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物理与防护 课程标准
放射物理与防护大纲.doc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大纲适用于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三年专64学时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掌握将来工作所需的放射物理学、放射剂量学、放射防护学的基本知识,这是该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物理学基础。
二、课程简述1、课程目标:本课程阐述了X射线的发现、本质与特性,X线产生的原理,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常用的辐射量与单位,放射防护学,放射治疗剂量学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医用影象诊断及有关设备的营销、维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教材基础理论知识。
2)利用到附属医院进行实训、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三、教学要求及时数分配1、第1章物质结构基础(1)教学内容讲述原子结构初期理论的实验基础,玻尔的原子模型,原子核结构及组成。
、(2)教学要求1)原子结构初期理论的实验基础2)原子核结合能3)核外的电子结构4)原子核结构及组成、结合能(3)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核外电子结构、原子核组成2)熟悉玻尔的原子模型、原子核结合能3)掌握氢原子谱线系计算难点:1)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2)能级量子化3)核外电子结构的空间量子化4)原子核的质量2、第2 章核衰变(1)教学内容1)放射性核衰变类型2)原子核衰变规律(2)教学要求1)掌握放射性核衰变类型2)熟悉X衰变及γ衰变过程3)了解原子核的衰变规律(3)重点和难点重点:1)放射性核素衰变类型2)核衰变规律及计算3)半衰期4)放射性活度难点:1)半衰期计算2)放射性活度计算3、第3 章 X射线的产生(1)教学内容1)X线的发现、本质和特性2)、X线产生装置及条件3)、X线产生原理4)、X线的量与质5)、X线的产生效率6)、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2)教学要求1)掌握X射线的发现、本质与特性2)熟悉X射线的产生原理与装置3)了解X射线的量与质、产生效率及强度空间分布(3)重点和难点重点:1)X射线的本质2)X射线产生原理3)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难点:1)X射线的波粒二象性2)轫致辐射与标识X射线谱3)X射线产生效率的计算4、第4章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教学内容1)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率2)射线的衰减3)能量转移和吸收4)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5)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其他过程6)各种作用的相对几率(2)教学要求:1)掌握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过程2)熟悉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率3)了解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其他过程4)了解各种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3)重点和难点重点:1)电离、激发、弹性散射、轫致辐射的概念2)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的产生3)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4)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难点:1)电离、激发、弹性散射、轫致辐射产生机制的异同点2)X射线在物质中衰减的计算5、第5 章常用辐射量及单位(1)教学内容1)辐射测量特征量及单位2)描述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3)辐射防护用辐射量和单位(2)教学要求1)掌握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和单位2)熟悉辐射防护用辐射量和单位(3)重点和难点重点:1)辐射量及单位的定义2)描述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难点:1)描述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的计算2)辐射防护用辐射量的计算6、第6章放射线的测量(1)教学内容1)辐射量的测量2)吸收剂量的测量3)计数测量4)射线质的测量(2)教学要求1)熟悉射线质的测量2)熟悉照射量的测量和吸收剂量的测量(3)重点和难点重点:1)照射量的测量和吸收剂量的测量难点:照射量的测量和吸收剂量的测量的计算7、第7 章放射生物效应(1)教学内容1)放射线产生的生物效应2)胎儿出生前的受照影响3)皮肤效应4)生物靶的调节作用(2)教学要求1)掌握放射性的生物效应2)熟悉放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3)熟悉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4)了解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3)重点和难点重点:1)生物靶的调节作用2)稀释效应难点:1)辐射与自由基2)抗自由基的氧化酶效应8、第8 章放射线的医学应用(1)教学内容1)X(或γ)射线的医学应用2)放射性核素的医学应用3)放射治疗剂量学基础(2)教学要求1)熟悉普通X射线摄影、计算机X射线摄影、C-CT工作原理2)熟悉常用放射源及照射方式3)了解放射治疗剂量实例及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3)重点和难点重点:1)计算机X射线摄影2)X射线体层摄影3)X-CT摄影4)射线中心轴上的剂量参数5)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难点:1)X-CT2)射线中心轴上的剂量参数及计算3)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及计算9、第9 章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1)教学内容1)放射防护法规2)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3)放射防护的基本标准4)医疗照射剂量的约束5)放射性工作场所及国民安全文化素养(2)教学要求1)熟悉放射防护标准原则2)了解放射防护法规3)了解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的贯彻实施(3)重点与难点重点:1)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2)放射防护的基本标准3)医疗照射剂量的约束难点:1)放射防护的推定限值2)医疗照射指导水平10、第10 章放射线屏蔽防护(1)教学内容1)放射线屏蔽防护基本措施2)屏蔽材料3)视屏装置的辐射防护(2)教学要求1)掌握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和屏蔽材料2)掌握屏蔽厚度的计算(3)重点和难点重点:1)屏蔽材料的选择2)屏蔽材料厚度的确定3)常用屏蔽防护材料难点:1)屏蔽材料厚度的计算11、第11章医用放射线的防护(1)教学内容1)医疗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2)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3)医用治疗放射线的防护要求4)放射防护监测(2)教学要求1)掌握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2)熟悉医用治疗放射线的防护3)了解放射防护监测(3)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2)熟悉医用治疗放射线的防护难点:医用诊断与治疗X射线的防护12、介入放射学的安全与防护(1)教学内容1)介入放射环境的辐射剂量及估算方法2)介入放射学的防护3)介入放射学规范操作与管理(2)教学要求1)掌握介入放射环境的辐射剂量及估算方法2)熟悉介入放射学的防护3)了解介入放射学规范操作与管理(3)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介入放射环境的辐射剂量及估算方法难点:1)介入诊断患者的剂量计算2)介入操作者个人剂量计算13、第13章放射防护管理(1)教学内容1)管理机构职责及许可登记制度2)管理措施(2)教学要求1)熟悉放射防护管理内容2)了解放射防护管理机构职责及许可登记制度(3)重点和难点学时分配表(表内为5号字)四、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1)通过到附属医院实训、实习深入理解理论知识2)增强与提高放射诊断与防护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五、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放射防护标准》课件
放射防护设备的使用 方法及注意事项
提供放射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个人防护 装备和辐射屏蔽材料。
四、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国家相关法规政策
介绍国家针对放射防护制定的法规和政策,如辐射安全管理条例。
国际相关标准
概述国际组织关于放射防护的相关标准和指南,如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标准。
放射性环境监测及评估标准
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属性和 潜在危险,例如辐射和毒 性。
