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尽管都强调一个”爱“字,然而二者之间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仁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等差之爱;兼爱则是无差别的平等之爱。
事实上墨子曾师从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墨子极力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墨子对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有不同见解——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截然对立。
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墨子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差异导致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
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那么兼爱和仁爱的区别究竟何在呢?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而儒家的仁爱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向外扩散的体系:一个人首先应该爱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儿,然后是兄弟姐妹,再然后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后应该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再然后爱自己的祖国同胞,再然后爱外国人,最后儒家这种仁爱甚至还能波及动物——孔子就曾按礼仪规范埋葬自己的狗,但对动物的爱必须排在最后。
墨家打破了这种界限,要求每一个人平等地爱天地万物,所以孟子说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无君无父,乃禽兽也。
“因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国国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国人是一样平等的。
事实上我们后世的中国人大多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国的灾难和外国的灾难心态是不一样的,自己的亲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对动物时如果我们看见一只猴子被杀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远远大于踩死一只蚂蚁,因为猴子无论是在体型、体态各方面都比蚂蚁更接近人类。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先秦时代,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比较他们各自的现代价值。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儒家仁爱墨家兼爱1前言“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墨家的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的借鉴意义。
2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涵义: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3墨家“兼爱”的内涵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
①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
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
“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哎,这两个思想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实际上一对“冤家”,你说它们有点像一对老朋友,但又时不时互相使绊子。
儒家,讲的是“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甚至是那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想象一下,走在街上,看到个陌生人,心里就想着:“哎,我得帮助他,这可是我的责任呀!”这就是儒家思想的魅力,特别重视家庭和社会,亲情是重中之重。
再说墨家,咱们得提提“兼爱”。
这家伙可不是简单的关心自家人,而是希望人人平等,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像你跟邻居家的小孩打成一片,整天一起玩,没事就送点零食。
墨家提倡的就是这种无差别的爱,简直像是给大家都发糖,谁都能尝上一口。
想象一下,大家都把心里那种“小九九”放下,真的能让社会变得和谐美好。
不过,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儒家会强调对长辈的尊重,讲究等级分明。
小孩要听话,学生要尊师,家庭结构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扎得深深的。
墨家就比较“放飞自我”,认为人和人之间不该有那么多等级,有些话咱们常说,人人平等,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说到底,儒家像是个传统的大家长,墨家则像个随性的朋友,轻松自在。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俩的差别其实并不大,但细想一想,还是能看到一丝微妙的区别。
儒家有时容易让人感觉压力山大,特别是那种必须要承担责任的感觉。
而墨家就显得相对轻松,人人都能成为爱的小使者,不用担心太多的责任包袱。
这种包袱,有时就像背着个大石头,走路都觉得累,墨家则是让你把石头扔了,轻装上阵。
儒家和墨家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其实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互补的,儒家的仁爱让人有归属感,墨家的兼爱又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
这就像做一道美食,仁爱的细腻和兼爱的大胆,混在一起,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肴。
就算是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儒家的深情和墨家的洒脱,组合起来也能让你笑着面对每一天。
在现代社会,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依然有它们的用武之地。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大家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互相之间的联系不如以前那么紧密。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但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从个人关系出发的爱。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实现仁爱。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养育和关爱他人,而好的个人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比之下,墨家的“兼爱”强调的是普遍的人类情感,超越了个人关系的范畴。
墨家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
墨家主张取消家庭、部落和国家的利益,而将所有人都看作兄弟姐妹,实现全面的兼爱。
其次,儒家的“仁爱”更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才能去关爱他人。
