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毫针刺法考试资料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毫针刺法考试资料1、单选平刺().A.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B.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刺入C.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60°刺入D.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E.是针身与皮肤表(江南博哥)面呈30°刺入正确答案:D2、单选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以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是().A.循法B.刮法C.震颤法D.摇法E.弹法正确答案:B3、单选属于开阖补法操作的是().A.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B.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C.进针时徐徐刺入,多捻转,疾速出针D.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E.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正确答案:D4、单选针刺人迎、通里、廉泉,宜采用()。
A.仰卧位B.侧卧位C.俯卧位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5、单选针具用煮沸消毒时,应待沸腾后再煮()。
A.5分钟B.15分钟C.25分钟D.35分钟E.45分钟正确答案:B6、单选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方法是()。
A.夹持进针法B.舒张进针法C.爪切进针法D.单手进针法E.提捏进针法正确答案:B7、单选患者男,32岁。
左侧口眼歪斜1天,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针灸治疗宜取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等面部腧穴,对以上面部腧穴应采取的正确操作手法是()。
A.轻插重提,幅度小B.轻插重提,幅度大C.重插轻提,幅度小D.重插轻提,幅度大E.提插用力相等,幅度小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对于面瘫的治疗,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
8、单选下列哪项不是行针辅助手法()。
A.飞法B.震颤法C.提插法D.弹法E.刮法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提插法和捻转法属行针基本手法。
9、单选伤及肺脏造成气胸一般是由于针刺().A.肩井、缺盆B.期门、日月C.中极、大赫D.哑门、风府E.太渊、人迎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主要是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针具刺穿了胸腔且伤及肺组织。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__精华版和系统版
针灸学复习资料整理第一部分精华版(以下内容为精华总结,篇幅少而精)针灸总论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和分类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361穴)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2腧穴的治疗及主治规律。
作用: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例如:天枢穴:腹泻——止泻,便秘——通便。
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3)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3特定穴1)特定穴的意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2)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a、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b、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中医医师_针灸学_考试题_复习资料 (12)
第 561 题:A1型题(本题1分)
治疗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
A.合谷 B.至阴 C.三阴交 D.太冲 E.足三里
中医医师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至阴主治胎位不正、难产。
第 562 题:A1型题(本题1分)
患者,男,22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应首 选A
患者,女,50岁。家属代诉:刚才与人争吵,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见面色苍白,汗出,四肢逆冷,脉细缓。治 疗应首选D
A.百会、神庭、印堂、太阳 B.百会、囟会、人中、承浆 C.通天、四神聪、神门、液门 D.人中、合谷、足三里、中冲 E.三阴交、合谷、神门、大陵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晕厥治以苏厥醒脑为主。人中通督脉,位居任督交接处,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 阴阳经气,施捻转法有开窍醒脑作用。中冲为手厥阴经的井穴,刺之可调阴阳经气,为治 疗昏厥之要穴。合谷、足三里分属手、足阳明经原、合穴,阳明系多气多血之经,针施补 法,推动气血循经上注清窍而醒脑。
A.手太阳经穴 B.近取穴为主 C.分部近取穴与远取穴相结合 D.循经取穴 E.手少阳经穴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根据痹证性质部位、发病部位分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以调和营卫,痹痛遂解。
第 576 题:A1型题(本题1分)
治疗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应首选
A.四缝 B.十宣 C.八邪 D.合谷 E.曲池
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四肢部 B.胸部 C.腹部 D.头部 E.面部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中执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十五络穴歌》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
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与肺相连的经脉:肺、大肠、肝、肾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肾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肝经上注肺,与牙相连的经脉:大肠,胃与心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肾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太阳小肠经络心,足少阴肾经络心,足太阴脾经注心中。
通过(月耑)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下贯(月耑)内,足太阴脾经上(月耑)内,足少阴肾经以上(月耑)内。
与鼻相连的经脉:胃、小肠、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抵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与喉咙相连的经脉:肝、胆、脾、胃、肾手太阴脾经挟咽,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与咽喉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手太阴脾经挟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与舌相连的经脉:脾、肾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与目内眦相连的经脉:手足太阳小肠、膀胱手太阳小肠经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与耳相连的经脉:(除手阳明之外的阳经都是)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部,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与巅顶相连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出巅入络脑,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与巅,督脉上巅。
