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知识点笔记: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需要记住的作者和诗歌:郭沫若:《凤凰涅檠》《炉中煤》《天狗》《天上的市街》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冰心:《春水》《繁星》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李金发:《弃妇》冯至:《我是一条小河》一、二十年代新诗概述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1. 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 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胡适1、胡适的理论:“作诗如作文”2、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由胡适创作,于1920年出版。
3、尝试集的内容:反封建、反军阀、倡自由、尚进取、人道主义4、尝试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对打破旧体诗的束缚,创造成自由体白话新诗做出了积极贡献。
前期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主张(浪漫主义)名词解释: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流派特征:1. 追求均齐的诗的形式---建筑美如: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等2. 追求押韵方式的多样化----音乐美《死水》二、四押韵,每节换韵。
3. 注意诗的词藻色彩,从而创造出诗的画面---绘画美《死水》色彩绚丽,富于表现力,以美写丑,创造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意境。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
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1.左翼诗人。
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
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
(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
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
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
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
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新诗小结
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他们努力融会中国 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 、象征性和哲理性,重视诗人内心特殊的感受。代表诗人 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代表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 林之魅》等。
现实浪漫派——这个命名有些牵强,也许源出于毛老人“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原则吧 。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期,遵循的是一条专制文学道路 ,即所谓的遵命文学或革命文学,文学主体地位退位给了 政治或集团利益。在近三十年的历史跨度里,诗歌的调式 惊人的统一。代表诗人有郭小川、闻捷、贺敬之、张志民 、田间、李瑛、李季、严辰等。代表作品:郭小川《甘蔗 林,青纱帐》,贺敬之《桂林山水歌》,李瑛《酒肆》《 鲁迅》,闻捷《苹果树下》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
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一个时期。朦胧诗派被称作第二个新文化 运动,推动了中国诗歌的新生。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
、江河、梁小斌、王小妮、芒克、食指、多多、王家新、黑 大春、傅天琳、车前子、李钢等。代表作品:北岛《回答 》《一切》《宣告》《十年之间》《黄昏,丁家滩》,舒 婷《神女峰》《致橡树》《墙》,顾城《一代人》《远和 近》《感觉》《弧线》《小巷》,梁小斌《雪白的墙》《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诺日朗》《大雁塔》,江 河《纪念碑》,食指《相信未来》,王小妮《印象》,王 家新《潮汐》等。
新2诗01总5结
Add up anything what you like or what you need like company name 与梦偕行寻找更好的自己
1 新诗的介绍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 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一、新诗的出现: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出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出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
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
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
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出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①新诗出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第16章新诗(二)16.1 复习笔记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
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3)代表作家作品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殷夫的《孩儿塔》;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4)中国诗歌会的不足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但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②艺术上比较粗糙;③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2.臧克家(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
其代表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臧克家往往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后期新月派的形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包括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诗(精)
(5)写了大量自传。
(五)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7——1949)
1940—1943年,连续创作六部历史剧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筑》(《高渐离》)、《孔雀胆》、 《南冠草》
揭露国民党制造分裂,反共卖国的投
降路线。
1944年写出史论《甲申三百年祭》
(六)建国以后(1949—1978)
(一)《女神》的写作与出版
《女》分为三辑
第一辑由诗剧《女神之再生》、《湘
累》和《棠棣之花》组成,是以现代 的想象重构古代的故事传说 第二辑是《女》的主体部分,30首诗 作,《凤凰涅磐》《炉中煤》《地球, 我的母亲!》等都乃名篇 第三辑有25首新诗。
(二)《女神》的主题内涵
1、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4)组织创造社,震动了中国文坛。
(三)大革命前后 (1923——1927)
(四)流亡日本时期 (1928——1937)
