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教学课件ppt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大号宝船长 151.8米。宽 61.6米
旗舰100吨, 120吨、100吨 长24.5米,宽6 、50吨 米,其他两舰 50吨,40吨。
明朝的贸易主要来自海上。外国贡使制 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规定如下:
一、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二、对海外诸国朝贡有严格限制。 三、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品。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02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xx2难点:xxxx使制度衰落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xx:提出问题,学生看书,xx共同解决: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三)、xxxx使: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文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传说典故,无论气宇轩昂的兵马俑、波澜依旧得隋朝大运河,还是孟江女的凄婉悲恸哭声,萦绕在耳边的纤夫的号子,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
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
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文化体现在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
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关系,宗族血统,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以亲情、血缘为纽带,延伸到社会,讲究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国自古以来不断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断地修筑长城,闭关自守。
受此影响,中国文化也演变成了保守的陆地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
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
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摘要:一、引言1.中外交流的重要性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丰富中国文化内涵2.促进中国民族文化自信3.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的地位三、中外经济交流的意义1.推动中国经济增长2.提高中国产业结构水平3.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四、中外政治交流的意义1.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关系2.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3.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五、中外科技交流的意义1.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2.提高中国科技水平与国际竞争力3.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六、中外教育交流的意义1.提高中国教育质量与国际化水平2.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3.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七、中外交流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文化差异与观念碰撞2.经济利益与安全风险3.政治体制与价值观念的分歧4.加强沟通与合作,增进互信与了解八、结论1.中外交流对中国的重要意义2.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展望正文: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外交流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经济交流、政治交流、科技交流、教育交流等方面,探讨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展望。
一、引言1.中外交流的重要性中外交流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中外交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逐步崛起,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系统阐述中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分析其在各个领域的积极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文章结构如下: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丰富中国文化内涵中外文化交流促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种外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促进中国民族文化自信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化,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文化交流中,中国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播与弘扬,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这一观点的确有其深刻的道理。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得以互通有无,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探讨为何丝绸之路被视为古代中西方交流的关键通道。
一、经济交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古代中国以丝绸作为主要出口商品,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往西方,从而带动了中西方贸易的发展。
同时,西方也向中国输出了大量的黄金、银器、玛瑙等商品,实现了互利互惠的贸易合作。
这些贸易活动带来了繁荣和富裕,推动了中西方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经过漫长的旅途,东西方人民相互接触、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以及中国的医学、数学、哲学等知识被带到了西方,西方的艺术、音乐、宗教等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
这些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丰富了两个文明的内涵。
三、科技交流丝绸之路为中西方之间的科技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东方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以及西方的农业、冶金等技术在交流中相互传递,不断催生出新的科技成果。
这种科技交流不仅推动了中西方科技的进步,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宗教交流丝绸之路还带动了东西方之间的宗教交流。
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道教、儒教等传统宗教也逐渐传入西方。
宗教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方宗教的多元化与交融。
五、民间交流除了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的交流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中西方民间的交流。
商人、旅行家、学者、艺术家等各类人士在丝绸之路上互相交往,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
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友谊与合作,也推动了中西方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民间交流,中西方之间的隔阂与距离被缩小,促使两个文明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交融。
中国对外交往史
专题七对外交往史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汉朝中外交流: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2、开通丝绸之路;隋唐时进一步向西延伸至西亚、欧洲。
(了解丝3、设西域都护府;绸之路路线及开通历史意义。
)二、唐朝中外交流:(唐朝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王朝,对外交往总体上比较活跃)1、开放性的国际性大都会:长安;2、玄奘西行印度取佛经;3、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4、日本多次派“谴唐使”来华学习交流。
三、元朝中外交流:开放性国际性大都市:大都(今北京)马可·波罗来华四、宋朝时商业繁荣(陆、海丝绸之路非常活跃),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五、明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郑和下西洋:促进明朝与亚非国家(未到达欧洲)经济文化交流;2、外国贡使来华:3、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利玛窦、汤若望)六、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只保留广州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一、建国后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20世纪50 年代的成就: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20世纪90年代: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4.2001年: ①中国加入WTO;②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③促成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二、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①主要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②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日关系史一、古代:日唐朝时日本实行大化改新(646年)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二、近现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
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协同发展
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协同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愈发频繁。
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人们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而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协同发展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
