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 中国黄土高原及水土流失的治理课件 中图版必修3

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难点:
【高考考点】 高考考点】
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 关注指 ★★☆☆☆ ★★☆☆☆ 考向 理对策 数 一 、多以区域图或示意图为载体。 命题 1、多以区域图或示意图为载体。 、突出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视角 2、突出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 考向二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关注指 ★★★★☆ 题,危害及对策 数 1、综合题考查居多,多以区域图、因果联系图、表 、综合题考查居多,多以区域图、因果联系图、 命题 格数据等为载体。 视角 格数据等为载体。 2、着重区域背景分析,问题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着重区域背景分析,问题成因、 。
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局部等高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局部等高线图,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 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 采取不同措施。与治理措施相对应的地点分别是: 采取不同措施。与治理措施相对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淤 地 ,植树种草 ,平整土地 ,修 水平梯田 。
黄土广布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东莞市常平中学
黄心衠
学习目标:
• (1)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 )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 危害及整治措施。 危害及整治措施。 • (2)学会分析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学会分析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 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危害, 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危害,采 取综合治理措施。 取综合治理措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共28张PPT)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 8/12021/8/12021/8/1Aug-211-Aug- 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 8/12021/8/12021/8/1Sunday, August 01,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 8/12021/8/12021/8/12021/8/ 18/1/2021
⑺毁坏树木
9
⑻燃料不足
⑼人口增长
⑽滥修窑洞
⑾住房不足
⑿水土流失严重
3
6
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土土质疏 松的特性
降水集中 多暴雨
地面破碎 沟谷纵横
植被稀少
黄
自 土人
然 高为
原
原 水
原
因
土因
流
失
开垦陡坡
滥伐树木
过度放牧 和采樵
不合理开 矿修窑洞
水土流失的危害
• 观察组
图,注 意图中 各河段 含沙量 的变化。
•黄土以粉沙颗粒为主 •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 •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
水易崩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植被稀少
植被良好
覆盖地表
截留降水
降低流速
植
被
分散流量
过滤淤泥
固定和改良土壤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 考古发掘,黄土高原地区有不少仰韶文 化(距今7100-7400年)遗址,说农业 垦殖开始很早,凡适合农耕的地区早已 辟为农田。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1日星期 日2021/ 8/12021/8/12021/8/1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3.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教案3

3.2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课程目标】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说出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含义和分类,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原因及影响。
2.运用资料,说明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采取的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采取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重点: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含义、分类、主要形式、原因及影响。
2.说明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采取的措施。
3说明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采取的措施。
难点:1.说明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采取的措施。
2.说明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意大利公司将有害废物运至尼日利亚的材料,分析意大利公司要将有害废物“千里迢迢”地运往非洲的尼日利亚的原因。
从而引入本节课内容——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新课学习:一、污染物跨境转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污染物跨境转移含义的初步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技术、信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日趋频繁。
一些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不再只局限于一个国家的行政管辖范围内,而是逐渐演化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污染物跨境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担或不承担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2.形式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如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
另一种是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如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活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酸雨是地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高空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沉降物。
酸雨的形成和影响都不是局部的,全球范围内受酸雨影响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

一、跨境环境污染的概念
指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会造成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当环境污染超出国界或边境,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环境 造成危害时,就成为跨境环境污染。
【知识回顾】环境问题
人类 过度排放
片面
环境问题→
追求 经济 增长
导
致
过度索取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课前导入】世界第八大陆
“第八大陆”位于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之间,面积相当于两个得克萨斯州 ,是太平洋上一片由400万吨塑料垃圾组成的漩涡。这里的塑料垃圾10% 来自 渔网,10% 是海上航行的货船丢弃的;其余80% 的塑料垃圾则来自陆地,它 们通过排水管道等途径进入海洋。
01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
D 5.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辐射范围向东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风向 B.洋流、海陆分布 C.地形、海陆分布 D.风域最可能发现畸形鱼的是( ) A.马来西亚 西部海域 B.加拿大西部海域
【活动】观察分析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
【课堂活动】阅读课本85页内容,归纳
一、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
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 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既包括一个 国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包含国家为 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所确定的目标,以及 为此采取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2、跨境环境污染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影响范围广,威胁国家或地区环境安全。 (2)对人类共有的领域产生危害,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3)可能引发国家或地区间的争端。
种质资我些源国主在 要保处 措理 施护松 ?区花江污染事件中采取了哪
(1)全力解决污染问题,保障沿岸居民 用水。 (2)及时向俄罗斯和有关国际组织通报 情况,争取谅解,化解危机。 (3)主动向俄罗斯提供防污设备,争取 使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4)主动承担责任,商讨赔偿事宜。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一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
1.下列地区中,耕地质量最优的是( )
A.黄土高原区
B.黄淮海区
C.长江中下游区 D.四川盆地区
2.乙图反映出四川盆地区和云贵高原区的耕地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偏远,农业技术落后
B.地表崎岖,平地面积小
C.地表岩石裸露,无法耕作
D.人口少,无力开发土地资源
指点迷津
1.自然资源的属性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 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果存在于自然 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 能量不是直接来自自然环境,都不属于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分类标准 分 类
三、非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以矿产资源为例 1.矿产资源的概念:由 地质作用 形成的,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在当 前和可预见未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 气态的自然物质。 2.矿产资源的分类:根据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将其分为金属矿产、非 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结合材料探究: (1)从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看,天然气属于哪种自然资源?(地理实践力) (2)针对我国目前能源资源现状,说明我国为保障能源安全应采取的主要措 施。(综合思维)
提示 (1)非可再生资源。 (2)加大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强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加快能 源储备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
复的特性 非可再 分类 生资源
利用之后,能在一定时间内 更新 、再生,或者能 够 重复利用 或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需要经过漫长的 地质时期 才能形成的资源,相对 于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学案:第3章-第3、4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数字地球-【含解析】

