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
七年级数学必备的个解题思维方法
七年级数学必备的个解题思维方法七年级数学必备的 10 个解题思维方法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学科,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掌握一些有效的解题思维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 10 个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必备的解题思维方法。
一、方程思维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当遇到一些涉及数量关系的问题时,通过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可以使问题变得清晰明了。
例如,有一道题:一个数的 3 倍加上 5 等于 20,求这个数。
我们就可以设这个数为 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3x + 5 = 20,然后解方程得出答案。
方程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从而更容易求解。
二、分类讨论思维很多数学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比如,在绝对值的问题中,当绝对值符号内的数大于 0、等于 0 和小于 0 时,计算方法是不同的。
再比如,在求解不等式组时,需要分别讨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综合得出最终的解集。
分类讨论思维要求我们考虑问题全面,不遗漏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
三、数形结合思维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将它们结合起来往往能让问题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比如,在学习数轴时,通过在数轴上表示数,可以清晰地看出数的大小关系和距离。
在解决函数问题时,画出函数图像能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到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趋势。
四、逆向思维有时候,从问题的正面思考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时可以尝试从反面或者结果出发进行逆向思考。
例如,证明“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可以逆向思考“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常规,开拓解题思路。
五、整体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可以将某些部分看作一个整体,从而简化计算和推理。
比如,在代数式的化简和求值中,如果式子比较复杂,可以先将其中的一部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变形和处理。
整体思维能够提高解题效率,避免繁琐的计算。
六、转化思维把一个陌生的、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简单的问题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策略。
掌握数学中的解题步骤与思维方式
掌握数学中的解题步骤与思维方式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的学科,掌握解题步骤和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因此,学会正确的解题步骤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首先,正确的解题步骤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解题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步,理解问题。
在解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有时候,问题的表述可能比较复杂,我们需要将其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
理解问题的关键是确定问题的核心内容,明确解题的方向。
第二步,分析问题。
在理解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这包括确定问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
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方程或者画图来解决,有些问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或者归纳法来解决。
分析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解题的关键步骤。
第三步,解决问题。
在分析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工具,比如代数、几何、概率等。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验证方法。
第四步,检查答案。
在解题之后,我们需要对答案进行检查。
检查答案的关键是核对计算过程和结果,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反证法或者逆向推理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检查答案的目的是避免漏算和计算错误。
以上是解题的基本步骤,但是在实际解题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技巧。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解问题、类比问题、逆向思维等方法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构造模型、利用已知条件等方法来解决一些不确定的问题。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除了解题步骤,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数学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等方面。
首先,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
逻辑思维是指根据已知条件和逻辑关系来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方法与技巧分析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方法与技巧分析高中数学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高中数学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对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解题的一般思路入手,分析高中数学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希望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解题的帮助。
一、数学解题的一般思路1. 理清题意。
在解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境或问题,找出题目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
只有理清题意,才能正确地解答问题。
2. 探索问题,分析问题。
在理清题意的基础上,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弄清问题所涉及的数学原理和解决方法。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一步理解问题。
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思维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挖掘问题的本质。
3. 创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理解和分析问题后,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4.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
在建立了数学模型之后,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数学原理、定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一步可能涉及到代数运算、几何推理、函数分析等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5. 检验与分析解答结果。
