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设计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供参考)
龙山一中物理实验教案九年级物理备课组2021年下期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实验目的1、知识与技术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进程与方式(1)通过探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转变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讨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讨性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讨学习,使学生维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慢慢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200ml)、试管2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三、实验进程探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展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食用油,若是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不是相同?学生讨论: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转变。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所用的时间(即比较吸收的热量的多少)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所用器材见“学生用材料”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的快。
实验结论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短(吸收的热量少)。
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的温度转变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温度转变的关系。
总结评价:(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1)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在冷却相同的时间(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转变快(下降的多)。
(2)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少(放出的热量少)。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重做第二节课本上的图11—7的演示实验,提问: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
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2.进行新课(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
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本节课我们就主要研究。
板书:第四节一、奥斯特实验1.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
提问: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重做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方向也发生变化。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3篇)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 3 篇)够智慧你就来'二、活动理念初中物理是一门启蒙教育的学科,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实验,可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趣味物理制作是一种我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适合初中所有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准备活动前,同学们分好组(建议2-4 人一组),按照附录选择好小组要进行的趣味实验题目。
老师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指导,指导同学们做好材料的准备和知识准备!并且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制作!四、活动人员学生小组成员,若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负责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五、活动地点篮球场(物理实验室)六、活动时间初二下期中考试后(五月中旬)七、活动内容按照附录中所给制作选择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取材和完成制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篇3一、活动背景金秋时节,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xx 实验中学首届"悬臂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大赛也将拉开帷幕。
大赛选题背景:在露天的运动场上方要安装照明灯,由于条件限制,不允许在场地中间打桩,也不能用"门吊'的模式,在场地边已经打好了柱桩,设计和制作一个悬臂梁模型,在悬臂梁的伸出端挂灯具。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一:人教版初三物理实验教案】探究电流表、电压表的电阻一、提出问题:电流表的使用说明上有这么一段文字:禁止不经过用电器,将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否则会烧坏电表,这是什么原因呢?在使用电压表时,我们可以用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连接电源两极(这样就可以测电压),明显与电流表的使用不同,这又是什么原因?二、猜想与假设:这可能是因为电流表的电阻很小,而电压表的电阻很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怎样探究电表的电阻呢?联想到课本在引入电阻概念时,是用图1所示电路在m、n两点之间,先后接入长度和粗细相同的锰铜线和镍铬线。
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可以发现,这两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通过的电流较大时,说明这个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小,即电阻小。
反之,说明导体的电阻大。
图1中,若用灯泡代替电流表,将待研究的电流表、电压表先后接入电路中的m、n间(图2)用灯泡亮度就可以反映电流表、电压表的电阻大小。
考虑到电流表的电阻可能很小,用它与接入电路中的一段铜导线(铜导线电阻可以认为为0)进行比较,即在图2的m,n间先后接入导线和电流表,若灯泡亮度不变,说明电流表与铜导线的电阻差不多,可以认为为0。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图示进行实验,将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
五、分析与论证:图1中m、n两点间接入导线时灯泡较亮,换成电流表亮度不变,说明电流表的电阻相当于导线,电阻为0。
换成电压表灯泡不亮,说明电压表电阻很大。
六、评估:要知道通过灯泡或电阻的电流,我们可以把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如果电流表电阻较大,必然会使两次通过灯泡或电阻的电流有较大变化,使测量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灯泡或电阻的工作情况。
这从反面说明电流表的电阻必须很小,从而证实上述结论正确。
要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工作电压,必须把电压表并联在用电器两端,若电压表电阻较小,必然会改变原来的电路结构,这也从反面说明电压表电阻极大。
上述实验过程也有一个明显缺陷,即通过灯泡亮度比较电流表与导线的电阻时,这种仅靠亮度变化做出不太可靠。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1【课题】“焦耳定律”的演示【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活动方式】1.提出问题2.实验观察3.讨论分析【实验方案示例】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2. 制作方法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3.实验步骤(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2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材分析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
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
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
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
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
(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初中物理实验真实操作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物体下落的原理。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概念和方向。
2. 提问: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二、实验原理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2.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 测量不同高度下物体下落的时间。
3. 记录实验数据。
四、数据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重物、细线。
2. 实验场地:空旷的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数据,避免误差。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
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连接电路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
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
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
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五、家庭电路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
(其保护作用)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6篇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6篇欧姆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描述了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初步了解和学习欧姆定律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个定律为后续学习电路和电子学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本篇文档将介绍6篇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个重要的物理定律。
教案一: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公式;•能够解释并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教学步骤1.导入和前置知识复习:回顾前面学过的有关电流和电压的知识;2.实验1: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3.实验2:改变电源电压,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4.总结实验结果,引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5.探讨欧姆定律的公式:V = I × R;6.设计例题练习:根据给定的电流和电阻,计算电压;7.设计实验练习:根据给定的电压和电阻,测量电流。
教学重点•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公式;•能够解释并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教学评估•设计小组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记录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练习题:计算电压、电流和电阻。