1、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 究中国古代社会。 2 、从事古文字研究,精研了古文 字和青铜器铭文字。
(3)帮助“左联”在 日本的东京分会,办 刊物,写文章。 (4)翻译了马克思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 等经典著作。
3、爱国主义的主题
《炉中煤》、《凤凰
涅磐》、《女神之再 生》 。
“五四”是中国现代
新型文化的青春期, 郭的爱国也表现为对 “青春中国”、“新 中国”的向往与追求。
4、《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 的自我形象。 (2)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 精神的新人形象。 (3)是一个热烈执着地追求美好理想 和个性解放,充满着历史乐观主义精 神的现代人。 ( 4 )抒情主人公已越出了“祖国意 识”,有了“人类意识”。
现当代文学笔记1
不、▲现代诗歌一、概述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被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
郭沫若则是中国新诗的开路先锋,其1921年问世的《女神》,堪称新诗革命的先行之作。
1.第一个十年:20世纪初期白话诗运动在语言体式上完成了中国旧体诗歌的历史转型。
之后,新月派(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象征派、现代派、九叶派等相继从诗体的不同方面对现代诗歌进行改造、整合,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诗歌较为完善的存在形式。
这期间“新月派”提倡的格律(回归理性,回归传统诗歌的创作),象征派和现代派追求的诗质、九叶派(“现代性”:关注人权、自由、民主、法制,以诗歌为武器,较好地传承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对新诗现代性的探求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名词解释:象征派1926年,周作人在《扬鞭集》里提出以“象征”作为东西方诗歌的联结点:“这是外国的新潮流,亦是中国的旧手法;新诗往这一路去,融合便可成功”。
由此,以李金发为代白噢的诗人群引进法国象征派创作手法,进行了新诗创作的又一探索。
象征派诗歌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觉,在远距离的事物中发现诗的联系,突出“暗示”在诗歌艺术中的地位,以增加诗歌的朦胧性和色彩感,同时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40年代,诗坛上还出现了两个影响巨大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有:绿原、鲁藜、冀淓等人。
该诗派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
在艺术表现上,以穆旦、郑敏、袁可嘉等人为代表的“九叶派”自觉地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
他们的诗歌创作在保持现实主义倾向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某些技法。
高考语文复习之中国新诗鉴赏
目录
一、何谓“新诗” 二、新诗的分期及特征 三、新诗的特点 四、新诗鉴赏基本方法
一、何谓“新诗”
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 语言手段,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当时也称新诗为
“白话诗”、“白话韵文”、“输国语入的标韵文题”。1917年2月,《新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三)新月诗派
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提出了“理
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
画美、建筑美。
输入标题
闻一多——忧国忧民的诗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致力于
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
1、抒情性
例如:我国现代新诗的奠基者郭沫若的诗集《女 神》中的天狗,要“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输烧入,标 题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 这种奇特的想象,使诗歌中的形象和图画同作者 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到达“借景抒情”、 “借诗言志”的目的。
(二)自由诗派郭沫若
1921年以郭沫若为首的诗人们以创造、战斗为口号的创造社的成立 奠定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成
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具输有里入程标碑性题质。反应了狂飙突进的
“五四”时代精神。
(二)自由诗派郭沫若
天狗
我是月的光,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是日的光,
我把月来吞了,
我是输一切入星球标的光题,
我把日来吞了,
我是 X 光线的光,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六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六章中国新诗在两个10年中的发展脉络:(1)第一个10年:开创新诗传统;进行形式探索;形成各种流派。
A.蒋光慈无产阶级诗派:诗的大众化(非诗化);B.李金发象征诗派:诗的贵族化(纯诗化)。
(2)第二个10年:A.中国诗歌会派(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B.A 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B 现代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第一节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一、中国诗歌会派的性质与特点直接承续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本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
成立于1932年9月,它本身就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中国新诗与革命政党、政治建立如此密切的联系,由此发端。
二、中国诗歌会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观诗会派一开始就自觉地与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相对立,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而不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亦即诗的意识形态化。
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创作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三、中国诗歌会派的创作特色:(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具有一种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美和昂扬的激情。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必然使诗歌的主体由诗人自我而变成无产阶级群体。
小我在大我中融合。
(3)直接描摹现实,采取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歌形式提出歌谣化。
四、代表作家与作品(1)殷夫(1909-1931):《1929年的5月1日》(2)蒲风(1911-1943):《茫茫夜》、《六月流火》。
附:殷夫《1929年5月1日》五、中国诗歌会派诗歌的局限(1)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物质,使诗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新诗(一)
新诗(一)第一节新诗的诞生“作诗如作文”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里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要求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散文化,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
