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计划时间2019-01-29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计划一、标要求● 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该术语。

●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 使用气温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不同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

● 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七年级地理的基础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改下的新教育理念。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

“世界的气候”中,对于“气候”这一概念,教材处理与第一节对“天气”一致,并通过活动1、2两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天气与气候”。

世界气候分布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教材编写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没有分别作分析,而是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设计活动从四个方面分别举出实例,由学生自己分析,从而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
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循序渐进。

通过一些录像短片和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及其一系列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因其教学结构与方式都是以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利用课件再设计一组天气和气候的小组竞赛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候与天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候与天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候与天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差异和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常见的天气词汇描述天气情况,了解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和气候与天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气候与天气的定义。

2. 气候与天气的差异。

3. 气候与天气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和区别。

2.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与天气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展示不同气候和天气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气候与天气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气候与天气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3. 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当地的天气情况,描述天气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气候和天气图片,唤起学生对气候与天气的注意和兴趣。

2. 引入新知:向学生介绍气候与天气的定义,并通过示例加以说明。

3. 梳理概念: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气候与天气的差异。

4. 探究关系: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天气的相互关系,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解释其重要性。

5. 拓展研究:组织学生观察当地的天气情况,并用适当的天气词汇描写现象。

6. 总结归纳:与学生共同总结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差异和相互关系,并强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观察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并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记录和描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讨论参与度等。

2. 作业评估:评价学生对气候与天气概念理解的程度和描述天气情况的准确性。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反馈。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气候与天气的定义、差异和相互关系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2. 天气图片:展示不同天气情况的图片,用于引发学生的观察和讨论。

八、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邀请气象专家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候与天气的知识。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候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候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候与气候》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天候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掌握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脑、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 天气和气候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练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认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30分钟)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10分钟)-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区别。

2. 天气现象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 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雨天等,并让学生描述每种天气现象的特点。

3. 气候类型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如温带气候、热带气候等,理解每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拓展应用(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电脑和互联网,查找该地的气候类型,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 布置相关练,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并掌握了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学生还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调研和分析,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

在评价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实际天气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入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关注自然、关爱地球的良好品质。本案例旨在实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的魅力。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汇报、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变化,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4.讲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类型、特点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3.通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环境,感受天气变化,增强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直观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3. 理解全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 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 全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掌握全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的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天气和气候》;2. 多媒体设备;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4. 活动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气压计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介绍并回顾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学生参与讨论,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10分钟)通过比较天气和气候的不同特点、时间尺度和影响因素,向学生解释两者间的区别。

探究天气形成的原因(1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天气形成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

探究气候形成的原因(20分钟)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带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认识到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候形成的原因。

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的特点(25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让学生对我国不同地理气候有所了解。

小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将会研究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家中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2. 可组织学生进行气象实验,如测量温度、气压等,增强对天气和气候的实际认识。

参考资料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天气和气候》;2. 相关多媒体资源。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了解天气、气候的涵义,针对某些常见的大气状况能分辨出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表示大气冷热状况的几种气温。

了解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较差的涵义。

初步学会气温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天气和气候,气象要素。

天气和气候的涵义。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同学们知道作为组成环境因素之一的大气与生物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失去了大气的保护,则地球上的生命将不复存在,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大气的状况及其变化就开始了认识和研究。

讲授新课(板书) 1。

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天气:某个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

(如冷暖、干湿、风雨阴睛等)(投影)某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如下:①某地区上空有中低云系覆盖,局部会出现雨夹雪②在东海地区有4 5级偏北风③由于冷空气南下,受高气压控制,杭州晴,气温-1℃ 8℃请分析:以上哪些用语是用来描述天气的?(板书)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温度和云、降水、风向和风速等,由于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就对多年的观测进行统计,从而得出某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2)气候: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天气特征。

(如冬暖夏凉、四季湿润等)请学生说出本地区的气候牡丹征,后设问:如说昨天本地区的天气,那又应如何描述?学生回答后评价。

提问:通过以上例子,你能说出天气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板书)(3)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表示大气状况的时间性。

(天气指短时间,气候指多年)由此,我们可看出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学们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那天气与气候是否有联系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板书)联系:天气与气候在某个时间内的具体表现,气候是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

同学们已知道,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大因素,而在所有的气候特征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哪些?(板书)2。

气温阅读课本P105气温这两段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思考题:(1)什么是气温?表示大气冷热情况的气温有哪些?(2)如浙江电视台某日对杭州的天气预报:杭州晴0 9问其中的0与9分别指的是什么气温?气象工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两个气温?(气象工作者对于观测地点和时间是有统一规定的)(3)气象上常用什么来表示某地一天和一年中气温变化大小的?气温的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气温的年较差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其中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月平均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天气与气候(通用)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天气与气候(通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初步学会判读简单的天气图。

