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辩证八纲气血津液。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②临床证型:
A.卫表不固——气虚腠理不密,卫外无能——常自汗,易感外邪(易感冒) 见于肺气虚。
B.气不摄血——气虚不能控摄血液沿脉道而行——各种出血+平时气虚证 见于脾不统血证
C.肾气不固证:
肾气亏虚 下充不固
膀胱失约——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 遗尿,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早泄
女子
带脉失固——带下清稀量多 冲任失约——月经淋漓不尽 胎元不固——胎动易滑
舌淡 苔白 脉虚
返回
第二节 气血阴阳辨证
(二)气滞类证 亦称为气郁证,气结证
(1)定义
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3) 疾病新起或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
(五)虚证
1.定义:对人体正气虚弱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反映人体正气虚弱 而邪气并不明显。
2.病因病机
(1)失天禀赋不足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2)后天失调
(3)疾病耗损 3.虚证特点
思虑太过,悲哀卒恐 劳倦过度 房室不节→耗损肾精之气
耗伤 阴阳 气血
轻浅——在脏、在上、在气 深重——在腑、在下、在血 (4)基本证候特点,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5)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相对于表证较重,病程较长。 (6)治法复杂,不如表证易取效。 4、里证证型:见脏腑辨证
(六)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
1.定义:指外感病邪在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 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舌象变化不明显 (或有变化)
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 起病急,病程较短 重,病程较长
二、寒热辨证:
(一)何谓寒热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中医养生_之气血》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中医养生_之气血》ppt课件
目
CONTENTS
中医对气血的理解气血不足的症状与调理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的实践与案例
录
01
中医对气血的理解
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两种物质。
“气”在人体中起到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养气之法,调情志
情志的调节对养气至关重要。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以免耗伤正气。同时,适当的运动和娱乐活动也有助于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
养气之法,调饮食
合理的饮食是养气的关键。中医认为,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能够补益或耗伤人体的气。因此,应选择适当的食物,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以免耗伤正气。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项目,通过八个简单的动作来调和气血、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改善了疲劳和失眠的问题。
案例一
一位老年人通过太极拳锻炼,改善了气短和乏力等症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二
一位女性通过食用红枣、枸杞等食物,缓解了月经不调的症状。
案例三
THANKS
感谢观看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01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养气之道,顺应自然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养气应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气机的平衡与调和。
养气之法,调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养气。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使气得以充分休息和恢复。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与脏腑

CHAPTER 04
中医治病原理
调气活血
调气
调节人体气机,使气机通畅,气 行则血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
活血
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使 血液流通,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
综合调理
调气活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 段之一,通过调节人体气机和血液 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理脏腑
01
02
03
调理肝腑
通过调节肝脏功能,达到 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平 衡阴阳的目的。
调理脾胃
通过调节脾胃功能,达到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调 理气血的目的。
调理肾脏
通过调节肾脏功能,达到 补肾益精、强身健体的目 的。
综合调理
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和综合调理, 通过对人体气血和脏腑的综合调理,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都可 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互影响
气和血之间相互影响,气可以生血、 行血、摄血,血可以载气、化气。
CHAPTER 02
中医对脏腑的认识
五脏的概念与功能
肝
主疏泄,主藏血,主要功能是 调节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和贮 藏血液。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 要功能是呼吸、调节气机、宣 发和肃降。
心
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 之大主,主要功能是血脉运行 和统领全身脏腑生理活动。
CHAPTER 03
气血与脏腑的关系
气血对脏腑的影响
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盈,则脏腑功能正常发挥;气血不足或瘀滞,则脏腑功能减弱或失调。
气血的流动与分布影响脏腑功能
气血在体内的流动和分布对脏腑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如气血不足可能导致心悸 、气短等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ppt课件

45
病变:
津亏
血少、血燥、血瘀
血虚
津耗
治疗:
古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治疗禁忌
完整版ppt课件
22
(四)卫气(卫阳)
卫:保卫、护卫,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
●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刚悍、具有 很强活力、运行速度快的部分。
行于脉外,散布全身
外——皮肤之中、筋骨、
分肉之间
无所不至
内——至胸、腹、脏腑等处
完整版ppt课件
23
●主要功能
功能
保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阳气的温煦
●保证血行正常的两种力量(相反相成)
推动力——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行 固摄力——保障血液不外溢
完整版ppt课件
31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内含: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和正常的分
泌液(唾、胃、肠之液,涕、泪等)。机体 内,除血之外,其他正常的液体都属津液范 畴。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 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元气(原气、真元之气) 元——开始、最初;原——原始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完整版ppt课件
17
●生成与分布
源于先天——根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 生成
长于后天——赖水谷精气以养 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为通路沿经络系统敷布全身。
●主要功能
构成人体的本源——决定生命存亡 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
故临床治疗血液疾患,也要从整体入手。
完整版ppt课件
28
三、 血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第39页/共43页
形成:
脾
肺
水
肾 脏腑功能失调 气滞(虚)水停
三焦
气不化水
液 障 碍
肝
湿浊 痰饮 水肿
临床表现:
1、湿浊困阻——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
口腻不渴,腹泻便溏,面黄肤肿等。
2、痰饮凝聚——见“病因”章 3、水液贮留——水肿、腹水。
(示水肿病例)