“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胡适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前者突出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胡适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胡适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说话明白清楚,抓住并剪裁出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平实。
其中《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等,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因此《尝试集》被称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早期白话诗分为两类: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
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等。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如胡适的《鸽子》,周作人的《小河》,沈尹默的《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胡适的《一念》等。
这些诗无不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在形式上,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形成舒缓自如的内在节奏;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和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 40年代新诗
第五章 40年代新诗教学要点:1、七月诗派2、九叶诗派3、艾青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及理论主张第一节概述一、同声歌唱七七事变后,30年代两大派别的对峙消失,诗人们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
具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不同流派诗人的创作趋向。
但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加入大量议论性陈词,易产生鼓动效果,却易流于空泛,形式简单粗陋。
此时期,取得成就的诗人有:30年代现实主义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蒲风;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
现实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就:国统区以臧克家为首的“泥土”诗群,臧写了《泥土的歌》、《三代》等农村题材的朴素诗歌;根据地“新歌谣创作”进行火热,在传统歌谣中注入革命内容,宣传、普及革命思想。
例如:革命的势力大无边,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东方红》就是陕北民间诗人用传统“白马调”编的《移民歌》中的一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取得了较高成就,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等著名叙事长诗。
二、七月诗派1、关于“七月派”“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
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创作特色:(1)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和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和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
是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的历史对立物。
针对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迷失、惆怅、悲叹,七月派诗人宣告“我知道风的方向/风打从冬天走向春天”。
(2)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强调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反对只描摹现象、冷淡模写生活。
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现代诗歌知识梳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五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第1节现代诗歌知识梳理一、基础知识积累1.现代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诗歌饱含情感和想像,是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
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2.诗歌的主要分类(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③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当代文学史诗歌部分复习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一.诗歌1.《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同时抒发了自己对纪念鲁迅先生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歌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甘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的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存,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灭亡的道理。
2.《礁石》(艾青)《礁石》这首诗是写礁石,着重在写礁石的坚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可以说,这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诗人运用拟人化修辞手法,这样更集中、凝练,形象感更强。
“礁石”像是一尊“诗雕塑”,形成一种“美的凝聚”。
本诗又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写的虽然是自然界海洋但又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海洋,更多的是人类生活的海洋,在诗人笔下,“礁石”不仅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更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这微笑,是诗人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态度,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总之,不管是在历史的风云中,还是在个人的蹉跎的征途上,都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勇敢生活!《在智利的海峡上》本诗中,艾青常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感情色彩,这就使他的记录成为活的了,成为诗的最鲜活的材料。
诗中所呈现出的这个家的一个又一个画面,使我们亲切地感觉到了聂鲁达的形象:他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与大海有关,可以说,他是海洋的儿子,他具有着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具有着海一样充满风浪的经历,具有着海一样豪爽的性格。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新诗(二)
