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名:**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
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
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
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
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重塑语言及其运作方式的观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从‘说话’和‘行事’与意义和效力的双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话语”。
言语行为反映了说话者在发出话语时的交际意图,并且可以被看作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结合。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力;语用等效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质是句子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完成行为;人们不仅发出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还暗示发出这些语言单位的目的以及期待这些语言单位以何种方式被理解。
换言之,以言施事行为有着某种效力,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
言外之力是语言使用者想让他的行为产生的交际价值或这个行为意欲产生的功能。
相同的言外之力可以由许多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不要到那里去”和“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到那里去”表达了同样的言外之力,虽然前者是直接的劝阻而后者是间接的建议。
因此,解释话语字面含义的以言表意行为应当服从于言外之力。
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广泛讨论的,因为它表现了话语的交际用意,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相一致。
事实上,“言语行为”这个术语通常在狭义上仅仅被理解??为话语的言外之力。
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所有的话语除了有意义之外,事实上还有着作为交际中动态成分的交际用意。
Austin探讨了在何种意义上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说话即行事的三种基本意义,也就是人们说话时同时发出的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act)、以言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
以言表意行为是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表达的行为;以言施事行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所实施的行为,如命令、提议、许诺、威胁、感谢等;以言取效行为是对听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实际上话语的表意是它的字面意义;话语的施事是话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话语的取效是表意对话语接受者产生的相应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分析了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教师言语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学生言语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最后给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强调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更深入地探讨言语行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教师言语行为, 学生言语行为, 教学效果, 重要性,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探究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功能。
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我们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规律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行为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过去,许多研究都集中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上,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关注并不够多。
随着教育领域对教学理念和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对于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研究言语行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互动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摘要:通过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舍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奥斯汀认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即已言成事。
他认为研究的语言行为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是单词和句子,而是通过两者或者是两者的结合所完成的行为。
舍尔除了赞同奥斯汀的观点,也完善了该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在此基础上,还有舍尔的简介言语行为。
此理论说明并且体现了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舍尔;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在其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提出的,他认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即已言成事。
同时他认为言语行为不是单一的,同一句话可以完成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舍尔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同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另外,舍尔将其分为归约性言语行为和非归约性言语行为。
该理论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及其起源现代学家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互动的时候,以实现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如询问、请求、命令、警告、道歉、祝贺、赞叹、感谢等),这些实际上也是完成一种行为,这些行为均可以被称为是言语行为,即以言成事。
例如,当顾客去商场买衣服的时候,顾客问销售员这件衣服多少钱,销售人员进行回答,然后顾客接下来又用手指了指另一件衣服,此时销售人员同样也说出了那件衣服的价格。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发出一种询问。
说出“问衣服价格”是一种行为,这是言语行为,用“手指衣服”也是一种行为,这是动作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
20世纪30年代,在逻辑学领域盛行逻辑实证主义。
该学说认为:“除非一个句子至少在原则上可以实证(即验证他的真假),严格地说它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这是一只会设计程序的鸟”“他是第一个吃西瓜的人”这些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句子,因为它们从逻辑角度看均属于空集。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一、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即言语行为。
1.理论背景: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的反思。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2.理论核心:乔姆斯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表达性行为、施为性行为和认知性行为。
这一分类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的分类1.表达性行为:指通过言语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意图,如陈述事实、表达意见等。
2.施为性行为:指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3.认知性行为:指通过言语交流获取或传递信息,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1.教育领域: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治疗师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患者的沟通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社会交往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沟通场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语言的特性,可能导致理论在其他语言中的应用产生偏差。
