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溶出度试验方法学验证

合集下载

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篇一:片剂溶出度的测定片剂溶出度的测定转篮法1.仪器装置中国药典收录的转篮法装置如图10—11所示。

(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

篮体A由不锈钢丝网(丝径为0.254mm,孔径0.425mm)焊接而成,呈圆柱形,内径为20.2±0.1mm,上下两端都有金属边缘。

篮轴b的直径为9.4~10.1mm,轴的末端连一金属片,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通气孔(孔径2.omm);盖边系两层,上层外径与转篮外径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同;盖上的三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o。

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超过±1.omm。

(2)操作容器为1000ml的圆底烧杯,内径为98~106mm,高160~175mm,烧杯上有一有机玻璃盖,盖上有2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另一孔供取样或测温度用。

为使操作容器保持恒温,应外套水浴,水浴的温度应能使容器内溶剂的温度保持在37±0.5℃。

转篮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2mm。

(3)电动机与篮轴相连,转速可任意调节在每分钟50~200转,稳速误差不超过±4%。

运动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不得晃动或振动。

(4)仪器应装有6套操作装置,可一次测定6份供试品。

取样点位置应在转篮上端距液面中间,离烧杯壁lomm处。

(5)转篮防腐涂料不得在测定用溶剂中溶蚀。

2.测定法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人每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o.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

取供试品6片(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 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s内完成。

取续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个)的溶出量。

第三节溶出度测定法-page23.结果判断6片(个)中每片(个)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不低于规定限度(Q)。

维生素B6片溶出度方法学研究

维生素B6片溶出度方法学研究

维生素B6片溶出度方法学研究
维生素B6(又称吡哆醇)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它在人体内起到多种重要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如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等。

对维生素B6的溶出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维生素B6片溶出度的方法学研究。

要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

由于维生素B6属于水溶性维生素,所以无机盐缓冲剂和有机溶剂是常用的溶出介质。

常见的无机盐缓冲剂有磷酸盐缓冲剂、磷酸盐-乳酸缓冲剂等,有机溶剂包括酒精、丙酮、二氢呋喃等。

在选择溶出介质时,需要考虑其溶出速率、稳定性以及对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要选择合适的溶出条件。

包括温度、转速和体积等。

通常情况下,溶出试验一般在人体体温37℃下进行,转速一般为50-100 rpm 。

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溶出体积,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后,要确定合适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紫外吸收法、荧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准确性高、灵敏度好、分辨率高等优点,可以实现对维生素B6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要进行验证和评价。

验证包括线性度、准确度、精密度、溶出度和稳定性等。

通过验证,可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后续实验提供指导和依据。

维生素B6片溶出度的研究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溶出条件,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和评价等步骤。

这些方法的选择需根据实际需要和实验要求进行,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托拉塞米片溶出度的方法学研究

托拉塞米片溶出度的方法学研究

托拉塞米片溶出度的方法学研究赵洪霞【摘要】目的: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托拉塞米片溶出度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0.1 mol/L盐酸溶液900 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 r/min,进行溶出度测定,在285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溶出度.结果:线性范围为4~20 μg/ml(r=0.9995),回收率为99.5 %,RSD为0.42%.结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无明显差异,可作为托拉塞米片溶出度测定的检测方法.【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1(023)004【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托拉塞米;溶出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作者】赵洪霞【作者单位】天津安捷伦药业有限公司,天津,3004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27.11托拉塞米是新一代高效髓袢利尿剂。

多年临床应用证实,托拉塞米适应证广,利尿作用迅速强大且持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一类高效利尿剂。

参照托拉塞米标准(试行)YBH00682004,依照《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法[1],为了操作简便,进行了适当改进,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本品的溶出度。

1 试验材料1.1 仪器 Waters 2487紫外分光光度计,ZRS-8G智能溶出试验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日本岛津LC-10A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XS204型电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

1.2 试药托拉塞米对照品(本公司自制,批号100206,纯度:99.5%),托拉塞米片(本公司自制,批号100301、100302、100303)。

盐酸(天津市申泰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磷酸二氢钾(天津市医药公司分析纯),冰乙酸(天津市赢达稀贵化学试剂厂分析纯)。