直上头顶的有:膀胱经,肝经,督脉与胃相连的经脉:肝、肺、脾、胃、小肠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手太阳小肠经抵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手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针灸学》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1.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的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2.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3.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4.《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5.电针法在配穴处方选择穴位为同侧肢体的1-3对为宜,在感觉阀与痛阀之间的电流强度为治疗最适宜的刺激强度。
6.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7.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8.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9.狭义的刺法量学要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两大要素。
10.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在耳垂部,与消化道相应的在耳轮脚周围。
11.针刺治病方法前身是古人的砭刺,原始刺法简单,只用于刺血排脓。
12.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证。
13.灸法是利用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的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炎散结和防病保健作用。
14.十二经筋有刚筋和柔筋之分。
15.穴位注射法必须注意严禁将药注入关节腔、骨髓腔和血管及神经干部位。
16.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二、名词解释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理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2、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
3、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4、经穴: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腧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体部份,共361个。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
1. 《针经》是指《灵枢》2. 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 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足臂十一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4. 三大总结:《灵枢》又称为〈针经〉,魏晋.皇莆谧〈针灸甲乙经〉是幸存最早针灸学专著,扬继洲<针灸大成>.5. 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6. 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7. 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8.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共8条。
9. 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10. 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想、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11. 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一上下纵行为主。
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12. 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13. 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14.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班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主症的疾病15. 刺手:针刺操作时,医者持针的手。
一般是右手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
押手:针刺操作时,医者用来按压辅助进针的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作用:a固定腧穴的位置,b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c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d控制针感。
16. 十四经:因任、督两脉不仅有各自的专穴(其他六奇经的穴位都依附于十二经中),而且与十二经关系密切,故常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17.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18.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针灸学》考试复习要点
1、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足臂十一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2、三大总结:《灵枢》又称为〈针经〉,魏晋.皇莆谧〈针灸甲乙经〉是幸存最早针灸学专著,扬继洲<针灸大成>.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什么是经络?“经”和“络”有何不同特征?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一、什么是十二经脉?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阴阴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下肢内侧为手足三阴经,其排列一般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则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两经属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在四肢排列顺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以胸走手,手三阳经以手走头,足三阳经以头走足,足三阴经以足走腹,十二经脉的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阳经与阴经(同名经)在头面部衔接,阴经与阳经在(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
二、什么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在特征上有何异同?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
“奇”有异的含义。
它们交十二正经不同,既不属络脏腑,又无表里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与十二经脉特征上的异同:1 奇经八脉无所络属的脏腑、无表里配偶的经脉关系2 除任督二脉外,不直接参与十二正经的循行,而是别道异行3 奇经八脉与行于十二经脉之间,以调节溢蓄正经之脉气4 除任督二脉所属腧穴外,其余六经的腧穴均寄附于十二正经。
针灸学护理考试(选填问答名解)重点(二)复习资料总结
单选1.我国现存最早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皇甫谧2.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提出“十四经脉”,进一步发展了经络腧穴理论。
3.冲脉有血海之称。
4.手太阴络脉名曰:列缺。
5.关元穴在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
