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人教版必修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人教版必修1)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区分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2.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和方向。

掌握测量重力的方法,知道重心的概念和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3.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作用。

【学习过程】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问题情境](1)守门员踢出足球,足球由静止射向对方.(2)守门员扑住将要入网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3)守门员将球封堵出去,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4)用手拉弹簧,弹簧变长.上面所列举的物理过程是怎样产生的呢?[要点提炼](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__________,称做力.(2)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3)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②使物体产生形变.(4)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5)力的分类:力通常按性质和效果两种方式分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核力、电磁力等.②根据力的效果命名:如拉力、压力、动力、阻力等.(6)力具有物质性: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离开了物体谈不上有力的作用,所以,力不能离开________而存在.[问题延伸]是否只有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呢?2.力的表示力的表示有两种方法:(1)力的示意图:只标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①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二、重力和重心1.重力[问题情境]干枯的树叶能够飘落地面;崩塌的山体,轰然而下;掷出的铅球落向地面;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你能对这些自然现象和现实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吗?[要点提炼]对重力的理解(1)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一般____________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大小:由于G=mg,在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物体的重力与其_________无关.(3)方向:重力的方向始终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说成“垂直于水平面向下”.(4)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为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以在物体外.(5)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2.重心(1)重心是重力的________ 作用点,并非物体的全部重力都作用于重心.(2)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一个圆形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铜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3)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放置状态及________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的质量分布或________发生变化时,其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也发生变化.(4)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对形状不规则的薄物体,可用支撑法或________法来确定其重心.【典型例题】例1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变式训练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C.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D.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是有先后的例2如图所示,叠放的物体A、B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物体A对物体B的压力是10 N,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和示意图.例3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变式训练2下列有关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B.物体的质量与它所受的重力成正比C.物体的质量是恒定的,物体的重力是可以变化的D.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方向都相同例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C.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D.物体的重心有可能不在物体上【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先由施力物体产生,后被受力物体接受B.力有时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C.有受力物体就一定有施力物体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作用力2.关于重力,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B.在空中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D.抛出去的物体总会落向地面,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3.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最大的部分B.因为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C.物体升高或降低,重心相对于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D.如果物体有对称中心,则该对称中心就是重心4.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5.画出下列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g取10 N/kg)(1)自高空下落的质量是60 kg的跳伞运动员;(2)重1 N的飞行着的子弹;(3)体重700 N,正沿坡度为15°的山坡下滑的滑雪运动员;(4)质量为2 t的竖直向上飞行的火箭。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4. 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知道地球引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解释重力的产生原因。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3. 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质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质量为零,重力也为零。

6. 地球引力:介绍地球引力的概念,解释地球引力对人类和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地球引力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引入地球引力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重力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知识点。

2.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杆、质量不同的物体。

3. 实例图片: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片。

4. 计算练习题:涉及重力计算和重力与质量关系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3. 实验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

5. 公式讲解: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主体:课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授课人姓名年级高一学号授课时间课型新课讲授课时 2 实践学校高级中学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力、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部分,是高中物理中力学内容的开篇。

由于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已经接触过重力以及力的概念,而本节课的学习又对后面力的分析和牛顿定律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用两课时来学习。

其中力这部分知识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包括力的图示以及力的示意图等简单内容,放在第一课时;而重力部分包括对重力概念的建立,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等,内容较多,放在第二课时独立学习;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这一部分内容简单且非重点内容,放在第一课时。

通过本节课要让同学们学会用物理知识对力及其在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

学情分析本节课讲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物理学习有兴趣,喜欢探索新事物,学习主动性高,但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要配合形象感性的认识以辅助学习。

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已经对力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与他们习惯用形象思维思考身边事物的习惯相悖,要加大力度帮助他们建立对概念的正确认识。

通过平时对学生课上和自习情况的观察,我所教授的学生总体学习热情高,大部分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与交流能力,有少数同学基础较差,但学习态度也很认真,课堂上善于对掌握不好的内容进行发问。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耐心解答,关注全体同学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能作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了解重力的定义, 能够区分重力与万有引力,知道二者的关系。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力的性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金沙一中钟远平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执教:金沙一中钟远平【教材分析】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使物体发生了形迹,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入了力的概念及力的图示方法,接着又引出了重力及重心等概念,在重力的基础上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介绍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

本节内容提出了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图示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即研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1、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

2、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执教:金沙一中钟远平【教材分析】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使物体发生了形迹,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入了力的概念及力的图示方法,接着又引出了重力及重心等概念,在重力的基础上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介绍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设计