2 试验和结果2.1 溶出介质的选择取托拉塞米片6片,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第二法)分别以0.1 mol/L盐酸溶液、水、磷酸盐缓冲液(pH=6.8)各900 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 r/min,分别在5、10、15、20、30 min取溶液适量,滤过,取续滤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二部Ⅳ A),在285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另精密称取托拉塞米对照品适量,加冰乙酸2 ml,振摇使溶解,再加溶出介质制成每1 ml中约含10 μg的溶液,同法测定,计算每片的溶出量,绘制不同溶出介质的溶出曲线,见图1。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溶出度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固体药物制剂在特定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速度。

通过该方法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行为,敏感性以及药物溶出动力学。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溶出介质:选择适当的介质,如模拟胃肠液、模拟体液等,并调整其pH 和温度。

2. 准备固体药物制剂:将药物制剂加入溶出器中,例如溶出度仪器的溶出器。

3. 设定实验条件:设定溶出温度、转速、溶出介质的体积等。

4. 开始实验:启动溶出度仪器,开始记录药物溶出过程。

根据所需的时间点,取样分析溶出介质中的药物浓度。

5. 分析数据:根据取样的药物浓度数据,计算溶出度曲线、累积释放度和速率等药物溶出参数。

6. 数据解释和结果分析:根据溶出度测试的结果,评估药物制剂的溶出性能,并与其他制剂进行比较。

在溶出度方法学验证过程中,一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试验条件,如适当的转速、温度、体积等,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时,还要注意样品的制备、溶解度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等,以提高测试的精确性。

总之,溶出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有效评估固体药物制剂溶出性能的方法,对于药物研发、质量控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溶出度仪验证方案

溶出度仪验证方案

溶出度仪验证方案引言溶出度仪在药学和化学领域中被广泛用于评估药物的释放特性。

然而,为了确保溶出度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验证。

本文将介绍溶出度仪验证的方案,包括验证目的、操作步骤和验证结果的分析。

验证目的溶出度仪验证的目的是确保该仪器在测量药物溶出度时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验证的过程应覆盖仪器的所有关键参数,以便保证所得到的数据可靠可信。

验证方法以下是进行溶出度仪验证的具体操作步骤:步骤一:仪器设备验证1.根据溶出度仪的说明书,检查所有电气设备和连接线路,确保其正常工作。

2.检查温度控制器是否准确,使用温度计校准温度。

3.检查搅拌器的速度控制是否准确,使用万用表测量转速。

4.验证自动取样器的准确性,将一定量的试剂溶解在溶液中进行测试,并与手动操作进行对比。

步骤二:试剂验证1.使用精密天平称量一定量的试剂,记录其质量。

2.将试剂添加到溶剂中,并搅拌一定时间。

3.使用不同的试剂浓度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每次试验的实际溶出度。

步骤三:时间验证1.设置合适的时间间隔进行溶出度测量,例如每隔10分钟或每隔30分钟。

2.对同一批溶剂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每次实验的溶出度。

3.验证溶出度仪是否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给出相似的结果。

步骤四:温度验证1.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进行溶出度测量,例如25℃、37℃和45℃。

2.对相同的溶剂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每次实验的溶出度。

3.验证溶出度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给出相似的结果。

验证结果分析对于每个验证步骤,应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分析。

以下是对验证结果的常见分析方法:1.试剂验证结果:计算每次实验的平均溶出度并确定其标准偏差。

如果各次实验结果相差较大,则需要重新检查试剂和溶剂的准确性。

2.时间验证结果:比较同一批溶剂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测量的溶出度结果。

如果相邻时间间隔内的结果差异较大,则需要重新检查时间控制是否准确。

3.温度验证结果:比较相同溶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量的溶出度结果。

如果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结果差异较大,则需要重新检查温度控制是否准确。

溶出度测定实验报告(共4篇)

溶出度测定实验报告(共4篇)

溶出度测定实验报告(共4篇)溶出度实验数据处理溶出度实验数据处理1.绘制标准曲线2.根据回归方程,计算样品的浓度和溶出百分率3.求溶出累积百分数根据单指数函数公式处理Y=Y∞(1-ekt)式中Y为t时间累积释放百分率,Y∞为相当长时间药物累积释放度(通常为100%),上式整理后得:Log(Y∞-Y)=LogY∞-kt/2.303 即Log(Y∞-Y)对t呈直线关系。

