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解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辽阔领土和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空间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将生态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原则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只有把人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需要我们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注重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
2. 问题导向的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出,在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解决好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3. 普及生态文明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只有通过普及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才能够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局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重点领域。
1. 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为,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绿色发展要求我们转变发展观念,推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 生态保护。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方针。
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与指导方针中,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包括理性开发资源选择、环境保护综合利用、为当代而识别优化发展路向和创新塑造良好社会发展范式等思想内容。
其理论体系构建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体系,把它当作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及社会主义文明进步最根本的能源,而把面向永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和环境保护全面综合利用作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本位.其核心理念是:保护环境、开发资源、创建宜居社会。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污染降低,水土流失减缓,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和整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与长治久安相结合,从根本上减少源头排放、统筹规划精细管控,坚持“生态建设与社会繁荣由行动支撑乘永续发展砝码”的思想,减少生态环境的损失。
其次,要合理安排资源集约利用,制定新的开发、利用规定,有效节约能源资源,解决资源的利用和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的问题,合理利用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绿色技术以及环境污染排放减排技术,改善环境状况;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技术,保障能源安全。
最后,要形成宜居社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一体和谐发展;要实施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建立多种方式的社会责任体系,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环境,尊重环境,崇尚节约,构建和谐宜家基层政权,全面推进群众满意的社会发展。
总的来说,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坚持长治久安,防患于未然,促进永续发展,重视资源和环境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宜居社会。
而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构建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体系,把它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能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建立在人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科学利用自然基础之上的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天蓝山青水秀,生态产品丰盈富足。
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坚持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一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项目。
在自然系统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在环境保护方面,“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1],通过生物自净、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实现环境的循环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从空间格局开发到能源资源利用,从生态系统维护到自然环境保护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
在这样一种宜居、健康的生存环境,人类必然生活得健康、长寿,人类社会必然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一派天蓝山青水秀的气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状态,而这恰恰是美丽中国的宗旨所在。
我国披肝沥胆,已走过64个年头,并取得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维护中华大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系统的持续性上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文明是对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在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称。
文明一词渊源流长,《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普光大地,属精神文明。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2];在人文领域,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赵丽君,国政浩(中共徐闻县委党校,广东湛江524100)[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指导经济社会 发展 ,坚持走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道 路。 “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社会主义
现 代 化建 设 “ 五位 一体 ” 的战 略高 度 ,这 是 中国 生 态 文 明观 的重 大进步 和发 展 。
( 二) 必要 性 和重要 性
1 . 必 要性
1 9 6 2年美 国学 者 蕾 切尔 ・ 卡逊 ( Ra c h e l C a r s o n )
枯竭 、物种灭绝和社会鸿沟加深等 。于是 ,众多学 科领域的有识之士聚集在一起共 同探讨人类社会持 续发展的问题 ,这种探讨唤醒了全世界人 的生态环
境 意 识 ,并 推 动 了全球 多 种 形式 的环境 协 作 和 发展 经 济社 会方 式 的转变 。
类 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 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类赖 以
总第 5 1 期 第 2期
2 0 1 3 年 4月
广东 省社 会主 义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No. 2, 2 01 3 S e r i a lNo. 51
霾面 积达 1 3 0万 平 方 公 里 ) 问题 、饮 用 水 质 问题 等 。 中 国共 产 党 高度 重 视资 源 与 生态 建设 问题 ,提
出要 建 设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 “ 十七 大 ” 、 “ 十 八
大”报告中,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把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到国家建设 “ 总体布局 ”高度 ,并单篇 阐述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义生 态文 明建 设 问题 ,其 意 义深
在资本主义国Leabharlann 工业化过程 中分阶段 出现 的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3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月 Vol.3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6──────────基金项目: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4BSJJ01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QN-252) 收稿日期:2015-10-27作者简介:刘吟霄(1984-),男,回族,安徽蚌埠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4-政治学法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刘吟霄(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建设美丽中国”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树立科学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124-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34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IU Yin-xiao(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 The Party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alistic need to develop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p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idea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e resources and energy,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path,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circular economy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文明形态。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的全面 自由发展 , 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在当今
全球 环境 危 机 空前严 峻 时 , 更要 比谁最 能 可 持续 发
展, 而资本主义 国家逐利 自私的本质注定他们很难
主动 承担全 球环境 责任 。
( 二) 生 态文明与 中华 文明 内在 一 致
展这 一 客观 规律 而取得 的物质 与精 神 成 果 的总 和 ; 是 以人 与 自然 、 人 与人 、 人 与 社会 和谐 共 生 、 良性 循 环、 全面发展 、 持 续 繁 荣 为 基 本 宗 旨的 文化 形 态 吲 。
学 习贯彻 党的十八 大精 神
《 兵 团党校 学报} 2 o 1 3年 第 2 期
试 论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生态 文 明建设 理论 体 系
