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斑点热健康宣教
![蜱传斑点热健康宣教](https://img.taocdn.com/s3/m/ffaab0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2.png)
使用酒精、碘酒等消毒剂对 叮咬部位进行消毒,避免感
染。
用镊子或尖头钳子夹住蜱虫 头部,轻轻向上拉,以避免
蜱虫头部残留在皮肤内。
取出蜱虫后,观察蜱虫是否 完整,如不完整,需立即就
医。
观察叮咬部位,如有红肿、 疼痛、瘙痒等症状,及时就
医。
蜱虫叮咬后,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感染。
蜱传斑点热的预防疫苗
01
疫苗种类:目前有多种疫苗可用于
x
目录
01. 蜱传斑点热的基本知识 02. 蜱传斑点热的预防措施 03. 蜱传斑点热的治疗方法 04. 蜱传斑点热的社会影响
蜱传斑点热的定义
01
02
03
04
蜱传斑点热是 一种由蜱虫传
播的疾病
病原体:立克 次体
传播途径:蜱 虫叮咬
症状:发热、 头痛、肌肉酸
痛、皮疹等
蜱传斑点热的传播途径
蜱虫叮咬:蜱虫叮咬是蜱传斑点热的主要传播途径, 蜱虫叮咬后,病毒通过蜱虫唾液进入人体。
预防蜱传斑点热,如灭活疫苗、减
毒活疫苗等。
02
接种时间:建议在蜱传斑点热流行
季节前接种疫苗,以获得最佳保护
效果。
03
接种剂量:根据疫苗种类和接种者
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
适的接种剂量。
04
接种效果:疫苗可有效预防蜱传斑
点热,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症状。
05
注意事项: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
轻微的副作用,如发热、头痛等,
加强卫生研 究:开展蜱 传斑点热的 病因、传播 途径和防治 方法的研究
01
02
03
04
蜱传斑点热的防治需要全社会 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社会关注度高,政府、媒体和 公众都关注蜱传斑点热的防治
蜱对动物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蜱对动物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4d384246137ee06eef918ba.png)
蜱对动物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动物最常见的一类体外寄生虫是蜱,其在世界各地都广泛分布,并能够侵袭爬行类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及两栖类动物。
目前,全世界共有800多种已被发现,在我国100种左右的硬蜱科已被记录,10种软蜱科已被记录。
由于蜱能够分泌具有抑制血液凝固作用的液体,并降低宿主的免疫力,同时能够传染病毒,动物被严重叮咬后如果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严重时能够造成死亡。
此外,蜱还是重要病原媒介之一,尤其是作为泰勒虫病、巴贝斯虫病和出血热等疾病的传播媒介。
黑龙江省拥有较多的林区,非常适合蜱类的栖息和繁殖,因此是我国蜱媒疾病高发的一个地区。
我省蜱类大部分属于硬蜱科,主要是全沟硬蜱、草原硬蜱、草原血蜱、长角血蜱、嗜群血蜱、铃头血蜱、森林硬蜱及草原革蜱等。
l 生活史硬蜱的发育一般分成4个阶段,即卵、幼虫、若虫和成虫。
雌虫一般在乱石、墙缝或地面中产出虫卵,其正常情况下需要2~3星期或超过1个月才能够孵化出幼虫,幼虫往往会爬到青草的尖端,并在上面高举前足,潜伏等待宿主。
当有宿主经过时,其嗅觉器官——哈氏器则能够有所觉察,然后快速爬到宿主体表。
幼虫在体表经过2~7天则能够吸饱血,之后会继续寄生在宿主体表或者落到地面上脱皮发育成为若虫。
若虫可以继续留在原宿主体上或爬到其他的宿主吸血,吸取足够的血液后,则会继续在宿主体表或落到地面上脱皮发育成为成虫。
成虫仍旧可留在原宿主体表或爬到其他宿主进行吸血、交配。
交配后,雄蜱会很快死亡,而雌蜱存活继续吸取血液,当吸取足够的血液后则会从宿主体表落到地面,然后寻找潮湿阴暗处或在石块底下或墙缝内产卵,产卵期一般持续20~30余天。
雌蜱产卵结束后则萎缩死亡,一只雌蜱能够产虫卵达到几千至一万个以上。
蜱从虫卵发育为成蜱经历的时间因种类和寄生的宿主情况而存在不同,大部分需要3个月至1年,有些甚至超过1年。
2 危害在虫媒疾病中,蜱能够传播的疾病类型最多,往往包括各种病原。
蜱能够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疾病,且每年导致经济损失达到数亿美元,是除蚊虫外传播疾病的最大媒介病。
蜱虫简介及预防小知识
![蜱虫简介及预防小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f1f236925c52cc58bd6be66.png)
陈敏提醒,一旦居民被蜱虫叮咬后,不要直接拔,因为蜱虫头部扎进人的肉体,一旦直接拨,很容易导致蜱虫头部断在肉内,导致有病毒或细菌的蜱虫传染到人体内部。而采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燃烧的烟头或其他发烫物放在蜱虫叮咬的地方,经过烟头和其他发热物的烧烫,整个蜱虫就会自动掉落,这样可以彻底消除携带病毒或细菌的蜱虫传染。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控制媒介传播与宿土动物(即蜱、鼠、宠物等)和妥善管理无形体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
·一旦出现疑似体征,应主动就医并将相关暴露史告知医生
应急处理措施: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虫子,真正携带病毒和细菌的蜱虫非常少,无需恐慌
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已发现的蜱约800余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此次河南商城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是全沟硬蜱。它为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广泛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
发现蜱虫可别用手碰,正确办法:先用酒精涂,再用镊子取出