6.十二经脉是结合了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而命名的。
7.耳门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
8.任脉一共有24个穴位。
9.神阙的定位:脐的中间。
10.骨度折量定位法中,前两额发角之间是9寸。
11. 骨度折量定位法中,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长度是16寸。
12.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走向规律为:从手走头。
13.足三里穴定位是: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14.纠正胎位须灸至阴穴。
15.下列哪些穴位能治疗高血压:曲池、三阴交。
16.下列哪一穴位为疏肝理气的要穴:太冲。
17.下列哪些穴位能治疗耳鸣、耳聋等耳疾:听宫、中渚。
18.阴陵泉穴能治疗腹胀、腹泻、水肿黄疸等疾病,是健脾祛湿要穴。
19.针刺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
20.斜刺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斜刺入穴。
21.足太阳膀胱经中肝俞的定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2.下列哪些穴位能治疗目疾:四白、承泣。
23.肝经的募穴是:期门。
24太溪穴为全身滋阴要穴,能治疗肾阴虚引起的糖尿病、耳聋、耳鸣等疾患。
25.内关穴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6. 手阳明大肠经井穴:( A )A商阳 B曲池 C关冲 D支沟27.足厥阴肝经原穴:( A )A太冲 B合谷 C太溪 D丘墟28.冲脉有之称。
(C )A 阳脉之海 B 阴脉之海C血海 D 气海29. 督脉为:( A )A阳脉之海 B 阴脉之海 C血海 D 气海。
30.手厥阴心包络穴:( C)A 偏历 B 列缺 C 内关 D 鱼际31.手少阳三焦络穴:(D )A 偏历 B丘墟 C 内关 D 外关32.关元穴在前正中线上,脐下寸。
( C )A 1 B 1.5 C 3 D 433.中脘穴在前正中线上,脐上寸。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针灸学》复习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络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与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答案:得气:亦称“针感”。
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
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
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北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
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收录361个腧穴。
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观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维脉、阴阳跷脉共8条,故称~。
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
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
经络输穴学总结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
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 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屈于腑。
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客脉、冲脉、带脉阴阳蹄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
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一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
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v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一关枢;阳明一害蜚;少阳一枢持;太阴一关蛰;少阴一枢懦;厥阴一害肩。
考研资料:针灸超精简总结
记忆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行1、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2、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3、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督脉: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任脉: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与女子胞生理功能有关的:气血、心肝脾肾、冲任督带)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肘横纹,肱二头肌键桡侧凹陷尺泽与太渊连线,腕掌远端横纹上7 寸腕掌远端横纹上 1.5寸;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凹陷中。
桡动脉桡侧,腕横纹上拇长展肌腱凹陷中。
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 寸手背,第2 掌骨桡侧中点处。
肘横纹下2 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1 、肺系实热病证2 、急症3 、肘臂挛痛1 、肺系(血证)2 、肘臂挛痛3 、痔血1 、肺系病证2 、头面部疾患3 、手腕痛1 、肺系疾患2 、腕臂痛3 、无脉症1 、肺系疾患2 、掌中热(在其正对侧少府也可以)3 、小儿疳积4 、外感发热1 、肺系实热2 、急症3 、神志病4 、指肿麻木1 、五官疾患2 、热证、急症3 、手指麻木(上肢针麻用极泉)1 、上肢病2 、肠胃病3 、齿痛、颊肿合穴可点刺出血郄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荥穴井穴井穴原穴孕妇不宜足三里:治疗便秘和腹泻三阴交:治疗不孕与下胎阴陵泉、阴谷:尿闭与小便失禁合谷:无汗与汗多照海:治疗小便频数与癃闭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针灸学笔记——2012级临床五年五班整理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针灸和艾灸等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部针灸专著是《针灸甲乙经》,《皇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第一节经络学说1、●经络: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3、十二经络的分布(十二经脉的名称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面来命名)1)、▲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
2)、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由于手足阳明十二经脉存在着表里关系,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相互为表里关系的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配合,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在治疗上亦相互为用。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4)▲十二经脉的流注循环顺序:4、奇经八脉的分布(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正经气血):1)●督、任、冲散脉均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2)督脉后行于腰、背、项、头后部的正中线,上至头面,入脑,贯心,络背,在生理上能总督一身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并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密切联系。
3)任脉前行于腹、胸、颈、面部的正中线,在生理上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又称“阴脉之海”,并与妊娠有关,故又有“任主胞胎”的说法。
4)冲脉并足少阴肾经挟脐而上,环绕口唇,十二经脉均来汇聚,故称为“十二经之海”,因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故又称“血海”。