第三、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数字地球学习目标: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地球的定义。
2.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流程并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的四类问题。
(重点)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分别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重点)4.掌握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和应用前景。
(难点)1.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地理信息系统①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简称GIS。
②功能③工作流程信息输入→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2)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①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查询“地点”和“状况”;查询符合一定条件的地物位置。
②趋势分析通过某地物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其发展趋势。
③模式问题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④模拟问题利用已掌握的规律建立起一定模型,模拟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①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②城市规划:查询和统计,并用三维影像显示市貌,分析城市现状,有效管理城市地下管网。
③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显示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提供多种类型的查询及时发布交通信息④城市救灾防灾⎩⎨⎧跟踪灾难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⑤城市环境管理:主要包括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等。
(1)数字地球①含义:对真实地球及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
②应用技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
③核心思想a.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
b.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基础a.全球网络要求信息网络嵌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b.分布式存储信息分开存储到全球各地的计算机中。
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及其传输速度,是建立数字地球的重要基础。
⑤最大特征与依据——虚拟现实技术。
2020-2021学年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第3章 第1节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学案

第一节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学习目标:1.结合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根本工作原理和组成。
(难点) 2.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
(重点)1.全球定位系统(1)概念: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2)组成(1)GPS 的特点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
(2)GPS 的主要功能定位和导航。
(3)GPS 的应用①军事:GPS 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军事应用。
②测量:具有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便于携带;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存储等优势。
④救援:GPS可对消防人员、救护人员、交通警察进行应急调遣。
⑤农业:GPS引入农业生产后产生了“精准农业耕作〞。
⑥娱乐:GPS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好帮手。
(1)GPS可获得地球上任何地点的经纬度和高程。
()(2)GPS地面监控系统主要用于监测和控制卫星上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3)GPS接收机要显示所在点的运动速度需要3颗卫星参与。
()(4)旅游时携带GPS接收机可防止迷路。
()(5)GPS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数()A.经度、距离、海拔B.经度、纬度、海拔C.纬度、相对高度、距离D.到两极、赤道的距离和等高线提示:(1)×GPS只能获得地球外表上某地的经纬度和高程。
(2)√GPS地面监控系统主要用于监测和控制卫星上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3)×GPS接收机要显示所在点的运动速度至少需要4颗卫星参与。
(4)√GPS可帮助旅游者选取最优旅游线路和目的地且防止迷路。
(5)B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材料一1940年5月24日,德军以“闪电战〞攻破马其诺防线,把40万英法联军包围在法国的敦刻尔克海滩上。
从26日至31日都是大雾天气,浓厚的云雾笼罩在海峡上空,加上油库燃烧形成的黑烟,使德军战斗机找不到轰炸目标。
到4日上午,英法联军共撤出万人,有人说是浓雾协助英法联军创造了“九日奇迹〞。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思路点拨(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应分三个阶段。 (2)主要考查事物变化原因的分析。结合图示和材料,按时间顺序进行分析, 注意提取材料和图示中的有效信息。 (3)主要考查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 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问题探究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青川县境内,是以大熊猫、川金丝猴、 扭角羚(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 型的自然保护区。羚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唐家河,由于羚牛数量 的增加,羚牛啃食的树种急剧增加,在高强度的啃食下,生命力再顽强的树 也难逃死亡的厄运。秦岭有些山头80%甚至90%以上的冷杉都已死掉,低 海拔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也未能幸免。羚牛还对其同域分布的伴生 物种大熊猫造成威胁。羚牛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众多物种的威胁已是不争 的事实。据1986年官方数据显示,唐家河有羚牛480~520头;至2015年,其数 量已超过1 300头。
类型
保护对象及特点
保护原则
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
自然 公园
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 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 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以 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
原则上按一般控 制区管理,限制 人为活动
到有效保护
要点笔记从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由高到低看,国家公园级别最高,自然保护
对点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总面 积约450万公顷,是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 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 2017年7月7日,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可西里 这片“净土”将得到更好保护。下图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简图。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课件:3.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优越的功能有( )