而墨家的“兼爱”则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行动去实现兼爱的理念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儒家的“仁爱”更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护,认为通过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可以实现仁爱。
而墨家的“兼爱”更强调同类之间的关爱,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兼爱的理念。
儒家的“仁爱”更注重个人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的“兼爱”更强调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实际行动。
两者都强调爱的概念,但在实践上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我看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我看浅谈“仁爱”与“兼爱”内容提要: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现代价值提供具体佐证。
关键词:仁爱兼爱爱有差爱无差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仁爱”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爱”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孔子在他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人”。
爱人首先表现为“泛爱众”。
《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是说‘仁’不仅要求爱亲,而且要‘泛爱众’。
” “泛爱众”就是普遍的爱众人。
不过,这里所说的“爱众”相对于“爱亲”而言,是指爱父兄以外的氏族其他成员,并没有超出氏族宗法关系范围。
因而它所产生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根据,仍是宗法血缘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氏族感情。
但“爱亲”与“爱众”毕竟反映了两个不同层次的伦理关系。
“爱亲”所涉及的是父子、兄弟关系,而“泛爱众”所涉及的则是氏族成员间的普遍关系,它要求爱氏族的所有成员,而这正体现了族类的整体意识。
因此“泛爱众”所涉及的实际上是个体成员与氏族整体关系,本质上是对整个氏族或宗族的爱,用以维系氏族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于是以“爱亲”为根基的“仁”就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规定,这就是个体对氏族以至整个华夏族利益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
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
“仁爱”的适用范围就远远超出了氏族君子的血缘宗法关系,既包括华夏族以外的氏族,也包括受氏族君子统治的民。
百姓就不仅仅是一家一姓,它包括自己家族之外的许多家族。
众就不仅仅是贵族,而是包括奴隶在内的大众。
这就是说,孔子的仁爱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是全人类。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天道根源相同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表达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和根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根底上的有差异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异,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到达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那么“交相利〞3.推行方法不同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目录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1)1.1儒家“仁爱”的内涵 (1)1.2墨家“兼爱”的内涵 (1)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2)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2)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2)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2)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3)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3)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3)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4)参考文献 (5)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
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
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兼以易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
从 积 极 方 面 看 , 是 忠 ; 消极 方 面看 , 是 恕 。 仁 从 仁 忠和 恕都 是 爱人 之 方 , 而言 之 即是 仁 。孟 子对 合 于仁 的弘扬 比孑 子 有 过之 而无 不 及 。 仅从 人 性 L 不 论 角度论 证 了仁为 人 性所 固有 、 是人 与 生俱 来 的 本 能 。 且 在 本 体论 、 识 论 领 域 为 仁 的 确 证 提 而 认 供 论 据 。更 为 重要 的是 , 子 的 “ 孟 仁政 ” 接 阐述 直 了 仁 的贯 彻 实 施 , 仁从 道 德 观念 、 天 本 性 转 使 先 化为 具体 行动 和治 国方 略 。
点 明忠恕是 孑 子 整个 思想 体系 的核 心与 主题 。所 L
谓“ 恕” 忠 即仁 。这不仅 证 明 了孔 子思想 以伦理思
想 为核 心 。而 且 证 明 了仁 是 孔 子伦 理 思想 的核
一
、
心 。 孔子 那里 , 在 仁最 基本 的含 义是爱 人 。 论语 》 《
记载 :樊迟 问仁 。 日 :爱 人 。”(论语 ・ “ 子 ‘ ’《 颜渊 》 )
的 共 同 点 正 是两 家 在 先 秦 成 为 “ 学 ” 显 的根 本 原 因 的话 , 么 , 家 思 想 的不 同点 则 绝 好 地 解 释 了秦 后 儒 那 两
墨 两 家 相 差悬 殊 的历 史 命 运 。
关 键 词 :类号:22 24 B 2; 2 B
“ 以易别 " 兼
— —
儒 家仁 爱 与墨 家兼爱 比较
魏 义 霞
( 龙 江 大 学 ,哈 尔滨 10 8 ) 黑 5 0 0