新诗(二)第一节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总会建立在上海,机关刊物《新诗歌》。
这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自觉的血肉联系。
他们主张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疾风狂雨”,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一、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的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了强烈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别具刚健、粗犷、壮阔的美。
不足:1.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2.大都是急就之章,艺术上比较粗糙;3完全否定与抹杀了非重大题材的作品,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二、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变化”,加强诗的理性化色彩;但也意味着“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诗人主观世界的消失与对艺术个性的忽略。
三、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致力于“歌谣化”,导致抒情性因素减弱与叙事性因素加强的趋势。
“歌谣化”中国诗歌会诗人在诗歌形式上,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是该时期“左联”所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们要使诗歌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以便普及到识字不多的工农大众中去;他们热心于向民间歌谣吸取资源,关注现实与民间疾苦,表达平民百姓的呼声,诗风朴素刚健。
殷夫的《1929年的5月1日》是诗歌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但表现出“个人”在“集体”中的融合与个性的泯没。
蒲风的诗以题材的尖锐性、重要性、及时性取胜,善于渲染革命情绪,铺写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场面,气魄雄壮,情调高昂,采用自由诗的形式,常取得直接的鼓动效果。
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1.诗歌中洋溢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迎接磨难。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一、新诗的岀现: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岀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岀“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岀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岀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
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
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
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岀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岀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①新诗岀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 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二十六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二十六章第一节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一、抗战初期的新诗1.中国新诗戏剧性的变化。
(1)变化:芦沟桥一声炮响,30年代两大诗派的对峙,陡然消失。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一起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
中国诗歌会所倡导的具有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一时风靡诗坛,成为不同流派的诗人的共同归趋。
(2)原因,敌人的轰炸炸死了许多人,炸死了抒情,但炸不死诗,也炸不死诗人的精神。
中国的现代诗人尽管在诗艺的追求上,各有不同,但他们在本质上都是、而且首先是自己民族忠实的儿子,因此,他们时时自觉意识到时代、民族的呼唤,宁愿放下自己习惯了的琴弦,也要追随中国诗歌会派作时代鼓手的呐喊。
另外,时代已经改造了读者,他们需求的是时代的战歌,而不是缠绵的牧歌或哀曲。
2、抗战初期新诗的特征(1)抒情内容:忠实地纪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大敌当前,国破家亡,但没有惶惑与颓废,所有的诗几乎都满溢着全民族大奋起的昂扬与乐观。
还有的诗直面现实,描写了诗人与人民共同经历的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战前某些自我封闭的诗歌吹进了清新的生活之风,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泉水。
(2)抒情方方式: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与大量的议论式陈词。
(3)叙述方式:回到了直接描摹、具体再现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上。
3、抗战初期诗歌形式的探索与改造(1)旧瓶装新酒:在诗歌民族化、群众化的强烈呼声下,诗人们在诗歌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
首先是运用小调、大鼓、皮簧、金钱板等民间形式来宣传抗战的热潮。
如老舍的《剑北篇》就是用大鼓调写的长诗。
但这种实验并不太成功,诗的形式不够现代化。
(2)诗朗诵运动:为了寻找诗为现实斗争服务、与人民接近的方式,诗人们掀起了诗朗诵运动。
为了朗诵,就必须把诗从视觉艺术变成听觉艺术。
如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光未然(张光年)的《屈原》等。
这些诗采用了自由无拘的形式,而且融进了戏剧中抒情独白的某些特点。
(3)街头诗运动:这主要出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新诗
《现代⽂学三⼗年》复习笔记——新诗第⼀个⼗年⼀、新诗的诞⽣——“五四”新诗运动1、“诗界⾰命”的演变梁启超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黄遵宪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受黄遵宪的启发,⽐宋诗对唐诗的变⾰更进⼀步。
语⾔形式与思维⽅式“散⽂化”:打破诗的格律,以⽩话写诗。
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有我”与“有⼈”的“⾔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
“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
对“诗界⾰命”的呼应。
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话诗1、新诗阵营的发展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沈尹默、俞平伯、康⽩情③刊物:《诗》⽉刊第⼀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颗星⼉》《“威权”》《⼀颗遭劫的星》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话诗特征○1作品沈尹默《三弦》《⽉夜》俞平伯《冬夜》旧⽂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法。
周作⼈《⼩河》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清《毁灭》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描⼿法和托物寄兴。
