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我总结的变态心理学考试纲要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四个“D”标准:偏离常模、苦恼、功能失调、危险七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性、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四大心理学流派对变态的认识和理解变态心理学考试复习(10个名词解释、15个选择题、判断题、分析题、2个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神经症:亦称神经官能症,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理和预后颇不一致的一大类精神疾病。
2、人格障碍:是指人格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和社会造成恶果。
3、AD:即适应障碍,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一种,是一种短期的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常影响其社会功能,但是不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4、性心理障碍:又名性变态,是以异常方式来满足个人的性冲动为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
5、心境障碍:心理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6、癔症: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被称为歇斯底里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症。
7、人格改变:8、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的反应。
9、定向力:10、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病因或发病过程与心理因素明显有关的一类躯体疾病。
二、知识点1、判断正常人和变态人的标准:(1)统计学标准:对人群进行心理测试并根据统计的结果来判断;(2)社会学标准: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医学标准: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a、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 b、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
2、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他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这是当之无愧的.(2)他强调性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3)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顶的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但如果滥用或运用失效,又可能成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4)精神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2)、肛门期(2~3)、性器期(3~6)、潜伏期(6~12)、生殖期(12~ );精神障碍是自我焦虑(童年早期的创伤经验)或防御机制(防御自我焦虑进入意识)的结果。
江苏自考05626变态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识记: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中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领会: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室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自考05626 变态心理学(一)复习资料
05626 变态心理学(一)讲义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判别心理异常的四个指标: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1)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2)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三)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1 识记:(1)三种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2)我国当前使用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简称CCMD-3;(3)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简称ICD-10;(4)美国于1994年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Ⅳ2 领会:(1)轻度心理异常;这一类心理异常表现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某些方面受到影响,即大脑一般没有组织上的器质性损害,只有在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方面表现失调。
患者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性受动一定的影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减弱,人际关系处理往往不够和谐。
但他们能理解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失常状态,因而主动寻求改善自身不正常状态的办法和措施;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可正常进行。
(2)严重的心理异常这一类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
不仅各种心理活动机能本身,而且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也严重受损;同时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异常表现:(1)病人的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歪曲的,可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
(2)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失,不能处理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
(3)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和个人生活,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
(四)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1 领会:(1)西方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四次变革(1)现代的变态心理学在随后的变化历程中,大概经历了这样几次变革过程,即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2)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3)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4)从医院走向社会的阿尔比和尔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变态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我们的变态简述:1变态心理学含义:又称病理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
人类行为:一是外显的、能观察到的活动,二是思想、情感、态度、人格、特征等内隐活动。
2精神症状的主要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逝;3、症状的内容与外界客观环境不相称;4、症状多伴有痛苦体验;5、症状均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坏。
3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做:自创新词4 妄想的分类:妄想:坚定不移的病理性信念(关系妄想、被害妄想、非血统妄想最常见)。
按内容分类:①关系妄想:把无关的事情认为有关。
②被害妄想:坚信周围人某人或某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
③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特殊的含义。
④物理影响妄想: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不能自主。
⑤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⑥自罪妄想:有称罪恶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犯罪了和严重错误,应受惩罚。
⑦疑病妄想: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即使经过检查也不相信自己没有病。
主要见于神经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⑧嫉妒妄想:坚信对象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因此,跟踪配偶的日常活动。
⑨钟情妄想:其实是被钟情妄想,坚信某个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
即使对方拒绝也不改变自己。
⑩内心被揭露感:又称洞悉感。
