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诗意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直接打印贴课本上背诵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5 古诗两首-要点梳理
5 古诗两首【基础须知】词语理解横看(héng kàn):从横里看,即从山的正面看。
岭(lǐng):山脉。
侧(cè):从侧面看。
峰(fēng):高而尖的山头。
识(shí):认识,了解。
缘(yuán):因为;由于。
莫笑(mò xiào):不要笑话。
用在诗中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腊酒(là jiǔ):腊月(农历十二月)自酿的酒。
浑(hún):浑浊不清。
酒以清为美。
足(zú):足够。
用在诗中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重(chóng):重叠。
复(fù):往复。
【重点梳理】1.《题西林壁》中,诗人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之中,从“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进行了仔细观察、欣赏,得到的结果、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诗人不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所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2.赏析《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难点再现】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句意思是: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见到局部。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意思是: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5.古诗.题西林壁-实用yi
3想意境,悟诗情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 真实面目呢? 因为置身在此山之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 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 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 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 各不相同的道理。
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 同。不管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 地了解,不仅看侧面,也要看整体, 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主要内容: 作者抓住庐山姿 态谈游山感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以后,在认识上 的一个飞跃。诗人认为要认识庐山真实的山 景,必须要正面、侧面、远望、近看、高俯、 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观察才行。如果你只看 了庐山的一角、一面、一个方向,那你就不 能认识庐山的整体形象。认识庐山是这样, 那么认识一个事物、一个人难道不也是这样 吗?
人生哲理:要想对 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
俗语: “当局者迷 远近 不识 只缘
成岭 侧 成峰, 高低 各 不同。 庐山 真 面 目, 身在 此 山 中。
(轻读)
(强调)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5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_古诗两首_游山西村1
背
景
游 山 西 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莫笑农家腊酒浑
(你)莫因农家的腊 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丰年留客足鸡豚
(他们)是用丰足的 菜肴款待你,没有把 你当成外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岭重叠,溪水迂曲,远望 好像前面已经没有路了
游山西村
宋 · 陆游
陆游 ,号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平生 作诗近万首,是古代 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 的,有《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 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 被投降派罢归故里。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 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人心中 当然愤愤不平。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 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 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 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 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 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 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表现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 光和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 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 水绕,花变 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 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 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ppt课件
贺知章
小时候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 和隶书性情爽直,豁达而健谈。武则天证圣元 年中进士,后官至秘书监。他写的诗清新通俗, 《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炙人口,千古 传颂的不朽名篇。
写作背景
贺知章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他年轻的时候就 离开了家乡,后来一直在外面做官,到了八十多岁的时 候才回到了故乡。
这首诗就是贺知章老先生回到家乡时写下来的。 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我们今天学的是第 一首。
指导朗 读 05-回 乡偶书
贺知 章.mp3
回乡偶书
唐代人-贺知章
少 小 / 离 家 / 老大 回,
乡 音 / 无 改 / 鬓毛 衰。
儿 童 / 相 见 / 不 相识,
笑 问 / 客 从 / 何处 来。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ppt课件
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 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欣赏第二首
离 别 家 乡 岁 月 多, 近 来 人 事 半 消 磨。 惟 有 门 前 镜 湖 水, 春 风 不 改 旧 时 波。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不及汪伦送我情。(
)
(2)、忽闻岸上踏歌声。(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ppt课件
)
近义词
闻——听
将——欲
不及——不如
反义词
离——回 深——浅
• 《回乡偶书》是( )代的( )写的。这首诗写了作者回到( )的情景
思想感情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 别诗。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夸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 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
第五课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
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四、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领略诗人的精神境界。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5、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题意: 想到花园里去游玩, 不曾遇到园子的主人, 没有能够进去。
思考: 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 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 如何?
扫兴、失望、失落、埋怨、不讲交情、 不够义气,小气· · · · · · · · · ·
诗人游 园却没有遇 到主人,本 来是十分扫 兴,无意间 抬起头,却 发现了· · · · · ·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 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 上面留下脚印吧。
kòu
扣
扣:敲
小扣:轻轻地敲。
chái
fēi
柴 扉 柴扉:柴门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小扣柴扉久不开
我轻轻地敲柴 门,敲了很久也不 见主人来开门。
思考: 现在同学们明白为什么“小 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 “因为· · · · · · 所以· · · · · · ”或者“之所 以· · · · · 是因为· · · · · · ”这样的句式回 答吗?