5、▲经络的作用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功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2)阐释病理:脏腑之间通过经脉沟通联系,所以经络还可以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中医针灸学考试资料(题库版)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中医针灸学考试资料(题库版)1、单选某男,24岁。
近1周小便量少难出,点滴而下,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针灸治疗除秩边、阴陵泉、三阴交外,还应主取的腧穴是()A.中极(江南博哥)、肾俞、膀胱俞B.中极、曲池、尺泽C.膀胱俞、次髎、中极D.中极、委阳、膀胱俞E.膀胱俞、次髎、肾俞正确答案:D2、单选下列各项操作中,属于开阖补泻法之泻法的是()A.出针时按揉针孔B.出针后揉按针孔C.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迅速按闭D.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E.出针时快速捻转,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正确答案:D3、单选患者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剧,苔薄白,脉弦紧。
应辨证配伍的腧穴是()A.肾俞、关元B.膈俞、血海C.合谷、太冲D.阴陵泉、足三里E.大椎、曲池正确答案:A4、单选与阳跷脉相通的腧穴是()A.申脉B.照海C.飞扬D.外关E.内关正确答案:A5、单选治疗麦粒肿属于脾胃湿热者,取内庭、阴陵泉,所属的配穴方法是()A.上下配穴法B.表里经配穴法C.同名经配穴法D.前后配穴法E.左右配穴法正确答案:B6、单选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穴位》中的经穴数是()A.360个B.365个C.361个D.359个E.362个正确答案:C7、单选以下穴位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前谷B.足临泣C.丰隆D.后溪E.公孙正确答案:E8、单选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数为()A.45个B.67个C.44个D.69个E.43个正确答案:B9、单选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A.未溃疮疡B.呕吐C.泄泻D.遗精E.风寒湿痹正确答案:A10、单选拨罐时若需留罐,其留罐的时间一般为()A.5~10minB.10~15minC.15~20minD.20~25minE.25~30min正确答案:B11、单选循行"……别贯膈,上注肺"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手太阴肺经C.手少阴心经D.足少阴肾经E.足厥阴肝经正确答案:E12、单选头穴线中的枕上正中线用于治疗的病证是()A.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尿急B.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C.冠心病、心绞痛D.小脑平衡失常E.眼病、足癣正确答案:E13、单选某男,25岁。
针灸推拿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和技术,并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经络: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脉是粗大的直行主干;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督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又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又称“阴脉之海”冲脉:涵蓄十二经脉气血,又称“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原络配穴法: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法。
俞穴:又称“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又称“腹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熊腹部的腧穴。
郄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阴蹺脉、阳蹺脉、阴维脉、阳维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经、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当患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时,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为标准,四指宽度为3寸。
闪罐法:操作者一手持夹有燃着有乙醇棉球的止血钳,另一手持罐,利用闪火法将罐拔上后,利用持罐收的腕力外扳罐体,使罐迅速离开皮肤,此时可听到清脆的“嘣”的一声,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推拿:在汉代以前称“按蹻”“蹻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法:以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称为推法。
针灸起源与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灸法起源于人类对火的利用。
《黄帝内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难经》除了论述中医理论,在对奇经八脉、五输腧穴等的认识上还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1.经络(名解):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6.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归属于十二经脉或任脉,督脉的腧穴;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
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7.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远治作用:治疗局部病症,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足三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天枢腹泻和便秘;内关心缓和心速;大椎退热;至阴矫胎)8.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四穴总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12.八会穴(名词解释+运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章门治疗五脏病。
中脘治疗六腑病。
膻中治疗一切气病。
膈腧治疗各种血病,亦可治疗皮肤病。
大杼治疗骨病,小儿发育不良。
阳陵泉治疗各种筋病。
太渊治疗脉病,心血管病。
悬钟治疗脑病,小儿发育不良。
13.骨度折量定位法: 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审定腧穴定位的方法。
14.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三寸。
针灸试题总结
针灸试题总结第一篇:针灸试题总结历年针灸试题总结1.手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2.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少阴在后4.以下哪组经脉不属于表里关系: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5.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E 手足末端6.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头面部7.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8.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内9.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11.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从头走足12.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任脉,督脉,冲脉13.被成为“十二经之海”的是:冲脉14.被成为“阴脉之海”的是:任脉15.十二经之别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16.