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演示
2018电大最新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三
2018电大最新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三和目标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发内容和方法我们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伦理等方面。
我们采用了“研究性研究”、“项目制研究”、“合作研究”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开发成果我们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已经在学校内部推广,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学生们在课程中不仅学会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还通过实践项目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程也得到了省级和国家级的表彰和认可。
五、改进和展望我们将继续完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和原则,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和终身研究的能力。
该课程注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
同时,该课程的开发也充分体现了“六性一原则”,即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开放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校为本的原则。
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和提供网络化的研究环境,该课程采用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的文化内涵、实践性和社会性。
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该课程能够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该课程的设计也考虑到了群体间、人际间的交往活动,使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创造潜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三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一、开发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凸现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如下阐述: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领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领域,所以国家只着眼于对此课程宏观的指导,而不做强行的、具体的规定。
因此,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适合当地需要的内容。
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各学校可自主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也是如此。
我校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结合校内软、硬件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程注重了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
关注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使教材的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安排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考虑到要体现群体间、人际间的交往活动,使集体教学与小组用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
课程的设计是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前提,对其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求做了一定的增删,大胆增加新内容。
课程的设计还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同时关注学生知识的拓展。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
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3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主要内容应包括:1.自己较熟悉并有兴趣作为教学过程改革尝试的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
(30分)2.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注明一些重要资料的来源。
(30分)3.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归纳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并提出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要点。
(40分)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
答案:《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简述: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补充,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一阶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开发、管理条例,检查、监督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阶段:需求评估:我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前期和启动后问卷调查,根据我校校本课程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评估学生、学校及社区的需求,校领导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这既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特色,又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三阶段:课程目标: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由此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体目标为: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健全人格,珍爱生命。
学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学会交往,诚实、自信、合作,顾全大局,爱护集体,享受茁壮成长的快乐。
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四、论述题: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1)调查研究法。
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
研究的基本程序是: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2)观察研究。
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3)实验研究。
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卢、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4)人种学研究。
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厂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
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2、试述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答:(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首先,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课程的现实表现。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四、论述题: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1)调查研究法。
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
研究的基本程序是: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2)观察研究。
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3)实验研究。
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卢、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4)人种学研究。
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厂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
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2、试述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答:(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首先,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课程的现实表现。
2022年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4.不管是正式旳课程还是非正式旳课程,都来源于人们旳平常生活,为了使小朋友可以胜任成人后旳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旳教育训练。
(4)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旳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旳描述。这种研究措施强调被研究者旳经历厂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旳、全局旳观点看问题。研究旳基本过程涉及:拟定被研究旳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旳特点和评价。
课程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强调教育旳方式而非教育旳内容,注重学习者积极学习;二是将重心放在教学旳环境和经验旳重组上。
课程设计旳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旳模式有不同。过程模式直接关注教育过程旳不断调适,以使学生发展。过程模式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旳课程思想,教育实践旳变革应当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但缺少阐明具体旳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旳规定,过程模式注重内在价值活动准则或程序原则,这可视为更高层次更为抽象旳目旳,因此过程模式与目旳模式并不是完全对立旳。
从静态旳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旳、学科(教材)、筹划,体现着教育目旳旳规定反映着人类文明旳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旳利益与需求,并且最后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旳文献和材料;它是预期旳,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从静态旳角度理解课程,它与动态旳教学活动有本质旳区别,又与实践旳教学活动有密切旳联系。
2、简述课程与教学旳理论基本。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旳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旳需要及社会旳需要兼收并蓄。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演示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第9—11章)一、填空题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的统一。
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演示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第9—11章)一、填空题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的统一.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演示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第9—11章)一、填空题1.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得统一。
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得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得原则就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得多种感官与已有得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得事物得表象,丰富她们得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得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得“认识能力与理论思维"、4。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得原则,就是指教学按照学科得逻辑系统与学生得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严密得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定得教学目标,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得学习活动所采用得方式、手段与程序得总与;它包括了“教师得教法、学生得学法、教与学得方法”、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得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得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得教学模式。
8。
以直接感知为主得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与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得结构形式,或者说,就是师生得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得组合形式。
10、“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一定数量得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得班级,根据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得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就是我国学校教学得基本组织形式、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得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与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得组织形式,便就是现场教学。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2018年秋期电大把《课程与教学论》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它共有四次形考任务。
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本课程采用100%形成性考核方式,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进行。
形成性考核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即可获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形考任务一考核题目:提交自主学习计划,讨论可以从别人的学习计划中学到什么?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自己的学习计划初稿,和经过讨论后吸收到的修改意见,并将两份材料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