力 物体的平衡(1)——力 重力 弹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的效果:(2)力的相互性: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大,反向,作用于同一直线上; 比较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例1: 解释拔河比赛胜负的原因二、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不同于万有引力,一般略小于万有引力。

(2) 大小:G=mg 需注意:①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跟地球上位置有关,两极 赤道②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 。

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大小 。

(3)重心: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可看作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重心。

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跟物体质量分布有关,不一定在物体内部。

形状规则、质量均匀的几何体,重心在几何中心。

三、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① 产生条件: ② 用假设法判断有无弹力 以下接触面均光滑,分析小球受力③弹力的方向:面与面、点与面接触的弹力垂直于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绳子的弹力方向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弹簧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形变量x成正比 f=kx例2. 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性质 是否同时存在消失作用物体效果作用力 反作用力平衡力的轻弹簧连结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2001年湖北省卷)A B. C. D.例3.(2004年高考)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 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 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 的拉力作用 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 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 1、L 2、L 3、L 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A .L 2> L 1 B 。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我校是市直属中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能力较强。

他们积极向上,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求知欲强,自学能力强,但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需要锻炼。

本节课讲授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力学基础知识,但经历了一段时间已有些遗忘,通过问答式教学,学生举例,更容易引出这段知识的记忆。

在此基础上,进行悬挂法分组实验,力的图示作图练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后面高中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媒体(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帮助自己自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

二、学习内容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重点之一: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学生观看视频,一起玩掰腕子游戏来感受力,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本节课开篇实例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接着又引出了重力概念,运用等效替代法引出重心概念,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然后进行分组试验“悬挂法找重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技能和自学课本的能力。

接着以重力为例,学习力的作图。

由浅入深从初中已学的力的示意图法入手过渡到学习力的图示法作图,从学生边学边练,到自主练习,最后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练习反馈及纠错使学生彻底掌握。

在重力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利用网路资源来了解四种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知道力的性质。

2.知道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力的测量工具。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力教学案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力教学案

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找形状不规则且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

【自主学习】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来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3、在物理学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以及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之间的,称为力。

力的三要素是。

4、力的矢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5、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区别是。

6、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

重心在几何中心。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关。

7、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是、、、。

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即原子核的大小。

【合作探究】一、力 1.力的概念讨论:例 1.用手拉弹簧时,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你在拉弹簧的同时,弹簧对手是不是也有“拉力”?此时的受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两个力的方向如何?2.力的特征(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无论是什么物体,它都要受到力的作用;而只要有力的存在,就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效果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物体的变化即物体速度的变化.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方向发生变化,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②物体的变化.当我们用手压锯条的时候,锯条变弯,我们就说锯条发生了形状的变化.(3)力存在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我们将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力的性:力是量,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往往不同.所以,要把一个力完整地表示出来,既要说明力的大小又要说明力的方向.(5)力可以发生突变,既可以瞬间产生,也可以瞬间消失.二、力的图示例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一个箱子受到30N水平向右的推力。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3. 让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4.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2.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应用,物体受力分析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重力知识。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课件,配合图片和动画讲解。

2. 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3. 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重力计算和物体受力分析的练习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评价学生对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悬挂的物体,引出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5.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作用2. 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4. 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公式法,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什么?b.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有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a. 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b. 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讲解公式中的各符号含义。

c.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 实例分析:a. 分析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天平等。

b.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实验环节:a. 讲解实验目的:测量重力加速度。

b.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c.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存在。

5.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的重力概念、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b. 强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a. 请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复习本节课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

2. 评估内容:重力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作用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重力实验器材、质量测量工具、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地球引力作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力现象。

2. 探究重力:2.1 学生分组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学习重力计算:3.1 教师介绍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含义。

3.2 学生运用公式计算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进行交流分享。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4.1 学生进行质量测量实验,观察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5. 巩固与应用:5.1 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5.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6.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8.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9. 课程拓展:9.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交通等。

9.2 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重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0. 教学评价:10.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力、重力,其核心是力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力的表示法、重力的三要素,,理解它关键就是弄清楚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图示及力的示意图、还有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大小、方向以及作用点的问题,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了力的概念并具备一些关于力的生活常识,,本节课的内容力的概念的理解、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产生、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等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整个力学部分有必要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着作为一种基本语言的地位,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力的概念的理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分类、重力的产生、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几个主要问题,所以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分析例子,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与解析】1.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学会重力大小的计算和测量方法;(4)理解重心概念,知道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5)了解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概念;(6)理解悬挂法测重心位置的原理;2.目标解析(1)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就是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并能掌握;(2)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是指理解力具有物质性、相互性、矢量性、独立性,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3)知道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学会重力大小的计算和测量方法就是指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重力的计算公式:G=mg(g的取值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有关);(4)理解重心概念,知道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就是指我们通过平衡等效把物体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5)了解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概念就是指简单知道一下这四种相互作用(6)理解悬挂法测重心位置的原理就是指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这条重要性质,利用绳子的拉力等于重力,方向相反确定重力的作用线,线与线的交点位置确定重心位置。

