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导学案及练习
《方山子传》优质课课件(附导学案)

人物形象塑造
深入剖析方山子这一人物形象,从他 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探 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
法。
文章结构分析
详细解析《方山子传》的文章结构, 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让学生 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写作技巧探讨
对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归纳和总结, 如对比、象征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和鉴赏水平。
观众互动
观众可就表演内容提问或 发表看法,与演员进行互 动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创意写作,以现代视角重构故事
故事重构
学生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方山 子传》,将其改编成一个新的故
事或剧本。
创意写作
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现代文学手 法和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呈现独特 的故事风格。
作品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可在课堂上进行 展示和朗读,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点 评和建议。
多媒体辅助
运用PPT等多媒体手 段辅助教学,提供丰 富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资源,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文本内容。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及大意概述
01 文章开篇
简要介绍方山子的背景和身份,为下文做铺垫。
02 主体部分
详细叙述方山子的生平事迹,展现其独特个性和 卓越才华。
03 结尾部分
总结全文,强调方山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表达 对其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培养其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积极向上的思 想品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 自读、集体朗读等方 式,帮助学生熟悉文 本,提高其文言文语 感。
翻译法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 逐句翻译,理解文章 大意和人物形象特点。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5《方山子传》学案设计(含答案)

《方山子传》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方山子虽身处逆境但仍超然物外的旷达精神。
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
二、导读(1)作者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背景介绍: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怀才不遇,与方山子遭遇相似。
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3)传记人物传记是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为自己写的传叫自传,如《五柳先生传》,为他人写的传叫别传。
本文是一篇颇具艺术匠心的别传。
三、导思1、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看看方山子与常人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3、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4、文中还有一处细节,在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时,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5、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资料?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6、“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7、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8、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四、导练【跟踪试题】1.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方山子传》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四单元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字音:陈慥.闾.里遁.岐.亭庵.居谪.居矍.然勋阀..2、古今异义词①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③余所以..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至此者(古义:……的原因)④而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⑤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古义:骑在马背上)⑥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任职)3、词类活用①庵.居蔬食(..名词作动词,庵,以庵为居;食,以……为食)②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③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一年)⑤亦足以富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裕安乐)4、文言句式⑴判断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也”表判断)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也”表判断)自谓一世豪士(“谓”为判断词)⑵宾语前置何为而在此(“何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为何”)⑶状语后置晚乃遁于光、黄间(正常语序为:晚乃于光、黄间遁)鹊起于前(正常语序为:鹊于前起)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正常语序为:于眉间犹见)⑷省略句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后省略介词“于”)徒步往来山中(“山”前省略介词“于”)见方山子从两骑(“见”前省略主语“余”)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余”后省略“于”)亦足以富乐(“以”后省略宾语“之”)二、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遁()庵()居谪()居矍()然著()帽奴婢()岐()亭挟()二矢()勋()阀()垢( )污傥()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3)稍.壮()(4)折节..读书()(5)欲以此驰骋..当世()(6)然终不遇.()(7)晚乃遁.于光、黄间()(8)庵.居蔬.食()(9)徒.步往来于山中()(10)方山冠之遗像..()(11)适.见焉()(12)方山子亦矍然..()(13)问余所以..至此者()(14)环堵萧然....()(15)而妻子..之意()()..奴婢皆有自得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第3—5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诵读并翻译课文第3—5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教案】高二上语文《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A、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 ) 驰骋( ) 招聘( ) 逃遁( ) 岐亭/歧途( )庵居( ) 冠服( ) 著帽( ) 陈慥( ) 糙米( ) 矍然/矍铄/攫取( ) 剽悍( ) 勋阀(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血气方gāng( ) 吞声zhízhú( )( ) 含gòu( )忍辱头悬梁,zhuī( )刺gǔ( )hù( )恶不悛自jīn( )功伐chēn( )怪交通zhào( )事切中肯qìng( )独辟xī( )径越zǔ( )代páo( ) jué( )择与世永jué( )B、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C、检测案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guàn,帽子B.见其所著帽zhù,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dùn,隐居D.庵居蔬食sì,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其贤不及孔子C.①余谪居于黄②多于在庾之粟粒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 ) 驰骋.( ) 招聘.( ) 逃遁.( ) 岐.亭/歧.途( )庵.居( ) 冠.服( ) 著.帽( ) 陈慥.( ) 糙.米( ) 矍.然/矍.铄/攫.取( ) 剽.悍( ) 勋.阀(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血气方gāng( ) 吞声zhízhú( )( ) 含gòu( )忍辱头悬梁,zhuī( )刺gǔ( )hù( )恶不悛自jīn( )功伐 chēn( )怪交通zhào( )事切中肯qìng( )独辟xī( )径越zǔ( )代páo( ) jué( )择与世永jué( )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检测案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 guàn,帽子B.见其所著.帽 zhù,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 dùn,隐居D.庵居蔬食. sì,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 (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 (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 (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 (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C.使酒..(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往往阳狂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其贤不及.孔子C.①余谪居于.黄②多于.在庾之粟粒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理解:方山子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鉴赏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巧妙构思。
一、自主学习1、自读下列材料(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__,号____,四川眉山人,__时期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作者贬官黄州之时。
(2)文体文化常识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传:文体的一种。
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
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平铺、直叙。
2、朗读全文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全文4、重点研讨下列词句:第一段: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折节不与世相闻方耸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第二段: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矍然环堵萧然过岐亭,适见焉第三段:几日耳而岂山中之人哉怒马鹊起于前第四段:勋阀此岂无得而然哉第五段:阳狂垢污傥二、合作探究1、他是个什么样的人?2、作者对他是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写方山子的用意何在?三、总结提升(一)赏析传记写法:[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写法:平铺、直叙)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1、奇妙的构思:本文把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方山子导学案学生