还有其他的类型,比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按起病根源及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①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的,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有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
以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
②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变态心理学复习整理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阳性症状(The Positive Symptoms):阳性症状是指出现了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的反应,其表现包括幻觉、妄想、奇怪或混乱的行为和思维障碍,如不连贯。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理障碍。
强迫行为(compulsion):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过分的仪式动作,通常按照某种特定的模式或僵化的行为方式反复出现。
心身障碍(Ps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 ):是指由心理因素所引起或所恶化的真实的身体症状,例如虚弱、高血压、头痛以及胃炎等。
这种障碍的基本特征是精神或心理因素对躯体产生不适当的影响。
“多轴系统”(multiaxial system):就是包含着多个与个体有关的信息轴(区域)分类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治疗师针对某一障碍制订治疗方案。
信息轴通过组织和沟通临床信息、捕捉临床情境中的复杂性和描述同一诊断下的个体差异性,为个体特殊情况的描述增添了更多的前后关联和细节。
妄想(delusion):是一种错误、歪曲的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不一致。
用事实、说理都无法纠正。
特殊恐惧症(Special Phobia)是对某种特定物体或情境有不合理的害怕。
当患者暴露在这些物体和情境中时,他们会立即感到特有的恐惧。
DSM-Ⅳ-TR根据患者所害怕物体的来源将特殊恐惧症分成如下类:血、伤害和注射、情境(如飞机、电梯、闭密的空间)的恐惧症、动物和自然环境(如高处、水)的恐惧症。
分离性遗忘症(psychogenic amnesia):是指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在某种应激性突发事件之后出现。
这些信息并未永久性丧失,只是在遗忘症发作期间不能回忆而己。
由于记忆中的这种空白过于广泛,因而不能用普通的健忘加以解释。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catatonic schizophrenia):有明显的精神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运动性不动、运动性活动过多、极端违拗、缄默、各种怪异的随意运动、模仿言语、模仿动作等。
变态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3.神经性厌食症: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4.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5.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在睡眠中,难以入睡是常见的主诉,其次是维持睡眠困难和早醒。
6.嗜睡:嗜睡症是白昼睡眠过度及睡眠发作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一种状况。
7.精神活性物质:又被称为成瘾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8.物质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候群,个体清楚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继续使用。
包括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
9.物质滥用:又被称为有害使用,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
10.耐受性: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期望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达不到使用者所期望的效果。
11.戒断症状: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12.痴呆:是一种由大脑病变或损伤导致的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抽象思维、判断、语言等多种功能的减退,可伴有幻觉、幻想、行为紊乱和人格改变。
13.谵妄:是一种快速发作的、随时间波动的、对治疗有快速反应的认知障碍,与痴呆一样,谵妄时可能出现记忆缺陷、感觉缺陷、定向障碍和沟通问题。
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15.露阴癖: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向异性暴露生殖器官引起性唤起和性行为。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5与性别身份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GID)有关的常见临床鉴别诊断有哪些?1)性恋---同性恋者一般对自己的生物学性别满意,心理性别与生物性别是统一的,从心理上持肯定的态度;2)装症---异装症者穿着异性服装主要是为了体验所引起的强烈性兴奋或性满足感,其对自己的生物学性别持肯定的态度,性定向是指向异性的。
3)分裂症---神分裂症的性别改变妄想是荒诞离奇的,而且伴有其他情感、知觉和思维障碍。
易性癖者却是正常人出现性别意识的改变。
4.)遵从固定的性别角色行为6什么变态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判断变态行为的?变态行为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的体验和(或)功能的损害。
通常,人们用以什么标准去判别变态行为?(一)偏离社会规范与标准人的行为或心理是否健康、正常,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中有不同的规范与标准。
某种行为在有的社会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病态的性行为,而在另一种社会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正常。
(二)统计学的指标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变态是任何实质上对来自统计学的平均数的偏离,即这种辨别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常态分布曲线上位置居中,即接近平均数;只有少数人偏离于两个极端。
在次数分配居中者(即接近平均数)为常态,居于两端者为变态。
(三)个人的经验与感受一方面是个体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如果人们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足,那么他们的生活便与心理健康的确定没有多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在生活中,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感到困惑或哀伤,那么他们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四)适应不良行为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和其他人是能够相互理解和交往的。
他能够理解别人,别人也能理解他;他能为他人和集体所接纳,也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正常的表现。
假如不是如此,则可能存在异常。
(五)一个综合标准1. 伤害自身的行为或做出伤害别人而又不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导言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些关于变态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您加深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一、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和起源1. 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也被称为异常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是研究与正常心理相对而言异常或不正常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和动物在心理上的不寻常现象和行为。
2. 变态心理学的起源:变态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对异常行为进行研究。
他们试图了解为什么人们会表现出不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原因和影响。
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领域1. 精神疾病与异常心理:变态心理学研究了各种精神疾病和异常心理状态,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它探究了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2. 超常现象研究:除了研究精神疾病,变态心理学还涉及对超常现象的研究,如幻觉、附身和特异功能等。
通过对这些超常现象的研究,心理学家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经历这些不寻常的体验。
3. 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也有重要意义。