摘要 : 孔孟 推 崇 仁 , 子 提倡 兼 爱 , 是他 们 共 同 的 伦 理 原 则 和行 为追 求 。与 天 本 论 的 价值 旨趣 相 一 墨 爱 致 . 孟 和 墨 子 都请 出 上 天 为 爱 的 合理 性 和 权威 性 做 辩 护 , 使 爱 与 天 成 为 儒 家 和 墨 家 哲 学 及 伦 理 思 想 孔 这 的 共 同 之处 。另一 方 面 , 孟 与 墨 子 所 讲 的 爱 具有 相 去天 壤 的 理 论 意 蕴 和价 值 旨趣 , 立 言 宗 旨 、 想 内 孔 在 思 涵 、 值 取 向 、 在 方 式 和行 政 操 作 等 方 面 展 示 出种 种 差 异 和 对 立 , 现 了道 德 理 想 主 义 与 现 实 功 利 主 价 存 体 义 、 护 宗 法 制 度 与 提倡 兼 爱 平 等 , 维 以及 轻 视 自然 科 学 与 热 衷 自然 科 学 的不 同 。如 果 说 儒 家 和 墨 家 思 想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惟与墨家兼爱思惟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汗青上文人人格相对自力,思惟最为活泼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光辉残暴的时代,消失了百花齐放.百花怒放的繁华气象.在当时消失出的很多思惟主意互不雷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首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首创的墨家.《韩非子·显学》记录:“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惟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孔子的焦点思惟是“仁爱”,墨子的焦点思惟是“兼爱”,固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很多不合之处.要剖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孔子关于仁的阐述很多,个中比较周全的阐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答复说:“低廉甜头复礼为仁.一日低廉甜头复礼世界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起首解释仁的基赋性质和内容,这就是束缚本身的行动使其相符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世界的人都邑以为他做到仁了.孔子所说的仁的基赋性质是束缚本身的行动使其相符礼的规范,其特色是凸起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懂得仁,即只有恢复礼法.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动才干做到仁.对于统治者,孔子宣传所谓的“使平易近”.“利平易近”.“安平易近”.“教平易近”等等,其本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如许周全驾御人平易近,才可以稳固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如许,才算是达到了仁的尺度.孔子也恰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正人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格,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听平易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格.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树立在宗法轨制“亲亲”的基本上的,所以他平常重视孝悌,强调造就人们具有孝悌的品格是最根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孔子推重仁爱的重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如果指孝道,孝就是爱怙恃,这是人最真实.最根本的情绪,也是其他一切情绪的基本.因为人一出生就享受到怙恃的怀抱之爱,小我最根本的好处是怙恃给的,不孝就会意不安.小我的一部分好处又是社会和他人给的,只不过怙恃给我们的好处多,而他人给我们的好处少罢了.如许,假如能爱怙恃便能推广之爱其他人,假如不克不及爱怙恃,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好处少于怙恃的人呢?所以孝乃是仁的根本.关于为仁的办法,孔子推重“忠恕”之道.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根植于人的赋性的,是人天然而然萌发出来的.但是同样天然的是,他人对我们的爱总要少于怙恃对我们的爱,所以爱怙恃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惟做了进一步晋升,提出了“兼爱”思惟.墨子以为,人平易近穷困不堪,逝世亡接踵,世界平常凌乱.国之与过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和气调.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争取的政治局势又进一步造成人平易近的穷困和逝世亡.是以政治上的“交相恶”的凌乱局势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凌乱局势的根本办法就是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因为世界相兼爱则治,订交恶则乱.他以为只有有力这疾以助人,有财这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干真正实现兼相爱的原则.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互相残杀争取的现象就天然祛除,也就达成了世界宁靖的大治局势.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代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波于世界,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惟.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劳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固然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惟,目标都是微利能让社会安定协调,人平易近痛苦安康,但是一个仁爱一个兼爱却有着很多不合的寄义.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惟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起首,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不合,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层的好处,他主意贵贱有序,目标在于保护周礼.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临盆者的请求,其兼爱思惟强调功利动因.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法有所不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等的爱,请求以对怙恃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度和社会的爱.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爱,请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以为博爱忘我.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包管.再次,墨家以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权衡人世善恶的独一尺度和最高根据.而儒家不但存眷天,更看重人,重视人的教养即道德意识的清醒和自发,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包管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重视人的超出层面和实际性的商量,而疏忽了对人的内涵赋性的研讨.从这些不同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惟可以或许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惟,而墨家思惟在血缘关系起重要感化的中国传统家族社会中只能流于幻想的原因了.。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墨两⼤思想流派思想核⼼都是关于爱护⼈,提倡⼈⽂关怀,但是却产⽣了尖锐的思想对⽴。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1、墨⼦主张的兼爱是“爱⽆差等”,他说:“视⼈之国若视其国,视⼈之家若视其家,视⼈之⾝若视其⾝。
”要求⼈们不分亲疏,⽆条件平等地去爱所有的⼈。
孔⼦主张的仁爱是“爱有差等”,他说:“仁者,⼈也。
亲亲为⼤。
”认为爱是⼈内⼼的真实情感,⼈总是爱⾃⼰的亲⼈胜过爱其他的⼈。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和基础。