抚宁区第一中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年级————————————————————————————————————————————《方山子传》苏轼【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2、把握传主的事迹和品质,明确传主独特的个性和人生取向,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探究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重难点】1、重点: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传主独特的个性和人生取向。
2、难点: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学习方法】诵读法、问题导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交互式白板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使用说明】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内容为必答题,◆为思考题。
2、如有问题一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学】诵读文本,疏通文意1、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尝与苏轼论兵及古今成败,喜好宾客,蓄纳声妓。
但陈慥非常惧内。
苏轼赋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戏之曰:"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成语"河东狮吼"即来自此。
2、《方山子传》作于1081年,也就是元丰四年。
苏轼经过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的第二年,邂逅了二十年未见的隐居在此的老朋友陈季常。
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
故而作传记之。
3、文言知识梳理要求: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参照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b、小组探究,有疑问的文言知识点组内探究解决,针对组内认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包括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进行总结。
列出组内有疑问的字词句作为课堂研讨内容【整体研学】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轼在黄州见到方山子有怎样的感受?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方山子的形象特征。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lǘ)里遁(dùn)庵居(ān)谪(zhé)居矍(jué)然著(zhuó)帽奴婢(bì)岐(qí)亭挟( xié)二矢(shǐ)勋(xūn)阀(fá)垢污 (gòu) 傥(tǎng)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教案资料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lǘ)里遁(dùn)庵居(ān)谪(zhé)居矍(jué)然著(zhuó)帽奴婢(bì)岐(qí)亭挟( xié)二矢(shǐ)勋(xūn)阀(fá)垢污 (gòu) 傥(tǎng)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方山子精选--传导学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方山子传》导学案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 1080 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 zēng 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 三闾大夫 ( ) 驰骋 ( ) 招聘 ( ) 逃遁 ( ) 岐亭/ 歧途( ).......庵居( ) 冠服( ) 著帽( ) 陈慥 ( ) 糙米( ) 矍然 / 矍铄/ 攫取( ) 剽悍( ) .........勋阀(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 )....血气方 gāng( ) 吞声 zhízhú( )( ) 含 gòu( ) 忍辱头悬梁 ,zhu ī( ) 刺 gǔ( )hù( ) 恶不悛自 j īn( ) 功伐 ch ēn( ) 怪交通 zhào( ) 事切中肯 qìng( ) 独辟 xī( ) 径越 zǔ( ) 代 páo( ) ju é( ) 择与世永 ju é( )学必迎下探究案【合作探究 ?研剖析】1.第一自然段介方山了生平,并明得此称号的由,哪句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案1. 加点音解正确的是(A. 弃,冠服 gu àn,帽子.晚乃遁于光、黄ù ,居C.. d n )B.其所著帽.庵居蔬食D..szh ù,戴ì,⋯⋯吃2.下列加点解不正确的一是()A. 方山子怒.独出(使怒,即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的子余既然异之通“悚”,惊奇方山冠之像死者的相片C..()D...()3. 下列加点解有的一是()稍壮,折(改以往的志向和行)堵(房屋的院)然,而妻子奴婢A...B...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用如土D.往往阳狂(假装)垢,不可得而....)4. 下列加点解不正确的一是A. 皆弃不取,独来.(僻、偏僻)山中方山子(倜)之欤C..D. ()B.精悍之色犹于眉(精明干)..欲以此(放开手脚干一番事)当世..5. 下列加点意用法解的一()A. 里之侠皆宗.之( 以宗 , 尊奉 , 推崇 , 意用法 )B.余既然异之(⋯⋯感到惊奇,意用法)C.方山子从两(跟随).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D. .6. 下列加点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①晚乃遁于光、黄②于是王乃上A...B. ①因与余上用兵及古今成②其不及孔子..①余居于黄②多于在庾之粟粒C...D.①方山子 , 光、黄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7.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 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并称“三”。
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任团练副使。
在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间。
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希亮曾是轼的上司。
季常与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东坡就写诗嘲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遁()庵()居谪()居矍()然著()帽奴婢()岐()亭挟()二矢()勋()阀()垢( )污傥()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3)稍.壮()(4)折节..读书()(5)欲以此驰骋..当世()(6)然终不遇.()(7)晚乃遁.于光、黄间()(8)庵.居蔬.食()(9)徒.步往来于山中()(10)方山冠之遗像..()(11)适.见焉()(12)方山子亦矍然..()(13)问余所以..至此者()(14)环堵萧然....()(15)而妻子..之意()()..奴婢皆有自得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容: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容: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第3—5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诵读并翻译课文第3—5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8、《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