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之别络,加上: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17.下列各项中,论述错误的是:脾之大络散布于全身18.以下哪项不属于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行于体表,入于内脏19.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头面部20.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胸中2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2.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3.手三阴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24.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2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外端26.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 D 足大趾内端27.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冲脉28.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任脉 29.带脉的功能是: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30.冲脉的功能是:涵蓄十二经气血31.任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与腹部32.督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与头部33.以下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作用:蓄积渗灌气血34.以下哪项不属于《四总穴歌》的内容:胸胁内关谋35.俞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36.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只有一个穴位37.有关奇穴,叙述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38.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39.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俞穴的住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40.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41.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心,胃病 42.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病,胃肠病43.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4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45.足三阴经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妇科病46.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47.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48.任脉的主治特点是:回阳,固脱,强壮作用49.督脉的主治特点是: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50.属于俞穴特殊作用的是:大锥退热51.属于俞穴远治作用的是:合谷治疗五官病52.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8寸53.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的骨度分寸是:18寸5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55.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是: 3寸56.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头内上踝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18寸57.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58.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9寸59.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9寸 60.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61.腋窝顶点至第11胁游离端(章门)的骨度分寸是: 12 寸62.横指同身寸法中,以患者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中指中节63.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劂穴,属于何种俞穴定位法:固定标志定位法64.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65.肘横纹至腕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6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8寸67.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的骨度分寸是:9寸68.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69.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的骨度分寸是: 12寸70.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放凹陷中定阳陵泉,此种取穴方法书:固定标志定位法71.以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此种取穴方法属:简便取穴法72.在肘横纹中,二头肌健桡侧凹陷出的俞穴是:尺泽73.既可治疗咳嗽,气喘,又可治疗头项疾患的是:列缺74.治疗肺热咳血的首选穴位是:孔最75.善于治疗无脉症的俞穴是:太渊76.以下哪项不是尺泽穴的之治病证:齿痛,口眼歪斜77.治疗咽喉中痛的收选穴是:少商78.治疗头项痛的首选穴是:列缺79.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出的俞穴是:鱼际80.位于尺泽穴位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的俞穴是:孔最81.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82.下列俞穴归经不正确的是:内庭属于手阳明大肠经、83.下列俞穴中,治疗高血压首选:曲池 84.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歪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85.下列哪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商阳,迎香86.以下哪项不是手阳明大肠经俞穴的主治病症:胸胁病87.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88.常用于治疗瘾疹,累疬的是:曲池89.常用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9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B合谷 91.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E 曲池92.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的经脉上:手阳明大肠经93.起于目内眦,上额,叫颠的经脉是:足太阳胆经94.胃的募穴位所属的经脉是:任脉95.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俞穴:血海96.在腹部,距前正中线4寸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97.位于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的穴位是:梁门98.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外2横指处的穴位是:丰隆99.以下哪项不是足三里穴的主治病症:热病100.上巨虚位于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 3寸101.归来穴位于前正中旁开2寸,脐中:4寸102.强壮保健要穴是:足三里 103.治疗痰饮病症的要穴是:丰隆104.