第40页/共43页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 临床表现: 1.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贮于体内,导
临床表现:(示气脱病例)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软
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第25页/共43页
(二)血的失常
生化不足
耗血太过 濡养功能
血(量)不足
产 血虚 生 血瘀 病
血液 过缓、过速
变 血热(出血)
循环运行失常
运行 逆乱,妄行
第26页/共43页
1.血虚 概念:指血液不足,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 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活 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常见的气虚证:卫气虚、脾气虚、心气虚、 肺气虚及元气虚。(示气虚病例) 2.气机失调: 概念: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 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气机的运行不畅,升降出入 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第17页/共43页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 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 并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 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 织,起濡养作用。
第10页/共43页
六、气与血的关
系
气对血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形成:
脾
肺
水
肾 脏腑功能失调 气滞(虚)水停
三焦
气不化水
液 障 碍
肝
湿浊 痰饮 水肿
临床表现:
1、湿浊困阻——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
口腻不渴,腹泻便溏,面黄肤肿等。
2、痰饮凝聚——见“病因”章 3、水液贮留——水肿、腹水。
(示水肿病例)
第40页/共43页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 临床表现: 1.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贮于体内,导
临床表现:(示气脱病例)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软
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第25页/共43页
(二)血的失常
生化不足
耗血太过 濡养功能
血(量)不足
产 血虚 生 血瘀 病
血液 过缓、过速
变 血热(出血)
循环运行失常
运行 逆乱,妄行
第26页/共43页
1.血虚 概念:指血液不足,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 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活 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常见的气虚证:卫气虚、脾气虚、心气虚、 肺气虚及元气虚。(示气虚病例) 2.气机失调: 概念: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 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气机的运行不畅,升降出入 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第17页/共43页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 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 并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 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 织,起濡养作用。
第10页/共43页
六、气与血的关
系
气对血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精神 ppt课件

ppt课件 22
3.营气
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
《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 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营运血液 营养全身
ppt课件
23
4.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卫外作用之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卫阳。 组成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慓疾滑利的部分所生。 《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分布 卫气行于脉外 ,因其具有很强活力,故不受脉 道约束,布散于全身。
ppt课件
28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即血液,是人体极富濡养 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也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之一。
ppt课件
29
二、血的来源和组成
《灵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来源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肾精化生血液。 组成 营气和津液。 相关脏腑 脾胃、心、肺、肾、肝
二、津液的来源和组成
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化生。 由津和液组成。
质地 流动性 津 清稀 较大 分布 功能
液 浓稠 较小
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 滋养 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 灌注于脏腑、骨节、脑、 濡润 髓等组织中
ppt课件 35
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生成:源于水谷;与脾胃、大小肠相关。 输布:与脾、肺、肾、肝、三焦相关。 排泄:与肺、大肠、肾和膀胱相关。 水液代谢过程,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尤 为密切,三脏中,肾为主宰。
神机,是指神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 节和控制作用。
ppt课件
51
二、神的形成
神的物质基础是精。 神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伴随新 生命的诞生而产生。 出生后,神依赖后天水谷之精、 气血津液的充养。
3.营气
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
《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 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营运血液 营养全身
ppt课件
23
4.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卫外作用之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卫阳。 组成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慓疾滑利的部分所生。 《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分布 卫气行于脉外 ,因其具有很强活力,故不受脉 道约束,布散于全身。
ppt课件
28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即血液,是人体极富濡养 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也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之一。
ppt课件
29
二、血的来源和组成
《灵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来源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肾精化生血液。 组成 营气和津液。 相关脏腑 脾胃、心、肺、肾、肝
二、津液的来源和组成
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化生。 由津和液组成。
质地 流动性 津 清稀 较大 分布 功能
液 浓稠 较小
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 滋养 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 灌注于脏腑、骨节、脑、 濡润 髓等组织中
ppt课件 35
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生成:源于水谷;与脾胃、大小肠相关。 输布:与脾、肺、肾、肝、三焦相关。 排泄:与肺、大肠、肾和膀胱相关。 水液代谢过程,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尤 为密切,三脏中,肾为主宰。
神机,是指神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 节和控制作用。
ppt课件
51
二、神的形成
神的物质基础是精。 神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伴随新 生命的诞生而产生。 出生后,神依赖后天水谷之精、 气血津液的充养。
中医基础——气血津液PPT课件

(三)津液的主要功能
