”可见,探究是一个具有目标性的活动过程。

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个学习活动。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品德课程,道德教育需要探究吗?其与自然科学的“探究学习”又有何区别呢?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和学界对探究学习的定义,我们将本课题中品德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界定为:学生从自己的意义世界(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选择和确立主题,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思考,通过搜集证据,整理、分析信息,表达和交流等系列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生活的真实感受,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从而促进道德认识与社会性发展、激发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主动追求意义世界。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价值国内外学者在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如何?本课题又有怎样的研究价值呢?探究式学习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到20世纪中期达到第一个研究高潮,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不可缺少的改革新点。

1.国外研究状况最早提出探究式教学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

主要被应用于科学教育中。

随后,奥苏伯尔、布鲁纳也积极推行发现式探究学习,指出发现学习的价值。

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中,探究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探究式教学。

对探究式学习方式,国外在社会学科中有一定应用,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美国小学社会科课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公民社会实践,自己获得知识与价值观等。

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后面的文献综述中方燕老师会为大家详细的解读。

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等差异,国外的经验还需要本土化的适应与提升。

2.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朱智贤和林崇德两位学者是最早关注探究学习的,他们把探究式学习作为思维发展方式引进教学。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但长期以来,探究式学习广泛应用于逻辑性强、实验性强的理科学科,在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尚属空白。

因而本课题研究可能具有以下创新价值:理论创新:首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填补国内在品德学科这样具有综合性的社会类学科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空白。

实践创新:教学层面:可以形成品德学科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堂实施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本课题在总结大量应用实例的基础上,反思目前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应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所面临的问题、困难,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可形成品德学科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堂实施的模式,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新意。

学生发展层面:1.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品德课程中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意义在于让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提升学习的独立性。

探究式学习让学习自然发生,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从“帮我学”变为“我能学”,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生活素养,形成良好品德,发展社会性。

3.重视学生学习的独特性。

品德学科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强调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关注学习的合作性,以生为本的让学理念让品德的课堂成为飞扬个性的课堂。

四、研究目标及内容、重点课题研究目标:1.探寻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应用的路径与策略。

2.构建以“让学”理念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形成课堂教学范式。

3.建立小学品德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资料库。

4.构建品德课程课外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平台。

在本课题研究初始阶段,我们围绕课题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活动,围绕“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理解与认为最为困惑的问题,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重点,确定了本课题的子课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重点子课题一:对品德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子课题二: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策略和路径子课题三: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学范式研究子课题四: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探究式学习资料库的建立子课题五: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对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子课题六:小学品德学习中学习探究式学习应用的应用性评价五、研究方法及进程安排本课题研究的思路:调查传统品德课程学习的现状,反思传统品德课程学习的困惑和弊端,结合理论学习,深入探寻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深刻理解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探究式学习的本质特征,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观察及个案研究,形成比较系统的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策略以及对小学品德学习中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方法体系。

研究方法:1.调查法:抽取样本,组织研究人员对我市小学品德课程学习现状进行调查。

采用访谈、问卷的方式对样本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品德学习中的状况进行了解、总结、分析,反思传统品德课程学习的困惑和弊端,以为后续研究打好基础。

2.行动研究法:针对传统品德课程学习的困惑和弊端,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小学品德课程学习应用的策略和路径。

3.个案研究法:对具体的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研究。

研究过程:1.调查论证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0月,搜集资料,论证并确定研究的主题,编制方案,申报立项。

2. 实施研究阶段:2015年11月-2017年3月,组织研究人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深刻理解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探究式学习的本质特征,探寻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的研究,形成小学品德课程学习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策略体系和评价方法。

3.全面总结阶段:2017年4月-2017年7月,对本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终结性报告,汇编本课题专辑,请专家做全面鉴定、验收。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我们悉心编制了本课题的研究计划与进程安排,并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手册,定期对课题研究进程进行阶段性跟踪与梳理,及时整理经验、成果,反思问题,优化完善下阶段研究方向、方法。

六、目前已经开展的研究实践调查论证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0月)1.寻找理论支撑,形成文献综述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了国内外关于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应用,了解相关理论支撑。

重温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及《解读》寻找政策依据,形成对本课题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综述。

2.开展学情调研,了解研究现状在江宁区、秦淮区开展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调研,调查学科教、学现状及学生道德学习需求。

同时了解学界对于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品德学科中应用的现状。

3.制定研究方案,申请课题立项制定课题可行的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确定研究方法及成果形式;课题于2015年12月正式立项为省教研第11期课题。

实施研究阶段:(第一阶段)1.深入开展理论文献研究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深入开展理论文献研究,定期开展读书沙龙研讨活动,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明晰品德学科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内涵与特点,为课题研究寻找到理论支撑。

2.头脑风暴沙龙交流研究困惑课题组定期召开主题研讨会议,会议中进行头脑风暴式沙龙,交流各自在实践中对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解、困惑与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归类,制定相应的下阶段研究计划与策略。

3.课例研究实践中反思前行课题组在竹山小学、天景山小学、西善桥小学开展了“品德学科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研究”主题研讨会,通过具体的课例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寻找品德学科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模式。

4.同主题异构寻找学科应用特点在文献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多应用于理科类学科,在品德学科中应具有怎样的学科特质呢,因而我们选择了“许多物种消失了”这一话题,分别上了品德课和科学课,通过不同学科的比较,明晰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学科应用的特点。

5.及时总结阶段经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在课题开题之际,课题组借《南京教研》呈现我们在品德学科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经历,分享我们的经验、做法,也直面我们的困惑,助于课题下一步的深入进行。

在第一阶段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实际教学中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过程的指导、探究结论的呈现、支撑探究学习方式的相关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我们下阶段重点突破的难点。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