中浣穴的定位是:脐上4寸 105.天枢穴的定位是:脐中旁开2寸106.丰隆穴善于治疗:痰饮病症 107.内廷穴位善于治疗:五官热症108.脾的募穴所属的经脉是:足劂阴肝经109.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110.在内踝上8寸处相交叉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与足劂阴肝经111.在第1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的俞穴是:太白112.下列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113.足太阴脾经终止穴是:大包114.以下哪项不是三阴交穴的主治病症:阳虚诸症115.善治水湿病症的俞穴是:阴陵泉 116.善治慢性出血证的俞穴是:隐白117.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首选穴是:隐白118.上述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119.地机穴位于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经上,阴陵泉穴上: 3寸120.阳白穴的定位是:目正视,瞳孔直上,眉: 1寸121.不属于手少阴心经的俞穴是:少泽122.屈肘,当肘横纹内侧与骨内上踝连经的中点处的俞穴是:少海123.治疗舌强不语,暴音的首选穴是:通里124.:阴弘穴位于腕横纹上几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 0.5寸125.常用于治疗盗汗的是:阴郗126.下列哪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终止穴:少冲127.以下哪项不是神门穴的主治病症:呕血,衅血128.常用于治疗阴痒,阴痛的俞穴是:少府129.常用于治疗吐血,衅血等血证的俞穴是:阴弘130.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阴郗131.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列缺132.下列何经循行“绕肩胛”133.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俞穴是:听宫134.位于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的俞穴是:天宗135.以下哪项不是后溪穴的主治病症:累痢136.手少阴心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肺137.手太阳小肠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胃138.治疗癫狂病,首选:后溪139.治疗目视不明,首选:养老140.下列何经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足太阳膀胱经141.下列俞穴中,常用与治疗扼逆症的是:攒竹142.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天柱143.下列俞穴中,平于第7胸椎棘突下的是:膈俞144.下列俞穴中,治疗血病首选:膈俞145.:下列俞穴中,治疗急性吐泻有速效的是:委中146.申脉穴位于:外踝尖与跟健之间的凹陷处147.下列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承山148.大肠俞的定位是: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149.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大椎150.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51.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52.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153.起于目锐眦的经脉是:便秘 154.次燎穴的主治病症是:痛经 155.委中穴的主治病症是;丹毒156.上述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承山 157.上述俞穴中,治疗呃逆症常取:攒竹 158.屈膝,国窝内侧,当半健肌健与半膜肌之间的俞穴是:阴谷159下列俞穴中,治疗汗证首选:复溜160.足少阴肾经在胸部的循行是旁开前正中线:2寸161.以下哪项不是照海穴的主症:呕吐涎沫,吐舌162.肾经在循行中,末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系:心中163.复流穴位的定位是: 太溪穴位上2寸,164.照海穴位的定位是: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165.以上俞穴位中,治疗汗证应首选:复流166.以上俞穴中,治疗神志病应首选:神门167.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187.“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着是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192.悬钟穴常用于治疗:痴呆中风193.足临泣常用于治疗:乳痈194.下列何经循行环阴器:足厥阴肝经195.太冲穴的定位是;足背,第一、二跖骨节合部之前凹陷中196.肝经在循行中未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循中指,出其端的经脉是:手劂阴心包经 168.在肘横纹中,弘二头肌健尺侧凹陷处的俞穴是:曲池169.下列哪项不是内关的主治病症:遗尿,阳痿170.下列按个项目不是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病症:头面部疾患171.弘门穴的定位是: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172.内关穴的定位是: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173.善于治疗心痛,烦闷口疮,口臭的俞穴是:劳宫174.善于治疗胃痛,呕血,呕吐,暑热病的俞穴是:曲泽175.下列俞穴中,不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是:肩贞176.支沟穴的定位是: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177.丝空竹穴的定位是:眉梢的凹陷处178.下列哪项不是外关的主治病症:心痛,胸闷179.中渚穴的定位是: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后1寸180.外关穴的定位是:掌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181.善于治疗侧身痛,便秘的俞穴是: 支沟 182.善于治疗耳鸣,耳鸣,肩肘臂酸痛的俞穴是:中渚183.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下关184.胆经的募穴归属于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185.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丝竹空186.针刺环跳的最佳体位是:侧卧位系:心197.位于足大指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198.位于足大指外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大敦199.常用于治疗疝气的穴位是:大敦 200.常用于治疗蹦漏的穴位是:隐白201.下列各项中对百会描述不正确的是: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7寸202.下列俞穴中不属于督脉的俞穴是:承浆203.下列那项不是大椎穴的主治病症:腹泻痢疾脱肛204.常用于治疗神志病、热病的经脉是:督脉205.善于治疗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疾病的俞穴是:至阳206.善于治疗目痛、鼻渊等头面部病症的俞穴是:上星207.善于治疗中风、癫狂病、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症的俞穴是:风府208.善于治疗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肾阳不足病症的俞穴是:命门209.中脘穴的定位是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210.下列各组俞穴中,相距一寸的是:中极关元211.下列俞穴中不属于任脉的俞穴是:水沟212.下列哪相不是关元的主治病症:癫狂病、失眠213.任脉循行未至以下何处:鼻214.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的俞穴是:中脘215.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的俞穴是:关元216.善于治疗哮喘、咳嗽、胸痛等肺系病症的俞穴是:膻中217.善于治疗暴喑、吞咽困难等咽喉口舌病症的俞穴是:廉泉218.华佗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脊突下两侧219.胆囊穴的定位是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220.