①不仅有平面信息,还有三维立体的信息
②有很便捷的检索功能和大容量的信息库
③可以随时进行信息切换、缩放、补充、测算等,获得更新后的信
息
④不仅有空间数据信息,还有景观照片和动态的影像信息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GIS比地图具有的优点为图形化、可视化、更新及时、内容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上午12时37分21.11.1900:37November 19, 2021
•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察 是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12时37分7秒00:37:0719 November 2021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上午12时37分 7秒上午12时37分00:37:0721.11.19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课标阐释
激趣诱思
1.了解 GIS 的系 统组成、系统分 工和基本工作原 理 2.结合实例,学会 分析地理信息系 统可以解决的四 类基本问题 3.会使用常见的 GIS 产品,能够说 明地理信息系统 在城市管理中的 应用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2章-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量指标,城 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城市文明 向广大农村地区
市化内涵 降到 20%以下;城镇总人口占 扩散
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60%
关 系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位于长江 、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 阶 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 平均水平。
保证
处,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 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 增值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拓展提升]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出现的 问题
原因
解决对策
①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②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
大量占
城镇规模要适度,要适合资
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
图表 解读 悟技 巧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0 年
2013 年
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 12.0∶51.7∶36.3 6.1∶49.2∶44.7
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
44.84%
93.84%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42.7∶30.2∶27.1 20.1∶42.9∶37.0
江苏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1)~(2)题。 对外开放 → 外资企业建立 → 工业化 → 城市化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大城市扩散 → 乡镇企业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化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3册全套PPT课件

青藏高寒区
比西北干旱半干 旱区还要微弱
土地利用方式以 畜牧业为主,少 数地区发展林业 和种植业
气温低、空气稀 薄、风力大、水 分不足、地形崎 岖,限制农业和 经济发展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交通
平原地区地形平 山地、高原地形崎岖,山高坡
(3)①青藏高寒区:土地利用方式以 畜牧业 数地区可适度发展林业 和 种植业 。
为主。少
②不利条件: 气温低 、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
足和地势崎岖。
2.交通
(1)东部地区多平原、丘陵,交通发达。
(2)西部地区交通不便,阻碍着 资源 的勘探开发与社会
经济的发展。
3.经济和文化 (1)东部季风区 自然环境 适宜、 开发历史 久、经 济文化发达。 (2)西部地区 交通 不便,造成 信息 闭塞、经济落后, 影响着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耕地
以 水田 为主。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南北方民居在 外在形态 上有明
显差异。
(3)对交通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由于河流 众多,内河运输
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
(5)资源差异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北方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储量大,因此重工业 发达;南方轻工业 相对比较发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3册全套PPT课件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农业活动 (1)东部季风区:平原几乎全被开垦,是中国最主要的 农业区 。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①草原和荒漠草原自古就是 牧场 。 ②有河水或地下水可供灌溉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如沙漠 中的 绿洲 农业。 ③主要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 盐碱化 问题。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课件:1-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0张)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3)人类通过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实 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等方式,解决自 然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想一想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哪些?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若顺应自然规律, 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维持人地关系 协调发展;若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则容易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谷子
水稻
小麦
高粱
影响:热量条件由南向北逐渐变差,作物收获的次数逐渐减少,种植的 作物也不同。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 域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自然 资源是产业发 展的基础。
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 矿、有色金属和煤炭等自然资源, 因此形成了以石油、钢铁、有色 金属、机械、化工为主的工业部 门。
可燃冰
阅读 干热岩
矿产资源
干热岩属于哪一类自然资源?
干热岩和传统能源相比,有哪些 优点?
① 干热岩具有资源量巨大、 分布广;
② 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 化影响,利用率极高;
③ 安全性好、无污染,经济 实惠等优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2)人们对自然资源的 利用能力不断增加,利用 率越来越高。此外,人们 也将循环利用的思想付诸 现实,如建立生态工业园 区。
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水资源危机 矿产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小结
活动: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想一想 1.人类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地理环境造 成的影响有哪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优质课件