布散于肌表——滋养肌肤皮毛。 流注孔窍——滋养和保护孔窍。 滋养濡润 灌注脏腑——滋养内脏。 渗入骨髓——充养骨髓、脑髓、脊髓。 功 流注关节——润滑关节,以利屈伸。 能 充养血液: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具有调节血液浓度和滑利血脉的作用。 调节阴阳:津液代谢随机体内在的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而变化,能调节机体阴阳动态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通过尿汗等途径,排除代谢废物,保证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运载全身之气:气无形,以津液为载体,依附津液而运行全身。
推 推 动 动 与 作 调 用 控 作 用
调 控 作 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
含义:指人体阳气有通过气化产生热量,温暖机体、消除寒冷的作用 温 煦 作 温 用 煦 与 凉 润 作 用 凉 润 作 用 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生理意义 保证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二 生 者 命 虚寒性病变: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等症 病理表现 活 “气不足便是寒” 对 温煦不及 脏腑的生理活动减弱 立 动 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 统 正 含义:指人体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作用 一 常 维 进 减少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持 行 生理意义 维持脏腑功能活动正常 使精、血、津液有序地代谢 脏腑功能虚性亢奋 病理表现:凉润不及 精血津液代谢加快 发生虚热性病变 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脉细数等 利于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输布和排泄 温煦太过:多因气行郁闭,壅实化火→发热——“气有余便是火”
(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肾 藏 精
自然界之清气 肺 主 呼 吸
水谷之精气 脾 胃 运 化
人体之气
营气
肾为生气之根 先天 之精 卫气
元气
后天 之精
谷 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宗气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ppt课件

3
“血为气之母”: 说的是血能载气、养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在 于血中,依附于血才不至于涣散,又跟随血运载到 全身。血还能不断为气的运行提供营养,达到养气 的作用。
4
如果把人体看作是一家公司,那么可以把气看作是资金,血 是员工。资金充足,就能招聘到足够的员工(生血),给员工丰 厚的待遇,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行血),防止员工跳槽(摄血); 员工们拿着资金(载气),通过自己的工作,又会创造更多的财 富(养气)。一家公司,如果资金和员工出了问题,自然会运转 不良;对人体来说,气血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健康。
心主血
①心主行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与全身五脏六腑、四
肢百骸。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肌腠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 挥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 ,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
相关,其中心的搏动作用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 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 常的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中医基础知识(一)
中医基础知识——气血
1
血的认识及意义
血
西医:
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 白,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 因此补血就要补铁。 中医: 也认为“血”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 养的红色液体。不同的是,中医中常常将“气” 与“血”并称,认为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在脾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
②心主生血: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 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血为气之母”: 说的是血能载气、养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在 于血中,依附于血才不至于涣散,又跟随血运载到 全身。血还能不断为气的运行提供营养,达到养气 的作用。
4
如果把人体看作是一家公司,那么可以把气看作是资金,血 是员工。资金充足,就能招聘到足够的员工(生血),给员工丰 厚的待遇,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行血),防止员工跳槽(摄血); 员工们拿着资金(载气),通过自己的工作,又会创造更多的财 富(养气)。一家公司,如果资金和员工出了问题,自然会运转 不良;对人体来说,气血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健康。
心主血
①心主行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与全身五脏六腑、四
肢百骸。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肌腠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 挥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 ,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
相关,其中心的搏动作用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 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 常的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中医基础知识(一)
中医基础知识——气血
1
血的认识及意义
血
西医:
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 白,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 因此补血就要补铁。 中医: 也认为“血”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 养的红色液体。不同的是,中医中常常将“气” 与“血”并称,认为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在脾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
②心主生血: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 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幻灯片课件

*
气的分类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
物质来源
气的分类
元气
营气
卫气
宗气
*
生成
名称
分布
功能
肾所藏先天之精气
元气
发源于肾, 通过三焦 布散全身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激发调节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脾胃运化水谷之精气
营气
行于脉内, 营运全身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
卫气
行于脉外, 布散全身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
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
物质来源
相关脏腑功能
肾为生气之根
贮藏于肾
化生于脾胃
依赖于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பைடு நூலகம்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微细粒子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在40微克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以上的空气中。 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
气的固摄作用
气化的含义: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 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气化的体现: ⑴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 ⑵体内的精微物质转化 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 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气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摄津 机理: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 量的相对恒定 生理: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 病理:气虚,固摄力量减弱则津液外泄 治疗:补气固津 津能生气 机理:津液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化生为气 生理:津充气旺 病理:津液亏耗则气衰少 治疗:气阴两补
