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其一)》学案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师:上课之前我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
多媒体:xxxxxx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白板:刮奖刷)师:同学们猜一猜,杜甫笔下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看来李白“酒仙”的称号可真是深入人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来自诗歌界泰斗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多媒体:课题及教学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要做两件事,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学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学生齐诵李白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月下飞天镜,去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通过李白的诗这些诗歌,你认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学生自由介绍李白,师作板书并补充。
)(白板书写: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师补充:大家的发言让我想到唐代著名诗人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
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理解古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背景和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体会诗歌中的孤独、无奈和坚韧精神。
二、导学内容1.背景介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豪迈和浪漫主义色彩。
《行路难(其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在途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诗歌赏析《行路难(其一)》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所遇到的险阻和困难,表现出一种豪迈而坚韧的精神。
诗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句,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如“路曼曼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诗人在遥方求学求仙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体会通过进修和赏析《行路难(其一)》,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豪迈和坚韧精神,同时也能体会到他的孤独和无奈。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三、导学任务1.背诵《行路难(其一)》。
2.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拓展延伸1.了解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2.进修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尝试用摩登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重新诠释《行路难(其一)》,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摩登意义。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蕴,同时也能够启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和生活中能够像李白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诗歌《行路难(其一)》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李白简介2. 《行路难(其一)》赏析3. 诗歌的主题与意境4. 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分析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学生观看一段介绍李白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成就和诗歌创作风格。
二、进修李白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1. 请学生阅读李白的简介,了解他的生平宁诗歌创作时期;2. 讨论李白的成就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
三、赏析《行路难(其一)》1. 请学生朗读《行路难(其一)》,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2.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享各自的理解;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情感,探讨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诗歌的主题与意境1. 引导学生总结《行路难(其一)》的主题,探讨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五、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点,了解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的奇特风格和技巧;3. 分享学生对诗歌的个人感悟和评判,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六、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李白的诗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和意义,鼓励学生多加欣赏和阅读古典诗歌。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行路难(其一)》的赏析和感悟;2. 阅读其他李白的诗歌,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和奇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提升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行路难其一优秀教案设计_行路难(其一)原文鉴赏

行路难其一优秀教案设计_行路难(其一)原文鉴赏当我们心情低落的时候,请吟诵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行路难(其一)优秀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行路难(其一)优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揣摩诗人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梳理诗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如朗读、节奏、语气、语调等,对李白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根据诗歌的体式特点,可确定“音韵、意象、炼字”为教学重点。
由浅入深,在文本细读中,披文入情。
尤其要将诗歌传达的人在逆境中的生命状态作为思考的重点,探求古典诗歌、经典作品、文化名士和学生生命的契合和共生。
3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
2、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4教学过程 4.1 (一)激趣导入: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是剑侠谪仙;他,是盛唐气象。
他,穿越千年的风霜,饮一樽清酒,邀一杯明月,舞一曲剑歌,留给我们一个飘逸绝尘的背影。
(二)初读诗文,走近李白:1、自由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个别读,互评正音。
3、推荐学生读。
4、教师指导点评。
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探寻李白:1、行路难,“难”表现在哪里呢?(析“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二难) (揣摩动作,品味“停”、“投”、“拔”、“顾”,突出“拔”字带出意象“剑”:出示例句:“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明确:借剑抒情,以剑寓志)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三难) (归纳诗人心情:愁闷、迷茫、悲愤) 2、背景介绍:过渡: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辨“路”)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要求】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通过改写练习,提高习作能力;3、激发艺术想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
【重点】感受意境,改写练习。
【难点】诗意理解。
【教学设想】营造轻松优美音乐艺术氛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练笔兴趣;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布置】将此诗改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诗歌初析、背景介绍(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萨克斯《回家》等、放图片《太白醉酒》等)1、在音乐中朗读全诗;2、放人物简介,并用我那魔鬼般的语调读:李白,唐大诗人,少年时代便显露才华,有很多的号,非常出名,就好比如说,现在的那些歌星影星天王级别的,到处都有 fans。
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老想在政治上发展,到底,混了个公务员,供奉翰林院,但不被重视,又遭人嫉妒,呆了一年,就被说“你明天不用上班啦”,离开长安,那就好比被逐出娱乐圈,挺大的打击,好在他在江湖中名声太响,fans 太多,到哪里都受欢迎要求签名的,他也正好趁此游历天下,写了好多名篇。
李天王51岁死于当涂,诗传九百多首。
3、放后世对李白的评价材料,一边让学生看,一边继续用魔鬼的语调讲析:文字显示,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伟伟大诗人,No one 式的人物,最响的称呼是“诗仙”是位浪漫主义诗人,创作很多经典,那诗歌,从来都“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气势恢弘的;他的诗,夸张,比喻,幻想很多,“抽刀断水水更流”“白发三千丈”“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老鼠爱大米”什么的,很新,很酷。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重点)2、我会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难点)3、我会从情感、写法、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并学会运用。
(重难点)4、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二、预习展示:走近李白李白,字________,号_________,盛唐诗人,有_______之称。
少年抱负宏大。
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
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作品集___________题解与背景《行路难》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
李白于天宝三(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
他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生字词:金樽珍羞投箸歧路三、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诵读小贴士:朗诵诗歌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部编版九上《行路难(其一)》教案