“仁爱”思想包括三个⽅⾯即:“亲亲”“仁民”“爱物”。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先亲近⾃⼰的⽗母亲⼈,再到对⾃⼰周边的⼈仁爱,最后上升到爱护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思想⾼度。
孔⼦倡导“仁”,张扬仁者“爱⼈”,把个⼈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度。
那么具体的如何来施⾏“仁爱”思想呢?儒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它作为施⾏“仁爱”的⼀条根本途径。
所谓“忠恕之道”即是“⼰所不欲,勿施与⼈” 将⼼⽐⼼,推⼰及⼈。
仁是⼀种普遍的爱。
应该泛爱⼤众,提倡博爱。
儒家仁爱:是⼀种⾎缘之爱。
它基于这样⼀种思维⽅式,那就是《孝经》所说的:“不爱其亲⽽爱他⼈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敬他⼈者谓之悖礼。
”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缘亲情为基础,由近及远,从⼀个家庭推向⼀个部族,⼀个地域,再推向⼀个国家,最后推向⼈类,推向宇宙万物。
故此,仁爱是⼀种⾼起点的爱,因为实际上我们对亲⼈对⽗母的爱总是要⽐他⼈多⼀点;仁爱是⼀种差等之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种契合原始⾎缘冲动的情感之爱,它的起点是对特定⼈的⼀种冲动。
“兼爱”作为墨家的核⼼思想,提出⽆差别平等的博爱。
墨⼦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们不能兼爱。
墨⼦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与⼈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与⼈不相爱则必相贼,君⾂不相爱则不惠忠,⽗⼦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发表时间:2013-12-03T13:33:18.700Z 来源:《赤子》2013年10月下总第292期供稿作者:赵亚元[导读] 墨子“兼爱”思想主张人与人互相关爱,互助互利,来实现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赵亚元(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
所以,对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各自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学;墨家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仁爱”和“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梳理儒家与墨家文化的区别,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分析、融合,及合理性的诠释,将对现代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相似之处1.思想价值。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爱”思想贯穿于孔子学说,构成伦理道德范畴,并形成了一个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已“仁”为核心,并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者爱人”,强调以人为本。
同样,“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的主要观点。
墨子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他强调人人互爱互利,论述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者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和民生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爱人和墨家的兼爱的看法
儒家的爱人和墨家的兼爱的看法儒家和墨家在爱的观点上可谓是天差地别。
你想啊,儒家提倡的是“仁”,重视的是家庭和亲情。
举个例子,儒家认为父母的爱就像是大山一样稳重,厚重,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
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这就表明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得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生活的道理。
爱是循序渐进的,得慢慢培养,就像酿酒,越放越醇。
儒家特别强调“亲亲相隐”,就是要先爱家人,然后才是朋友,最后才是社会,这种层层递进的爱,像个洋葱,剥开一层又一层,越到里边越是浓厚。
再说墨家,他们的“兼爱”就有点意思了。
你知道的,墨家不光讲爱,还讲无差别的爱,像是把爱洒向每一个人。
可以想象成一场盛大的派对,所有人都能吃到蛋糕,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路人。
墨子说:“兼爱无差”,这就像是一位超级英雄,拯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问身份、不看关系。
墨家的这种观点也挺让人佩服的,毕竟要做到对每个人都一样好,那得多大的包容心啊,像海一样深广。
不过,你想啊,太过于无差别,难免会让人觉得缺少了那种温暖。
就像把所有的冰淇淋都放在一起,虽说好吃,但每种口味的特色就没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聊聊这两家对爱的理解。
儒家认为,爱是需要有条件的。
比如说,孝顺的孩子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宠爱,朋友之间的义气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的。
再加上儒家重视的“礼”,就像是这条爱的规矩,遵守了,才能让爱更持久,更美好。
可你要是问墨家,他们就不这么认为。
他们说爱应该是平等的,没有等级,没有偏见。
就像一个大锅饭,大家都有份,谁都不能少。
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中要做到这点可就难了。
毕竟,有些人总是更亲近,有些事儿总是更让人心动。
儒家强调的是道德规范,爱是建立在责任和义务上的,像是一种社会契约。
对父母的爱,对孩子的爱,这些都带着一种责任感。
爱不是单纯的感情,而是要为他人付出,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就像那句话说的:“爱是付出,不是索取。
”而墨家则更倾向于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大树一样,为大家提供荫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
目录
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
1.1阶级基础 (2)
1.2内容不同 (2)
1.3具体要求不同 (2)
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
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
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
2..3注重实践 (4)
3启示 (6)
参考文献 (7)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
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
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从孔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仁爱”的思想的出发点是爱亲人,爱亲人为其思想最重要之事 ,是“爱有差等”。
墨子的“兼爱”却不分轻重薄厚,亲疏贵贱,血缘尊卑,是爱无差等,是博爱。
是普天所有人同等享受的爱。
墨子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可见墨子的“兼爱”要求人人平等享有爱,人人无私奉献,爱无差等。
是一种远、近,无亲、疏,无高、低,贵、贱的爱。