教案二: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目标•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使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前置知识复习:回顾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理论讲解:介绍欧姆定律在电路设计和电子设备中的实际应用;3.示例分析:以家用电路和电子电路为例,演示如何使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问题;4.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和解决欧姆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5.汇报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和思路;6.教师总结和点评:总结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使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记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情况。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篇一: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
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
最新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8篇)
最新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录结果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三、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常用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四、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区别: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v=s t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4.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第1页(共35页) s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初中物理设计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初中中考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中考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加深学生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实验原理电功率(P)的计算公式为:P = UI,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流表一个3. 电压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电源、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串联电路,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2. 调节滑动变阻器: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最大,防止电流过大损坏电路元件。
3. 观察并记录数据: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4. 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分别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并记录不同阻值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5. 数据处理: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不同阻值下小灯泡的功率。
6. 分析讨论:探讨小灯泡功率与亮度的关系,总结实验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电流表、电压表时,要确保指针在量程范围内,避免损坏仪器。
2. 闭合开关前,要确保滑动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防止电流过大。
3. 记录数据时要准确,避免因误差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触电等意外事故发生。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的电源(如干电池、充电宝等)进行实验,观察小灯泡功率的变化。
2. 更换不同型号的小灯泡,重复实验,探讨不同灯泡功率与亮度的关系。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了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法,了解了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了物理素养。
此外,实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观察天平的称量及游码标尺上的分度值
2.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3.用天平称出被测固体的质量.(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或外力辅助)法:
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塑料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或坠沉)法:
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塑料块下面,用细线吊着塑料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塑料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塑料块的体积。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小结
1、液体压强的特点
2、液体压强公式
3、连通器
作业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后记
略
下江中学实验教案
教师:石开春2012年月日
实验课题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探究法
课型
分组实验
实验仪器
导入
过程
小结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下江中学实验教案
教师:石开春2012年月日
水中
酒精中
5
向上
向下
向左
向右
10
向下
实验表明: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都有/都没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_______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
2、思考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观察杠杆支架,说出它的结构。(杠杆,上边有刻度,两端有平衡螺母)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杠杆,为选择合适的杠杆和设计实验表格打下基础
3、设计实验:
(1)思考杠杆平衡时的状态,哪个更方便研究?(静止时,方便控制)
(2)分析杠杆在倾斜方向和水平方向平衡时,哪个更方便研究?(课件演示:倾斜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情况下力臂的做法,得出在水平方向上,更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下江中学实验教案
教师:石开春2012年9月24日
实验课题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重点
用实验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法
探究法、控制变量法
课型
分组实验
实验仪器
运动和力实验器、米尺
导入
教师举例(播放课件)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草地上滚动的球会停下来等,引导学生对以上现象中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感性认识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的改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实验探究法
课型
分组实验
实验仪器
钩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导入
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平衡?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小结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作业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后记
略
下江中学实验教案
教师:石开春2012年月日
实验课题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用天平称出烧杯中水的质量(想一想应该怎样称)
A烧杯的质量m1B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C烧杯中水的质量m=________
小结
学生谈谈对天平和质量的认识
作业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后记
下江中学实验教案
教师:石开春2012年9月4日
实验课题
探究测量盐水和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法
探水、铁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细铁丝、盐水、塑料块
小结
ρ=m/V
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原理:ρ=m/V
二、体积的测量:1.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的测量: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体积的测量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教学后记
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全班同学讨论出的方案进行实验。交流反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中的得与失。然后请一组同学展示交流结果,全班同学讨论补充。
下江中学实验教案
教师:石开春2012年8月31日
实验课题
用天平称小石块的质量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法
探究法
课型
分组实验
实验仪器
小石块、天平、烧杯、水。
导入
学生学习天平使用方法后,测量身边物体,了解身边物体的质量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的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的现象
教法
探究法
课型
分组实验
实验仪器
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刻度尺、连通器、水、盐水等
导入
首先观察潜水艇的图片,为什么潜水艇的材料必须用抗压性能强的厚钢板做成?
观察杠杆在不受外力时,是否水平平衡?若不平衡,怎样调节?(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
若只在杠杆的一侧施力,杠杆还平衡吗?(不平衡)如在距支点4cm处加3个50g的钩码,你有办法让杠杆重新平衡么?
小结
F1×L1=F2×L2
作业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后记
略
下江中学实验教案
教师:石开春2012年月日
实验课题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
其次观察生活在深海中的带鱼,为什么我们在超市里买不到活的带鱼?
过程
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在液体中的方向有关
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在液体深度有关
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
师生分析:实验中的相同条件是什么?
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
我们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若受到的阻力消失了小车将怎么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小结
牛顿第一定律
作业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后记
略
下江中学实验教案
教师:石开春2012年10月10日
实验课题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教法
实验探究,讨论汇报
课型
分组实验
实验仪器
、弹簧测力计、运动和力实验器
导入
过程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过程
(一)、介绍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二)、探究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1.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测量:公式法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体积的测量: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过程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为了保持天平测量精确,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能超过称量.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做天平的称量.用天平称的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用镊子往盘子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