介绍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 物质伤害的措施,如个人 防护装备和辐射屏蔽。
讨论放射性物质暴露可能 导致的急性和长期的健康 影响。
二、放射性有害物质的相应措施及应 急处理
放射性有害物质管理措施建议
提供管理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最佳实践,如储存和处理。
放射性有害物质泄漏预案
《放射防护标准》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放射防护标准,包括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与防护、放射性有害物 质的相应措施及应急处理、放射防护技术、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以及放射防 护知识的科普与培训。
一、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与防护
1 放射性物质的特点及 2 放射性物质的主要防 3 暴露情况下的急性影
可能的危害
护措施
响和长期影响
评估从事与放射防护相关工作的 职业人员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讲解对放射性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如环境辐射监测技术。
五、放射防护知识的科普与培训
放射防护知识的普及活动
将放射防护知识普及到公众中, 提高大众的认识和安全意识。
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内容 与方式
介绍针对不同人群的放射防护知 识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如课堂 教学和在线培训。
相关职业人员的技能、知 识与能力评估
讲解应对放射性有害物质泄漏的紧急处理预案,包括隔离和清除。
放射物理与防护学教学设计
放射物理与防护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理解放射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放射线、放射性核素等;2.了解放射源的产生、转化和衰变规律;3.掌握放射线的物理量和单位,如剂量、剂量率、比活度等;4.了解辐射生物效应和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5.掌握辐射监测和控制技术的基本方法;6.掌握防护措施的选择、使用和评价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放射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放射源的产生、转化和衰变规律;3.放射线的物理量和单位;4.辐射生物效应和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5.辐射监测和控制技术的基本方法;6.防护措施的选择、使用和评价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验演示、防护设备展示等形式,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为选修课,总学时为32学时,按照如下安排开展:时间教学内容第1-2周放射物理学基本概念第3-4周放射源的产生、转化和衰变规律第5-6周放射线的物理量和单位第7-8周辐射生物效应和辐射防护第9-12周实验演示和防护设备展示第13-16周辐射监测和控制技术五、教学资源1.教材:《放射物理与辐射防护》(第二版),作者:李克鹏等,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实验设备:γ射线源、测量仪器、防护设备等;3.网络资源:辐射监测和控制技术的相关论文和报告、防护措施评价方法等。
六、教学评估采用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其中:1.考试占总成绩的70%;2.实验和防护设备展示成绩占总成绩的20%;3.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0%。
七、教学效果预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放射物理学和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选择和使用防护设备,掌握辐射监测和控制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工作中做好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的工作。
放射物理与防护第二版教学设计 (2)
放射物理与防护第二版教学设计1. 前言放射物理与防护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点涉及到较多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生物学及医学等领域。
本教学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
本教学设计基于第二版的放射物理与防护教科书进行编写,主要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同时结合了本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涵盖了本领域所有必备知识点。
2. 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使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掌握放射物理和防护的基础知识,包括辐射的产生、传播、吸收、衰减等方面;2.理解放射物理与生物效应的关系,掌握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防护知识;3.掌握医用放射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熟练操作医用放射学设备;4.熟悉辐射灾害的应急反应和防护知识;5.发现和处理各种放射安全事故。
3. 教学内容3.1 放射物理基础•放射的产生、传播、吸收、衰减;•放射的种类、特性及相关的物理量(如剂量率、剂量等);•辐射天然背景和人造辐射源。
3.2 放射生物学•辐射对细胞、组织、器官等的生物效应;•辐射生物学的相关实验方法及研究成果。
3.3 放射防护•单位剂量的量值、计量单位及监测方法;•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如健康影响和生殖影响;•放射防护的原则和方法,个人防护及环境防护;•典型放射源的防护措施;•辐射应急处理、事故预防及处置。
3.4 医用放射学•X线、CT、核磁共振等医用放射学设备的基本组成和性能;•安全操作标准,除颤器和其他医学电器的相互干扰;•患者及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
4. 教学方法4.1 授课课堂授课,重点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操作应用能力。
4.2 实验辐射物理和防护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掌握操作技巧,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4.3 讨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活跃的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讲述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培养思考能力并掌握知识的运用。
4.4 在线学习使用网络平台或其他现代化教具,开展网络教学、视频教学、慕课等形式,拓宽学生知识面。
高三物理教案——《放射线的应用与防护》
放射线的应用与防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人工和天然放射性同位素;2)了解放射性在生产和科研领域的应用;3)知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4)了解防范放射线的措施,建立防范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分析归纳能力3.德育目标建立科技是双刃剑的概念,增强环保和防护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放射性在生产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及建立防范意识教学设计思路:利用挂图、电脑课件展示放射线的应用并做简要介绍.引导学生讨论或讲一讲他们还知道(或听说)有哪些应用.对于正确的提法,要给予肯定并指出学过课文后可做一步理解;如果提法不正确或不准确,先保留意见,学习课文后再做分析.教学媒体:放射性应用的图片、挂图,放射性污染与防护资料影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什么是放射性?αβγ三种放射线的成分是什么?电性怎样? 上述三种射线对物质的作用各自有何特点?实际上,由于放射线的各种“本领”,放射性在科学领域许多方面有着重要且日益广泛的应用.例如:γ射线探伤、放射线育种、放射线治疗肿瘤等等.(二)新课活动一、放射性的应用请同学们阅读第71页到72页课文第一部分,讨论解答以下问题.(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来)问题1: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为什么生产和科研中采用人造而非天然放射性物质?问题2:γ射线探伤仪的作用和主要物理依据.问题3:αo射线为什么能消除静电?请设想大体的应用方案.问题4:放射线会对生物体有何种作用?这种作用有哪些方面的具体应用?问题5:什么是示踪原子,怎样理解示踪原子的作用?讲明阅读要求:首先要通读课本第一部分,了解基本内容组成,然后结合上述讨论题,逐项内容研究探讨.如有相关疑问无法用课文知识或已有知识解决,可记下来,待集体总结时提出.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各方面进行总结陈述并板书要点.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引导大家讨论或做相应的解释;依据课堂需要,也可就某些方面做适当的补充.解答问题1:1.放射性同位素:有些元素的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放射性同位素.人工放射性的优点:半衰期短;放射性材料的放射强度容易控制,等等。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19.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教案设计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备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什么是核反响,会写出人工转变方程。