同时,墨子的“兼爱”不是单向的施舍,是一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互动的、双向的爱。
墨子有云:“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
可以看出,墨子提倡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爱。
1.3具体要求不同
孔子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
白话文就是:要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他人,如果自己有什么要求,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这样的要求,在想法设法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人的要求。
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接受的事情,不能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孔子的“仁爱”倡导达人先达己,欲人先欲己, 爱人先爱亲,由近及远,最终达到“仁者爱人”这个高
尚境界。
墨子的“兼爱”由于阶级基础,所以在墨子看来,社会的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兼相爱,交相利”。
即互爱,礼尚往来,在交往中大家都能获利。
在“兼爱”这个思想的事实上,墨子推崇“必吾先以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强调人们之间,互惠互利,互相帮助,对孔子的“亲亲”基础相对较排斥,提倡人们奉献在先,享受在后。
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孔子的“仁爱”的思想和墨子的“兼爱”的思想虽然在阶级基础上,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要求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两位圣贤的思想却在很多方面相通。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提倡公利,反对私利,并且两种思想都注重践行。
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孔子有云“推己及人、仁者爱人”。
又比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仁之方矣。
”(出自《论语.雍也》)。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仁爱”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提倡和注重“仁”是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兼爱”也有许多“仁”的成分。
《兼爱下》中有这样的语句:“仁人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就是说仁者,就应该做对苍生有利的一些事,同时,阻住那些对苍生不利的事情。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墨子的“兼爱”思想之中蕴含着“仁”的思想。
所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孔子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非常注重“仁”,这是两种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处。
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是孔子的一句名言。
“利”即是“小利,私利”的意思。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私利孔子的态度是否定的。
对于臣子如何帮助君王的,孔子的思想是陈子必须以忠心辅助君王,这里的忠心是有基础的,臣子应该劝诫君王用仁义以及道德到作为治国的标准,多做一些安民,利民之事,少做一些乱民,害民之事。
由此可见,君王的利益和个人的私利并不是孔子所看重的,国家之利、国民之利才是孔子提倡的。
墨子“兼爱”更加明显,墨子有云:“仁人之为事者,必务求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这里的“利”就是天下之利,万民之利,国家之利。
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墨子对私利坚决反对。
墨子的观点:私心越重,距离仁义就越远,如果任损人利己的行为发展,天下必然大乱。
因此提倡公利,反对私利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推崇的。
2.3注重实践
对于怎么实施“仁爱”,孔子提出:像了解一个是否关爱他们,必须观察其行为,观察其爱好,这样就可以了解其是否爱人了。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时候,人说话很谨慎,是因为古时候的人以说得出,但是却做不到而感到羞耻。
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指出实践的定义,但是,孔子明确的把行为效果以及实践的过程作为检验是否“仁爱”的依据。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实践非常重视。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实践也非常重视的。
墨子的观点是,说过的话必须诸于行动,如果不付诸行动,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的毫无意义。
以下这句话可以
证明墨子的主张:“言足于迁行者,常之,不足于迁行者,勿常。
不足于迁行者常之,是荡口也。
”墨子强调实践的程度可见一斑。
所以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一个重要相同点就是强调实践。
3启示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
孔墨两种思想的意义在于强调,自觉地实践仁爱精神应该是社会的潮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名言,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乃至保护人类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应该实践“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倡导“让世界充满爱”的精神。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传承,发挥着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
到了今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抗击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正如胡主席指出的:“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都是孔墨思想的表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把“仁爱”和“兼爱”融入我们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小勇,杨国林.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02.
[2]耿立卿,丛蓉.墨子“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3]王娣.孔子的“仁”与墨子“兼爱”的异同[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脚,1998, (03) :11.[4] 徐希燕. 墨子的教育观研究[J].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1,(01)
[5] 卢枫. 论墨子政治思想的两重倾向及其阶级归属[J]. 求索, 1987,(02)
[6] 王德裕. 从孔、墨对立看墨子的阶级倾向[J]. 重庆社会科学, 1994,(01)
[7] 叶尚志. 墨子是古代最高明的圣人[J]. 人才开发,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