在解答问题之后,要对解答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确认解答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是否存在逻辑和数学上的错误,并且可以从解答结果中得出一些结论或启示。
二、高中数学解题的方法与技巧1. 掌握基本概念和定理。
在解题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定理,比如三角函数、数列、导数积分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 善于画图。
在解决几何题目时,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更好地理解题目并得出解答,画图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
3. 灵活运用公式和定理。
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数学公式和定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但也要注意不要机械应用,要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变形或组合使用。
4. 善于进行逻辑推理。
数学解题中的思想方法——整体思维和发散思维
数学解题中的思想方法——整体思维和发散思维知识技能梳理: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方法在解题中,不是着限于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将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为一个整体。
具体方法:(1)整体代入,直奔终点;(2)整体把握,各个击破;(3)整体补形,变换角度。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独特性的特点。
在内容上具有变通性和开放性,形式多样。
解题中涉及的主要发散思维模式,其涵义概括如下:题型发散——保持原命题发散的特点,变换题型和命题形式;解法发散——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解答问题;综合发散——将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综合应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使知识系统化,强调灵活应用。
发散思维还有逆向思维、迁移思维、分解思维、构造思维等等。
典型例题剖析:例1、设{ EMBED Equation.KSEE3 \* MERGEFORMAT |{}n a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是其前项和,证明:答案:略例2、如图,是直三棱柱,过点的平面和平面的交线记作。
(1)判定直线和的位置关系,并证明;(2)若,求顶点到直线的距离。
答案:(1);(2)例3、过抛物线顶点,任作互相垂直的两条弦交此抛物线于两点,求证:此两点连线的中点轨迹仍为一抛物线。
答案:略例4、已知复数,若是常数,,求满足的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当时,轨迹为椭圆,方程为;当时,轨迹为线段,方程是例5、如果正实数满足,求的最大值。
答案:A 1B 1C 1 A BC例6、对于函数,若存在,使成立,则称为的不动点。
已知函数(1)当时,求函数的不动点;(2)若对任意实数,函数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2)例7、如图,且有一般地,求:(1)向量对应的复数,;(2)向量对应的复数;(3) 答案:(1)(2)(3)自我测试作业:1、设复数满足等式,且,又已知复数使得为实数,问复数在复平面上的对应的点的集合是什么图形?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除两点。
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总结
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总结数学是一门智力体操,它要求我们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的能力解决问题。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各种数学知识,还要培养解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
一、问题分析与建模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使用抽象化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进行求解。
例如,有一道经典的问题:甲、乙、丙三人一起做一件事,甲一人做需要5天,乙一人做需要7天,丙一人做需要10天,他们一起做需要多少天?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抽象为一个工作量的问题,假设整个工作量为70,那么甲、乙、丙的单位工作量分别为14、10、7。
他们一起做的速度为单位工作量之和,即14+10+7=31,所以他们一起做需要70/31≈2.26天。
二、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数学思维中常用的方法。
归纳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而演绎则是从一般规律推导出具体结论。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例子,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得出一般的结论。
例如,有一个数列:1,4,7,10,13,...,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都是3,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2。
另外,演绎的方法也常用于证明数学定理。
通过已知的前提条件,应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例如,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条件和三角形的性质,逐步推导出三边相等的结论。
三、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思考。
有时候,我们需要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问题,并逐个解决。
这种方法被称为分而治之。
例如,有一个经典的问题:有一个无限长的赛道,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在同一起点出发,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但是每跑100米,兔子要休息10分钟,乌龟一直以恒定的速度跑。
浅析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
由 ab k可 被 b整 除 ,+ ++ a k可 被 b整 除 故 ak p ( ) + =b 1
再 由 k a b得 a k 2 << + <b
’
() 2
.
1 数 学 解 题 的过 程 。 一 个对 问 题 识 别 和 归 类 的 思 维 活 动 的 是 过 程
( 综 合 ) ( ) ( ) p < b得 p 2,=1 再 由 1 、2 有 b 2 < p a k b + + = b + = U b k 2 a
科技信息
0职校 论坛o
S INC C E E&T C O O F MA I N E HN L GYI OR T O N
21 0 0年
第1 9期
浅析 数学解题 的思维过程
钱 国 元
( 州技 师常 ' 2 3 1 ) k l - 1 0 7 I
要】 学生解答数 学问题 , 有其 复杂的思维过程 。数学解题的过程 , 是一 个对问题识 别和 归类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是一个对 问题不断进
问题 就 等 到 了解 决
/\、 、、
/ \
3 数 学 解 题 的 过 程 是 一 个 思 维 的 定 势 与 变 异 辩 证 统 一 的 思 维 过 程
解 答 数 学 问题 , 过 分 析 题 意 。 对 原题 作 适 当变 化 变 形 后 往 往 经 或 都 都 是 利 用 已 有 知识 、 法 与 经 验 , 其 转 化 成 能 够 解 决 的类 似 问题 , 方 将 或 变 为 一 个 更 为 简 单 的 问 题 , 然 这 种 思 维 过 程 , 在 一 定 的 思 维 走 显 是 势 的诱 发 下展 开 的 , 没有 这 种 思 维 走 势 , 不 具 备 一 定 的 解 题 能 力 , 就 但
例说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