行路难(其一)李白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先熟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行路难》的思想内容及专题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以意递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诵读与感悟积累。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扣鉴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含英咀华,体悟诗人的感情探究阅读。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用典象征手法和诗人的情怀,引导学生认识被朝廷“赐金还乡”的愁闷及自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鉴赏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材料六、教学课时一课时行路难<->李白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的大意。
2.品味诗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情景,诗人的介绍、诗句的解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四、教学边程:(一)情境导入联系诗人生平唐诗是酒,宋词是画,它们是中国艺术宝库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是中国诗歌的双臂。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伟大的盛唐时代,谈到唐诗,分为四个阶段。
它们的代表诗人分别是初唐的“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等。
中唐诗人: 韩愈、白居易、孟郊、柳宗元等。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等,其中有一位诗人上至99下至刚会走,可谓妇孺皆知—李白李白诞生西域碎叶城,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评价李白“涌入愁肠、七分代作月光,三分呼成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在李白“赐金还乡”时还写下《赠李白》,诗云“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行路难(其一)》李白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文学欣赏——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教学重点:《行路难(其一)》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材准备:《行路难(其一)》的诗歌原文。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如:“你们喜欢读诗吗?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首诗《行路难(其一)》,看看它表达了什么情感和主题。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行路难(其一)》的诗歌原文。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即诗人在旅途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和苦痛。
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不理解之处,解答他们的疑问。
第三步:分析诗歌(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比喻和意象等,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艺术表达。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例如作者通过“黄云”、“白日依山尽”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旅途的困难和艰险。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李白的诗歌,比较不同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或尝试自己创作诗歌表达内心情感。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行路难(其一)》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 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介绍;2. 《行路难(其一)》全文赏析;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4.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探讨。
导学步骤: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你们对于古代诗人李白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 展示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文学创作背景。
二、进修诗歌原文1. 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其一)》的全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2. 学生可以自己朗读或者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三、诗歌赏析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比如“大漠沙如雪”、“黄云万里动风色”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行路难(其一)》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感悟。
四、诗歌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讨论《行路难(其一)》的主题是什么?诗人通过怎样的描写和抒发来表达这一主题?2.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对于现实生活的启迪和意义。
五、诗歌欣赏1. 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行路难(其一)》朗读音频或视频,感受不同朗读者的诠释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自己朗读或表演《行路难(其一)》,体会诗歌的魅力和表现力。
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让学生回顾诗歌赏析和主题探讨的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的诗歌对于当代青年的启迪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七、作业安置1.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行路难(其一)》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行路难(其一)》这首杰作,同时也能够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导学内容:1. 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的背景;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3.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步:诗歌背景1. 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其一)》,了解这首诗是李白在何时何地创作的;2. 介绍《行路难(其一)》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逃离长安时写下的,表达了他身处逆境时的无奈和苦闷。
第三步:诗歌分析1. 分析《行路难(其一)》的结构,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了解李白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情感与主题1. 探讨《行路难(其一)》中所表达的情感,包括无奈、苦闷、孤独等;2. 分析诗歌的主题,探讨李白通过这首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第五步:诗歌鉴赏1. 让学生朗读《行路难(其一)》,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2. 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步: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化学生对李白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的理解;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其他李白的代表作品,比如《将进酒》、《静夜思》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这样一份1300字以上的《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及其背景,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旅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看待旅行的呢?2. 引用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两句诗,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解析这首诗的内涵。
二、整体理解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进行整体感悟。
请学生首先通读全诗,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2. 了解作者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及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三、细节解读1. 行路难:请学生仔细阅读第一句“行路难”,思考李白为何使用“行路难”这个开头,这句话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2. 多歧路,今安在:这两句诗中的“多歧路”和“今安在”有何特殊意义?请学生进行思考,并尝试解读这里的隐含含义。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哲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四、诗歌赏析1. 请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尝试解读诗中含义,体会诗歌之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音韵、意象、韵律等方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该诗的内涵。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进行诠释,展现个性化的诗歌理解。
