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2.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重要性。

3.掌握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稳定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一些典型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觉得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组成有哪些?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1.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体系。

2.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强调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性。

第三步:稳定性概念(20分钟)1.介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即恢复原来的状态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的后果。

第四步: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30分钟)1.介绍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方法:a.多样性指标: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等。

b.生态过程指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交互作用等。

c.抵抗指标: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2.列出一些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常用方法,并讲解其原理和应用。

第五步:案例分析(20分钟)1.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水生生态系统。

2.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指标和方法,并让学生参与讨论。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保护措施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步:总结和拓展(10分钟)1.总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评估方法的应用。

2.采用小组或个人形式,让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例如调查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情况或最新的相关研究。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工具: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生态系统的例子和评估方法的原理。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讨论和分享观点。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引入新课:游戏:两位同学面对面站立,伸出双手,掌心相对互推,看谁先把谁推动。

1、观察并思考,他们用了哪种姿势,为什么这么做?2、如果是你来参加这个游戏,你会有什么动作,使自己更稳?(二)进行新课:1、结构稳定性的定义: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探究一:(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重心高低的关系)身手小试:找可乐。

观察教师操作演示,找出两罐真可乐。

通过分析两组可乐重心位置有什么不同,哪个易倒,得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一是:结构或构件重心位置的高低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重心越高,稳定性越差。

思考(1):生活中运用了重心越低结构越稳定的例子有哪些?轮船、遮阳伞等思考(2):是不是结构的重心越低,就一定越稳定呢?通过演示试验视频,得出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是:重心所在点的垂线应落在结构支撑面内。

探究二:(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支撑面的大小的关系)矿泉水瓶装满水,分别为正立、倒立,哪一种放置最稳?哪一种放置最不稳?为什么?图一图二利用可改变底面支撑面大小的模拟小板凳先组成如图一所示结构形状,并对其施加外力,观察其结构稳定性。

然后改变模拟小板凳的底面支撑面的大小组成如图二所示结构形状并对其施加外力,观察其结构稳定性。

得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二是: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越大,结构越稳定。

(接触面≤支撑面)思考:生活中运用了支撑面越大越稳定的例子有哪些?举重时岔开双脚,做成梯形的大坝等。

练一练:桥梁模型的稳定性如下图所示是某校学生设计制作的桥梁模型,如果要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①、③①缩短桥梁两端伸出部分的长度;②增大桥梁两端伸出部分的长度;③两端增加桥墩;④减小桥面宽度。

试验:缩短桥梁两端伸出部分的长度后,桥梁稳定性的变化情况探究三:(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形状的关系)如何增加一张纸的稳定性使它能够立起来?得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三是:结构形状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高中通用技术_《稳固结构的探析 第一课时 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_《稳固结构的探析 第一课时 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课标分析:(1)知识目标: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2)技能目标: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讨论等方法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

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自觉树立“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教材分析:《结构与设计》是《技术与设计 2 》的第一个主题,该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

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

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是《稳定结构的探析》中的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难点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到多媒体、桌子、人字梯和四杆框架等配套教具开展教学,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更深的认识,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会产生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

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具体的小试验、多媒体手段等方法,使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评测练习:1、请同学们对下图所示“人字梯”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其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从技术素养的角度对梯子进行受力分析,找到支撑你观点的证据,解决3个假设。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2)能够通过实验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经历技术试验的分析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经历技术试验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逐步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讨论、试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及服务社会的意识。

体验结构设计的乐趣,培养学生研究结构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结构稳定性概念的理解以及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结构稳定性应该满足的条件;区分“接触面”与“支撑面”;并在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制作出稳定的结构。

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教学中将质疑法、实物教具展示法、讲授法、技术试验法等互相结合。

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观察试验、讨论归纳、合作探究获取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器材:物体稳定性测试仪、铁棒、带有刻度的方木块、重心偏移测试仪、不倒翁、磁力桌、八字形小木凳、自制屏风、“A”字梯、斜口钳、尼龙扎绳、“筋斗虫”、筋斗虫演示板;材料:方木条:长*宽*高分别是160*6*6的松木各13根,长200的尼龙扎带各30根;教学过程【课堂设置】本堂课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几个主要因素”为主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合作探究获取新的知识。