试片药物释放常数k为.......;50s释放百分率为.....代入公式计算得50s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3.28%.篇二:实验十溶出度检查实验十溶出度检查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转篮法测定片剂溶出度的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和判断标准2、熟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3、巩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二、实验原理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或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A?溶出度(%)?1?D?1000100?100% 1%E1?Scm按中国药典的规定,判断是否合格。

规定限度(Q)为标示量的75%。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溶出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超声仪、注射器、微孔滤膜、吸量管、烧杯、2.试药:吡哌酸片(规格0.25g)四、实验内容:1. 溶出度仪调试:对溶出度仪器装置进行调试,使桨叶底部距离溶出杯的内底部15mm±2mm。

2. 溶出度测定:取供试品6片,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奖转篮降入容器内,开始计时。

经30分钟时,取溶液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ml,加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100ml,摇匀;照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73nm 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与溶出度。

按吡哌酸的吸收系数(E 1%1cm)为1339计算每片的溶出度。

五、结果和分析1. 结果2. 结果判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判为合格。

(1)6片中,每片的溶出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低于规定限度(Q)。

(2)6片中,如有1~2片低于Q,但不低于Q -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3)6片中,有1~2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 -10%,但不低于Q -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时,应取6片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中,有1~3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 -10%,但不低于Q -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
pH值
0.2mol/L氢 氧化钠溶液 (ml)
• 3.4 注释 • 溶出曲线一般要考察至少3种介质,对于仿制药,在标准 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必做,如果标准介质与上述常用介质不 一致,与标准介质最接近的介质不再做。 • 溶出介质第一次配制时,要测定pH值,与标准值的差值应 不超过0.1。溶出介质使用前要加热或超声脱气。 • 测定溶出曲线时取样点不宜过多,通常为5~6个点,例如: 5、10、15、30、45、60分钟;小规格的制剂因采用100~ 250 ml溶出介质,所以溶出曲线一般可选3~4个时间点。
溶出度的方法学 验证
1.方法学验证
定义: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 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 要求。
• 方法验证的目的是判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 合理,是否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
• 方法验证在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成为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组成部分
4 滤膜吸附(此项试验要在准确度和精密度 之前做) 供试品溶液配制:
取胶囊1粒 置量瓶中 加标准中 规定的溶剂 适量
超声溶解, 定量稀释至 标准规定 浓度
滤过,弃去不同的体积,分别取续滤液测定 摇匀 分为两份
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 比较峰面积的变化,结果见下表。
样品
离心
峰面积
吸附量(%)
弃3ml
弃5ml
3.8
4.0
4.5
5.5
5.8
0.67
1.22 20.5
2.99
5.98
6.23
22.6
14.0
3.0
2.1
3.磷酸盐缓冲液
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取27.22g磷酸二氢钾,用水溶解并 稀释至1000ml。 0.2mol/L氢氧化钠溶液:取8.00g氢氧化钠,用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0ml。 取250ml 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与下表中规定量的0.2mol/L 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再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

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保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和可重现性,在未知样品的检测前必须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以证明所采用的检测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2.范围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时、制剂组分发生变更时、原分析方法修订时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测定的方法学的验证。

3.责任人检测员、项目负责人、各级项目经理:要求系统、全面验证含量测定方法并记录整理验证数据。

4.程序4.1 验证内容(以下为溶出度验证方法,释放度具体详见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出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它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完整的溶出度方法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2)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3)溶出量测定方法的验证,(4)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重现性试验(批间)等。

4.2 验证方法(一)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包括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

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溶出介质通常采用水、0.1mol/L盐酸溶液、缓冲液(pH值3~8为主)。

对在上述溶出介质中均不能完全溶解的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检查方法转篮法以100转/分钟为主;桨法以50转/分钟为主。

应该注意的是(1)溶出介质的体积需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大杯法(第一、二法)常用体积为500~1000ml,小杯法(第三法)常用体积为100~250ml。