2.实践应用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以适应不同语境和个体需求,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1.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举例说明.doc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言语行为理论举例说明摘要: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Austin提出该理论以来,已经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众多专家、学者先后对其合理性、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大量考究。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广告语、言语篇分析和外语教学。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以言行事;应用作者简介:马娜娜,1986年7月出生,汉族,河北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2Ⅰ、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作为兄弟学科的语言学和翻译学,语言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深化翻译研究,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论述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正确领会原作者的动机意图,并力求在译文中对等地传达这种动机与客观效果,以使接受者对于原作与译作信息的接受是一致的。
以下是《红楼梦》中选段的翻译: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
…The courtyard was silent as she entered it. Not a bir d’s cheep was to be heard. --Hawkes译…To her surprise, his courtyard was utterly quiet.──杨宪益夫妇译翻译时,译者要在充分领会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之上,即理解“施为性言语行为”的话语,并结合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把文化差异影响降到最小,再加以翻译策略,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信息及其文化语境。
根据Hawkes的译文,可以推断:虽听不到声音,但是院子里是有鸟儿的。
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却丝毫未提到鸟儿,但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原作信息:周围一片寂静。
“鸦雀”是不存在的,是虚的,因此可以在译文中省略掉。
字面意思传达的往往并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结合真实语境去辨别原文的隐形意义及其重要。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综述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根底上开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hatzhe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答复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表达了“言〞那么“行〞这样的语言观。
1.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根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
奥斯汀在此根底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性(n-stative)和施为性(perf}ative)话语。
表述性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施为性话语那么具有行事能力,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可以表达许诺、抱歉、指责、感谢、祝贺等。
例如:ivisitherneanth.它的意思并不是“我〞现在去拜访她,而是陈述“我每月去拜访她一次〞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它是表述性话语。
而iad-visehinttgiveuptrying.这句话不是要陈述“劝告〞这件事,而是说话人“我〞在说话的过程中实施了“劝告〞这个行为,所以它是施为性话语。
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表述性话语是描写某一事件的过程或状态,因而有真假之分。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以及其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中叶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以来,已成为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系统回顾言语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从奥斯汀的初始构想到塞尔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其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大分类: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本文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是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过程。
该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由其学生塞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时,不仅是在传递信息,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是直接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询问、建议、警告等。
这种通过语言实施的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本身,即字面上的语言行为,如陈述、疑问、感叹等。
言外行为则是说话者通过言语所实施的行为,如请求、命令、道歉等,这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部分。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对听者、说话者或双方关系产生的影响,如信息的传递、行为的改变、关系的建立或破裂等。
言语行为理论还提出了“合适条件”和“真诚条件”两个重要概念。
合适条件指的是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条件,如请求行为的合适条件包括请求者具有请求的权利,被请求者有能力执行请求等。
真诚条件则是指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内在心理条件,如承诺行为的真诚条件包括说话者真心愿意遵守承诺等。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研究。通过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进 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言语行 为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
应用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语言教 育、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这种应用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 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高其对语 言使用的指导意义。
人物塑造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 外之意和性格特点。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01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挑战。
交际策略
02
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和技巧,有助于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文化性
言语行为具有文化性,它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关 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01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言语
行为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拓展到非口语交际
02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拓展到非
口语交际领域,以更全面地描述人类交流的本质。
发展评估工具
03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开发新的评估工具,以更准确地
评估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电子媒介言语
电子媒介言语是指通过电子媒介方 式表达的言语行为,例如电话、短 信、社交媒体等,它具有便捷性和 实时性。
01言语行为理论评述
言语行为理论评述申开敏 (昭通师专外语系,云南昭通 657000)一、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Saussure,1857-1913)指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而首先提出语言使用问题并进行认真研究的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他在《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是一种行动。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言语取效不仅是文字句法的语义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语用问题。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来源于以下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
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
奥斯汀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顾芸英,1986),也有学者把它们称作话语行为(或说话行为)即以言指事、语现行动(或施事行为)即以言行事、语导行动(或取效行为)即以言成事。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通过协定的步骤与协定的力而取得效果,所以言外行为是协定的(conventional)(王正元,1996)。
而言后行为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因此是不确定的。