省疾控中心建议: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10e1e61b84868762cbaed529.png)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
后来研究发现,HGA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近日,卫生部网站公布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简称“卫生部《指南》”),提醒广大医师关注这一并不常见的传染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granulocytic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概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流行病学据卫生部《指南》介绍,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可通过蜱叮咬传播。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还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血液等体液传播,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证实。
因此,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疫源地居民、劳动者和旅游者等。
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可能被感染。
美国2005年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2001-2002年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年发病率为例/百万人,60~6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
蜱虫的防治
![蜱虫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1e2b742fbd64783e09122b8a.png)
外出踏青,注意防蜱
天气变热蜱虫进入活跃期,市民外出注意防护
近日,有媒体报道青岛地区不断出现市民被蜱虫咬伤的事件。
随着天气变热,市民外出踏青频繁,特别是外出在草地上玩耍和野餐时,应特别注意防护。
蜱虫俗称草爬虫、八脚子、狗豆子,很容易附在宠物狗、猪、老鼠以及人的身体上,蜱虫咬人的治病过程和蚊子传播疟疾的过程相似,它只是一种可以传播疾病的病媒生物,本身并不治病,蜱虫本身并不能咬死人,但是如果蜱虫曾经咬过血液中带有病毒的人或动物,这些病毒就可能寄生在蜱虫体内,当这些携带病毒的蜱虫再去咬人时,可能会将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给被咬的人。
市民一旦在野外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自行将蜱虫抠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罗浮山百草油、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花生油、香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并立即去医院就医。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
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回家中。
据青岛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姜法春主任介绍,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常见,目前已有较成熟的防控手段,市民
不必过于担心,只有当被蜱虫咬过出现过敏或发热等类似传染病症状时才需要提高警惕,并立即到医院治疗。
(顾昭海)附:。
蜱虫的防治和摘除方法
![蜱虫的防治和摘除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0f09e2ded630b1c59eeb519.png)
蜱虫的防治和摘除方法蜱虫,俗称草爬子,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蜱虫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2010年夏天,河南商城县,有多人被做蜱虫咬伤,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
当地2009年已出现死亡病例,但2010年尤其多,成为蜱虫“重灾区”。
形态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
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硬蜱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
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
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
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
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
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
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
基节上通常有距。
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
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
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
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