部分品种为满足在溶出量测定时药物浓度的需要,可采用低于上述限度范围的溶剂。

(2)介质、方法、转速的选择一般根据溶出曲线测定结果确定。

部分资料简单地通过比较主药在各溶剂中的溶解度来选择溶出介质,我们认为相同的溶剂可能会导致对不同制剂溶出行为的差异,且工艺的选择、辅料的加入能改变主药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行为,故仅考虑溶解度是不适合的;部分资料根据单点测定结果进行方法和转速选择,如盐酸左旋多巴甲酯片申报资料中采用篮法100rpm和桨法75rpm比较,结果45min溶出均大于95%,故选择桨法75rpm测定溶出度,单点测定不能很好区分不同处方和生产工艺的溶出情况,也影响溶出拐点的确定,故不合适;考虑今后大生产工艺,申报单位确定溶出度检查方法中常采用高转速或延长取样时间,取样时间与溶出曲线的拐点位置相距较远,导致溶出度测定区分能力不明显,溶出度取样时间常选择溶出曲线的拐点处后推10~20分钟,如果时间较长或太短,可通过适当提高或减低转速等手段重新测定溶出曲线。

青蒿琥脂片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青蒿琥脂片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青蒿琥脂片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学验证目的对青蒿琥脂片的溶出度检查进行方法学验证。

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C第二法对其溶出度进行检查[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进行方法学验证。

结果采用该方法测定青蒿琥脂片,分别在pH1.2、4.5、6.8、水四种溶出介质中,以浓度对吸收度进行线性回归,青蒿琥酯在10~60 μg/mL范围内浓度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在以上四种溶出介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和标准偏差均符合要求。

结论本法测定青蒿琥酯片溶出量方法尚可,可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标签:青蒿琥脂片;溶出度测定;方法学验证青蒿琥酯是具有倍半萜结构的抗疟青蒿素的衍生物之一[1],作为新型的抗疟药,青蒿琥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特点,而且不易产生耐受性[2]。

对原虫无性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疟疾发作,适用于脑型疟疾及各种危重疟疾的治疗[3]。

除抗疟外,尚有治疗弓形虫病、抗肿瘤等作用[4]。

青蒿琥酯片收载于国际药典第三版以及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溶出度测定作为反映或模拟体内药物吸收情况的实验方法在评定口服固体制剂的质量时有重要意义[5]。

本文参考有关相关文献对青蒿琥酯片的体外溶出实验进行了方法研究[6,7],可用于该产品制定质量标准的参考。

1仪器与试药ZRS-8G智能溶出仪(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T90+紫外分光光度计(PG.Instruments Ltd);青蒿琥酯对照品(美国USP品牌,批号:100200-200202);青蒿琥酯原料药(来源:武汉三洹医药化工有限公司);青蒿琥酯片(来源:安徽新和成皖南药业有限公司)。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

2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学验证[8]2.1 衍生化方法的确定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青蒿琥酯片溶出度测定方法。

青蒿琥酯碱水解条件受到水解温度、碱液浓度、水解时间影响。

因此,需要对其测定方法进行再验证与优化。

精密称取青蒿琥酯原料药50 mg,加水溶解并制成1 000 mL,作为考察溶液。

片溶出度试验方法学验证

片溶出度试验方法学验证

×××片溶出度试验方法学验证1、溶出度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二十八册×××片溶出度试验方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溶出度测定法(附录Ⅹ C)的有关要求,并参照文献进行本品的溶出度研究。

(1)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溶出介质应根据制剂的特性选用水、0.01~0.1mol/L盐酸溶液或适宜的缓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应临用新制并经脱气处理。

对于极难溶出的品种,可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0.5%以下),如确需使用有机溶剂,可加适量,如异丙醇、乙醇等(通常浓度在5%以下),但应有依据,并尽量选用低浓度。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应符合漏槽条件。

×××在水中微溶,且本品为小规格品种(规格为2.5mg),根据以上溶出介质选择的原则及已有国家标准的方法,选择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的溶出介质及体积:0.1mol/L盐酸溶液〔盐酸溶液(9→1000)〕200ml。