赵 丽君 , 国政 浩 ( 中共徐 闻县委 党校 , 广 东湛江 5 2 4 1 0 0 )
[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 、 关乎民族未来。在 我国资源环境 问题 的凸显期, 十八大报告提 出了 加强 社会 主义 生 态文 明建设 。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生态文 明建设 的理 论体 系包 括 生 态文 明建 设 的必要 性和 重 要性 ,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生 态文 明体 系 中的基 本概 念 、 基本脉 络 、 基本 条件 和路 径 。
中华 文 明 的 基本 精 神 与 现 代 生 态 文 明 的 内在 要 求 一致 。孟 子 日 : “ 不违农 时 , 谷不 可胜食 也 ; 数罟 不人 口池 , 鱼 鳖不 可胜食 也 。 ” 《 中庸 》 日: “ 能 尽 人之 性, 则 能尽 物之 性 ; 能尽 物 之性 , 则 可 以赞 天 地之 化 育; 可 以赞 天地 之 化育 , 则 可 以与 天地 参 矣 。 ” 中 国 道 家则 主张 “ 道 法 自然 ” , 强调 人 要 以尊 重 自然规 律 为最 高准则 , 以崇 尚 自然 、 效法 天地作 为人 类行 为 的 基本 皈依 。老庄更是 把一种物 中有我 、 我 中有 物 、 物 我合一 的境界称 为物化 , 即主客体 的相通 相融 。 今天 , 我 们所 说 的 生态 文 明是 以遵 循 自然规 律 为 准绳 , 实 现人 与 自然 、 人 与人 、 人 与社 会 和 谐发 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生态文 明是指人类遵循 自然与社会 和谐发展这一 客 观规律 而取得 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的总和, 是 以人与
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 、 全面发
展、 持续繁荣为基本宗 旨的文化形态。 在生态文明体
系中, 主体不仅包括人, 还包括自 然; 不仅人有价值, 自 然也有价值; 不仅人依靠 自 然, 所有生物都依靠 自 然。 因此, 人类与其他生命体在共同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前
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共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对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 提出的 , 以 自然
规律为准则,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建设资源节 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眼点 , 以实现人 、 经济 、 社
会、 自然可持续发展为 目标 。
1 0
等, 如《 涅粜经》 中所说: “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如来常住
发展 , 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在当今全球环境危机
空前严 峻时 , 更要 比谁最能可持续发展 , 而资本主义逐
利自 私的本质注定他们很难主动承担全球环境责任 ,
美 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2 . 生态文明与 中华文明内在一致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 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内在精神
一
致 。孟子 日: “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 数罟不入湾
( 二) 把握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 系中
的几组关系概念
1 .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 明的超越和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立在对资本 主义工业文明反 思 的基础上 , 因此在 中国建设 生态 文明是 马克思 主义 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恩格斯说 : “ 人们 会重新感觉到 , 而且也认识到 自身和 自然界 的一致 , 而 那种把精神和物质 、 人类和 自然 、 灵魂和 肉体对立起来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逻辑生成
2019·06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形成的关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的战略形成,即可持续发展观;价值原则的确立,即人与自然和谐观;科学理念的发展,即生态文明观;核心思想的深化,即绿色化思想;行动指南的完善,即绿色发展理念,理论体系各部分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是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统一的充分展现。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理念作者简介:沈元军,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生态文明研究;王丽华,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天津30041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6JD⁃SZK042)、天津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生态科技观研究”(TJKSQN18-004)和“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王丽华名师工作室”建设阶段性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6-0023-0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逻辑生成□沈元军王丽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生态发展的重要论述所凝练的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观、生态文明观、绿色化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而成。
其理论体系各部分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是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
一、理论体系的战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指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避免出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P532)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制度体系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而绿色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一转变需要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变。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修复治理。
保护优先是指在发展过程中,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切实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自然恢复是指通过保护和治理,让自然环境得到适当的修复和自我调节,使生态系统能够自我恢复和再生。
修复治理是指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缮和治理,使其恢复到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体系、产权制度、市场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公共参与机制等。
法律法规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它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具体措施。
产权制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资源的产权确定和保护,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市场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引导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
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解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给予资源保护者一定的经济补偿,激励他们继续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公共参与机制是为了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监督,促使政府和企业改善环境状况和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从实施效果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了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
在产权制度方面,我国实行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了对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系统探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国内外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等。
接着,文章将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重点任务等。
文章还将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为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一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社会文明。
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治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其次,生态文明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追求平衡。
第三,生态文明更注重文化传承和社会合理性,强调文化的继承和求同存异的社会和谐。
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构建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首先,构建生态文明的认知体系,重点探讨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其次,构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的形成。
第三,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建设,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第四,构建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文化、教育、宣传、媒体等方面的深入推广。
第五,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体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全球性的、共同的问题,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第六,构建生态文明人才培养的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在实践中,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实需要跨学科、跨部门、跨界别的全面参与,具体而言,应落实“五个革命”:创新理念的革命、制度机制的革命、技术进步的革命、管理模式的革命和文化转型的革命。
与此同时,还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多项政策措施,包括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增长,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强调绿色设计、绿色建筑,鼓励创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的改变等。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 关键 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资源环境问题; 理论