(2)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人造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主要不一样点。
(3)认识放射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
(4)知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认识防备放射线的举措,成立防备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浸透和安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采集信息、应用已有知识、办理加工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教课重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响方程及反响过程中按照的规律。
教课难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响方程及反响过程中按照的规律教课方法教师启迪、指引,学生议论、沟通。
教课器具1.挂图,实验器械模型,课件等。
2.多媒体教课设施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口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请同学们思虑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对人们的影响。
老师指引学生从放射性元素的对人们踊跃和悲观的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教师口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放射性的应用和防备。
(二)进行新课1.核反响:原子核在其余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叫核反响。
人工转变核反响方程147 N24He178 O11H49 Be24He126C01n重点提示天然放射性元素会产生自觉核衰变,不属于核反响.误区警告(1) 核反响过程一般都是不行逆的,所以核反响方程只好用单向箭头表示反响方向,不可以用等号连结.(2)核反响的生成物必定要以实验为基础,不可以只依照两个守恒定律凭空杜撰出生成物来写核反响方程 .(3)核反响中按照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响过程中反响前后的总质量一般会发生变化而开释出或汲取能量 .2.核反响方程(1) 在核反响中,参加反响的原子核内的核子(质子和中子)将从头摆列或发生转变.用原.子核的符号来表示核反响前后各原子核变化状况的式子称为核反响方程原子核反响方程一般用以下方程表示i+T → 1+R式中 i 为入射粒子,T 为靶原子核,R 为生成原子核,l 为出射粒子 .出射粒子 l 能够与入射粒子i 相同,此种过程称为散射,假如散射中动能不变,称为弹性散射,假如散射中动能改变,则称为非弹性散射,若在散射过程中,原子核种类不变,但也广义地称为核反响.例:写出以下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响方程。
放射物理与防护全套
整理课件
39
2、连续X线的最短波长、最强波长、平均波长及最大光子 能量。
整理课件
40
最短波长:
整理课件
41
整理课件
42
最强波长:
λ最强 = 1.5 λmin
平均波长 λ平均 = 2.5λmin
最大光子能量 = hvmaX
整理课件
43
整理课件
44
3.影响连续X线的因素:
连续X线的总强度(I连)与管电流(i)、管电压(U)、靶原 子序数(Z)的关系可用下面公式近似表示出来: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整理课件
13
整理课件
14
基态 :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电子运行时如既 不向外界辐射也不向外界吸收能量,处于基态的原子最稳 定。
受激态:电子吸收了一定大小的能量后(某两个能 级差的能量),电子跳跃到一更高的能级轨道上,此时原 子不稳定,称受激态。
跃迁:外层轨道电子或自由电子填充空位,同时放出一个 能量为hv的光子。(该光子的能量大小取决于两轨道之间 的能级差)
放射物理与防护
Radiological Physics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整理课件
1
第一章 物质结构
一、原子的基本状况
目前已知的地球元素有107种,其中93种
是地球上天然存在的,15种是人造元素。
任何原子都是由小而致密的原子核和核外
高速绕行的电子所组成的。一个原子就如
整理课件
50
整理课件
51
3.影响特征X线的因素 : KV MAS
4.连续X线和特征X线的比例大小.
整理课件
52
五、X线的量与质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鲁科版选修3-5教案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鲁科版选修3-5教案一、引入放射性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它的应用和防护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话题。
本教案将以鲁科版选修3-5中第九单元——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为基础,介绍一些与放射性相关的知识、实验和应用。
二、知识点1. 放射性的基本概念放射性是指某些原子不稳定,会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波从而变为另一种原子的现象。
放射性分为α、β、γ三种类型,分别是不同的粒子或电磁波。
2. 放射性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放射性是有害的物理现象,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
主要的防护措施有:•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在放射场所佩戴防护用品•控制使用放射性物质的时间和剂量3. 放射性的应用放射性不仅有危害,也有广泛的应用。
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医学诊疗: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医学影像学和治疗。
•工业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无损检测、密封检测等工业领域。
•农业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肥料和杀虫剂。
•核能利用:核能的利用可以用于发电和动力航天器等领域。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1. 实验名称探究放射性的能量与射线种类之间的关系2. 实验器材及试剂•放射计•不同射线源(α、β、γ)3. 实验步骤•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穿戴防护用品。
•使用放射计测量不同射线源的射线能量。
•比较不同射线源的能量大小。
•讨论不同射线源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四、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放射性,因此学习放射性的防护和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教案从知识点和实验两个方面介绍放射性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在学生中引起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和兴趣。
同时也提醒学生,要注意放射性的安全防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放射防护学(040402Z8)医学影像专业 教学大纲
《放射防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0402Z8课程名称:《放射防护学》(Radiation Physics and Protection)课程性质:考查课学分:1学分总学时:16学时理论学时:14学时考试学时:2学时先修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影像诊断学、放射治疗学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参考教材:王鹏程主编,《放射物理与辐射防护》,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GB-18871,国家标准出版社,2002年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属于医学影像专业的专业必修考查课。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电力辐射的来源及水平,熟悉对电离辐射的防护原则、目的及对各种电离辐射的的监测及防护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核物理的基本知识及辐射剂量的常用单位2.全面了解辐射防护的基本理知识3.熟悉辐射防护原则和国家现行防护标准4.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及屏蔽计算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电离辐射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有一定的辐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四、考核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成绩100%五、课程基本内容【理论课部分】第一、二章物质结构与核衰变(一)目的要求:1.了解原子及原子核结构;2.熟悉磁共振先进的医学应用;3.掌握放射性核素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