(2)溶出方法及其转速的选择方法的选择一般可参照下列原则:①对于非崩解型药物,宜采用转篮法。

②对于崩解型药物,在进行转篮法的整个试验过程中,确保转篮网孔的通透性尤为重要,对于处方中主药或辅料(如胶性物质)影响转篮通透性的固体制剂,一般应采用桨法。

③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一般应采用桨法。

④对飘浮于液面的制剂,一般应选用转篮法。

如辅料堵塞网孔则选用桨法,将供试品放入沉降篮中,并在正文中加以规定。

采用小杯法时不能使用沉降篮。

⑤小杯法主要用于在转篮法和桨法条件下,溶出液的浓度过稀,即使采用较灵敏的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的品种。

转速选择的原则:在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低转速,转篮法推荐100转/分,最低不得低于50转/分;桨法推荐50转/分,最高不超过75转/分;小杯法推荐35转/分,最高不超过50转/分。

×××在水中微溶,且本品为小规格品种(规格为2.5mg),根据以上溶出方法选择的原则、转速选择的原则及已有国家标准的方法,选择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的溶出方法及转速:小杯法,50转每分钟。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不能缺少。

1.检测目的
研究流行病学试剂的溶出度(释放度),为评价该试剂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2.检测原理
根据溶出度系数的定义,即测试样品中所含有活性成分在溶剂中的溶出量除以该活性成分在样品中的总量的百分比,在给定条件下,测试流行病学分析样品的溶出度(释放度)。

3.检测设备
(1)精密天平:可以精确测量多种样品的重量;
(2)放大器:可放大样品重量变化的比例,并让测得的数值更加易读;
(3)滴定装置:可以精确测量样品溶出的量;(4)烧杯:放置样品进行溶出度测试;
(5)试剂:用于溶出度测试;
(6)微量秤:可精确测量微量物质的质量。

4.检测材料
(1)流行病学分析样品;
(2)室温恒温水浴;
(3)溶剂;
(4)标准溶液;
(5)蒸馏水;
(6)其他用于试验的相关试剂。

5.检测步骤
(1)准备样品:将流行病学分析样品称取合适重量(根据实验要求),放入烧杯中;
(2)加入溶剂:向烧杯中加入溶剂,均匀混合使其混匀;
(3)置入恒温水浴:将烧杯放入室温恒温水浴中。

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溶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固体溶解于溶液中的量,通常以质量浓度(mg/mL)或体积浓度(mg/L)表示。

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主要包括截短法、体外溶出试验、压片法和旋转桨法等。

截短法主要适用于缓释药物的溶出度测试。

该方法通过将靶药物的溶液倒入给定的表观容积的释放介质中,使用一定速度进行搅拌,并在不同时间点采样,测定每个时间点溶出物中药物的浓度。

然后根据浓度-时间数据绘制药物释放曲线,进而计算溶出度。

体外溶出试验也是一种常用的溶出度测试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用自动溶出度仪来模拟体外环境,将药物制剂置于固定容器中的释放介质中,通过设定合适的搅拌速度和温度,在预定时间内采取适量的样品进行药物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可以用来评估制剂的溶出性能。

压片法是常用的用于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固体制剂样品与某种溶液进行摩擦压片,使其成为固体块状,然后放入溶出介质中进行搅拌。

在一定时间内,采取适量的样品进行药物浓度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溶出度。

压片法对块状制剂的溶出度测试非常适用,常用于固体制剂的质量控制。

旋转桨法用于悬浮型和非均质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试。

该方法使用旋转桨设备,将样品放入容器中,浸入溶出介质中并进行旋转搅拌。

在一定时间内,采取适量的样品进行药物浓度测定,并计算溶出度。

旋转桨法是一种可以模拟胃肠道溶解环境的方法,可以评估药物在溶液中的溶出速度。

除了以上常用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用于溶出度的验证,如自旋诱导溶出和微量过饱和溶出等方法。

这些方法根据所需的实验条件和目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溶出度测试。

总结起来,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可以通过截短法、体外溶出试验、压片法、旋转桨法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药物类型和测试条件。

选用合适的方法,可以准确评估药物的溶出性能,为制药工艺控制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方法建立及验证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方法建立及验证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方法建立及验证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其中可以用数学模型描述药物体外性质(药物溶出的速率或速度)与体内特征(血药浓度或药物吸收量)的关系,即药物体内外相关性(IVIVC)研究。

