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全面)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https://img.taocdn.com/s3/m/1d80918876a20029bd642d5e.png)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 (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 (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 (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 (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 (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9a2c55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2.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一、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
-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 张良出,要项伯。
-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通“背”,背叛。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 “郤”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 沛公居山东时。
-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 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 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一词多义。
1. 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辞谢)2. 辞。
- 卮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计较)3. 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故听之(所以)4. 且。
-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5. 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驻军,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2. 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3. 形容词作动词。
-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4. 使动用法。
-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率领)-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五、特殊句式。
《鸿门宴》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鸿门宴》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06ee8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4.png)
《鸿门宴》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一、文言词句释义沛公军(名作动,驻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动词,称王)关中,使子婴为(担任)相,珍宝尽有(占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明天)飨(犒劳)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介词,在)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劝说)项羽曰:“沛公居(居住)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没有什么)取,妇女无所幸(指君主宠爱女子),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向来,一向)善(友善、交好)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跟从)沛公,项伯乃(于是,就)夜(名作状,连夜)驰(骑着马快跑)之(往)沛公军(驻军地),私(私下)见张良,具(详细地)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逃亡,逃跑)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么办)?”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同“拒”,据守)关,毋内(同“纳”,接纳)诸侯,秦地可尽王(动词,称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料想,意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本来)不如也。
且(那么)为之奈何?”张良曰:“请(请让我)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背叛)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故交,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来往),项伯杀人,臣活(使动,使……活命)之。
今事有急,故幸(幸亏,幸而)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与……相比,谁更……)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名作状,用侍奉兄长的礼节)事(对待)之。
”张良出,要(同“邀”,邀请)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cc8eb8ab9d528ea81c77994.png)
鸿门宴一、重点词语解释(1)实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扎2.旦日飨士卒旦日:明日飨:用酒食犒赏3.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4.亡去不义亡去:逃走5.鲰生说我曰鲰生:浅陋无知的人6. 距关距:通“拒”,把守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8.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9.孰与君少长孰与:固定句式:与……比较,哪一个……10.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 11.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细毛12.籍吏民籍:登记 1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详细地14.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道歉15.于是项伯复夜去复夜:连夜(状语) 16.不如因善遇之善遇:优待1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率领(使……跟随)18.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合力19.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 20.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21.常以身翼蔽沛公蔽:掩护 22.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意图,目的23.披帷西向立披帷:拨开帐幕 24.瞋目视项王瞋目:怒目25.目眦尽裂眦:眼角 26.项王按剑而跽曰跽:长跪27.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尽刑:处罚(名词作动词)28.而听细说细说:小人之言 29.沛公起如厕如:去30.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拘泥辞:计较31.会其怒不敢献会:适逢 32.相去四十里去:距离33.持剑盾步走步:跑 34.度我至军中度:估计35.间至军中间:顷刻/从小路 36. 公不胜杯杓不胜:禁不起3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2)虚词1.补足音节珍宝尽有之(比对:填然鼓之)之 2.代词,他为之奈何3.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定语,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5.到,往,去(动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表目的,来而待将军而 2.表承接,就、接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3.表转折,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趁机不如因善遇之因2.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表目的,来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以 2.用,介词常以身翼蔽沛公Wéi 1.为之奈何为:对付(动词)为 2.窃为大王不取也为:认为(动词)3.若属皆为所虏为……所:构成被动结构4.约为婚姻为:成为(动词)5.何辞为为:句末语气词(比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Wèi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替(介词)2.客何为者为:凭(何为:固定句式,宾语前置)1.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者:定语后置的标志2.今者出未辞也者:补足音节者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者:……的人4.所以遣将守关者者:句末语气词(3)词类活用①动词使动臣活之活:使……存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率领(使……跟随)②名词作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兄:像兄长一样,用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头发上指上:向上③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④动词作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详细地⑤名词作动词道芷阳间行道:取道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吾得兄事之事:对待(4)文言词汇固定组合和古今异义①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的原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副词):偏指入,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③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④为之奈何:怎么对付这件事呢?⑤客何为者何为:为什么(代词充当疑问句的宾语常常前置)⑥沛公则置车骑置:丢下⑦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白两次,古代表示隆重的礼节★★财物无所取所取:索取的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翻译为:动词+的二、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持些什么(代词充当疑问句的宾语常常前置)沛公安在安在:在安,在哪里(代词充当疑问句的宾语常常前置)2.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把详情告诉(他)。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4f4525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62.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秦末楚汉相争初期。