(二)教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结构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核结构第三节磁共振第四节磁共振现象的医学应用第二章核衰变第一节放射性核素衰变类型第二节原子核的衰变规律第三节放射性核素衰变的统计第四节医用放射性核素的生产与制备第五节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放射性核素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第三、四、五章 X线的产生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一)目的要求:1.了解X线的产生;2.掌握在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熟悉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课件:10第十章: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IBSS的产生
• 在ICRP第60号建议书发布后,由国际原子 能机构(IAEA)、国际劳工组织(ILO)、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核能机构(OECD/NEA)、联合国粮农组 织(FAO)和泛美卫生组织(PAHO)6个与 辐射防护有关的国际组织,组织各成员国 数百名专家,主要依据ICRP第60号建议书 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国际电离辐射防护 和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缩写名为 IBSS)。该标准暂行版于1994年问世, 1996年正式出版(IAEA安全丛书115号)
和标准。
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放射性核 素与射线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由于放射性核素与射线的固有特性决定了 它既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对人类健康带 来危害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 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射线和核技术 的应用,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 以规范 、管理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的应 用。
➢ 为了防止确定性效应,就需制定足够低的 当量剂量限制,以保证即使个体在终生或 全部工作期间受到这样照射也不会达到阈 值剂量。
➢ 限制随机性效应的方法是使一切具有正当 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 平,并不得超过限制随机性效应所制定的 当量剂量。
• 放射防护基本标准是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 和公众免受电离辐射的危害,而阐述放射 防护的基本原则,并规定出各类人员接受 天然本底辐射以外的照射的基本限值。
•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辐射效应认识的 不断加深,以及对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的研 究逐步深入,而基本标准也随之变化。与 早年相比剂量限值逐渐降低。
ICRP第60号建议书
•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总结了历 年来发表的建议书,并在吸收了当时新资 料的基础上,于1990年发布了ICRP第60号 建议书,这是一部国际性的放射防护基本 标准,它已成为各国修订放射卫生防护标 准的基本依据。
放射物理与防护实验大纲
医学物理与防护实验教学大纲(供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用)山东万杰医学院一、实验课程的性质、目的及要求《医学物理与防护》是医学影像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抽象的理论增加感性认识,并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必要基础。
二、实验学时数实验学时:12学时三、具体的实验名称、学时、目的、内容实验一 X线特性的验证[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了解X机曝光步骤。
2、熟悉洗片步骤。
3、掌握X线的穿透性、感光、电离等基本特性,增强学生对X线特性的了解。
[实验内容]:1、穿透性和感光性将带增感屏的暗盒上方放置铅皮和书本,并留出未遮盖的部分,曝光,洗片。
2、电离用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直至箔片张开一定角度,曝光,观察角度变化。
实验二 X线机输出量的测量[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了解X线机的使用方法。
2、熟悉X线机的输出量的概念。
3、掌握X线机的输出量的测量方法。
[实验内容]:1、按实验要求摆放照射量仪,使之达到一条准直线(用水准仪)。
2、将照射量仪置于照射量率测量档,并选择适当量程。
3、选择不同管电压、管电流,分别测量X线机输出照射量率,4、记录实验数据,并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三 X线半价层的测量[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了解照射量计的使用方法。
2、熟悉半价层的测量方法。
3、掌握半价层的概念。
[实验内容]:1、按实验要求摆放铝片探测器,使之达到一条准直线(用水准仪)。
2、分别使用0、1、2、3、4、5片铝曝光,分别记录数据。
3、处理实验数据,内插法得出铝的半价层。
实验四 X线机防护区剂量监测[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了解摄影X线机防护区测试评价。
2、熟悉试验过程以及原理。
3、掌握对透视X线机防护区测试和评价。
[实验内容]:1、分别取立位和卧位进行曝光,记录探测器的读数。
最新精编人教版高中选修3-5物理:19.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教案设计
最新精编人教版高中选修3-5物理:19.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教案设计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核反应,会写出人工转变方程。
(2)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人造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主要不同点。
(3)了解放射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
(4)知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了解防范放射线的措施,建立防范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渗透和安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已有知识、处理加工信息、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教学难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1.挂图,实验器材模型,课件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前面已经学习了核反应的一种形式:衰变。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核反应的另一种形式:人工转变以及人工转变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和核辐射的防护。
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衰变方程以及衰变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同时学生说出三种衰变物质的性质。
点评:开门见山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这能很快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做的事情,符合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通过复习巩固前面的知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是有帮助的,有利于学生对人工转变的理解。
(二)进行新课1.核反应: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叫核反应。
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H O He N 1117842147+→+ n C He Be 101264294+→+例:写出下列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