因此,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对评价制剂批间质量的一致性,指导新制剂的研发,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建立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目的是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并提示可能的体内生物利用度问题。

对于新药申请,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研究样品、关键生物利用度研究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用样品的溶出数据以及产品研发过程中的经验,确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如果稳定性研究批次、关键临床试验批次及拟上市的样品生物等效,也可根据稳定性研究用样品的数据制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根据可接受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用样品的溶出数据,确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一般,仿制药的溶出度质量标准应与参比制剂一致。

如果仿制药的溶出度与参比制剂存在本质差异,但证明体内生物等效后,该仿制药也可建立不同于参比制剂的溶出度质量标准。

建立了药品的溶出度质量标准后,药品在有效期内均应符合该标准。

溶出度方法的确立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溶出方法(篮法与浆法)的选择非崩解型药物一般选择篮法;崩解型药物,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或主药或辅料为一定胶性物质选择浆法;悬浮的制剂选择篮法,如辅料易堵塞网孔选择浆法(使用沉降篮)。

一般情况,片剂采用桨法,但若片在介质中为漂浮状则考虑采用转篮法;胶囊一般采用转篮法。

而小杯法,适用于溶出介质体积大于等于500mL时浓度过低,较灵敏的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不能使用沉降篮,测定不能再稀释测定)的情况。

2、溶出度介质的选择主要溶出介质有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其他缓冲液。

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

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

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溶出度分析是评价药物很重要的一项质量控制测试,也是药物溶出特性最直接的测量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评估一个药物制剂中的活性成分的溶解度以及体内释放的速度,以确定药物的溶出动力学特性,从而引导药物的配方和制备过程。

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工作,它可以确保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可靠、准确,并符合药典的规定及GMP要求。

1.确定验证参数:首先,需明确验证方法中所使用的关键参数,如溶出介质、温度、时间、搅拌速度等。

这些参数应符合药典要求、药物性质以及实际生产条件,并与已验证方法保持一致。

2.准备样品:准备验证样品和参比品样品,验证样品应具备代表性,反映实际的生产情况。

样品应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并符合药典规定的含量要求。

3.准备验证装置:准备溶出度分析仪器和试验设备,包括溶出仪、搅拌器、样品池、测量装置等。

确认设备符合规格要求,并进行校准和验证。

4.进行验证实验:将验证样品和参比品样品置于溶出仪中,并按照设定的实验条件进行测试。

通常需要进行多次重复试验,计算出平均溶出度和标准差。

5.数据分析:对验证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计算溶出度的百分析放量、累积溶出度曲线、时间点的溶出量等。

通过比较验证结果和已验证方法的结果,确定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制定验证报告:根据实验结果撰写验证报告,包括验证方法的实验条件、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分析和结论等。

验证报告应符合GMP要求,并作为质量文件保留。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时,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确保所取得的结果具有统计学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另外,验方法的验证应选择有经验的分析人员进行,且验证结果应与实际生产环境保持一致。

总而言之,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是保证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确保药物的溶出特性符合要求,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验证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并且需要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确保所取得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