最后,以学到的新知识为依托,进行构思、设计、制作稳定结构。

【课堂导入】本堂课以视频“平衡之美——一根羽毛的力量”引入,一根羽毛的力量虽小,却维系着整个错综复杂“结构” 的平衡,我们说此时整个结构是“稳定”的。

切入主题“结构的稳定性”。

【新课内容】提炼总结出结构稳定性的定义: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学生对这个定义可能不是太理解,在这里需要进行深入剖析:1、负载 2、维持 3、平衡。

简单结构设计(教案)

简单结构设计(教案)

课题: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授课教师:东阳中学张华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简易秋千架的设计,掌握结构与稳定性、强度、功能的关系。

(2)通过简易秋千架的设计案例分析,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

2.能力目标:(1)能围绕设计要求进行简单结构的设计,绘制设计图纸并能制作模型或原型。

(2)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实现解决实际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迁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综合理解所学知识,并运用到结构设计中,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根据多种设计方案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能对作品方案进行优化。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

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能力展现——总结提升”。

1.学生分组设计秋千架结构方案,制作秋千架模型。

2.让学生进行设计师的角色扮演,对各组作品进行评价和优化,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各式秋千架模型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这是什么?(展示一次性筷子)生:一次性筷子。

师:对,一次性筷子。

筷子除了作为用餐的工具,还能派上什么用场?生:……师:我们通用技术课里面学习了结构与设计的许多知识,我们能否用这种材料进行一些简单结构的设计与制作呢?展示图片:桌子、杯垫、风车等师:这些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应考虑哪些问题?生:稳定性、强度、功能、安全、美观……师:结构设计应以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实现为基本目标,应满足设计规范,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

师:结构设计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影响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生:……师: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一次性筷子来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秋千架,看看大家能否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活动中。

(二)、设计制作——简单的秋千架的结构设计与制作活动要求说明:1.设计项目:设计一个放在桌面上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强度的秋千架。

《五、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

《五、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应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基本观点。

2. 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荷载性质、结构形式、材料性能等。

3. 学会分析实际结构稳定性并给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学会分析实际结构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结构稳定性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结构的图片、模型及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括观点图、案例分析等。

3. 安排实验室或教室进行实际结构稳定性分析。

4. 邀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或建筑师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结构问题。

5. 准备相关练习题,供学生课后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两课时,底下是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起首向学生介绍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性。

2. 展示案例: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结构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如结构材料、结构形式、环境因素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该案例中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4.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其他因素和应用的看法,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案例实践: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应用。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结构模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搭建和调整,观察结构的稳定性变化,从而加深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的理解。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和应用范围,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8.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生活中常见结构的稳定性,并尝试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第1部分的教学内容,计划用1课时进行教学。

“结构与稳定性”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

“结构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结构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二年级学生。

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

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及试验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设计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四、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通过播放视频和做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引导发现:在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的兴趣。

高中通用技术课《结构的稳定性(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课《结构的稳定性(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理解结构稳定的概念以及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2)知道增加结构稳定性的方法以及不稳定性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问、反问、反馈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结构稳定性的认识。

培养创新品质,提高审美意识。

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利用结构的稳定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教材引入:通过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教师在讲台上演示铁丝与橡皮筋在荷载作用后各自形态,提问想一想,铁丝和橡皮筋谁更加稳定?2、通过观看2004 年刘翔雅典奥运会110 米跨栏夺冠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在跨栏时,跨栏为什么会倒?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出稳定的概念,进而提出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进入师生互动探究阶段:理解了结构的稳定性概念后,通过探究试验去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探究一1、怎样让一本书更好地直立在桌面上?2、临时摆放的屏风为什么摆成Z字型,而不摆成一字型?探究二1、半瓶水和一瓶水哪个容易倒,为什么?2、大坝为什么建成上端小而下端大的梯形形状?在探究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学会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试验探究的活动中去。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们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在讲到接触面和支持面的时候,提醒学生多标注多注意。

进入学习反馈活动阶段:让几个学生上台演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已没有座位,你必须站着,而扶手你让给了旁边的老人,你在公共汽车上要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不摔倒?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给定问题情境下的问题。