(1)1123Na 俘获1个α粒子后放出1个质子。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三册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教案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用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放射线可以利用各种射线粒子产生的次级效应用适当的仪器探测到.(2)了解云室、气泡室和计数器的简单构造和基本原理.(3)知道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在各方面的重要应用.(4)了解放射性污染和防护的基本常识.2.能力目标:认识放射性污染的危害.3.德育目标:通过对放射性污染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教学重点放射性的应用和防护.三、教学难点云室和计数器的原理.四、教学方法本节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和结果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五、教学用具投影仪及投影片、J2553型威耳孙云室演示器、放射源J2524型盖革计数器、电源、扬声器.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研究放射性,就要观察放射线,人的肉眼虽然无法直接看到放射线,即就是借助目前最好的显微镜一般也无法直接看到射线粒子.但放射线的粒子与其他物质粒子发生作用时产生的一些现象用人的肉眼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借助这些现象可以探知放射线的存在及其性质.这一节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探测放射线的方法以及放射线的应用和防护。
(二)进行新课1.探测放射线的方法1.1 威耳孙云室——1912年,英国威耳孙发明(1)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投影:云室构造图22—8)学生先看云室的构造图,教师说明各部分的的名称和作用,然后再向学生展示实物. [教师点拨]射线对其他物质粒子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电离作用.[教师点拨]云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过饱和蒸汽遇到凝结核而凝结形成小水滴,许多小水滴聚集一起就形成云雾.[教师点拨]云室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观察射线的,它是英国物理学家威耳孙在1912年发明的,因而叫威耳孙云室.实验原理:在云室里加一些酒精或乙醚,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汽,然后使活塞迅速向下移动,室内气体由于迅速膨胀而降低温度使酒精蒸汽达到饱和,这时如果有射线粒子从室内气体中飞过,使沿途的气体分子电离,过饱和的酒精蒸汽就会以这些离子为核心凝结成一条雾迹,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到,也可以拍摄成照片进行研究.(2)实验演示——用威耳孙云室观察射线粒子的运动径迹.使用J2553型威耳孙云室演示:·放上α粒子放射源,教师演示,学生3~5人一组到讲台上进行观察,然后请1~2位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再换上β粒子放射源,教师演示,学生3~5人一组到讲台上进行观察,然后请1~2位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展示投影或挂图(图23—9)(3)分析三种射线粒子的径迹特点α粒子:因其质量大而不易改变方向,因其电离作用强而产生的离子多,故其径迹直而粗;β粒子:质量小,跟其他粒子碰撞时容易改变方向,其电离作用弱,沿途产生的离子少,故其径迹比较细且有时发生弯曲.γ粒子电离本领更小,一般看不到它的径迹,有时能产生一些细碎的雾滴.说明:如果把云室放在磁场中,从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弯曲方向还可以判定粒子所带电荷的正负.1.2 气泡室(1)构造原理:同云室类似,所不同的是气泡室里装的是液体(如液态氢).控制气泡室内液体的温度和压强,使室内温度略低于液体的沸点.实验时,使气泡室内的压强突然降低,液体的沸点降低使液体过热,当射线粒子通过室内过热气体时,射线粒子周围的液体沸腾就有气泡形成,可以通过肉眼直接看到或拍摄照片. (2)气泡室照片分析:图22—10为将气泡室放在磁场中拍摄到的射线粒子的径迹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回答下列问题:·如果磁场方向已知,能否根据径迹的偏转方向确定粒子是否带电或电性?·能否根据粒子径迹的弯曲情况确定射线粒子的能量或动量?(根据径迹半径r=mv/Bq,已知B、q,测出r,就可以确定其动量mv或能量mv2/2)1.3 盖革-弥勒计数器——1928年德国盖革和弥勒合作发明(1)构造原理:投影盖革管的构造示意图(图22—11)盖革管的基本构造外面是一个封闭的玻璃管,里面有一个接在电源负极的导电圆筒(阴极),筒的中间有一条接电源正极的的金属丝(阳极)管中装有低压的惰性气体(如氩、氖等,压强约10 kPa~20 kPa)和少量的的酒精蒸汽或溴蒸汽.在阴极(圆筒)和阳极(金属丝)间加上一定的电压(约1000 V),这个电压稍低于管内气体的电离电压.教师说明工作原理:当某种射线粒子进入盖革管中时,它就会使管内气体电离,产生的电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加速使其能量越来越大,电子与管内其他气体分子碰撞时又使气体分子电离,产生电子……这样,一个射线粒子进入管中后,经过一个很短的时间就会产生大量的电子,这些电子达到阳极,正离子达到阴极,在外电路就会产生一次脉冲放电,这个脉冲电流可以用电子仪器记录下来,也可以把它转化为光信号或声音信号显示出来.(2)演示实验:用盖革计数器探测放射线使用J2524型盖革计数器,它能够将射线粒子引起的放电脉冲转化为声音信号和光信号,因此当有一个射线粒子进入计数管时使扬声器发出一次响声同时发光二极管发出一次闪光.·连接好仪器,打开电源,即可听到扬声器发出响声,向学生说明这是宇宙射线中的粒子引起的,一般不超过30次/分,叫本底计数率.·将放射源(J2553型威耳孙云室所配)靠近计数管,则计数率明显增加,这个计数率减去本底计数率就是放射源的实际计数率.计数率反映了空间某处放射线的强度.·增大放射源到计数管的距离,可以看到计数率明显降低,可以让学生测量不同距离的实际计数率,可以发现空间某处的计数率与该处到放射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使放射源距离计数管约10 cm,其间挡一块2~3 mm的的铅板,计数率明显减小,再叠放几块铅板,计数率更小,改用同样厚度的铜板对比,计数率并不明显减少,这显示了铅板对射线粒子的吸收作用.(3)说明:·一般的盖革计数器适合对β粒子和γ粒子进行计数.由于α粒子贯穿本领很小,一般不能穿过计数管的玻璃管壁,要对α粒子计数,需要在计数管前方装上一个很薄的云母片窗口,使α粒子从这个窗口射入或制成其他的式样.·盖革计数器的放大倍数很大,用它来检测放射线很方便,但它对不同射线产生的脉冲现象相同,因此只能用来计数,而不能区分射线的种类.2.放射线的应用[教师介绍和学生自学相结合]2.1 人工放射性的发现[教师介绍]1934年,约里奥·居里和伊里夫·居里夫妇首次发现人工放射性元素,其实验如下:用α粒子轰击铝核的核反应:2713Al+42He→3015P+10n产生的新核3015P是磷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它能像天然放射性元素一样自发衰变成稳定元素3014Si而放出正电子,其核反应为:3015P→3014Si+0-1e(正电子)2.2 放射性同位素[教师介绍]用人工方法产生的放射性元素,大都是已知元素的同位素,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不过40余种,而今天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达1000余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了放射性同位素,这为放射性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人工放射性元素的优点:放射强度容易控制,可以按需制成各种化合物,各种形状,特别是它的半衰期比天然放射性元素要短的多,因此其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2.3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学生自学,然后教师小结](1)利用放射线的贯穿本领或电离作用,主要应用如下:·γ射线探伤:即利用γ射线对金属工件进行透视,检验其内部有没有砂眼或裂纹. ·培育优良品种:利用射线可以使生物体内的DNA发生突变而使种子发生变异. ·放射治疗恶性肿瘤:利用射线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消除静电:利用α粒子很强的电离作用,可以消除机器在运转中因摩擦而产生的有害静电.(2)作为示踪原子:利用同一种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代替非放射性同位素制成各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但它却带上了“放射性标记”,用放射性探测议就可以探测出来,这种用途的放射性同位素叫做“示踪原子”.示踪原子的应用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用含有放射性的肥料研究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作用·检查地下输油管道破损漏油的位置3.放射性的污染和防护[学生自学]3.1 放射线对人体、对环境有哪些危害?人体受过量的γ射线照射,会杀伤人体细胞而患上白血病使人死亡,会使孕妇产生怪胎等,由于很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很长,有的长达几万年甚至上亿年,它的放射强度衰减很慢,一旦受到这些元素的放射性污染,将对环境产生长期影响.通过录像介绍美国1945年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以及1987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这两起核灾难对人类和环境所造成危害的有关资料,使学生深刻认识核辐射与核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严重危害.3.2 防护放射线的措施有哪些?·生活中首先要对可能有放射性的物质有防范意识,其次要尽可能远离放射源;·从事与放射性有关的工作,一定要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措施;·放射源要放在专门的很厚的铅盒内,严格保管.