罗红霉素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

罗红霉素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

A 对照品
B 样品 图 1 色谱图
C 空白全辅料
2. 1. 2 检测方法及 显色剂 的选择 罗红 霉素属大 环内 酯类
抗生素,

215
nm 处有紫外吸收,
但百分吸收 系数较小,
E 2% 1 cm
= 27 7, 难 以 用 直 接比 色 法 测 定溶 出 度。 微 生物 检 定 法 和
HPLC法繁琐费时, 不适 宜于 溶出 度测 定。显色 比色 法则 是
2. 1. 3 溶出介质的 选择 通常情 况下, 溶出介 质首 选水, 但
罗红霉素为强疏水性 物质, 在水中几乎不溶, 故不宜选用水为 罗红霉 素片溶 出介质; 0. 1 mo l L- 1的盐 酸亦为 常用溶 出介
质, 经预试验, 罗红霉 素在 0. 1 m ol L- 1的盐酸 溶解 性较 好,
安 徽 医 药 A nhuiM edical and Pharm aceutical J ournal 2009 A pr; 13( 4)
39 1
罗红霉素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
祝召付 1, 韩昌栓2
( 1. 安徽省濉溪县人民医院, 安徽 淮北 235100; 2. 安徽省普瑞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22)
M ethodological study on the dissolution of roxithrom ycin tablets
ZHU Zhao fu1, HAN Chang shuan2
( 1. Suix i County H osp ital; 2. A nhui P redate P harm aceutical Science& T echnic Co. , L td. 230022) Abstrac t: A im T o study the d isso lution of rox ithromyc in tab le ts. M e thods Su lfur icac id( 75 /100) be ing used as the co lo r developing agent, the co lo rim etric m e thod w as emp loyed in the determ ination of the d isso lution of rox ithromyc in tab le ts. The m e thod w as sim ple and dependab le, fo llow ing the paddle m ethod o f ChP 2005. The m ediator w as hydroch lor ic ac id so lution( 0. 1 mo l L- 1 ). Resu lts The curv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次测定
表 13 重复性试验数据
溶出量 溶出量
试验号
1
2
3
4
5
6
平均值 平均值
1
95.39 93.20 92.60 97.78 94.79 95.79 94.92
2
96.79 94.79 97.98 96.19 95.39 94.39 95.92
3
95.19 96.39 95.39 93.79 97.38 96.59 95.79
5
40.26
70.79
89.43
98.36
98.57
96.57
96.18
6 平均
40.65 40.98
73.17 72.71
92.80 92.01
97.96 97.56
97.36 97.17
96.97 96.27
95.58 95.91
RSD
2.44
1.74
2.16
0.88
1.08
1.16
0.96
注:上表中数据的单位为 “%”
×××片溶出度试验 方法学验证
1、 溶出度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二十八册
×××
片 溶出度试验方法、《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溶出度测定法(附录Ⅹ C)的有
关要求,并参照文献进行本品的溶出度研究。
( 1)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
溶出介质应根据制剂的特性选用水、 0.01~0.1mol/L 盐酸溶液或适宜的缓冲
16.1957 16.1957
97.39 98.73
9 0.511
0.474 15.8663
16.1957
97.97
( 4)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
避光操作。取本品 6 片(批号为 20100904),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Ⅹ C 第三法),以盐酸溶液( 9→ 1000)200ml 为溶剂,转数
选择的原则及已有国家标准的方法,选择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的溶出介质及体
积: 0.1mol/L 盐酸溶液〔盐酸溶液( 9→1000)〕 200ml。
( 2)溶出方法及其转速的选择
方法的选择一般可参照下列原则:
①对于非崩解型药物,宜采用转篮法。
②对于崩解型药物, 在进行转篮法的整个试验过程中, 确保转篮网孔的通透
y=0.039x+0.0018 R=0.99955
②精密度试验
19.6230 0.768
23.5476 0.929
避光操作。 取本品 (批号为 20100904),照溶出度测定法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Ⅹ C 第三法),以盐酸溶液( 9→1000)200ml 为溶剂,转数为每分
钟 50 转,依法操作,经 30 分钟时,取溶液适量,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
取 5ml,置 50ml 量瓶中,加盐酸溶液( 9→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 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照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
附录Ⅳ A ),在 238nm 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计算出每片的溶出量。 溶出量的平均值为 95.56,RSD 为 0.73%。试验数据见表 13。
灵敏的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的品种。
转速选择的原则:在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低转速,转篮法推荐 100
转 /分,最低不得低于 50 转 /分;桨法推荐 50 转/分,最高不超过 75 转/分;小杯
1
法推荐 35 转 /分,最高不超过 50 转/分。
×××在水中微溶, 且本品为小规格品种 (规格为 2.5mg),根据以上溶出方法
选择的原则、 转速选择的原则及已有国家标准的方法, 选择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
的溶出方法及转速:小杯法, 50 转每分钟。
( 3)溶出量测定方法的验证
①线性关系考察与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 ×××对照品 14.6mg,置 50ml 量瓶中,加甲醇 2ml 溶解后,加盐酸
溶液( 9→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贮备液。分别量取该对照品贮
20100904
1
41.25
73.57
91.62
97.96
95.98
97.76
96.57
5
2
39.66
71.98
90.23
96.57
96.77
95.18
97.17
3
42.44
74.36
94.79
98.16
96.18
94.79
95.38
4
41.64
72.38
93.20
96.37
98.16
96.37
94.59
3
4
5
6
0.482 0.489 0.469 0.485
平均吸 光度
0.480
平均溶 出量 ( %)
95.59
相对于标 示量的百 分率( %)
95.59
干扰 —
空白片 0.007 0.005 0.007 0.009 0.008 0.006 0.007 1.39
1.39
无干扰
对照品
0.473
73 —
⑥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 ×××对照品 24.1mg,置 100ml 量瓶中,按处方比例加入其它各辅料, 先用 2ml 甲醇溶解, 再加盐酸溶液 ( 9→1000)稀释至刻度, 摇匀,精密量取 5m,
置 25ml 量瓶中,用盐酸溶液( 9→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该溶 液 5、8、10ml,各 3 份,分别置 25ml 量瓶中,用盐酸溶液( 9→1000)稀释至