阑尾穴位的定位是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221.善于治疗小儿疳疾的是:四缝222.善于治疗昏迷、晕厥、高热的俞穴是:十宣223.以下那相叙述是错误的:夹脊穴不可以治疗胸腹疾患224.以下那相不是夹脊穴的治疗病症:虚劳赢瘦225.位于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的俞穴是:胆囊226.位于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的俞穴是:阑尾227.用于治疗鼻渊、鼻的俞穴是:印堂 228.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的俞穴是:四神聪229.取头、项、腰骶部、下肢后侧俞穴宜选那种体位:俯卧位230.针刺下列俞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应取仰卧位:肾俞231.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俞穴的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232.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的角度为:45度233.有关哑门穴针刺操作叙述正确的是: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234.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阳维脉的俞穴是:外关235.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阴跷脉的是:照海236.八脉交会穴中通于督脉的俞穴是:后溪 237.八脉交会穴中通于冲脉的俞穴是:公孙针灸学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晋代—皇甫谧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349个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王惟一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宋代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杨继州7.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针灸大成》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滑伯仁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是:李学川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公元17世纪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太阴、厥阴、少阴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部位排列是厥阴、太阴、少阴14.十二经脉的循形走向正确的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手三阳经从手走头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交接的部位在手足末端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头面部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胸中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是手少阳—手少阴19.奇经八脉循形的特点是:除带脉横向循形外,其余均为纵向循形,纵横交错地循形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经与经之间无相互交接规律20.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形部分21.十二经筋的循形走向是: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形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22.经络的作用A.运形气血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D.保卫机体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心中24.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25.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肺中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肺经、心包经、心经29.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58.足阳明胃经的起止穴是:承泣、厉兑59.穴位中相距3寸的是:上巨虚—下巨虚60.足三里穴归属:胃经30.十四经穴总数为:361个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井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荥 33.五输穴中以所形为经 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输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合36.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38.下面的骨度分寸正确的是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岐骨至脐中8寸两乳头之间8寸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39.本经的募穴是A.肺—中府B.大肠—天枢C.膀胱—中极D.肝—期门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41.根据骨度分寸法,神阙到中脘穴是:4寸42.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13寸43.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腋前横纹为 9寸45.心经的募穴是:巨阙46.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是:尺泽47.即是输穴又是原穴,还是八会穴的穴位是:太渊48.在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是:太渊49.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是商阳、迎香5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51.属大肠经的穴组是:曲池、手三里、合谷、迎香52.阳溪穴上3寸是:偏历 53.曲池穴属:大肠经54.属胃经的穴组是:承泣、厉兑、解溪、足三里55.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开1横指是足三里56.胸正中线旁开4寸是:胃经57.腹正中线旁开4寸是:脾经61.足太阴脾经的起止穴是:隐白、大包62.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三阴交63.阴陵泉是五输穴中的:合穴64.阴陵泉与地机穴相距:3寸65.足太阴睥经的络穴是:公孙 66.脾经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 67.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68.阴郄穴位于:神门穴上0.5寸 69.心经的合穴是”少海70.归属心经的穴组是:通里、少冲 71.心经的起止穴是:极泉、少冲72.与目内眦和目外眦均发生联系的经脉是小肠经2.六阳经中,除…外,均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A.手太阳B.手少阳C.手阳明D.足阳明E.足少阳答案:C 考点:经脉循形。
中执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修正)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
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1.十二经脉四肢分布规律: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焦后小。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外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前脾中肝后肾。
2.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阳经皆通于头。
手足阳明经分别是面、额;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面颊;足太阳经头顶和头后。