它研究了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以及预防和治疗犯罪的方法。
这对于法律和执法机构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交谈和观察,心理学家能够获得关于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深入洞察。
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变态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研究者能够观察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和心理过程,进一步了解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
3.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旨在通过采集大量数据来分析和比较心理现象。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式,心理学家可以了解到更广泛的人群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四、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1.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关注人类异常心理和行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1、变态心理: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3、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4、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这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6、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
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
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7、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8、机能性幻听: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身,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中出现与思维活动一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11、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下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发生在成年期,开始和结束都突然。
二、辨析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使它的本我从此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通过疾病得到更多的照顾免于承担责任。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 第七章 复习资料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对病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强烈影响。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本病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具有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和自知力的缺乏等特点。
1.思维和知觉障碍a)思维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
另外,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思维中断、思维奔逸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b)妄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著的症状之一。
常见的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躯体妄想。
c)幻觉:幻觉是指虚幻的知觉,即病人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
幻听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幻觉,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体验。
2.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还会出现情感倒错的症状,即病人的情感体验与实际环境、客观刺激不协调。
3.意志行为障碍:意志行为减退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即活动减少,缺乏动机和主动性,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没有自觉性,行为被动、退缩。
为人孤僻、懒散,严重时不顾个人生活和卫生,终日无所事事。
4.自知力缺乏:精神分裂症病人往往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不愿接受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2.病情严重者有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4.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分类1.偏执型分裂症:又称妄想型,病人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相对完整,比其他类型病人的预后要好,是最常见的类型。
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_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汇总
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的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没有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的。
思维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
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疑病症: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解离症状,之所以叫解离,是因为这种障碍的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癔症性遗忘:包括广泛的或全面的遗忘症、选择性或局限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症。
癔症性遗忘症不同于器质性遗忘症,器质性遗忘症有其躯体基础,多由已知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所导致,且没有癔症性遗忘所表现出来的多种类型。
癔症性漫游:称分离性漫游症。
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表现为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里同时存在多个身份。
癔症性躯体障碍:把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的失常.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偏执性人格障碍(病人会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要害他,其显著地特点是猜疑和偏执。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学1)定义: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工作重点:①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②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③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3)评价标准(郭念锋):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4)研究方法:实验法、单被试实验设计、流行病学方法、案例研究2.神经病: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精神障碍:因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了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精神病: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
心理障碍:有心理原因所致的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第四章精神分裂症1.精神分裂症定义:是一座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一)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了问题,以至于难以使人理解。
①思维散漫: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的指向,思维内容缺乏必然的联系。
②思维破裂:联想破裂,思维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集,缺乏中心思想。