例说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过程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暴露命题的发现过程,暴露证明的探究过程等,包括暴露这些过程中犯错误的真实活动.但是,这种暴露大多停留在可见事实的陈述上,内在思维性质的细致揭示不多,也常常进行到思路初步打通、结论初步得出时就停了下来.本文想从解题分析的角度提供一个简单例子,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并在证明得出之后仍继续进行下去.先给出题目: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有外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1.浮现数学表象通过认真阅读,我们接收到题目所提供的信息,首先在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图形(几何型表象),与这个图形相伴随的是一个问题(代数型表象):由数量关系去确定位置关系.在问题的牵引下,思维的齿轮开始启动,有3个展开的起点.(1)由图形表象,我们回想起“三线八角”基本图形,回想起与此图形有关的命题,如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有: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些命题的附图,在我们脑海里逐幅浮现出来.(2)由条件(数量关系)所唤起的问题有:①由角的相等关系能得出什么?进而问②图1中有与相等的角吗?③图1中有与相等的角吗?一开始,“由条件能推出什么”是一道开放性问题,我们不知道该往哪些地方推进,但随着对结论思考的深化,会慢慢明朗起来.(3)由结论(位置关系)所唤起的问题有:得出直线平行需要什么条件?题目提供了这样的条件没有?如果不是直接提供,那么间接提供没有?……由此激活了记忆储存中的相关知识,并又激活更多的记忆储存(扩散):①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进而问②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图1中有同位角(内错角)吗?有相等的同位角(内错角)吗?③已知条件的相等角能导出“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吗?……这是表象的一个有序深化过程.2.产生数学直感上述三方面的思考,促使我们更专注于图形,图中有3条直线,8个角,8条射线,1条线段,其中哪些信息对于我们解题是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呢?(这相当于一道条件过剩、结论发散的开放题)当然,一开始我们并不清楚,但是目标意识驱使我们去考虑角的关系,因为课本中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均与角有关,而已知条件又给出了等角.所以,我们的思考逐渐集中到:从图形中找同位角(或内错角),找相等的角,找相等的同位角(或内错角).这时,伴随着问题的需要,图1被分解出一系列的部分图形(图2中实线图),并凸现在我们的眼前:(1)有与成同位角的角吗?图2–(1)出现,进而问,与会相等吗?(2)有与成同位角的角吗?图2–(2)出现,进而问,与会相等吗?(3)与(或)成内错角关系的角,图1找不到.(4)与相等的角除外,还有它的对顶角(图2–(3));与相等的角除外,还有它的对顶角(图2–(4)).……于是,对图1的感知,出现了图3的右方图形.我们认为,从图1的8个角中找出的对顶角(或的对顶角),是解题的重大进展,它能为图形各部分数学关系的沟通起桥梁作用.3.展开数学想象对具体形象的感知和判别,使我们看到与成对项角(图2–(4))是相等的,而又与成同位角(图2–(1)),这促使我们思考与会不会相等,也促使我们将已有的表象与(或),产生新的联结(有逻辑思维的推动),得(或或),从而产生新的表象.于是,在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之间,在空旷而缺少联系的画面上(见图1),添上了两个数量关系,:将它们组成和谐的逻辑结构,便得出证明.4.给出逻辑证明证明1:证明2:证明3:这些证明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表达得干净、简洁而严密.而获得这些结果的过程却是历经“表象—直感—想象”的形象思维过程,在得出之前,四个角、、、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条件与结论都发散的开放题.为了与简捷的逻辑证明相对照,我们将思考过程(证明1)图示如下:5.反思解题过程上述解题的过程,把“题”作为考察的对象,把“解”作为研究的目标.我们推崇“解题分析”,是希望解题研究不要停留在这一阶段上,继续把上述解题活动(包括问题和解)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解题规律,学会怎样解题(基本任务),具体研究的方法是分析解题过程.事实上,给出的证明也是一个思维过程,也需要我们去暴露,并且这种暴露比前一阶段的暴露有更高的层次、需要更强的自觉性,是培养思维深刻性与批判性的极好途径.我们一再说过,解题教学缺少这一阶段是进宝山而空还.而把这一阶段停留在检验、回顾、寻找一题多解、作出若干推广的常识层面上,则是一种损失与浪费.让我们对证明1的书写作出具体结构的分析.(1)首先,我们将证明1分解为三个步骤.第1步:从图形中看出与成对项角,并得出.这是由位置关系推出数量关系的过程.第2步:把另一已知条件用上,将两个等式、结合起来,得出.这是由数量关系推出新数量关系的过程.第3步:从图形中看出与为同位角,其相等可得出.这是由数量关系推出位置关系的过程.示意为:(2)其次,根据上面的整体分解,可将证明1的书写加以充实:(3)由于这个图形已经显示出,解题中用到了哪些知识(或方法),先用哪些后用哪些,哪个与哪个作了配合.所以,只须将其再作充实(图7),便可更自觉、也更直观地看到,解题过程是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工作:有用捕捉、有关提取、有效组合:①从理解题意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包括从题目的叙述及题目的附图两方面去充分理解题意.从图7可见,这共有3条信息.(a)从题目的文字叙述中获取“符号信息”.①(b)从题目的图形中获取“形象信息”.与为同位角,②与为对顶角,③②从记忆储存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这是一批被解题需要激活的知识,并随着解题的进展而扩散,从图7可见,这有3条信息.(a)对顶角相等.④(b)等于第三个量的两个量相等(传递性).⑤(c)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⑥③把这两方面的信息(共6条)进行有效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逻辑结构(共有3步推理).这样,通过分析解题过程我们看清了,这个题目在解决过程中的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进一步还归纳出“什么叫解题”的一个可操作回答:从理解题意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从记忆储存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两组信息组成一个和谐的逻辑结构.6.展开动态想象也许我们一开始就直感到图形表象有一种对称结构(对称美的召唤),它朦朦胧胧只是因为对称中心没有显化.也许是在解题分析中,由于已证明了,所以居中平行线上每一点都是两手行线、的对称中心,而直线上每一点都是直线本身的对称中心,因而图1本身是中心对称图形.于是,我们有这样的直感,图8中若与不平行,必然破坏对称性.这是一种不充分的推理,体现了形象思维的特征,同时也揭示了证明的一个新方向.设上的截点为、,而为线段的中心(图8).想象会使我们看到,当图形绕点旋转180°时,射线会与射线重合,又由知,射线会与射线重合,从而直线与直线换位,且射线与射线换位.这一想象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旧表象到新表象的改造,数量关系(保证了旋转180°后图形重合)已经转化为位置关系.否则与在左(右)边有一个交点,则右(左)边也有一个对称的交点,造成和重合,与已知矛盾.以上例示,经历了“表象—直感—想象—论证—反思—……”的思维过程,前半部分主要是形象思维,后半部分主要是逻辑思维,在叙述中强调了把解题活动作为对象的再认识.。
数学解题思维过程
数学解题思维过程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指从理解问题开始,从经过探索思路,转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在数学中,通常可将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题。
包括认清习题的条件和要求,深入分析条件中的各个元素,在复杂的记忆系统中找出需要的知识信息,建立习题的条件、结论与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联系,为解题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寻求解题途径。
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尽可能将习题化为已知类型,选择最优解法,选择解题方案,经检验后作修正,最后确定解题计划。
第三阶段是实施计划。
将计划的所有细节实际地付诸实现,通过与已知条件所选择的根据作对比后修正计划,然后着手叙述解答过程的方法,并且书写解答与结果。
第四阶段是检查与总结。
求得最终结果以后,检查并分析结果。