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先后攻入关中,刘邦兵力较弱,却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兵力强大。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大怒,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在谋士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亲自到项羽的营帐鸿门谢罪,于是有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二、主要人物1、刘邦:为人圆滑,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2、项羽:勇猛善战,但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张良:足智多谋,是刘邦的重要谋士。
4、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眼光敏锐,老谋深算。
5、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
三、故事情节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惊恐万分,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一百多人来到项羽营帐,态度谦卑,言辞恳切。
2、项羽设宴项羽在营帐中设宴招待刘邦,宴席上气氛紧张。
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杀掉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3、项庄舞剑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便让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企图趁机刺杀刘邦。
张良察觉不妙,赶紧出去叫樊哙进来。
4、樊哙闯帐樊哙勇猛无畏地闯入营帐,面对项羽毫不畏惧,一番慷慨陈词,让项羽对刘邦的杀心有所动摇。
5、刘邦逃走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逃回自己的营地。
四、文学手法1、对比手法通过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
刘邦的小心谨慎、能屈能伸与项羽的自大轻敌、优柔寡断形成鲜明对比。
2、细节描写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十分精彩。
如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生动地展现了樊哙的愤怒和勇猛。
3、烘托渲染通过营造紧张的气氛,烘托出鸿门宴的凶险。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渲染了紧张的局势。
五、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这里的“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文言基础知识
![《鸿门宴》文言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712da7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1.png)
《鸿门宴》文言基础知识一、重点字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于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3.旦日飨士卒旦日:明天飨:犒劳补充: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幸:宠幸补充:故幸来告良幸:幸亏补充:素善留候张良素:一向善:交好、友善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具告以事夜驰:在夜里奔驰之:到具:“具”通“俱”,详细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亡:逃走6.具告以事具:“具”通“俱”,详细(去掉,前面有)7.为之奈何奈何:怎样;如何8.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距”通“拒”内:通“纳”,接纳,使进来9.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故:老交情补充:孰与君少长和你相比,谁年长,谁年少?补充: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10.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1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12.沛公奉卮酒为寿卮酒:乘酒器皿为寿(改):祝其长寿13.籍吏民籍:登记补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之事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忘恩负义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并力,合力补充: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自意:自己不曾想到。
意,料想17.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隙,隔阂补充:张良西向侍侍:陪坐18.范增数目项王数:屡次补充:目以目示意补充: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坐:通“座”1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若属:你们这些人20.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补充:臣请入,与之同命与之同命:同他(项羽)拼命。
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与他(刘邦)同生共死补充: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披帷:揭开帷帐21.嗔目视项王,目眦尽裂嗔目:睁大眼睛,怒目而视目眦:眼眶(眦单独出现也是眼眶的意思)补充:则与斗卮酒卮酒:一大杯酒22.赐之彘肩彘肩:大猪的前腿23.而听细说细:小人离间之言补充:亡秦之续已灭亡的秦的后继者24.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个人意见25.因招樊哙出因:趁机2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切肉的砧板鱼肉:鱼和肉27.大王来何操操:携带补充:会其怒,不敢献会:适逢28.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留下29.道芷阳间行间行:抄小路走补充:度我至军中度:估计,猜测补充:间至军中由小路到军中补充: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次补充充: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do you get some 知识点?)补充: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补充: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小子二、通假字1.成五采通“彩”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3.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通“背”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6.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7.不者通“否”8.沛公奉卮酒为寿通“捧”9.具告以事通“俱”10.因击沛公于坐通“座”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驻军(2)不可不语告诉(3)籍吏民登记(4)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5)沛公欲王关中称王(6)刑人如恐不胜惩罚(7)道芷阳取道名词用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在夜里,连夜(2)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里,连夜(3)吾得兄事之用对侍兄长的礼节(4)日夜望将军至日日夜夜(5)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6)头发上指向上(7)道芷阳间行抄小路(8)持剑盾步走徒步动词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2)交戟之卫士欲止(改)不内使之止,制止(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4)拔剑撞而破之使…破碎形容词用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2)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四、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进入今义:不一致;不相符古: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4、沛公已去古:离开今:跟“来”相对5、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儿女亲qìng家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8、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五、句式解析判断句①用“……也”表示判断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f8c4bfc647d27284b7351de.png)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梳理、通假字:成五采: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把守。
内,通“纳”,……进入接纳。
吾得兄事之:事通“侍”侍奉。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
不者:不,通“否”。
沛公不胜杯杓:沛公不胜杯杓: 杓,同“勺”。
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日日夜夜地。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再三,多次。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 匕向上。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虎狼,像虎狼一样。
持剑盾步走:步,徒步。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间,从小路,秘密地。
名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籍吏民:籍,登记户籍。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示意。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刑,杀。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素,与……交好。