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
散⽂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
1920 北京⼤学歌谣研究会。
周作⼈、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的理论和创作○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话诗的理性⾊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字) ○3《⼥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的艺术规律。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20年代新诗一、新诗的岀现: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岀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岀“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岀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岀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
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
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
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岀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岀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①新诗岀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 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诗(一)第一节新诗的诞生“作诗如作文”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里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要求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散文化,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
“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胡适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前者突出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胡适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胡适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说话明白清楚,抓住并剪裁出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平实。
其中《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等,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因此《尝试集》被称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早期白话诗分为两类: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
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等。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如胡适的《鸽子》,周作人的《小河》,沈尹默的《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胡适的《一念》等。
这些诗无不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在形式上,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形成舒缓自如的内在节奏;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和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第二节 20年代新诗概述一、人生派文学研究会以《诗》《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为阵地,聚集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诗人。
1922年6月,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等八位诗人出版了诗合集《雪朝》。
他们反对贵族文学,提出了“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直面普通民众的不幸人生,在诗中或鞭笞现实,或同情底层社会的不幸,或展示自我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使诗真正做到了“为人生”,表现出关注现实、同情下层平民的写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浪漫派20年代初,创造社诗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等人接受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激情与想象,主张诗歌形式“绝对的自由”,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浪漫主义诗学体系。
其作品主要发表在《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上,代表作品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创造社浪漫诗歌的精魂是破旧立新,中心内容是表现自我,诗体特征是“绝端的自由”,表现出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三、“小诗”派五四高潮后,诗人们受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小诗”盛行诗坛。
代表诗人有冰心和宗白华。
其特点是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
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表现哲理取胜。
然而,“小诗”篇幅过短、容量小,不足以表现繁复深刻的思想与情绪。
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以三言两语的格言、警句式的清丽诗句,表现自己内省的沉思和灵感的顿悟,努力发掘事物所蕴含的哲理意蕴。
宗白华的小诗集《流云》,以哲学家的智慧、胸怀去把握自然乃至宇宙。
四、湖畔诗派五、新月诗派成立于1924年夏,次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创设《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等。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影响大,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
他们努力使新诗规范化,其举措为“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
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其新格律诗的基本主张。
这一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发生过相当的影响。
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1.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
2.强化诗歌中的叙事成分,进行现代叙事诗的试验,做了“新诗戏剧化、小说化”的努力。
六、早期象征诗派发生于20年代中后期,代表诗人是李金发,重要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艺术熏染,对五四落潮后的中国和自我命运深感迷茫,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觉,在远距离的事物中发现诗的联系,突出“暗示”在诗歌艺术中的地位,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虽存在着不能准确运用汉语和生硬模仿法国象征派的弱点,但他们对象征主义诗艺的移植、借鉴,开创了新的诗风。