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2.软蜱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
颚基背面无孔区。
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
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
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三篇)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d678a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1.png)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蜱虫叮咬人后症状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蜱虫与无形体病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最早于xx年在国外被发现。
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
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xx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
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传人感染。
■蜱虫危害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
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怎样预防和治疗蜱虫叮咬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怎么办?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
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同时,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
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
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
![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bf13c1c14791711cc7917e8.png)
蜱、 若蜱 有8 条腿 , 而幼蜱 只有 6 条腿 。 、 春 秋季 是蜱 的活 动 高 峰 , 天 较活 跃 , 天 基 本 不 夏 冬
-
活动 。 蜱一 般寄 生l 动物 的皮 在
肤 较 薄 、 易被 搔 动 的部 位 , 不 游 离动物 体后 附着在草 上 , 可 叮 人 、 血 。 虫吸 饱 血膨 胀 吸 雌
、
蜱 的简介
蜱俗 称 壁虱 、 虱 、 扁 草爬 子 、 豆子 等 , 狗 牛活 在深 L 区 , 喜欢 阳光 , 欢阴暗潮 湿 , 不 喜
.
经常 出没 高密的草 丛或 是茂密 的森林 。 硬蜱
森 林脑 炎、 出血 热 、热 、 Q 蜱传斑 疹 伤寒 、 野兔
多 生活在 森 林 、 木 丛 、 阔的 牧场 、 原 、 灌 开 草
防护。
不 要 生拉 硬 拽 , 以免拽 伤 皮 肤 , 将 蜱 的头 或
部 留 在皮 肤 内 。 出后 , 取 再用 碘 酒 或 酒精 做 局 部 消毒 处理 , 随 时观 察 身体 状 况 , 出 并 如 现 发热 、叮咬 部位 发 炎破溃 及红 斑等 症状 , 要 及 时就 诊 , 断 是否 患 上蜱传 疾 病 , 免 诊 避
2 01 0.E 1 o
蜱 日特点及预昕控制知识 g
、
针对21 年9 0 0 月媒体 报道河南省发 生多人被蜱虫叮咬
致死 事件 ,月 9 9 日国家 卫 生部 网站发 布 “ 的特 点及 预 防控 蜱 制知 识”现 将相 关 内容 刊发 如下 : 。
蜱、 微小 牛蜱等 。
于 查找 ’ 蝉 爬 ~ ; 织 农 物 丧 而 尽 量光 l 针 二 滑 , 样蜱 不 易 附 : 助 这 ‘ 后 f 细 检 查 f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9861d533d4b14e8524681d.png)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一、蜱的特点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草扒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
我国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
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
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
二、蜱及蜱传疾病的危害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
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如森林脑炎、出血热、莱姆病、Q热、蜱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野兔热、无形体病等。
蜱能长时间保存病原体,并经卵传递,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多发生在3~11月,有较明显的地域性。
其中,森林脑炎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蜱媒回归热流行于我国新疆地区;莱姆病分布广泛,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毗邻本市的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报道在蜱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Q热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自然感染Q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