3、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臣活之:活,使……活,救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cng),使……称王。
毋内诸侯:内,通“纳”,使……进入,接纳。
、古今异义: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再拜:再,两次。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天子气也2、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3、变式句:宾语前置: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何辞为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定语后置:白璧一双玉斗一双五、成语: 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52a4b32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4.png)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篇章,生动描绘了楚汉相争初期,项羽与刘邦两大势力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
这篇文言文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以下为大家进行全面且实用的总结。
一、重点字词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三、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
四、一词多义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为使子婴为相(做,担任)为击破沛公军(替,给)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4、以具告以事(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所以遣将守关者(……的原因)五、重点虚词1、而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表转折)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2、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珍宝尽有之(助词,无实义)3、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向)长于臣(比)得复见将军于此(在)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何操”应为“操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安在”应为“在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贪于财货”应为“于财货贪”)4、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5、省略句为(吾)击破沛公军(省略介词宾语“吾”)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宾语“之”)七、重点句子翻译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706408de53a580216fcfe2d.png)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2.张良出,要项伯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6.因击沛公于坐7、须臾,成五采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 2.所以遣将守关者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沛公居山东时6、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9、再拜献大王足下。
10、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三、一词多义字1.军沛公军霸上:从此道至吾军:2.击急击勿失:因击沛公于坐:3.内毋内诸候: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沛公起如厕:杀人如不能举:固不如也:5、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乃令张良留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7.意然不自意能入关破秦:其意常在沛公也: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因击沛公于坐:坐北朝南:9.举杀人如不能举: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举大计亦死:10.胜沛公不胜杯杓:刑人如恐不胜: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时无声胜有声:12.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之坐上:13 、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樊哙从良坐:14、故故遣将守关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听之:15、幸故幸来告良:妇女无所幸:116、籍籍何以至此:籍吏民,封府库:四、词类活用1、道芷阳间行。
2、沛公军霸上。
3、沛公欲王关中。
4、籍吏民,封府库。
5、范增数目项王。
6、若入前为寿。
7、刑人如恐不胜。
8、此其志不在小。
9、沛公今事有急。
10、素善留侯张良。
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2、吾得兄事之。
13、常以身翼蔽沛公。
14、头发上指。
15、项伯杀人,臣活之。
1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8、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五、特殊句式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此亡秦之续耳。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d76de30a8114431b90dd8a0.png)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fff6073ccbff121dd3683b4.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727e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1.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事件背景1.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措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 秦二世嬴胡亥继位秦始皇去世后,他的长子扶苏被废黜,次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政治腐败,暴政横行,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二、宴会策划1. 陷害目标秦二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对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进行清洗。
蔺相如作为当时的秦国宰相,深得人民的敬重和支持,成为了秦二世眼中的威胁。
2. 授权侯忌策划秦二世授权侯忌策划对付蔺相如,他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布局,安排了一个看似隆重的国宴,实则是要对蔺相如进行陷害。
三、宴会过程1. 蔺相如的危机蔺相如接到秦国的邀请,心知不妙。
侯忌曾经与蔺相如有过交情,特意邀请他参加国宴。
蔺相如深知险情,但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决定前往。
2. 蔺相如的聪明蔺相如在听说鸿门宴的时候就很快意识到可能是陷害之举,但他深知国家的大义和自己的使命,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决定以身试险,前往鸿门。
3. 鸿门宴上的阴谋在鸿门宴上,侯忌设下陷害蔺相如的局。
他在宴席上安排了密探,准备诬陷蔺相如反叛的罪名。
四、蔺相如的机智1. 机智应对蔺相如在鸿门宴上,通过聪明的应对和机智的对策,化解了侯忌的陷害阴谋。
他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让侯忌的阴谋没有得逞。
2. 忠诚国家在关键时刻,蔺相如表现出了忠诚国家的大义,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了自己的名誉和国家的利益,成为了历史上的忠臣良相。
五、事件后果1. 秦二世的暴政鸿门宴后,秦二世暴政更甚,不仅惩办了侯忌,还对其他宗室三族进行了残忍的清洗,导致秦国政局更加混乱。
2. 秦国的覆灭此次鸿门宴的事件,也是秦国政局动荡的标志。
不久之后,秦国即因内乱外患,导致了秦朝的覆灭,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政治陷害事件,它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二世嬴胡亥在鸿门宴上陷害秦国宰相蔺相如的事件。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完整版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34b9405901020206409c5f.png)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置;放弃)17.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5.因言曰(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a1f0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0.png)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精彩篇章,也是高中语文文言学习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不仅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更蕴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