[ 中图分类号] : D 6 1 6
[ 文献标识码 】 : A
[ 文章编号 】 : 1 6 7 3 —9 3 1 0 ( 2 0 1 3 ) 0 2— 0 0 4 6一 o 7
Ab s t r a c t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t o p i c wh i c h i s r e l a t e d t o p e o p l e g we l f a r e a n d t h e n c e o u r c o u n t r y i s i n a p e io r d w i t h p r o mi n e n t r e s o u m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p r o b l e ms ,i t ’ S n e e —
i n t e r p r e t s he t b a s i c p r o b l e ms e x i s t i n ea r l i l f e i n sp a e c t s f ;o o n t h e o t h e r h n d,p a r o v i d e s t h e o et r i c l a g u i d a n c e f o r t h e
e s s a r y a n d i mp o r t a n t t o d i s c u s s he t t o p i c f o e c o l o ic g a l c i i v l i z a i t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s o c i a l i s m w i t h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并将其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理论体系构建成为了当代中国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其理论体系的构建。
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生态文明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还借鉴了西方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
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目标。
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文明强调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生态文明提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源枯竭、土地沙化等问题,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投入,推动立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等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构建健全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生态文明强调全民参与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全民参与,才能形成共同的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普及,实现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地生根。
理论体系构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成果,形成体系化的理论框架。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1. 本文概述文章将介绍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生态文明不仅是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生态文明的理论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
文章将回顾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再次,文章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这包括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解读,以及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路径。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梳理,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本文将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创新方向。
文章将基于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这些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这些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传承。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通力合作。
要从社会主义各种文明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至高命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资本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制度批判、辩证批判、实践批判,阐发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尺度、历史发展的永恒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
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时代化,不仅能够为破解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独特的理论资源,而且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因此,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充分认识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必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集聚,应包括自然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和人文生态文明三重形态,内含自然、社会和精神三重价值的和谐。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
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作者:许秩嘉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
因为,为了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国家领导人也逐渐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把生态环保提到政治议程上来,制定相关政策,从而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提出背景;策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于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上形成。
也就是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为更好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生态文化,生态行为,生态制度的实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增强我国在生态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继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概述(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因没有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因而暴露出诸多问题。
因而,中国共产党基于这一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依据中国国情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1)中国特色自古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颇有建树。
比如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并且要将这一思想应用到自然环境中去。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历史悠久,浩浩汤汤。
而这五千多年的历史,则积淀下了生态文明发展的大智慧。
这些思想上的智慧和结晶为日后科学发展观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各方面都具有优势地位,是我国最优秀的政党组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分析并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途径及其意义,明确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的提出,为努力建设国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以此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也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执政纲领之一。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重点在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是在平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
其内涵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问责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
在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中,首先要强调生态学的重要性,即强化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
其次,要加强环境管理,以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需求。
同时,应加强贯穿全社会的环境教育宣传,培养全民环保意识,广泛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还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平衡,确保经济发展不会损害环境,也不会过度耗竭资源。
此外,要推动基于可再生资源的绿色经济,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构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中,还需要加强法治建设,确保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管。
同时,重视环保技术的创新,积极发展科技产业,提升环保技术与产品水平,推广环保友好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最后,建立完善的环保问责制度,加强环保组织的角色,承担监督和评估的责任,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贡献。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的构建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改变和调整。
只有坚持生态文明思想,依靠科技的手段,弘扬绿色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
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
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
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
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