气的分类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
物质来源
气的分类
元气
营气
卫气
宗气
*
生成
名称
分布
功能
肾所藏先天之精气
元气
发源于肾, 通过三焦 布散全身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激发调节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脾胃运化水谷之精气
营气
行于脉内, 营运全身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
卫气
行于脉外, 布散全身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
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
物质来源
相关脏腑功能
肾为生气之根
贮藏于肾
化生于脾胃
依赖于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பைடு நூலகம்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微细粒子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在40微克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以上的空气中。 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
气的固摄作用
气化的含义: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 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气化的体现: ⑴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 ⑵体内的精微物质转化 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 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气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摄津 机理: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 量的相对恒定 生理: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 病理:气虚,固摄力量减弱则津液外泄 治疗:补气固津 津能生气 机理:津液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化生为气 生理:津充气旺 病理:津液亏耗则气衰少 治疗:气阴两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和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用“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来概括两者间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说的是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气能生血,是因为脾 胃是生产血的地方,脾胃之气健旺,造血能力强,血就 容易充足。所以血虚的人,除了吃补血的东西,还得搭 配上有益气作用的东西。气能行血,说的是血液的运动, 有赖于气的推动,具体表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 肝气的疏泄等方面。气的运行遇到了阻碍,也会影响到
12
六 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 “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 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
凝滞和停聚,很多疾病便来临了。
(5)固摄作用。为什么血液能流行在脉中而不会溢出脉外; 汗液、尿液、唾液都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这都是气的作 用。有充足的气就能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 10
气从何来???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腑得位值在肾部(命
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由饮食五谷消化吸收之精微物 质。脏腑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自然界的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 在肺。
3
“血为气之母”: 说的是血能载气、养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在 于血中,依附于血才不至于涣散,又跟随血运载到 全身。血还能不断为气的运行提供营养,达到养气 的作用。
4
如果把人体看作是一家公司,那么可以把气看作是资金,血 是员工。资金充足,就能招聘到足够的员工(生血),给员工丰 厚的待遇,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行血),防止员工跳槽(摄血); 员工们拿着资金(载气),通过自己的工作,又会创造更多的财 富(养气)。一家公司,如果资金和员工出了问题,自然会运转 不良;对人体来说,气血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健康。
中医基础知识(一)
中医基础知识——气血
1
血的认识及意义
血
西医:
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 白,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 因此补血就要补铁。 中医: 也认为“血”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 养的红色液体。不同的是,中医中常常将“气” 与“血”并称,认为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在脾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
(4)卫气。卫气即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
防御外邪入侵;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
8
气的作用
气化作用、防御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
(1)气化作用。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的过程。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都是气化的作用, 如气、血、精、津液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等。在 生活中象个子长高,长胖,长出肌肉,都是气化作 用。 (2)防御作用。人体要有气才能抵御外面的邪气。 一方面,正气充足就可以保护肌表,防止细菌、病
温煦和激发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2)宗气。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
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的功能之一,是上走息道 以行呼吸;功能之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肺的
7
(3)营气。营气是在血脉中能营养全身的气,由脾胃中运化的后天
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为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9
(3)推动作用。气能推动血液在全身血管里的运行,还能
推动津液在人体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所以人体最基本的 运行活动都需要气的推动。 (4)温煦作用。人体的热量就是通过气的运动来产生的。 气的运动还调节着人体的体温,气的温煦作用还要保证人 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有正常的生理活动,使血液和津 液能够始终通畅地运行。要是失去气的温煦就会出现血液
5
何为气???
中医学中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 力的精微物质,“气”一方面是指人体的营养物
质;另一方面是指由这些物质通过脏腑所产生的功
能活动。因此,生理上的“气”有物质与功能两 种含义。
6
气的分类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
源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 和培养。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11
五 脏
1. 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 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 里。 2 . 肺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运行;肺 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 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 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 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 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 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
13
肝、心、脾与血???
