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案】①视听结合的角度。 ②诗的一、二句分 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波浪翻涌,风吹雷鸣。 ③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丽气势,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 ③分析效果作用(写出景物…特点、 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 ②动静结合。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 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 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 击。
• ④多种描写手法结合,写景清丽如画,表 达了隐逸生活的悠闲。
总结回顾
题型:分析写景特色
【答题步骤】
学习目标:
• 明确写景特色题的设问方式, 思考答题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步骤,能够学以致用。
【提问方式】 :鉴赏写景特色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赏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4)##联是如何描写景色的?
【思考角度】:
一、写景的角度。 (1)描写角度: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正侧、白描、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 仰等)。 (2)色彩角度:色彩对比、搭配 (3)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 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6
• ①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分外寒 冷 ,作者描写出一副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并借
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 ②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从萧索的秋景入手,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寒”,奠定了凄冷的感情基调。
• ③以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下面写客居思 归之情;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安徽卷
•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写景特色
三、知识梳理一
• 1、双调·落梅风·春晚 元张可久 •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 ①动静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
啼蝴蝶舞是动景. • ②视觉听觉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蝴蝶舞是
视觉,黄茑乱啼是听觉.
三、知识梳理一
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手法 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
课堂练习
• 2014天津卷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 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 ②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 的景象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知识梳理二
•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情感
•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 ①以动衬静,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写
景
技
巧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时间角度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细节、色彩对比映衬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一)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二)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作业
完成第二个大小本。
谢谢指导,再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西风萧瑟入船窗,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借景抒情
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烘托了的思乡之离愁别恨(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典例导航
答案:
写景特色:色彩搭配,明暗对比.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写景技巧+景物特点)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07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
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技巧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 高低结合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 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 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 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 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诗歌鉴赏 写景的 方法与技巧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 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 “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 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 凉。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 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 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 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 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 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 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 与实写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 问 设问 互文等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 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 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何鉴赏古典写景诗的写景特色
浅析如何鉴赏写景诗的写景特色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陈丽邮编:225400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而意象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在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形成的,是经过诗人创作、加工、升华而成的。
这就使咏物诗和写景诗各具特色,尤其是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
这类诗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要全面读懂诗歌的意韵,跟作者站在同一个时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
现在在诗歌鉴赏的考题中,常有鉴赏写景特色的题目出现,如“读《落花》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第(1)题“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考查的就属于这一范畴的题目,那么我们如何更全面地解答这类题目,从这些写景诗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审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一、内容方面(一)绘声绘色绘形。
诗人写景时从哪些方面写景状物的呢?阅读大量的写景诗,我们总会发现诗人会在景物的声音、色彩、形状、味道等方面着意描绘,力求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传达自己的意绪。
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如: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写了江水、鸥鸟、山峰、鲜花等景物,并着力描写它们的色彩: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
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图:碧绿的江面上,白色的鸥鸟掠过。
在绿水的映衬下,鸟儿的白羽愈加醒目。
青葱的山峰上,火红的鲜花烂漫开放,像燃烧的火把。
前两句描写景物景色清新,色彩明丽,传达出愉快的情感,诗人却以此反衬思归的感伤。