探讨实现解题的各种方法,研究特殊情况与局部情况,找出最重要的知识。
将新知识和经验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所以:第一阶段的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的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的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的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通过以下探索途径来提高解题能力:1.研究问题的条件时,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可画出相应图形或思路图帮助思考。
因为这意味着你对题的整个情境有了清晰的具体的了解。
2.清晰地理解情境中的各个元素;一定要弄清楚其中哪些元素是给定了的,即已知的,哪些是所求的,即未知的。
3.深入地分析并思考习题叙述中的每一个符号、术语的含义,从中找出习题的重要元素,要图中标出(用直观符号)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并试着改变一下题目中(或图中)各元素的位置,看看能否有重要发现。
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思路与总结,要做到先思后解
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思路与总结,要做到先思后解很多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往往是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
证明题要掌握三种思考方式● 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
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
● 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
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
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
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
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
证明题要用到哪些原理● 证明两线段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谈初中数学解题过程的直觉思维
谈初中数学解题过程的直觉思维作者:蒋爱华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3年第11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直觉思维是超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更高级别的思维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了高水平的培养之后,才能去培养直觉思维能力.事实上,直觉思维能力一直存在于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只是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水平高低有所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直觉思维能力是指初中阶段学生在面对数学习题时体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一、在审题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审题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阅读题目的过程,通常我们跟学生强调审题说的偏偏是让学生认真看的意思,这其实是不对的.准确的审题含义应当是提醒指导学生,将题目中所说的内容与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发生有效联系,并能反映出解题思路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看不懂题意或者虽然说口头上看懂了题意但实际上却没有解题思路的过程,都不能称作是审题过程.因此,审题过程是一个有效的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好时机.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例1现有实数x、y满足(x-y+5)(x-y-3)=0,则x +7-y的值是多少?【学生初接触本题时的心理分析】很多学生拿到这道题目时往往是两种反应,一是本题不合常规,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求x和y分别是多少,怎么本题不是呢?这种心理能够吓退少数学生.而多数学生虽然也会有上述心理,但很快就会反应出这题实为典型题的变化形式,只要用以前一样的思路去求出x和y的值,就一样可以求出最终的结果.而如果是这一解题心理,后面还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说列出来的二元一次方程组x-y=-5,x-y=3看起来有点“别扭”,难以分别求出x和y的值……【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路】事实上本题的解决中,如果学生能够将x+7-y进行一个简单的变化,使其成为x-y+7,然后将其中的x-y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看似复杂的本题就变得简单了.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上面所说的困难时,部分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就会出现思维逆转的情形,也就是说他们会重新审题,重新去发现本题解决思路中的所谓诀窍,等到他们有所发现时,我们认为他们就能找到有效的解题途径了.这种由初审题向试解题过渡,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力,正是习题解答过程中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二、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这里所说的解题过程不是指那种没有头绪的走一步、摸索一步的过程,而是指真正的解题过程.我们认为,解题过程是初中数学解题的核心过程,一旦进入了这个过程,意味着审题结束,大体的解题思路已经形成,学生对解题结果往往是一种期待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之下,学生往往心情比较迫切,期待一下得到结果.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学生最讨厌别人的骚扰,他们往往运笔如飞,字迹可能会很潦草,但思维却很快.我们也正希望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形成或者巩固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力.我们也来看一个例子.例2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M(0,2)和点N(1,3).问:若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横轴的交点为A(a,0),则a的值是.【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心理分析】这是笔者根据2011年浙江湖洲中考题改编而来的一道题目,目的是在复习一次函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由于在解题之前笔者强调了此题的难度并不大,因此考查的是学生在保证解题结果正确前提下的解题速度.有了这样的一种驱动力,学生表现比较积极,一拿到题目后就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通过M、N两点的坐标去求出k和b的值,然后结合A点的坐标进行求解.【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路】由于笔者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因此事前我强调结果要求正确,但不苛求解题过程的严格规范性,因此学生在草稿纸上飞速地画图运算.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则偶尔会出现一种焦躁的心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私下指导.有意思的是,当我想统一提醒个别注意点的时候,有学生在下面嘀咕:“别说哉,我正在想呢!”言下之意是让我不要干扰他的思维.后来笔者想,这样的教学要求与难度设置,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直觉的,正确与快速应当是直觉思维培养的两个重要目标.