《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
新 课 堂 设 计 室 ・ 掌 设 计 教
《 绉渤 疆 鳍碴》教学设计
◇ 广 东 深 圳 市 南 山 外 国 语 学 校 程 国 华
【 教材分析 】

步的技 术试 验能 力 ” :情 感 、态度 、价 值观 目标要 求 “ 体
验 技 术 问 题 解 决 过 程 的 艰 辛 与 曲 折 ,具 有 克 服 困 难 的 勇 气 和 决 心 , 培 养 不 怕 困 难 、不 屈 不 挠 的 意 志 ,感 受 解 决 技 术 难 题 和 获 得 劳 动 成 果 所 带 来 的 喜 悦 ” 。
章节小结 。
【] 平, 1李 赵学 妮. 谈如 何做 好初 、 中数 学 衔接 问题f1 中 浅 高 J. 高 数理化 ( 高一 版) 0 6(5. , 0, ) 2 0 [】 2黄鹭 芳. 积极 应对, 好初高 中数学 教学 的衔接 工作[】 建 搞 J福 . 教育学 院学报,0 6f3. 20 , ) 0 【] 3郑玲 薇. 课程 背景下 初高 中数学 衔接 的实 践 反思【J 新 J. 数学
中 ,从 各 方 面 了解关 心 他 们 ,帮助 他 们解 决 思想 、学 习 及 生 活上 存 在 的 问题 。从 学生 实 际 出发 ,多 给学 生 创设
成 功 的 机 会 ,激 发 学 习 热 情 。 ( ) 重 视 知 识 的 反 馈 和 落 实 。 通 过 建 立 多 渠 道 的 反 2 馈 途 径 ,及 时 收 集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掌 握 情 况 以及 学 生 对 课
()知 识与技 能 目标 : 理解结 构稳定 性的含义 。② 1 ①
理 解 影 响结 构稳 定 性 的 因素 有哪 些 。③ 具有 进 行结 构 与
稳 定 性 技 术 试 验 的 操 作 技 能 ,能 进 行 结 构 稳 定 性 的 技 术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稳定性概念和相关因素。

2. 掌握计算物体的稳定性的方法。

3.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稳定性概念。

教学重点:1. 稳定性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2. 如何计算物体的稳定性。

3. 稳定性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1. 稳定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计算稳定性时的复杂情况处理。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

2. 学生合作讨论和问题解答。

3. 实验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稳定性?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稳定性的定义: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如果能够保持原来的静定状态或者回到静定状态,那么我们称该物体是稳定的。

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物体的重心位置、支撑点的位置、物体的形状和质量等。

三、计算稳定性(15分钟)1. 计算物体的稳定性常用的方法是计算物体的倾覆矩。

2. 倾覆矩的计算公式:M = mghsinθ,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重心到支撑点的距离,θ为倾斜角度。

3.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稳定性。

四、实践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稳定性。

2.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物体的倾覆矩。

3. 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理论计算结果。

五、应用实例(10分钟)1. 教师提供稳定性应用实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呈现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稳定性的重要性。

2. 提出拓展思考题,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学习。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种形状和质量的物体、支撑板等。

2. 实验记录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稳定性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重视实践操作和应用实例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探究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

探究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

首先播放 微视频,然 后开展人 字梯探究 活动
探讨不稳 定结构的 设计是否 有必要? 并举例说 明 让学生们 用教师准 备好的材 料,按要求 设计制定 小屋。 带学生们 回顾本节 课所学知 识 让学生们 以小组为 单位,根据 本节课所 学知识设 计制作一 个简易相 框
观看微视频,通 过人字梯试验, 得 出 结 构 的 几 人字梯、视频 何形状是影响 结构稳定性的 因素之一
注意பைடு நூலகம்全
基于对结接触面和支撑 面认知比较模糊的情况 下,通过演示试验和学 生的亲身的对比试验,
定性,以及 稳定,以及原因 原因
层层递进,从抽象到形 象直观的理解和认知接 触面与支撑面的区别和 结构的支撑面的大小可 以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六、活动探究 三
七、讨论与分 析
八、学以致用
九、课堂小结
十、课后练习
讨论分析不稳 定结构设计是 否有必要,在生 活中有哪些实 例
课件
按要求使用老 活动材料每组一
师提供的材料 套 完成简易建筑 的设计与制作。
复习本节课所 课件
学知识
完成任务
通过观看视频和观察实 物,用直观的现象说话, 清晰完整的认知形状对 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形象举例,从而完 善结构与稳定性的知识 体系。
探究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理解结构的稳定性的含义、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难点 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其在不同结构中的体现,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的能力迁移。 教学方法 板书一:同学们思考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结构不稳定的现象。 板书二:同学们思考什么是稳定,结构的稳定性定义是什么?什么影响了结构的稳定性。 板书三: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相框。 教学过程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2)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对简单的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亲历实验过程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掌握分析结构稳定性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思考习惯,体验自主动手、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总结,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结构稳定性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通过播放视频和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引导发现:在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的兴趣。