又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不仅写出了景物的色彩,更把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思绪表达出来了。
(二)动景静景的描写相结合。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诗词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月下雪 一般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得知地点在塞外,时令 是秋天的晚上,这都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从诗句中“沙似雪、月如霜”等景物描写看出这是 一首边塞诗。
4、景情对比,以景衬情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渲染一种“热闹欢快”的环境气氛, 与 友 人失约、 诗 人 独等半夜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的寂 寞无奈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反衬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以景结情)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寒鸦飞尽水悠悠”
意味无穷
以景作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含蓄动人,
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以景结情,真正做到了含
三、景物在结构上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景物体现地域特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中的“寒雨连江”既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 节在秋冬,又交代了天气情况。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景物渲染环境氛围)
二、景物折射人物情感
1、奠定情感基调
泊秦淮
杜牧 (唐)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与实的结合
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分析: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 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 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 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 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 妻子白白寄 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 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
第三节、诗歌鉴赏的几个难点一、注意区分写景特点与景物特点的不同1、写景特点(写景手法、角度)写景特点(角度)指作者描写景物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常见的写景特点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自然之景与社会之境相结合、色彩组合(对比)、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痛感)、点面结合、时间更替、空间变化(远近高低)、一句一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例如:《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问: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战争的?例如:《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作者是怎样来写夜雪的?有什么妙处?2、景物特点景物特点指作者描写景物时表现的景物某种特征。
例如景物特点:(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优美、壮美、生动、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气势飞动、苍凉黯淡等。
例如: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诗人主要描写了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穿云而出的月色、惊扰的山鸟、寂静的春涧等景,采用以动衬静的方法,写出了春涧深幽寂静的特点。
例如: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描写了急促的风,高远的天空,哀啼的猿啸,清澈的沙渚白色的沙滩,盘旋的飞鸟,萧萧飘落的树叶,滚滚而来的江水。
写出了秋天的长江旷远壮阔、萧瑟肃杀的特点。
▲掌握写景特点(角度)要从分析景与景、景与情的关系入手,掌握景物的特点要从景物本身描写时的情况来分析概括。
景物的特点
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包括: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远近俯仰、声色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乐景哀景、以景结情、点面结合、托物言志等。
1)根据景物的形状来鉴赏。
在古典诗歌中,作者常常借助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海畔尖山似剑芒”不仅道出了桂林山的秀丽,而且为下句“秋来处处割愁肠”作了有力的铺垫。
由于有了上句,才能有依有托地咏出“割愁肠”的苦闷;乔吉《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中的“似白龙饮涧”三句,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地写出瀑布的动态,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其间的豪情不喻自明。
这里既有语势,又有景势。
鉴赏这一类诗歌常用的方法是比喻、对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
2)根据景物的状态来区分,可以有动、静之别。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就是亦静景描写亦动景的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此处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又比如盍西村《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中的“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中的“涌”意为从水中冒出,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夜晚在水上闪现、巡游的五光十色的灯船如从波涛间奔涌而出的蓬莱仙岛,该词极富表现力,贴切地描绘出了游人如入蓬莱、如梦如幻的感觉,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再比如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中的“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
鉴赏这一类诗歌常用的方法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或以静衬动。
3)根据观察的角度的变化来写,有远景(全景)与近景(局部)之分,有点面的结合,有仰视、平视与俯视之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观看景物,作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潼关:在今省潼关县境,位于、、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
在今省华阴县。
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永济县东南。
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的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的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的问题,即给出准确的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
本题答案解析: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远山的树色—激荡的河水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的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的空幽,宁静。
!!!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本身的特点!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
菊【唐】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诗歌鉴赏之写景的方法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作者描写田家的景物时,描写近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远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近景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远景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杨村》杨万里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诗歌从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 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 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 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 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
诗歌写景的方法
这两首诗分别侧重从什么角度写景色之美?
秋山[宋]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倩:请别人替自己做某事 通过色彩、视觉,用拟人手法写秋季美景