青 藏 高 寒 区
(3) 区域具有一定特性(优势、特色和功能)
矿区
矿产资源优势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
景观特色
上海陆家嘴 商 业 和 服 务 功 能
(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 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例:全球环境问题
生产全球化
区域的划分指标:
A、按政治、历史情况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
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 模糊。 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 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
中国人口自然密度分布
黑河 按 人 文 指 标 划 分 的 人 文 区 域
腾冲
区域的划分指标:
A、按政治、历史情况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 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 模糊。 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 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 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 经济区、贸易区等
中图版高中必修三 地 理 全册优质课件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 1、区域的概念: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 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和可量度的实体
东北
武汉市
西南
广东省
2、区域的分类: 按规模分: 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 按性质分: 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 化区域等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项目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学案:第2章-第3节-第1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含解析】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课时 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 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的发展。
(重点) 2.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难点)1.东北地区的概况 位置与范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表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东北平原 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1)自然资源条件①土地资源辽阔富饶⎩⎨⎧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②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③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④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布局的特点耕作农业区 畜牧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农业生产区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分布农业活动商品粮生产畜牧业生产林业生产③农业布局的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特别提醒]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林木的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其中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1)东北地区的范围为东北三省。
()(2)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3)东北地区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适宜发展种植业。
()(4)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5)关于东北三省的土壤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B.冬季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C.以沙质土壤为主,有利于土豆的生长D.土壤湿度较大,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提示:(1)×东北地区还包括内蒙古的东部地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4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共71张PPT)

丰富的 煤炭资源
进口铁矿 煤炭工业
钢铁工业 电力工业
机械工业
水源丰富
化学工业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新技术的发展使耗煤量逐渐降低
每炼一吨钢铁需要的煤炭变化(单位t)
年份 煤炭 铁矿石
1800 4 2
1900 2 1.8
1985 0.75 1.3
世界能源消费结 构发生变化: 随着石油和天然 气的广泛使用, 煤炭的能源地位 逐渐下降。
本区煤炭工 业成本上升
3、世界性钢铁过剩
——钢铁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产钢、 出口钢的国家增多)
❖ 20世纪70年代后钢铁的市场需求量减少 (受经济危机冲击和钢产品的替代品——铝合金和塑
钢广泛应用的影响),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 退的根本原因)
企业合并:形成规模效益。
❖ (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图2-4-8) ❖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图2-4-9)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1)
160 120
80 40
0
6 4 2 0
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
煤炭基地(个)
对
炼钢高炉(个)
传
统
工
业
1950年
进
1999年
行
煤炭就业人数(万)
改
钢铁就业人数(万)
1、工业部门:在煤炭炼资焦源基础上,发展炼 焦 材、电丰炭力富资的源、煤钢铁、煤煤化化工工、机械制造、建
电力工业
2、经济结构:重化工业为主
机械制造
3、主导产业:煤炭和钢铁工业 4、是德运矿国入石重铁要的能源钢、铁工钢业铁、重型机械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自然环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西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东南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山麓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季风,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季风,热带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风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差异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高低发展进度快慢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阶段人类活动分布区举例人地关系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依赖自然农业社会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改造环境、驯化家禽、栽种植物工业社会资源丰富(能源、金属),区位交通优越(道路、航道、港口)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后工业社会环境质量优越(原因:可提高产品质量,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影响环境质量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文明古国自然条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地形尼罗河下游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阳光充足,气温适宜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水灌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航海技术阶段影响落后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发展(1)海洋交通发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进步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开发海底矿产太平洋最丰富深海盆:锰结核美、日、英、德已开采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工业化阶段影响以前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以后(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3)控制岛礁,确定海域的归属权,具政治、国际军事意义欧洲的三圃制条件地形:丘陵、平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路线输出地输入地南水北调水泵,大运河东线:扬州天津(华北)修运河中线:三峡,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华北)隧道西线: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西北)(1)减轻洪涝灾害(2)长江口盐度升高,水质变差(1)解决北方缺水问题(2)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西气东输管道塔里木盆地上海(1)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1)缓解能源紧张状况(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西电东送火电北线:山西、内蒙华北黄河上游水电(京津唐)三峡水电中线:长江上游华中(沪宁杭)珠江上中游水电南线:贵州、云南华南火电(珠三角)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