一旦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往往就会一下子产生正确的解题思路,这种良好的解题直觉能力,可以为学生的考试节省时间,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三、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解题过程中的良好直觉思维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与品质,这种品质越好,说明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越成功.因此,在笔者的教学中,往往既注意教师向学生的知识和方法传递,也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首先,笔者跟学生强调,直觉思维能力很重要,无论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直觉思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思路、第一判断,这个判断越准确,那我们的成功率就越高.通过这种基于数学又超越数学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其次,有了上面的认识,那么在日常的解题教学中就可以促使学生去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我们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学生的解题思路往往不同,尤其是一些说不出来的细节往往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通过这种反思,可以将这些细节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在反思的过程中他们会思考哪些地方进行得比较好,哪些思维方式以后要注意等等.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然,以上所分开说的三个步骤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完全分开的,有时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这在实践中要注意!。
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与教学举措
I t
工作 记忆
记 忆
长时 忆
: 。
信息输入
一竺竺 自l ’ I l l 严 f 』
— — ] !l !、
图 1
l 堡: — ÷ 息 塑堂 垦 } — l
二 、 数 学 解题 思维 定 势 的分 类
我 国邵瑞 珍等教 育心理学 家将 知识 分为陈述性 知识 、程序
知 识 性 思 维 定 势 ( 里 的 知 识 限指 陈 述性 知 识 ) 是 指 在 相 这 地位 ;在实施计 划阶段 ,思维 中主要是技 能性定势 的作用 ;在 同或 相近 的情境 中 ,在 陈述性知识 的学 习过程 、再 认过程 中形 回顾 阶段 ,主要是策略性思维定 势的作用 . 以看到 ,知识性定 可 成 的思维定势 . 主要指对文字符号 、数学概念 、关 系等相对 固定 势在解题 刚刚 开始时发挥极 其重要 的作用 ,是解题思维 必须 的 最 基 本 要 素 ; 策 略 性 定 势 在 解 题 方 向 的 选 择 与 调 控 、解 题 进 程 例 如 ,整 数 概 念 的 学 习 ,小 学 中接 触 到 的 整 数 概 念 均 指 0 的监控 、解题结果 的反思等方 面发挥 作用 ,是解 题顺利 进行 的 和正整数 ,初一学生在有理数范 围中遇到整数时也常认 为是指 0 “ 内在”保证 ;技能性定势 主要在解题 的 “ 外部”操作过程 中发 的认 识 与 理 解 .
有思维定 势的形成一样 ,必 须具 备两 个心理条件 ( ) 时记忆 中的相关信 息是输 出信息 的主要成分 ; 1长 ( ) 生的输 出信息决定后继思维 活动 的趋势 . 2产
1 监 控
,
想方 法 ,在求 其 他旋 转体 的 侧面 面 积时 ,许 多 学生 也想 到 了 “ 侧面展开 ”的思想方法 ……都形成了策略性 思维定势 . 由以上定 义及其 分析可知 ,技能性 定势 、策 略性定势 的心 理实质亦 即表 征程序性知识 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两者的主要 区别在于 ,技能性定势是 “ 运用符号办事的 、处 理外部世界 的” , 通过练 习能达到相对 自动化程 度 ,很少 受意识控制 ;而策 略性 定势 是 “ 处理 内部世界 的,进行 自我 控制 和调节的” ,受意识 控 制 ,难 以达到 自动化程度. 学生数学 解题思维 过程 中思维定势 的总体特点 是 :以技 能 性定 势 、知识性定 势为主 ,以策略性定 势为辅.与前 两者相 比, 后者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即 “ l 个 生化”特征 . 策略性定势常 常因人而异 ,对相同的问题情境 ,不同的学生常会有不同的策略 性定势.这种 “ 个性化”特征是学生思 维能力差异 的重要原 因.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公式法: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别的演绎思维。
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同学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
但一定要让同学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入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比较法: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特别。
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2数学解题思维方法一排除对立的结果叫做排除法。
排除法的逻辑原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在有正确与错误的多种结果中,一切错误的结果都排除了,剩余的只能是正确的结果。
这种方法也叫淘汰法、筛选法或反证法。
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思维方法。
特例法:关于涉及一般性结论的题目,通过取特别值或画特别图或定特别位置等特例来解题的方法叫做特例法。
特例法的逻辑原理是:事物的一般性存在于特别性之中。
例: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
可以取小圆半径为1,那么大圆半径就是2。
计算一下,就能得出正确结果。
例: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吗?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面积为s。
那么,s:a=a(比值不定)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综合法: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各个要素联结起来,并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推导和一种思维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综合法解数学题时,通常把各个题知看作是部分(或要素),经过对各部分(或要素)互相之间内在联系一层层分析,逐步推导到题目要求,所以,综合法的解题模式是执因导果,也叫顺推法。
数学问题解题步骤与思考方法
数学问题解题步骤与思考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学科,解题过程中的步骤和思考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步骤和思考方法,帮助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
1. 理解问题首先,理解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学生在解题前应仔细阅读问题,确保对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有清晰的理解。
可以通过画图、列式子等方式将问题形象化,帮助理解问题的意义和难点。
例如,有一道题目:“小明有一些苹果,小红给他5个苹果,小明的苹果总数变为原来的两倍,求原来小明有多少个苹果。
”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表示小明原来的苹果数量,再根据小红给他的苹果数量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答案。
2. 分析问题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和规律。
通过分析问题,可以确定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如,有一道题目:“甲、乙、丙三个人共有钱数1万元,甲比乙多3000元,乙比丙多2000元,求三个人各自的钱数。
”学生可以通过设定未知数、建立方程组的方式进行分析,找出三个人各自的钱数。