古诗翻译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 人木头鞋钉齿的痕迹,敲了半 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 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 园的春色,园门虽然关得紧, 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小 结:
诗人虽然“游园不值”,但已从“一枝红 杏” 看到了“关不住”的春天,这充满勃勃生 机 的浓浓春意让诗人赞叹不已。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开。”
反馈练习 重点字解释。
值: 应: 怜: 印: 小扣: 柴扉:
练习
1 诗人是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春天的?
(碧青的苍苔,盛开的红杏。) 2 “不值”的意思是( 没有遇到主人 诗中“久不开 )。
”这个词写出了“不值”。
《游园不值》是宋 代 叶绍翁 所 作。题目的意思是:
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西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作者简介 课文学习
课堂练习
退出
王之涣:字季陵, 晋阳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描写边疆风光的作品 很有特色。诗以《凉州 词》和《登鹳雀楼》最 有名。
课文朗读与生字学习 诗文解析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古诗两首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欲ù 穷 千 里 目,
gèng shàng yì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4/12021/4/12021/4/12021/4/14/1/2021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2021/4/12021/4/12021/4/1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4月 2021/4/12021/4/12021/4/14/1/2021
• 诗中描写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天空—像个巨大的蒙古包 草原—美与广阔 牛羊—有风才能显现
• 穹庐:蒙古包的圆顶。
• 敕勒川,阴山下:交待了敕勒川的 地理位置,即在绵延千里的阴山脚 下,描写了一幅壮美广阔的图画。
• 笼盖四野:表明天的广阔与敕勒川 的辽阔,向四面望去,无பைடு நூலகம்无际的 田野与天相接。
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两首》教案
上饶县中小学教师备课单上饶县教育体育局监制学校大地中心小学姓名蒋阳兵备课时间年级四班级 2班学科语文课题 5.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2.引领学生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法学法:教法:互动,引导学法:朗读,感悟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二、互动合作(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
(2)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
板书:情谊真。
三、展示交流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5古诗两首课件
[简 析] 这 是 一 首 优 美 的 写 景诗 。 诗 中 描 绘 了 深 秋 季 节 山 行时 所 见到的枫林晚景。写秋景的 诗 历 来 悲 凉 , 可 是 ,诗 人 笔 下的秋景却充满了生机,真 可 谓 是 秋 天 里 的春 天 。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
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 市)岳麓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 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 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 命力的。诗人通过诗文描写了一幅秋 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 (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 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 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 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
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里的枫林晚景,红艳 艳的枫叶胜过二月的红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 行 描 绘 了 秋 山 远 景 。 第 一 行 描 写 了 秋 山 高 远 的景 象 , 表 现 了 诗 人 勇 于 攀 登 的 精 神 。 第 二 行 描 写 了秋 山 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 空 下 山 窝窝 里 有 几 户 人 家 隐 约 可 见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
《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表达了 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 生命的赞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枫桥夜泊》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孤独、寂 寞,突出了一个“愁”字。
5 古诗两首
在这首诗中, 在这首诗中,作者看到 什么? 什么?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 条小路伸向远方, 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 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 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 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 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 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 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 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 孩子们再也分不清、 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 它们了。 写了作者游园 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 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 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 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 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 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 美好的事物, 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 鲜事物,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鲜事物,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以诗会友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迟日江山丽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人间四月芳菲尽
草树知春不久归 儿童急走追黄蝶 不知细叶谁裁出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游园不值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值:逢、遇到。 遇到。 诗题意思:想到花园里去游玩未遇 诗题意思: 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 色的诗歌。 色的诗歌。诗人用简洁的语言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 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歌颂 了祖国的大好山河。 了祖国的大好山河。
在这首诗中, 在这首诗中, 作者看到什么? 作者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想到什么?