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本品辅料对溶出度测定的干扰小于 2%,根据《中国
药典》 2010 年版的有关规定,可忽略不计,即本品辅料对溶出度的测定无干扰。
④稳定性试验
取精密度试验的溶出液适量,以 30 分钟溶出液的吸光度为起点( 0 时),照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Ⅳ A),在 238nm 波长处
RSD 0.73
4
刻度,摇匀(分别为溶出 50%、80%、100%时的紫外测定浓度) ,照紫外 -可见分
光光度法(《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Ⅳ A ),在 238nm 波长处分别测定吸
光度。另取 “重复性试验 ”项下 ×××对照品溶液,同法测定。计算,平均回收率为
98.57%, RSD 为 1.02%。试验数据如表 14。
100.46 99.69
4 0.407 5 0.413
0.474 0.474
15.7965 16.0293
16.1957 16.1957
97.54
98.97
98.57
1.02
6 0.410
0.474 15.9129
16.1957
98.25
7 0.508 8 0.515
0.474 0.474
15.7732 15.9905
盐酸溶液( 9→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
照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Ⅳ A),在 238nm 波长
处分别测定吸光度,计算出每片在不同时间的溶出量。试验数据见表 15。
表 15 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数据
批号
片号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30(分钟) 45(分钟) 60(分钟)
95.56
4
95.79 93.00 91.20 94.39 96.98 96.39 94.62
5
96.59 95.39 92.80 96.79 94.59 97.38 95.59
6
95.59 98.18 97.78 96.19 95.19 96.39 96.55
注:表中 “列”为片号, “行 ”为测定次数;数据的单位为 “%”。
备液 1、2、4、 6、8、10、12ml,置 100ml 量瓶,分别加盐酸溶液( 9→ 1000)
稀释至刻度,摇匀。取上述各溶液,照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Ⅳ A ),在 238nm 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光度。以 ×××对照品浓度
( μg/ml )为横坐标、吸光度( A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对测得的数据 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 y=0.039x+0.0018,相关系数 R2=0.9991,R=0.99955,
0.479
0.485
0.476
0.478
0.488 0.480
平均值
0.481
2
RSD(%)
0.95
③干扰性试验
按本品处方〔 1000 片处方为: ×××(以 ×××计) 2.5g、预胶化淀粉 g、微晶
纤维素 g、羧甲淀粉钠 g、硬脂酸镁 g、乙醇 ml 〕比例称取除 ×××外的其余各辅
料,照制备工艺项下的方法制备空白片。 取空白片、 样品,照溶出度测定法 (《中
50ml 量瓶中,加盐酸溶液( 9→ 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取
上述三种溶液, 照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Ⅳ A),
在 238nm 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计算溶出量。结果见表 11。
类别 样品
1 0.486
2 0.471
表 11 专属性试验结果
于 0、1、2、4、8、12 小时分别测定吸光度。吸光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为 0.477,
RSD 为 1.78%。试验数据见表 12。
表 12 稳定性试验数据
时间( h)
吸光度( A )
吸光度平均值
RSD(%)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