3. 制定解题计划在分析问题后,学生需要制定解题计划,确定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解题计划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个人的解题习惯进行调整。
例如,有一道题目:“一个数的百分之一是12,这个数是多少?”学生可以制定解题计划,先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再通过等式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答案。
4. 执行解题计划在制定好解题计划后,学生需要按照计划执行解题步骤。
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例如,有一道题目:“一个数的百分之一是12,这个数是多少?”学生可以按照解题计划,先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再通过等式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答案。
5. 检查解答在解题完成后,学生需要进行解答的检查,确保解答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检查解答可以通过代入原问题、反推等方式进行。
例如,有一道题目:“甲、乙、丙三个人共有钱数1万元,甲比乙多3000元,乙比丙多2000元,求三个人各自的钱数。
数学解题的逻辑思维
数学解题的逻辑思维数学解题的逻辑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解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解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规律和运用数学知识等步骤来得到解答。
本文将探讨数学解题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技巧。
一、问题分析在解决数学问题之前,首先要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理解。
通读问题,确保对所给条件和要求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可以将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
同时,还要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语境,这对于进行后续的推理和思考非常重要。
二、寻找规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需要通过寻找规律来进行推理和求解。
通过观察问题中给出的数据、数列或图形,寻找其中的规律。
可以通过列举、找到数学模型或者使用图表等方式来帮助我们找到规律。
找到规律后,可以根据规律来进行进一步的推理和计算。
三、利用已知条件数学问题往往会给出一些已知条件,这些条件可以作为解题的线索。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和公式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并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需要通过一些思考和推理得到的。
在解题时,我们要灵活运用已知条件,合理分析和利用这些条件。
四、建立方程或模型在某些问题中,我们需要建立方程或模型来求解。
通过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符号或表达式,建立相应的方程或模型。
建立方程或模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要求和条件,并注意选择适合的数学工具和方法。
建立了方程或模型后,就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五、反思和验证在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之后,需要进行反思和验证。
反思解题的过程和方法,思考是否有其他更简洁或更有效的解题思路。
同时,还需要对解答进行验证,看看解答是否符合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验证解答可以使用逆向思维,也可以通过将解答带入到原问题中进行比对。
总结:数学解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规律、利用已知条件、建立方程或模型等步骤来求解。
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利用已知条件,合理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
数学解题常用的六种逆向思维方法
2014年第9期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的发挥和思维活动的发展决定了学习效果的高低。
只有科学地把握思维特点,才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解题中常常运用逆向思维,它大致有六种常用方法。
一、反客为主反客为主,换而言之,就是要将常量当作变量,将变量当作常量,变量与常量既统一,又互相转化,是一个相互矛盾的统一体。
反客为主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
例1当m 是什么整数时,关于x的方程x 2-(m -1)x +m +1=0的两根都是整数?【方法导引】因为关于x 的方程有解,那么关于m 的方程也应有解,且解都是整数,故先解关于m 的方程。
解:以m 为主元,已知方程化为(x -1)m =x 2+x +1∵x =1不满足方程,∴x ≠1,x -1≠0∴m =x 2+x +1x -1,∴m =x +2+3x -1∵m ,x 均为整数,∴x -1=±1,±3,∴x =2,0,4,-2把x 以上述值依次代入m 的表达式得:m =7或-1。
二、无中生有有时需要巧妙地造出与原问题有关的新元素和新模型来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解决,这就是无中生有。
例2关于x 的方程x 2+2x +2x 2+2x +2p √-p 2=0,其中p 是实数。
(1)若方程没有实数根,求p 的范围。
(2)若p >0,问p 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并求出这两个根。
【方法导引】首先要弄清无理方程没有实根的含意是将其换元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求出,令其解小于零,这样就可以求出p 的范围。
解:(1)令x 2+2x +2p √=y ①则原方程变为y 2+2y -(p 2+2p )=0∵Δ=4+4(p 2+2p )=4(p 2+2p +1)=4(p +1)2≥0∴y =-2+44(p +1)2√2=-1±(p +1)即y 1=p ,y 2=-2-p 若原方程没有实数根,只须p <0-2-p <0{解这个不等式组得,-2<p <0(2)∵p >0,把y 1=p 代入①得x 2+2x +2p √=p ②而y 2=-2-p <0(不合题意,舍去)将②式平方,整理得x 2+2x -(p 2-2p )=0③令Δ=4+4(p 2-2p )=4(p 2-2p +1)=4(p -1)2=0解之得:p =1当p =1时,原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把p =1代入③得x 2+2x +1=0,∴x 1=x 2=-1,经检验,当p =1时,x 1=x 2=-1是原方程的根。
数学解题的七步法
数学解题的七步法数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学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数学解题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然而,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数学解题也可以变得简单起来。
下面将介绍数学解题的七步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数学难题。
第一步:审题理解在解决任何数学问题之前,首先要仔细审题,确保自己完全理解问题的要求。
理解问题的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确定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
只有正确理解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
第二步:分析问题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可以通过画图、列方程、设变量等方式,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
分析问题的关键点,找出问题的难点和突破口,为后续解题做好准备。
第三步:制定解题计划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解题的具体计划。
可以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技巧,规划解题的步骤和顺序。
制定良好的解题计划可以提高解题效率,减少错误的发生。