3、总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及总结评价。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截取美国大片《真实的谎言》中的片段,让同学们观察、分析、思考发生该现象的原因。

2、导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结构稳定性: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提出问题:一个合理的结构经历暴风骤雨,依然稳如泰山,是什么原因?本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个问题来一探究竟。

3、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好结构的稳定性,那么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呢?【探究试验一】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分组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教师通过改变不倒翁原理实验仪重心的位置;教师操作稳定性试验仪,将稳定性实验仪的刻度调至20,现将重块置于最低位置,逐渐调高重块,学生按照老师的演示分组操作体验。

学生分组操作体验:给一块木板上放置三个大小形状不相同的麻将牌,慢慢抬起木板的一端,看哪一个最先倒掉。

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分析并总结出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是什么影响了麻将牌的稳定?一个结构的稳定与那个因素有关?重心位置高的时候稳定,还是重心位置低的时候稳定?师生总结得出结论1:结构重心的位置高低影响结构稳定性: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重心越高,稳定性越差。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课例《结构的稳定性》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课例《结构的稳定性》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置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我校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图书馆和网络室条件有
限。但我们的校外资源也是很丰富的,我鼓励学生结合 课例研究综
本地资源,例如:旅游、美食、民族文化、城市的建筑 述
风格等乡土味较浓,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课题。实践
证明,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不但增加了他们的
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自主参与, 体验过程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
识。
3.总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
及总结评价。
不倒翁摇而不倒,比萨斜塔斜而不倒说明结构的稳
定性光靠眼睛和我们的常识是无法正确判断的。那哪些
结构式稳定的?哪些结构是不稳定的?影响结构稳定
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探究活动 1:金属构件与塑料构件的组合体
一些问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
内容与学情分析,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选
1.情境创设:通过图片展示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
择与设计 观察、分析、交流、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引导发现:在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激发
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动手制作
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
稳定性、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
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
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
义。

结构力学第三版下册教学设计

结构力学第三版下册教学设计

结构力学第三版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领域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土木工程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主要研究力学原理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

在本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分析和设计具有合理力学性能的各种结构。

因此,本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学会利用力学原理分析结构的性能。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弹性理论、梁和框架的应力分析、板和壳的分析、稳定性理论和有限元方法。

2. 教学方法•授课方式:通过PPT展示和板书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课堂互动:课堂中引导学生就知识点进行讨论,同时也鼓励学生提问,以开展课堂互动。

•练习和实例演示:通过练习和实例的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梁和框架的应力分析。

•学会理解板和壳的分析方法。

•掌握稳定性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梁和框架的应力分析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掌握板和壳的分析方法。

•让学生掌握稳定性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知识。

3. 解决方法•强化梁和框架的应力分析的教学,使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板和壳的实例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板和壳的分析方法。

•加强稳定性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的讲解,通过互动讨论和课程作业进行梳理。

四、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1. 教学手段•PPT•黑板板书•课堂讨论和互动•实践练习演示2. 评价方式•期中和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课程设计报告五、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主题教学目标第1-2课弹性理论介绍弹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3-6课梁和框架的应力分析学习梁和框架的应力分析方法第7-9课板和壳的分析学习板和壳的分析方法第10-11课稳定性理论学习稳定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12-14课有限元方法学习有限元方法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第15-16课课程总结课程总结和回顾六、教学参考资料•《结构力学-基本原理》(赵忠)。

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六版教学设计 (2)

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六版教学设计 (2)