③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学会读卫星云图图、常用天气符号、会看天气预报,培养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对环境保护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对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
探究和讨论教学法、启发式读图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法:
读图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一、天气与气候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三、大气环境质量。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与⽓候》教案新⼈教版第三章《天⽓与⽓候》⼀、教学⽬标本章教材对应《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 天⽓与我们的⽣活●知道"天⽓"和"⽓候"的区别,并在⽣活中正确使⽤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天⽓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图。

●⽤实例说明⼈类活动对⼤⽓环境的负⾯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温与降⽔的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分布的差异。

●使⽤⽓温、降⽔资料,绘制⽓温曲线和降⽔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温与降⽔的变化规律。

3.主要⽓候类型●在世界⽓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候的影响。

●举出⽇常⽣活中的实例,说明⽓候对⽣产和⽣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学⽬标作进⼀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天⽓的含义,并能在⽣活中正确使⽤。

2. 学会识别常⽤天⽓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图,初步了解天⽓预报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污染指数是评价⼤⽓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准,并能⽤实例说明⼈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污染。

4. 了解⽓温的含义及测定⽅法,初步学会计算⽇、⽉、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法。

5. 学⽣能够利⽤⽓温资料,绘制⽓温曲线图,并根据⽓温曲线图说出⽓温的变化规律。

6. 能⽤降⽔量柱形图,说明降⽔的变化规律。

7. 能熟练的利⽤降⽔量柱形图或等降⽔量线来确定某⼀地区的降⽔状况。

8. 能⽤世界年平均降⽔量图,说明世界降⽔分布的差异。

9. 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候差异,并能够在世界⽓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法1. 利⽤各种⼿段(多媒体、图⽚等)进⾏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易于学⽣理解。

2. 让学⽣动⼿绘制⽓温变化曲线图,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

3. 能够运⽤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分析,并做出⾃⼰的判断。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

第三节降水变化和分布一、教材的地位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降水量柱状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分析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中,课标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并能认识降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使部分学生能够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分析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学习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分布。

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同时又为后面气候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中涉及的数据、图表较多,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四、设计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来体会降水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让学生会测量降水量。

通过读图分析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能够联系本地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本地区降水的特征及水资源利用基本状况。

五、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

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如雨、雪、冰雹等大气降水现象。

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六、教法与学法1、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为主、教师启发为辅,以问题为情境,教师辅导”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2、教师设问引导启发法:以设问的情境引出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内容涵盖了天气与气候的定义、气团与气旋、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变化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与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团与气旋、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变化等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天气与气候的图像和数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收集天气预报、气候数据等实际案例资料。

3.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和气候数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与气候有什么认识?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解释天气与气候的形成原因。

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例如,分析我国南方的雨季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北方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象工具,实际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气温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气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

2. 讲解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三课时:降水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

2. 讲解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降水量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四课时:风力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风力变化。

2. 讲解风力的测量工具(风力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风力等级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五课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与气候概念、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的掌握。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教案、教材。

2. 气象工具(温度计、雨量器、风力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互动,学生体会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联系生活实际在轻松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渗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歩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读懂卫星云图。

【教法、学法】教法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把图片、视频等一体化的直观演示法、和气愤高涨的知识竞赛法,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的指导: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并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旅游,可我又不知道带什么衣服去,哪位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呢?为什么呢?(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

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去的前一晚,我买好票,带了各种必需品,但我又担心一个问题,明天到那会不会下雨呢?此时还要关注什么?(天气预报)。

天气与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板书:第一节天气与气候)『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可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能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

2.能依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的优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故事导入:教师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了解天气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自主探究】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教师注意他们的用词,例如:“今天”、“昨天”、“白天”、“晚上”等时间用词以及“刮风”、“下雨”、“闷热”、“气温高”等用语。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天气?学生归纳: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3.教师提醒:我们常听说的“雾、霾、浮尘、扬沙、冰雹”等属于天气现象。

4.学生读课本P47页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气候的概念。

学生归纳结论: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5.学生完成P47页活动1,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P47页活动答案: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学习活动二了解天气预报,学会通过识别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1.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1)说一说: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2)想一想: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区。

2.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5,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提示:①注意风矢图的识别,在风矢图中,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级别,天气预报图中表示风向和风力的符号一般都是用带尾羽的箭头符号来表示的,箭头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3根尾羽表示的是6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

2、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过程一、天气与气候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二、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气候―时间长、较稳定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

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5、识读天气预报图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1、天气、气候的区别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四、作业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五、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天气预报 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的概念 天气与人类 卫星云图 常见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灾害性天气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

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

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

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

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

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
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