此外,蜱还能传播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土拉杆菌病)。
三、临床表现1、皮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
有时可发现蜱。
2、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新疆蜱传疾病及蜱媒防制
![新疆蜱传疾病及蜱媒防制](https://img.taocdn.com/s3/m/19bb5a7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5.png)
·综述·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摘 要:蜱是人和多种陆生脊椎动物的体表寄生虫,通过直接叮咬吸血或携带病原体对宿主造成伤害,是许多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对蜱的生物学特性、新疆蜱类地理分布及新疆地区主要蜱媒疾病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防制策略,以期为今后的蜱媒防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蜱;媒介;疾病;新疆中图分类号: S852.7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22(2023)03-0213-08Tick-borne Diseases and Tick Control in XinjiangGUI Youjun, SHI Shen, LUO Yongjun, WANG Xijiang, ZHANG Xiaobing, WANG Cheng,WANG Xiaojun(Xinji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rumqi 830002, China)收稿日期:2021-01-25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专项(2022B03014-4)作者简介:贵有军,男,硕士,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鼠疫及媒介生物防治研究通信作者:王效俊,E-mail:*****************新疆蜱传疾病及蜱媒防制贵有军,史 深,罗勇军,王希江,张晓兵,王 诚,王效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乌鲁木齐830002)2023,31(3):213-230Abstract: Ticks are ectoparasites of human and various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They cause harm to their hosts by direct biting and sucking blood or carrying pathogens. Ticks are media and storage hosts for many zoonoses, seriously endangering human health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Tick-borne diseases also post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 this pape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major tick-borne diseases in Xinjiang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d the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tick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 words: Tick; medium; diseases; Xinjiang蜱俗称草爬子,是陆生脊椎动物专性、非永久性体外寄生虫。
【医学ppt课件】蜱的预防及控制
![【医学ppt课件】蜱的预防及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6a4081a7aef8941ea76e05a1.png)
蜱预防控制
蜱叮咬后处理
✓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
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 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或是蜱 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
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北京地区蜱虫疫情
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肝肾功 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 现,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并 因多器官衰竭、救治无效死 亡。
蜱传播的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 亚病毒。
新布尼亚病毒显微照片
蜱预防控制 环境处理
✓ 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 ✓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
蜱传播的疾病
✓ 在我国,蜱媒病毒性
疾病主要有森林脑炎、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等。蜱媒螺旋体病有 莱姆病、蜱传回归热 等。蜱还传播斑点热 和蜱传Q 热立克次体 等。
蜱传播的疾病
✓ 发生在河南、山东等
地多人被蜱虫叮咬致 死的疾病被定义为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临床表现:
✓ 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