高中物理: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学习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51回答下列问题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来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3、在物理学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以及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之间的,称为力。

力的三要素是。

4、力的矢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5、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

6、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

重心在几何中心。

7、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表现。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_。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力和力的图示做一做: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如何画力的示意图?探究活动二:重力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 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哪?探究活动三、重心的理解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例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用线竖直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一定通过重心C.一砖块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在砖内的位置不变D.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时,其重心在体内位置不变练习:一根密度和粗细均匀的直铜棒,它的重心在何处?水平放置、竖直放置和倾斜放置时,它的重心位置是否相同?为什么?如果把直铜棒变成弧形,它的重心位置是否改变?为什么?拓展探究:1、若气球下挂一重物,沿与水平面成45°角的方向斜向上匀速上升,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从力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的角度,分析气球和重物整体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重力、浮力、水平方向的风力B.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C.受重力、浮力、斜向上的冲力D.受重力、浮力、风力、斜向上的冲力【达标测评】: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物体的各部分中,只有重心处受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武威第五中学韩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和施力物(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离(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2、过程目标: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物理有用、有趣,领悟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1、力的概念 2、重力的三要素难点:1、认识力的相互作用2、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学准备:课件(1)“嫦娥一号”升空的录像片断(2)常见几种力的生活表象实例(3)重力作用效果的表象实例(4)自然界(宇→宏→微)力的作用效果表象实例(5)g值随高度变化的数据表格和g值随纬度变化的表格器材:细线磁体小铁块教学过程一、引题(2分)播放“嫦娥一号”升空录像片断提问:对现代科技先赞叹颂扬的同时,不仅要想为什么要用运载火箭才能够将“嫦娥”升空是谁将“嫦娥”举上天空点题:本章开始我们就来究其中知识—力。

二、授新(一)认识力的有关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1)从力的作用效果发现力的存在(3分)播放运动场景片断A:足球场上,传球、罚顶球,球滚出场外并停下B:球拍击羽毛球跳板跳水观察发现:球,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球拍、跳板形状改变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物体产生形变分析归纳: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感受力的相互性(2分)动手做“手压橡皮擦”或“手拉橡皮筋”或“手变钢尺”观察体会:物体发生形变(受力)手也产生形变并感受到手有受力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巩固深化力的认识(7)分A:举出具体实例来说明力是物休间的相互作用B:判断下列说法是正误,并说明理由(a)演示:手拿磁体吸引铁块,把铁块吸引过来,所以铁块受吸引力,而磁体不受铁块的吸引,(暂停由学生讨论)再用细线悬吊上磁体吸引铁块。

示范教案(1__重力__基本相互作用)

示范教案(1__重力__基本相互作用)

示范教案(1__重力__基本相互作用)第一篇:示范教案(1__重力__基本相互作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整体设计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的读数,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同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课前准备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图3-1-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合作交流】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问题,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2.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 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图3-1-2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图3-1-3图3-1-4图3-1-5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合作探究】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2.重力的三要素A.大小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B.方向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C.作用点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图3-1-6图3-1-7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图3-1-6、3-1-7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规则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课堂训练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答案:CD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图3-1-8(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布置作业1.教材第54页“问题与练习”2、3题.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工具,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板书设计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力和力的图示⎪重⎪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形状改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二,重力⎪基⎪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本⎨2.重力的三要素相⎪大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也可以利用G=mg求解⎪互⎪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焦点用⎪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活动与探究课题: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步骤:1.选择器材,组装并进行试验;反复尝试,直到试验成功;2.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材料和数据等,注意成功与失败的数据对比.结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习题详解1.解答:(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抛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2.解答:首先画出各个物体的重力,再画出力的图示,如图3-1-9所示.图3-1-93.解答:是位于同一点.设计点评本节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共同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或引导或置疑,或探究或交流讨论,或实物或影片展示,总之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知识感知,进而通过知识运用以提高能力、深化所学. 第二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二、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1课时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观察足球场上运动员们踢球、传球以及守门员接球的动作。