由于“言内行为”属于语言体系的范围,“言后行为”本身又不是语言行动,而且听者的反应也不是一个语言过程,而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语言学家过去不大讨论“言后行为”,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只是最近,一些学者才将语言问题与认知心理相结合,写出了颇具价值的文章,从而拓宽了语言的研究领域。
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即,判定语、裁定语、承诺语、阐述语和行为语(behabitives)。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探讨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探讨[摘要] 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本文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评述了奥斯汀和塞尔对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阐释,重点探讨了这些必备条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言语行为英语教学间接言语行为语用学首先提出语言使用问题并进行认真研究的是英国哲学家J.L.Austin。
他在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就是一种行动。
Austin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即,判定语(verdictives)、裁定语(exercitives)、承诺语(commissives)、阐述语(expositives)和行为语(behabitives)。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学论述。
其中美国哲学家J.R. Searle的影响最大,他将言语系统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正是通过他的努力,才使言语行为理论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问句不是疑问的情况比比皆是。
有时候,发话者说出一句话,借此表示该句字面意思,但同时又表达字面之外的其他意思,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
如:“Can you give me the book?”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natural meaning,or sentence meaning)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implied meaning,meaning-nn,utterance-meaning or speaker-meaning)则往往是请求。
该请求是以询问形式发出的,但还要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
语用学就是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尤其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的理解和表达。
浅析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浅析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实际交际场景的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
一、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它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对话是语言行为的基本形式,言语行为具有语境依存、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等特点。
运用这一理论进行英语口语教学可以更加贴近实际语言使用,并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交际的原则和规律。
二、教学内容1.交际功能:注重培养学生日常交际和实际交际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句型。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问候、介绍、请求、道歉、邀请等交际行为。
2.语用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和含义,例如语气、语调、谚语、成语等。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真实对话材料,掌握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应用。
3.沟通技巧: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策略和交际技巧,如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回应技巧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训练学生在真实交际中的应对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对话模型:将真实的对话材料纳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演示对话,并让学生模仿和练习。
通过观察和模仿,学生能够提高实际交际的能力。
2.任务驱动:设计具有明确交际目的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让学生扮演旅游中的导游和游客,进行对话实践。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实际交际情境中,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应对能力。
教师可以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提供反馈和建议。
4.社交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社交讨论,让他们通过互动交流,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和自信心。
教师可以设定话题,引导讨论,同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注重交际功能、语用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培养,结合对话模型、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和社交讨论等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熟悉、掌握和应用英语口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郭亭亭(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发展,重点讨论言语行为理论对当代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意义,及其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局限。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对语言意义的追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在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之前,对意义的研究仍局限于语义学的范畴,“它研究句子和词语本身的意义,研究命题的真值条件。
因此,语言学研究的意义是句子的认知意义,是不受语境影响的意义”(何自然,1996)。
经过长期的研究总结,奥斯汀在其论著《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彻底推翻了以逻辑——语义的真值性为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观点。
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该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语言理论实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原因有两点:第一,句子形式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想了解某句话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说话者通过这句话所完成的整个行为;第二,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把句子看成言语行为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为解决一些哲学上的争论提供依据。
他引入了另一对概念来对陈述句分类,即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表述句是用来说明、报告或描绘事物的句子,而施为句则是用来完成某种行为的。
施为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它们并不“描述”、“报告”或“说明”任何事物,它们不存在真假问题;二是说这句话本身构成了一个行为。
但是,后来奥斯汀意识到这种叙述句/施为句之分并不科学,因为说一句话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行为。
叙述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施为句。
在此基础上,奥斯汀又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力求使言语行为理论具有更为普遍的涵盖性。
他认为,所有句子都可以被看作为施为句,而每一个施为句都包含着三种言语行为:(1)发话行为(locutionary act),运用发音器官,发出一定意义的声音的行为;(2)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在发话行为的同时,表明说话的意图,即“表达”行为,包括言外之意;(3)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指说话行为或行事行为在听者身上产生的某种效果。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 键词] 语言哲学; 言游戏说 ; 关 语 言语 行 为理 论 [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研 究规 划基 金 项 目( 号 :1 3 4 l 9 。 基 编 1 Y A7O 1 ) [ 者 简 介 ] 纪 燕 (9 9 ) 女 , 苏 科 技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讲 师 , 要 从 事 系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研 究 。 作 17一 , 江 主
V o124 N o. . 01
Jn 2 1 a .O 2
口 中外 语 言 学 研 究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纪 燕
( 江苏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镇 江 2 2 0 ) 江 10 3
[ 摘 要 ] 二 十 世 纪初 西 方 哲 学发 生 了“ 言 转 向” 产 生 语 言 哲 学 。作 为 语 言 哲 学 的奠 基 人 , 特 根 斯 坦 的语 言 语 ①, 维