第四步:展开解题根据制定的解题计划,开始展开解题过程。
按照步骤逐步推进,逐渐揭开问题的面纱。
在解题过程中,要保持清晰的思路,严谨的逻辑,避免跳跃性思维和盲目尝试。
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问题的特点,寻找解题的关键点。
第五步:检验答案在解题完成后,要及时对答案进行检验。
可以通过反向验证、逆向推导等方法,确认所得答案是否符合问题的要求。
检验答案的过程可以帮助发现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第六步:总结归纳在解题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
可以记录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整理解题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解题积累经验。
通过总结归纳,可以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七步:反思反馈最后一步是进行反思反馈。
回顾整个解题过程,分析解题的得失,找出解题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
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解题能力。
通过反思反馈,可以不断提高数学解题的水平,不断进步。
数学解题的思维导梳理解题思路
数学解题的思维导梳理解题思路数学解题是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解题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思维导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数学问题。
本文将从理解题目、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等方面整理数学解题的思维导梳理解题思路。
一、理解题目在解题之前,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充分的理解。
理解题目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解题成功的关键。
在理解题目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通读题目: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2. 提取关键信息: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包括已知条件和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3. 理清问题要求:明确问题所要求的解答形式,例如求解方程的解、计算数值等。
4. 解释问题:用自己的话解释题目意思,确保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准确。
二、分析问题理解题目后,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点和思路。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确定问题类型:对题目进行分类,确定问题的类型,例如代数问题、几何问题等。
2. 归纳问题特征:分析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 寻找问题的边界条件:确定问题的限制条件和约束条件,了解解题的范围和限制。
4. 设立问题的转化:将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求解的形式,简化问题的难度。
三、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问题后,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是将问题抽象为数学符号和方程的过程。
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1. 标定变量:定义问题中涉及的未知量和已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2. 建立方程: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建立数学方程或不等式。
3. 解释符号:用自己的话解释方程中各个符号的含义和作用。
4. 优化模型:根据问题的特点,对数学模型进行简化和优化,减少冗余信息。
四、解决问题建立好数学模型后,就可以开始解决问题了。
数学解题的步骤与策略
数学解题的步骤与策略数学解题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介绍数学解题的一般步骤和常用策略,希望能对广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一、数学解题的一般步骤1.理解题目:在解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以及问题要求。
将问题的要素、目标和限制条件归纳出来,明确题目的意图。
2.分析问题: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是通过分析题目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找到解题的关键点。
3.制定解题计划:经过分析后,制定一个解题计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计划包括确定使用的数学方法和推理过程,将解题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有序的步骤,以便按步骤解决。
4.求解过程:按照解题计划逐步进行求解。
在求解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学知识和推理能力,运用相关公式、定理、方法和技巧,将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形式。
5.检验解答:在求解得到一个答案后,需对答案进行检验,判断答案是否合理、完整、准确。
可以通过反推、代入和复核等方法,来验证所得到的解答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6.总结归纳:在解题结束后,要对整个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归纳。
分析解题的成功或失败原因,总结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常用的解题策略1.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关系式,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进而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2.利用对称性:在某些问题中,利用对称性的性质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通过观察问题中是否存在对称性,可以缩小求解范围,减少计算量,提高解题效率。
3.利用近似方法:对于复杂的计算问题,可以考虑利用近似方法来估算答案。
通过适当的近似计算,可以快速得到问题的大致解答,在保证一定精确度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
4.分析特殊情况: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析特殊情况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计算思维解题方法
计算思维解题方法============计算思维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思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以下是一个包含五个步骤的计算思维解题方法:1. 理解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要求。
这包括确定问题的范围、目标和限制条件。
理解问题是我们进行后续步骤的基础。
2. 分解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更小、更易于处理的部分。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使我们能够更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
这个步骤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
3. 制定策略--------根据问题的分解结果,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这可能包括选择合适的算法、设计数据结构、优化计算过程等。
在制定策略时,我们需要考虑问题的具体情况和我们的资源限制。
4. 执行计算--------根据制定的策略,我们可以通过编程语言或计算软件进行计算。
这个步骤需要我们具备相应的编程技能和计算能力。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数据的正确性、计算的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