(三)小结本节简单介绍了核物理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三种探测射线的方法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和放射线的防护.放射性同位素的主要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它的射线;二是作为示踪原子.放射性的污染和防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四)布置作业上网查阅有关放射性应用及其污染和防护的有关资料(五)板书设计1.探测放射线的方法1.1.威耳孙云室——1912年,英国威耳孙发明原理:利用射线的电离作用使过饱和蒸汽凝结形成雾滴显示射线粒子的径迹. 1.2.气泡室原理:利用射线的电离作用使过热液体沸腾产生气泡显示射线粒子的径迹.1.3.盖革——弥勒计数器——1928年德国盖革和弥勒合作发明2.放射线的应用[教师介绍和学生自学相结合]2.1.人工放射性的发现——1934年,约里奥·居里和伊里夫·居里夫妇首次发现人工放射性元素磷30,其核反应如下:2713Al+42He→3015P+10n3015P→3014Si+01e(正电子)2.2.放射性同位素:(1)用人工方法产生的放射性元素,大都是已知元素的同位素,叫做放射性同位素.(2)利用人工方法使每一种元素都有了放射性同位素,目前人工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已有一千余种.(3)同一元素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2.3.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1)利用放射线的贯穿本领或电离作用·γ射线探伤·培育优良品种·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消除静电(2)作为示踪原子·用含有放射性的肥料研究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作用.·检查地下输油管道破损漏油的位置.3.放射性的污染和防护.3.1.放射线对人体、对环境的危害.3.2.防护放射线的主要措施.★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标准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放射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射物理学基础、放射生物学、防护学、放射防护的基本标准及法规。
研究辐射理论基础、防护依据、测量技术及实践方法,最大程度的减少医疗照射对类造成的损伤,为影像诊断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为影像技术专业后续的专业课程如放射治疗剂量学、影像设备学等奠定必要的知识及能力基础,并且为以后的继续教育及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放射物理物理与防护》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放射基本理论,在诊断及治疗时提高防护意识,提高防护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防护能力,掌握射线剂量测量方法及评估方法,科学进行放射防护,最大限度减少影像诊断及治疗中对医生及患者、周围环境的危害及损伤,为医疗诊断及治疗保驾护航。
(二)课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放射物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射线与物质的作用规律及衰减规律,熟悉射线的生物效应机制及特点,掌握放射学中的基本物理量及其测量方法,学会利用放射物理防护法规评估射线剂量及限值。
(2)了解仪器的原理及用法,熟悉医疗诊断中的辐射防护方法及辐射防护管理方法。
(3)熟悉有关放射防护法规及制度,服务于社会及患者。
体现现代影像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2.能力目标(1)学会测量射线的强度,并评估对人体的危害,学会基本防护方法。
为医疗及社会服务。
(2)提高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3)在医疗诊断中学会对医生及病人防护。
3.素质目标(1)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高尚情操。
(2)教学中灌输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严谨勤奋,加强自律能力。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能力强。
(三)参考学时:54学时(四)课程学分:3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为理论与实际结合法,授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式、讨论式、自学与授课结合、见习等教学方法。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介绍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介绍课程名称: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 36 学时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先修课程:普通物理学、医用物理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放射物理与防护》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涉及学生将来所需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放射治疗技术和放射防护学的知识,它是该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物理学基础。
通过课程讲课、实验进行教学。
首先,使学生了解放射线的产生与特性,熟悉医用放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射线剂量的测定;其次,放射线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从事放射线工作人员应了解这一特性,熟知国家的法规、标准,掌握自身和被检查者的防护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放射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放射物理学是从物理的角度阐述放射线的发生、性质及物质作用的规律。
这部分知识要保证理论知识系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能学以致用。
2、使学生初步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掌握射线的性质及作用方式,探讨射线的生物效应,从物理学及医学角度了解射线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并为防护打下理论基础。
3、使学生掌握基础的防护学知识、常用的射线屏蔽防护标准与要求、屏蔽防护的材料、方法等,使学生建立基本的防护理论体系,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理论联系实际。
4、合理安排实验,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课时适中,原则上根据高等医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选择讲授内容,内容的广度及深度合理结合,重点章节适当补充深入讲解,从物理机制深层剖析,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配合实验教学和见习加深理论理解。
学生通过课内讲解与课外自学的方式学习。
放射物理与防护
初期反应期
假愈期
临床症状明显期
红斑 红斑、烧灼感 红斑、麻木、瘙痒、 水肿、刺痛
2~6周 1~3周 数小时~10天
毛囊丘疹、暂时脱毛 脱毛、红斑 二次红斑、水疱
二次红斑、水疱、坏 死、溃疡
参考剂量(Gy)
≥3 ≥5 ≥10 ≥20
放射物理与防护
23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的整理影课响件
三、皮肤效应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小剂量
放射物理与防护
24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的整理影课响件
三、皮肤效应
(三)放射性皮肤癌 在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放射性损害的基础
上发生的皮肤癌。诊断依据: 1.在原放射性损伤的部位上发生的皮肤癌; 2.癌变前表现为射线所致的角化过度或长期 不愈的放射性溃疡; 3.凡不是在皮肤受放射性损害部位的皮肤癌, 不能诊断为放射性皮肤癌; 4.发生在手部的放射性皮肤癌其细胞类型多 为鳞状上皮细胞。
放射物理与防护
22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的整理影课响件
三、皮肤效应
2. 依据皮肤受照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预 后,参照射线种类、剂量、剂量率、射线能 量、受照部位和面积、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 分度诊断。
3. 以临床症状明显期皮肤表现为主,并 参考照射剂量值做出最后诊断。
分度
Ⅰ° Ⅱ° Ⅲ° Ⅳ°
表 9-5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度诊断标准
同类射线的能量不同,产生的生物效 应也不同:低能X线主要被皮肤吸收,容易 损伤皮肤,而高能X线能够进入到深层组织, 这是进行放射治疗的基础。
放射物理与防护
28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的整理影课响件
一、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因素