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 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 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 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
肤内。
蜱预防控制
蜱叮咬后处理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
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 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 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 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 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蜱虫叮咬宣教小知识
![蜱虫叮咬宣教小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d877f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2.png)
蜱虫叮咬宣教小知识
蜱虫叮咬是一种常见的户外活动风险。
蜱虫是寄生在动物皮肤上的一种小型节肢动物,它们吸食动物的血液来获取营养。
蜱虫叮咬可能会传播疾病,如莱姆病、蜱传脑炎等。
了解如何预防蜱虫叮咬以及如何处理蜱虫叮咬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蜱虫叮咬的宣教小知识:
1. 避免在草丛、灌木丛和高草丛生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尤其是在春天和夏天的蜱虫活跃期。
2.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戴上帽子,避免皮肤暴露在蜱虫可能藏身的地方。
3. 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等有效成分的驱蚊驱虫剂,遵循产品说明书,涂抹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
4. 穿浅色衣物,以便更容易发现附着在衣物上的蜱虫。
5. 检查自己和家人的衣物、头发、耳朵等部位,看是否有蜱虫附着。
特别是在户外活动后和洗澡前要仔细检查。
6. 回家后,立即将外出穿过的衣物放入洗衣机清洗。
7.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请使用细头镊子轻轻地抓住蜱虫的头部附近,尽量靠近皮肤表面,然后垂直向上拔出。
避免挤压蜱虫的身体,以防止更多的病原体进入皮肤。
8. 不要使用火柴、烟头、香薰等方法来烫蜱虫,这样可能会导致蜱虫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增加感染的风险。
9. 将拔出的蜱虫放入酒精或密封袋中保存,以便在出现症状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10. 如果出现蜱虫叮咬后的症状,如红肿、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请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了解并遵循这些宣教小知识,可以降低蜱虫叮咬带来的风险,保护您和家人的健康。
蜱虫防制宣传知识
![蜱虫防制宣传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8ec67a40029bd64783e2c41.png)
蜱咬病真的那么可怕吗?蜱是什么?以前好像没听说过,怎样防止被蜱叮咬,万一被蜱咬了该怎么办?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病了呢?得了病该怎么办?后果是否很严重?是不是不应该去野外游玩了?……1、蜱是什么?蜱是生活在草丛、灌木等处的一种深红色的,样子和蜘蛛差不多的小虫子。
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
蜱从卵孵化,然后发育成6条腿的幼虫,再发育成8条腿的若虫和成虫,每个阶段均需要吸血,对蜱而言寻找宿主吸血多次可能需要3年多才能完成整个生活过程,很多蜱因不能及时找到宿主而夭折。
蜱没有吸血时较小,如小米粒大小,吸血后会膨大,圆滚滚的看起来就像长着腿的紫葡萄。
手指上的蜱,大小就是这个样子的吸血后的蜱2、蜱是新的物种吗?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出现了?不是,蜱在自然界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可能比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都长,蜱多分布在丘陵和山区的树林、草地或灌木丛中。
蜱可以感知动物的呼吸,身体气味、温度和湿度以及走路时的震动,蜱活动能力有限,不能飞和跳,只能在路边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猎物”。
它用后面的腿将自己固定在草叶上,伸出前腿等着,当人或动物拂过时快速地勾住。
在某些蜱密度较高的地区,当地家畜的身上,特别是耳后多有一层蜱附着,令人作呕。
近几年,随着蜱传疾病监测的深入,蜱叮咬人的事件日益被关注,让人觉得好像是蜱增多了似的。
当然也不排除随着环境的改善,蜱生活区域扩大并接近人类生活或劳作的区域,这一点尚未证实。
3、蜱吸血和蚊子一样吗?叮咬后也会瘙痒吗?蜱叮咬人的习性和蚊不同,蜱吸血产生的刺激小,不容易让人觉察,吸血需要在身体上附着一段时间。
它要饱食一顿多数会超过48个小时,甚至需要几天时间。
它一般吸附在身体上不易被发现的位臵,不容易找到。
蜱喜欢“细嚼慢咽”,吸血前准备活动就得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一旦抓牢后咬破皮肤,将管状口器插入,它可以分泌粘液将自己牢牢粘住,管状口器上也有倒刺,有助于固定身体,同时还可以分泌带麻醉剂的唾液,动物和人就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接下来就是缓慢的吸血,可能会持续好几天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蜱分泌的唾液中含有致病原,就可以造成动物和人的感染,当然动物血中的致病原也能进入蜱体内,在它下一次叮咬时传播给另外一个宿主。