一方面,文化交流为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各国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吸取对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与经验,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例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方借鉴了西方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文化交流还为不同国家开展贸易合作提供了契机。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人们对于异域文化也有了更多兴趣与了解,这进一步提高了对各国产品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合作的拓展。
另一方面,经济合作也推动了文化交流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频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也日益增加,为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例如,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必须了解当地文化与习俗。
这就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而在企业之间的交往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这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协同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文化交流不仅是企业拓展市场的手段,更是加深友谊和增进理解的纽带。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对于异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得到了更广阔的视野。
这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还能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友好的文化交流不仅是合作的基础,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
然而,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协同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是阻碍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
在进行合作前,双方必须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其次,经济合作带来的贸易争端和竞争也可能对文化交流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国际文化的合作
如何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国际文化的合作第一,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适时推出一批有影响的重点文化项目。
比如,配合重大外交举措,安排高水平的文化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选择一些有影响的国家,组织文化年、文化周、文化日等大型综合性活动。
第二,我们将继续与世界各国保持稳定的文化交流关系,政府方面可以继续通过签订文化交流计划来推动项目的执行,政府对民间文化交流将继续给予支持,同时鼓励通过商业渠道将我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第三,做好我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随着马耳他瓦莱塔、法国巴黎、埃及开罗、韩国汉城等地中国文化中心的陆续揭牌运行,文化中心已成为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
计划在今后5至10年在20至25个国家开设中国文化中心。
第四,继续做好一些重点文化品牌的建设和推广。
这几年,春节品牌、国庆品牌等做得比较有声势,在海外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今后将继续做好。
在国内举行的一系列国际文化艺术节,如相约北京、亚洲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吴桥杂技节、广西国际民歌节、武汉国际杂技节等已经成为知名文化品牌,要继续做好这些国际文化活动,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亚洲的文化活动中心和世界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第五,积极参加和举办多边国际文化活动。
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亚欧基金等重要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多边活动的国际舞台,宣传我国和平、发展、合作的对外方针,拓展对外文化工作的领域和空间。
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的多边活动,特别是高层会议,以影响国际文化领域文化方针政策的制定,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如何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
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
浅析“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浅析“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快我国的全球化发展还需借助对外文化交流,利用中外文化交流帮助我国与沿线各个国家建立深厚的友谊,提高政治互信,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提出了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策略,希望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
标签: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意义;路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交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一带一路”是我国为了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
(一)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一带一路”思想有利于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建立深厚的国际友谊,同时也得到了我国人民的普遍拥护,受到了沿线国家人民的大力欢迎。
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世界各国人民深入理解“一带一路”的思想内涵,增强不同国家间人民的相互信任,进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有利于加强国家交流“一带一路”的实施必须同时承认多种文化,是一种和平发展的有效措施,沿线各国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利用文化交流可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实现各个国家健康发展,保证沿线国家借助“一带一路”提高经济等各方面的建设水平。
(三)提升国家形象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利用中外文化交流能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沿线各国,不但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国际文化的稳步前行,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表明了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行中的立场。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文化交流的主要措施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中国需要利用中外文化交流,寻求与其他国家文化的相同之处,将文化交流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帮助沿线各国夯实文化基础,提高沿线各个国家的基础建设水平。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和方式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和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渐增多,其中文化交流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而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并不像今天这么便捷。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方式也常常各具特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和方式。
一、契机1. 经济和商贸交流经济和商贸交流在古代是最常见的文化交流方式之一。
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中西方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逐渐加深。
隋唐时期,唐朝的盛世文化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新鲜艺术品和文化制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同时,唐朝也向外输出了贵重木材、珍贵药材、工艺品等物品,这些都成为拉近两国文化之间距离的纽带。
2. 学术交流古代学术交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汉代时期,汉武帝曾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亚的交通路线,促进了汉朝和中亚地区的学术交流。
唐代的玄奘西行取经更是开创了中国学术交流的新纪元。
西方文化的影响也逐渐传入中国,孔子曾经学习过西方的教育,此外古希腊哲学、医学、数学等也都在汉朝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3. 宗教和信仰交流除了学术和经济文化,宗教和信仰也影响着中外文化交流。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佛教了。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朝廷开始接受印度大乘佛教入华,国姓爷于公元67年传教到洛阳,佛教开始在中国繁衍生息起来,在尊佛敬神的文化传统中,引导了中国文化的转变。
二、方式1. 官方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官方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政府常常通过派遣使节、进行礼品交换等方式,向外输出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纳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郑和七次下西洋,除了进行商贸活动,还向不同国家的君主贡献中国文化,宣扬中国的国威和文化美誉度。
2.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常见形式之一。
不同国家的学术文化互相借鉴,促进了学习和文化发展。
隋唐时期,唐朝的盛世文化吸引了许多外国贵族、士大夫,他们带来的知识、技艺和文化制品,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上课口号:历史使人智慧。