3.躯干部:足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三阳经肩胛;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距正中线: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距正中线:膀胱经大杼线1.5寸,附分线3寸。
十二经走向歌:手之三阴胸(内)走手;手之三阳手(外)走头;足之三阳头(外)走足;足之三阴足(内)走腹。
十二经交接: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同名阴经在胸部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往(往,循环往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
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十五络穴歌》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
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
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经络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的病理变化: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经穴学说的临床应用:按经选穴,分经辨证。
与肺相连的经脉:肺、大肠、肝、肾手太阴肺经属肺,手阳明大肠经络肺,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肾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肝经上注肺,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经别也经过肺。
与牙相连的经脉:大肠,胃与心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肾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太阳小肠经络心,足少阴肾经络心,足太阴脾经注心中。
通过(月耑)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下贯(月耑)内,足太阴脾经上(月耑)内,足少阴肾经以上(月耑)内。
与鼻相连的经脉:胃、小肠、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抵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与喉咙相连的经脉:肝、胆、脾、胃、肾手太阴脾经挟咽,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与咽喉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手太阴脾经挟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与舌相连的经脉:脾、肾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与目内眦相连的经脉:手足太阳小肠、膀胱手太阳小肠经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与耳相连的经脉:(除手阳明之外的阳经都是)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部,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与巅顶相连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出巅入络脑,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与巅,督脉上巅。
直上头顶的有:膀胱经,肝经,督脉与胃相连的经脉:肝、肺、脾、胃、小肠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手太阳小肠经抵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手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与阴器相连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过阴器,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起于中极之输。
与肝相连的经脉: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足少阳胆经络肝。
腧穴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痠痛阿氏穴,急救刺水沟。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主要部分。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始见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来源于内经的“以痛为腧”。
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针炙摘要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计309 穴.特定穴:十四经中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称特定穴。
五输原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骨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原穴络穴表: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内关,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足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足阳明胃经冲阳丰隆,足少阳胆经丘墟光明,足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
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俞募穴表(先俞后募):脏:肺肺俞中府,心包厥阴俞膻中,心心俞巨阙,肝肝俞期门,脾脾俞章门,肾肾俞京门。
腑:胃胃俞中脘,胆胆俞日月,膀胱膀胱俞中极,大肠大肠俞天枢,三焦三焦俞石门,小肠小肠俞关元。
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肺三、心五、肝九、胆十、脾十一、胃十二胸椎脊突下平,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俞腰椎脊突下平,小肠、膀胱俞平第一、二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日月胆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脉交会穴:四肢部有八个腧穴通于奇经八脉,称--。
(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照海--列缺)。
八脉交会穴表: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脉交会八穴歌: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后溪督脉锐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郗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16;大多肘膝关节下;(本经脏腑顽固性急性疾患);阴经郗穴治疗血症,阳经郗穴治疗痛症。
十六郄穴表:手太阴肺经孔最,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阴心经阴郄,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阴肾经水泉,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
十六郄穴歌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是腑不是经);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大肠上巨虚,膀胱委中,胆阳陵泉,胃足三里。
下合穴歌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分类:固定的标志,活动的标志。
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迹、指(趾)甲、乳头、肚脐等。
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带脉,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与脑连:督脉,膀胱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四关穴:合谷,太冲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四弯穴:曲泽,委中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