五、拓展延伸1. 请学生选择一两首与《行路难(其一)》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分析,扩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智慧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六、总结反思1.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李白这首诗以及诗歌的看法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如何像诗中所述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样勇敢前行?七、作业布置1. 布置写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行路难(其一)》的读后感或解读文章,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行路难(其一)-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2.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 李白简介及其代表作品《行路难(其一)》介绍2. 诗歌赏析及情感表达分析3. 诗歌语言特点及艺术特色分析4. 学生诗歌朗诵与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赏析及艺术特色分析难点: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把握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表达2. 朗诵与创作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文学创作能力3. 观摩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摩其他同学的诗歌朗诵和创作,互相学习、交流、提高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课前音乐欣赏、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入课题《行路难(其一)/李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介绍李白简介及其代表作品《行路难(其一)》,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背景3. 阅读:学生课堂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4.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及情感表达,梳理思路,准备诗歌朗诵第二课时:1. 诗歌赏析:学生课堂朗诵《行路难(其一)》,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2. 学生创作:以《行路难(其一)》为题材,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现个性化表达3. 观摩学习:学生相互观摩朗诵和作品展示,互相学习、提高第三课时:1. 知识检测: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朗诵者2. 课堂总结:老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3. 作业布置:布置诗歌创作及反思作业,巩固学习成果六、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诗歌朗诵、讨论表现等2. 作业:包括诗歌创作作品、反思等七、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书店借阅相关图书,拓展诗歌文学知识2.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文学创作激情以上是《行路难(其一)/李白》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行路难(其一)-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行路难(其一)》这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介绍。
2. 《行路难(其一)》的诗歌赏析。
3. 诗歌朗读、背诵和讨论。
4. 诗歌主题与意境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播放李白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白及其诗歌的兴趣。
2. 进修阅读(30分钟):教师讲解《行路难(其一)》的诗歌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原文,并诠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诗歌赏析(4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情感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涵和形式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朗读与背诵(2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行路难(其一)》,并组织学生背诵部分诗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记忆能力。
5. 总结与展示(2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诗歌朗读和背诵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增进学生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四、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评判:包括教室参与度、朗读表现、背诵准确度等方面。
2. 课后作业评判:要求学生写一篇诗歌评论或感悟,评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课程考核评判:通过教室测试或小组演讲等形式,考察学生对《行路难(其一)》的深入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拓展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赴文学馆或博物馆参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或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创作热情和表达能力。
《行路难(其一)》学案

《行路难(其一)》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能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意;通过合作探究,深入赏析诗歌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通过合作探究,深入赏析诗歌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学习难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意,课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赏析诗歌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自主学习案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行路难》作者,字,号。
代诗人,有“”之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一岁才被玄宗召至长安,奉诏供奉翰林。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欣赏的只是李白的才华,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
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情感是非常失落、惆怅的,朋友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借“行路难”写下此诗。
诗中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 这是第一首,以行路艰难比喻世路的艰难。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樽.()斗.十千()珍羞.()投箸.()冰塞.川()歧.路()三、解释重点字词:羞:直:箸:顾:安:济:长风破浪:云帆:四、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结合课下注释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案一、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配乐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1)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三,行路难,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2)【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
金樽,对酒杯的美称。
樽: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3) 【玉盘珍羞直万钱】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玉盘,对盘子的美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4)【闲来垂钓碧溪上】这两句暗用典故,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5)【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6)【今安在】如今身在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7)【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宋书·宗悫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会:终将。
(8)云帆:高高的帆。
(9)济:渡
一、说说你所知道的李白,并写出几句你最喜欢的李白的诗句。
二、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三、试着理解诗意。
(可用便利贴写出诗句意思并贴在诗句边),不理解的字词做好标注。
《行路难》学习评价表。
《行路难》学案

答案:
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6、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
7、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
8、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写一个即可)。
答:
9、“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C.“行路难,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反复咏叹,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D. 此诗想象丰富雄奇,感情基调豪迈乐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的诗句积累】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2、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行路难(其一)》三案设计
制作人:李新权审查人:尉毅敏时间:2014年5月
自学案
【自主测评】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斗.()十千投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金樽.()珍羞.()直.()万钱
投箸.()今安.()在济.()沧海
(二)请搜集资料,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并加深对李白的了解认识。
(三)请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感知诗歌内容。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学习衬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赏析修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品味用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积累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把握主旨:
6、朗读背诵
【拓展延伸】
请写出几句古代诗歌中表现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诗句:
巩固案
【理解默写】
1、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做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解的烦恼,无法下咽。
“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
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理。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诗人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坚定了探寻出路的信念后发出的感叹,该句是后两句言志前的发问。
D.结尾两句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和沧海扬帆的勇气。
【课堂鉴定】
本节学习自我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