下课口号: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备:娄朋爵审核:杨新幸时间:识记:郑和下西洋时间、意义;意大利传教士立利玛窦;《大清时宪历》。
能力:郑和下西洋路线和意义。
情感:郑和下西洋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重点(考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易错点):传教士来华与《大清时宪历》。
【预习导学】1、郑和下西洋(预习课文,填写下表)2、外国贡使制度:明朝的贸易主要来自,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以后衰落。
(衰落原因:对外国贡品的超值回赐和对贡使所载商货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难以为继)。
3、传教士来华:①目的:在中国传教②概况: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③著名传教士:(1)利马窦: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传教士之一,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2)汤若望:德国人,清朝初年,掌管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课堂测试】1、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 D香料药材2、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时船队没到过的()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3、下列关于明朝对外贸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外贸易主要来自海上 B只有朝贡国家来中国贸易C允许贡使附载商货贸易 D禁止中国一切商品输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二: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航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1)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答:目的:(1)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宣扬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
(2)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什么?答:最根本条件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试论唐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试论唐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摘要唐朝时期,可谓是古代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
本文首先对于唐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相关的概述,然后对于唐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唐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前言在经济文化都相对繁盛的唐朝时期,无论是西方经济文化的流入,还是中原经济文化流出到西方,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进行更是对于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
丝绸之路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一、唐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与形式(一)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唐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的交流、科学技术的交流以及艺术文化的交流。
唐朝时期的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就是唐代的丝绸之路时期。
当时由中原传入西方的物产主要包括了丝绸、纸张和农作物等。
而西方传入中原的物产主要是一些金属器具以及宝石等物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农作物,比如菠菜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入的。
唐朝时期中西科学技术交流也十分频繁。
在这个时期,民间有人前往印度学习制糖的技术,并且将印度甘蔗的种类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也是在唐朝时期,印度的制糖技术在中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此之外,西亚和南亚的医学和天文学领域的内容在中国也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而唐朝的药学、农业生产技术、制陶技术等也位于世界前列,都均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西方的艺术文化在唐朝时期也大量传入,比如宫廷贵人穿胡服、学习西域乐舞等都是最为明显的表现。
从客观角度而言,这些西方艺术文化的传入对于盛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独具艺术魅力的西域舞蹈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唐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使节、互市贸易和朝贡贸易、游牧民族、僧人以及书籍。
使节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外经济合作中的文化交流
中外经济合作中的文化交流第一章:背景介绍中外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合作,其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在经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促进相互理解、沟通和信任的建立,有助于为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外经济合作中的文化交流。
第二章:文化交流对中外经济合作的积极影响1. 促进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这种理解在经济合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文化差异可能成为阻碍经济合作的因素,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不同文化间的误解和矛盾。
通过文化交流,国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俗,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促进合作的深入发展。
2. 推动经济合作的多元化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经济合作的多元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其对经济的需求和推动因素的不同也导致不同的发展需求。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需求和要求,从而使经济合作更灵活多样化。
3. 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文化交流有助于国家在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不同的文化意味着不同的技能和工艺,国家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学习他们所缺少的技能,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这种文化交流富有成效的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国际合作,同时也能够将不同国家间的不同文化和工艺传承下去。
第三章:文化交流在中外经济合作中的应用1. 旅游业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有机结合。
各国之间的旅游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
许多国家依靠旅游业来推动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其他国家旅游,参观著名景点和建筑,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其他国家的认知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因此,旅游业是文化交流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2. 语言学习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别国的文化,加强跨文化交流。
由于语言学习开销较低,许多人选择在自己的国家内学习外语。
助理也学生往往外国语言等在国内学习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跨国交流以增强其文化认知度。
古代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连接了中原地区和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丝绸之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
一、经济交流古代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的贸易通道,中国通过这条通道将丝绸、茶叶、瓷器等优质商品运往西方,同时也从西方带回一些珍宝、香料、玛瑙等商品。
这种贸易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丝绸的出口成为中国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拉动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另外,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也带动了沿线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贸易往来,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种经济交流,各国除了商品贸易外,还进行了技术、农业、医药等方面的交流,改进了各自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交流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随着商品的输出,中国的文化也传播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文化交流方面,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国家的互动非常活跃。
各国之间的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各国文化的发展。