肝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心主血——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
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脾统血——脾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 脉外的功能
14
肝藏血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
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 应功能作用。《灵枢· 本神》提到:“肝藏血,血舍魂。” 《素问· 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 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调节血量。肝除藏有一定的血液外,还具有依据机 体之需,调节循环血量作用:当机体处于安静休息,或睡 眠状态时,机体所需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贮 藏起来;而当人体在工作,或剧烈活动时,机体所需血量 增加,血液则由肝脏输送到经脉,以供全身各组织器官所 需。即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藏血,心 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 主血海故也。”“血海”之名,除指任脉中一穴位外,一 般是指冲脉而言。《灵枢· 海论》曰:“冲为血海”,强 15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和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用“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来概括两者间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说的是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气能生血,是因为脾 胃是生产血的地方,脾胃之气健旺,造血能力强,血就 容易充足。所以血虚的人,除了吃补血的东西,还得搭 配上有益气作用的东西。气能行血,说的是血液的运动, 有赖于气的推动,具体表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 肝气的疏泄等方面。气的运行遇到了阻碍,也会影响到
12
六 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 “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 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
凝滞和停聚,很多疾病便来临了。
(5)固摄作用。为什么血液能流行在脉中而不会溢出脉外; 汗液、尿液、唾液都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这都是气的作 用。有充足的气就能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 10
气从何来???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腑得位值在肾部(命
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由饮食五谷消化吸收之精微物 质。脏腑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自然界的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 在肺。
3
“血为气之母”: 说的是血能载气、养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在 于血中,依附于血才不至于涣散,又跟随血运载到 全身。血还能不断为气的运行提供营养,达到养气 的作用。
4
如果把人体看作是一家公司,那么可以把气看作是资金,血 是员工。资金充足,就能招聘到足够的员工(生血),给员工丰 厚的待遇,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行血),防止员工跳槽(摄血); 员工们拿着资金(载气),通过自己的工作,又会创造更多的财 富(养气)。一家公司,如果资金和员工出了问题,自然会运转 不良;对人体来说,气血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健康。
中医基础知识(一)
中医基础知识——气血
1
血的认识及意义
血
西医:
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 白,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 因此补血就要补铁。 中医: 也认为“血”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 养的红色液体。不同的是,中医中常常将“气” 与“血”并称,认为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在脾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
(4)卫气。卫气即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
防御外邪入侵;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
8
气的作用
气化作用、防御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
(1)气化作用。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的过程。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都是气化的作用, 如气、血、精、津液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等。在 生活中象个子长高,长胖,长出肌肉,都是气化作 用。 (2)防御作用。人体要有气才能抵御外面的邪气。 一方面,正气充足就可以保护肌表,防止细菌、病
温煦和激发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2)宗气。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
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的功能之一,是上走息道 以行呼吸;功能之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肺的
7
(3)营气。营气是在血脉中能营养全身的气,由脾胃中运化的后天
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为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9
(3)推动作用。气能推动血液在全身血管里的运行,还能
推动津液在人体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所以人体最基本的 运行活动都需要气的推动。 (4)温煦作用。人体的热量就是通过气的运动来产生的。 气的运动还调节着人体的体温,气的温煦作用还要保证人 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有正常的生理活动,使血液和津 液能够始终通畅地运行。要是失去气的温煦就会出现血液
5
何为气???
中医学中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 力的精微物质,“气”一方面是指人体的营养物
质;另一方面是指由这些物质通过脏腑所产生的功
能活动。因此,生理上的“气”有物质与功能两 种含义。
6
气的分类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
源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 和培养。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11
五 脏
1. 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 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 里。 2 . 肺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运行;肺 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 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 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 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 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 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
13
肝、心、脾与血???
肝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心主血——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
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脾统血——脾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 脉外的功能
14
肝藏血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
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 应功能作用。《灵枢· 本神》提到:“肝藏血,血舍魂。” 《素问· 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 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调节血量。肝除藏有一定的血液外,还具有依据机 体之需,调节循环血量作用:当机体处于安静休息,或睡 眠状态时,机体所需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贮 藏起来;而当人体在工作,或剧烈活动时,机体所需血量 增加,血液则由肝脏输送到经脉,以供全身各组织器官所 需。即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藏血,心 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 主血海故也。”“血海”之名,除指任脉中一穴位外,一 般是指冲脉而言。《灵枢· 海论》曰:“冲为血海”,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