余杭(南宋)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通过花香嗅觉写春天的花香怡人。
从触觉、视觉、听觉来写雪景。 “衾枕冷” 从触觉写出雪夜之冷,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
写出到处是银白的世界,“时闻折竹声”从听觉 写出雪的厚重,压断了竹枝,三方面来表现雪重 (大),三句不写一个雪字,却处处写雪之大。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Biblioteka 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如何写景的)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 内外,总是层次分明。 《鹧鸪天》苏轼
诗歌鉴赏的景物描写考察四个层面(----拓展版
一条线索四个层面——谈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本文就试着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从四个方面,即景物描写的构成层面,景物描写的技巧层面景物描写的效果层面,景物描写的情感层面,把诗歌鉴赏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讲、景物描写的构成层面这个层面是景物描写最基础的层面,即景物的选取,景物的特点,景物的描写角度,这三种类型的题目也是比1、景物选取提问方式: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诗中哪些景物营造出了这种意境?对于这类题,学生只要把景物依次挑选出来,写上就可以了。
例文1《沁园春长沙》中选取了万山、层林、大江、鹰击、鱼翔等景物构成了一个阔大的意境。
虽然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关注景物的选取往往能看出作家的审美风格和情趣爱好。
例文2毛泽东的诗词中多的是大江、高山、天空、等雄伟的意象,构成了毛泽东宏伟壮丽的诗歌意境。
例文3李商隐的诗歌中多选朱玉、眼泪、青烟、灵犀、等空灵凄迷的意象,构成了李商隐朦胧晦涩的意境。
2、景物特点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景物描写都有什么特点?或者诗句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只要关注一下修饰词如数词,量词,颜色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尽管有些作家选用了相同的意向,但是由于修饰词的不同运用导致景物描写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
例文4同样是秋天:在杜甫笔下就是“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萧瑟之景,在毛泽东笔下就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的绚烂之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都因数词的夸张造成了景物的大气魄,“枯藤老树昏鸦”则因为颜色词的运用而更多了一层昏暗的情调。
第二讲、景物描写的技巧层面这个层面主要从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来考察,难度比较大。
主要的提问方式有: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写景物?诗歌中的手法非常多,学生常常非常苦恼无从选择,如果能够缩小范围,那么在选择时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景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这几种:a动静结合 b虚实结合,c夸张,d渲染,e烘托,f衬托,j对比,h细节等手法。
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四、虚实角度: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 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 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 化主题,使诗歌更加精彩。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二、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 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 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例如:王维 《田园乐》中“桃 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红绿相 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春 雨过后鲜艳的 桃花盛开, 碧绿的柳丝笼罩在水烟之中的迷 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七、正侧角度: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 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 入手,而是 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 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 运用,可以使 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例: 蜀道难 李白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三、感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 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 们在赏析时, 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 析到位。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多感觉角度结合,突 出了雪之大。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六、点面角度: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 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 周围的景物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 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 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 结合, 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诗歌专题:把握景物特点(有效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授课人:阮涛一、专题复习计划(一)对景的分析第一讲: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第二讲: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手法、特色、怎么写)第三讲: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意图、目的)(二)对情的分析第一讲:不同类型诗歌的常见情感表达(知识积累)第二讲:“六看”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分析方法)第三讲:诗歌中常考的抒情方式(法)例析(三)对手法的分析第一讲:对诗歌各类核心写作手法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积累)(四)对诗歌风格的分析第一讲:对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的了解与分析第二讲:对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理解与分析第三讲:对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理解与分析(五)对题型的分析第一讲:诗歌题型审读讲解与训练第二讲:诗歌常规题型讲解与训练第三讲:诗歌迁移题型讲解与训练第四讲:诗歌创新题型讲解与训练第五讲:诗歌题型综合训练与答题规范指导第六讲:诗歌对比阅读训练与答题规范指导(共计18课时左右)二、课堂素材来源必修(背)诗词——推荐作品——高考真题(新题速递)第一讲: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学案)一、出示同学们课题研究结果(课题:梳理课内所学诗词,探究在哪些(类)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比重较大,并按照比重大小,依次排列并摘录相关诗句)(一)旅途孤寂时,景物永相随。
1、《定风波》(苏轼;必修四)诗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2、《秋兴八首》(杜甫;必修三)诗句:“雨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菩萨蛮》(选修)诗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4、《苏幕遮》(周邦彦;选修)诗句:“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二)寓居独处时,情思随景生。
1、《阁夜》(杜甫;选修)诗句:“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描写竹子景物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人常常通过对竹子的外在形态和特点进行描写,如竹
叶的婀娜多姿、竹节的清秀挺拔、竹枝的柔韧飘逸等,以及竹子在
风中摇曳的姿态,展现了竹子的优美形态和灵动之美。
其次,诗人常常通过对竹子的生长环境和气质特点进行描写,
如竹子常生长在山间清幽之处、对阳光和雨露的依赖、不畏严寒酷
暑的顽强生命力等,以此表现竹子的清高、坚韧和不屈的品质。
此外,诗人还常常通过对竹子的象征意义和内在情感进行描写,如竹子被赋予了高洁、纯粹、坚贞、潇洒、不屈的象征意义,成为
诗人抒发自己情感、寄托理想的隐喻对象,从而展现了诗人对竹子
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诗歌鉴赏中描写竹子景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竹子
外在形态、生长环境和气质特点的生动描绘,以及对竹子象征意义
和内在情感的丰富挖掘和表现。
这些特点使得描写竹子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独具一格,成为了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