蜱虫叮咬防范须知
![蜱虫叮咬防范须知](https://img.taocdn.com/s3/m/f203c41d650e52ea55189842.png)
蜱虫叮咬防范须知
截止到目前,已发现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 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
阿拉木图、南哈、科兹洛尔达等多个地区存在蜱虫疫区,必须坚持做好蜱虫防范工作,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1.谨记哈国蜱虫疫区范围,不要到疫区活动。
2.因工作需要进入疫区时,必须做好防范工作。
尽量避免在疫区的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等。
3.在疫区活动结束后,应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查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4. 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要用镊子或其它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或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处理。
5. 一旦发现被蜱虫已叮咬或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
退出。
烫蜱虫时要注意安全。
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6. 被蜱虫叮咬后,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7. 即使未发现被蜱虫叮咬,从疫区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对疫区的蜱虫传播疾病保持警惕。
8. 有蜱虫叮咬史或疫区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蜱虫传染病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和蜱媒传染病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和蜱媒传染病](https://img.taocdn.com/s3/m/4646404bc850ad02de8041ed.png)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和蜱媒传染病——来自纽约健康与心理卫生局的建议2010年6月17日健康与心理卫生局警告纽约市民,6月至11月为蜱虫最活跃的时期,在此期间内须格外注意,防止蜱虫叮咬。
纽约市居民应警惕蜱媒传染病,例如莱姆病、巴贝斯虫病、边虫病、洛基山斑疹热和艾利希氏体症。
自2003年,莱姆病和巴贝斯虫病的报告病例稳步增加。
仅去年,莱姆病的报告病例总数即从538例增至643例,数字增加的部分是因为各实验室采用电子方式报告病例。
纽约市报告的蜱媒传染病,感染地点大多数是在纽约市外,例如哈德逊谷、长岛、纽泽西和康涅狄格。
惟一的例外是洛基山斑疹热,后者目前已知在纽约市内传布。
“对于夏季前往五个区以外林地的市民,莱姆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可能是严重问题”,纽约市健康与心理卫生局局长ThomasFarley医生说:“市民应加强自我保护,穿长袖衣服和袜子,并使用包含DEET(避蚊胺)的驱虫剂。
另外,在离开林地或草木地之后,应立即检查身体和衣服上是否有蜱虫。
”除了提醒纽约市民采取预防措施,健康与心理卫生局还发布医疗警告,指示医生留意其患者中的蜱媒传染病,并向健康与心理卫生局报告病例。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和蜱媒传染病●从林地或草木地返回后,立即检查身体(包括腋下、头皮和腹股沟)或衣服上是否有蜱虫。
有些蜱虫非常小(罂粟种子大小),因此要请别人代为检查自己看不到的部位。
●迅速除去被发现的蜱虫,在可能情况下,使用细嘴镊子。
●避免在林木茂密区域步行;尽量走没有草木的道路。
●使用包含DEET(避蚊胺)的驱虫剂(遵循制造商的使用指示)。
其他驱虫剂,例如Picaridin或柠檬桉油,可能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此类驱虫剂对蜱虫的驱除效果信息很有限。
●Permethrin是另一种驱虫剂,用于涂抹在裤子、袜子和鞋上,一般清洗数次后依然保持驱虫效果。
切勿将Permethrin直接涂抹在皮肤上。
●穿浅色衣服,以便容易看清楚趴衣服上的蜱虫。
●穿长袖衬衫,裤脚塞到袜子内,防止蜱虫爬进裤腿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蜱是一类重要的吸血节肢动物,绝大多数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少数寄生在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
蜱不仅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皮肤,有时还可以引起宿主瘫痪,而且是人和动物许多重要病原(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原虫等)的传播媒介。
蜱分为硬蜱、软蜱和纳蜱三大类。
全球有800多种,我国记录的蜱种有117种。
长期以来,蜱及蜱传病一直是困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经蜱传播的新现和再现传染疾病,如人莱姆病、人巴贝虫病、无形体病和森林脑炎等疾病,可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2010年来,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韩国、日本多地爆发流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其病原是由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V);随后在美国发现了另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腹地病毒(Heartland virus,HRTV),感染人导致与SFTS病症相似的严重疾病,已有超过30人感染该病毒死亡。