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 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 让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翠绿的苔 藓。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很长时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 间也没有人来开门。满园的春色 间也没有人来开门。 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伸 是关也关不住的, 出墙外来了。 出墙外来了。
冀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两首
5.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背诵《春晓》这首古诗;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5、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这两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
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
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2、出示课件,观察。
师: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动画片,课件示图。
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学生猜测,会背的背给大家听)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页,自己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2、指名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生自读、勾画、交流)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4、生评价老师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2、合作识字。
快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老朋友,如果有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也要想办法认识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识字情况。
哪个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赶紧给我们介绍介绍吧!4、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5、检查认字情况。
5古诗两首 课堂重点笔记
5、古诗两首
一、四会生字
莫莫哭变幻莫测莫不欢喜易混字:冷漠寂寞
腊腊月腊梅腊肉易混字:猎人爱惜
浑浑然天成浑厚浑浊易混字:挥汗如雨光辉
疑疑问怀疑半信半疑易混字:凝视新颖
二、会认生字
豚河豚豚鼠
三、多音字
重要不堪重负
重
重逢山重水复
四、主旨理解
《题西林壁》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之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里,农村喜悦欢腾的景象和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
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现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五、蕴含哲理
《题西林壁》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
《游山西村》则由“柳暗花明”的自然景观入手,发出了“绝处逢生”的感叹。
六、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书名文学家、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风格雄浑浩方,激情洋溢。
七、课外扩展
哲理诗欣赏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成语源头活水出处,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
主要内容: 作者到山西村做客,见到西山村的美景 表达情感 :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 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人生哲理: 面对困难,我们不要轻易退缩, 因为曲折之后才是坦途。 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
俗语: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不经历风雨,怎能
见彩虹?”
对偶的巧妙运用
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 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 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 嶂;所见的形状、姿态 各不相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同桌互相讨论, 交流。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叙事
丰 年 留 客 足 鸡 豚
盛情待客
游山 西村
山 重 水 复 疑 无 路
景色迷人
写景
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景 美 人 更 美3想 Nhomakorabea境,悟诗情
欣赏了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能不能 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山西村 的景美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能不能用一句诗来赞美 山西村的人更美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 各不相同的道理。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 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 山的全貌了。
主要内容: 作者抓住庐山姿 态谈游山感受。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 百态景象的赞美。
游 山 西 村
1知诗人,解题意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谁能说出陆游是 什么朝代的什么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意境,悟诗情
读完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
丰收年景款待客人, 丰年留客足鸡豚。 菜肴尽够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意境,悟诗情
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不要笑话农家人的腊酒浑浊不清
丰收年景款待客人, 丰年留客足鸡豚。 菜肴足够丰盛
当陆游面对突然出现柳树成荫,鲜花 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你是从 哪里看出来?
欣赏了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能不能 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山西村 的景美呢?
一道道水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释诗句,明诗意
腊月酿的酒 不要
莫笑农家腊酒浑,
猪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以为,怀 山重水复疑无路,
题西林壁 侧面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 从正面看,庐山像连绵起伏 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像 山峰耸立。
诗人在庐山漫游,觉 得峰回路转,目不暇 接。横着看,山峦起 伏,连绵不断;从侧 面看,奇峰陡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两首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想象诗中的美景,体会
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知诗人,解题意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题西林壁
2释诗句,明诗意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指腊月酿 的酒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猪 丰盛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叠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一重重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家人的 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 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 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 前又是一个山村。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因为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面貌
认识 远近高 低 各 不 同。 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自己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 实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 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诗的大意是: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 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 中,视野太狭窄,只能 看到局部。
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同桌互相讨论, 交流。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 各不相同的道理。
那么,怎么样才能识得庐山 的真面目呢?
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 方位的看。
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 的全貌了。
3想意境,悟诗情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当陆游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 过弯弯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你是从 哪里看出来的?
3想意境,悟诗情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明艳
疑
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意境,悟诗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3想意境,悟诗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意境,悟诗情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收年景款待客人, 丰年留客足鸡豚。 菜肴尽够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意境,悟诗情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收年景款待客人, 丰年留客足鸡豚。
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怀疑无路可走。
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意境,悟诗情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正怀疑无路可走。 山重水复疑无路,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苏轼
谁能说出苏轼是什 么朝代的什么人? 北宋 杰出的 诗人、艺术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 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 州、黄州、颍州任职。宋元丰七年(1084年), 苏轼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 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 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 千佛塔。
主要内容: 作者抓住庐山不 同姿态谈游山感受。
情感: 表达了作者热爱 大自然,对庐山雄 奇壮观、千姿百态 景象的赞美。
你从这首诗中,学 到了什么人生道理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句,表面上是说作者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细细品味,却暗含着人生的哲理:
西林寺,在江 西庐山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写在西林寺的 墙壁上。
2释诗句,明诗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想意境,悟诗情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当陆游面对突然出现柳树成荫,鲜花 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你是从 哪里看出来?
3想意境,悟诗情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陆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村庄名,在 今浙江绍兴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பைடு நூலகம்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玩
游山西村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游山西村”:
在山西村游玩。
2释诗句,明诗意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大意是: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 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