第2 4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月
长 春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 u n lo a g hu iest fTe h oo y S ca in e iin) o r a fCh n c n Unv r i o c n lg ( o il e csEdto y Sc
深 刻 揭 示 了人 类 语 言 的根 本 功 能 , 用词 做 事 、 言 取 效 , 即 以 阐释 了 人 、 言 和 世 界 之 间 的 辩 证 关 系 , 语 言 哲 学 研 究 的 转 向起 语 对
到 了推 动 作 用 。在 奥 斯 汀 的基 础 上 , 尔尽 可 能全 面地 分 析 言 语 行 为 与 语 言 意 义 的 共 生 性 和 规 约 性 , 也 正 是 构 成 “ 事 理 塞 这 行 论” 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 哲 从 思 想 启 蒙 , 建 构 理 论 雏 形 , 到 理 论 的 诞 生 乃 至 逐 步 发 展 , 语 行 为 理 论 历 经 了漫 长 的 发 展 过 程 , 终 能 够 深 刻 地 阐 到 再 言 最 释“ 人类 一 语 言 世 界 ” 元 辩 证 关 系 。本 文从 言语 行 为 理 论 的 发 展 轨 迹 及 主 要 思 想 、 国 内 的 研 究 与 应 用 及 主 展 开 论 述 。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势的驱动下,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日愈频繁。
跨文化交际活动大致可以分成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形式。
非言语交际主要是指通过除了语言之外的形式进行的信息交流。
与借助于图形、旗语、手势等手段进行的非言语交际相比,言语交际在整个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言语交际主要依靠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因此言语成为了整个活动中的核心。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许多话语并不传递信息,而是相当于“行为”。
因此,对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研究可以转换成对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并结合相关语境等语用因素对言语交际进行理解。
这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的文化含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言语行为论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正确把握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对确保交际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需要我们准确地体会和分析言语行为。
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言语行为,运用其理论指导我们的交际实践。
深入研究语言交际行为对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尝试从语言哲学视角对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并剖析和探索西方语言哲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指导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全面正确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了解理论框架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准确把握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内涵是将其运用于指导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言语行为论的哲学基础和发展历程,其次是理解其系统的理论构架。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是在哲学家对语言行为关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在此过程中日趋成熟的。
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 6-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从ESP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中的研究综述兰州交通大学/毛艳一、引言对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SAT)的研究已成为语用学研究中的一种趋势,因近年来英语作为中介语言已然成为了不同母语者间的交流语,这使得英语教学显得愈加重要。
此外,随着言语行为理论不断发展,它已成为语用学的重要话题,而且被视为语用学的一个基础理论。
本文旨在回顾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中的研究。
同时,近年来有关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以及实验工具都将被做一讨论。
1.言语行为理论。
在日常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以言行事,或是通过言语来暗示某些事。
在这种情况下,Austin(1962) 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SAT)。
随后,Searle(1969) 又使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自1969年以来,言语行为理论的影响力已不仅局限在哲学领域,而且也波及到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理论,以及其他的众多学科中。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者意在建立起一种系统的、哲学的,可以解释语言的普遍实质性的理论,但是却失败了。
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对逻辑与哲学的探索,最终却发展成为了语言学中的理论。
尽管该理论旨在(也只局限于)分析交流过程中对话双方的话语,但它也为语言研究提出了许多意见。
该理论揭示了之前的研究所忽略的语言交流活动中的特点与规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当语用学开始转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言语行为理论毫无疑问地成了该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准则是:人类交流活动中的最小单元不是句子或其它的语言表达形式,而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特们的自尊心也需要养分,忘了给他们亲切的褒奖。
亲切的褒奖如同夜空的星星,会发出美好的光辉。
何不让它成为我们精神上的食粮呢?”真诚的赞赏正是许多伟人用人成功的秘诀。
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拥有成就感时也应该懂得表扬学生,不断为他们提高精神的食粮,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即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2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正式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之后,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
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79到1989年为理论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从1990年至今为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也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本文以2002-2011这10年来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共检索到2002-2011年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40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4篇,主要是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
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2002-2011十年来中国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一、对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研究简述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应用研究涉及到真值理论、关联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等哲学理论。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哲学理论的联系,揭示了一个言语行为无处不在的哲学世界。
罗伊娜(2009)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一文中以真值理论、真诚性为基本参数,阐述了“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重要命题。
贺春英(2009)在《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建构》中结合哈贝马斯的哲学著作《交往行为理论》,把言语行为中的意向行为作为表示说话人目的意向的主观意义予以考察。
表明语言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对人及人的世界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提升语言学研究工作的高度和深度。
曹若男(2011)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梳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自诞生之初到后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整理归纳,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对探索“人类—语言—世界”三元关系的巨大作用,论证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种种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称:认知心理学*名:**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