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六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钢结构稳定理论和设计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钢结构稳定理论的基本概念,知道各种稳定模式的表现形式2.了解钢结构稳定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钢结构的稳定分析3.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及其相关标准规范。

二、教学内容1. 钢结构稳定理论1.钢结构稳定理论基础2.尺寸设计中的各种稳定模式3.受剪加弯、同时受压和弯曲的构件的稳定性分析4.大跨度钢结构的稳定性分析2. 钢结构设计1.钢材的力学特性和构件尺寸的确定2.构件的截面形式、材料和翼板的选型3.构件的连接节点设计和分析4.钢结构设计的概念和流程5.应力分析和稳定分析6.验算和设计检查,包括正常和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防范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理论授课:讲解钢结构稳定的基本理论,以及设计方法和流程2.实例分析:通过典型结构例子,分析钢结构稳定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钢结构稳定设计4.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就钢结构稳定问题展开探讨,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室或工程现场实际操作进行钢结构稳定分析和设计四、教学评估1.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钢结构稳定理论的掌握程度2.听课情况:考察学生出席课堂的情况3.作业情况:考察学生的课后学习和掌握程度4.论文报告: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和设计,完成论文报告并做好展示5.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五、参考文献1.钢结构稳定设计规范(GB50017-2017)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7)3.钢结构设计手册(GB50017-2017)4.钢结构之稳定分析与设计(Rosemary Regan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梯形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梯形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梯形的稳定性教学设计简介本篇文档旨在介绍如何设计梯形的稳定性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梯形的特性和稳定性分析方法。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梯形的稳定性规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梯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掌握梯形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梯形的定义和性质:介绍梯形的定义,包括上底、下底、高、斜边等概念,以及梯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交点、底角相等等。

2. 梯形的分析方法:教授梯形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梯形的稳定条件和不稳定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梯形稳定性规律的理解。

3. 梯形的应用实例:给出一些实际应用场景的梯形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介绍梯形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2. 问题解决法:设计一些示例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探究法:给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加深对梯形稳定性规律的理解。

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场景的例子引入梯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讲授:讲述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梯形的特点。

3. 分析:教授梯形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分析讨论。

4. 实践: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场景的梯形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练:布置相关练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评估: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梯形的理解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考试评估:设计一定难度的考题,考察学生对梯形的理解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应教材,包含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解释和例题。

2. PowerPoint演示:用于呈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演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第1部分的教学内容,计划用1课时进行教学。

“结构与稳定性”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

“结构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结构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二年级学生。

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

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及试验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设计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演示探究:
1.试验一:(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重心位置高低的关系)
提问: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假如给它头上加上铁环还能不倒吗?
通过学生动手演示实验,认真观察自然得出影响结构稳定的第一要
素:重心越低越稳定。

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结构的稳定性设计用到这一要素?
2.试验二:
先提问比萨斜塔为什么能斜而不倒?人可不可以不借助外物45度
斜立?
说明: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是否落在结构底面的
范围内有关。

试验:请同学做试验让易拉罐不借助外物保持斜立?(论证)
3.试验三:(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支撑面的大小的关系)
将两瓶矿泉水放在桌面上,正放和倒放,当摇动桌子时,哪个先倒下?
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结构与接触面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
要因素之一。

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结构的稳定性设计用到这一要素?最后提
出是不是支撑面越大越越稳定呢?
4.试验四:让一张纸立起来
说明:结构的形状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A形梯和三脚架进一步论证
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结构的稳定性设计用到这一要素
(四)知识拓展迁移
1、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的结构稳定条件不相同:
(1)自行车骑起来时,只有两个支撑点,为什么不会倒下呢?
(2)静止状态的陀螺会倾倒,但它转动时却可以立起来?
2人们又利用不稳定的结构实现某些功能:
(1)倒置的啤酒瓶可以预报地震
(2)运动员跨栏用到的栏杆
简单的演示过程
和常见材料却能
让学生很轻松,快
乐的得出实验结
论。

通过一定深度的
提问激发学生对
知识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对这部
分的内容有了更
深刻的思考,激发
学生对这部分的
内容的延展性学
习。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对本节课的内容作简单的回顾,消化课堂教学。

作业:在PPT上演示选取的一些紧扣课题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习题。

知识的巩固和
升华,让学生回归
到生活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