(二)吸收剂量 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剂量愈大,生物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大纲[整理]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放射物理与防护》总学时:42学时开课单位:影像教研室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三年制教材:《放射物理与防护》李风茹主编参考书:《医学影像物理学》张泽宝主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从物理的角度阐述放射线的发生、性质及与物质作用的规律。
重点要求掌握物质的结构,X线的发现,X线的本质与特性,X线产生的原理,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放射线的测量和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剂量学除介绍辐射防护中所涉及的剂量、测量、监测等内容,还根据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加进了放射治疗剂量学的内容,为今后的影像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本课程主要介绍放射物理学、放射剂量学和放射防护学,总学时42。
各章节的学时安排具体如下:第一章:物质的结构 2学时第二章:核转变 2学时第三章:X线产生 8学时第四章:X(或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5学时第五章:X(或R)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4学时第六章: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 2学时第七章:放射线的测量 2学时第八章: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4学时第九章:放射治疗剂量学 3学时第十章:放射线屏蔽防护 3学时第十一章: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3学时第十二章:医用X线的防护 2学时第十三章:放射防护管理 2学时二、章节内容第一章物质的结构(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核外电子结构、原子核组成2.熟悉玻尔的原子模型、原子核结合能3.了解原子初期理论实验基础内容:一、原子结构1.初期理论的实验基础2.原子核结合能3.核外的电子结构二、原子核结构1.原子核组成2.原子核结合能第二章:核转变(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性核素衰变类型2.熟悉X衰变及R衰变过程3.了解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内容:一、放射性核素衰变类型:1.α衰变2.β衰变3.γ衰变和内转换二、原子核的衰变规律:1.衰变规律2.衰变平衡第三章:X线产生(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X 线的发现、本质和特性2.熟悉X线的产生装置和产生原理3.了解X线的量和质、X线产生效率及X线强度空间分布内容:一、X线的发现、本质和特性1.X线的发现2.X线的本质3.X线基本特性二、X线产生装置1.X线产生条件2.X线的产生装置三、X线产生原理1.电子物质的相互作用2.X线产生原理四、X线的量与质1.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影响X线质量的因素五、X线的产生效率六、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1.薄靶周围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2.厚靶周围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第四章:X(或R)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过程2.熟悉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率3.了解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其他过程4.了解各种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内容:一、概述:1.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率2.射线的衰减3.能量转移和吸收二、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1.光电效应2.康普顿效应3.电子对效应三、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其他过程1.相干散射2.光核作用四、各种作用的相对几率1.X线引发效应总结2.Z和H0与三种基本作用的关系3.在诊断放射学中各种基本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第五章:X(或R)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连续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2.熟悉诊断放射学中X线的衰减3.了解单能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内容:一、单能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1.窄束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2.宽束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二、连续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1.连续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特点2.影响X线衰减因素3.X线的滤过三、诊断放射学中X线的衰减1.人体的构成元素和组织密度2.X线通过人体的衰减规律第六章: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和单位2.熟悉辐射防护中使用的辐射量和单位内容:一、描述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和单位1.描述辐射场性质的量2.照射量3.比释动能4.吸收剂量5.吸收量、比释动能及照射量之间关系和区别二、辐射防护中使用的辐射量和单位1.当量剂量2.有效剂量3.集体当量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4.待积当量剂量和待积有效剂量第七章:放射线的剂量(2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射线质的测定2.了解照射量的测量和吸收剂量的测量内容:一、照射量的测量1.自由空气电离室2.实用型电离室3.电离电荷测量电流二、吸收剂量的测量1.吸收剂量的基本测量法2.电离室测量法3.吸收剂量的其他测量方法三、射线质的测定1.400KWSFX线质的测定2.高能X线能量的测定3.高能电子束能量的测定第八章: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线的生物效应2.熟悉放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3.熟悉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4.熟悉放射性质皮肤效应5.了解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内容:一、放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1.X线在诊断方面的应用2.放射线在治疗方面的应用3.放射性核素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二、放射线产生的生物效应1.确定性效应2.随机性效应三、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1.胚胎死亡2.畸形3.智力低下4.诱发癌症四、皮肤效应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3.放射性皮肤癌五、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1.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因素2.与机体有关的因素3.环境因素第九章:放射治疗剂量学(3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2.熟悉放射治疗物理学有关名词3.了解放射治疗剂量实例及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内容:一、基本概念1.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2.放疗物理学有关名词3.射线中心轴上的深度剂量4.组织最大比二、放射治疗剂量计量实例三、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1.辐射源2.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3.腔内治疗剂量学4.组织间治疗剂量学第十章: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3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放射防护标准原则2.了解放射防护法规3.了解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的贯彻实施内容:一、放射防护法规二、放射防护标准1.标准的概念2.标准的发展3.医用放射防护标准三、放射防护标准介绍1.我国现在放射防护标准2.ICRP1990年建议书关于放射防护标准的建议3.IBSS限值四、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的贯彻实施第十一章:放射线屏蔽防护(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和屏蔽材料2.