③语词新作: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归集一起,对其中的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
④象征新思维: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语或动作和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⑤言语贫乏:语量显著减少,当言语内容贫乏时,即使说话很流利,但所表达要领的数量本质上减少。
2)思维内容障碍:主要为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或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妄想)①被害妄想: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事矛头是指向他的,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甚至毁灭他。
②牵连观念:病人认为在他周围出现和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他的缘故。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一、名词解释: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
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
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
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
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
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
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
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
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思维内容障碍之一。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素材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变态心理学(一) 卷子(课程代码05626)本卷子分为两局部,共4页,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 第一局部为选择题,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答题区〞内按要求填涂,答在卷子上无效。
2.第二局部为非选择题,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内按照真题题号顺序直接答题,答在卷子上无效。
第一局部选择题(共1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判别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根本标准是〔B 〕1-3A. 适应不良B.痛苦或损伤C. 其他人感到不适D.违背标准2.病人幻视,并伴有意识障碍,多出现于〔A 〕2-17A. 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B.精神分裂症C. 癔症D.躁狂症3.持久而荒唐的夸大妄想多见于〔B 〕2-19A. 躁狂症B.精神分裂症C. 癔症D.抑郁症4.病人所谈内容大多为既往记忆剩余,在提问者诱导下将其串联在一起,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其内容丰富、生动,甚至荒唐不经,常转瞬即忘,这是〔C 〕2-21 A. 记忆减退B.遗忘C.虚构D.错构5.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少相应的感情反响,对能引起正常人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完全丧失,这种心理障碍是〔C 〕2-22A. 抑郁B.感情倒错C.感情冷淡D.焦虑考证素材6.50岁农村母亲,目睹其犯罪儿子在家中被警察抓走,突然抽搐发作,但无意识丧失、咬舌、严峻摔伤或小便失禁,这是〔C 〕4-45A. 瘴症性运动性障碍B.急性应激障碍C.癔症性躯体障碍D.创伤后应激障碍7.50岁农村母亲,听到在城市打工的儿子遇到车祸后,两耳再也听不见别人说话声,但有人在身后喊她,她能回头去看,这是〔 B 〕4-45A. 癔症性运动性障碍B.癔症性感觉障碍C. 急性应激障碍D.创伤后应激障碍8.癔症性精神障碍中的别离过程不包含〔 C 〕4-47A. 记忆缺失B.现实感丧失 C. 适应障碍D.身份改变9.震后获救幸存的母亲,常反复想起在自己身边遇难的女儿,做相关的恶梦;她尽力回避任何与地震、女儿有关的东西;对生活丧失期望和信心,这是〔 C 〕4-52A.癔症性精神障碍B.癔症性躯体障碍C.创伤后应激障碍D.急性应激障碍10.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感情冷漠,明显缺少必要的人际关系,这是〔B 〕5-63A.偏执性人格障碍B.分裂样人格障碍C.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D.冲动性人格障碍11.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其特征是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及内心有不平安感,这是〔 A 〕5-68A. 强迫性人格障碍B.焦虑性人格障碍C. 依赖性人格障碍D.表演性人格障碍12.幻听是其最常见的幻觉,是其核心体验,常与幻听对话,做倾听状,常自语、自笑,这是〔 C 〕7-90A. 抑郁症B.躁狂症 C. 精神分裂症D.癔症13.病人认知技能和感情相对完整,妄想和幻觉为主要病症,这是〔 A 〕7-91A.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B.青春型精神分裂症考证素材C.紧张型精神分裂症D.单纯型精神分裂症14.睡眠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恐惧和惊恐发作,伴有强烈的言语、运动形式及自主神经系统的高兴现象,这是〔 A 〕8-112A. 夜惊B.梦魇C.睡行症D.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15.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这种心理障碍是〔 C 〕9-125 A. 男性性指向障碍B.男性性偏好障碍C. 男性性别认同障碍D.女性性别认同障碍第二局部非选择题(共85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6.心理障碍评估的根本要素是信度、效度和___标准化_____。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1、变态心理: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3、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4、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这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6、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
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
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7、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8、机能性幻听: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身,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中出现与思维活动一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11、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下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发生在成年期,开始和结束都突然。
二、辨析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使它的本我从此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通过疾病得到更多的照顾免于承担责任。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的工作重点:1. 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2. 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3. 治疗干预:探讨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特征:一.思维障碍1. 思维形式障碍:又称言语紊乱,是指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了问题,以至于使人难以理解。
表现形式为:A.思维散漫。
指言语内容缺乏必然联系,结构不紧密,很散漫。
B.思维破裂。
指联想破裂,语句结构虽然正确但句与句间无任何联系,只是一些语句堆积,缺乏中心思想。
C.语词新作。
指患者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汇集在一起,对其中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
D.象征性四维。
指病人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语句或动作和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E.言语贫乏。
语量显著减少,所表达要领的数量本质上明显减少。
2.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为妄想。
A.被害妄想。
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事都与他有关,并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他。
B.牵连观念。
又称为关系妄想。
病人把周围与他无关的事情都当成是与他有关。
C.嫉妒妄想。
