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城市产生的原因

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

1.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2.是否有大大超过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造物,比如金字塔、超大型墓葬、大型

水利工程、巨大的城墙等。

3.是否存在的明确的劳动分工,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或阶级。

4.文字发明。

城市产生的原因:

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宗教仪式中心的形成;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2.古代东西方城市的差异

文化宗教的差异,导致城市布局的不同

与希腊城邦和罗马城布局不同,中国城市中心既不是神社,也不是神人共居的综合性广场,而是由宫殿和宗庙构成。因为王权神化是从国家产生到汉王朝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政治理论。

它既不同于希腊的一城奉一神的多神宗教,也不同于罗马最终统一于一神的基督国教。在中国,最高的神莫过于天,王权受命于天,是上帝之子,即天子。

“王者,天之所予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也;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所以,中国城市没有出现人神共治的局面,却出现尊崇祖先,祖庙与王宫同为城市中心的基本格局。中国古代都城以王宫和祖庙为中心,并非指城市位置上的中心,而是指其权力上的中心。

3.西方: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西欧中世纪的头几个世纪里(公元5世纪---公元10世纪),由于战争导致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全面后退,城市出现了一个衰落时期。

公元10世纪以后,城市开始重建,它们大多是由从封建庄园中逃出来的手工业者,聚集在一些交通方便的地方或城堡周围,形成了一批新的城市。

4.中国:中央集权的帝制 和 城市的管理

都市规模扩大、朝向固定、规划形制制度化

都城坐北朝南、北面皇城连接南面郭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三重城墙。

由封闭的坊、市制走向开放,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

城市治安组织及行会组织的独特性

商代及西周于国都附近设置别都,屯以重兵。

秦汉时仍常有驻屯卫军制度,并设有专门负责警卫都城的官职和军队,监管城市治安。 隋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制度。如:掌管皇城警卫治安的宫菀使,掌管郭城坊外治安的左右街使,掌管坊里内居民治安的左右巡使,以及坊内每五户居民相互联环保的团保等多层次的社会治安网络。

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中华帝国经历了鼎盛时期商业经济的发达,但使具有独立意识的商人阶层消失在官商一体、重农抑商的一系列措施之中。商业发展所受到抑制,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农业农业生产力陷于周而复始的小生产的循环之中。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也陷入同一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

城市形制自北宋以后,也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历史仿佛凝固了。这些最终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和任人宰割。

5.郊区化、城市团化、花园城市与特大城市

工业城市带来的城市环境恶化,迫使许多有钱人首先从城市里逃离出来,开辟郊区带,这正是城市社会学兴起的时期。

原因:一方面,城市的传染病、污染和拥挤把城市人往外赶,另一方面,郊区与自然相结合的社区却吸引着人们,郊区化成为一种趋势。

结果:公路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则使郊区发展无一定形状,人称:无定形的城市分泌物。在郊区化的过程中,城市连同他的郊区和“分泌物”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产物——特大城市(Megalopolis )或叫城市连绵区。

郊区化运动也为人们改造城市环境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城市是一个混合的环境,应该多吸取乡村结构的长处,贴近自然,建筑不能太密,过境交通应与市内交通分开,应融合乡村组织长处,形成城市的基本社会细胞——邻里单位,要有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公园、公共场所等。

1898年霍华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花园城市的设想。

伊利尔 . 沙里宁(Eliel Saarinen)提出的有机分散理论

1800年西方没有一座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1900年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有11座,伦敦人口达453.6万。

1930年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有27座,最大的是纽约。

经济主导地位——促使了这些大城市的形成

6.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租界与近代城市

鸦片战争是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1843年到1902年,西方列强在我国上海等十座重要的口岸城市设置了租界,从此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到新的时期。

外国租界的发展对租界所在城市的非租界区形成巨大的冲击。强烈的反差,促使非租界区向租界区学习,对中国城市市政建设的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的城市

1911年,辛亥革命,半封建办殖民地的性质没有改变,封建军阀代替了清王朝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上海周围的杭州、苏州、常州、南通等城市都有一定发展

1927年,蒋介石建立了南京政府,使南京也获得了相应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成为伪满洲国的政治、工业中心,这些城市都变成典型的殖民地城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部分工业内迁,使西南、西北一些原先偏僻城市受到影响,如重庆、昆明等

但中国城市进入到真正的发展时期,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二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恢复与快速上升阶段。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第二阶段1958年---1965年,城市化“大跃进”阶段。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城市盲目扩大,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经先扩大后缩小;

第三阶段1966年---1978年,城市化停滞和反城市化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四阶段 1979年到现在,改革开放时期

中西方城市的对比

西方城市人最早对城市守护神的崇拜和中国都城统治者对祖先的祭奠之差异,这种最初的祭神与祭祖的差异,最终竟演化为西方以个人为单位、以法制为纽带的城市社会结构和中国以群体为单位、以人情所构成的关系网络(从家族文化演化而来的关系)为纽带的城市社会结构之差异。

政治权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城市结构的差异。

中国:严谨的棋盘格式规划,城市坐北朝南,以皇城为中心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皇城门前“左祖右社”,封闭的“坊”制和“市”制,多层次有组织的城市治安网络

西方:城市的星形布局,以教堂、市议会厅和市场为中心的核心城市,以及迅速工业化带来的多中心城市集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