5. 整合答案--------最后,我们需要将计算结果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答案。
这可能需要我们将结果可视化、编写报告或进行演示。
整合答案的目的是使其他人能够理解我们的解决方案并评估我们的工作。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计算思维解题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这五个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并且可能需要调整和优化。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提高我们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指从理解问题开始,经过探索思路,转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对于数学解题思维过程,即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
这四个阶段思维过程的实质,可以用下列八个字加以概括:理解、转换、实施、反思。
第一阶段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
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
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数学解题的技巧
为了使回想、联想、猜想的方向更明确,思路更加活泼,进一步提高探索的成效,我们必须掌握一些解题的策略。
一切解题的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变换”,即把面临的问题转化为一道或几道易于解答的新题,以通过对新题的考察,发现原题的解题思路,最终达到解决原题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常用的解题策略有: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特殊化、一般化、整体化、间接化等。
一、熟悉化策略
所谓熟悉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陌生题目时,要设法把它化为曾经解过的或比较熟悉的题目,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解题模式,顺利地解出原题。
一般说来,对于题目的熟悉程度,取决于对题目自身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从结构上来分析,任何一道解答题,都包含条件和结论(或问题)两个方面。
因此,要把陌生题转化为熟悉题,可以在变换题目的条件、结论(或问题)以及它们的联系方式上多下功夫。
常用的途径有:
(一)充分联想回忆基本知识和题型:
按照波利亚的观点,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应充分联想和回忆与原有问题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和题型,充分利用相似问题中的方式、方法和结论,从而解决现有的问题。
(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题意:
对于同一道数学题,常常可以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认识。
因此,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适时调整分析问题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题意,找到自己熟悉的解题方向。
(三)恰当构造辅助元素:
数学中,同一素材的题目,常常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条件与结论(或问题)之间,也存在着多种联系方式。
因此,恰当构造辅助元素,有助于改变题目的形式,沟通条件与结论(或条件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把陌生题转化为熟悉题。
数学解题中,构造的辅助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构造图形(点、线、面、体),构造算法,构造多项式,构造方程(组),构造坐标系,构造数列,构造行列式,构造等价性命
题,构造反例,构造数学模型等等。
二、简单化策略
所谓简单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结构复杂、难以入手的题目时,要设法把转化为一道或几道比较简单、易于解答的新题,以便通过对新题的考察,启迪解题思路,以简驭繁,解出原题。
简单化是熟悉化的补充和发挥。
一般说来,我们对于简单问题往往比较熟悉或容易熟悉。
因此,在实际解题时,这两种策略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而已。
解题中,实施简单化策略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常用的有: 寻求中间环节,分类考察讨论,简化已知条件,恰当分解结论等。
(一)寻求中间环节,挖掘隐含条件:
在些结构复杂的综合题,就其生成背景而论,大多是由若干比较简单的基本题,经过适当组合抽去中间环节而构成的。
因此,从题目的因果关系入手,寻求可能的中间环节和隐含条件,把原题分解成一组相互联系的系列题,是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分类考察讨论:
在些数学题,解题的复杂性,主要在于它的条件、结论(或问题)包含多种不易识别的可能情形。
对于这类问题,选择恰当的分类标淮,把原题分解成一组并列的简单题,有助于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
(三)简单化已知条件:
有些数学题,条件比较抽象、复杂,不太容易入手。
这时,不妨简化题中某些已知条件,甚至暂时撇开不顾,先考虑一个简化问题。
这样简单化了的问题,对于解答原题,常常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四)恰当分解结论:
有些问题,解题的主要困难,来自结论的抽象概括,难以直接和条件联系起来,这时,不妨猜想一下,能否把结论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部分,以便各个击破,解出原题。
三、直观化策略:
所谓直观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内容抽象,不易捉摸的题目时,要设法把它转化为形象鲜明、直观具体的问题,以便凭借事物的形象把握题中所及的各对象之间的联系,找到原题的解题思路。
(一)图表直观:
有些数学题,内容抽象,关系复杂,给理解题意增添了困难,常常会由于题目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正常的思维难以进行到底。
对于这类题目,借助图表直观,利用示意图或表格分析题意,有助于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关系条理化,使思维有相对具体的依托,便于深入思考,发现解题线索。
(二)图形直观:
有些涉及数量关系的题目,用代数方法求解,道路崎区曲折,计算量偏大。
这时,不妨借助图形直观,给题中有关数量以恰当的几何分析,拓宽解题思路,找出简捷、合理的解题途径。
(三)图象直观:
不少涉及数量关系的题目,与函数的图象密切相关,灵活运用图象的直观性,常常能以简驭繁,获取简便,巧妙的解法。
四、特殊化策略
所谓特殊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难以入手的一般性题目时,要注意从一般退到特殊,先考察包含在一般情形里的某些比较简单的特殊问题,以便从特殊问题的研究中,拓宽解题思路,发现解答原题的方向或途径。
五、一般化策略
所谓一般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计算比较复杂或内在联系不甚明显的特殊问题时,要设法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找出一个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般情形的方法、技巧或结果,顺利解出原题。
六、整体化策略
所谓整体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按常规思路进行局部处理难以奏效或计算冗繁的题目时,要适时调整视角,把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入手,对整体结构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改造,以便从整体特性的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七、间接化策略
所谓间接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从正面入手复杂繁难,或在特定场合甚至找不到解题依据的题目时,要随时改变思维方向,从结论(或问题)的反面进行思考,以便化难为易解出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