以下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其中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三、一词多义1、为(1)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2)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为”读“wèi”,介词,替;后一个“为”读“wéi”,动词,想出(4)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5)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2、故(1)故听之连词,所以(2)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情(3)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3、幸(1)妇女无所幸动词,宠幸(2)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4、辞(1)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2)未辞也动词,告辞5、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2)哙拜谢动词,感谢(3)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3)籍吏民籍:登记(4)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5)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2、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2)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3)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4)头发上指上:向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近,沾染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1)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2)沛公安在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2)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4、被动句(1)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被动(2)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六、重点虚词1、以(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2)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连词,表目的,来(4)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2、而(1)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承接(2)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3)而听细说连词,表转折3、之(1)项伯杀人,臣活之代词,他(2)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的(3)珍宝尽有之助词,无实义4、于(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向(2)长于臣介词,比学习《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掌握这些文言知识点是关键。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1b46d3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0.png)
• 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 必讲究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正好似切肉用的刀和 砧板,我们则好似是砧板上的鱼和肉, 还告辞 什么呢?〞于是决定离去。
•
成语解释
• 1、不为己甚 • 2、持之有故 • 3、春风化雨 • 4、侧目而视
三、词类活用
• 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 交好。
•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 5. 义,名词作动词,遵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还军(于)霸上。 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竖子缺乏与(之)谋。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如彘肩上
• 〔三〕 被动句: • 1.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 2.吾属今为之虏矣 • 〔四〕 宾语前置句: • 1.然不自意能祖先关破秦 • 2.不然,籍何以致此
•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 17.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 1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 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 20.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 21. 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 22.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
• 故幸来告良〔幸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举起。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举行、施行。
• 举不胜举:
列举、举出。
• 6、胜 • 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禁得住。 •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完。 • 予观夫巴陵胜状: 形容词,优美的。 •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五、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 • (二)、 被动句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三) 省略句 • 为(我 )击破沛公军! • 毋从( 之 )俱死也!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 3、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名词。
•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副词。
• 4、意 • 然不自意: 料想、料到、估计。 •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意图。
•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诚意。
•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神态,神情。
• 5、举
•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完。
• 2、孰与君少长? (“与……孰”:“与……比,哪一……”)
• 3、何辞为?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 “何必……呢”“为什么……呢”,)
• 六、固定用法: • 1、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 2、何如:怎么样。 • 3、为之奈何:怎样对付这件事;拿它怎么
办呢。
8、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 “隙”,隔阂,嫌怨。
9、因击沛公于坐: 坐,同 “座”,座位。 10、不者: 不,通“否”。 11、沛公不胜杯杓: 杓,同 “勺 ”。
二、古今异义
• 1.约为婚姻
婚姻 :儿女亲家;
• 2.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 :……的原因;
•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 :意外的变故;
• 2、具告以事:具,通“俱”, 全, 都。
• 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 把守。 内,通“纳” ,使 ……进入, 接纳。
• 4、吾得兄事之: 事 通“侍”,侍奉。 • 5、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 “邀 ”,邀请。 •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早 地。
• 4、名词用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连夜,在夜晚) • 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 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道,抄小路。)
•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虎狼,像虎狼一样。 • 持剑盾步走: 步,徒步。
• 5、使动用法 •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下来)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随)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梳理
成语
• 1.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 •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3.劳苦而功高如此 (劳苦功高) •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一、通假字:
•
•
1、成五采: 采,通“彩”, 色彩。
(王,使……王,让……为王)
•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步,阻止)
四、一词多义
• 1、 为 • 皆为龙虎: 是
• 为击破沛公军: 替,介词。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替,介词。
谋划,设计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呢”
• •
若属皆且为所虏: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示被动,被。
认为。
• 2、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谢罪。 • 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登记名册)
•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用眼暗示)
• 若入前为寿
(前,上前)
• 刑人如恐不胜
(以刀割刺,杀)
• 2、形容词用作名词 • 此其志不在小 • 君安与项伯有故:
(小,小的方面) (交情)
• 3、形容词用作动词
•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与……友善)
(四)变式句(倒装句):
• (1) 宾语前置:
•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 籍何以至此 ? • 客何为者 ? • 大王来何操 ? • 沛公安在?
• (2) 定语后置:
• 白璧一双 玉斗一双
• (3)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 具告以事
六、固定结构
•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没有被……,……没有被……”。)
• 4.将军战河北 河北 :黄河以北;
• 5.臣战河南
河南 :黄河以南;
• 6.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
•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 :小人的谗言。
• 8.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 1、名词用作动词
• 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 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 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