这些事件再次警示我们,蜱及蜱传病不仅在兽医上十分重要,也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新问题。
硬蜱一生中超过90%的时间都是离开宿主生长的,这对制定蜱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全面认识蜱虫,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虫是如何跑到人和动物的身上?如何预防治疗蜱虫叮咬?蜱虫的家族又有哪些?NO.1 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吸血寄生虫,是传播病原体种类最多的媒介节肢动物,危害仅次于蚊类。
蜱传播的病原体83种病毒 (森林脑炎、出血热)14种细菌 (布氏杆菌)20种立克次体 (Q热、蜱传斑疹热)18种螺旋体 (莱姆病)32种原虫 (巴贝斯虫)1种衣原体1种支原体1种巴尔通氏体2种线虫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斑点热、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回归热、野兔热、鼠疫、布病和巴贝斯虫病等。
蜱媒斑点热病原:立克次体全球的立克次体至少有26种。
蜱在吸血过程中,通过唾液传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还可通过破碎的蜱类组织、体液或粪便,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且可通过输血在人际间传播。
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中国分布的蜱传疾病中,莱姆病分布最广。
该病于1975年在美国莱姆镇首次报道。
蜱类从贮存宿主吸血获得螺旋体,螺旋体在蜱类的中肠增殖,待蜱类再次叮咬宿主时,螺旋体由中肠经唾液腺进入宿主体内。
一般来说,携带螺旋体的蜱叮咬宿主36~48小时才能有效传递该螺旋体至宿主,但如果螺旋体已经在蜱类唾液腺中存在,其感染宿主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因此,宿主感染莱姆病的概率随蜱类吸血时间延长而增加。
蜱媒森林脑炎病原:蜱媒森林脑炎病毒贮存宿主主要为啮齿类、鸟类和家畜等。
除通过蜱类传播外,食用感染脑炎病毒的羊奶制品包括黄油、奶酪及酸奶等也可致病。
该病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森林地区,在我国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至少9个省区也有发生。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病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出血,致死率 3%~30%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并能通过接触染病动物感染,或者通过患者血液或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在人际间传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我国又名新疆出血热,于1965年新疆巴楚县首次出现病例报道,随后在我国青海、四川、内蒙、安徽、海南、云南等地均有报道。
Q热病原:贝纳柯克斯体,与立克次体形态相近,营细胞内专性寄生,对环境条件耐受性极强,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同时以全身器官受累的急性或慢性症状为特征。
该病最早见于1935-1937年间的澳大利亚,目前已报道的Q热疫源地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所有国家。
目前,我国已有24个省和自治区出现Q热病例报道,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区,其中内蒙古、四川、新疆、云南和西藏均有其暴发流行记录。
蜱媒回归热病原:螺旋体临床表现:周期性高热并伴有肌肉、关节等疼痛,肝脾肿大并具出血倾向,重症者出现黄疸。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至少 7 个省区存在蜱媒回归热感染。
土拉菌病病原:土拉弗朗西斯菌临床表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眼结膜充血溃疡、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
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的至少18个国家广泛分布,危害极大。
该病可经多种途径传播,包括蜱、螨、蚊、苍蝇等吸血寄生虫的叮咬传播,或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物或空气等造成土拉菌病流行。
土拉菌病在我国又称野兔热,其主要在野兔和鼠类之间感染发病。
人感染土拉菌病例首见于1957年内蒙古通辽地区。
目前,新疆、西藏、青海和内蒙等地,均存在自然疫源地。
通过人群和动物血清学检测证实,山东、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存在土拉弗朗西斯菌感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原:噬吞噬细胞无形体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
该病于199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首次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在我国于2006年首先在安徽报道,以后的血清学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在我国至少7个省区有此病的发生。