指患者毫无任何依据地认为自己的配偶不忠。
D.影响妄想。
指患者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受外力干扰、控制、支配、操纵、或认为外力作用于自己的身体,产生种种不舒服的感觉。
E.非血统妄想。
指患者无故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
3. 思维体验障碍:A.思维被插入感,认为自己大脑中某些想法不属于自己,是被别人放入的。
B.思维扩大或被广播。
感到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讲出来别人也能够知道,并被广播的人尽皆知。
C.妄想直觉。
在知觉的同时突然产生妄想。
E.思维云集。
思潮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
二.知觉障碍(幻觉)患者周围环境并无任何刺激,但患者却能产生感觉。
幻觉包括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前庭性幻觉、内脏性幻觉、味幻觉、性幻觉和触幻觉等。
听幻觉包括: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争论性幻听、思维鸣响。
变态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一、填空题。
1、对异常心理的界定标准是:经验标准、社会常模标准、症状标准、统计学标准。
2、临床心理评估的环节是:临床访谈法(精神状况检查)、行为检查、身体检查、心理测验、生理心理评估、脑成像技术。
3、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情感淡漠、自知力障碍(诊断是否具有精神病性的主要特征)、意志障碍。
4、精神分裂症的4大类型:偏执型、紧张型、青春型、单纯型。
5、性心理障碍是指:性取向障碍、性偏好障碍、性别认同障碍。
6、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主要考察三个方面:适应行为、智力、发病年龄。
7、儿童精神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可以依靠病史和检查,由于儿童其特有的特点,对儿童的精神诊断要注意一下两个方面:(1)发展性。
(2)复杂性。
8、抑郁症的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滞、活动减少。
9、躁狂症的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活动明显增加。
10、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的人群中新病列出现的概率。
11、患病率: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某种疾病或障碍患病人数(包括新旧病例)占总人数的百分率。
二、判断题。
1、阳痿是一种性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性心理障碍。
三、选择题。
1、克雷丕林的贡献:(1)明确区分了两种疾病: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2)明确的提出了关于精神病学的科学分类方法。
(3)第一个将冯特的实验心理学方法应用到精神病学的研究。
(4)变态心理学生物医学模式的创始人。
2、希波克拉底将人按照体液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忧郁质、多血质、粘液质。
3、加尔:颅相学。
4、麦斯默:催眠术。
5、《内经》集中了古代名医对异常现象的记载和论述。
四、名词解释。
1、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科学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2、物质使用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大自考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一、名词解释: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
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
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
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
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
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
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
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
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思维内容障碍之一。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
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
多见躁狂症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
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思维内容障碍之一。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病症。
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
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多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
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碍等。
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
多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
心理暗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
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
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
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
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
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
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退。
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
它是治疗恐怖症和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
其治疗方式是使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
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
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
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
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
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抑郁症也有躁狂症。
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
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出的一种理论。
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
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
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狂躁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且在社会生活中会作一些承诺;但转变为抑郁时,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
随后可能回到情绪相对正常的时期,或者又转变为轻度的情绪高涨。
一般心境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克长达数月,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这种心境的波动于生活应激吴明显关系,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人称为“环性人格”。
恶劣心境障碍: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
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心境恶劣也称为心境恶劣障碍,是情感性障碍的一个类型,类似于不严重的重性抑郁症的慢性形式,但是心境恶劣患者常有重性抑郁症的发作。
心境恶劣与重性抑郁症相比,病程周期性变化不明显,抑郁状态相对恒定,但程度较轻。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力缺损,病程多迁延,呈反复甲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自知力缺乏:自知力是患者对自身精神状态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能力。
在精神病的早期,有些患者自知力尚存,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常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异常的心理体验丧失了判断力,否认患病,并拒绝就医治疗,称之为自知力缺乏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著地特征之一,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