5、《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主编人:胡雪审核人:莫文英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学习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使用年级: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见其所著(戴)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古(古时)方山冠之(的)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乎?”因(于是)谓(称呼)之方山子。
《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教师版)

5、《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胡雪审核人:莫文英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方山子传导学案.doc

课题:《方山子传》课型:精讲备课时间:2017 年5月2日—2017年5月3日课时:2课时任课教师:韩军班级:学生姓名:【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教学重点】1.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2、作者写作的原因.【学习过程】一、课前阅读河东师吼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隐居龙丘。
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系成为好友。
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
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慥,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
“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
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
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成语比喻凶悍的女性,也用以嘲笑惧妻的人。
苏轼笔下的可怜虫陈慥是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山子传》的传主方山子.香港电视剧和电影《河东狮吼》中的陈季常是个惧内的风流才子,那么陈季常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或许我们从这篇课文中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他.二、给加点字注音闾()里谪()居陈慥()著()帽矍( )然奴婢( ) 岐( )亭精悍( )勋()阀()傥()见之与()三、注解下列加点字,翻译全文。
方山子传导学案及练习

《方山子传》练习学案苏轼1.“①弃车马,毁冠服②见其所著帽”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①guàn帽子②zhù戴B.①guān帽子②zhuó戴C.①guàn戴着帽子②zhù穿的衣服D.①guān戴着帽子②zhuó穿的衣服2.“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庵居蔬食”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A.①祖宗②食物B.①尊崇②吃C.①同宗②粮食D.①宗族②给……吃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因酒使性)好剑,用财如粪土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推崇)之B.稍壮,折节(改变志节、行为)读书C.方山子傥(或许)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纵马奔跑)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庵(在小草屋)居蔬食B.余既耸然异(感到惊奇)之C.见方山子从(跟随)两骑D.岁(每年)得帛千匹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C.①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②使骑逐而射之,不获D.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亦足以富贵9.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D .②③⑤⑥10.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一致的一项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D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13.比较下列句中“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然终不遇②余既耸然异之③环堵萧然④此岂无得而然哉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B.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徐公何能及君也C.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②万钟于我何加焉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17.对“此岂无得而然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大概是没有得到官做才这样的吧B.这大概是没有得到知己才这样的吧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D.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得道的人能够这样吗18.文中说“余既耸然异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A.“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C.“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D.“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1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⑤所著帽,方屋而高⑥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⑦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⑧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A.①⑤B.②③C.④⑥D.⑦⑧2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24.翻译下列句子①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译文:②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③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文:④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文:⑤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练习学案苏轼
1.“①弃车马,毁冠服②见其所著帽”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①guàn帽子②zhù戴
B.①guān帽子②zhuó戴
C.①guàn戴着帽子②zhù穿的衣服
D.①guān戴着帽子②zhuó穿的衣服
2.“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庵居蔬食”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A.①祖宗②食物
B.①尊崇②吃
C.①同宗②粮食
D.①宗族②给……吃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
书
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
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因酒使性)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推崇)之
B.稍壮,折节(改变志节、行为)读书
C.方山子傥(或许)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纵马奔跑)当世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庵(在小草屋)居蔬食
B.余既耸然异(感到惊奇)之
C.见方山子从(跟随)两骑
D.岁(每年)得帛千匹
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①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②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亦足以富贵
9.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D .②③⑤⑥
10.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
④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一致的一项是( )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13.比较下列句中“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然终不遇②余既耸然异之③环堵萧然④此岂无得而然哉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
B.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17.对“此岂无得而然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大概是没有得到官做才这样的吧?
B.这大概是没有得到知己才这样的吧?
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
D.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得道的人能够这样吗?
18.文中说“余既耸然异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A.“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C.“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1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⑤所著帽,方屋而高⑥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⑦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⑧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⑤
B.②③
C.④⑥
D.⑦⑧
2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2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译文:
②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③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文:
④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文:
⑤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