人埃立克体病病原:埃立克体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我国在1999年报道了首例人埃立克体病,随后又通过血清学和PCR等方法,在新疆、黑龙江、内蒙等7个省区监测到人埃立克体病的病原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新布尼亚病毒临床表现: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症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是新发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最早见于我国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同时处于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均具传染性,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人际间传播。
目前我国至少有13个省份存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且其感染范围仍在不断扩大,2013年韩国和日本出现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死亡病例。
梨形虫病病原:巴贝斯虫和泰勒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反刍动物及其他家畜最常见的血液寄生虫病之一。
首例人感染巴贝斯虫病例见于1957年的南斯拉夫,目前该病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人类新发寄生虫病。
泰勒虫主要侵染牛、羊等家畜,可引起感染动物高热、体表淋巴结肿大、贫血和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动物死亡。
我国至少24个省和自治区存在梨形虫病,已发现的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约11种。
参考文献:《蜱传疾病及其媒介蜱类研究进展》于志军;《中国蜱传病主要流行趋势及防控科技对策》马广鹏NO.2 蜱虫是如何跑到人和动物的身上?草地,狗狗最喜欢的地方。
奔跑,打滚,尽情尽兴,不亦乐乎。
就在狗狗撒欢的时候,有一种虫子,也在等候宿主,伺机行动。
这就是危害仅次于蚊子的——蜱它们在草丛穿行,高举前足,不停晃动。
在蜱的前足末端,有个叫“哈氏器”的嗅觉器官,可以感受动物的气息。
当人或动物经过,它就用游离的前足,抓住未来宿主,搭乘顺风餐车,去完成自己的生活史。
蜱是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生活史分“卵、幼虫、若虫、成虫” 四个阶段。
卵硬蜱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数1100-8000个。
幼虫卵经过2-4周,孵出六肢幼虫,幼虫没有呼吸孔和生殖孔,通过体表呼吸。
若虫幼虫爬到宿主体上吸血,经2-7天,吸饱血后,落到地面,蜕皮变为若虫。
若虫有四对肢,有呼吸孔,无生殖孔。
成虫饥饿的若虫,再次侵袭各种动物,寄生吸血后,再落到地面,7-9天后蜕皮,变为性成熟的雌蜱或雄蜱成虫。
从卵到成蜱,历时3-12个月不等。
除了蜕化和产卵,蜱虫一般不离开宿主。
雄蜱和雌蜱在宿主体上交配,一个月后,雄蜱死亡。
雌蜱吸饱血,体积可胀大100-200倍。
落地后,在潮湿的缝隙或土块下,静伏不动。
待体内血液消化、卵发育成熟,就开始产卵,历时4-5天。
随后,雌蜱萎缩死亡。
蜱在活动季节必须吸血,否则其生活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为了吸血,蜱装备了犀利的口器。
在蜱的头部,有个像挖掘机一样的东西,被称为“螯肢”。
在螯肢末端,有定趾(内侧)、动趾(外侧),上面有锯齿,用于切割皮肤。
螯肢下方是“口下板”,是穿刺和附着的重要器官。
口下板的腹部,有成纵列的逆齿。
螯肢与口下板之间是口腔。
就这样,慢慢挖掘,步步推进,直抵血管。
刺穿血管,贪婪吸血。
直到胀的走不动路。
蜱一般在白天寻找宿主。
去草地、灌木丛玩耍,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提前给狗狗喷洒驱虫水。
狗狗的颈部、腹部、背部、腿部、尾巴,都是容易被蜱虫侵袭的地方。
户外运动回来,检查是否有蜱,并及时清除。
但总有漏网之蜱,记得定期给宠物驱虫。
NO.3 如何预防?1、消灭家畜体表和畜舍中的蜱虫,可喷洒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剂。
住房要通风干燥,填抹墙缝,堵封洞穴,畜棚禽舍要打扫干净或用药物喷洒,以消灭蜱的孳生场所。
2、加强个人防护,进入林区或野外工作,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颈部系上毛巾,皮肤表面涂擦药膏可预防蜱虫叮咬,外出归来时洗澡更衣,防止把蜱虫带回家。
另外现在是夏天,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好季节,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就是到野外游玩时,除上述两点要注意之外,别去尚未开发好的风景区、尽量少去草丛浓密的森林野地。
这样我们就会避免蜱虫咬伤。
NO.4 如何处理治疗?一旦被咬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自行在家摘除。
蜱咬伤出现的皮炎主要是消炎、止痒、止痛,同时给予对症处理。
发现被蜱叮咬后常采取如下措施:1.处理伤口,及时就医去除蜱虫后伤口要进行消毒处理,如发现蜱的口器断在皮内要手术切开取出。
2.局部封闭伤口,防止感染在伤口周围用2%盐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亦有人用胰蛋白酶2 000 u加生理盐水100mL湿敷伤口,能加速伤口的愈合。
3.防止过敏昏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要给予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地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左或皮质类固醇如:米乐松、强的松等。
出现蜱麻痹或蜱咬热要及时进行抢救。
如创面有继发感染要进行抗炎治疗。
4.蜱虫叮咬切勿强行拔出发现蜱叮咬皮肤时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及防止口器折断在皮内。
可用乙醚、氯仿、旱烟油涂在蜱的头部或在蜱旁点燃烟头、蚊香烤它,数分钟后蜱虫就自行松口,或用凡士林、液体石蜡涂在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