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相互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不仅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沿线国家,也对今天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培养了沿线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意识,为今天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总之,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交流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文化交流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社会进步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化交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借助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杂技等在国际间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前来观赏,为中国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同样,在海外,中国的旅游市场也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其次,文化交流也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发展。
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传播与交流,更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的交融与碰撞。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认知与了解增加,两者的经济合作意愿也得到了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开展贸易活动的壁垒将不断被降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将进一步促进。
例如,中国与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促使中外贸易合作不断扩大,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这些贸易活动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实的动力。
此外,文化交流在社会进步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能够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欣赏彼此的文化差异,消除误解和偏见。
这种互相理解的增进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国际社会,减少甚至消除一些冲突和分歧。
例如,中国的春节传统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春节期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相互学习和体验中国的传统习俗,这也有助于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促进社会进步。
然而,文化交流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差异,文化交流存在着文化冲突和认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内容标准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1)知道郑和下西洋。
(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2、能力培养:(1)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
(2)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人数、船队规模、贸易交换、作用)。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的认识。
重点:明代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
郑和7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我国远洋航海的能力,显示了我国造船航海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这些内容不仅
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
艰难的精神。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板书设计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二、概况
时间:1405-1433年
次数:7次
航线: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规模:规模巨大
三、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每一节课前5分钟,学生进行讲故事。
第二环节:课前提问,小组挑战时间,主要是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第三环节:教授新课
明代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郑和下西
洋就发生于这一历史时期。
学生介绍郑和的资料,如:郑和,原名马文和,小名叫三保,回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亲自到过麦加朝圣。
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如何辛苦,如何遇险,又如何高兴等等,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
年轻的郑和,听后无比兴奋。
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熏陶下,对异域殊方的情调,好怪猎奇的思想早已有准备。
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跳出这狭窄的家庭,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
1385年,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的儿童之一。
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
在他16岁时,被选为燕王朱棣的贴身侍卫。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马三保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
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
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
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讲清西洋的地理概念。
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年共28年里,郑和7次下西洋。
郑和的基本航线,是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和镇)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郑和的远航,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远航时,百艘船舰竞相出发,场面壮观。
郑和的船只,包括了宝船、坐船、战船、马船、水船、粮船等,按照一定的队形出发。
展示上面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结果,从而得出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的结论。
让学生猜想: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如危险、趣事等)?学生讲述,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如:永乐四年(1406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它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播放郑和下西洋情景再现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下西洋的情景。
郑和每到一国,就向该地国王、酋长赠送珍贵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因而受到所到国家的普遍欢迎。
展示《榜葛剌进麒麟图》。
榜葛剌(今孟加拉),是郑和每次远航时必经之地,与明朝往来密切。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龙、风凰、麒麟等作为祥瑞动物,但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后来有人把热带地方的长颈鹿也称为麒麟。
榜葛剌分别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正统三年(1438年)两次派使臣来中国贡献麒麟,当时著名书画家沈度将这一盛况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展示跟郑和下西洋相关的邮票。
重点介绍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中国所发行的4张邮票:(1)“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画面上,一位谦和、英武的壮年宦官,头戴内使乌纱,袍绣金色坐蟒,手持一卷航海图,目光射向远方,背后是风云变幻
的大海波涛,衬托了这位伟大航海家的风姿。
(2)“和平的使者”。
画面为郑和古里之行。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曾经到过印度不少地方,如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柯枝(今印度柯钦)、小葛兰(今印度奎隆)、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和阿枝巴丹、甘巴里)等地。
画面展现了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欢迎的场面。
画面舞蹈采用了印度古典舞蹈“波罗多”舞,背景是印度的古建筑和船队。
(3)“贸易与文化交流”。
画面选择了与阿丹通商的情形。
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达属于阿拉伯地区的有“祖法儿”、“阿丹”、“尺方”等国。
邮票设计者参考了日本出版的《阿拉伯帝国遗产》,因而邮票画面的建筑、服装、道具等都实有所据。
为了真实表现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特点,作者甚至在画面的丝绸上也细致地采用了“明代黄地缠枝花缎”的古代图案。
(4)“航海史上的壮举”。
画面是郑和到达东非的情形。
根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属于非洲地区的有十剌哇、竹箭、木骨都东、麻林、剌撒、孙剌等国。
这一幅选用了夜景作为背景,皓月当空,祥云瑞霭,一派月明风清的胜景,非洲人民热烈欢迎东方的使者。
引导学生得出下西洋的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带来轰动性的效应,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呢?(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显示了国威、是件大好事。
(2)郑和远航,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
这也是明成祖好大喜功的具体例证,不值一提。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看待历史事件。
学生分析:为什么郑和能够成功七下西洋?
教师进行归纳小结:(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造船技术发达。
(3)航海技术的掌握。
(4)指南针的运用。
(5)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5)郑和个人的才能,能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第四环节:小结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高潮,它使中国扬威海外,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让我们共同记住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第五环节:进行相关的练习,并适当地进行学法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