考核学习计划的主要内容:1.学习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30分)2.学习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30分)3.学习者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形成的完善学习计划的意见和本阶段学习小结。
(40分)1.学习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公共事业管理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有关的三个问题;课程问题;教学研究的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 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了。
以往,我们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没有开发课程的任务,这个矛盾不突出。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测试三(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测试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 A2. B3. D4. A5. A6. B7. C8. B9. D 10. A 11. D 12.D 13. B 14. A 15. C 16. B 17. A 18. B 19.B 20.C 21. A22. A 23.A 24. C 25. D 26.C 27. D 28. C 29. B 30. B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而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而找出差距。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在许多方面明显相似;为掌生提供将校内所学内容应用于校外生活领域的练习。
因此,教育目标中应合理地反映校外当代生活的内容。
(3)学科专家的建议。
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的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教育目标的。
33.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34. 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课程答案: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包含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
2. 教学答案: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
教学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
3. 课程标准答案: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4. 教学策略答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课程的主要类型。
答案:课程的主要类型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其优点在于重视每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系统的知识。
活动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2. 请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转化。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三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杜威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泰勒原理"的课堂教学基础就是( )a.活动分析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d.泰罗主义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a.盛赞科夫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d.列昂节夫4.确认学习者须要的过程本质上就是(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d.学校提供更多挑选的过程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6."精神助产术"的奠定者就是()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黑格尔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b.泰勒c.塔巴d.奥利沃8."副自学"概念的明确提出者就是( )a.克伯屈b.杰克逊c.巴罗d.杜威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b.课程基本建设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怎样编制课程10.施瓦布主张,课程研发的基本方法应当就是( )a.工作分析b.课程审议c.活动分析d.职业分析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b.人本主义教学论c.尝试教学论d.发展性教学论12.杜威同时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内容途径就是( )a.从做中学b.反省思维c.主动作业d.问题教学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14.( )的本质含义是引导教师对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抨击和充分发挥缔造促进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作业3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一、开发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突现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如下阐述: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已经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领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领域,所以国家只着眼于对此课程宏观的指导,而不做强行的、具体的规定。
因此,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适合当地需要的内容。
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各学校可自主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数学课程领域也是如此。
我校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结合校内软、硬件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数学校本课程,探索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高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处理数学问题、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开发理念数学校本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六性一原则”,“六性”即: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开放性、灵活性、可操作性。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提交处(权重20%,需辅导教师评阅)考核发布时间:学生预习完成本课程文字教材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六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提交自主学习计划,讨论可以从别人的学习计划中学到什么?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自己的学习计划初稿,和经过讨论后吸收到的修改意见,并将两份材料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
考核学习计划的主要内容:1.学习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30分)2.学习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30分)3.学习者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形成的完善学习计划的意见和本阶段学习小结。
(40分)评分: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上传的学习计划初稿和修改意见、本阶段学习小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要求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发现自己学习本课程的优势条件,并能够与同学讨论交流学习的任务与条件,具有学好本课程的坚定信心。
评分说明:1.按本方案评定本次成绩后,责任教师可视学生在本阶段学习表现实际情况加减2分。
2.考务处通知使用“纸考”,是指由责任教师打印本方案再回收纸质报告。
鉴于疫情不便统一实行,各地可尽可能使用网络来完成考核。
参考答案:《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程。
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员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学员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三 → 课程与教学方法形考任务三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三→ 课程与教学
方法形考任务三
课程与教学方法形考任务三
概述
本文档旨在分析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形考任务三。
该任务要求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评估。
以下是对该任务的详细分析。
课程设计
首先,任务要求对课程设计进行分析。
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全面梳理。
他们需要评估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确保该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教学方法
其次,任务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学生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适用于该课程。
他们还需要讨论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实施评估
最后,任务要求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评估。
学生需要描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并分析教学效果。
他们还需要提出改进建议,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总结
本文档对课程与教学方法形考任务三进行了详细分析。
任务要求学生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评估。
通过合理的分析和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深入理解课程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第9—11章)一、填空题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的统一。
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4.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1.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 B )。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2.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 A )特征。
A.动力性B.方向性 C.动态性 D.转化性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 A )——( )——拟定计册——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 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4.( A )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程序教学B.自学 C.个别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 C )。
A.实验法 B.实践法 C.研究法 D.练习法6.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A )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7.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A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年级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C.作业分组、能力分组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P222答: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P237答;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
它的主要观点是: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
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
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P228-229答: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1)双边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2)认知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
(3)实践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有(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P253-254答: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P258-260答: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
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工艺学等学科上呈融合化趋势。
(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趋向两者的辩证统一。
(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代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
(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强调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P279答:“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
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P280-284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有(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
(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P295-296答: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主要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其中包括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其中包括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其中包括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42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
—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
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
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
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P266-268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
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
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
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