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
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建立在人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科学利用自然基础之上的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天蓝山青水秀,生态产品丰盈富足。
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坚持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一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项目。
在自然系统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在环境保护方面,“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1],通过生物自净、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实现环境的循环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从空间格局开发到能源资源利用,从生态系统维护到自然环境保护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
在这样一种宜居、健康的生存环境,人类必然生活得健康、长寿,人类社会必然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一派天蓝山青水秀的气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状态,而这恰恰是美丽中国的宗旨所在。
我国披肝沥胆,已走过64个年头,并取得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维护中华大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系统的持续性上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文明是对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在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称。
文明一词渊源流长,《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普光大地,属精神文明。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2];在人文领域,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赵丽君,国政浩(中共徐闻县委党校,广东湛江524100)[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在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期,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脉络、基本条件和路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图分类号]D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74(2013)02—0019—05[作者简介]赵丽君,女,广东湛江徐闻县委党校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政浩,男,广东湛江徐闻县委党校教师,法学学士,研究方向:法学研究。
生态还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政治生态。
自然与生态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自然外延广泛,包括人类生活的世界、生物生活的世界和地下资源世界等,因此,可以说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就是自然。
生态是由各种生物因素组成的,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在内的系统整体。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3]。
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主体不仅包括人,还包括自然;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物都依靠自然。
因此,人类与其他生命体在共同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前提下共享一个地球,共同发展一个生态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本主义为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集合。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党在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眼点,以实现人、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一)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超越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更不可能存在了。
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工业文明推动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只有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有效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也不仅仅是比生产力谁最发达,还要比谁最坚持公平正义,谁最共同富裕,谁最富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在当今全球环境危机空前严峻时,更要比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而资本主义国家逐利自私的本质注定他们很难主动承担全球环境责任。
(二)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内在一致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一致。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中庸》曰:“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皈依[4]。
老庄更是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即主客体的相通相融。
今天,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
这与中华传统文明主张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理念的思想深刻契合。
因此,对中国而言,中华传统文明中固有的生态观为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
对世界而言,中华传统文明成为国际社会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
(三)生态文明在总体布局中处于基础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社稷的长远大计。
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在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在人类社会内部,经济是基础,政治、法律等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环境,没有自然环境这个载体,人类就无法生存,就没有人类社会,更谈不上经济社会建设。
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
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提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目标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文化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社会主义事业走的是文明发展的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保护,还是从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上;无论是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发展的成效上,都必须走这条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任何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代,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发展体系,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探索出了一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路并初成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海洋中,同时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养分。
在我国,“生态文明”一词最早是研究生态学的叶谦吉教授提出的。
1987年,在全国生态农业问题讨论会上,叶教授说“生态文明就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5],呼吁人们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角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30多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
2007年10月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生态文明”概念,并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2012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还在报告第八部分单篇论述。
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逐见完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软件支持近年来,我国频频爆发的生态危机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我行为。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中不断进行着衡量,衡量的结果是经济要发展,生态要建设。
于是一些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觉维护生态的平衡与稳定。
“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很多地区、企业的自觉选择,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等成为新宠。
开发利用低能耗、小排量交通工具;拒绝浪费、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粮;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拒绝消费珍稀动植物成为风尚。
因此,从个人到企业,从农村到城市形成的环境自觉意识,即生态文化是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基础、最重要的软件工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1.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目标,美好生活、美丽环境是现代社会人类的最高追求。
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更是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期望。
“美丽中国”是一种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水源清洁,人际关系和谐的状态。
中国的美丽不是孤立的,必将带动世界的美丽,美丽中国的建设轨迹也将为世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中华大地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
但是大自然的馈赠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会感恩。
尊重自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天蓝、山青、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