了解屏蔽厚度的确定方法内容:一、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1.时间防护2.距离防护3.屏蔽防护二、屏蔽材料1.对屏蔽材料的要求2.常用屏蔽防护材料三、屏蔽厚度的确定方法1.确定屏蔽厚度的依据2.屏蔽厚度的计算第十二章:医用放射线的防护(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医用诊断X线的防护2.熟悉医用治疗放射线的防护3.了解放射防护监测内容:一、医用诊断X线的防护1.防护原则2.诊断X线机防护性能要求3.放射防护设施4.防护操作5.妇女X线检查的防护6.儿童X线检查的防护二、医用治疗放射线的防护1.医用加速器的防护2.医用γ照射远距离治疗的防护3.放射治疗中对患者的防护三、放射防护监测1.场所放射防护监测2.个人剂量监测第十三章:放射防护管理(2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防护管理内容2.了解放射防护管理机构及许可制度内容:一、防护管理机构二、申请许可制度1.许可登记管理制度2.放射工作单位必备的条件三、防护管理内容1.X线机的生产2.射线防护器材3.防护知识培训4.健康管理5.放射事故管理6.质量保证7.档案管理三、其他教学环节(无)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中要加强运用自然辨证发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要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2071062a课程名称:放射物理与防护适用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7实验学时:4学分:1.5一、开课实验室医学影像与检验学院医学影像实验室,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核医学科、放疗中心等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放射物理与防护》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放射物理知识和辐射防护知识,为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
能够在放射防护领域从事放射防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成为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影像专门人才。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放射线的测量和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及放射科等常见防护。
四、考核形式要求本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依据为:平时成绩为课堂测验及见习过程中的表现等(30%),见习报告成绩平均分(70%),纳入本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
六、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见习一放射科的防护1、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悉:辐射防护原则及措施(2)掌握:辐射防护体系、法律法规及健康管理内容2、实验内容或原理(1)参观放射科、放射治疗中心、核医学中心(2)查阅放射科辐射防护相关资料(3)演示测量特定区域辐射剂量(4)提问、思考、回答、反思3、实验仪器放射科、放射治疗中心、核医学中心各个科室及机房4、实验步骤或环节(1)教师讲解、示教(2)学生分成2-3人一组,相互检查,老师巡回指导(3)小结5、教学方式录像演示+老师讲解、示教+学生互相操作,老师指导6、考核要求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7、实验报告要求书写见习报告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无实验教材主要参考书目:[1]王鹏程,李迅茹主编,《放射物理与防护》(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7月[2]洪洋主编,《放射物理与防护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8月[3]余建明主编,《放射物理与防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4]王鹏程主编,《放射物理与辐射防护》,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8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放射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射物理学基础、放射生物学、防护学、放射防护的基本标准及法规。
研究辐射理论基础、防护依据、测量技术及实践方法,最大程度的减少医疗照射对类造成的损伤,为影像诊断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为影像技术专业后续的专业课程如放射治疗剂量学、影像设备学等奠定必要的知识及能力基础,并且为以后的继续教育及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放射物理物理与防护》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放射基本理论,在诊断及治疗时提高防护意识,提高防护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防护能力,掌握射线剂量测量方法及评估方法,科学进行放射防护,最大限度
减少影像诊断及治疗中对医生及患者、周围环境的危害及损伤,为医疗诊断及治疗保驾护航。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放射物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射线与物质的作用规律及衰减规律,熟悉射线的生物效应机制及特点,掌握放射学中的基本物理量及其测量方法,学会利用放射物理防护法规评估射线剂量及限值。
(2)了解仪器的原理及用法,熟悉医疗诊断中的辐射防护方法
及辐射防护管理方法。
(3)熟悉有关放射防护法规及制度,服务于社会及患者。
体现现代影像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2.能力目标
(1)学会测量射线的强度,并评估对人体的危害,学会基本防护方法。
为医疗及社会服务。
(2)提高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3)在医疗诊断中学会对医生及病人防护。
3.素质目标
(1)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高尚情操。
(2)教学中灌输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严谨勤奋,加强自律能力。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能力强。
(三)参考学时:54学时
(四)课程学分:3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方法为理论与实际结合法,授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式、讨论式、自学与授课结合、见习等教学方法。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手段有:(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手段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
基础性理论主要用板书,夯实基础,应用举例多用多媒体。
(2)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融汇贯通。
加强学科的实际应用教学
(3)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首先明确每次课内容基本框架,然后确定重点内容,使学生有的放矢的学习。
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互动。
(4)穿插现代影像前沿知识如DR,介入放射学等科普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评价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过程评价法,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如课堂讨论,课下思考作业。
本课程按各章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尤其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总评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 %)、期末成绩(70%)组成,期末成绩以理论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3.教学条件
(1)课程主讲教师最好具有“双师”素质,理论功底扎实,并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2)具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3)根据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展相应的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具有完善的实验室设施及实验仪器,如CR,DR,照射量计等,具有附属医院满足学生见习需要。
4.教材编选
教材选择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划教材或“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满足本课程的基本教学需要,并体现出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适合专业需要及学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