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内容标准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1)知道郑和下西洋。(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2、能力培养:(1)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2)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人数、船队规模、贸易交换、作用)。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的认识。
重点:明代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我国远洋航海的能力,显示了我国造船航海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些内容不仅
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
艰难的精神。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板书设计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二、概况
时间:1405-1433年
次数:7次
航线: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规模:规模巨大
三、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每一节课前5分钟,学生进行讲故事。
第二环节:课前提问,小组挑战时间,主要是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第三环节:教授新课
明代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郑和下西
洋就发生于这一历史时期。
学生介绍郑和的资料,如:郑和,原名马文和,小名叫三保,回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亲自到过麦加朝圣。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如何辛苦,如何遇险,又如何高兴等等,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年轻的郑和,听后无比兴奋。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熏陶下,对异域殊方的情调,好怪猎奇的思想早已有准备。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跳出这狭窄的家庭,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的儿童之一。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16岁时,被选为燕王朱棣的贴身侍卫。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马三保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讲清西洋的地理概念。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年共28年里,郑和7次下西洋。郑和的基本航线,是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和镇)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的远航,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远航时,百艘船舰竞相出发,场面壮观。郑和的船只,包括了宝船、坐船、战船、马船、水船、粮船等,按照一定的队形出发。
展示上面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结果,从而得出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的结论。
让学生猜想: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如危险、趣事等)?学生讲述,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如:永乐四年(1406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它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播放郑和下西洋情景再现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下西洋的情景。
郑和每到一国,就向该地国王、酋长赠送珍贵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因而受到所到国家的普遍欢迎。
展示《榜葛剌进麒麟图》。榜葛剌(今孟加拉),是郑和每次远航时必经之地,与明朝往来密切。在古代中国,人们把龙、风凰、麒麟等作为祥瑞动物,但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后来有人把热带地方的长颈鹿也称为麒麟。榜葛剌分别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正统三年(1438年)两次派使臣来中国贡献麒麟,当时著名书画家沈度将这一盛况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展示跟郑和下西洋相关的邮票。重点介绍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中国所发行的4张邮票:(1)“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画面上,一位谦和、英武的壮年宦官,头戴内使乌纱,袍绣金色坐蟒,手持一卷航海图,目光射向远方,背后是风云变幻
的大海波涛,衬托了这位伟大航海家的风姿。(2)“和平的使者”。画面为郑和古里之行。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曾经到过印度不少地方,如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柯枝(今印度柯钦)、小葛兰(今印度奎隆)、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和阿枝巴丹、甘巴里)等地。画面展现了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欢迎的场面。画面舞蹈采用了印度古典舞蹈“波罗多”舞,背景是印度的古建筑和船队。(3)“贸易与文化交流”。画面选择了与阿丹通商的情形。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达属于阿拉伯地区的有“祖法儿”、“阿丹”、“尺方”等国。邮票设计者参考了日本出版的《阿拉伯帝国遗产》,因而邮票画面的建筑、服装、道具等都实有所据。为了真实表现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特点,作者甚至在画面的丝绸上也细致地采用了“明代黄地缠枝花缎”的古代图案。(4)“航海史上的壮举”。画面是郑和到达东非的情形。根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属于非洲地区的有十剌哇、竹箭、木骨都东、麻林、剌撒、孙剌等国。这一幅选用了夜景作为背景,皓月当空,祥云瑞霭,一派月明风清的胜景,非洲人民热烈欢迎东方的使者。
引导学生得出下西洋的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带来轰动性的效应,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呢?(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显示了国威、是件大好事。(2)郑和远航,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这也是明成祖好大喜功的具体例证,不值一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看待历史事件。
学生分析:为什么郑和能够成功七下西洋?
教师进行归纳小结:(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2)造船技术发达。(3)航海技术的掌握。(4)指南针的运用。(5)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5)郑和个人的才能,能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第四环节:小结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高潮,它使中国扬威海外,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让我们共同记住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第五环节:进行相关的练习,并适当地进行学法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