教师:同学们说说运动员的这几个动作中,足球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1答:踢球是足球由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

生2答:守门员接球是足球由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

生3答:传球是足球运动方向的改变。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哪个物理量来表示的?生答:速度。

教师:所以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是,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再看看之前运动员踢球的几个动作,也可以看到,运动状态的变化有三种: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生答: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

教师:那么,这种运动状态的改变,我们就归因为‘力’的作用。

2、新课教学所以,从我们对足球的运动状态以及松枝的弯曲我们就可以得到力的定义了。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来总结一下力的定义?生答:力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_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文字描述法,如物体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50N的力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例题]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选定标度.(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课堂训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如图,AB代表两手指,将一铅笔C放在两手指上,逐渐靠拢到最近,就可以粗略确定铅笔C的重心。

2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课堂训练]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CBA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

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分析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

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

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

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

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

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

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

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

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

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理解物体的重力为什么可以集中在重心及重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

通过学生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猜想、讨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统一的意识(三)情感目标1、由神七事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科学态度和思想,以及探索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四)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渗透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教育,使学生体会图像处理问题的方法。

2、学生通过思考探讨并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课堂评价【教法】诱思探究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电脑投影机、铁架台、几个形状各异(有的有洞)的纸板、橡皮泥、直尺、彩笔、小球三、教学对象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列举大量的,足够的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或者把有关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鲜明的用实验展示出来,给学生看或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思维。

再者,学生在学习中相关知识的遗忘,将直接影响本节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在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时,力的概念和力的图示、示意图是研究重力的理论依据,倘若学生遗忘了这些知识点,就不利于学生学习与研究,教学中要让学生回忆、复述。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上,往往不会感到特别困难,但要运用起来,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知识,不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

四、教学设计说明教学内容说明: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节课主要介绍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的知识和力的统一史。

通过此文会找重心和分析重心的变化,会解释、解决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和具有初步的统一的思想。

教学设计理念: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明确提出的“学生主体”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思想及理性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方法。

用视频的形式引人和练习、展示资料,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同时学习,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推理、归纳、总结并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达到加强重点、克服难点的目的。

利用练习测评和资料展示以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加强科学思想教育。

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知识的形成都应该由实验得出,还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

充分利用学生实验,既攻克难关,又锻炼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实验应用分析引课出示影片剪辑并诱导:为什么飞船上的物体不下落而地球上的物体会下落?观看影片并思考、讨论、回答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提出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思考并讨论、回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发言重力归纳总结得出重力产生的原因:(1)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同质量的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和高度,受到的重力可能不同):G=mg g=9.82/sm, g的取值通常是9.8粗略计算时可取102/sm学生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思考、讨论并动手验证、回答锻炼学生由形象到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问题: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向哪?思考,猜想、关键的知识要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使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老师适时诱导,答疑解惑:此时重力不垂直斜面,还是竖直向下,但垂直水平面动手验证,得出结论自己辨析,可鼓励学生用其他不同的话表诉概念,加深理解老师启发学生做出总结:竖直向下的方向与接触面无关找出关键锻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画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图示及示意图有何区别?回忆,辨析知识再现巩固,为以后的画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重心重力的作用点怎么找?思考,讨论、动手实验得出结论难点的突破方法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结论:1、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可认为集中于某一点,这一点叫重心2.重心①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

思考,讨论、动手实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使学生学以致用。

物体的重心是确定的吗?②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思考,讨论、动手实验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生活中有重力知识的应用吗?如何检查一个物体是否放平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使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生活中的力很多,都有什么作用?它们有没有相同点?可不可以分类?学生看书总结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六、特色与评价1、 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以观察、交流、讨论为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2、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彼此之间的讨论、交流,建立一种和谐、友好、团结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助、互相促进的学习关系。

3、 本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建议1、 要重视课题的“引入”及诱导、力的统一史的介绍及查阅资料的作业设置,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求知欲,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 要注重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有所发现,有所猜想。

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过程和结果,而应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来分析讨论探究过程及结果。

3、 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由于有教学时间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既要能放得开,又要能收得回。

4、 合理处理本节的难点与重点。

掌握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同时要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而对于本节的难点,则要通过思考,猜想、动手验证分析,同时也要运用“等效替换”的思想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效果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方法。

2.)本节课教学过程独辟蹊径,有以下创新亮点:以神七打头,增强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学生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推理、设计创新等能力,同时结论的得出是直接的,降低了难度,起了巩固重点又克服难点的教学效果;力的统一史的介绍,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作业的新颖设置,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