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
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
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
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
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三类。
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 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
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
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 断言类( asser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 。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
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
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
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为是规约性的,他关于施事行为是规约性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
奥斯汀把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等同于对施事动词的分类。
他只是假定这两者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并不是客观事实。
如“announce”(公布)是一个施事动词,但不代表一种施事行为,只表明做某一施事行为的方式。
而且分类的各个类内部内容庞杂混乱。
如表态行为类就包括了感谢、道歉、赞扬、祝贺、怜悯等等,纷繁混杂。
另外一点是奥斯汀犯了行为等于效果的概念谬误。
顾曰国(1994)说要判断说者是否做了某一取效行为不能不考虑他的动机和意向,奥斯汀忽略了这一点。
他认为这种谬误的产生是因为奥斯汀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效果的产生,把话语产生效果解释为因引起果。
[5]孙淑芳(1998)也认为正是因为奥斯汀在对取效行为的概念将行为等同于效果,所以导致后来一些学者对取效行为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6]赵敦华(2001)认为奥斯汀对表达语义行为谈得极少,也没有深入探讨完成语旨行为(即施事行为)与取得语效行为(即取效行为)的关系、意义与句法对完成意旨行为(即施事行为)的限制等问题;认为奥斯汀的思想重区别,不重比较、联系,分析有余,综合不足。
[7]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言语行为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它的应用价值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和学者也着力于开发其应用价值。
言语行为理论被应用在多种文化和语言当中,应用研究的成果相当显著。
下面主要选取我国近几年来,对言语行为理论在多种文化和不同领域中取得的应用成果进行简单的综述。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是语篇语言学的研究焦点!对于语篇分析,胡壮麟认为:“语篇分析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
”[8]黄国文认为:“语篇分析是指对比句子或语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研究语篇中句子排列与衔接和连贯,是一种超句法分析,其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
”[9]不难看出,语篇分析的内容主要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境和体裁!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是脱离语境的句子或话语所实施的单个的行为。
语篇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揭示语言运用的规律和语言的意义。
苗兴伟在《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一文中很好地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篇分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言语行为和语篇分析的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语篇分析又进一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10]。
刘森林运用语篇语用学的方法探讨了“语篇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之间密切的关系”[11]。
这两篇文章都总结性地陈述了语篇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同时由于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境和体裁,故而之后讨论关于语篇和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的文章都呈现具体化的趋势。
即语篇分析内容具体化,不仅是指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而且还意味着语篇体裁的具体化。
陈海庆和张绍杰从语篇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不同层面探讨语篇连贯的问题,提出了“语篇在言语行为不同层面上连贯的有形性、隐形性和无形性的理论模式”[12],用言语行为理论解释语篇连贯就可以从语篇的内外关系、说话人的意图、受话人的认知和反应等方面完整地把握语篇连贯,更好地抓住语篇的实质。
而卞凤莲和裴文斌则从语篇翻译的连贯性角度考察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连贯之间密切的联系,认为“连贯的关键不是其语法成分的线性组合,而是对其中交际意图的揣摩和考量”[13],因此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篇的连贯性,能注重作者意图、隐喻等分析,从而有助于语篇的整体连贯的实现。
至于语篇体裁的具体化是指不总结性地分析语篇与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而是细化要分析的语篇体裁,比较常见的语篇体裁有广告体裁、商务信函、合同体裁等等。
如: 栾吉斌、单军娜从“语篇的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的三个层面讨论了广告语篇的连贯”[14],并结合实例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广告语篇连贯的解释力;蒲琴、李莹将言语行为理论与商务语篇结合起来,“剖析言语行为在国际贸易英语函电中的表现和作用,论证作为言语行为的国际贸易英语函电是如何以言行事的”[15],为商务函电类语篇体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从上述中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的结合越来越具体化,研究也逐渐细化,应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研究翻译学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翻译研究也从研究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等逐渐转向为翻译和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研究。
翻译学和语言学的联系历来就很紧密,很多语言学中的理论都对翻译研究有指导作用。
Basil Hatim & Ian Mason在其著作《语篇与译者》中就系统地分析了各种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示意义,其中言语行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对翻译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近些年对翻译和言语行为结合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中有概述性讨论翻译与言语行为理论的,也有具体的翻译文本、各种学科翻译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分析。
翻译在实践过程中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的,有来自于源语文本方面,也有目标文本方面的,还有文本之外的因素,同时也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而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在目标文本更准确反应源语文本的目的和意图。
因为翻译要看源语文本在语境中的含义,翻译中根据语境辨认原文的言外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字面意义往往不是原作者的真正用意。
作为译者无论采取何种翻译标准,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源语语言中的各种含义恰当地传递给目标读者,而“采用语用翻译视角,争取源语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用等效”[16],可以帮助译者在给定的语境中翻译出源语语言文化方面的含义,当然“为完成这个任务译者不仅需要运用句法、语义、文体等知识,也需要运用语用知识对文本的言外功能进行细致、深人的分析,然后在处理源语文本时才能确保翻译的最佳等效性”[17]。
很多时候,原文和译文的绝对等值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不得不舍弃一些层面的等值,因为“译者的使命就是要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保持最大程度的等值,即表意、行事和取效三种行为的等值”[17],所以在三种言语行为无法同时取得等值的时候,应该舍弃言内行为意义而追求译文与原文在言外行为意义和言后行为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研究翻译,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原文的意图,达到翻译的语用或功能对等,顺利地实现语言交际。
言语行为理论和翻译应用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成果,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司显柱根据“言语行为框架中形式、功能、情景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据此得出的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18],并且根据这一标准分析了同一原文本的三个汉译本的得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