穆木天提出了“纯粹诗歌”的概念,要求将诗与散文划清界限,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作为诗的领域;诗应具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即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
王独清与之呼应,强调“色”“音”在“纯粹诗歌”中的重要性,纯粹诗人须“为感觉而作”,不求民众了解。
这种纯诗观念,旨在纠正新诗太实、太露的弱点。
李金发的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哀;歌唱死亡和梦幻;抒写爱情的欢乐和失恋的痛苦;描绘自然的景色和感受”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充满颓废、失落的色调。
艺术上,他重视象征与暗示,打破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方式,寻找思想与情绪的客观对应物,具有雕塑感与绘画感,重视意象的创造,特别注意意象的色彩感和鲜明性;诗中大量出现省略、跳跃、通感、“远取譬”和意象奇接,打破正常的思维逻辑和语法习惯,使诗风朦胧、晦涩与怪异。
七、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1923年,共产党员邓中夏著文反对新诗人专门做“欣赏自然”“讴歌恋爱”“赞颂虚无”的诗歌,反对所谓的“新浪漫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派别;提出新诗人“须多作能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须多作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主张”文体务求壮伟,气势务求磅礴,造意务求深刻,遣词务求警动”。
沈泽民亦强调革命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造的重要意义。
蒋光慈是其代表诗人,《新梦》是中国现代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放生歌唱的诗集。
第三节郭沫若一、《女神》的思想内容1. 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始终,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
诗人歌颂反抗、破坏、创造,体现了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迫切要求,表现了打破枷锁,创造光明、自由、统一、欢乐自由的新中国的希望。
《凤凰涅盘》中诅咒否定“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的旧世界,热烈向往华美芬芳的“美丽新世界”。
2. 饱含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情。
五四爱国运动激起了身居异国的诗人深切的爱国热情,他眷恋祖国,愿意为之献身,颂扬祖国的新生,盼望祖国的富强、安康。
他在《炉中煤》中为“年青的女郎”“燃烧到了这般模样”。
他在《晨安》中向“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一口气喊出了27个“晨安”。
3.表现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叛逆精神。
在五四时代氛围中,诗人反抗、叛逆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张扬。
诗人对太阳、山河、海洋、生、死、火山、光明、黑夜等一切具有破坏与创造力量的事物,都无比崇拜。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天狗》等。
4 .对劳动和工农的景仰和颂扬。
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
体现了五四时代社会思潮“劳工神圣”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在《地球,我的母亲》中,诗人赞美地球,赞美劳动,赞美在地球上为人类造福的工人农民。
5. 充分表达了对自我的崇尚,对生命情绪的讴歌和对自然的礼赞。
在《梅花树下的醉歌》中,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自我”,这种自我是“宇宙的精髓”,“生命的泉水”,具有主宰世界的力量。
另有《太阳礼赞》、《光海》等。
二、《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中处处可见一个“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他熔铸着诗人的主观意志与美学理想,以突出的姿态和鲜明的色彩渗透在奇特优美的诗意诗境中。
1.他主要以直抒胸臆的姿态出现。
如《天狗》一诗,竟用29个“我”作为诗句的开头;《浴海》中的“我”更为丰满真切。
2.他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在《女神之再生》里,“新造的葡萄酒浆,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立在地球上放号》,呼唤着“要把地球推倒”,“不断的破坏”。
3.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执着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在《女神》里处处呼喊:“我……我崇拜我。
”在《天狗》中,“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便是我呀”。
4.他不仅对五四后新生的中国无限眷恋、热爱,而且胸襟开阔,具有广博的人类情怀、宇宙意识。
在《晨安》中,“我”不仅向着“我年轻的祖国”、扬子江、黄河问候,而且向着恒河、印度洋、红河等致意,胸襟和眼光在中国诗歌史中前无古人。
5.《女神》里充斥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展现了诗人骚动、矛盾的内心世界,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真实反映了五四时代的心理、情绪与情感。
6.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诗人“主体自由意志”的凸显了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突破与超越;另一方面,在诗人的“泛神论”的自我创造的深层次里,蕴涵着“自我”的消融。
三、《女神》的艺术成就1.从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想象力飞腾雄奇,形象壮阔、奇异、飞动。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
3.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诗人理想,表现时代精神。
《女神》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抒写自己的革命理想,表现自己不屈的意志、创造的精神、对理想的追求。
《凤凰涅盘》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传说,象征祖国、民族、自我在革命中获得新生;《天狗》用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天狗吃太阳”的传说,表现自己冲决一切的叛逆精神。
4 .形式的自由与艺术的自主。
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完全服从诗人感情自然流泻的需要。
既有独到的诗剧形式(如《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更有自由活泼的自由诗体(《凤凰涅盘》一连串11个问句,《天狗》每行二、三字)。
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诗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首诗中,却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类型有二:外在格律相对严谨,押韵、诗节、诗行大体整齐;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某种程度的外在韵律(或不规则押韵,或用排比、复沓、对偶)相结合,使得诗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整齐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